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國訊息 > 以前中國叫什麼名字

以前中國叫什麼名字

發布時間:2022-09-17 20:53:04

㈠ 「中國」在古代叫什麼

中國在古代別稱有:「華夏」、「中華」、「中夏」、「中原」、「諸夏」、「諸華」、「神州」、「九州」、「海內」等。

1、華夏:「華夏」一詞最早見於周朝《尚書·周書·武成》,華與夏曾相互通用,兩字同義反復,華即是夏。「中華」又稱「中夏」。

孔子視「夏」與「華」為同義詞。在甲骨文中,夏這個字的地位非常崇高。大約從春秋時代起,我國古籍上開始將「華」與「夏」連用,合稱「華夏」。

2、中華:中者,即是指中原河洛地區(河,黃河;洛,洛水、洛陽)。因其在四方之中,以區別其他四方而稱為中國 (古代「中國」與「中原」同義)。後隨著歷史演化,與各民族不斷融合,因此凡屬於中華文化范疇的皆屬中國。

華者,初源於華胥氏(位於華山之西,今西安市藍田華胥鎮)。《列子·黃帝》有載,華胥生男名「伏羲」,生女名「女媧」,伏羲、女媧生子少典。《國語·晉語》載:「昔少典娶有蟜氏,生黃帝、炎帝。故而,華胥正是炎黃之祖也。

3、九州

大禹劃天下為九州,夏朝初年,夏啟(大禹的兒子,夏朝第一位王)令九州牧貢獻青銅,鑄造九鼎。先派人把各州的名山大川、形勝之地、奇異之物畫成圖冊,然後派精選出來的著名工匠,將這些畫仿刻於九鼎之身,以一鼎象徵一州。所刻圖形亦反映該州山川名勝之狀。

從此,九鼎象徵著九州,夏王亦順應「天命」,成為天下之共主。九州成為中國的代名詞,九鼎成了王權至高無上、國家統一昌盛的傳國寶器,唯有天子才能代代相傳。

(1)以前中國叫什麼名字擴展閱讀

中國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國家之一,有著光輝燦爛的文化和光榮的革命傳統,世界遺產數量全球領先 。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進入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1956年實現向社會主義過渡,此後社會主義建設在探索中曲折發展 。

「文化大革命」結束後實行改革開放,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集中力量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經過長期努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

中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有著悠久的歷史,距今約5000年前,以中原地區為中心開始出現聚落組織進而形成國家,後歷經多次民族交融和朝代更迭,直至形成多民族國家的大一統局面。

20世紀初辛亥革命後,君主政體退出歷史舞台,共和政體建立。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在中國大陸建立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政體。

中國疆域遼闊、民族眾多,先秦時期的華夏族在中原地區繁衍生息,到了漢代通過文化交融使漢族正式成型,奠定了中國主體民族的基礎。

後又通過與周邊民族的交融,逐步形成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局面,而人口也不斷攀升,宋代中國人口突破一億,清朝時期人口突破四億,到2005年中國人口已突破十三億。

中國文化淵遠流長、博大精深、絢爛多彩,是東亞文化圈的文化宗主國,在世界文化體系內佔有重要地位,由於各地的地理位置、自然條件的差異,人文、經濟方面也各有特點。

傳統文化藝術形式有詩詞、戲曲、書法、國畫等,而春節、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重陽等則是中國重要的傳統節日。

