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我國古代有哪些主要的果蔬類
《詩經》里提到的132種植物,其中作為蔬菜的就有20餘種,隨著時代變遷,其中部分品種已退出蔬菜領域,成為野生植物,如荇、苕、苞之類。
戰國及秦漢時期,我國人民食用的主要蔬菜有5種。葵,稱為「百菜之主」,現在有的地方稱冬寒葵或冬寒菜,植物分類學上稱冬葵,因口感及營養欠佳,唐以後種植漸少,明代已很少種它,並不再當蔬菜看待。藿,也是先秦時的主要蔬菜,它是大豆苗的嫩葉,如今極少拿來當菜吃了。韭、蔥、蒜是現在常用來調味的蔬菜,在古代蔬菜中獨成一屬。《漢書•召信臣傳》中記載太宮園在溫室生產蔥、韭的情況,並把這樣培育出來的韭菜叫「韭黃」。此外,還有蘿卜、蔓青等根菜類,現時蘿卜的許多優良品種在秦漢時便已培育出來。蔓青早在《呂氏春秋•本味篇》中就有「菜之美者」的盛譽,古時蔓青還可以頂糧食之用。
現在常見的蔬菜如茄子、黃瓜、菠菜、扁豆、刀豆等都是在魏晉至唐宋時期陸續從國外引進來的。茄子,原產於印度和泰國。黃瓜原產於印度,傳入我國時比茄子晚些,初名叫胡瓜,現在有的地方還保留這種叫法。菠菜是唐代貞觀年間由尼波羅國(今尼泊爾)傳入的,最初叫波稜菜,後簡稱菠菜。扁豆原產於爪哇,南北朝時傳入我國。刀豆原產於印度,唐代傳入我國。
宋代以來,我國蔬菜的種植和食用就更加廣泛了。除了從國外引進外,我國古代勞動人民還自行培育出一些極為重要的蔬菜品種,如菱白和白菜等,種植蔬菜的技術也有進步,蘇東坡有詩雲:「漸覺東風料峭寒,青篙黃韭試春盤。」可見,當時民間也可以在春天吃到新鮮的蔬菜了。
到元、明、清以來,又陸續有一些品種加入我國菜譜中來。胡蘿卜原產於北歐,元代由波斯傳入。辣椒和西紅柿的傳入時間還要晚些。西紅柿雖由歐洲傳入我國,但它的祖居地卻是南美洲的秘魯。西紅柿原名叫狼桃,秘魯土著人剛發現它時,以為它有毒,還不敢吃呢。進入清代末期,我國現有傳統蔬菜品種基本上都出現了。
1、地瓜、土豆、玉米。不知道怎麼搞的,TVB的編劇好象就知道地瓜、土豆、玉米,讓秦漢時的人們也種植這些東西。其實,這些東西都是在明朝中期才傳入我國,而玉米雖在明朝中期就已經傳入,直到清朝中期才推廣並大面積播種的。
2、葡萄。古裝劇似乎擺在桌上最常見的水果就是葡萄,而一些以先秦為背景的劇集出現葡萄是錯誤的,葡萄是漢武帝派張騫通西域的成果。
3、西瓜。漢唐時的人吃西瓜那是錯誤的,西瓜原產非洲,在宋朝時才傳入我國,至南宋時才開始大面積播種的。
4、花生、向日葵。這兩樣東西直到明朝才由美洲傳入我國,所以在此前的人們嗑葵花子、吃花生、用花生油都是不可能的事。
5、蘋果。我國古代的蘋果是綿蘋果,有時候古文中所說的奈也包括綿蘋果。綿蘋果口感和質量很差,產量也不多,我們現在的蘋果,是在19世紀後期傳入的歐洲蘋果。另外,蘋果這個詞最早見於明朝文獻。
6、蔬菜。以先秦和秦漢為背景的古裝劇中,飲宴的場面經常能看到各種現代蔬菜,其實那時人們常食用的蔬菜只有二十多種,而且大部分到了現代,已經從蔬菜行列中退了出來,成為野草了。先秦和秦漢的蔬菜到現代還被人食用的只有韭菜、蘿卜、蔥和蒜等幾個品種。
7、茄子、黃瓜和扁豆是在南北朝時傳入我國的(古裝在這里經常出BUG);菠菜、萵苣是在唐朝時才傳入我國的;白菜是從東漢時開始種植,但質量很差,只到北宋時才培育出高質量的白菜;菜豆到明朝時才傳入我國(古裝經常在這方面出BUG);辣椒直到明末清初才傳入我國(古裝經常在這方面出BUG);西紅柿大概在清時傳入我國,起先作為觀賞植物,到清朝晚期才開始食用。
