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國傳統文化有哪些積極思想內涵
第一,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為了與天地斗爭,中國人民從來就不肯輕易認輸,總是不屈不饒地抗爭。《易傳》總結為「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正是這種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支撐著中華民族的發展,激勵著中華兒女在困境中崛起,在逆境中奮進,永不屈從於外來的壓迫。自強不息還體現為一種自立和自尊的人格特徵,形成中國人講名分、重氣節的民族精神。正如孔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孟子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三謂大丈夫」。這使得人們追求一種獨立完善的人格,這種美德流傳下來,成為人們為國家、為民族奮爭的精神力量,並推動著社會的發展。
第二,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一大特色就是以寬厚之德包容萬物,即厚德載物。如戰國時代,齊桓公開創的稷下學宮匯集了當時儒、墨、道、法、陰陽、名、縱橫等諸家學派,當時在稷下學宮講學和游學的大師有淳於髡、鄒衍、田駢、孟子、荀子等諸子,號稱諸子百家。這些大師在學宮里自由講學、自由辯論,開創了我國文化史上百家爭鳴的先河,為中華文化的繼往開來做出了巨大貢獻。一般認為,從漢武帝開始,我國便形成了儒家文化佔主導地位的文化局面,但實際上我國文化發展史主要是以儒道互補為基本線索的,而這一線索本身就體現了文化的兼容性。
第三,以德化人的高尚風范。春秋時期的大政治家管仲曾把道德與國家的存亡聯系起來,把禮義廉恥提高到國家興亡的高度。大思想家孔子則更是以禮釋仁,認為「仁」與「禮」是相互制約、相互統一的,而「仁「「禮「的統一就是德。孔子所強調的「德」,一是指統治階級的統帥之德,要求以此德來統治百姓,擁有百姓。二是指感化之德即倫理之德,以此德來感化百姓,保持和諧。這種崇德思想不斷發展和泛化,並在家庭倫理中得到完全的體現。這使得我國古代在文化傳遞和教育過程中始終把道德放在第一位,如孔子進行教育的內容是禮、樂、射、御、術、數,他把禮放在首位,這是崇德思想在教育活動中的典型反映。這一思想的目的是主張以德化人,利用道德的作用和力量來尋求家庭倫理的和諧,尋求社會政治秩序的一致和整個社會秩序的穩定。
第四,和諧持中的思想境界。中國傳統文化的最高境界就是和諧,即認為每一個事物都應按照其自身的規律自然地發展。這其中包括人與人的和諧、個人自我身心的和諧及人與自然的和諧。人與人的和諧就會促使社會穩定,家庭和睦;個人身、心間的和諧就能使人做到遇事寵辱不驚,進退有據;人與自然的和諧就能互得其利,持續發展。儒家所講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其最終目標主要是要達到第一種和諧,而佛教、道家則側重於後兩種和諧。道家的「道法自然「的思想對我們今天學習正確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保護環境尤有借鑒意義。中國傳統文化還認為,要達到上述的3種合諧,就必須堅持「中庸「之道,即做事要適可而止、恰到好處,反對走極端。
第五,憂國憂民的憂患意識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從孔子的「詩可心怨」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再到顧炎武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都打上了這種憂患意識的烙印。從岳飛的「笑談渴飲匈奴血「到文天祥的「留取丹心照汗青「。這種憂患意識就是一種愛國精神,體現了以天下為己任的高尚情懷。
㈡ 中國文化的核心思想是什麼是儒釋道嗎
文化的核心思想是透過一切復雜的表象看本質,文化的本質就是沉穩、規范、優雅,這種思想傾向,無論從生活的哪個方面文化都是如此。在這些方面我想舉一個例子,但是在這裡面又涉及到文化定義的幾個方面,這里我們要談一下文化的定義:文化的定義是相對於經濟、政治、人類所有的精神活動及其產品而言的。
綜上所述,任何民族、任何時代的人,無論意識形態如何不同,無論文化如何不同,其文化的沉穩、規范、高雅的傾向永遠不會改變。
㈢ 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是什麼
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是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是先秦諸子百家學說之一。儒家思想也稱為儒教或儒學,由孔子創立,最初指的是從事喪葬行業的司儀,後來以此為基礎逐漸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體系,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影響深遠。它是中國影響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國古代的主流意識。
