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中國的大學為什麼大多數都比不過外國的(尤其是美國的)
很簡單,中國的教育,本質上是為了「科舉」,人們接受教育,只是為了解決自己的等級和身份而已,不象西方文明國家,他們的教育,是為了解決生存問題的;
也就是說:西方文明國家的教育,會不斷產生科學上的發現與進步,而中國的教育,僅僅只能解決中國人的學歷與文憑,是超不過「學習」檔次的;
中西方,是兩種不同檔次的文明,中國人的最高境界,只是「無限學習」而已,而西方文明國家,則在於研發、探索與創新;
中國人絕對不會關心《易經》是怎麼「研發」產生出來的,關心的只有學習《易經》學到了什麼程度;
但西方人主要關心的則是《易經》是在什麼情況下被「研發」出來的,區別就在這里;
所以說,通過教育方式,也能看出:中國社會,本質是個封閉的、未開化的原始野蠻社會,形式上被西方文明所滲透、所配置、所包裝,但本質上,仍然不過是延續了幾千年的種族意識形態的那個落後民族; 而且與教育制度是否先進、落後無關,它反映的,其實是中華民族的檔次;
❷ 在科技領域,中國大學與美國大學比到底差在了哪兒
面對美國的相對衰落,美國人以及美國的支持者通常以這種思路聊以自慰:雖然美國的道路、機場和學校狀況持續變差,但它在高精尖領域的領先優勢還會保持幾十年。他們認為美國在國防和精英大學方面會繼續占優,在商業領域則有科技這張王牌。
中國科技產業的領軍人物很喜歡造訪加州,還在那裡投資,但是他們對這個地方不再心生敬畏。就市值來看,中國科技巨頭阿里巴巴和騰訊與Alphabet和Facebook已在同一陣營。一些企業新星也許會在2018到2019年間上市,其中包括召車服務平台滴滴出行、提供支付服務的螞蟻金服和提供財富管理服務的陸金所。中國的電子商務銷售額是美國的兩倍,中國人的移動支付總額是美國人的11倍——美國人到現在還在寫支票。
❸ 你認為我國高等教育與發達國家有何異同。中國要趕超發達國家做哪些重要工作。(試舉一國家為例對比)
與沒過相比缺乏大學精神包容、民主、自由、質疑和批評。 我的觀點是:人文素質和科學意識。 國家定位:人才培養、科研和社會服務。 (國家定位只具有高等教育的功能,缺乏大學精神)。 大學精神缺乏的後果:魯莽自大學校合並、魯莽科研、學術腐敗過時的人才培養模式「錢學森的問題」錢學森說:「中國沒有充分發展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沒有大學按照培養科技發明和創造人才的模式辦學。」
1. 沒有自己獨特的創新,就永遠無法「脫穎而出」優秀人才。 「談判對策:中國六大最著名大學的校長和教育專家回答說:培養優秀人才的關鍵是教師;我們應該把基礎教育與高等教育聯系起來; 基本問題:缺乏大學精神;培養模式:灌輸。 結果:它不滿足社會(研究和應用)的需要。 僵化的教育體制,衙門的氣氛十分嚴肅,高校是行政單位。
2. 投資數據嚴重不足:中國教育投資佔GDP的3.5%,欠發達國家的4.1%,國際平均水平的4.8%;人均公共教育支出僅占人均GDP收入的0.82%,而美國為6.10%,日本為4.28%,韓國為3.01%。 俄羅斯是1.87%,巴西是2.29%。 中國不僅遠遠落後於發達國家,而且在金磚國家中排名墊底。