8、我國北方地區直到秦漢時,還是把糧食煮成飯或粥吃的,幾乎不吃麵食,所以古裝劇在這里出的BUG非常多,經常讓那時的人們吃饅頭、水餃、面條之類的麵食,下面集中說一下:饅頭,大概在晉朝時才出現饅頭,當時叫蒸餅。包子,最早的記錄還是三國諸葛亮征孟獲時,當時叫曼頭,直到宋代,才叫其包子。餃子,大約在隋朝時才出現餃子。面條,最早的面條其實就是面湯,也叫湯餅,漢時就出現了,而我們現在的條狀面條直到北宋時才出現。
9、棉花。古裝劇中在這方面出的BUG非常多,棉花在西漢時才傳入我國,途徑有兩條,一是非洲綿傳到了新疆,也就是西域諸國,到南北朝時,在西域棉花種植已經得到了極大的推廣,另一條途徑是亞洲棉傳到兩廣、雲南和福建。直到唐朝時,棉花種植地也僅限於上述地區,產量也不大,棉紡技術也不高,因此棉布還沒有成為當時人們的主要衣料。到元朝時,棉花種植得到推廣,在長江和黃河流域栽種,更重要的是黃道婆對棉紡技術的改革和推廣,最終使棉布在元明時成為我國居民的主要衣料。
10、古裝劇中,付錢時總是愛掏銀子,我國直到到明朝中後期,由於白銀開采量的增加以及西班牙銀元大量流入我國,白銀才成為我國的主要貨幣,到清初,才能見到大小店鋪普及了為銀子稱重用的銀秤。先秦和秦漢時,主要的貨幣是黃金和銅錢;唐宋時,最主要的貨幣是銅錢,當時最常見的單位是慣(一千錢為一慣)。
1、 玉米
《笑傲江湖》第2回:「那農婦從屋中出來,拿著四枝煮熟的玉米棒子,交在他手裡。」
《神鵰俠侶》第6回:「他(楊過)自幼闖盪江湖,找東西吃的本事著實了得,四下張望,見西邊山坡上長著一大片玉米,於是過去摘了五根棒子。玉米尚未成熟,但已可食得。」
《碧血劍》第1回:「老婆婆拿出幾個玉米餅來饗客,燒了一壺熱水給他們喝。張朝唐吃了一個玉米餅。」
玉米本非中國土產,這是常識。玉米原產美洲,1494年哥倫布從美洲回來後才傳入歐洲,輾轉傳入中國的時間最早估計也在16世紀中期(現在最早的記載是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甘肅《平涼府志》,當時叫「番麥」)。
如果林平之真的能在福建內地山區吃到「煮熟的玉米棒子」,那估計最早也應該在1577年(福建這一年開始有種植玉米)了。不過《笑傲江湖》的年代背景不確定,書中充滿了這類似是而非的歷史背景特徵。《碧血劍》中張朝唐能在廣東一帶吃到玉米餅還是有可能的,不過這也要建立在一個不太可靠的假設上:即該老婆婆是當地的農村模範帶頭人,居然有引種這么新奇的外國品種,而張朝唐居然也知道這是玉米餅。
然而楊過想要在陝西的山坡上找到一片玉米地,那至少要等上三四百年才有可能——不過金庸大筆一揮,就一口氣空運給楊過五根玉米棒子之多!當然,他不只是對楊過這么好,下面我們還會看到,他對楊過的爺爺也是這么慷慨:
2、 花生、蠶豆、南瓜
《射鵰英雄傳》第1回:「(曲三)慢慢燙了兩壺黃酒,擺出一碟蠶豆、一碟咸花生,一碟豆腐乾,另有三個切開的鹹蛋。」 「楊鐵心見一壺酒已喝完了,又要了一壺,三人只是痛罵秦檜。那跛子又端上一碟蠶豆、一碟花生。」「兩人有時也仍去小酒店對飲幾壺,那跛子曲三仍是燙上酒來,端來蠶豆、花生等下酒之物。」
《天龍八部》20回:「(蕭峰)只見地下放著不少熟肉、炒米、棗子、花生、魚干之類干糧,更妙的是居然另有一大壇酒。」
《笑傲江湖》第1回:薩老頭道:「是,是!爺們要下酒,先用些牛肉、蠶豆、花生。」
