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中國的迅速崛起,對美國有什麼影響
中國的崛起是避不可免的,中國越來越強大了,對美國也會造成一定的影響,其中我國出口貿易發展影響了美國的就業問題,這也讓他們對我國有了一些忌憚。但是我們中國也是一個主張和平的國家。主要還是以發展自己國家的經濟為主。
美國從來給人們的印象是:只顧往前走,不問成敗,一切只管眼前。這等自信雖然不免流於驕傲與狂妄,但今日美國的開始適應各種新的轉變,扮演著變革工具的角色正受到挑戰。正因為這樣隨著中國海洋石油公司報價185億美元競購美國第八大石油生產商優尼科,懼怕、怨恨、報復將覆蓋理性的聲音,在美國人的眼中,中國似乎已經強大得不可戰勝了。
中國已經漸漸的成為推動區域性經濟增長的火車頭。連美國都能強烈感受到中國經濟的巨大影響,就不用說世界上其他的地區了。但是中國是主張和平的國家,在將來的十年或者二十年內,都可能會專注於國內的現代化發展。
❷ 澳方歡迎中國崛起反應了什麼現象
我覺得這個東西只能看一個表面現象,因為之間有利益關系,所以歡迎,如果之間沒有利益關系的話,那肯定會反對。
❸ 中國的崛起對世界的影響
中國崛起對世界的影響有哪些? 很多分析人士都說,中國迅速增長的經濟實力正在改變整個世界的貿易模式。有些人批評中國的貿易和貨幣政策令人不安,但是也有一些人爭辯說,中國的崛起不論是對工業化國家來說還是對世界上一些比較落後的地區來說,通常都是有好處的。 大家都知道,中國的發展速度非常快。在過去20多年的時間里,中國維持了平均9.5%的增長速度。根據一些估計,它的經濟實力僅次於美國。中國現在擁有1萬3千多億美元的外匯儲備,是世界上最多的。它是世界上第三大貿易國,仍然是吸引外國投資最多的國家。 由於中國的就業人數每年增加2500萬,很多分析人士衡量中國的崛起時往往把它看作是世界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中國每年增加這么多就業人數,相當於每年給世界經濟增加一個中等的工業化國家。造成新的國際分工 以促進國際政治和經濟合作為宗旨的斯坦利基金會的經濟學家謝弗爾說,中國的崛起引發了全球新的分工,結果有好有壞。 謝弗爾說:「中國巨大的勞工市場對貿易模式的改變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我們已經看到不同產品產地上所發生的改變。我們看到,美國、歐洲和日本更多地集中生產高科技和非常專業化的產品,這給這些國家帶來了巨大的經濟利益。與此同時,我們也看到很多種製造業、處於經濟發展鏈上比較低的產品的生產轉移到中國。我們現在經歷的是一個混亂的經濟重組過程。因為很難確切地知道今後的發展方向,所以引起了一些人的憂慮。」 為了維持巨大的增長,中國不得不購買大量的礦產品。中國佔全球經濟的5%,但是它每年消耗全球20%的鋁和銅,大約30%的鋼材、鐵礦和煤炭以及45%的水泥。廣進資源 造福多國 斯坦福大學的經濟學家羅納德.麥金農說,中國對資源的巨大胃口給很多國家帶來了好處。 麥金農說:「它已經使東亞國家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但是它在全球市場上對初級產品的購買給拉美帶來了實惠。像智利、阿根廷和巴西這些國家正在大量向中國出口原材料。因此我們看到拉美最近沒有出現任何經濟危機。」影響全球借貸模式 麥金農補充說,中國的財富也在影響全球的借貸模式。他說,與世界銀行不同,北京一直在不附加任何政治條件的情況下給發展中國家提供相當大數量的信貸。 麥金農說:「他們的借貸在政治上更加中立。他們在那裡修建道路、發電廠和新的港口,因為他們希望得到原材料。他們不過問當地政府的政治。這就是為什麼非洲人不介意中國的投資而且對中國的投資要比很多西方政府的投資感到更加舒服。」 