1. 加強高等教育戰略創新國家設計藍圖:2020年建設創新型國家,使科技發展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有力支撐。 中國科技創新的基本指標是,到2020年,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將從39%提高到60%以上,研發投資在GDP中的比重將從1.35%提高到2.5%。 (胡錦濤在2006年1月9日科技會議上的發言)。 2009年教育發展的主要目標:2009年2015年2020年高等教育總量(10000人)2979 3350 3550學生(10000人)28263080 3300人,其中:140人、170人、200人(10000人)研究生(10000人)總入學率(%)24.2 36.0 40.0高等教育是人才培養和科技發展的基石。 發達國家的經驗表明,高等教育已逐漸成為國家核心競爭力的重要體現,名牌大學已成為高新技術發展的源泉和引擎。
2. 教育理念的改革與創新創新,樹立了大學精神,要同時發展大眾教育和精英教育。 學校定位與人才定位:研究型大學與教學研究型大學;研究型人才與應用型人才。 科學研究:堅持以服務國家目標、鼓勵自由探索相結合,加強基礎研究;
❹ 美國知名大學和中國知名大學的相對地位對比
美國大學比中國大學多,美國的好大學也比中國的好大學多,因此沒辦法一一對應。大致對應幾個看看:
哈佛大學=北京大學;
麻省理工學院=清華大學;
喬治城大學=人民大學;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上海交通大學;
斯坦福大學=復旦大學;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同濟大學;
哥倫比亞大學=浙江大學;
普林斯頓大學=中國科技大學;
杜克大學=南京大學;
密歇根大學=西安交通大學;
加州理工學院=中科院大學;
加州大學聖迭戈分校=大連理工大學;
倫斯勒工藝學院=哈爾濱工業大學;
伍斯特工藝學院=華中科技大學;
普渡大學=北航大學;
伊利諾伊大學二本香檳分校=武漢大學;
北卡羅來納大學教堂山分校=對外經貿大學;
弗吉尼亞大學=南開大學;
羅徹斯特大學=廈門大學;
萊斯大學=中山大學;
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四川大學;
喬治亞理工學院=北京理工大學;
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山東大學;
范德比爾特大學=北京師范大學;
俄亥俄州立大學=重慶大學;
弗吉尼亞理工大學(或德克薩斯農機大學)=電子科技大學;
科羅拉多大學鮑德分校=蘭州大學;
科羅拉多礦業學校=中國地質大學+中國礦業大學;
塔爾薩大學(或俄克拉荷馬大學)=中國石油大學
內布拉斯加大學林肯分校=中國農業大學;
紐約州立林業和環境學院=西北林業大學;
。。。。。。
❺ 中國大學數量只有一千多所,而美國有近四前所大學。 為什麼中國的在校大學生數量比美國還多
這種把中國和美國的大學生總數放在一起比的做法完全是自欺欺人的。好比兩個黑幫,一個有100人,一個有10人,100人中有50人拿刀,10中全拿刀。乍一看好像100佔了便宜,實際上,一平均起來,前者每10人才1把刀,後者是人人拿刀,雖然後者依然干不過前者,但是前者顯然是人海戰術嘛。中國總是拿人海戰術說話,拿自己的總數和人家的比,可是,你什麼時候看見它拿平均數跟人家比過?
事實上,中國的大學生嚴重不足,數量很少,它和這個13億的人口大國是不般配的,每100人中才2個大學生,如果要再追究什麼名牌大學,那中國就少的可憐了。
很多人還鼓吹中國大學生如何的多?事實上,中國就這么點大學生,中國還容不下,因為中國扮演的是國際打工仔的形象,他根本就不需要多少大學生。美國3億人口,你問問那大學生平均比是多少,中國有那能耐叫13億人口中的10億都成為大學生嗎?
