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有哪些民族樂器
有哪些民族樂器
為了陶冶孩子的情操,很多家長都會根據孩子的興趣為孩子選擇一種樂器。我國的民族樂器是非常有特色的。以下是我為您整理的有哪些民族樂器相關資料,歡迎閱讀!
琵琶
它被稱為民樂之王、彈撥樂器之王、彈撥樂器首座。別看它名頭很大,其實琵琶非常適合兒童學習,因為它是民族樂器中少有的配有「兒童琴」的樂器。
琵琶分兒童琵琶和正常規格的琵琶,9周歲以下一般用兒童琵琶,這種小型號的樂器便於孩子尚未發育完全的手臂、手指學習掌握。學習琵琶一段時間之後,孩子也可以轉學較為冷門的阮、柳琴、月琴等彈撥樂器,有了琵琶學習的基礎,再學這類冷門樂器時上手很快。
古箏
它是目前最熱門的民族樂器,據不完全統計,全國目前已有超過300萬人學箏,考級人數僅次於鋼琴。有人說,學習古箏「好看,好聽,好學」。
「好看」在於古箏的造型具備民族樂器特有的流線美和古韻美,彈奏時姿態優美。
「好聽」是指古箏音質上和手法上的出色表現力,不論是慢板的古典悠揚還是快板的氣勢磅礴,古箏都能用21根琴弦完美呈現。
「好學」是指古箏容易入門,五聲音階易掌握,即使初學者也能撥弄出簡單的旋律,不像一些西式樂器,需要一定的技巧方能發出優美聲音。當然,真正要進入古箏的世界,絕對不會很容易,「好學」也僅指入門相對容易而已。想要替孩子選擇古箏的家長要留意了,和琵琶不同,古箏不分「孩童琴」,孩子太小,手的發育程度不夠,很可能夠不到琴弦。
二胡
有人稱它是民樂中的小提琴,可想而知,它學起來一點也不簡單。
二胡是最能代表江南絲竹韻味的樂器,也是民樂中最難掌握好的樂器,很多學二胡的琴童家長笑言:孩子拉二胡的聲音和動作都跟鋸木頭差不多。學習二胡的難度在於它不像鋼琴、揚琴有固定的位置標明音高,二胡必須依靠聽覺和手指來控制音高,因而音準的要求不易達到,對孩子的辨音能力提出了考驗。
初學二胡的.小琴童可以根據手指和手臂的長度調節千斤線,使之適合自己的位置、高度,極大地擴展了學習范圍和學習年齡。和琵琶一樣,學習了二胡,孩子再轉學高胡、京胡、板胡都較為容易,為孩子開拓了更廣闊的音樂天地。
揚琴
揚琴是中國民族樂器中常用的擊弦樂器,與鋼琴同宗。它的表現力極為豐富,可以獨奏、合奏或為琴書、說唱和戲曲伴奏,在民間器樂合奏和民族樂隊中常常充當「鋼琴伴奏」的角色。和古箏一樣,揚琴也是對於初學者比較容易上手的樂器之一。
一般來說,通過幾個月的學習就能讓孩子演奏幾首小曲,可以在家裡自娛自樂了。如果認真學習三年五載,能達到七八級的程度。
和鋼琴一樣,揚琴只要找准地方就能彈出音高來,所以初學揚琴非常迅速,但要達到精通就需要花費精力和苦練了。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來中國的樂器製作家研製出了不少揚琴的新品種,比如像高低音揚琴、轉調揚琴、箏揚琴和電聲揚琴等,使揚琴的魅力極具增加,受到越來越多人的喜愛。
竹笛、嗩吶
和西洋樂的吹奏類樂器一樣,這類樂器建議等孩子換牙之後再學習。一方面是為了保護孩子的身體發育,另一方面這類吹奏樂器需要掌握氣、指、舌、唇四大基本功,其中氣的功夫最難掌握,年紀太小的孩子很難控制用氣,反而帶來不良影響。
吉客(國際)
吉客(國際)樂器互聯網領導品牌! AAAAA級音樂產業重點孵化項目!四大支柱體系:Geake吉客吉他、吉客商學院、吉客傳媒、中國琴行經營商業聯合會。吉客(國際)依託強大宣傳體系、一流的服務態度,服務音樂產業,引領音樂教育事業的全面發展!
;Ⅱ 民族樂器有哪些
民族樂器有蕭、排簫、笙、塤、嗩吶、笛、侗笛、排笛、月琴、柳琴、三弦、箏、阮、古琴、琵琶、梆子、木魚、揚琴、雲鑼、編鍾、腰鼓、二胡、京胡、高胡、三胡、板胡、奚琴、馬頭琴等。
1、琵琶,彈撥樂器首座, 撥弦類弦鳴樂器。木製或竹等製成,音箱呈半梨形,上裝四弦,原先是用絲線,現多用鋼絲、鋼繩、尼龍製成。頸與面板上設有以確定音位的「相」和「品」。演奏時豎抱,左手按弦,右手五指彈奏,是可獨奏、伴奏、重奏、合奏的重要民族樂器。
琵琶,是東亞傳統彈撥樂器,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最早被稱為「琵琶」的樂器大約在中國秦朝出現。「琵琶」二字中的「珏」意為「二玉相碰,發出悅耳碰擊聲」,表示這是一種以彈碰琴弦的方式發聲的樂器。
5、侗笛,是侗族獨特的吹口氣鳴樂器。侗語稱介各、濟各斯。又稱各笛、草笛。流行於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榕江、從江、黎平、廣西壯族自治區三江侗族自治縣、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縣和黔、桂、湘三省毗鄰的廣大地區。
網路-琵琶
網路-排簫
網路-笙
網路-嗩吶
網路-侗笛
Ⅲ 中國民族樂器有哪些
木類:現在已經很少見了,有各種木鼓、敔、柷。敔是古代打擊樂器,形制呈伏虎狀,虎背上有鋸齒形薄木板,用一端劈成數根莖的竹筒,逆刮其鋸齒發音,作樂曲的終結,用於歷代宮廷雅樂。柷是古代打擊樂器,形如方形木箱,上寬下窄,用椎(木棒)撞其內壁發聲,表示樂曲即將起始,用於歷代宮廷雅樂。