儒家學派對中國,東亞乃至全世界都產生過深遠的影響。「儒學」、「儒家」、「儒教」這些概念要分清。儒學作為一種學說,儒家作為一個階層,儒教作為一種信仰,三者相同也不同,需要區分開來。
擴展資料:
儒家思想的內涵豐富復雜,在廣泛汲取古代典籍精華基礎上逐步發展出基礎理論和思想,即講大一統、講君臣父子。
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孔子第一次打破了舊日統治階級壟斷教育的局面,一變「學在官府」而為「私人講學」,使傳統文化教育播及到整個民族。這樣儒家思想就有了堅實的民族心理基礎,為全社會所接受並逐步儒化全社會。儒家學派固守「道不過三代,法不貳後王」(《荀子·王制》)。
儒家思想的精華包括先秦儒家思想、孔子的仁與禮、從前孔子時代的禮樂制度到孔子的仁禮思想、孔子的仁、孔子的禮、孔子的孝道、《論語》中的孝、《孝經》論孝、孔子的命觀、孔子命觀形成的背景、孔子命觀的特徵與內涵。
「修身俟命論」的人生指導意義、孔子的人生問題論、樂——孔子的人生態度和人生境界、孔子與弟子論志向、立身行事中的言與默、孟子的性善論與孟子的使命、孟子的仁政學說以及荀子的性惡論與禮治說、儒家思想的流變、貫通天人——董仲舒的儒學思想。
㈣ 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包括哪些
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主要概括為以下五點:
1、以人為本的主體精神。
中國傳統文化的「以人為本」落實在政治上是「以民為本」,即民本思想。中國歷史上民本思想源遠流長,從春秋戰國時期一直到封建社會末期的進步思想家、政治家,幾乎都主張和宣傳「民本」思想,從而使之成為中華文化中影響最廣、延續最久的一種哲學和政治思想。
2、剛柔相濟的堅忍精神。
剛柔相濟是中國人人生態度的理論概括和價值提煉,中華民族精神中最具有積極意義的內容。孔子創立儒家重「剛」,但也不失「柔」。中國文化是強調「儒道互補」的,即陽剛必須與陰柔適當配合。
3、貴和尚中的中和精神。
「和」是中國古代哲學的一個重要范疇,在中國文化的發展過程中起著獨特的作用,它不僅是一種思想觀念,而且也是中華民族的基本精神。「中和」思想的傳承特別重要。儒家傳統是以夷制夷,德化懷柔,多採取羈縻政策。
4、和而不同的包容精神。
從歷史上看,中國文化能夠以「和而不同」的理念走和平共處,共同發展之路,對世界文明的多元發展頗有貢獻。
5、仁者愛人的人道精神。
儒家思想的核心觀念之一是「仁者愛人」,即仁愛思想。中華民族這種道德傳統和深厚博大的「仁愛」正是今天互幫互助、助人為樂和為維護社會利益、人民利益而不惜犧牲自己利益的精神源泉。
(4)中國文化思想提現了哪些擴展閱讀:
中國文化基本精神的傳承:
「國學熱」、「傳統文化熱」絕不是要回到過去,最關鍵的是通過國學與傳統文化,傳承中國文化的基本精神,並使之在現代煥發出新的風采,創造出適應時代的文化形態,並應用到我們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的歷史時期,我們應弘揚其優秀成分,剔除其糟粕內容,並在新時代的偉大實踐中不斷傳承創新,用當代中國人的心胸、智慧、膽識不斷激活這些精神;
樹立和強化國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形成認同中國文化的時代意識和振興中華文明的使命意識,為中國夢的實現提供精神動力,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提供精神支持。
㈤ 中國的傳統文化體現在哪幾個方面
中華傳統文化應包括:古文、詩、詞、曲、賦、民族音樂、民族戲劇、曲藝、國畫、書法、對聯、燈謎、射覆、酒令、歇後語等;傳統節日(均按農歷)有:正月初一春節(農歷新年)、正月十五元宵節、四月五日清明節、五月五日端午節、七月七七夕節、八月十五中秋節、臘月三十除夕以及各種民俗等;包括傳統歷法在內的中國古代自然科學以及生活在中華民族大家庭中的各地區、各少數民族的傳統文化也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
中國文化主要可以歸納為三種:1.宗法文化 2.農業文化 3.血緣文化.
這三種文化構成了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並且隨著歷史的演變它們之間相互滲透作用越來越緊密.例如:在封建社會的大家庭裡面,血緣關系十分重要,特別強調輩分和地位的等級差距,因此十分重視家族家規,它們在一定程度上甚至比國家的一些制度更具有凝聚力和威信,在魯迅先生的小說里我們常常可以看見宗法文化對封建統治和人們思想產生的影響;我國自古以來直至今日還是一個農業大國,正所謂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以農業為主的經濟形態必然會產生與之相適應的文化制度.
以四書五經為代表的儒家文化幾千年來影響著人們的思想,因此我認為中國文化最主要的特徵就是儒家文化:強調天人合一,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使人的內在修養和外在的經世治國達到完美的統一.儒家文化的精髓就是平和中正,思無邪!