㈡ 中國以前叫什麼名字

日不落之國
一般的解釋是,古代中國人認為中國處於世界的中央,因此叫「中國」。這中央的核心部分就是中原地區。世界上還有一些民族在發展的早期也認為自己民族所處的位置是在於世界的中央,但是觀念並不如中國古人強烈。
中國古人為什麼會有如此強烈的中央之國的思想觀念?這中間有沒有玄機呢?
在中國早期的歷史中,中原地區是文化最發達的地區。最初的中原之王,也就是中國之王,乃是黃帝,黃者,土色也,在五方中以代表中央。從那以後,周邊地區眾多落後的部落和小國都不斷企圖攻入中原,成為中原之王。在眾多戰事沖突中,較為有名或成功的事件,從最早傳說的南方蚩尤攻打中原的黃帝,到東方東夷族的後羿攻打中原的夏王朝,再到東部的成湯率領商人滅掉夏,在中原建立商朝。商又被西北的周人攻入,周人在中原偏西建立了周朝,領土不斷擴大;周朝覆滅後,西北的秦人統一中國,國家的中心西移,但仍屬於中原偏西位置。歷史發展到後來依然是這樣,漢代匈奴再次出現(匈奴此族,在商代時已經開始侵犯中原),不過基本被打回去;其後的混亂局面,邊疆各民族都直接參與,打來打去,隋唐統一以後,邊疆民族依然蠢蠢欲動,但基本沒有成功。但馬上又陷入混亂狀態,宋建立以後不久,先是契丹人想佔領中原,再是女真人,成功了。因此,女真人成了中原之王。但宋人在南邊有搞了個南宋,沒有滅亡,承接國統,因此這是一個奇怪的時代,雙方都可以稱帝。
中原就像一盤豐盛的大餐,周圍的人都想據為己有,獨自享用。因此才會有「逐鹿中原」、「問鼎中原」的故事。
再接下去是蒙古人,這時候政治中心北移,中原地區成為一個純粹地理位置的概念,但是政治中心北移仍然有地理中心的意義,因為北方疆土擴大了。因此基本上仍然是地理中心。明代以後,中央又被滿人占據。
中央地區為什麼具有如此強大的吸引力?中央的意義就如同太陽。人類生存的地球屬於太陽系。在太陽系中,太陽是所有行星的中心。太陽的強大引力吸引了眾多行星圍繞它旋轉。同時,太陽散發出的光芒又普照眾多行星,在地球上太陽光是生發萬物的關鍵。
中國之傳統文化,最初在中原地區定型發展。中原文化是中國文化的主體,在起著太陽的作用。一方面,它具有文化的凝聚能力,能夠像太陽吸引眾多行星一樣統領周邊地區。夏商周三代開始,諸侯臣民要團結在帝王中央周圍,到現在各路「諸侯子民」也要也團結在中央的周圍。另一方面,其文化具有如同陽光普照一樣的教化作用,能夠把周邊地區納入自己的文化圈。中國漢字「皇」,最初就是能夠散發光芒的東西。中國古人把帝王直接比做光芒萬丈的太陽,比任何國家都要常見。帝王推行文化教化,此乃中國文化特色,文化的教化,如同陽光遍照四方。而中國疆域從最初的中原地區,逐漸向四方擴張,文化越發達,「太陽」的光芒照得越遠,疆域就越來越大。經過數千年的發展,形成了現在的規模。不僅如此,文化的光芒還照到了海外,形成了東亞的中華文化圈。如果繼續延伸擴展,是否就能形成了古人所說的「天下大同」的局面。但是一旦文化削弱,如同太陽發暗,對周邊的影響力就減弱,在國家疆域內出現分裂狀況。
中央的「太陽」,不僅有讓諸侯臣民不背叛離開的力量,而且要有「康熙」(光芒大照)宇內、惠被眾生的光芒。缺一不可。
中國文化一路傳承,不僅有賴於對核心理念和精神(這是傳統的精髓)的傳承,也有賴於其包容性和創新精神。中國之傳統基本一成不變,但文化卻在不斷變化,不斷吸納融合外來文化。
這種由中心向外擴張的文化模式,是中國的特色,具有強大的延續性、穩定性(傳)和凝聚力(統),這與中國歷代王朝重視「守器傳統」有密切的關系。它不同於其他民族文化,打破舊的文化,創立新的文化,很少有如同中國一樣連續不斷地傳下大統。因此世界眾多古代國家和文化,惟獨中國能夠基本保持和一路繼承發展下來。對這樣的一種持續數千年屹立不倒的文化,我還能說什麼呢?中國不滅,中國傳統不會滅;中國傳統不滅,中國不會滅。雖然百多年來文化之光有些黯淡,但我們應該對自己的文化有信心,相信她總會有一天再一次發散出耀眼的光芒。中國才是真正的「日不落之國」。

㈢ 中國的原名叫什麼

古代中國習慣以朝代名代替,比如大漢王朝、大明王朝、大清王朝,而古代外國對中國稱呼也是五花八門。

比如古代波斯帝國和歐洲一些國家稱中國為「絲國」,因為中國盛產絲綢,又通過古代絲綢之路運往中亞歐洲,所以而得此名。比如古希臘和羅馬稱中為「Serica」,就是「絲國」的意思。