當然,中國民族樂器還有其它的分類法,比如可以分為吹奏樂器、彈撥樂器、打擊樂器、拉弦樂器等。
Ⅳ 民族樂器有哪些
民族樂器有哪些
導語:樂器和人一樣,也是有性格的,就像人的嗓子,有的人的嗓子可以唱得高一些,有的人的嗓子卻只能唱低音。以下我為大家介紹民族樂器有哪些文章,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中國的民族樂器種類繁多,粗略地計算起來大概有500餘種。其中在民族樂隊中常用的有餘種。按照發音原理和演奏方式的不同,可以分為四大類。即:吹管樂器、拉弦樂器、彈拔樂器、打擊樂器。本文主要介紹吹管樂器。
吹管樂器是以氣流激發空氣柱、簧片或兩者偶he合振動而發音的一類樂器。qi其共同特點是以氣流引起樂器發音。常見的吹管樂器有:笛子、笙(高、中、低)、嗩吶、zuo簫-、管子等。現分述如下:
(一)笛
又稱「橫笛」或「竹笛」。是我國gu古老的吹管樂器之一。現在的笛子共有11個孔:1個chui吹孔(吹氣發音)、1個膜孔(粘貼笛膜)、6個音孔(控制音高)、1ge個前出音孔(調音)和2個助音孔(美化音色、增大音量)。笛的品種很多,有曲笛、梆笛、定調笛、玉屏笛-、7孔笛、11孔笛和各種加jian鍵笛等。便使用得最多的是曲笛和梆笛。
(1)曲笛
又稱wei為D調笛。笛身稍長,用於獨奏、伴奏崑曲或合奏。曲笛的yin音se色優美、淳厚、圓潤,善於表達婉轉、細膩而具有江南韻味的作品。如:《姑蘇行》、《zuo鷓鴣fei飛》、《中花六ban板》等。
(2)梆di笛
又稱為G調笛。笛身比曲笛細而短,用於獨奏、伴奏梆子腔或合奏。梆笛音色高亢明亮,善於表現歡快、活潑、剛健豪放而具有濃烈北方色彩的作品。如:《喜相逢》、《五梆zi子》、《蔭中鳥》等。
(二)笙
笙是我國古老的簧管樂器,它以簧、管配合振動fa發音,簧片在簧框內自由振動,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自you由簧的樂器。
笙在歷代相傳中,形制不一,you有19簧、17簧、13簧笙,ye也有出xian現36簧笙。ming明清以來,流行的主要是17簧、14huang簧、13簧笙。新中國cheng成立以後,我國樂器製造者和音樂工作者,對笙進行了不斷改革。已先後研製出了21簧、24簧、36簧和51簧笙,還有kuo擴音笙、加鍵笙、中音抱笙、低音抱笙、鍵盤排笙等。
笙的結構主yao要由笙斗、笙苗、笙簧三ge個bu部分組成。
笙shi是一件能夠演奏和聲的樂器,可用於獨奏、伴奏與合奏。笙的音色恬靜優美、清脆明亮,善於表達甜美、歡快的作品。如:《鳳凰展翅》等。
(三)嗩吶
嗩吶原來是流傳於波斯、阿拉伯一帶de的樂器,所以,嗩吶一名也是來自於古代波斯語Surna的音譯。大約在700o多年前的金、元shi時代傳入我國。現在,嗩吶已成為我國各地廣泛使用的樂器之一。
嗩吶you由哨、蕊子、氣盤、桿和銅碗五部分組成。
嗩吶的品種繁多,如果按桿的長短不同可以分為:小嗩吶、zhong中zuo嗩吶、大嗩吶、柏木桿、海笛五種。但現在一般把嗩吶按筒音的音高分為高音嗩吶、zhong中音嗩吶、低音嗩吶三種。
嗩吶可用於獨奏、伴奏與合奏。在樂隊中常作wei為領奏樂器。音量宏大,音色高亢明亮,剛健有力。善於表達熱烈、歡騰、活潑、豪放的作品。如《百鳥朝鳳》等。
(四)zuo簫
又稱「洞簫」。是我國古老的吹管樂qi器之一。早在幾千年前,簫就在我國民間流傳了。漢代的「羌笛」就是簫的前身。
簫的品種很o多,常見的有紫竹洞簫、九節簫、玉屏zuo簫等。簫可用於獨奏、伴奏與合奏。音色淳厚柔和,you優美典雅。善於yan演奏悠長、恬靜、抒情的作品。如《春江花月夜》等。
(五)管子
管子起源於古代波斯(今伊朗),西漢時期(2000多年前)已在西域的龜茲(今新疆庫車)流傳。
管子的結構比較簡單,由管哨-、蕊子、管身三部分組成。管子品種繁多,有小管、中管、大管、雙管和加鍵管等。
管子可用於獨奏、合奏、伴奏。
小管音色高亢、明亮,善於表現歡快、活潑的情緒。大管yin音色低沉、渾厚,善於演奏抒情性的作品。
拉弦樂器
拉弦le樂器是利用琴弓與琴xian弦的磨擦產生振動為發yin音源,再tong通過琴筒共鳴與琴弦產生偶合振動而發出音響的樂器。常用的拉弦樂器有:二胡、高胡-、中胡、板胡、京胡、墜胡、革胡、四胡、馬頭琴等。現分shu述如下:
(1)二胡
又稱「胡琴」或「南胡」。胡琴的前身是唐代的「zuo奚琴」。到宋代稱「奚琴」為「嵇琴」。到了ming明代,所使用的胡琴已jing經有了千斤。二胡從唐代到現在經歷了一個bu不斷演變發展的過程,特別是近代「五四」新文化運動時qi期,卓越的民間音樂家華彥鈞和傑出的民族音樂家、革新家劉天華i對er二胡的演奏藝術,二胡曲創作作出了巨大的貢獻。新中國成立後,對二胡進行了一系列的gai改革。出現了扁圓筒、扁六方筒、扁八方筒、六方二等邊筒和橢圓筒等二胡。
二胡的主要結構主要由琴gan桿、琴軸、琴筒、琴弦、千斤、琴碼、琴弓等組成。