《笑傲江湖》第2回:「茶博士泡了壺茶,端上一碟南瓜子、一碟蠶豆。」
《笑傲江湖》第25回:「(令狐沖)端起酒碗,又是一飲而盡,小店之中無下酒物,隨手抓起幾粒鹹水花生,拋入口中。」
這里把蠶豆、花生、南瓜子寫成尋常的下酒物,但這三種作物卻和玉米一樣,都是中國本土所無而很遲才由國外傳入的。 蠶豆大概在元朝時才由波斯傳入中國(參考研究這方面的權威著作:[美]勞費爾《中國伊朗編》「豌豆和蠶豆」條),到明朝時才普遍種植。
花生、南瓜則是美洲植物,哥倫布發現新大陸以後才開始在舊大陸傳播。花生傳入中國的時間比蠶豆遲得多,大約1530年代傳入中國,由沿海傳入內陸地區的速度很慢,直到乾隆末年花生仍然是稀見的筵席食品(參見何炳棣《明初以降人口及其相關問題》第8章「土地利用和糧食生產」中關於美洲作物在中國傳播的內容。)。
在《笑傲江湖》中,在內陸城市武漢花生也被描寫成極普通的下酒物,甚至更內陸的武當山居民也知道(第26回,武當派弟子假裝老農,嘲笑令狐沖是「瓜子花生」),這種情況決不會早於1700年。
《射鵰英雄傳》中,公元1199年臨安鄉下的一個窮村破店,曲三居然能夠擺出波斯和美洲的進口食品(蠶豆、花生),郭、楊二位大俠對這樣驚世駭俗、連當時大宋皇帝也沒見過的新奇食物,居然毫不在意,按理他們至少要揪住曲三大喝一聲:「兀那跛子,你哪來的進口食品?這零售價賣多少?」不過考慮到跛子曲三是桃花島高足,見識武功均屬一流,他比哥倫布更早到過美洲也沒什麼好希奇的。
甚至可能還有比曲三更早到過美洲的:北宋時的契丹族英雄蕭遠山也給兒子蕭峰捎帶了若乾花生作為下酒之物。蕭峰在《天龍八部》里是個不折不扣的食肉動物,點菜動輒就是切幾斤牛肉羊肉之類的。蕭遠山留下花生這樣珍貴的稀罕外國食品,顯然深有寓意。我中國人比哥倫布更早到達美洲在此有多一條證據。
3、 西瓜
《射鵰英雄傳》第23回:「(黃蓉)到村中去買了一擔西瓜。」
《笑傲江湖》第5回:「(儀琳)走出二里有餘,果見數畝瓜田,累累的生滿了西瓜。」
「西瓜」一詞本非漢語,而源自女真語(參《漢語外來詞詞典》),該種植物本來也非中國所有,而出產於西亞,在五代北宋時引入西域,後又由金國引種到南宋,不過西瓜的普遍種植大致要等到清乾隆年間回疆平定之後,也就是陳家洛那個年代(參考[美]勞費爾《中國伊朗編》「西瓜」條)。
在黃蓉那個年代,西瓜也算是引種不多年的進口時令水果,她居然一口氣買了一擔,雖然女孩子愛吃水果,但也算出手闊綽,虧她能在牛家村口買得到。24回黃蓉將西瓜頂在頭上,沙通天等一見「一條青一條綠的圓球」,都嚇跑了,想必鬼門龍王見識雖廣,也不知道這就是傳說中的西瓜。
《笑傲江湖》第5回這一段描寫的盛夏之夜場景,衡山縣也有普通的農村也有「數畝瓜田」,那已經類似於清朝乾隆年間的景象了。
4、 人參
《天龍八部》第26回:「匆匆數月,冬盡春來,阿紫每日以人參為糧。」
《天龍八部》故事中,阿紫在長白山保命的三**寶是人參、熊膽、虎骨。蕭峰也正是由人提醒,在想起人參有效果,並因此前往長白山——可見人參保命、人參最佳產地在長白山等觀念已經很深入人心,連蕭峰這樣的讀書不多的人也都知道。《射鵰英雄傳》里的梁子翁,原本也是關外的參客,既然已經出現參客這樣的職業,可見此物為當時所重。
但在歷史上,人參長期以來卻並無這樣的地位。隋朝還一度視為妖草,唐時只當作茶葉一樣的時尚飲品,宋人也只將之看做乾果一樣的送禮之物,並不認為它有什麼葯效。認為人參包治百病、長白山人參為最上品等觀念,都直到明朝後期才興起(見易華《人參崇拜》一文)。