但是,美國和歐洲對中國的政策卻持批評態度。今年早些時候,美國政府針對中國的出口補貼和盜版行為向世界貿易組織提出申訴,並宣布對一些中國產品徵收10%到20%的關稅。 華盛頓還加大了要求北京讓人民幣升值的壓力。他們說,中國貨幣價格的低估以及低成本的勞力使中國在國際貿易中獲得不公平的優勢。通過人為地壓低人民幣兌美元的比值,中國的出口產品對於美國的消費者來說就更加便宜,而美國對中國的出口產品就更加昂貴,使美國本來已經惡化的貿易赤字更加糟糕,也給美國經濟帶來不穩定。 一些專家說,人民幣兌美元的幣值應該至少增加40%。華盛頓的智囊機構經濟戰略研究所的總裁克萊德.普雷斯托維茨說,中國與美國令人不安的貿易順差去年達到了2330億美元,幾乎佔美國貿易赤字總量的30%。他指出,北京的政策與包括日本在內的大多數東亞國家是一樣的。 普雷斯托維茨說:「日本、中國、韓國、台灣和新加坡都追求出口導向的策略。他們都對他們本國的貨幣進行管理來使它們低於實際的價值。他們都在維持50%這樣的高儲蓄率,對出口工業進行大量的投資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依賴對美國的出口來促進經濟的增長。」貿易順差最終對美國有利 斯坦利基金會的謝弗爾認為,中國對美國日益擴大的貿易順差最終也會對美國有利。 謝弗爾說:「假如說泰國一家生產出口到美國的低成本產品的公司由於中國的製造成本更加低廉而把它的生產基地轉移到中國的話,這對美國市場並沒有負面的影響,因為這些工作機會本來就不在美國。但是由於進入美國的產品現在更加便宜,這對美國的消費者是有好處的。」 謝弗爾說,在與中國做生意的時候,很難說誰是贏家誰是輸家。 謝弗爾說:「例如,當你談論在中國生產產品的美國公司或是跨國公司時,這是中國人占優勢還是某一個公司的利益占優勢呢?如果美國獲得好處,不管是中國繼續支撐我們的預算赤字還是給美國的消費者提供更廉價的產品,那麼這是美國的優勢還是中國的優勢呢?這比誰占上風誰佔下風要更為復雜。」污染損失相當於GDP的5.8% 中國超高速發展的經濟造成的一個嚴重的問題就是它給中國以及世界其他國家帶來的環境破壞和污染。 水污染以及乾凈飲用水的缺乏是中國面臨的一些最嚴重的問題。中國很多運河、河流和湖泊都受到農業、工業和生活的嚴重污染。估計20%的中國人生活在受到嚴重污染的地區。 根據中國政府的計算,2004年,污染造成的後果損耗了670億美元,相當於國內生產總值的3%。據世界銀行統計,污染每年給中國帶來的損失相當於5.8%的國內生產總值。 盡管如此,很多專家說,隨著中國龐大人口長期被壓抑的需求逐步放開,內需會逐步增加,推動中國經濟在今後的幾十年中繼續保持高速的增長。(
胡鞍鋼:中國崛起及其對世界的影響
來源:浙江人文大講堂
「中國夢」是如何從夢想到現實
1949年,毛澤東宣布占人類總數四分之一的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中國人從來就是一個勇敢的勤勞的民族,只是在近代落伍了。這種落伍,完全是被外國帝國主義和當時的本國反動政府所壓迫和剝削的結果。
7年之後的1956年,毛澤東在《紀念孫中山先生》一文中正式提出「中國夢」。他說:再過45年,就是2001年進入21世紀的時候,中國的面目更加要大變。中國將變成一個強大的社會主義工業國。……中國應當對人類有較大的貢獻。他還講,「而這種貢獻在過去一個長時期內太少了,這使我們感到慚愧」。
經過數代仁人志士的努力,從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已進入起飛階段,它的迅速發展已經成為不可逆轉的歷史趨勢,可以這么講,21世紀就是中國對人類作出較大貢獻的時代,我們正處在這樣的一個偉大的時代。
那麼,一個擁有13億人口的中國迅速和平崛起,會對世界產生怎樣的重要影響?
