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在中國,如何可以過上充滿幸福感的生活
近些年幸福感隨著經濟水平的提高也逐漸被人們關注著,不幸福的原因千篇一律,幸福的理由卻是多種多樣,對每個人的意義都不同。有人因為一杯水而幸福,有人因為一聲晨早的問候而覺得幸福,當然也有人為自己而活著感到幸福。在中國,想要充滿幸福感的生活應該會包含以下幾點:
1. 同有愛的人生活:這里的愛人不僅僅是婚姻伴侶,還有家人、鄰居街坊。首先能跟自己相愛的人結婚白發到老本就是一件很幸運的事情,理所當然也會令我們心中滿是幸福感。中國禮儀之邦,遵循著孝悌之義,所以對於中國人來說家庭的團圓也是一大幸福的事情,能夠與自己的父母生活、陪他們安度晚年就是一件滿是幸福感的事情這便是天倫之樂。再者就是鄰居街坊,想要過的幸福只在自己小家別院是感受不到社會帶來的幸福感的,這種幸福感只能從街坊鄰居身上獲取,當他們真誠熱情的對待自己的家人,本身就讓人感受到陣陣暖意。
2. 一個舒心的環境:近年來隨著城市綠化的力度加大,人們對於居住環境也開始重視起來了,住在一處環境優美的地方,一開門就滿是好心情迎來,當然會感到幸福。這算是硬環境,還有軟環境,那就是住所周圍的人,所謂何陋之有,如果能夠跟一群有教養的人生活做事,當是一件幸福的事。
3. 心靈的充實:如果說前面都是外在的幸福,那麼就必須提到內在的幸福,那就是內心的充實,精神上的快樂總是比物質上的快樂真切的多。所以在閑暇的時候不忘記看看書,探討哲理,充實內心,這樣內心才會感到充實,身體的幸福也自然產生。
2. 怎樣提升幸福感
人生在世都在追求幸福感,可是人都是不知足的,有了幸福感還不滿足,又想提高自己的幸福感,這個很簡單,其實每個人都是幸福的,只是沒有在意,上帝為你關上了一道門,必定會為你打開另外一扇窗,在餓的時候有香噴噴的飯菜吃,在落魄的時候有人雪中送炭,這些日常生活中的小事都是很幸福的,只要細細體會就能感受得到。
幸福感在生活中是必不可少的事情,發生事情先別著急生氣,換一個角度思考問題,何嘗不是一種幸福。像很多家庭都有小孩,調皮搗蛋的小孩很讓人頭疼,但是你換一個思路,孩子給家裡帶來了歡聲笑語也是一種幸福,有時候孩子幫忙只會幫倒忙,那是因為他們還小,但是他們有一顆幫大人幹活的心也是一種幸福感。
3. 如何提高大學生的幸福感
近日,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明確要求「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可以說,「幸福感」是美好生活的重要內容。高校的根本任務在於立德樹人,基本使命在於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大學生作為時代新人,如何理解幸福、感受幸福、追求幸福及創造幸福,不僅關繫到其個體的健康成長,也關繫到整個社會幸福感的提升。
幸福是一種體驗,更是一種能力。因此,高校要把培養大學生幸福能力放在重要位置,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幸福觀念,培養學生認知幸福、體驗幸福進而創造幸福生活的能力。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當代大學生不缺少感受幸福的物質條件和精神條件,感受幸福的能力也需要相應提升。學校教育是培養人的幸福能力不可缺少的重要場所,大學階段是培養學生幸福能力的重要關口,直接關系未來社會「人民幸福」的實現程度。
培養健康心理是提升大學生幸福能力的關鍵。幸福是一種主觀的愉悅的情緒感覺和積極的心理狀態。教育不能立刻改變每個人的生活環境和所處的境遇,卻能改變人的思維方式和認知水平。因此,加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和高尚的人格,才能幫助他們正確認識自己、包容他人。其中的重要內容就是加強對學生的挫折教育和感恩教育,注重把解決實際問題與思想疏導相結合,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客觀認識自己的長處與不足,辯證對待人生所遭遇的挫折甚至失敗,幫助他們始終保持積極向上的精神狀態。
加強品德修養是培養大學生幸福能力的根本。大學階段是大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重要階段,也是加強品德修養的重要時期。人無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於立德。大學生的品德修養主要包括理想信念和道德情操兩個方面,這直接影響和決定其一生的幸福程度。面對世界局勢的復雜多變,面對社會生活的紛紜萬狀,高校需要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通過發揮自身的聰明才智,創造真正意義上的幸福生活。