《連城訣》中也有提到丁典把關外的人參運送到漢口做買賣,《俠客行》中關東四大門派的高三娘子家有良馬、參場無數,這些人參貿易已達到產業化的景象,大略都是清朝的事情了。
5、 辣椒
《天龍八部》第11回:「自此一路向東,又行了二十餘日,段譽聽著途人的口音,漸覺清雅綿軟,菜餚中也沒了辣椒。」
《連城訣》第1回:「那少女(戚芳)十七八歲年紀……臉上紅得象屋檐下掛著的一串串紅辣椒。」
以上兩處,顯然金庸認為雲南、貴州四川、湖南一帶食物都嗜好辣椒,但辣椒卻也和玉米、花生、南瓜、煙草等一樣,是美洲農產品,傳入中國的年代也在明末時期。中國傳統的辛香料不是辣椒,而主要是花椒。並且辣椒最早也只是作為觀賞植物,放進菜餚中的時間更遲,史料記載貴州、湖南一帶最早開始吃辣椒的時間在清乾隆年間,而普遍開始吃辣椒更遲至道光以後。(參藍勇《中國辛辣文化與辣椒革命》,〈南方周末〉2002-1-24)
所以段譽在一路東下時,不是菜餚里「也沒了辣椒」,而是可能從來就沒吃到過辣椒,除非鳩摩智帶著他去了一趟美洲又回來了。不過鑒於段譽後來在蘇州燕子塢也喝到了600年後才出現的碧螺春茶,這樣時光倒流的事情也未必不能有二。
6、 蘋果
《倚天屠龍記》第16回:「(張無忌)在矮樹上摘了幾枚不知名的果子,拿在手裡,已聞到一陣甜香,咬了一口,更是鮮美絕倫,桃子無此爽脆,蘋果無此香甜,而梨子則遜其三分滑膩。」
金庸這里並未說這種果子是蘋果,但實際上張無忌甚至不可能將蘋果拿來比較。因為蘋果傳入中國在元朝末年,當時只有在宮廷才可享用,他當時一個衣衫襤褸的少年不可能吃過,而「蘋果」這一名稱,更是直到明朝才出現(
⑵ 古代人吃什麼蔬菜
漢人和漢以後人的解釋主要有兩種:一種說法是稻、黍、稷、麥、菽(即大豆);另一種說法是麻(指大麻)、黍、稷、麥、菽。這兩種說法的差別,只是一種有稻而沒有麻,另一種有麻而沒有稻。麻子雖然可以供食用,但是主要是用它的纖維來織布。把這兩種說法結合起來看、共有稻、黍、稷、麥、菽、麻六種主要作物。戰國時代的名著《呂氏春秋》(公元前三世紀作品)里有四篇專門談論農業的文章,其中《審時》篇談論栽種禾、黍、稻、麻、菽、麥的得時失時的利弊。禾就是稷。
最重要的是穀子。
在我國商代的文字甲骨文里,穀子稱為禾(■),象穀子抽穗時的植株形;也稱為■,這就是稷的原始字形。甲骨文的年字,寫作■,在禾字下面多了一些須根,象穀子連根拔起的形狀。連根拔起表示收獲,用禾的一次收獲代表一年,這表明穀子是商代的首要作物
黍在甲骨文中出現的次數特別多,而且商代的統治階級是飲酒有名的,出土的酒器也很多,酒用黍釀造,可見黍在商代極為重要。
麥和黍相反,在甲骨文和《詩經》里,麥的出現次數遠比黍少。春秋以後,麥的重要性已漸漸地超過黍。麥有兩種吃法:麥飯和麵食。麥飯在漢代有些地區是一種常吃的食物。古代把各種麵食通稱為餅,按照當時的解釋,麥粉叫做面,用水合面叫做餅。戰國初年的書里已經有做餅的記載。秦代有賣餅的小商人。大概從戰國到漢代,在北方,麥的栽培已相當普遍,和穀子或大豆輪栽;在糧食中間,它的重要性次於穀子而和大豆相上下,或者還超過大豆。南方原先很少種麥,漢以後才逐漸向南推廣。到了南宋,全國小麥總產量可能已經接近穀子,或者超過穀子而居糧食作物的第二位。
據明宋應星《天工開物》的估計來推算,當時小麥約佔全國糧食總產量的15%多一點。這雖是一個粗略的估算,但已明白地可以看出,小麥在明代糧食作物中僅次於稻而居第二位。
