1. 中國十大貧困縣
1、康保縣;
這是河北省張家口市下面的一個縣城,人口大概28萬左右,大部分都是農民,醫療條件非常差,一些基本的生活設施也不全面,都是住的那種土房子,是中國十大特級貧困縣之一。
這里所有的農民人均年收入不超過4千塊錢,目前國家對這個地方進行了扶貧政策,人們的生活才得到些許的改善。
2、美姑縣;
在四川大涼山區美姑縣住著一些特別貧困的村民,這個拉木阿覺鄉馬依村裡面的人連吃一口米飯都是很奢侈的事情,肉一年能吃2次就很不錯了。村民主要靠農業謀生。
3、昭覺縣;
這也是的大涼山那邊山區的一個貧窮縣,這里長期遭受自然災害,當地的村民飽受痛苦,山高路遠,走到一個小鎮上都要2個小時,是四川彝族最貧窮落後的地方,當地農民的主要以農業為主,
4、彭陽縣;
這是寧夏那邊的一個貧窮縣,佔地面積約2529.10平方公里總共有3個鎮9個鄉村。
總人口26萬左右。主要是靠農業為生,種一些小麥、玉米之類的,但是不幸的是這里經常發生乾旱所以農民們經常缺水,沒有水喝。農作物也沒什麼收成,導致一直都是那麼的貧困潦倒。
5、青海果洛藏族自治州瑪多縣
這是青海省下面的一個自治州下面的小縣城,那裡氣候十分惡劣,而且之前還發生過地震,人們的生活環境很差。
這里氣溫非常低溫差很大,經常下雨非常的寒冷,穿著厚厚的大棉襖裹著,而且每次下雨就很久很久,很少看到晴天,雖然是在北方,卻總是下著雨,那裡的村民也是十分的貧苦,飢寒交迫的生活環境。
6、畢節市大方縣;
大方縣這個縣城有所村非常落後,居住環境十分惡劣,房子破破爛爛的,下雨就會成水簾洞,讓人看了十分心寒,有些村民凍得全身發抖,小孩子凍得實在受不了就大哭。出行更是難上加難。
7、山西省呂梁市興縣;
這個縣佔地面積約3170平方公里,氣候環境非常差,很冷,幾乎全年氣溫沒超過8度,目前國家也是在大力扶持這個縣城裡面貧窮的孩子們讀書。這里大部分都是留守兒童,家裡只剩下爺爺奶奶,年紀大了基本沒有什麼能力掙錢養家,一年能解決一家子的溫飽就很不錯了。
8、定西市漳縣;
這是甘肅省漳縣的一個貧困的縣,佔地面積約2165平方公里,人口20萬左右。這里有一個青瓦寺村那裡住著一些非常貧窮的人,生活基本上能解決溫飽就很不錯了,
9、舟曲縣;
這是位於甘肅省南藏族自治州下面的一個小縣城,佔地面積約3000平方公里,總共有2個鎮,17個鄉,大約人口在13萬左右。這里地理位置十分不好,地貌十分繁雜,而且自然災害發生頻繁。
10、涼山彝族布拖縣;
這是四川涼山彝族那邊的一個非常貧困的縣城,佔地面積約1680平方公里,人口大約14萬左右,其中貧困人口佔大多數,農民都是以種地為生,因為環境惡劣,而且四川那邊多發地震,對村民的生活質量影響很大。
2. 平川鄉鎮是哪些
平川是甘肅省平川區轄4個街道、3個鎮、4個鄉:寶積路街道、電力路街道、興平路街道、紅會路街道、王家山鎮、水泉鎮、共和鎮、寶積鄉、黃嶠鄉、種田鄉、復興鄉。
3. 嘉興有哪些鄉下還在種田
嘉興的幾個縣都還有很多在種田的。 大部分都是包給別人種了,自己種的比較少。
4. 甘肅省白銀市平川區地質研究簡史
摘要 你好,一、地理概況
5. 平川和靖遠哪個發達
靖遠發達。
1、平川區是靖遠縣的寶積鎮和寶積鄉、水泉鄉、共和鄉、種田鄉、復興鄉等地區劃分出來的,都是不富裕的地區。靖遠縣是白雲市的重要經濟支柱,十分發達。
2、靖遠縣是白雲市GDP總量位居第二,比較發達,平川區白雲市GDP總量的倒數。
6. 習水縣有多少個鄉鎮都叫什麼名字
習水縣24鄉鎮溯源
【東皇】東皇原稱「東皇殿」,後稱「東皇場」,是東皇鎮人民政府駐地。明代作家許仲琳所著神話小說《封神演義》有這樣的記述:「武成王黃飛虎出反朝歌投奔周武王而戰歿。周建立後,姜子牙受元始天尊之命敇封武成王為統管五嶽生死輪回的東岳大帝,並建寺廟供奉,尊稱其東岳菩薩,廟小稱東岳廟,廟大稱東皇殿」。很早以前,現東皇之地稱竹瓦寨。南宋端平元年(1231),袁世盟受命入播平蠻,其後時有騷擾,故在九龍山建東皇殿以鎮陰亂,「東皇」由此得名。明正德元年(1506),東皇殿改稱東皇場。據考古知,今東皇地夏代就有人類居住,遠古時屬習國,秦漢時就有人類繁衍生息的文字記載,屬中央政權管轄,明洪武五年(1372)屬郎城裡,雍正八年(1730)屬土城裡。公元1915年,習水縣政府建立後,東皇稱「三區」其後又稱「東皇區」。1951年初,習水縣人民政府由溫水遷至東皇,此後東皇一直為縣人民政府所在地。1979年底,習水縣城關鎮升格為區級鎮,到1992年7月,以原城關鎮和原東皇區的圖書、白坭、太平場、羊九、天鵝、等鄉地獄為轄區,建立東皇鎮。此前東皇同是城關鎮人民政府和東皇區公所駐地。
【土城】土城位於習水縣西部,赤水中遊河谷,是土城鎮人民政府所在地。早在7000年前,就有人類在今土城地區繁衍生息。西漢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在此設平夷縣,唐高中儀鳳二年(672),在此設淅州。北宋大觀三年(1109),在此設滋州,領仁懷承流二縣(即今仁、赤、習地域)。元末明初,街民在改造舊房時發現大量土城牆,此乃「土城」一名由來之因。明洪武十四年(1381),在此設上赤水裡。明萬曆二十九年(1601)平播後,正式改名為土城。清代設土城裡,隸仁懷直隸廳。民國三年(1914)改設土城區,屬赤水縣。民國二十二年(1933),改名「和滋新鎮」。1950年更名土城鎮(屬土城區),1965年11月劃歸習水縣管轄。1992年7月,以原土城區的土城鎮和黃金、儒維、文龍、小壩、長壩等鄉、鎮地域為轄地,建立土城鎮。土城鎮是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四渡赤水」的第一渡渡口,有四渡赤水紀念館、土城渡口紀念碑、青杠坡戰斗遺址、毛澤東住地等名勝,長徵文化十分豐富;土城有明代建成的九龍囤等四大軍事囤堡和宋酒窯、古鹽號、古船幫、古民居等古跡,文化底蘊深厚;土城又是遠近聞名的綠色果蔬之鄉。2005年9月,經國家建設部和文物局批准,土城鎮被確定為第二批「中國歷史文化名鎮」。
