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為什麼現在的中小學生會早戀
您好。當今社會早戀的中小學生越來越多,作為一名高中生,我認為有以下幾點原因:
首先,中學階段人的心理和生理發展,會對異性產生好感和愛慕;
其次,隨著社會發展,一些影片書籍會對學生造成影響;
再者,好奇心的驅使,覺得「戀愛」了自己就好像長大了;
最後,學生階段好勝心強、愛面子,認為別人「戀愛」了自己不「戀愛」很丟臉,我有很多同學就因為這種原因「戀愛」了。當然,結果可想而知,有「好結果」的是少之又少。
學生時期的主要任務還是以學習為主,那些對異性的好感放在心裡,等有能力了再說出來。至於面子,我已經上高中了,沒有戀愛也挺好的,反倒是那些「戀愛又分手」的同學「沒面子」吧!
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幫助,謝謝!
㈡ 為什麼外國人早戀不叫「早戀」,而我們中國人早戀被稱為「早戀」
中國式的「早戀」其實是和高考緊緊捆綁在一起的。
因為中國式的父母一直在焦慮,為了高考恨不得讓孩子24小時都在學習,生怕影響了孩子的高考成績。
因為中國式的父母不懂得心理學,也不懂得教育理論,他們只有不停的焦慮,把孩子當自己的附屬物,為孩子謀劃未來的一切。
他們以為人際交往能力是上了大學後就能夠自己長出來的
他們以為情商是上了大學後就能夠自己長出來的
他們以為良好的生活習慣是上了大學後就能夠自己長出來的
他們以為良好的性格是上了大學後就能夠自己長出來的
他們從來沒有把孩子當做一個真正的「人」。
㈢ 為什麼在中國傳統社會對早戀深惡痛絕
你想想看,同樣的年紀你如果在讀高中談戀愛就會被當做早戀,但如果你初中畢業就去打工,你在外面搬磚或者開了個小店,你談戀愛會叫早戀嗎?顯然不會,所以早戀是特定的針對學生而言的一個概念。
㈣ 為什麼在中國,早戀總是被人四處提防甚至是阻止呢
大人們「視早戀如猛虎」,真相只有三點青少年教育專家姜囡囡在課程中說過:
進入青春期,孩子自然的情感流動、情感外放是正常的。
早戀不僅是對異性好奇,更是證明自己有魅力。被欣賞、被認可、被追捧,孩子往往能在戀愛里得到這些感受。而這些感受從父母那裡是得不到的。
關於戀愛的教育,是教養過程中更高層級的養育內容。
但是,在中國式的家庭教育、學校教育中,很少認為這是正常的。
相反,無論是家長還是老師都將孩子早戀看作是「洪水猛獸」。
去年轟動一時的「因女兒早戀,雪地跪罰3小時」事件;6月陝西旬陽縣趙灣中學高二女生,因早戀問題跳樓;
㈤ 在國外從來沒有早戀一詞,為什麼只有中國存在早戀
我們中國式家庭中可以說是將孩子作為自己最重要的一員來看待,因為每一個孩子都是一個家庭的希望,所以說每一對父母都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成才,但是青春期的孩子總會對於異性產生一些好感,所以說很多中國式家庭中的家長對於孩子早戀這個現象十分的緊張,而且也是每當發現有早戀的苗頭之後,也是盡早的將這些火苗扼殺在搖籃之中,但是在國外卻從來沒有早戀這個詞語,之所以只有中國存在早戀,主要有以下幾方面原因。
一、外國孩子獨立比較早相比較於中國孩子來講,在外國家庭的孩子一般獨立的都比較早,每當孩子十三四歲之後,基本上都有自己獨立的思想,而且對於自己的生活也都能夠獨立的安排,所以外國家長對於自己的孩子多半都是十分的放鬆,而且即便是發生早戀,也是,並不是很在意,因為在他們眼中,這些事情都是孩子能夠獨自處理的。