大豆在《詩經》里出現的次數,不及黍和麥,而多於麻和稻。豆飯和豆葉湯尤其是一般窮人經常吃的東西。在河南西部,大豆甚至成為主糧。《氾勝之書》里說:大豆保證有收獲,容易種植。氾氏主張農家應當每人種五畝大豆,以防荒年。漢代文獻里有指出麥和穀子或大豆輪載的,可能大豆的播種面積確實不小。
大麻子在古代是供食用的,所以當時的人們才把它作為五穀之一,到南北朝時代還有吃麻粥的。但是麻在谷類中最不重要,重要的是它的纖維。古代以絲麻或桑麻並稱,那時中原沒有棉花,薴麻的生產只限於南方,北方的布幾乎全是用大麻織成的。《氾勝之書》有種枲(xǐ喜)法(枲即大麻的雄株),《齊民要術?種麻》篇,都是專對栽培纖維用的大麻說的。
稻在南方,很早就是首要作物。《史記?貨殖列傳》里說:長江中下游的人們「吃的是大米飯,喝的是魚湯」。現在雖然沒有唐宋時代的糧食統計,但是可以肯定地說,至遲到北宋時,稻的總產量已經上升到全國糧食作物的第一位。
玉米怎樣傳入中國,西方的學者有不同的推測。有人以為玉米是由阿剌伯人從西班牙帶到麥加,由麥加傳到中亞細亞而入中國西北部,或者從麥加傳到回教印度而入中國西南部,然後從西北部或西南部向東傳播到各省。這種推測還要作進一步的研究。他們引用的較早的中國文獻,一般限於明李時珍的《本草綱目》(1578年),有的也只是引用到田藝蘅的《留青日扎》(1573年)。實際上我國各省府縣志中保存著豐富的有關玉米的記載。
根據各省通志和府縣志的記載,玉米最早傳到我國的是廣西,時間是1531年,距離哥倫布發現美洲不到四十年。到明代末年(1643年為止),它已經傳播到河北、山東、河南、陝西、甘肅、江蘇、安徽、廣東、廣西、雲南等十省。還有浙江、福建兩省,雖則明代方誌中沒有記載,但有其他文獻證明在明代已經栽培玉米。清初五十多年間,到十七世紀末(即康熙三十九年)為止,方誌中記載玉米的比明代多了遼寧、山西、江西、湖南、湖北、四川六省。1701年以後,記載玉米的方誌更多,到1718年為止,又增加了台灣、貴州兩省。單就有記載的來說,從1531到1718年的不到二百年的時期內,玉米在我國已經傳遍二十省。
甘薯原來寫作甘藷。原產美洲中部墨西哥、哥倫比亞一帶,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後,才傳播到其他各國。所以最初傳入中國時稱為番薯。甘薯的傳入我國,據現在所知,最早是廣東東莞縣人陳益。《陳氏族譜》記載,陳益於明萬曆八年(1580年)去安南,萬曆十年(1582年)夏設法帶著薯種回東莞,在家鄉試種成功。以後很快向各地傳播。
高粱也叫蜀黍,現在北方俗稱秫秫,在古農書里也有寫作蜀秫或秫黍的。其實蜀黍、秫秫、蜀秫、秫黍、在北方人讀起來,發音是相同的。實際上就是一個名詞的不同寫法。從現在可以查到的書來看,高粱這一名詞最早見於明李時珍的《本草綱目》(1578年),說是俗名。蜀黍這一名詞較古,最早見於西晉張華的《博物志》(三世紀)。在此以前的古書里沒有提到過。後來見於唐陸德明的《爾雅音義》(七世紀前期),但《唐本草>和唐人詩里仍沒有提到。宋人詩里才提到蜀黍。元代的農書里才談到蜀黍的栽培法。從文獻記載來看,似乎到宋元時代才廣泛地栽培,到了金末元初,在北方已經相當重要。
馬鈴薯馬鈴薯又名洋芋(或作陽芋),在山西俗稱山葯蛋,廣東叫做荷蘭薯或爪哇薯,原產南美洲。有人在1650年在台灣看見馬鈴薯。我國文獻中最早的記載見於福建《松溪縣志》(1700年),其次為湖北《房縣志》(1788年)。可能最先是從南洋群島傳入我國,後來還有從別路傳入的.