二胡可用於獨奏、協奏、重奏-、伴zou奏與合奏,是樂隊中不可缺少的主奏樂器,一般採用五度定弦。
二胡的音色優美動聽、剛柔多變,表現力非常豐富,ji既能演奏柔美、流暢的旋律,又能表現熱lie烈、歡快的情緒。特別擅長於演奏抒情和傷感的作品。如:《病中吟》、《良宵》、《二泉映月》、《空山niao鳥語》、《賽馬》、《豫北敘事曲》、《戰馬奔騰》等。
(2)高胡
高胡是「高音二胡」的簡稱。它是廣東音樂中必不可少的特色le樂器。
高胡的音色清脆、明亮,適宜演奏抒情、歡快、華麗的旋律。如:《雨打芭蕉》、《步步高》等。
(3)中胡
中胡是「中音二胡」的簡稱。它是在二胡的基礎上改革製成的,是民族樂隊中的中音樂器,它的構造與er二胡相同,只是各個部件bi比二胡要大,發音比二胡要低。
zhong中胡主要用於伴奏與合奏,也可以獨奏。定弦比二胡低一個純四度或純五度。
中胡的音色渾厚、剛勁,在樂隊中主要起調整音色和充實聲部空隙的作用。中胡的獨奏曲比較少,主要代表作有:《蘇武》、《草原shang上》。
(4)板hu胡
板胡又稱「梆胡」、「秦胡」等。shi是明末清chu初,伴隨戲曲梆子腔的出現,在胡琴的ji基礎上演變出來的樂器。它的結構基本上與二胡相同,只是整個體積要小些,主要區別是琴筒和qian千斤不同,板胡的琴筒呈圓筒形,是用堅硬的梆子殼製成(也有木質和竹質的),琴筒前kou口膠以桐木板,琴筒後口有的敞開,有的開5個音孔。
板胡可用於獨奏、伴奏與合奏。定弦有五度和四度兩種。板胡的音色高亢、明亮、清脆、擅長於表現激昂、歡快、熱烈和奔放的情緒,也能演奏抒情、細膩的作pin品。如:《紅軍哥哥回來了》、《大姑娘美》等。
(5)京胡
京胡最早稱「二鼓子」,是京劇的主要伴zou奏le樂器,它是在清乾隆50年左右,隨著京劇的形式在胡琴的ji基礎上改制而成的。
京胡的品種很多,有紫竹京胡、白竹京hu胡和染竹京胡等。qi其規格是根ju據京劇的曲牌而定,如:西皮、二簧、娃娃調等幾zhong種專用京劇。
jing京胡主要用於京劇伴奏,也可以獨奏。定弦採用五度關系。京胡的音se色清脆、明亮,有穿透力。
(6)墜琴、墜胡
墜琴和墜胡是兩種在形制和演奏方法上比較接近的樂器。墜琴又稱「墜子」,墜胡又稱「曲胡」或「二弦」,qian前者是河南說唱音樂zhui墜子書的主要伴奏樂器,後者是河南qu曲劇和shan山東琴書、呂劇的主要伴奏樂器。
墜琴和墜胡除用於曲藝和戲曲的伴奏外,還可以獨奏或合奏,都是以si四度定弦。墜hu胡的優美,飽滿而純厚。適合於演奏活潑、流暢的zuo作品,還能夠模仿ren人聲-、打擊樂器聲和某些動物的聲音。
(7)革胡
ge革胡是min民族樂隊中的低音拉弦樂器。它shi是在50年代,由上海yin音樂學院的楊雨森先生,以二胡為基礎並吸取其他拉弦樂器的te特點創新研製的,gu故稱為革胡。
ge革胡主要用於伴奏與合奏,也可以獨奏。革胡的音色低沉、渾厚。是民族管弦樂隊中必不可少的低音拉弦樂器。
(8)四胡
漢族稱「胡琴」或「四弦胡」,蒙古族稱「四弦」、「候勒」。它是18世紀shang上半葉以前傳入我國的,主要流行yu於內蒙和hua華北地區。
四胡主要用於曲藝、戲曲、民間、舞蹈的ban伴奏和民樂合奏之中,也可以獨奏。四胡演奏的弓法、指法與二胡大致相同,yin音色與二胡似像非像,較有特色,善於biao表現抒情、活潑的作品。獨奏曲如:《趕路》、《八音梆子》等。
(9)馬頭琴
馬頭琴shi是蒙古族人民特有的拉弦樂器,它因琴桿上雕有馬頭而得名。ma馬tou頭琴的歷史he和二胡一樣悠久,它的鼻祖———奚琴,在1千多年前的唐代就已出現在奚族民間(今zhao昭烏da達盟)。13世紀初,馬頭琴在蒙古族廣泛流傳。
馬頭琴主要由琴箱、琴桿、琴頭、弦軸、琴碼、琴弦和琴弓組成。馬頭琴經常以獨奏形式出現,也用於說唱音樂、民歌、舞蹈的伴奏或合奏。
馬頭琴音色悠揚-、醇美,富有草原風味,善於演奏悠長、抒情和富於歌唱性的樂曲。如:《嘎達梅林》、《草原贊歌》等。
彈撥樂器
彈拔樂器是利用彈拔琴弦產生振動為主要發音源,再通過琴箱共鳴與弦結合產生偶合振動而發出音響的樂器。常用的彈拔樂器有:古琴、箏、揚琴、琵琶、阮、柳琴、三弦等。
(1)古琴
古琴在古代稱作「琴」或「瑤琴」,又因為有7根弦,也稱zuo作七弦琴。古琴的歷史可追溯到3千多年前的周朝,湖北隨縣曾候yi乙墓出土的戰國初期的十弦古琴和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2100年前的七弦漢琴,shi是已知古qin琴的最早實物。古琴在歷史的流chuan傳中得到了不斷的完善和發展,例ru如:南北朝時,古琴音樂已用文字譜記寫,宋代朱長文撰寫的《琴史》真實地記錄了隋、唐、宋三代琴人的史料,遺憾的是,清末民初,古琴開shi始走向衰luo落,彈琴的人日漸稀少。
解放後,我國i對古琴進行了改革,加大了共鳴箱,使用金屬弦、增加電擴音裝置,使這一古老的樂器增添liao了新的活力。
古琴主要由琴身(gong共鳴箱)、弦軸板、琴弦、qin琴徽等gou構成。琴弦為絲弦,弦的排列由外向內,依次為yi一弦、二弦、三弦、四xian弦、五弦、六弦-、七弦。