美國國家情報委員會曾用一年多的時間做了一個重要報告,標題是《繪制全球未來》。這個報告是要描繪2020年誰在繪制世界經濟地理圖或者說誰在影響世界的地緣經濟和地緣政治。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內容就是探討了2020年中印等國作為新的重要的全球參與者的可能性。它舉了這樣一個例子:
中國和印度以及其他國家作為新的重要的全球參與者出現的可能性——類似於19世紀統一起來的德國和20世紀強大的美國的出現——將使地緣政治的局面發生變化,其影響可能非常巨大,就像前兩個世紀發生過的那樣。不同之處是,上一次是西方的發展,這一次是非西方的發展。
該報告調查的大多數人預測表明,到2020年,在國民生產總值上,中國將超過單個的西方經濟強國(除了美國);印度的國民生產總值將超過歐洲各經濟體或處在超過的門檻上。
所以說,不光是我們自己在觀察、在關注、在研究、在推動中國和平崛起,關鍵是全世界都在研究與矚目中國和平崛起。
今天我想概要地把最近幾年我們對中國國情、中國和平崛起和中國發展之路的研究思考和分析做一些討論和介紹,分為五個方面:
國家發展的生命周期
提出這個概念有兩個方面的來源,一方面理論來源於產品生命周期理論;另一個認識來源或者說是實踐來源就是中國和平崛起本身的歷史過程。那麼把這兩者結合起來,我們就提出國家發展生命周期的理論和背景。1890年法國的社會學家塔爾德在《模仿的規律》一書中提出了經濟增長的S型曲線。此後另外一位學者喬爾迪安提出了三階段的「產品生命周期」(引進、迅速擴展和成熟)。而後,不同的學者又對產品生命周期提出了四階段說五階段說等等。
我們所說的國家生命周期與產品生命周期理論有類似之處,它實際上是在全球范圍內進行國家競爭的結果,只不過是一個經濟市場,政治市場或者是其他含義的市場(也包括文化市場)。
假定只有一個國家存在,或者說在不考慮其他國家競爭的情況下,我們可以提出五階段說。這個五階段說可以表明,一個國家發展的歷史軌跡存在周期性,可以分為五個階段。第一階段叫准備成長期;第二階段是迅速成長期;第三階段屬於強盛期;第四階段就是所謂的發展緩慢期;第五階段就是衰弱期。國家的發展就像一個產品的生命周期。
我們來討論一些實證分析。討論實證分析首先就是能不能對國家生命周期進行測定,用什麼指標來定量地反映一個國家的生命周期及A國和B國競爭態勢?我們的國情研究或者是對全球的研究必須進行定量研究,那麼就取決於定量所確定的指標。我們根據世界經濟史專家麥迪森的研究和波拜瑞齊的研究,我們把它歸結為五個主要指標:
第一是經濟總量佔全世界的比重,這很顯然是衡量一個國家經濟崛起;第二是出口總量佔全世界總量的比重,這是表明一個國家在國際市場貿易競爭力的程度;第三是工業或者說製造業總量佔全世界總量的比重,這是表明一個國家工業化的程度;第四是人口規模;第五是我們自己的一項研究,就是綜合國力(我在後面會詳細討論和分析)。用以上五個指標我們來對世界幾個大國進行衡量和分析之後才發現確實有國家發展生命周期。
世界主要大國發展的生命周期
英國走的道路我們稱之為倒U字型歷史軌跡。很顯然,在1750年以前它在世界總量中的比重都比較低,而後上升,特別是在19世紀達到世界的頂峰。因此我們可以看出1750年當英國發動工業革命,實際上也是世界第一次工業革命,英國製造業佔世界總量的比重迅速提高,而且在19世紀中葉達到高峰。而後英國也不可能長期保持下去,由於別國的競爭特別是美國的競爭,它就衰落下來。