【同民】唐朝壩為同民鎮駐地,該地歷史悠久。早在1100多年前,唐憲宗調四川節度使高崇文平定劉辟為首的播州邊民造反後,於元和元年(806)在現同民鎮藺江村藺江河畔置藺州(轄今仁懷、赤水、習水和四川納溪一帶),北宋乾德二年(905)撤廢。故此地稱唐朝壩。唐宋時期,唐朝壩曾是軍事要塞和交通要道,屬富庶之地。明洪武五年(1372),在此設唐朝壩長官司,領今赤水市和習水縣大部。明清時期,唐朝壩周圍系原始森林,盛產優質楠木,曾是北京「皇木」重點供應地。「同民」一名源於孫中山組織的「同盟會」,辛亥革命勝利後,此地建立「同盟鄉」,因「同盟」與「同民」音同,「同盟」便演變為「同民」。20世紀30年代,紅軍長征三過其境。解放後,同民鄉先後屬赤水縣土城區、第六區和第七區。1950年2月,從第七區劃出馬臨、隆興兩鄉新建第八區,駐地隆興場。原第七區餘下地域冠名為「醒民區」,駐地在同民。1965年11月,醒民區劃歸習水縣管轄。1992年7月,以醒民區地域為轄地,建立同民鎮。1996年1月,原醒民鄉、龍馬鄉從同民鎮劃出單獨建鎮。
【醒民】醒民鎮駐地前稱「洗腳溪」,其後又稱「醒覺溪」,最後才稱「醒民」。據《仁懷廳志》載,在商周時期就有人類在今醒民一帶繁衍生息。因該地有一小溪流過,據當地人說,在今關帝廟左側有一集市,因用水困難,來往客商入市或投棧,總要先去小溪洗腳而後赴,故稱洗腳溪。另有說法是川籍合江人遷居來此,將合江城郊地名洗腳溪帶此沿用。「醒覺」一詞始用於「五四」新文化運動以後,有醒悟、覺醒之意。「醒民」一名出現於紅軍長征「四渡赤水」後的1936年,有喚醒民眾之意。1941~1949年,赤水縣政府在醒覺溪建立第七區醒民鄉,「醒民」一名首次被官方使用。解放後,醒民鄉先後為赤水縣二、三、七區所屬,1951~1961年為赤水縣醒民區駐地,1961年後為鄉級駐所,1992年7月後屬同民鎮。1996年1月以原來的醒民鄉、龍馬鄉地域為轄區,建立醒民鎮。
【隆興】隆興鎮駐地叫龍潭壩。該地是一山間小壩,壩中有一井,井底清泉汩汩,長年不斷,傳說井內藏龍,故曰龍潭,此壩因潭而得名「龍潭壩」。民國七年(1918)當地知名人士倡導在龍潭壩設場,龍潭壩改名「龍興場」。1924年初,龍興場又改今名「隆興場」(有興旺發達之意)。此後,隆興場一直成為當地行政機關駐地,解放前設隆興鄉,屬赤水縣第七區(駐淋灘)管轄。解放後,於1950年2月16日在隆興場設赤水縣第八區,後稱隆興區。1959年,隆興區更名為「隆興人民公社」。1961年,還名隆興區。1965年11月,隆興區劃歸習水縣管轄。1992年7月,以原隆興鄉、陶罐鄉、柑甜鄉、馬臨鄉的地域為轄區,建立隆興鎮。1998年11月,原馬臨鄉地域從隆興鎮劃出。
【習酒】習酒鎮駐地黃金坪。黃金坪位於赤水河北岸,原是南廟公社金星大隊一個生產隊的名稱,1984年改為黃金坪村民組。正是這年,其境內習水酒廠生產的新產品「習酒」被評為遵義地區名酒、貴州省優質酒,並獲省、部級科技成果獎。為提高當地的知名度,上級政府把金星大隊更名為黃金坪村。1992年成立習酒總公司,該年正逢建鎮並鄉撤區,習水縣人民政府將原隆興區的岩寨、臨江和回龍區的郎廟、瓮坪四個鄉地域為轄區,建立習酒鎮,這是全國唯一用商品名稱命名的鎮。
【回龍】 回龍鎮駐地回龍寺。很早以前,這里是不毛之地,居住少量土著民族,以刀耕火種為生。公元1588年後,明朝在仁懷、習水一帶實行軍事屯田,始有漢人遷居至此懇荒造田,隨之建一小廟永安寺,咸豐五年(1855)擴建為大廟。相傳,寺中大殿柱上的雕龍,因長年兵荒襲擾,漸有靈氣。某年一天,忽然烏雲密布,雷電交加,狂風大作,雕龍騰飛大殿,張牙舞爪,欲飛天而去。得道高深的老和尚一看情況不好,若「龍欲身」,將給百姓帶來天崩地裂的大災難,於是他便揮起鐵掃帚,把龍趕回柱上,用鐵釘釘上,方才倖免一難。時日久了,當地人將大廟稱為「回龍寺」。因「回龍寺」名才得「回龍場」名,20世紀30年代始有建制。回龍場在明朝以前屬播州(今遵義)宣慰使司懷陽縣(屬四川),雍正五年(1727)劃歸貴州屬遵義軍民府仁懷廳二郎里,民國時屬仁懷縣第六區。解放後建立回龍區,1958年改為回龍公社,1960年恢復回龍區建制,1965年11月劃歸習水縣管轄,1992年7月,以原回龍區的回龍、周家、向陽、洞灣等鄉地域為轄區,建立回龍鎮。
【桑木】桑木場是桑木鎮駐地。從前,此地森林茂密,參天挺拔的馬桑樹特多。刮風時馬桑樹枝相互摩擦而發出「嘰嘎、嘰嘎」的聲音,因諧音關系,該地曾叫「桑木嘎」;此處後山有埡口,故又稱「桑木埡」。清雍正7年(1729),桑木埡已成較繁榮的小集市、故又叫「桑木場」。民國四年(1915),桑木設區(即仁懷縣第七區)。解放後1950年為第十一區。1958年改為「桑木人民公社」,其駐地遷二郎天主教堂,1961年恢復桑木區建制。1965年11月,桑木區劃歸習水縣管轄,區公所又遷回桑木場。1992年7月,以原桑木區的桑木鄉、土河鄉、河壩鄉地域為轄區,建立桑木鎮。桑木鎮是紅軍長征經過和戰斗過的地方。桑木的雞和蛋,早就享譽黔北川南。
【永安】永安鎮駐地永安場。20世紀40年代廢除聯保制時,當局將白鹿、銀匠山兩個聯保撤銷合並成一個鄉。因此地區東有李德山(仁懷縣第八區區長)、李正開(興隆鄉鄉長),西有劉選卿(第八區原區長)、田慶榮(桑木區知名人士)、楊有時(桑木鄉鄉長),他們權勢顯赫,該地區恰好在興隆和桑木兩地之間,不怕兵荒匪患,永遠平安,故把新合並的鄉定名為「永安鄉」,駐潤南襖子岩,屬仁懷縣第八區。1950年,仁懷縣在興隆場組建第十二區。1951年永安鄉公所遷駐向家壩,1952年第十二區人民政府也遷來向家壩與永安鄉同住一地。1955年改稱「永安區」,1965年11月劃歸習水縣管轄。其後,根據縣委副書記許懷望和區委書記湯懷民的考察意見,1973將區址上遷至二三百米的石山頂。20世紀80年代,該地初具場鎮規模,被稱為「永安場」。1981年地名普查時,擬將永安區改為「安隆區」(永安和興隆各取第二字),永安場也相應改為「安隆場」。後因更名未獲省人民政府批准,故「永安」二字沿用至今。在1992年7月,以原永安區的白鹿、天楠、潤南三個鄉地域為轄區,組建永安鎮。