古琴可用於獨奏、伴奏與合奏,合奏一般是與簫一起。古琴的定xian弦不固定,要根據演奏的樂曲來確ding定,一般以「正調」定弦為基礎。
古琴的音色豐富,空弦音(稱散音)渾厚、如銅鍾聲;泛音tou透明如珠,泛yin音zai在不同的音區演奏將獲得不同的效果;;按指音(稱實音)結shi實寬潤、rou柔和纖細。有shen深刻細膩的表現li力。擅長表現借景抒情的作品,特別是抒發人物內心世界的情感。如《流水》、《zuo瀟湘水雲》等。
(2)箏
箏在公元前237年以前,zao早已在秦國的民間流行,所以you又有「秦箏」之稱。最初的箏只有5根弦,後來fa發展成為9弦、12弦、13弦,並且一直使用si絲弦。清朝末期,改為16弦,本世紀30年代使用鋼絲弦。新中國成立後,對箏進行了多次改革,如:zeng增加箏de的弦數,使用尼龍弦,出現了轉調箏(24弦、25弦、44弦等規格)和49弦的蝶式箏等。
箏可用zuo作獨zou奏、伴奏與合奏。定弦按五聲音jie階排列。箏的音色優美、華麗。表現力極豐fu富,既能表現寂靜的ye夜晚,又能描述狂風巨浪;不但能表da達歡快、熱烈的氣氛,還能抒發思念、憂傷的情感。如:《漁舟唱晚》、《戰台風》、《豐shou收鑼gu鼓》、《綉金匾》等。
(3)揚琴
揚琴又稱「打琴」、「蝴蝶琴」等。揚琴原來是一種外來樂器,它的前身叫薩泰里琴,是中世紀以前在中東的亞速、波斯等gu古dai代阿拉伯地qu區流行的樂器。明代末葉,揚琴you由bo波斯經海路傳入中國。揚琴在我國經過了近400年的流傳和發展,不論在樂器製作,還是演奏藝術、樂曲創作等方面,都已具有我國的民族特色和民族風格,它已jing經是wo我guo國民族樂隊中不可缺少的主要樂器。
揚琴主要由琴箱、弦釘、弦軸、碼子、山口、琴弦和琴竹等構成。琴箱為木質梯形,在琴箱的zuo左右兩旁設有弦釘和xian弦軸用以張弦。琴弦架在條形多檔的碼子上,山口是面ban板兩側的長形木條,起架弦作用,琴弦採用鋼絲製作,琴竹是兩支富有彈性的竹製小zuo棰,用來敲擊琴弦發音。
揚琴的品zhong種較多,除傳統的八音、十音、十二音揚琴外,還有變yin音揚琴、轉調揚琴、箏揚琴、電揚琴等。
揚琴可用於獨奏、伴奏與合奏。音域一般為4個八度。揚琴的音se色比較豐富,低音區雄厚、深沉;中音qu區柔美、結實;高音區清脆、明亮而富有透明感。揚琴的表現力豐富,既能演奏剛勁有力的樂曲,又能表現抒情、細膩的作品。它最適合yan演奏輕快、活潑而富有彈性的旋律。也可表現敘事性的音樂作品。《美麗的非洲》、《紅河的春天》、《將軍令》、《憶事曲》-、《節日的天shan山》。
(4)琵琶
「琵琶」二字在古代原shi是某一類le樂器de的總稱,它包括現在的三弦、秦琴、阮、月琴和琵琶等樂曲,其原由shi是「琵」、「琶」二字原來的.描摹兩種彈奏手法的兩個動詞:「琵」是右手向前彈,「琶」是右手向後彈。故以這兩種手法彈奏的樂器統稱為「琵琶」。唐代以後,「琵琶」二zi字才專門用來稱呼ban半梨形琴箱的曲項琵琶。
秦漢時期,我國就you有了兩種琵琶,一種較小,琴箱是圓形,兩面蒙皮,稱「秦琵琶」;另一種較大,琴箱是圓形、木質的面板,si四根弦,十二柱,後來稱「漢琵琶」,又稱「阮咸」或「阮」。新中國成立後,琵琶的形制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出現liao了6相18品、24品、25品和28品琵琶,相與品均按十二平均排lie列,可任意轉調,擴大了音域和音量,琴弦由絲xian弦改用鋼絲弦或尼龍鋼si絲弦。
琵琶主要由頭部、頸部、fu腹部構成。琵琶的品種很多,主yao要以相、品來區分,較常用的是liu六相25品pi琵琶。琵琶的定弦多達12種。
琵琶可用作獨奏、協奏、伴奏或he合奏。音色清脆、明亮、結shi實。既能演奏柔美、細膩的旋律,又能表現雄壯、有力的xing形象。如:《十面埋伏》-、《彝族舞曲》等。
(5)阮
阮的前身就是「漢琵琶」,因東晉時期有個名叫阮鹹的人最善於演奏這men門樂器,suo所以又稱為「阮咸」。由此可見,ruan阮在漢朝時代就已經有了。「阮咸」在唐代極為流行,到了宋代「阮咸」簡稱為「阮」。新中國成立以後,對阮jin進行了一系列改革,研製出了大、中、小阮和低音阮。改革後的阮都為四弦,用金shu屬弦,半音俱全,可任意轉調,音域也加寬了。
ruan阮主yao要由琴頭、琴頸、琴身、琴軸、山口、縛弦和琴弦等組成。
大、中、小阮可用於獨zou奏、伴奏與合奏。小阮發音清脆、明亮,適合表現活潑、歡快的情緒;中阮音色柔和、恬靜,善於演奏抒情xing性的樂曲;大阮音色堅實,有力,zai在樂隊中常用琶音襯托主旋律或以齊奏伴奏形式造成熱烈的氣氛;低音阮低沉、寬厚,主要在樂隊中擔任低音部的和聲節奏伴zou奏。
(6)三弦
又稱「弦子」。三弦是我國古老的彈拔樂器,它的鼻祖是「秦琵琶」,yin因此三弦的歷shi史要cong從秦朝算起。
三弦的pin品種較多,有大三弦、小三弦、電三弦等。
三弦主要由琴頭、琴軸、琴桿、山口、琴鼓、琴碼和琴弦組成。