但甲午戰爭、日本侵略中國時,「支那」一詞演變為日本污辱中國的詞彙,特別是侵華日軍在公文中始終以「支那」一詞稱呼中國,把中國人叫作「支那人」。日本戰敗後,他們曾承認「支那」和「支那人」帶有污辱和蔑意。

㈣ 古代的中國叫什麼,中國古代叫什麼名字

古代的中國叫華夏。
華夏:原指我國中原地區,後包我國全部領土而言,遂又為我國的古稱。
相傳炎黃一起打敗了南方的蚩尤部落,炎黃兩只部落結為聯盟,炎黃部落聯盟就被命名為華夏部落,也就稱為華夏族,她也是漢族的前身。

㈤ 中國在古代叫什麼名字

1、華夏

華夏也稱「夏」、「諸夏」,又稱為「華」或「諸華」,是中國的別稱、漢民族的自稱。以區別四夷(東夷、南蠻、西戎、北狄),又稱「中華」。

華、夏兩字上古同音,本一字,相互通用,華即是夏。「中華」又稱「中夏」。

孔子視「夏」與「華」為同義詞。在甲骨文中,華這個字的地位非常崇高。大約從春秋時代起,我國古籍上開始將「華」與「夏」連用,合稱「華夏族」。

2、九州

大禹劃天下為九州,夏朝初年,夏啟(大禹的兒子,夏朝第一位王)令九州牧貢獻青銅,鑄造九鼎。先派人把各州的名山大川、形勝之地、奇異之物畫成圖冊,然後派精選出來的著名工匠,將這些畫仿刻於九鼎之身,以一鼎象徵一州。所刻圖形亦反映該州山川名勝之狀。

從此,九鼎象徵著九州,夏王亦順應「天命」,成為天下之共主。九州成為中國的代名詞,九鼎成了王權至高無上、國家統一昌盛的傳國寶器,唯有天子才能代代相傳。

3、中國

最早指西周京畿地區,後演變為黃河流域黃河中下游的中原地區,中國以外則稱為四夷,所謂「天子有道,守在四夷」。中國是居天地之中者曰中國,四夷是居天地之偏者。

漢代始建蠻夷邱,並使漢字文化圈正式成型,南北朝建四夷館,明代四夷館,內分八館,曰:韃靼、女真、西番、西天、回回、百夷、高昌、緬甸。自近代的鴉片戰爭以來,中國作為東亞文化宗主的局勢逐步被打破了。

4、赤縣神州

中國古代典籍中所記載的夏、商、周時代的地域區劃,自戰國以來即成為古代中國大地的代稱九州。 古代中國人將全國劃分為九個區域,即所謂的「九州」。

根據《尚書·禹貢》的記載,九州分別是:冀州、兗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豫州、梁州和雍州。而在周代時徐梁二州分別被並入青州與雍州,故而沒有徐州和梁州。

5、神州

中國古時有稱「神州」,神州是指出神仙的地方。大家注意神字的結構,左邊是示字,是上天垂象,告示天下之意。

右邊是中字中間加一橫,先撇開中間十字,那是個口字,此字含前後左右四維,加中間一橫分出上下即為六合,最後中間一豎通天徹地,一豎貫三才,也就是說能合於天地,中通人情者,方可成仙。由此也可看出,神仙於中國的關系十分重要。

㈥ 中國之前叫什麼名字

中國一詞最早見於西周初年的青銅器「何尊」銘文中的「余其宅茲中國,自之辟民」指的是當時天下的中心洛陽,同時又以「華夏」、「中華」、「中夏」、「中原」、「諸夏」、「諸華」、「神州」、「九州」、「海內」等的代稱出現。
「華夏」一詞最早見於周朝《尚書·周書·武成》,「華夏蠻貊,罔不率俾」。《書經》曰:「冕服采裝曰華,大國曰夏」。《尚書正義》註:「冕服華章曰華,大國曰夏」。「華」,是指華麗、興旺;也有說上古華、夏同音,本一字。《左傳》曰:「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華是指漢服,夏指行周禮的大國,故中國有禮儀之邦、衣冠上國之美譽。
而漢語中的「中國」一詞,最早指西周京畿(成周,今洛陽)地區,後演變為黃河流域黃河中下游的中原地區,中國以外則稱為四夷,所謂「天子有道,守在四夷」。中國是居天地之中者曰中國,四夷是居天地之偏者。漢代始建蠻夷邱,並使漢字文化圈正式成型,南北朝建四夷館,明代四夷館,內分八館,曰:韃靼、女真、西番、西天、回回、百夷、高昌、緬甸。自近代的鴉片戰爭以來,中國作為東亞文化宗主的局勢逐步被打破了。