第二種類型的國家,來看一下德國的歷史發展軌跡。它的崛起有兩次。第一次崛起就是19世紀德國相對統一以後,各類指標佔全世界比重是在上升的。當然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它被打敗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它企圖戰爭崛起,結果也失敗,而在1945年或確切地講在1950年以後它又再一次崛起。前面幾次可能都是戰爭崛起,掠奪性崛起,但1950年以後能不能稱之為相對和平崛起,或者說以經濟崛起為主。
再看一看美國的崛起,這很顯然也是令人矚目的。在1820年的時候它是世界上一個微不足道的國家,然而從1870年以後特別是南北戰爭之後統一了國內,政治上的統一就為經濟上統一市場的形成提供了前提條件。我們發現它在1870年以後迅速地經濟起飛直到1913年,人口也在迅速增加。二次大戰以後美國又成為最大的贏家,各類指標佔世界的比重都是相當高的。
此外還有俄羅斯,中國和印度的崛起。
綜合國力與國家戰略資源
這里我們採用綜合國力指標(八大類戰略資源,23個指標)分析1980年~2003年五個國家動態變化和相對綜合國力的變化,主要有四種類型。
第一種是中國和印度,叫做崛起型。過去20幾年在全世界綜合國力中所佔的比重,中國提高了4個百分點,印度提高了1個百分點,因此屬於崛起型。
第二種類型我們稱為先崛起後衰落,就是日本類型。在1980年的時候它的綜合國力佔世界總量的6%,到了1995年,達到8.5%,提高了2.5個百分點。但是90年代,由於泡沫經濟以後,開始迅速衰落,一下降到7%。
第三種類型就是俄羅斯,下降型。從1990年以來到2000年下降,這幾年開始上升,但總體上它由世界一流大國變成二流國家。
第四種就是我們說的美國,超級霸主。它綜合國力佔全世界的比重還處在高峰期或強盛期。但是也很難說將來是不是會進入衰弱期。現在在技術資源上,它占絕對優勢,但是我們也發現我們在出口能力這一方面較強,而它出口的能力,佔全世界市場比重是下降的。
從我方來看,過去這么多年綜合國力迅速上升,在總體上改善了中國的戰略環境,綜合國力不同程度地高於周邊國家,包括這幾年已經高於日本綜合國力。
❹ 如何看待中國崛起對周邊國家的影響
中國在崛起,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正在和世界發生越來越密切的聯系,中國的崛起是一支和平的力量,中國在這個過程中以及在可以預見的未來,都將用自身的崛起給世界帶來福祉,以和平的方式發展,在政治上爭取和平實力,有利於世界的穩定;在經濟上,高速發展並轉型升級,促進世界經濟的增長;在文化上,兼容並包,揚長避短,有利於人類文化的融合與發展。
❺ 中國崛起對非發達國家造成了哪些影響
中國的崛起必然對那些非洲的發達國家造成了一些阻礙,但任何事情都是雙面性的,中國的崛起對那些非洲發達國家有好也有壞。
中國斷了一些國家的財路
為什麼這么說?因為中國在過去幾十年裡面主要是在生產低端產品,而這就給一些國家帶來了很大的經濟效益。他們享受著中國龐大的市場,把自己國家生產的高端消費品輸出到中國國內,而又可以直接購買中國生產的低端消費品,讓他們用更少的錢買到更多的產品,這一來一去就在這中間賺取了強大的利潤,而由於近幾年中國的發展,中國已經開始逐漸向高端製造業進軍,曾經只能向外國進口的電視空調,中國已然可以自己生產,這就使得很多國家的財路就此被斬斷,中國已經可以向外國輸送中國製造的東西。那些仗著中國製造業不發展而隨意調整市場價格的廠家,如今再也不能那麼隨心所欲了。