【良村】良村鎮駐地良村場。現良村場原名叫「涼村」,當時只有幾間民房,路邊有一棵常綠大樹,樹旁有一股從地下湧出、清涼甘甜的泉水,商旅行人經此,都要在這里乘涼小憇,飲水止渴。久之,人們都稱這里為「涼村」。涼村正式見史是雍正十年(1732),「仁懷營添設溫水汛把總,增設涼村、桑木埡、何村、火石崗、斑鳩井5塘(最基層軍事單位),每塘駐兵5名」。曾任清末溫水書院教授徐味經在民國初年被舉為「團總」,覺得涼村早已成為習水東西通衢大道上的商品集散地,非昔日荒涼小村,遂與當地士紳共商,將涼村更名為「良村」。其後漸成集鎮,人稱「良村場」,報經習水縣政府批准後沿用至今。良村場在清崇禎二年(1629)屬吼灘里,民國五至二十一年(1916~1932)為習水縣第四區駐地,民國二十四至三十年(1935~1941)屬第二區(駐東皇)管轄,其後直到解放均為第四區。解放初到1955年,仍稱第四區。1956年後改為良村區,1959年改為良村人民公社,1960年恢復區名,1992年7月,以原良村區的良村、大安、吼灘、茶園、羊化等五鄉地域為轄區,建立良村鎮。紅軍長征縱橫良村鎮全境,境內有梅溪河戰斗遺址和茶園等多處紅軍烈士陵園及紅軍標語。
【溫水】溫水場是溫水鎮駐地。明朝末年,大木林後面的屋後頭有一條小街,因西側岩洞里有一股泉水冬暖夏涼,故取名「溫水」。此街不順路,長期趕不起場,後將街房西遷二里,漸成場鎮規模,沿用「溫水」之名,故叫「溫水場」,清乾隆二年(1737)二月初四開始趕場。清乾隆三十年至嘉慶五年(1766~1801),溫水在大木林首建驛館。1839~1891年,在溫水設「溫水府經廳」。1913~1914年,在溫水設仁懷縣溫水分縣。1930~1935年,溫水設區,時稱習水縣第五區。民國二十四年(1936),習水全縣設4個區,溫水為第三區駐地。民國二十九年(1940)至民國三十四年(1945)習水全縣設3個區,溫水仍為第三區駐地。解放前後,溫水仍為第五區。1950年4月至1951年4月,溫水為習水縣人民政府駐地。1951年4月,溫水設鎮。1956年第五區改稱溫水區,1958年改為溫水人民公社,1961年恢復溫水區名,1966~1980年改為「溫水區革命委員會」,1984年5月又恢復溫水區名。1992年7月,以原溫水區的平原、星文、典足、大水、目里等鄉和溫水鎮地域為轄區建立溫水鎮。1935年,中國工農紅軍長征經過溫水,在鎮內戰斗過。1998年,溫水經省人民政府批准為革命老區。
【仙源】仙源鎮駐地仙源場,原名獐羊壩。據《習水縣地名錄》載:1913年,陳姓在此住,當時沒有田,而羊九台的周、曹二姓有田又不會種田,就用田與陳姓換土。因陳姓土不足,就另補給周、曹二姓幾只大獐羊,故此地取名大獐羊。又因此地是一小平壩,所以稱「獐羊壩」。在獐羊壩西北3千米處,有一天然石洞,周西成修築的赤桐公路經勘測必經此洞。但多年未建成通車,築路民工認為,此處人煙稀少,洞又生得奇怪,像神仙出沒的地方。1929年,周西成派一巡視員視察公路修建情況,在此聽到築路民工的議論後,便在洞南側上方題寫「仙源洞」三個大字,「仙源」一名由此得來。1935~1949年,偽政權在此設仙源鄉。解放初人民政府仍在此建仙源鄉,1958年改為仙源 管理區,同年雙龍區公所遷此,1963年改為仙源人民公社。1992年7月,以原雙龍區魯城、仙源、黃龍、大杉四鄉地域為轄區,建立仙源鎮。仙源是1935年紅軍長征經過的地方。仙源鎮產優質黔北麻羊,該鎮的名優特產方竹筍、天麻暢銷國內外。
【官店】官店鎮人民政府駐地官店場,原在人朝壩(今官店村白果壩組老官店)。此地是古仁懷往桐梓、遵義的通道,道旁有一旅館,經營有方,十分講究,過往官商喜歡進住,年久人稱官店,繼之,整個人朝壩都叫官店。其後,因洪水泛濫沖毀店鋪,場逐遷對岸王二份,並將其改叫官店,人朝壩便稱老官店。崇禎二年(1629)前,官店屬仁懷縣丁溪里,其後屬小溪里。民國五年(1916)設習水縣第六區(駐地放牛坪),官店屬之。民國二十一年(1932)三月,第六區署遷官店。民國二十四年(1935),習水縣設4個區,官店屬第三區(駐地溫水)。民國三十年(1941)設官店鄉,仍屬第三區。1950年2月1日習水解放,官店仍為第六區。1951年初,官店為第七區。1958年9月,官店區改為官店人民公社,1961年8月,恢復官店區,1992年7月,以原官店區的官店、里師、何村三個鄉地域為轄區,建立官店鎮。官店是紅軍長征經過和戰斗過的地方,鎮境內有紅軍烈士墓和紅軍烈士紀念塔。
【寨壩】寨壩場是寨壩鎮的駐地。清同治元年(1862)閏8月,太平天國農民起義軍石達開部西進四川在綦江東溪一帶遭圍攻,遂折轉經條台崗至今寨壩地區。寨壩是一盆地式的田壩,當時沒有幾家民房,於是太平軍就在壩內搭棚安營紮寨,義軍走後,當地人利用未折毀的寨棚開始趕場稱寨壩。其後房屋漸多,形成集市,人稱「寨壩場」。1932年,在寨壩設第七區。1946年,國民黨曾設寨壩區,駐兩路口。其後撤銷寨壩區,特其轄地並入第三區(溫水),直至解放。解放初,寨壩仍為第七區。1950年7月,寨壩改為第八區。1956年改稱寨壩區。1958年撤區建寨壩人民公社,1961年恢復寨壩區。1966年改為寨壩區革命委員會,1980年恢復寨壩區公所。1992年7月,在建鎮並鄉撤區中以原寨壩、兩路、條台三個鄉地域為轄地,建立寨壩鎮。該鎮習源村是習水河發源地。
【民化】民化鄉人民政府駐地叫豐村壩。該地很久以前周圍是山,中間是深谷,洪水把大量泥沙帶下山,年久便沉積成「壩子」。因此處大量生長楓樹,故名「楓村壩」、簡稱「楓壩」。此壩平坦肥沃,雨水充沛,光照充足,農作物年年豐產,當地人便把楓村壩改為「豐村壩」,簡稱「豐壩」。民國初,現民化鄉地域分屬民生鄉、民治鄉和平化鎮。北伐戰爭(1926)後,分別取民生的「民」和平化的「化」組成「民化」一名。土地革命時期建立「民化聯保」,抗日戰爭時期改稱「民化鄉」,直至解放前夕。解放初,人民政府建立民化鄉,屬赤水縣土城區。1958年建立「民化人民公社」。1965年11月,隨土城區劃歸習水縣管轄。1982年,恢復民化鄉。1992年7月,以原土城區的民化、龍寶、三元三鄉地域為轄區,建立民化鄉。