❻ 清華大學在世界排名為什麼會那麼低
英國職業與教育調查公司QS近日公布了2010亞洲大學前200名排行榜,這份在業內具有一定權威性的榜單引來中國網民的熱議。人們驚訝地發現,代表中國高等教育最高水平的兩所高校——北大和清華均未進前十。位列「榜眼」和「探花」之席的是中國香港的兩所大學,而日本以57所大學的絕對數量,稱霸於前200強。一時間,國內許多媒體驚呼:與中國香港、日本等地高校相比,北大、清華淪為亞洲二流!一些網友認為,此事多少有損中國人的臉面,但更多的網友則由此熱議中國高校與世界的差距。
今年排名略有下降
英國職業與教育調查公司QS每年都會與英國《泰晤士高等教育期刊》合辦全球大學排行榜,今年是第二次推出亞洲區大學排行榜。QS的排名包括學術同行的評價、畢業生僱主的評價、師生比例、論文被引用數量、師資和學生的國際化等幾項指標。
根據QS此次公布的亞洲高校排行榜,香港大學、香港科技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分居前三名,而北大、清華則分列第12和第16。盡管中國公眾對這份排名反應比較激烈,但實際上,與去年相比,北大、清華的綜合排名並沒有太大變化,一些指標甚至有所進步。2009年,北大與新加坡國立大學並列第10,而清華是第15,今年的排名只能說略有下降。
在QS的排名指標中,非常重要的一項是「同行評價」(即接受QS調查的世界各高校數千名學者的評價),北大、清華在人文與藝術、生命科學與醫學、社會科學、自然科學、IT與工程學全部5個學科中,均進入了前十。在人文藝術學科排名中,北京大學名列第二,清華大學名列第九;自然學科排名中,北京大學列第三,清華大學列第六。韓國《朝鮮日報》的報道認為,這表明在某些領域「北大和清華的進步非常明顯」。
論文援引量輸給日本
《世界新聞報》記者在登陸QS公司的官方網站後,逐一對比了北大、清華與排在前十的其他亞洲高校在各項指標上的差距。結果發現,在最能反映一所高校國際聲譽的「同行評價」上,北大、清華的表現並不俗,分列第三(去年是第二)和第六(與去年相同);在畢業生僱主的評價上,北大、清華的表現也相當不錯,分列第四(去年是第二)和第11(去年是第九)。
在西方調查者眼中,北大、清華與中國香港和日本等亞洲地區一流高校的真正差距在師生比例、學術能力和國際化程度上。其中,北大、清華的師生比例分列亞洲的第22、23名。如果說這個結果並不怎麼觸目驚心的話,那麼在論文援引量及國際化程度上,北大、清華則被日本、中國香港等地的高校遠遠地拋在了後面。
在論文援引量上,北大名列第74(去年是第82);清華大學則根本沒有進入前100名。在中國內地各高校中,倒是東北師范大學和中國科技大學的論文引用量分別排在了亞洲高校的第49和第60名。
眾所周知,被援引的論文,往往是那些高質量的原創性論文,北大、清華在這項指標上的落後,反映了這兩所高校在學術水平上的欠缺。
需要指出的是,在論文援引量這個指標上,北大、清華由於語言的原因的確處於不太有利的地位(中國香港、新加坡一些高校使用英語教學)。但即便拋開語言的因素,它們與日本一些高校也有著明顯的差距。根據QS的調查數據,就論文被援引量來說,日本的高校在亞洲高校中表現突出:除香港大學外,論文被援引量的前5所大學中有4所是日本大學,前10所中則有7所是日本大學。實際上,如果不是同樣因為語言的原因限制了其國際化水平的話,日本多所大學在今年排行榜中的名次還會上升。
至於師資的國際化,亞洲高校前10名中有9所是香港和新加坡的大學,而北大和清華則分列93和29名;在學生的國際化上,北大和清華的排名也比較靠後,分列55和41名。
學術質量跟不上國外
世界上目前有多種大學排名,QS的排名並不能說明一切,但北大、清華並非世界一流高校這一點,卻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在上海交通大學高等教育研究院世界一流大學研究中心發布的「2009年世界大學學術排名」中,北大、清華甚至連前200都沒有進入。事實上,北大、清華缺席亞洲及世界排行榜單,反映的是中國高校建設的深層次問題。