❻ 中國的崛起對世界的影響是什麼
首先,我們不僅正在目睹美國自詡為「唯一超級大國」的短暫時期的結束,從更廣泛的意義上說,我們也正目睹延續多個世紀的西方主導地位的終結。今後幾十年內,相對衰落的西方將不得不與世界其它地區合作。這是好事,但也將帶來許多重大挑戰。
其次,中國不僅是「非西方」的,也具有截然不同的歷史、文化和政治體制。後者或許是最重要的一點。和一個政府不信任本國人民的國家維持信任關系是很困難的,和一個不能接受法治基本原則的政府達成具有約束力的協議同樣困難--根據法治的基本原則,人民對政府,具有和政府對人民一樣的約束。
第三,我們必須認識到,權力更替總會引起重大摩擦。老牌大國試圖維護它們所認為的「自然」秩序,而新興大國則不滿它們不斷上升的實力和地位總是遲遲得不到承認。
但我們也必須理解,當前正在進行的轉變的潛在好處。全世界人民--在運氣好並且具備遠見卓識的情況下--可以共享繁榮,為構建一個更美好的共同未來獻策獻力。
照此下去,結局會怎樣呢?我設想了三種可能的結果:
第一,「正和」觀點勝出。假如各方意識到,相互之間並不存在任何深刻的意識形態沖突,彼此經濟上互為依賴,大家必須共同面對這個星球的命運,在核時代不可能爆發戰爭,那麼就有望促成可觀的全球合作。要實現這種局面,各方也必須作出深刻的合作承諾。但近期在氣候變化、全球失衡等領域看不到這種勢頭。
第二,「負和」觀點得勝。權力是相對的。老牌大國和新興大國競逐主導地位。資源同樣是有限的。在這個世界上,經濟混亂和對稀缺資源的爭奪將導致全球化倒退,而均勢政治將主導國際關系。或許會出現一個以制衡中國為宗旨的聯盟,成員至少包括美國、歐洲、印度和日本,其它國家也有可能加入。
第三,我們姑且設想一種混合了上述兩種情景的結局:全球化和一定程度的全球合作「倖存下來」,但隨著中國對自身在國際體系中的地位變得更加自信,典型的均勢政治將變得更加重要。這大體上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的局勢--可不是一個鼓舞人心的先例。
這些不過是關於我們這個時代必將面臨的一個根本挑戰的初步想法。我們如何應對所有其它挑戰,都將取決於這個根本挑戰。
❼ 國際社會對中國崛起有不同看法的原因有哪些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這個問題不是一句兩句說的清楚的。
我個人認為有以下因素所致:
1,意識形態的不同。西方是資本主義思想,包括自由資本主義、壟斷資本主義。其主張政治上實行民主選舉(至少他們是這么說),經濟上實行資本主義市場經濟。我國是按照馬列主義為根基思想的社會主義,在政治上實行人民當家作主,經濟上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西方並不認可,認為仍然是蘇聯模式的計劃經濟)。兩者之間存在不一樣的聲音,都聲稱自己是最先進最民主的,所以矛盾必然存在。
2,中國的崛起必然會壓縮西方國家的國際地位和經濟市場。即使中國一再聲稱和平崛起、一再解釋崛起不但不會減少西方經濟的世界影響而且還會提供新的經濟增長點,但是在既有利益既定的前提下,誰有實力分到的就越多是事實。如果世界格局發生巨大的變化,西方想再度利用經濟投資、軍事壓制的方式在世界獲得新的利益時必然要考慮到是否與中國利益發生了重疊或者沖突。