【二郎】二郎鄉人民政府駐地二郎壩,古稱校場壩。明萬曆二十八年(1600)二月十二日,合江路總兵吳廣奉命率兵平播到今二郎地區,周邊羅國民、羅國顯、安鑾等頭目共率兵萬余來降。吳廣擇其壯者從軍征播,在此練兵40餘天,故得名「校場壩」。清順治四年(1647),王閣公奉旨征剿張獻忠余部石可成。閣公委兩個兒子為先鋒,兵分兩路,一路從四川古藺發兵,一路從桐梓出發,會師於校場壩。三月,石可成兵敗被擒而斬首示眾。閣公二子英勇善戰,大獲全勝。為紀念王氏兄弟領兵會師(古時兒子稱「郎」),將校場壩改名「二郎壩」。明崇禎二年(1629),二郎壩為仁懷縣二郎里駐地。清雍正六年(1728),二郎里隨仁懷縣由四川改屬貴州。從此,不管建置怎樣變化和轄區如何劃分,二郎壩都先後是里、保、團鄉、區、管理區、人民公社、鄉人民政府駐地。1958~1965年,桑木區公所遷駐二郎。1992年7月,以原桑木區二郎、莫洛、沙壩三鄉地域為轄區,建立二郎鄉。二郎鄉有百年教堂,萬畝李花。
【二里】二里鄉駐地二里場。明崇禎二年(1629),仁懷縣,丁溪里分為丁山裡和小溪里。現鄉政府駐地原來只是一個百餘人、對麵店鋪的小街,小街南北走向,街西排房及居民屬,二郎里,街東排房屋及居民屬小溪里,一街分屬兩里,故小場定名為「二里」。二里原屬仁懷縣,1965年11月,隨永安區劃歸習水縣管轄,時稱「二里人民公社」。1983年改設二里鄉。1992年7月,以原永安區的二里、興隆和觀摩三個鄉的地域為轄區,建立二里鄉。二里鄉是紅軍長征經過和戰斗過的地方,境內有紅軍烈士墓5所。該鄉興隆場還有解放黔北時進行激烈戰斗的李家寨遺址。
【三岔河】天堂壩是三岔河鄉的駐地。1992年7月,在建鎮並鄉撤區中,以原良村區的三岔、順江、師子三鄉地域為轄區,建立三岔河鄉,先駐原順江鄉駐地轉龍台。1994年,經鄉人民代表大會討論選址天堂壩,新建鄉人民政府辦公樓。據傳,四五百年前,習水河上胡礁塘中的水經常翻滾變黑,猶如蛟龍現身,人稱現天色(一當天色一變,就會產生這種現象)。這種現象發生,就會給當地民眾帶來災難。為求神保佑,人們便在河岸上建廟並塑天公天母和地皇神像,每年農歷六月十九,鄉民都要殺豬祭奠。時日已久,人們把這里叫「天堂」,是一塊習水河谷中的小田壩。1995年7月,鄉人民政府新辦公樓建成遷入,此地取名為「天堂壩」。由於原三岔鄉境內有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望仙台而遠近聞名,為提高鄉的知名度,故把新建鄉定名為「三岔河鄉」。
【大坡】大坡鄉人民政府駐地叫大坡場,始建於清朝末年。清同治元年(1862),當地人在現大坡場河對面的「大村」趕場。後因火焚,由未到石阡縣上任的知縣袁超提頭並出資,在現址修了幾間門面鋪子,後來不斷發展,居住人增多,形成集市。因其後有座山叫大毛坡,民國期間有一保長在坡上修建一間四面均為正面的房屋,叫「大坡頭」,故現址上形成的集市叫「大坡場」。民國三年(1914),大坡屬仁懷縣丁山裡。民國二十四年(1935),大坡為三聯保。民國二十五年(1936),大坡屬習水三區(駐地溫水)管轄。民國三十二年(1943),改聯保為大坡鄉。解放後,1950年重建大坡鄉,1958年建立大坡人民公社。1992年7月,以原溫水區的大坡、小羅、龍燈、典禮四個鄉地域為轄區,建立「大坡鄉」。該鄉境內有國家級森林公園——飛鴿景區。習水河由北向南穿境而過。
【雙龍】雙龍鄉政府駐地雙龍場,原名叫回龍場。據傳,清光緒年間,一黎姓武將奉旨帶兵來回龍場壓王洪森農民起義,他看了回龍場地形,說該地叫回龍場不妥。因該地兩條約五公里長的山樑(指金家杉林和後坪),宛若兩條巨龍匯聚於此,故朝遷黎姓官員賜名「雙龍場」。據有關族譜記載和出土文物證實,宋代就有人在此地繁衍生息,清代雙龍場屬仁懷縣小溪里,民國初雙龍建聯保。抗日戰爭勝利(1945年)後,建立雙龍鄉,屬習水第三區(駐溫水)管轄。1950年7月,建立第六區(駐地雙龍場)。1958年,雙龍區公所遷至仙源,雙龍場僅為雙龍人民公社駐地。1984年恢復雙龍鄉。1992年7月,以原雙龍區的雙龍、保豐兩個鄉地域為轄區建立雙龍鄉。該鄉是紅軍長征經過和戰斗過的地方,有7位紅軍犧牲其境內,2006年在雙龍場後山建起紅軍烈士陵園。
【桃林】桃林鄉人民政府駐地桃林場,原叫「放牛坪」。明末,在黃連樹埡口有一集鎮叫雙龍坪、住戶約30家,每家的牛都趕到門閂埡的草壩上放,久之,此地被稱為放牛壩。清初的一天,雙龍坪民房失火,住戶燒光,唯有耕牛全部安,全跑到放牛壩。此後,當地人認為這里是寶地,多在這里建房,形成集鎮,習慣稱它「放牛坪」,原雙龍坪改稱舊場坪。1929年夏,當地名流劉克超、任北樞、馬淮川、裴良玉、王家瑞、任薰陶、鍾之倫7人聚會一起,認為放牛坪這個名稱不雅,商議改一個雅一點的名稱。最後清末秀才劉克超說:「舜帝曾經牧牛於桃林,『牧牛者,放牛也』,不如把放牛坪改為桃林的好」。在場者一致贊成這一改名,其後書面報告當時的習水縣政府。1929~1930年,習水縣實行鄉鎮閭鄰編制時,放牛坪鎮正式改為「桃林鎮」,「桃林」一名首獲官方認可。民國五年(1916)至民國二十一年(1933),桃林為習水縣第六區駐地。1936年桃林鎮改為桃林聯保,1941年又改建為桃林鄉。1992年7月,以原官店區的桃林、天龍、沙溪3鄉地域為轄區,建立桃林鄉。
【坭壩】坭壩鄉人民政府駐地叫坭壩場。清道光十一年(1831),此地名為「三虎廟」。後在此修一場,多餘下午至晚間才能趕場,取名「三陰場」。民國二十五年(1936),四川一神漢宣稱:「要使本場熱鬧,非用繁華場鎮的泥土不可」。於是,當地一賀姓人到60里外的東溪鎮取泥土帶回,埋在三陰場街心,又加上三陰場東面有一片大田壩,故改名為「坭壩」。民國時期,坭壩先為聯保後為鄉。解放初,人民政府在此建坭壩鄉。1958年,改建坭壩人民公社,隨後「三分三合」,1970年至1992年6月,均維持坭壩公社、管理區和鄉的建制。1992年7月,以原寨壩區的坭壩、榮龍、棕山三個鄉地域為轄區,建立坭壩鄉。