今年4月,北京大學原校長許智宏直言「中國目前沒有世界一流大學」。他認為,「世界一流大學」主要有3個標准:一是有從事一流研究工作的國際知名教授;二是有一大批影響人類文明和社會經濟發展的成果;三是培養出一大批為人類文明作出很大貢獻的優秀學生。而中國整個大學的軟環境建設,都沒法和國外一流大學比。中國高校和世界一流大學相差「很遠,很遠」。
在今年5月初於南京召開的中外大學校長論壇上,美國斯坦福大學校長約翰·漢尼斯指出,當前中國大學和世界一流大學的差距,主要是在質量建設上。在過去的20—30年間,中國大學更注重的是學生數量的擴張,現在則已經到了重視質量的時候了。中國要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快則20年,慢則50年。
近些年,國外媒體常常驚嘆中國高校每年培養的博士生和出台的論文數量之多。比如,英國廣播公司(BBC)早在2007年11月的一篇報道中便指出,1996年,中國每年培養的博士生只有5000名,而到了2006年,這個數字已上升到3.4萬名。照這個趨勢,中國在博士生培養數量上很快就會趕超美國。
但數量的劇增並未相應地帶來中國高校水平和質量的提升。美國《彭博商業周刊》不久前的一篇文章指出,「盡管外界一般相信,中國將繼續培訓出大量頂尖的工程師,但事實是,其教育系統並不能給學生在這個全球性商業世界中打好根基。大部分最優秀的學生都是赴美國的頂尖大學深造,因為他們在中國很難得到所需要的訓練。」
新聞點評:找准差距加快改革
今年初,一名從耶魯大學畢業的中國人一次性向該校捐出888萬多美元,引發國內媒體一片熱議。有人指出,作為中國人,不去資助國內的希望小學或者國內高校,而去向本來就財大氣粗的國外名校捐款,實在有點難以理解。但這位捐款人給出的理由是:耶魯改變了他的一生。有中國網友感嘆:「一個中國的高考狀元,卻是耶魯改變了他的一生!這是不是中國大學的失敗?」
爭論北大、清華的排名並沒有太大的意義,琢磨一下中國內地高校的差距在哪兒以及問題所在,也許能讓國人更加清醒。眾所周知,與國外一流高校鼓勵學生獨立、批評性思維相比,中國填鴨式教育的後果是,學生往往缺乏創新思維。更有甚者,由於內地高校擴張迅速,校園內浮躁之風盛行,上至教授、下至學生,論文抄襲現象並不鮮見。
實際上,上海交大2003年推出世界高校排名的初衷,正是為了找到中國高校與國外一流高校的差距,進而促進內地高校的發展。北大、清華為什麼連這個排名的前200名都擠不進去?該校研究人員曾指出,國內一些名校SCI論文數量與世界一流大學不相上下,但「原創指數」不高,在國際上引用率低,最終影響了其排名。
知恥近乎勇。清楚自身的不足,才有可能改進。正如《彭博商業周刊》的一篇文章所說,中國若要成為真正的大國,必須重塑其國際形象和推行教育改革。也許,當北大與清華,可以同美國的哈佛與耶魯、英國的牛津與劍橋比肩時,中國的軟實力才能與美國相媲美。
❼ 中國的大學和美國的大學的差距在哪裡
中國大學注重教育,一直以教育成才為本。美國大學注重學生動手操作,以培養學生的自學成才的能力為本。兩者的差距在於不同的教育理念,和培養學生的方法和教學方式!
❽ 中國大學為什麼趕不上美國
中國歷史上出理論家的少,出實幹家的多。是以多奇技而少深究,比如四大發明都是實用型技術。
中國文化來自天人合一也造就了國人的品性,至於何時能趕上,非中國文化改變不可,鼓勵創新可不是說來就可以來的。
❾ 中國國產航母與美國的差距太大,中國大學應該如何做
誰說中國國產航母與美國的差距太大,從那個方面論述,請把你的觀點寫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