燕麥燕麥原產東歐及西亞。我國很早就有栽培。《爾雅》里所說的雀麥,就是燕麥。一般所稱的莜麥,亦作油麥,就是普通燕麥中的裸燕麥(另有皮燕麥)。燕麥在我國栽培不很多。我國主要產區為北方的牧區和半牧區。
蕎麥蕎麥原產黑龍江至貝加爾湖一帶。我國晉以前的書中沒有記載,最先見於《齊民要術》的《雜說》中。但《雜說》不是賈思勰的原文,可能賈氏還不知道蕎麥。此外,最先見於唐初孫思邈的《千金要方》(七世紀)。較後的唐人詩中就一再提到了。但據考古發掘,在甘肅武威磨咀子漢墓中,發掘出東漢前期或中期的蕎麥實物。蕎麥至遲在漢代就已傳入中國,到唐代已有推廣,到了宋元間又有進一步的發展,南北各地都有栽培,在有些地區甚至成為主糧之一。
豌豆豌豆原產地中海沿岸。有人以為《爾雅》所說「戎叔謂之荏菽」是指胡豆,也就是豌豆。荏菽見《詩經》,實在是大豆。豌豆這一名詞最先見於張揖《廣雅》(三世紀),又名豍(bēi卑)豆。豍豆在東漢崔豍《四民月令》(二世紀)中已有記載,可以證明至遲在漢代就已傳入我國。元代農書中強調豌豆收獲多,一歲之中成熟最早,近城市的還可以摘豆角賣,鼓勵多種;並說山西人用豌豆摻上少量的麥混合磨成面,可作餅餌,不問凶年豐年,都可食用,實在是救濟飢荒的寶貝。
蠶豆蠶豆原產裏海以南和非洲北部。我國明代以來的書中相傳:蠶豆是張騫通西域時傳入中國的。這完全是後人的推測,沒有根據,古書中往往是豌豆和蠶豆的名稱不一致,隨俗而異,如王禎《農書》中所說的蠶豆,實際上是豌豆,不是我們現在所說的蠶豆(至今還有稱豌豆為蠶豆的)。確指蠶豆的記載,最先見於北宋宋祁的《益部方物略記》(1057年),叫做「佛豆」。現在四川仍稱為胡豆,發音和佛豆極相象。蠶豆這一名詞,最先見於南宋楊萬里(1124—1206年)的詩序中。從我國的一些古書記載來看,這種作物可能在宋初或宋以前不久傳入我國,最先栽培於西南川、滇一帶,元明之間才廣泛推廣到長江下游各省。
綠豆綠豆原產我國。這一名詞最先見於《齊民要術》(534年前後),當時已廣泛用作綠肥作物。可能在秦以前已有栽培,秦以前到漢代的書中提到的小豆,就包括了綠豆。元王禎《農書》也是把綠豆當作小豆的一種。有人說綠豆原產印度;但是印度古代的文字梵文中並沒有綠豆這個名詞,印度栽培綠豆並不早於中國。元明兩代的書中說,南北都有綠豆,北方最多,用途很廣,可作豆粥、豆飯、豆酒,可以炒食,磨粉作麵食,做粉絲、粉皮、豆芽菜等。
⑶ 古人主要吃哪些蔬菜
可能比較注重養生
吃五穀雜糧
南瓜小米
根莖類多一些
⑷ 唐朝以前都有哪些蔬菜哪些蔬菜是唐朝以後才有的
《隋唐五代社會生活史》和《中國古代農業科技史圖說》認為,唐時蔬菜新品種有菠菜、萵苣和食用菌等。《中國古代農業科技史圖說》還提到茭白也是在唐代開始作為食用蔬菜的。該書還說:「茭白是我國特有的一種水生蔬菜,世界上以之為蔬菜而進行培育的唯有我國。」菠菜又名菠,是唐代由尼泊爾傳入我國的。至於食用菌,如人工栽培蘑菇,最初記載亦見於唐代,在《四時纂要》一書中有記載。 西紅柿原產秘魯森林,叫「狼桃,因其艷麗誘人,人疑有毒,只觀賞而不敢吃。十六世紀,被英國一個公爵帶回歐洲,仍只作觀賞用。過了差不多二百年,法國一位畫家冒險一試,發現既可口又營養豐富,於是廣為傳播。