【程寨】程寨鄉駐地程寨場,曾叫映江場。宋朝末年,袁世盟奉命帶兵平定今程寨一帶後,程姓族人便在此安居。1920年,程姓先在小河坎(今大合水小學對面)建一小集,但人少物稀、冷落蕭條。1932年4月,程姓10餘人籌款集谷買地,在今程寨場老街地址建一新場鎮,定名「映江場」。門面增至30餘個,客商增多,熱鬧非常。程姓為表族人建場之功德,將映江場改名為「程寨場」。1932年4月,在此設映江鄉,屬習水縣第三區(駐東皇)。民國二十五年(1936),在程寨場設江漢門聯保,映江鄉屬之。民國三十年(1941),建程寨鄉,直至1949年。解放後,1950年2月至1957年6月,設程寨鄉,屬東皇區。1958年8月,程寨並入「太陽升人民公社」,設程寨管理區。1961年8月恢復區建制,建程寨人民公社。1969年3月,撤區並社,在程寨建立紅旗人民公社。1970年春、恢復東皇區,又改還為程寨人民公社。1984年5月,再改為程寨鄉。1992年7月,以原東皇區的程寨、石門、紅旗、大白塘四鄉的地域為轄區,建立程寨鄉。鄉境內有大白塘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馬臨】馬臨工業經濟區駐地馬臨場,古稱雙龍場,又名螞蟻溝。雙龍場因雙龍廟(今馬臨中學地址)而得名。據民間傳說,現馬臨之地建集鎮之初,場趕不起來,後經一「風水先生」選定「黃道吉日」,到原集鎮舊址(今五一村馬桑嘴)取土,將其播撒到新建街道上,至此場就趕起來了。由於所取土中有許多螞蟻(另有一說是,明朝時期,羅氏祖先修造墳墓時,挖出一大窩螞蟻,因當地處於夾溝)故取名「螞蟻溝」。民國五年(1916),分別在螞蟻溝和臨江廟設立馬蟻鄉和臨江鄉,均屬赤水縣第七區。此後設鎮和聯保。民國二十九年(1940),馬蟻鄉與臨江鄉合並,各取第一個字為名,設立「馬臨鄉」。解放後,於1958年,建立「上遊人民公社」,1961年改為「馬臨人民公社」。1965年11月,馬臨隨隆興區由赤水縣劃歸習水縣管轄。1992年7月,設隆興鎮馬臨管理區。1998年11月,根據中共習水縣委、習水縣人民政府決定,建立馬臨工業經濟區。
7. 甘肅省白銀市平川區種田鄉下轄村委會有哪些
甘肅省白銀市平川區種田鄉下轄村委會包括種田村村民委員會、五星村村民委員會、北庄村村民委員會、百豐村村民委員會、拉排村村民委員會、小川村村民委員會。
8. 截止2010年白銀市行政區劃和人口分布情況
截至2011年2月底,白銀市共轄2市轄區3縣:白銀區、平川區、靖遠縣、會寧縣、景泰縣。
白銀區總面積1372平方公里,人口29.5萬,漢族人口佔98.27%。下轄5街道辦事處3鎮2鄉:人民路街道、公園路街道、工農路街道、四龍路街道、紡織路街道、四龍鎮、水川鎮、王峴鎮、強灣鄉、武川鄉。
平川區面積2106平方公里,人口21.6萬。下轄4街道辦事處3鎮4鄉:長征街道、電力路街道、興平路街道、紅會路街道、王家山鎮、水泉鎮、共和鎮、寶積鄉、黃嶠鄉、種田鄉、復興鄉。
靖遠縣面積5809平方公里,人口48萬。下轄3鎮15鄉:烏蘭鎮、北灣鎮、東灣鎮、平堡鄉、糜灘鄉、三灘鄉、大蘆鄉、興隆鄉、雙龍鄉、石門鄉、劉川鄉、高灣鄉、靖安鄉、五合鄉、東升鄉、北灘鄉、永新鄉、若笠鄉。
會寧縣面積6432平方公里,人口59.3萬。下轄6鎮21鄉1民族鄉:會師鎮、郭城驛鎮、河畔鎮、頭寨子鎮、甘溝驛鎮、太平店鎮、丁家溝鄉、中川鄉、侯家川鄉、黨家峴鄉、楊崖集鄉、老君坡鄉、翟家所鄉、柴家門鄉、八里灣鄉、平頭川鄉、韓家集鄉、大溝鄉、四房吳鄉、漢家岔鄉、土門峴鄉、新塬鄉、劉家寨子鄉、草灘鄉、土高山鄉、白草塬鄉、新莊鄉、新添堡回族鄉。
景泰縣面積5483平方公里,人口24萬。下轄6鎮5鄉:一條山鎮、蘆陽鎮、上沙沃鎮、喜泉鎮、草窩灘鎮、紅水鎮、中泉鄉、正路鄉、寺灘鄉、五佛鄉、漫水灘鄉。
9. 中國還有多少農民願意種田
楊柳吐絮,正值玉米主產區春耕農忙時節。中國實行了八年之久的玉米「臨時收儲政策」,將被「市場化收購」加「補貼」的新機製取而代之。
糧儲新政與其說是主動的變革,不如說是維系收儲機制的各方因素難以持續而倒逼的改革。這其中包括「最低收購價+臨時收儲」連續高強度刺激形成的市場扭曲;人民幣匯率調整及全球糧價走低等國際國內環境變化對糧食貿易和消費需求的沖擊;臨儲提價導致國內外玉米價格倒掛,推動玉米替代品及下游產品進口激增,形成「國外糧食入市,國產玉米入庫」的尷尬困局等等。
諸多因素堆積了玉米等糧食的庫存「懸河」,也帶來了中央財政每年庫存支付600多億元的重負。目前玉米臨儲庫存達2.5億噸,稻穀最低收購價庫存近1億噸。
由此,國家決定對玉米實施「市場化收購」加「補貼」,讓玉米價格和收儲政策走上市場化之路,這甚至比當年大豆、棉花的「目標價格」改革更加市場化,也是整個糧食收儲政策更大膽的嘗試。
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改革已經成為整個農業領域供給側改革的核心。玉米收購新政不僅牽涉上游玉米的種植調整,大范圍波及其他農作物的種植結構,且牽涉下游高庫存的消解、中央財政負擔的減壓以及國內飼料業、糧食加工產業的成本變動。
解決糧食高庫存問題,不能僅限於採取某些消化某個單一糧食品種庫存的專項措施,而是要系統謀劃、頂層設計政策改革方案,從根本上消除庫存形成機制,進而從根本上糾正價格支持政策帶來的市場扭曲機制。
當前,中國農業生產已經面臨農產品價格「天花板」封頂、生產成本「地板」抬升、資源環境「硬約束」加劇等新挑戰,迫切需要加快結構性改革,轉變生產經營方式,從供給側角度推動農業變革。
《財經》記者兩月前分赴東北平原、華北平原、「鐮刀灣」地區等糧食主產區進行一線調研,了解農產品價格機制面臨「大修」和收儲政策調整背景下,地方的真實生態以及種植戶面臨的困惑和糾結。記者調查發現,收儲新政等農業供給側改革已刻不容緩,地下水超采、土壤污染、資源破壞等因素已經難以支撐「以糧為綱」的畸形連增。
與此同時,改革的頂層設計及推進,還需細化操作方案,以確保政策在地方執行中不扭曲、不走樣,及時化解地方在政策變革中的困惑和難題。
——編者
面對玉米種植利潤的不斷變薄,東北地區開始了新一輪改種行動
已是楊柳吐絮、春暖花開。