能力提升是培養大學生幸福能力的途徑。一位哲學家說,真正令人滿意的幸福總是伴隨著充分發揮自身的才能來改變世界。提升能力是每個人回報社會、服務國家、實現人生價值的前提,是實現人生奮斗目標的基礎,是創造幸福和實現幸福的保障。大學生要不斷提升自身能力,這樣不僅可以創造自身的幸福生活,而且還能更好地造福社會、惠及他人,為實現社會和諧、人民幸福貢獻力量。這就需要加強學生綜合素質、實踐能力等的培養,將學生培養成全面發展的人,成為國家棟梁之材。
加強學生幸福能力的培育必須回歸生活,把握實現幸福的方法。在人的一生中,人們對所從事的工作在不同的人生階段會有不同的認知,一般會經歷從工作到事業再到使命的過程。人生的最大價值在於把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奉獻給自己鍾愛的工作,把有限的寶貴生命與無限的使命追求結合起來,從而為社會進步、國家發展、人類文明作出更大的貢獻,創造更大的幸福。
4. 怎樣才能擁有充實而幸福的生活
每個人都渴望幸福,但很少有人體驗幸福,歸其原由,在於人總是對自己要求太多,永遠無法滿足自己的慾望。其實,幸福無處不在,今天,小編跟各位朋友說說,只要你滿足以下四點,你自然會獲得幸福生活。。。
5. 幸福生活如何實現
幸福是一種感覺,它不取決於人們的生活狀態,而取決於人的心態,幸福的特徵就是心靈的平靜,所謂知足者常樂就是這個道理。 幸福就是人們的渴求在被得到滿足或部分被得到滿足時的感覺,是一種精神上的愉悅。人們獲得的幸福感都是暫時性的,就像不幸一樣,隨著時間的流逝,幸福感以及不幸感都會逐漸淡化的,所以,我們如果想繼續擁有幸福,想過幸福的生活,就必須去不斷地滿足更多的渴求。人們得到一個幸福後,那麼人們對同一個或同一類幸福的渴求度就會遞減,當人們再次獲得這個或這類時幸福時的幸福感就會逐漸遞減,當達到足夠多的N次時,渴求度會變為零,幸福感也就變為零了。當你實現一個願望、達到一個目的、愛一個人、被人愛、一時的心情愉悅、快樂等等都屬於幸福。幸福沒有距離、沒有標准,幸福是一種感覺。當你心滿意足時,就是幸福。知足常樂能使幸福保鮮(執著)。
6. 如何讓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
江迪 ■建言要點 將國民幸福指數、基尼系數、恩格爾系數等作為政府剛性考核指標納入中央、省、地市三級的「十二五」規劃,最好在每年的各級《政府工作報告》中都能有所體現。若不能每年調查測算,至少應在「十二五」規劃末應有相關數字與「十一五」規劃末相比較,來說明國民幸福指數增強了、城鄉差別減少了、貧富差距縮小了。 如何讓人民生活得更有尊嚴、更加幸福?泉州市科協主席駱沙鳴委員認為,當前強調構建和諧社會,強調人的全面發展,強調城鄉統籌發展,就應該營造讓人民生活有幸福感、使人們有物質豐裕感、政治清明感、居住有安全感、工作有價值成就感、精神充實感、社會和諧感、信念理想有認同歸宿感、人際關系有誠信奉獻感、生態舒適感、身心有健康快樂感的氛圍和環境,在「十二五」期間使中國的國民幸福指數有一個質的飛躍。 為了推進國民幸福感提升,駱沙鳴委員認為,有必要將國民幸福指數列入各級政府剛性考核指標,用國民幸福指數等來衡量社會發展成就將有利於各級政府落實以人為本、執政為民的施政方針。更多關注國民內心對幸福的心理感受,更注重包容性增長,更注重民本民生。 駱沙鳴指出,經濟發展越快,非物質因素對幸福感的影響就越大。所以不可單純追逐GDP增長,應在綠色GDP和國民幸福指數中建立起適當的有機聯系,使社會發展的終極目的並非簡單建立在追逐物質豐富上,而是更多地轉向關注國民內心對幸福的心理感受。 駱沙鳴建議,注重農村和城市社區的文化娛樂健體設施建設,加大宣傳媒體的宣傳導向作用,引導人們崇尚科學、樂於奉獻、知足常樂、健康和諧、友善誠信,使人們摒除拜金主義、官本主義、奢華浪費等陳舊觀念,樹立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讓人們從理想、信念、情緒、健康、心態等方面尋找真正屬於自己的幸福,從而逐步提高人們的幸福指數。通過增強人民群眾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提高人民群眾當家做主的意識,逐步提高人民幸福指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