西紅柿和辣椒一樣,也是哥倫布發現美洲以後的舶來品,它傳入中國的時間和辣椒差不多同時,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它都是花園里的觀賞植物。西紅柿之作為蔬菜和水果被人們食用,是歐洲人在十九世紀首先開始的,晚清光緒中,才以食用名義,選擇了較好的食用品種引入中國的。在此之前,西紅柿在中國,只是觀賞植物。第一個記載西紅柿的文獻見於明趙函的《植品》(1617),趙函在書中提到,番茄是西洋傳教士在稍早的萬曆年間,和向日葵一起帶到中國來的。1621年王象晉的《群芳譜》又再次肯定了番茄的來源,以後的人們都篤信不疑,一直到1983年。
白薯就是紅薯,紅薯原產美洲,歐洲第一批紅薯是由哥倫布於1492年帶回,然後經葡萄牙人傳入非洲,並由太平洋群島傳入亞洲。紅薯最初引入我國是在明朝萬曆年間,當時福建華僑陳振龍常到呂宋(現今菲律賓)經商,發現呂宋出產的紅薯產量最高,於是他就耐心地向當地農民學習種植之法。後來經過陳氏家族的推廣,紅薯在全國普遍栽種。
⑸ 古代人農民吃什麼菜
我要說咱現在吃的蔬菜和老祖宗吃的差不多。
我們現在吃的蔬菜大部分都是從古時候流傳下來的。
現在吃什麼菜,那時候差不多,只不過沒有現在這么大,但是肯定也比現在綠色健康。
從古時代流傳下來的蔬菜有:蒜、香菜、芹菜、金花菜、白菜、大白菜、茭白、黃瓜、蠶豆、豌豆、蕹菜、扁豆、茄子、菠菜、木耳菜、萵筍、胡蘿卜、紅薯、土豆、辣椒、洋白菜:南瓜、四季豆、番茄、西葫蘆、生菜、菜花、洋蔥。至於水果就更不不用說了,咱中國原產水果很多,象什麼桃、杏、李、梨、棗、桂圓、荔枝、橙、桔、柚、柿子、楊梅、梅、石榴連香蕉都種了2000多年。這些個蔬菜有許多是張騫帶回來的。比如:蒜、香菜和芹菜等等。其它的都原本都是國外菜,亞洲、非洲、拉丁美洲都有,後來傳到了中國。
中國自古就有的菜很多,比如葵(冬葵、冬寒菜)、藿(大豆的嫩葉)、蔓菁(蕪菁)、莧、芥菜(榨菜的莖腌)、香椿、瓠瓜、藕、慈姑、菱角、荸薺、蒓、蘿卜、冬瓜、絲瓜、筍、蔥、姜、韭等等。至於蘑菇、木耳類這東西不用外傳,也不用養哪兒都長,又好吃又雅緻,寫文也方便,只寫「采了蘑菇」、「摘了木耳」炒炒就得了。遇上點珍品比如什麼猴頭、竹蓀、金、銀耳之類的又滋補又高檔,而且全是中國自古就有的原產貨。
蒜:張騫出使西域帶回來種子種的。
香菜:原產地中海沿岸,張騫出使西域後引入我國。
芹菜:中國自古就有,另外張騫通西域時也帶回來些國外的種兒。
金花菜:原產印度,後漢時人工栽培的。
黃瓜:張騫出使西域歸來時帶入的。
蠶豆:張騫出使西域時引入。
豌豆:原產地中海沿岸,漢代引入我國。
扁豆:原產印度,漢、晉時傳入。
茄子:原產東南亞和印度,晉代傳入我國。
菠菜:原產波斯,唐代傳入我國。
木耳菜:原產亞洲及北美洲,宋朝前已有栽培。
萵筍:原產地中海沿岸,由西域使者來華時傳入。
胡蘿卜波斯人來中國時帶入雲南地區。
紅薯:明萬曆年間晉安人陳振龍從菲律賓引入福建。
土豆:原產南美,明末傳入我國。
辣椒:原產中南美洲熱帶地區19世紀傳入我國。
洋白菜:又叫包心菜,清早期傳入我國。