正值春耕農忙時節,各個玉米主產區已經開始准備玉米種植。然而,《財經》記者在東北調查時發現,今年農民種植玉米的意向並不濃烈,一些區域的農民琢磨著改種飼草、雜糧和大豆。尤其是玉米庫存壓力最大的黑龍江省,有專家估計今年玉米種植面積約減1500萬畝。
實行了八年的玉米「臨時收儲政策」,今春壽終正寢,將實施「市場化收購」加「補貼」的新機制。
4月7日,農業部相關負責人稱:今年中國將投入35億元資金,支持玉米結構調整,用於「鐮刀灣」地區的糧改飼和糧豆輪作補助,目的是讓改種青貯玉米、大豆、飼草等作物的農民收益與過去種玉米的收益基本相當。「鐮刀彎」是一個俗稱,具體涉及到河北、山西、內蒙古、遼寧、吉林、黑龍江等13個省區的部分地區。這一區域在地圖上貌似鐮刀,過去十多年是中國玉米面積增加最多、發展最快的區域。
去年國家公布糧食實現12連增,實際上有超過一半的功勞應歸功於「玉米」。加之持續多年的國內外價格倒掛,玉米及其替代品進口沖擊國內市場,玉米庫存陡增,儲糧壓力凸顯。目前國內玉米庫存量在2.5億噸,初步估算,財政一年需要為玉米庫存付出成本600多億元。
中央決定下一步對玉米價格機制進行改革。目的是讓玉米收儲政策向市場化邁得更快,甚至比大豆、棉花的目標價格政策還快一步。這被業界看作是對整個糧食收儲政策更大膽的嘗試。
繼玉米收儲制度改革後,未來小麥、水稻等價格機制也有望實施新政。中農辦主任陳錫文近日曾公開表示,玉米改革必須要先行,因為面臨的矛盾非常尖銳,再往後,小麥和稻米的改革也必須跟進,不能拖得時間太長。
農產品價格銜接機制改革已成為整個農業領域改革的核心。2016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推進農業結構性改革,以調整優化農業生產結構和區域布局,作為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牛鼻子」。
35萬平方公里的東北平原,正在率先經歷一場農業結構性改革的轉型與攻堅。
2015年,糧食增量超過五成、總產量佔全國比例超過20%的東北地區延續著我國重要的商品糧生產、糧食調運和商品糧儲備基地地位。在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這東北四省區中,黑龍江省以佔全國十分之一的糧食生產比重占據著中國糧食總產量第一的地位。近兩個月以來,《財經》記者深入黑龍江農墾區、地方農村和吉林鄉村等本次農業改革的重點地區,進行了實地探訪,試圖記錄國家農業轉型時期,玉米收儲推行新機制等新政下,地方面臨的實際問題和困惑。
✤ 調價之痛
曾經因種植玉米致富的村莊,如今因種植玉米陷入憂慮,地處黑龍江省會哈爾濱東南部的成高子鎮民強村頗為典型。
早春時節,依然覆蓋著冰雪的東北村莊格外寧靜,農閑期的農民或外出打工,或留在家為來年的播種做准備。「由於土壤、氣候等因素限制,成高子鎮3.6萬畝耕地基本上全部種植玉米,產量不錯。」民強村村長王國玉告訴《財經》記者。以民強村為例,每年一畝地能夠產出1200斤左右的玉米,國家糧庫以1.12元/斤的價格收購,這構成了村民的主要收入來源之一。但從2015年起,國家糧庫下調了玉米收購價格,每斤減少了0.12元,算上土地、種子、農葯、化肥、農機等居高不下的成本,可以說現在農民種地都不掙錢,很多合作社甚至在賠錢。
「不種玉米了,都說可以改種飼草、雜糧啥的,但一旦種多了,價格會不會下跌?最後都不太賺錢。」一些農民對《財經》記者表示擔憂。
由於東北地區的玉米水分含量高,需要進行烘乾加工才能達到國家收購儲備糧食的要求,一些有條件的村民購進機械設備,把從農民手裡收來的玉米烘乾,之後大部分送往國庫,其餘小部分賣給飼料廠。
民強村的張東全就是當地的玉米烘乾加工大戶。走進張東全家,一座日處理量千噸的玉米烘乾塔聳立院中。談及2015年的「收成」,張東全滿臉愁容,「現在從農民手裡收玉米的價格掉到了每斤8毛多,賣到國庫的價格每斤是九毛七八,一斤的利潤還不到兩毛錢。一部烘乾塔的成本是三四百萬元,以前一年下來除去給工人發工資,還能凈賺十幾萬元,玉米掉價後不掙錢了,該給村民的錢還拖欠著。」
「肉蛋不漲價,養殖業大部分也面臨虧損,養殖廠的數量不斷減少,對玉米飼料的需求也隨之減少。我們這里的玉米品質相對較好,還有銷路,黑龍江青岡縣、巴彥縣等地生產的玉米都賣不出去,都在那存著呢。」張東全說,養殖業的蕭條也直接影響到玉米的外銷。
民強村不過是一個縮影,隨著國家對種植業結構的調整,整個東北都在經歷著玉米收購價格轉低的陣痛。
著重化解農產品供需失衡,是2016年中央「一號文件」的一項主要內容。我國農產品的產能過剩,集中在玉米。2004年至今玉米的持續增產,意味著玉米延續著對中國糧食生產連年增長的拉動和支撐。據農業部統計,在中國玉米增產的影響因素中,播種面積增加的貢獻率超過了80%,而全國的玉米播種面積在2011年達到了峰值,其中,與2003年玉米播種面積相比,黑龍江2011年玉米播種面積增加了123.4%,之後是內蒙古、湖北、遼寧,分別增加了67.8%、61.1%、48.8%。
因此,位於「鐮刀灣」地區的最頂端,東北冷涼地區被列為調減玉米面積的重點。2015年8月黑龍江省委電視電話會議上,省長陸昊提出,高度重視種植業結構調整,充分運用價格杠桿和市場經濟引導農民進行玉米減產,去行政命令化,不給各地市下硬性指標。
作為全國最大的糧食生產基地,黑龍江墾區經歷著糧食生產的每一次重大變革。由中俄邊貿城市黑河向南行200公里,到達隸屬北安農場管理局的引龍河農場,農場耕地總面積35萬畝,是黑龍江農墾總局系統中的國營農場之一。引龍河農場農業科科長彭繼鋒向《財經》記者表示,用糧價調減玉米種植面積,因國家施行臨儲政策而大幅增產玉米的東北地區,可能將面臨效益的大幅減損。
「玉米臨時收儲政策施行後的那幾年,種植玉米的收益之高至今沒有哪種作物能夠與之相比,黑龍江無論是墾區還是地方,一夜之間都開始改種玉米。」彭繼鋒說。