三弦主要用於說唱音樂和戲曲音樂的伴奏和合奏,ye也可以獨zou奏。三弦音色qing清脆、深厚而富有彈性,很有民族特色,shi適宜演奏dai帶說唱性和激昂的樂曲。
(7)月琴
月琴大約是在唐代,從阮演變出來的一種樂器,當時與阮相似,但後來就與阮完全不同的。
月琴可用作獨奏、伴奏或合奏。伴奏多為京劇、楚劇等地方戲曲和曲藝。月琴de的音色qing清脆、柔和-、富有顆粒性。適合表現輕快、活潑的情xu緒。
(8)柳琴
柳琴又稱「柳葉琴」或「土琵琶」。柳琴屬pi琵琶類彈拔樂器,它的結構與琵琶基本相同,演奏方法也he和琵琶一樣。不同的是,柳琴形似柳葉,體積比琵琶xiao小一dian點,演奏時用拔子而不用「指甲」。還有一點不同,柳琴有三弦、四弦和wu五弦的xing形制,而琵琶是四弦。
柳琴可yong用於獨奏、ban伴奏與合奏。柳琴屬yu於高音樂器,音色gang剛勁,有穿透力,難以和其它樂器融合。特別擅長演奏節奏感強、活潑而歡快的旋律。如《春到沂河》、《幸福渠》等。
打擊樂器
打擊樂器是指利用敲擊本體引起振動而發音的樂器。打擊樂器除少數有固定音高外(如:鍾、磬),其餘絕大部分wu無固定音高,它們主要通過節奏和音色來裝飾和表現音樂,渲染氣氛。常用的打擊樂器主要有:大鼓、堂鼓、腰鼓、木魚、大鑼、小鑼-、雲鑼、鈸、碰鈴deng等。
(1)大鼓
大鼓也稱「大tang堂鼓」,是皮膜da打擊樂器中最大的,也是鑼鼓樂隊中的主要樂器。大鼓是在木製的圓筒兩面蒙上牛皮製成,圓筒的四周有4個對等距離的金屬環,將金屬環gua掛在mu木架上使鼓懸空,便於演奏。
演奏da大鼓是用兩根較粗的木棰(稱鼓棰),yan演奏方法分為單擊、雙擊、演奏、頓奏、頓擊、悶擊等。大鼓的音色可以bian變化,鼓中心發音低沉,由中心向邊緣演奏,聲音逐漸變高而堅定,敲擊鼓邊聲音乾脆、qing清亮。
大鼓主要在鑼鼓隊或民族樂隊中使用,起渲染氣氛和激發情緒的作用。
(2)堂鼓
堂鼓又稱「小堂鼓」或「同鼓」,外形與製作與大鼓相同,但體積較小。
演奏堂鼓是yong用兩根較細的木棰,奏法基本與大鼓相同,堂鼓的音色堅定而富有彈性,適合在地方戲曲、民樂合奏、鑼鼓i隊及民間舞蹈伴奏中使用。
(3)腰鼓
腰鼓shi是一種鼓身中的間粗、兩端細的筒狀打ji擊樂器,鼓身的兩端蒙以牛皮或騾馬皮,鼓身的一側裝有兩個金屬環,用來系紅綢將鼓掛在敲擊者的身上(鼓位於腰ce側),敲擊者shuang雙手各執一棍擊奏,擊奏時ke可擊鼓面、鼓身,也可以雙棍相互敲擊,往往是一邊擊奏,一邊行走,還pei配合各種動zuo作和造型,腰鼓主要用於腰鼓隊或為民間歌wu舞伴奏。
(4)木魚
木yu魚因外形像魚頭而得名。木魚大多用桑mu木、椿木或檀木、紅木雕刻製成。大小不一,yin音高不同,小的音高,大的音低。wang往往是大小木魚成對使用。木魚發音短促、yue悅耳,經chang常在活po潑、跳躍de的ge歌(樂)曲中使用,模仿馬蹄聲效果逼真。
(5)大鑼
大鑼是鑼類樂器中xing形體較大的樂qi器。用銅製作,圓形,直徑在90厘米左右。大鑼的品種很多,有雙光鑼、guang光鑼、虎音鑼、吊鑼、大篩鑼、抄鑼等等,比較常用de的雙光鑼。
大鑼的擊奏方法有放音、邊音、悶音三種。
大鑼不但經常經常用於民族器樂合奏中,而且也用於西方的交響樂隊中。大鑼在樂隊中主要起增qiang強節奏、暄染氣氛的作用。
(6)小鑼
小鑼又叫「鏜鑼」或「京小鑼」。用銅製作,圓形,直徑是22厘米左右,鑼面呈斜形,中央有yi一小平面,稱為「心」。
小鑼清脆、文雅、詼諧,在京劇伴奏中常用於輕松活潑的場面。
(7)雲鑼
雲鑼是鑼類樂器中具有固定音高,能演奏曲調的樂器。傳統的雲鑼一般由10面小鑼組成。
60年代以lai來,雲鑼得到了不斷的改革,出現了29、36和38音雲鑼,等等。gai改革後的雲鑼,鑼面大小不同,厚度也有區別。音域可達3個八度,演奏fang方法與揚琴相似,有單擊、雙擊、滾擊、輕擊、重擊,還能奏出雙音、琶音,甚至四音和弦(雙手各執兩棰同時敲擊)。
改革後的雲鑼音色清晰明亮、優美純凈,不但能參加伴奏、合奏,還能進行獨奏,如:《水庫凱歌》就是一首有名的雲鑼獨奏曲。
(8)鈸
鈸又稱為「鑔」,用銅製作,圓形,中間隆起部分成半球形(稱「碗」),碗的頂部有yi一小孔,用以栓系綢或布,兩面鈸為一副。
鈸的品種較多,主要有:大鈸、水鈸、小zuo鈸、京鈸四種。大鈸又稱「大鑔」,鈸面較大而薄,音色宏亮,悠長;水鈸又稱「光鈸」,鈸面比大鈸小,且比較薄,音色比jiao較輕飄;小鈸又稱「中鈸」,鈸面較厚,音色響亮、結實;京鈸鈸面較厚,音色清脆、明亮。
鈸的奏fa法有平擊、悶擊、邊擊、磨擊、交擊和棰擊等,鈸常用於京劇等地方戲曲以及ge歌舞、器樂合奏、民族管弦樂和鑼gu鼓隊中,是重要的節奏樂qi器。
(9)碰鈴
碰鈴也稱「碰鍾」,在古代稱「號」,兩只為一副。碰鈴用huang黃銅製作,音色清脆、悅耳,如銀鈴一般。
演奏時,利用穿過小孔的sheng繩子左右手ge各執一隻,相互碰ji擊發音。
碰ling鈴常用於民族、民間器樂合zou奏和歌舞戲劇的伴奏中。
;Ⅳ 中國民族樂器有哪些