南瓜:原產非洲。由波斯傳入代不詳。
還有另一種南瓜原產亞洲東南部,四季豆:原產中南美洲,明朝時傳入我國。
番茄:清朝中晚期經「絲綢之路」傳入中國。
西葫蘆:就是美洲南瓜,清朝中期傳入我國。
生菜:原產地中海附近,清晚期引入我國。
菜花:原產地中海沿岸,傳入我國也就100來年。
洋蔥:原產伊朗、阿富汗,已有5000多年栽培歷史,傳到我國僅百餘年。
⑹ 中國古代從國外傳進來的蔬菜品種有哪些
從漢至晉傳入的品種有蒜、香菜、芹菜、金花菜、黃瓜、蠶豆、豌豆、扁豆、茄子;唐宋時期傳入的品種有菠菜、木萵筍、胡蘿卜、耳菜;明代傳入的品種有紅薯、土豆、南瓜、四季豆;清代傳入的品種有洋白菜、番茄、西葫蘆、生菜、菜花、辣椒、洋蔥。另外還有一些其他品種。
⑺ 春秋戰國時,我國都有哪些菜和主食
主食有:
1、稷:是小米,又稱穀子,為五穀之長,好的稷叫梁之精品又叫黃梁。
2、黍:是大黃粘米僅次於稷,又稱粟,是脫粒的黍。
3、麥:大麥。
4、菽:是豆類,當時主要是黃豆,黑豆。
5、麻:即麻子。菽和麻都是百姓窮人吃的,麻又叫苴。
6、南方還有稻,古代稻是糯米,普通稻叫粳秫
菜有:
1、肉類食品:當時的「六畜」是指馬牛羊雞犬豬。牛馬主要作為農耕和交通的動力,肉食主要靠豬羊雞狗等小牲畜。
肉類食品中除了家養的畜禽之外,還有一部分是狩獵而來的野生動物,種類與商周時期的獵物差不多。
2、水產品:魚、鱉是人們喜愛的副食品之一。魚是日常易得之食品,相對而言,鱉的飼養和捕撈較為不易,故鱉類比魚類更為珍貴些。
3、五菜:即葵、韭、藿、薤、蔥等五種蔬菜。
⑻ 中國自古就有的糧食,水果,蔬菜有什麼
糧食:米、粟、麥、青稞、豆。
蔬菜:芹菜、白菜。
水果:桃、李、棗。
1、大米
大約在5萬年前,在雲南地區已經出現了早期的稻屬植物。
湖南道縣與江西萬年縣考古發現,約一萬三千多年前人類開始種植食用,新石器以前人類應該是口腔咀嚼全稻原谷。
稻穀的胚與糊粉層中含有近64%的稻米營養和90%以上的人體所需的營養元素,是中國大部分地區人民的主要食品。
2、粟(小米)
小米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栽培農作物之一,起源於中國北方黃河流域,是中國古代的主要糧食作物。所以夏代和商代屬於「粟文化」。
3、白菜
白菜是我國原產蔬菜,有悠久的栽培歷史。據考證,在我國新石器時期的西安半坡原始村落遺址發現的白菜籽距今約有6000年-7000年。
白菜19世紀傳入日本、歐美各國。
4、芹菜
芹菜,屬傘形科植物,品種繁多,在我國有著悠久的種植歷史和大范圍的種植面積,是中國人常吃的蔬菜之一,其富含蛋白質、碳水化合物、胡蘿卜素、B族維生素、鈣、磷、鐵、鈉等。
5、桃子
中國是桃樹的故鄉。公元前十世紀左右,《詩經·魏風》中就有「園有桃,其實之淆」的句子。《魏風》所指系今日黃河以北以及山西廣大地區,園中種桃,自然是人工栽培的,植桃為園,則表明已有一定的種植規模。
果實多汁,可以生食或制桃脯、罐頭等,核仁也可以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