2003年,中國的糧食產量8614億斤,達到了1990年以來的最低谷,糧食產量小於當年需求量。國內糧食供應缺口主要依靠消耗庫存,考慮到周轉糧和陳化糧,當期的國家糧食庫存也降到歷史低點。隨之產生的問題是農民人均收入走低,農民的種糧積極性受挫。在糧食問題已經嚴重影響到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大局的背景下,國務院於2007年開始對玉米實行臨時收儲政策。
彭繼鋒對《財經》回憶,國家出台臨儲政策,鼓勵個人出資建庫,庫存量達到一定規模之後通過驗收可以作為國家臨儲庫,國家還根據庫存量按比例給予補貼,這導致了黑龍江玉米倉儲數量的激增;另一方面也帶動了玉米收購價格和種植效益的提升,種植玉米的純效益最高時,因成本不同,地方農民能夠獲得200%的利潤,墾區也能達到100%的回報率。
「引龍河農場位屬黑龍江的第四、第五積溫帶,理論上並不適合種植玉米,十年前我們還以種植大豆、小麥為主。由於玉米收購價格高,2011年,黑龍江地區種植玉米的效益達到了最高值,那時一垧地(15畝)的利潤能夠達到9000多元,這種效益是從來沒有過的。在農業技術的幫助下,農場在2012年也開始大面積改種早熟玉米。」
彭繼鋒說。
據了解,2012年當年引龍河農場種植玉米的面積占農場耕地總面積的比例超過60%,而2013年、2014年玉米種植面積仍佔耕地總面積的50%左右,2015年農場仍有三分之一的耕地面積在種植玉米。
經歷了2011年、2012年玉米種植的最高收益後,隨著國家收購價格的回落,種植玉米的利潤一路下滑,由每畝地凈賺600多元下滑至2013年、2014年的凈賺300元至400元,2015年玉米收購價格降低0.11元-0.12元,種植玉米每畝利潤減少了約150元。「聽說2016年國家收購玉米的價格還要降,假如再降一毛錢的話,種植玉米就沒有效益可言了。」彭繼鋒坦言。
2016年在東北三省和內蒙古自治區,將玉米臨時收儲政策調整為「市場化收購」加「補貼」的新機制。玉米價格變成由市場形成,來調節生產與需求,生產者隨行就市出售玉米,並根據市場情況調整種植結構。對於玉米種植戶來說,目前最為關注的是,在實施新的玉米政策之後,國家最終能有多少補貼給到種植戶手中?
✤ 東北糧倉的迷茫
在對國家「價補合一」的保農民收入政策和國庫巨量收儲的長期依賴下,東北地區一直沒有培育建立起系統的糧食深加工企業,銷售環節也成為發展的最大弱勢。
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新農村發展研究院執行副院長張玉先向《財經》記者表示,「黑龍江是全國最大的產糧省份,但在農產品加工、銷售領域,黑龍江本土企業在全國得排倒數。」
東北地區第四、第五積溫帶種植出的玉米水分含量較大,自然脫水無法達到國家收儲標准,只有通過速熱烘乾。但是這種烘乾後的玉米進入倉儲,儲存時間越長質量下降越快,一定時間後便不再適合進行精深加工,只能作為飼料糧和酒精糧消化。
農業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宋洪遠曾向《財經》記者表示,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特別是對於當前產需、存儲矛盾比較突出的玉米,要按照市場定價、價補分離的原則,積極穩妥推進收儲制度改革,使玉米價格反映市場供求關系。
「國家調減玉米收購價格,而養殖業同樣面臨著供給側改革的問題,飼料對玉米的需求空間已經飽和,玉米加工成酒精的需求量也早已飽和。」張玉先感嘆,「玉米的市場銷路全被堵死了,無論是從黑吉遼農民繼續靠種植玉米生活,還是從當前應急性去玉米庫存來看,都非常難。」
有效推動農業結構優化調整,農業部的思路是在2016年重點抓好三項工作:一是推進玉米重點減產區發展青貯玉米、大豆、優質飼草、雜糧雜豆及生態功能性植物等;二是探索耕地輪作休耕制度試點;三是積極推進馬鈴薯產業開發。
面對玉米種植利潤的不斷變薄,東北地區開始了新一輪改種行動。地處松嫩平原東北部邊緣的吉林省扶余市更新鄉已完成了種植作物的改換。春節過後,扶余市更新鄉糧庫空曠寂靜,成排的玉米堆在倉外晾置,「現在來送玉米的農民少多了」。門口僅有的兩名工作人員對記者說。
扶余市更新鄉農業站站長宋加夫介紹,2015年吉林地區玉米價格比2014年減少了0.14元,於是很多能種花生的農民都去種花生了。以更新鄉為例,全鄉耕地面積9600多公頃,2015年花生的種植面積達到了5000多公頃,其餘3000多公頃耕地種植水稻,僅有最後的1000多公頃耕地因土質問題只能種植玉米。
「我們這邊花生加工、銷售企業實力較強,加工出來的產品有些大量銷往國外,這在很大程度上帶動了當地花生作物的種植。」扶余市大林子鎮政府秘書劉清彥告訴《財經》記者。
同是種植業結構調整,東北多數地區實際上並沒有像吉林更新鄉的條件優勢。以黑龍江省為例,受地理位置、氣候條件等自然因素制約,省內可改種的備選項目並不多。黑龍江省政府明確提出「降玉米、小幅增長水稻、增豆類(包括大豆、雜豆和雜糧)和蔬菜、飼料牧草等」的指導方針。
「國家下達的政策地方上不知道怎麼落實。」引龍河農場農業科科長彭繼鋒對《財經》記者表示,「尤其是在種植規模大、成本高的農墾區,在不確定種植哪種作物能夠穩賺不賠的時候,與墾區種植戶的交流、對其引導成了最難的環節。」
2016年國家繼續調低玉米收購價格的可能性大。玉米繼續降價,農場怎麼辦?記者聯繫到的多個農場管理人員都表示很迷茫,他們都表示,由於馬鈴薯、蔬菜等作物並不適合在墾區種植,就只能在大豆和雜糧雜豆等經濟作物上做艱難權衡,以代替玉米。
「農場調整種植結構,第一看地域能種什麼,第二看市場價格,說白了就是種什麼掙錢。」彭繼鋒說,現在最糾結的是,他們地處丘陵,不適宜種植水稻,可無論是改種大豆還是經濟作物,都面臨不賺錢甚至虧損的可能。所以今年還是打算種一部分玉米,試探性地小步走。這樣考慮的原因在於,受外國進口大豆的沖擊,國內大豆市場價格持續低迷,種植大豆的利潤幾乎全部來自國家的大豆目標價格補貼。種植玉米,就要看新的玉米補貼制度如何落地,補貼真正落到種植戶手中的相關配套措施能否跟上。