㈦ 中國以前叫什麼國家

中國以前叫華夏、九州、中華等。

古代漢族最初多建都於中原地區,以其位居四方之中,文化美盛,故稱其為『』中華『』。後各朝疆土漸廣,凡所轄地,皆稱為"中華。

九州,又名漢地、中土、神州、十二州,最早出現先秦時期典籍《尚書·禹貢》中,是中國漢族先民自古以來的民族地域概念。自戰國以來九州即成為古代中國的代稱,而自漢朝起成為漢族地區的代稱,又稱為「漢地九州」。

華夏,也稱「華」、「夏」 或 「諸夏」等。「華夏」一詞最早見於《尚書·周書·武成》:「華夏蠻貊,罔不率俾」。從考古來看,華的概念與仰韶文化有關。華與夏曾相互通用,兩字同義反復,華即是夏。「中華」又稱「中夏」。

㈧ 問一下最早的中國叫啥

現代意義上的中國是從中華民國開始的。早先「中國」的意思是指「天下的中心」——也就是現在的中原一帶,是個地域上的說法。以前可以代替「中國」的詞有華夏、中華、神州、中土等等。作為國家的概念上的稱呼,就是各朝代的名字,如大清國、大明帝國、大宋國等等,以此類推可以到秦代。秦以前(歷史上稱先秦),是封邦建國的時期,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封建」,現代歷史學上已經做了說明,中國自秦始直至清亡,不是「封建時期」,先秦才是「封建」(封建:即封邦建國的意思)。之所以現在還用封建這個詞,一是取其歷史、文化的延伸意,二是習慣上的延續,畢竟現在講近現代史的時候還是在提「半封建半殖民地」這個詞。

㈨ 古代中國叫什麼名字

古代中國叫「華夏」、「中華」、「中夏」、「中原」、「諸夏」、「諸華」、「神州」、「九州」、「海內」等。「華夏」一詞最早見於周朝《尚書·周書·武成》:「華夏蠻貊,罔不率俾」。《書經》曰:「冕服采裝曰華,大國曰夏」。中國是居天地之中者曰中國,四夷是居天地之偏者。漢代始建蠻夷邱,並使漢字文化圈正式成型,南北朝建四夷館,明代四夷館,內分八館,曰:韃靼、女真、西番、西天、回回、百夷、高昌、緬甸。自近代的鴉片戰爭以來,中國作為東亞文化宗主的局勢逐步被打破了。

閱讀全文

與以前中國叫什麼名字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在北京申請英國t4簽證要多久 瀏覽:6
勞森為什麼來中國了 瀏覽:662
伊朗為什麼不把油賣給中國 瀏覽:509
中國為什麼會出現赤腳醫生 瀏覽:89
印度舞腰鏈怎麼用的時間長 瀏覽:576
在越南買一頭牛多少錢 瀏覽:12
中國張姓有多少 瀏覽:418
成都義大利面在哪裡買 瀏覽:755
英國的現在病情怎麼樣了 瀏覽:769
天津到伊朗德黑蘭海運多少錢 瀏覽:609
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中國多少人 瀏覽:847
印尼邪術1979電影在哪裡能播放 瀏覽:762
印度和安理會哪個重要 瀏覽:603
越南幣如何辨真偽 瀏覽:637
印度洋怎麼讀音 瀏覽:966
蝸牛從美國走到中國需要多久 瀏覽:83
越南語塞班是什麼 瀏覽:169
印度炒飯用什麼米飯 瀏覽:724
印度香料怎麼種植 瀏覽:914
亞洲哪個國家能幫伊朗 瀏覽: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