古箏春秋時期的秦國已經存在,用於原始的舞樂。箏體為木製空盒,呈扁長方形,面版有弧度突出。弦兩端搭在山口上,右山口程S形,右岳山為平直。左側為箏尾,或稱鳳尾,有弦釘以固定琴弦,右側有螺絲釘,可以調節弦張力來控制音高;中間有稱為雁柱的琴碼支撐琴弦,移動琴馬也可調音。箏的弦數因地域流派不一,最常見為21弦箏,另有16弦箏、26弦箏等,因流派不同而有尼龍鋼弦、鋼弦、絲弦等。
阮又名阮咸、阮琴,是中國的彈撥樂器。現代的阮其音色中正渾厚,有高音阮、小阮、中阮、大阮和低音阮。用於獨奏和合奏,由於其出色的音響融合性和便於演奏和聲的長處,為民族樂團中重要的樂器。起源說法不一,據漢代至魏晉時期的文史資料所載,阮是漢民族自己創造的一種圓體、直項、四弦、12柱(品)的樂器。起源大約在西漢,漢時稱秦琵琶或秦漢子。西晉阮咸善彈此種琵琶,此琴因此得名阮咸。唐代,約在350年前後由西域傳入中國的曲項琵琶盛行,在樂部居於首位。逐漸將曲頸琵琶直稱琵琶,而直柄圓形的琶琶,則稱阮咸。直到清代,阮雖仍保持著古制,但音域只有1個多八度,在民間流行的舊式阮,則退化為兩條或三條弦。
琵琶被稱為「民樂之王」,撥弦類弦鳴樂器。木製,音箱呈半梨形,上裝四弦,原先是用絲線,現在用鋼絲、鋼繩、尼龍製成。頸與面板上設用以確定音位的「相」和「品」。歷史上的所謂琵琶,並不僅指具有梨形共鳴箱的曲項琵琶,而是多種彈撥樂器,其名「琵」、「琶」是根據演奏這些樂器的右手技法而來的。也就是說琵和琶原是兩種彈奏手法的名稱,琵是右手向前彈,琶是右手向後挑。演奏時豎抱,左手按弦,右手五指彈奏。琵琶是可獨奏、伴奏、重奏、合奏的重要民族樂器。
揚琴
揚琴,又稱洋琴、打琴、銅絲琴等,擊弦樂器。揚琴是中國民族樂隊中必不可少的樂器。無論用於獨奏、伴奏還是合奏,揚琴的音色特點都可得到淋漓盡致的發揮。揚琴是中國常用的一種擊弦樂器,與鋼琴同宗,音色具有鮮明的特點,音量宏大,剛柔並濟;慢奏時,音色如叮咚的山泉,快奏時音色又如潺潺流水。它的音色明亮,猶如大珠小珠落玉盤般清脆。在民間器樂合奏和民族樂隊中在常充當伴奏的角色,是不可缺少的主要樂器。
塤是中國最古老的吹奏樂器之一,大約有七千年的歷史。相傳塤起源於一種叫做「石流星」的狩獵工具。古時候,人們常常用繩子繫上一個石球或者泥球,投出去擊打鳥獸。有的球體中間是空的,掄起來一兜風能發出聲音。後來人們覺得挺好玩,就拿來吹,於是這種石流星就慢慢地演變成了塤。
最初塤大多是用石頭和骨頭製作的,後來發展成為陶制的,形狀也有多種,如扁圓形、橢圓形、球形、魚形和梨形等,其中以梨形最為普遍。
塤上端有吹口,底部呈平面,側壁開有音孔。最早的塤只有一個音孔,後來逐漸發展為多孔,一直到公元前三世紀末期才出現六音孔塤。九孔陶塤的面世,標志著中國古塤重新獲得了生機。
笛子是中國傳統音樂中常用的橫吹木管樂器之一,即中國竹笛,一般分為南方的曲笛和北方的梆笛。笛子常在中國民間音樂、戲曲、中國民族樂團、西洋交響樂團和現代音樂中運用,是中國音樂的代表樂器之一。大部分笛子是竹製的,但也有石笛和玉笛。不過,製作笛子的最好原料仍是竹子,因為這種材料的笛子聲音效果最好。
簫,單管、豎吹,是一種非常古老的吹奏樂器。它一般由竹子製成,吹孔在上端。有六孔簫和八孔簫之分,以「按音孔」數量區分為六孔簫和八孔簫兩種類別。六孔簫的按音孔為前五後一,八孔簫則為前七後一。八孔簫為現代改進的產物。
笙是比較古老的中國樂器,屬於簧片樂器族內的吹孔簧鳴樂器類,是世界上現存大多數簧片樂器的鼻祖。其發音清越、高雅,音質柔和,歌唱性強,具有中國民間色彩。由於笙可以吹奏和弦,在傳統器樂和崑曲里,笙常常被用作其它管樂器如笛子、嗩吶的伴奏。在傳統音樂里,笙常常在旋律線加上四度或五度的音,稱為「自然和聲」。在現代國樂團,笙可以擔當旋律或伴奏的作用。
笙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其音色清晰透亮,音域寬廣,感染力強。
編鍾是中國傳統的古老打擊樂器,由青銅鑄成,它由不同的鍾依照大小排列,並懸掛在一個巨大的鍾架上,編鍾常與編磬組合使用。編鍾最早出現在商代,興起於西周,盛於春秋戰國至秦漢,明清宮廷中仍有沿用。古代編鍾常用於宮廷雅樂,每逢征戰、宴會、祭祀,都要演奏編鍾。編鍾也是古代統治者專用的樂器,反映名分,是等級和權利的象徵,只有在天子、諸侯行禮作樂時方能使用,即「鍾鳴鼎食」。
磬是古代石制的一種打擊樂器。甲古文中磬字左半像懸石,右半像手執槌敲擊。磬起源於某種片狀石制勞動工具,其形在後來有多種變化,質地也從原始的石制進一步有了玉制、銅制的磬。擊奏體鳴樂器。中國古代的石質打擊樂器,為「八音」中的「石」音。磬,最早用於先民的樂舞活動,後來用於歷代帝王、上層統治者的殿堂宴享、宗宙祭祀、朝聘禮儀活動中的樂隊演奏,成為象徵其身份地位的「禮器」。唐宋以後新樂興起,磬僅用於祭祀儀式的雅樂樂隊。
京胡原稱「胡琴」,最早也稱「二鼓子」。京胡是在清乾隆五十年(1785)左右,隨著京劇的形成在胡琴的基礎上改制而成的弦樂器,至今已有200餘年歷史。最早的京胡,不僅琴桿短,琴筒也小,為了能拉高調兒還有蒙蟒皮的,而且是用軟弓子(不張緊弓毛)拉弦。19世紀以後,才開始出現硬弓。現在安徽、山東、河南、四川等地仍有保留用軟弓演奏,音色京胡較硬弓演奏的柔軟,並有一種特殊的碎弓效果,演奏技巧也很高,而硬弓的發音則剛勁、嘹亮。