3,西方國家的崛起都是通過軍事剝奪和經濟侵佔的方式達到資本的積累的,中國聲稱和平中崛起讓西方找不到事實依據,單憑一部白皮書、一項聲明顯得十分蒼白,就如希特勒也曾經與不少國家簽署過類似和平的協議,但是當國家利益至上時,發展方式和外交方式可能就需要靈活去應用了~
❽ 中國的崛起對中美關系的影響
中國的崛起對中美關系的影響 隨著中國經濟的持續快速增長,即使韜光養晦,世界也會感受到中國崛起的步伐與能量。中國將不得不承受來自對中國崛起抱有非正常心態勢力越來越大的壓力。在這一時期最有能力破壞中國崛起進程的國家是美國。因為,從蘇聯解體、冷戰結束以來,美國一直是"一超多強"的國際政治格局中那個惟一的超級大國。盡管眾多國家對沒有制衡的美國在世界上的作用深感憂慮,但擬議多年的多極化格局依然沒有出現。世界各國不得不與一個頤指氣使、竇武色彩濃厚、單邊主義盛行的美國打交道。顯然,這一格局還將持續相當長的時間。這是中國崛起的最主要時空條件。 在這樣一個時空條件下,美國的影響力無處不在,世界上任何其他國家在制定和執行外交政策和國家發展戰略時,都必須考慮到美國的態度及其反應。在這樣一個時空條件下,如何與美國周旋,直接關系著中國崛起的進程乃至成敗。 在如何應對中國崛起問題上,美國學術界上是有爭論的,信奉不同國際關系理論的學者得出的結論並不一致。美國著名政治學家、哈佛大學教授塞繆爾亨廷頓對中國經濟的進步與繁榮表現出不加掩飾的傲慢與恐慌。他說:"中國經濟的增長會擴大其在亞洲的影響,從而擾亂了國際政治,"並危言聳聽地寫道,中國的崛起是大規模戰爭的潛在根源。亨廷頓的言下之意十分明確,一個經濟發達的中國是對亞洲及世界和平的威脅,中國的貧窮有利於世界的和平。中國百姓看到這樣的奇談怪論會有兩種典型反應:一則嗤之以鼻、不屑一顧,因為他們相信,發如此議論之人一定是邏輯思維能力混亂的低能兒或瘋子;一則義憤填膺、豪氣干霄,因為他們相信,地不分東西、人不分南北,人人生而平等:憑什麼美國人可以過富裕的生活、而中國人卻不能?憑什麼說美國發達的經濟是和平的保障、而說中國經濟的崛起將擾亂世界和平?但是,亨廷頓卻並非泛泛之輩,他是美國學術界重量級人物,是華府重要思想庫和輿論陣地《外交政策》雜志的發起人,曾任美國政治學會會長等要職。如此身份的人發出這樣的觀點,中國的精英分子確實需要深思其背後的思想根源和深遠動機,而不能一味地進行情緒化的宣洩。 曾任柯林頓政府助理國防部長、現任哈佛大學肯尼迪政治學院院長的約瑟夫奈則認為,中國要對美國的優勢構成挑戰還差得很遠。他指出,如果美國與中國在東亞不慎交戰,或者爆發冷戰,很可能是由於美國在涉及台灣獨立問題上的政策失當,而不大可能是由於中國在全球范圍內對美國提出挑戰。 但是,即使"中國不大可能對美國利益構成威脅,美國也很可能會與中國打仗"。因為,有相當部分的美國人相信,中國的"近期目標是取代美國成為遠東的主宰,長期目標則是在全球范圍內挑戰美國的主宰地位。"然而美國的戰略目標則是堅決要維護"惟一超級大國"的身份與地位,絕不允許出現任何潛在的挑戰者。美國總統布希在2002年9月17日簽發的《美國國家安全戰略》報告稱,"美國具有無可比擬的軍事實力和舉足輕重的經濟和政治影響",美國將長期維護這種在全世界不可挑戰的優勢地位,各國不僅不能向美國霸權挑戰,而且連想都不能想。