如果改種雜糧雜豆等經濟作物如何?記者采訪的黑龍江地區多數農場管理人員和農墾系統人士都表示出謹慎,「雜豆雜糧等經濟作物沒有國家保護價,完全是隨著市場走,極容易發生一窩蜂種植導致全行業虧損的問題。」
記者從黑龍江農墾總局獲悉,在增加經濟作物種植方面,農墾總局鼓勵各農場種植戶在經過充分交流和掌握情況後,自己決定種植哪種經濟作物,盡量分散可能存在的風險。「黑龍江地區幾乎沒有雜糧的精深加工企業,這種情況下我們鼓勵種植戶走訂單農業,試探性地種,即先聯系食品加工企業,簽訂合同後根據它們的需求量種植雜糧雜豆。」彭繼鋒說。
玉米收儲機制改革必將觸動上下游鏈條的聯動,也預示著中國農業向市場化邁進一步,但是在政策落地的階段中存在的許多矛盾和問題是之前沒有面對過的,目前從上到下都還有待摸索。宋洪遠表示,特別是在改革完善糧食等重要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和收儲制度方面,還有待出台具體政策方案的細則,緩解地方因變革帶來的壓力。
✤ 改革提速加壓
農業結構優化調整乃至整個農業供給側改革,留給決策和執行的時間已經不多。
《財經》記者行走在三江平原最東部時,春柳抽綠的黑龍江八五三農場滿眼春意。總面積1228.6平方公里、耕地面積54165公頃的八五三農場是黑龍江墾區的現代化大型國營農場,農場農業基礎和綜合經濟實力較強。農場第一管理區主任彭東君接受《財經》記者采訪時表示,國家調整種植業結構和玉米收購機制,農場將面臨改種,在玉米、大豆價格都較低,種植經濟作物市場有限、風險大的情況下,黑龍江墾區能改種水稻的都改種水稻了。
記者在走訪的包括八五三農場、黑龍江通河縣新發村在內的多個東北墾區、鄉村中了解到,大豆本是東三省,特別是黑龍江墾區的優勢產業,受國外低成本轉基因大豆的沖擊,國內大豆價格壓低,大豆種植曾連年負增長,2014年國家實行了東北地區的大豆目標價格補貼,大豆種植情況雖然有所好轉,但由於補貼缺乏准確性,落到各地方種植戶手裡被攤薄,因此並沒有實現預期效果;伴隨著玉米收購價格的不斷下調,雙重擠壓下,以自然條件適合為前提,出於水稻高產穩產,且國家給保護價收購、暫時不調價的考慮,種植水稻還有穩定的收益。
「目前水稻實際上存在著和玉米同樣的問題,就是存量偏多,如果全國農業特別是黑龍江的農業生產繼續偏向水稻,只會進一步加劇水稻的庫存壓力。農場管理者首先考慮的必須是眼前這個生產周期的效益,而非從農業發展可持續性的角度做戰略性調整,能做的只是短期的權宜之計。」彭東君坦承。
在黑龍江,種植水稻正在成為一個充滿爭議的問題。三江平原原本是中國東北地區水土資源匹配較好的區域,可是因為這里以種植水稻為主的農業灌溉用水長年以地下水為主,且用水量極大,導致農業灌溉和城鎮化供水面臨嚴重的水資源短缺。對此,2014年國務院將黑龍江省黑龍江、松花江、烏蘇里江三江連通工程列入全國172項節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
黑龍江省水利廳總工程師劉加海曾表示,三江連通工程是一項跨流域調配水資源,發展水稻、保障煤電化基地用水安全,建設水生態環境的國家戰略工程,初步測算,工程發揮效益後,可以保障1470萬畝的水田用水,當地農民年人均可增加收入7000元左右。
「這次調整種植業結構,省裡面的意思是水稻還要增,黑龍江省農墾區和地方農村也在自發轉向種植水稻,但黑龍江的水稻不宜再大幅擴增了,而是應該有一個逐步的調減。」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新農村發展研究院執行副院長張玉先表示,長年種植水稻已經導致黑土土質的破壞和無法修復,另外,東北稻穀往南方銷售的壓力越來越大。
多位黑龍江農墾系統的農場管理人員也向記者反映,如果現在不對水稻種植提前加以控制,稻穀面臨的高庫存問題也將同玉米一樣接踵而至。
「這也從另一角度說明,我國的糧食生產沒有進入良性發展的狀態。」記者采訪的多位地方農業系統人士指出,理論上牧草與農作物輪作、水田與旱田輪作是農業種植的最佳模式,但實際上根本無法推行,就連旱田上的作物輪作也存在難度,而這也是黑龍江墾區種植業結構調整的一大障礙。
「旱田上,玉米、大豆、雜糧各種植三分之一是最合理的,全部輪作起來,三年以後所有作物單產都會增加,目前農業存在的許多問題也都能迎刃而解。」張玉先說。
《財經》記者走訪中了解到,理論上的最優種植模式無法推行的根本原因在於國家不同農產品價差大、不穩定,這樣輪作無法保證農民每一年都能夠有穩定收入。
在地方農場管理者看來,調整農業生產結構,必須以充分保證農民的利益和積極性為前提,在理順各農產品價格機制的基礎上做出統籌安排。
基於地方在農業生產結構調整中暴露出的問題,農業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宋洪遠向《財經》記者表示,當前形勢下,中央和地方政府需要及早謀劃稻穀、小麥最低收購價政策改革完善方案,探索完善「市場定價、價補分離」政策,將保農民收入的政策功能從當前「價補合一」的政策中剝離開來,探索「價補分離」的方式,發揮市場供求在價格形成中的基礎性作用,並且政府在市場之外給予農民合理的補貼。
《財經》記者從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獲悉,在理順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方面,國家將按照「生產成本+基本收益」的原則,合理提高對農民的直接補貼額度。並且要同步改革糧食收儲政策設計,按照「政策的歸政策,市場的歸市場」,「有限目標、優化結構、多元參與」的思路,進一步健全糧食儲備政策。
「十三五」時期是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的重要時間窗口,農業推行供給側改革的大背景下,如何確保地方的平穩過渡,是一道決策和執行的考題。
摘自網路網友,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