其次,農耕文化、家族文化、還有一些地域文化之間相互聯系相互滲透,在歷史的漫長演變中逐漸的形成我們中國傳統文化豐富多採的內涵。
㈥ 中國傳統文化中有哪些思想體現了人文精神
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
剛健有為,自強不息——人本精神——天人合一——禮治精神
中國文化不僅豐姿多彩,而且有著迷人的氣質和豐富的內涵.這迷人的氣質和豐富的內涵就是中國文化的基本精神.關於文化的基本精神,張岱年說:「文化的基本精神就是文化發展過程中的精微的內在動力,也即是指導民族文化不斷前進的基本思想.」由此可見,所謂文化精神,就是推動和指導著人們實踐的思想,亦即世界觀和人生觀.無疑,中國文化的基本精神就是推動和指導幾千年中國文化發展的世界觀和人生觀.顯然,世界觀和人生觀的內容是豐富的,中國文化的基本精神也是極為豐富的.張岱年認為,中國文化基本精神有四點:1.剛健有為;2.和與中;3.崇德利用;4.天人協調.張豈之先生在其《中華人文精神》中指出,中國文化的基本精神有七點;1.人文化成——文明之初的創造精神;2.剛柔相濟——窮本探原的辯證精神;3.究天人之際——天人關系的艱苦探索精神;4.厚德載物——人格養成的道德人文精神;5.和而不同——博採眾家之長的文化會通精神;6.經世致用——以天下為己任的責任精神;7.生生不息——中華人文精神在近代的豐富與發展.還有很多學者都對中國文化的基本精神做過精闢的概括和總結.
㈦ 傳統文化體現的中國精神
中國傳統文化所展現的中國精神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自強不息、進取有為的拼搏精神;貴和尚中、和而不同的和諧精神;義以為上、注重倫理的道德情懷;民為邦本的民本思想。
一、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中國人似乎是世界上最忙碌、最有拼搏進取精神的一群人。吃苦耐勞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古代勞動人民正是憑借這一美德創下許多卓越的功績。就拿萬里長城來說,正是中國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才有了這舉世無雙的建築奇跡。歷代聖賢名家都推崇自強不息、奮力拚搏、勤儉節約的精神,在中華民族的歷史中,無數仁人志士為民族自強、國家昌盛、社會進步而奮斗不止。一代又一代人都延續著奮斗不息的民族精神,比如長征精神、抗洪精神、女排精神、載人航天精神等等。
二、中國人的「和」與「合」
在中國人眼裡,萬事萬物離不開這「和」與「合」二字,「和」指的是和諧、和平、中和,「合」指的是匯合、融合、聯合。中國人講究陰陽協調,天與地,日與月,做事講求天時地利人和,做人講究以和為貴。對於中國人來說,以和為貴、與人為善,信守和平、和睦、和諧,是生活習慣,更是文化認同。
三、義以為上,反對見利忘義
重「德」是中華文化深厚綿長的傳統,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是做一個孜孜以求利、「放於利而行」、無德性、無操守的小人,還是做一個「義以為上」、行仁踐義、行己有恥的君子,是關系人能否異於禽獸的大問題。既肯定合理之利的正當性,也弘揚義以為上的美德,爭取達成「義利雙成」的美好局面。
四、以人為本的民本思想
中國古代民本思想的「平政愛民」、「富民強國」、「重民保民」、「恤民憂民」等思想,在今天仍具有重要借鑒價值。
中華傳統文化里的中國精神,滋養了數千年中華兒女的精神世界,民族精神像一條奔騰不息的大河,隨時代的變遷而發展,隨實踐的發展而升華。
㈧ 中國傳統文化的四個基本精神
1、剛健有為,自強不息:中國傳統文化里一直貫穿著剛柔、動靜、有為與無為等一系列相互對立又相輔相成,有著深邃辨證精神的范疇。中國傳統文化中所具有的剛健有為,自強不息的精神一直是中華民族奮發向上、蓬勃發展的動力。它體現在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中。
2、人本主義精神:作為中國傳統文化基本精神之一的人本主義,既不同於西方古典的以神為本,也不同於西方近代的追求個人的自由與民主價值。但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同樣始終圍繞著人,人是世間一切事物的根本,天地之間人為先。
3、天人合一:天人合一為中國傳統文化發展中提出的一個重要思想。這一思想認為,自然的發展與人類的發展是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人們應根據自然的變化來調整並規范自己的言行。天人合一思想不僅影響制約著政治,同時也影響了當時的社會生活,因而它是古代文化思想的一個重要組成,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精神的主要內容之一。
4、禮治精神:中國傳統文化,不僅貫徹實施著人本主義精神,而且也滲透著一種禮治精神。作為一種社會理想的禮治精神,其實質是強調社會的有序,堅持社會的秩序。這種社會的有序或無序,在儒家看來,就應是上下有序,父子有序。
(8)中國文化思想提現了哪些擴展閱讀
傳統文化特點
1、世代相傳,中國的傳統文化在某些短暫的歷史時期內有所中斷,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或多或少的有所改變,但是大體上沒有中斷過,總的來說變化不大。
2、民族特色,中國的傳統文化是中國特有的,與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不同。其顯著特點是:儒、佛、道三家民族文化,共同支撐,又相互融合。
3、歷史悠久。如中國傳統文化的儒家文化有五千年的歷史。
4、博大精深,「博大」是說中國傳統文化的廣度—豐富多彩,「精深」是說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度—高深莫測。
㈨ 中華傳統文化思想主要是什麼
一、作為基本哲理的陰陽五行思想。
二、解釋大自然與人類社會關系的天人統一思想。
三、指導解決社會問題的中和中庸思想。
四、指導如何對待自身的修身克己思想。
其核心就是儒家文化與道家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