早在這份報告發表的10年前,也就是蘇聯解體後不久,五角大樓就在一份重要政策文件中記載道:"美國的首要目標是防止出現一個具有與前蘇聯相似威脅的新的競爭者,排除任何未來全球競爭者的出現"。無論是美國的強硬派還是溫和派,都不會容忍出現另一個大國動搖其霸權的前景。如果未來中國終將成為與美國平起平坐的大國,那麼,美國現在就必須想辦法延緩中國的崛起,而且還為時未晚。 這樣一種邏輯推論,據稱來自對現實主義理論的"嚴密"演繹。被尊為美國國際政治理論的奠基人、現實主義的集大成者漢斯摩根索在其主要著作《國際縱橫策論》一書中,提出了著名的現實主義六原則。他認為,"以權力界定利益"是現實主義研究國際政治的主要路標。這表明,在摩根索看來,有多大的權力就有多大的國家利益。從而,不管國際政治的終極目的是什麼,爭取權力總是其直接目的。美國進攻性現實主義的代表人物、芝加哥大學教授米爾斯海默更是把權力政治理論演繹到了極至。他寫道,"每個國家壓倒一切的目標是最大化地佔有世界權力......大國不止是為了爭當大國中的強中之強,它們的最終目標是成為霸主,即體系中惟一的大國。"除了體系中現有霸主外,其他大國"總是擁有修正主義意圖......因此整個世界充斥著永久的大國競爭。"米爾斯海默認為,這正是大國政治的悲劇所在,因為,"雖然大國沒有理由彼此攻擊,但除了追求權力和征服其他國家之外別無選擇。"由此,米爾斯海默斷言:"如果中國經濟持續強勁增長,中國最終成為潛在霸權國......所有的對手包括美國,將包圍中國",以防止中國成為真正的霸權國。 正是基於這些"堂而皇之的理由"和"不帶感情色彩的、嚴整的科學推論",美國有一部分勢力認為崛起的中國是威脅美國霸權的心腹之患,因而鼓吹及早遏制中國,將中國的崛起扼殺在搖籃之中。中國學者王緝思總結說:"一種在美國決策層頗有影響的觀點認為,只要中國日益崛起,無論其是否實行市場經濟和西方式民主政治,將來都會是美國的強大對手,因此美國的戰略目標應是阻止中國強大。"如果不幸,這類觀點成為美國當局的指導方針,中國面臨的戰略壓力將是極其嚴重的,中國的崛起將面臨一個極其險惡的國際環境。因此,假定美國默許或者容忍中國崛起,這種設想是愚蠢的,在戰略上也是錯誤的,用以指導實踐則是十分危險的。幾乎可以斷言,如果中國崛起的進程被迫推遲甚至中止,那一定不是由於國內日程的羈絆,而肯定是由於來自美國的遏制與阻撓。 總之,從主觀角度而言,美國確實有遏制中國的潛在動機和利益驅動。但是,我們不能由此就得出結論,美國人已經磨刀霍霍。因為,從客觀因素而言,盡管美國在一定程度上有能力遏制中國的崛起,但美國伸手太長,受到來自世界各地力量的牽制與制約,它實際上無力調集其全部力量專門遏制中國。這主要是因為,美國赤裸裸的炮艦政策在中國這里不頂事:今日中華之國力不再是清末民初年間可以同日而語的。長期從事中美關系和國際戰略研究的國防大學教授朱成虎指出,中國不是伊拉克、不是南聯盟,而是"一個擁有一定戰略還擊能力和遠程打擊能力的國家",美國的決策者對此心知肚明。
❾ 中國崛起世界各國評論
中國通過改革開放,只是z經濟軍事領域取得了階段性成就,隨著世界貿易往來,和旅遊也的發展,中國人有了更多的機會與世界的人交流機會,同時也突顯了我們中國人素質何等的低下,,在國外旅遊景點亂刻亂畫,在飛機上大家,偷賓館的馬桶蓋等等,給世界上留下了極其惡劣的映像。富裕有經濟富裕,物證富裕和精神富裕,我們在素質和精神方面處於貧窮甚至是原始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