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傳統文化必讀書目
傳統文化必讀書目
一、 蒙學
1.《三字經》:中國歷史上影響最大的蒙學經典,被奉為中國古代蒙學經典之首
《三字經》採用三個字一句的形式,對自然、社會、歷史、古代經典、學習的重要性等展開全面的介紹,意思通俗易懂,讀來朗朗上口,且易於背誦。童聲初啼,便是向善;念念不忘,必有回響。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
2.《千字文》:中國古代歷時最久的蒙學經典,一千四百年前編寫的書法教材
一千個字,字字不重復、通篇押韻,歷代書法家和書法愛好者樂於書寫的內容。
舉凡天文、地理、歷史、人物、政治、軍事、建築、動物、植物、處世之道等等,可謂無所不包。
《尚書固實》中記載,梁武帝教王子們練習書法,命殷鐵石從王羲之的書法中拓出一千個不重復的字,每個字一張紙,雜亂無序。梁武帝把周興嗣召來令其將這一千字編排成韻文。周興嗣花了整整一晚時間,把這一千字編排成韻文呈獻給梁武帝,勞心勞神以致鬢角的頭發都變白了。此後,遂有《千字文》面世。
3.《幼學瓊林》:本書是系統了解中國古代文化的極佳讀物,堪稱「國學瓊林」
被譽為「袖珍的網路全書」,涵蓋了為人處世、待人接物的哲理和智慧。
內容囊括了社會生活中天文、地理、動物、植物、婚姻家庭、朝廷文武、服飾飲食、技藝製作、釋道鬼神、醫術占卜等各個方面的知識。
「幼學」:指初入學的年幼學生;
「瓊林」:意即希望該書就像藍田和元圃的美玉一樣,能使見到它的人視之為珍寶,每個人都想把它秘密珍藏起來,所以稱之為「瓊林」。
《幼學瓊林》原名《幼學須知》,又名《成語考》《故事尋源》,由明末西昌人程允升編著。
4.《增廣賢文》:一部古代格言警句集;是故事,是叮嚀,是經驗和忠告;讓你讀懂世事復雜、人性弱點,習得處世對策,領悟人生真諦。
「昔時賢文,誨汝諄諄。集韻增廣,多見多聞。觀今宜鑒古,無古不成今。」
該書通俗易懂、文句押韻、讀來朗朗上口,填補了以往蒙學讀物重知識教育、重行為指導而缺乏說理論證的空白,為中國古代蒙學經典增添了多姿多彩的篇章。
② 介紹中國傳統文化的書籍有哪些
1、《史記》
《史記》是西漢史學家司馬遷撰寫的紀傳體史書,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記載了上至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太初四年間共3000多年的歷史。太初元年(前104年),司馬遷開始了《太史公書》即後來被稱為《史記》的史書創作。前後經歷了14年,才得以完成。
《史記》全書包括十二本紀(記歷代帝王政績)、三十世家(記諸侯國和漢代諸侯、勛貴興亡)、七十列傳(記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跡,主要敘人臣,其中最後一篇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
八書(記各種典章制度記禮、樂、音律、歷法、天文、封禪、水利、財用),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六千五百餘字。
《史記》被列為「二十四史」之首,與後來的《漢書》《後漢書》《三國志》合稱「前四史」 ,對後世史學和文學的發展都產生了深遠影響。
其首創的紀傳體編史方法為後來歷代「正史」所傳承。《史記》還被認為是一部優秀的文學著作,在中國文學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劉向等人認為此書「善序事理,辯而不華,質而不俚」。
③ 中華傳統文化的書籍有哪些
1.「四書五經」
「四書五經」是中國的「聖經」。「四書五經」是《大學》、《中庸》、《論語》和《孟子》(四書)及《詩經》、《尚書》、《禮記》、《易經》、《春秋》(五經)的總稱,這是一部被中國人讀了幾千年的教科書。
包含了中國古代的政治理想與治國之道,是我們了解中國古代社會的一把鑰匙。書里許多語言,如「當仁不讓」、「名正言順」、「巧言令色」等等,直到今天仍在使用。
拓展資料
傳統文化(Traditional culture)就是文明演化而匯集成的一種反映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民化,是民族歷史上各種思想文化、觀念形態的總體表徵。世界各地,各民族都有自己的傳統文化,中國的傳統文化以儒道互補為內核。
還有墨家、法家、名家、釋教類、回教類、西學格致類、近代西方文化等文化形態,包括:古文、詩、詞、曲、賦、民族音樂、民族戲劇、曲藝、國畫、書法、對聯、燈謎、射覆、酒令、歇後語等。
傳統文化的全稱大概是傳統的文化(Traditional Culture),落腳在文化,對應於當代文化和外來文化而謂。其內容當為歷代存在過的種種物質的、制度的和精神的文化實體和文化意識。例如說民族服飾、生活習俗、古典詩文、忠孝觀念之類;也就是通常所謂的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