20世紀30年代,京劇空前興盛,京胡的製作也出現了繁榮時期,不但樂器行業的牌匾改為胡琴鋪,就連京劇界的名琴師們也招聘工人制賣起京胡來。有的在製作工藝上採用打光劑代替打蠟。使竹皮表面光澤細潤,深得愛好者的稱贊。
京胡主要由琴桿、琴筒、琴碼、琴弦和弓子等部件構成。京胡的琴筒呈圓筒狀,是京胡的音響共鳴部分,琴弦的振動通過弦馬傳至琴筒,使筒內空氣振動,發出清脆明亮的音色。演奏京胡時,演奏者將琴筒放在左腿上,左手按弦,右手持弓拉奏。
Ⅵ 中國的民族樂器有哪些
葫蘆絲、排笙、古琴、琵琶、二胡等。
1、葫蘆絲
葫蘆絲,又稱「葫蘆簫」,是雲南少數民族樂器,葫蘆絲發源於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梁河縣,主要流行於傣、阿昌、佤、德昂和布朗等族聚居的雲南德宏、臨滄地區,富有濃郁的地方色彩。葫蘆絲常用於吹奏山歌等民間曲調,最適於演奏旋律流暢的樂曲或舞曲,曲調中一般長音較多,合音豐富,樂聲柔美和諧,能較好抒發演奏者的思想感情。
2、排笙
排笙,又稱蘆笙,是苗、侗、水、瑤、仡佬等族單簧氣鳴樂器。古稱盧沙。苗、侗、水語都稱梗。苗語又稱嘎斗、嘎傑、嘎東、嘎正等。侗語又稱梗覽、梗覽尼、梗勞等。瑤語稱婁系。克木語稱凱恩、宋滾爾。流行於貴州、廣西、湖南、雲南、四川等省區。
排笙歷史悠久,形制多樣,音色明亮、渾厚,富有濃郁的地方特色,民間常用於排笙舞伴奏和排笙樂隊合奏。經過改革,已在民族樂隊中應用,可獨奏、重奏或合奏,有著豐富的表現力。
3、古琴
古琴,又稱瑤琴、玉琴、七弦琴,是中國傳統撥弦樂器,有三千年以上歷史,屬於八音中的絲。古琴音域寬廣,音色深沉,餘音悠遠 。古琴表現力特別豐富,運用不同的彈奏手法,可以發揮出很多藝術表現的特色,它的散音(空弦音)嘹亮、渾厚,宏如銅鍾;泛音透明如珠,豐富多采,由於音區不同而有異。
4、琵琶
琵琶,是彈撥樂器首座, 撥弦類弦鳴樂器。木製,音箱呈半梨形,上裝四弦,原先是用絲線,現多用鋼絲、鋼繩、尼龍製成。頸與面板上設用以確定音位的「相」和「品」。演奏時豎抱,左手按弦,右手五指彈奏,是可獨奏、伴奏、重奏、合奏的重要民族樂器。
琵琶,是東亞傳統彈撥樂器,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最早被稱為「琵琶」的樂器大約在中國秦朝出現。「琵琶」二字中的「珏」意為「二玉相碰,發出悅耳碰擊聲」,表示這是一種以彈碰琴弦的方式發聲的樂器。其名「琵」、「琶」是根據演奏這些樂器的右手技法而來的。
5、二胡
二胡(拼音:Erhu) 始於唐朝,稱「奚琴」,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是一種中國傳統拉弦樂器。二胡,即二弦胡琴,又名「南胡」、「嗡子」,二胡是中華民族樂器家族中主要的弓弦樂器(擦弦樂器)之一。
二胡始於唐朝,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它最早發源於我國古代北部地區的一個少數民族,那時叫「奚琴」。唐代詩人岑參所載「中軍置酒飲歸客。胡琴琵琶與羌笛」的詩句,說明胡琴在唐代就已開始流傳,而且是中西方拉弦樂器和彈拔樂器的總稱。
Ⅶ 中國民族樂器的種類有哪些
琴、箏、簫、笛、二胡、琵琶、絲竹、嗩吶、鼓等。民族樂器分為吹奏樂器,彈撥樂器,打擊樂器,拉弦樂器。
1、吹奏樂器:木葉、紙片、笙(漢族)、蘆笙(苗|瑤|侗族)、確索(哈尼族)、巴烏(哈尼族)、口哨(鄂倫春族)、葫蘆絲。
2、彈撥樂器:金屬口弦(苗族、柯爾克孜族)、竹製口弦(彝族)、樂弓(高山族)。
3、打擊樂器:梆子(漢族)、杵(高山族)、叮咚(黎族)、梨花片(漢族)、臘敢(傣族)、編磬(漢族)、木鼓(佤族)。
4、拉弦樂器:樂鋸(俄羅斯族)、拉線口弦(藏族)、二胡(漢族)、高胡(漢族)。
特色特點:器樂作品地方風格特點的構成,從技術方面講,它涉及到音樂的整個基本表現手段(曲調的音高關系、調式、調性、節奏、節拍、速度、音區、力度、音色、演奏法、織體等)和整體性的表現手段,它們是組成—首器樂作品風格特點不可缺少的基本要素。根據我國傳統民間器樂曲表現的特點來看,一般地來講,地方風格的重要的組成因素為演奏技巧、民間傳統慣用的旋律展開手法、樂隊組合幾個方面。
Ⅷ 十種中國常見的民族樂器
1、二胡(拼音:Erhu) 始於唐朝,稱「奚琴」,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是一種中國傳統拉弦樂器。二胡,即二弦胡琴,又名「南胡」、「嗡子」,二胡是中華民族樂器家族中主要的弓弦樂器(擦弦樂器)之一。
二胡名曲有《二泉映月》、《良宵》、《聽松》、《賽馬》等。
Ⅸ 中國民族樂器有哪些
1、蕭
簫,分為洞簫和琴簫,皆為單管、豎吹,是一種非常古老的漢族吹奏樂器。
簫歷史悠久,音色圓潤輕柔,幽靜典雅,適於獨奏和重奏。
它一般由竹子製成,吹孔在上端。按「音孔」數量區分為六孔簫和八孔簫。六孔簫的按音孔為前五後一,八孔簫則為前七後一。八孔簫為現代改進的產物。
Ⅹ 常見的中國民族樂器有哪些
十種中國常見的民族樂器:二胡、柳琴、琵琶、揚琴、古箏、竹笛、蕭、嗩吶、笙、鑼等。
二胡(拼音:Erhu)始於唐朝,稱"奚琴",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是中西方拉弦樂器和彈拔樂器的總稱。二胡又名"胡琴",二胡是中華民族樂器家族中主要的弓弦樂器(擦弦樂器)之一。
柳琴,彈弦樂器。又稱柳葉琴、金剛腿、土琵琶。中國傳統樂器。原流行於蘇、魯、皖等省。現流行於全國各地,以山東臨沂及蘇北一帶為主。 屬唐代以來在民間流傳的梨形音箱彈弦樂器之一種,其外形、構造、奏法均與阮相似。最早的柳琴,構造非常簡單,由於柳琴的外形非常民間化,中國老百姓親切地稱它「土琵琶」。
琵琶,是彈撥樂器首座, 撥弦類弦鳴樂器。木製,音箱呈半梨形,上裝四弦,原先是用絲線,現多用鋼絲、鋼繩、尼龍製成。頸與面板上設用以確定音位的「相」和「品」。演奏時豎抱,左手按弦,右手五指彈奏,是可獨奏、伴奏、重奏、合奏的重要民族樂器。琵琶,是東亞傳統彈撥樂器,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最早被稱為「琵琶」的樂器大約在中國秦朝出現。「琵琶」二字中的「珏」意為「二玉相碰,發出悅耳碰擊聲」,表示這是一種以彈碰琴弦的方式發聲的樂器。其名「琵」、「琶」是根據演奏這些樂器的右手技法而來的。也就是說琵和琶原是兩種彈奏手法的名稱,琵是右手向前彈,琶是右手向後挑。在唐朝以前,琵琶也是漢語里對所有魯特琴族(又稱琉特屬)彈撥樂器的總稱。中國琵琶更傳到東亞其他地區,發展成現時的日本琵琶、朝鮮琵琶和越南琵琶。
揚琴,又稱洋琴、打琴、銅絲琴、扇面琴、蝙蝠琴、蝴蝶琴,擊弦樂器。揚琴是中國民族樂隊中必不可少的樂器。揚琴是中國常用的一種擊弦樂器,與鋼琴同宗,音色具有鮮明的特點,音量宏大, 剛柔並濟;慢奏時,音色如叮咚的山泉,快奏時音色又如潺潺流水。音色明亮,猶如大珠小珠落玉盤般清脆。表現力極為豐富,可以獨奏、合奏或為琴書、說唱和戲曲伴奏,在民間器樂合奏和民族樂隊中經常充當「鋼琴伴奏」的角色,是一種不可缺少的主要樂器。
古箏又名漢箏、秦箏、瑤箏、鸞箏,是中國傳統樂器中的箏樂器,屬於彈撥樂器。它是中國獨特的、重要的民族樂器之一。它的音色優美,音域寬廣、演奏技巧豐富,具有相當強的表現力,因此它深受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愛。現在也出現了小古箏、攜帶型古箏、迷你古箏、半箏、新箏、十二平均律轉調箏。古箏是一件伴隨中國悠久文化,在這肥沃的黃土地上土生土長的古老民族樂器。屬彈撥樂器,結構由面板、雁柱(一些地段也稱之為箏碼)、琴弦、前岳山、弦釘、調音盒、琴足、後岳山、側板、出音口、底板、穿弦孔組成。箏的形制為長方形木質音箱,弦架「箏柱」(即雁柱)可以自由移動,一弦一音,按五聲音階排列,最早以25弦箏為最多(分瑟為箏),唐宋時有弦十三根,後增至十六根、十八弦、二十一弦等,目前最常用的規格為二十一弦。
竹笛,漢族樂器名。笛子是中國廣為流傳的吹奏樂器,因為是用天然竹材製成,所以也稱為「竹笛」。竹笛流傳地域廣大,品種繁多。使用最普遍的有曲笛、梆笛和定調笛。還有玉屏笛、七孔笛、短笛和順笛等。中國笛子具有強烈的華夏民族特色,發音動情、婉轉。龍吟,古人謂「盪滌之聲」, 故笛子原名為「滌」,日本至今還保留有「滌笛」,後演變為如今的笛。笛子是中國民族樂隊中重要的旋律樂器,多用於獨奏,也可參與合奏。
簫,分為洞簫和琴簫,皆為單管、豎吹,是一種非常古老的中國古代吹奏樂器。簫歷史悠久,音色圓潤輕柔,幽靜典雅,適於獨奏和重奏。它一般由竹子製成,吹孔在上端。按「音孔」數量區分為六孔簫和八孔簫。六孔簫的按音孔為前五後一,八孔簫則為前七後一。八孔簫為現代改進的產物。
嗩吶(義大利語:suona),是中國民族吹管樂器的一種,也是中國各地廣泛流傳的民間樂器。由波斯人發明,嗩吶的音色明亮,音量大,管身木製,呈圓錐形,上端裝有帶哨子的銅管,下端套著一個銅制的喇叭口(稱作碗),所以俗稱喇叭。在台灣民間稱為鼓吹,廣東地區亦將之稱為「八音」。嗩吶發音高亢、嘹亮,過去多在民間的吹歌會、秧歌會、鼓樂班和地方曲藝、戲曲的伴奏中應用。經過不斷發展,豐富了演奏技巧,提高了表現力,已成為一件具有特色的獨奏樂器,並用於民族樂隊合奏或戲曲、歌舞伴奏。
笙,是我國古老的簧管樂器。它由笙簧、笙笛、笙斗三個部分組稱,由笙簧振動引起笙笛內的空氣振動而發音。樂隊中經常使用的是二十一簧和二十四簧高音笙。在傳統器樂和崑曲里,笙常常被用作其它管樂器如笛子、嗩吶的伴奏,為旋律加上純四度或純五度和音。在現代國樂團,笙可以擔當旋律或伴奏的作用。
鑼是一種屬於金屬類的打擊樂器。鑼是用銅冶煉而成的,它的結構比較簡單,鑼身呈一個圓形的弧面,四周是以鑼身的邊框固定,演奏者用木棰敲擊鑼身正面的中央部分,產生振動而發音。最早使用銅鑼的是居住在中國西南地區的少數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