各位看官,關於為什麼只有中國存在早戀這一詞,有什麼想法可以在下面評論哦。
㈥ 為什麼中國少年早戀
因為,他們受到了社會的影響,還有孩子他們很寂寞,他們想找個人來關心,來把自己的事和他們喜歡說的人說,他們不喜歡和父母交流,而且他們還有反逆思想啊,
㈦ 為什麼國外沒有「早戀」的說法,或者說,為什麼中國才有「早戀」這一說
相當於國外來說,我們國家的人傳統觀念比較保守,不像國外那樣開放,國外對青少年戀愛比較平和,一般既不支持也不反對。另一方面我國婚姻法規定的結婚年齡較國外大,而國外有的國家規定十四、五歲就可以結婚。所以也就沒有早戀的說法了。
㈧ 為什麼中國人始終覺得早戀不好
早戀不好的原因有三:
第一、人一生成長的過程不能荒廢任何一個階段。其中最主要的階段就是三十歲之前,這個階段是奠定基礎的最佳時期,也就是學習、磨練自己。如果這個時期談戀愛,必定要分心,耽誤大事。
第二、早戀對身體健康成長不利。本來是強壯身體的階段,非要禍害自己,也就說透支了,肯定不好。
第三、早戀是坑人的,特別是對女方來說,更是百害而無一利。因為,早戀最後真正走到一起的人很少很少。
㈨ 中國早戀 為什麼只有中國有早戀
早戀,又叫青春期戀愛,一般是指還未成年(18歲以前)的青春期少年少女之間發生的戀愛,尤其在中小學階段,是早戀的高發期。人在進入青春期時生理和心理都有一個明顯的變化,開始對異性產生愛慕,並由於對性問題的懵懂以及缺乏責任感和道德的約束,容易造成「墮胎」丶「少女媽媽」等社會問題。 對於早戀問題,已為人父人母的華人朋友們應該都不陌生,這是在中國家庭丶學校都時刻緊盯的問題。但是對於出生在美國的朋友們來說,可能「早戀」這個詞壓根沒聽過,更不覺得有什麼嚴重的。沒錯在美國根本就沒有「早戀」這個詞,也沒有特別化地對待青春期孩子間的感情。「早戀」這個詞就是在中國內地發明出來的,算是中國的「文化特色」了,這也深刻地反映出中國社會的婚戀態度。 在中國,早戀是不被允許的。尤其是對還在上學的孩子,老師和家長一致的認為早戀會嚴重的影響孩子的學**成績。我們常常聽到的就是家長說:「現在不是你該談戀愛的時候,你現在就應該好好學**,別想那沒用的」;同樣在學校老師是如何看待早戀的學生呢?如果老師發現了你有這種情況的話就會把你叫到辦公室談話,請家長,同時一定會拿出你的成績單,指出由於早戀而造成成績下滑的事情。更嚴重的可能會分班甚至退學。曾有新聞報道:普蘭店某高中的4名高三學生就因為早戀被學校勒令退學。到目前為止中國社會還是很看重學歷的,同時高考又是中國學生上**學的唯一途徑,在學業的壓力下,早戀是被明確禁止的。 在中國內地的影視劇中青年男女的戀愛最早也是發生在大學階段,在一些翻拍劇中還特意更改了人物的年齡。比如《一起來看流星雨》的翻拍特意將原著中的高中生改為大學生的設定,這是因為中國廣電總局在《電視劇通則》中規定電視劇中禁止出現校園早戀的情節。 另外中國人的文化傳統相對於西方國家更為保守,中國古代男女雙方根本沒有戀愛這個環節,而婚姻也是遵從父母之命丶媒妁之言,戀愛婚姻皆不。「新文化運動」後中國青年受到新思潮的影響才開始追求戀愛。接下來就是在 中國社會廣為流傳的一句「一切不以結婚為目的的戀愛都是耍流氓」,試問在那個年代流氓是那麼好耍的?所以我想,雖然現在我們已經身處在一個「戀愛」的時代,但婚戀問題中仍保存了中國傳統「不」的影子,對待早戀問題的態度或許也受其影響。 在中國,由於早戀產生了一些社會問題,比如「墮胎」丶「單親媽媽」丶「離婚率提高」等,由於這些不好的社會問題的產生也使得人們對早戀抱有否定的態度,給早戀的孩子貼上了「壞孩子」的標簽。 禁止早戀的確有助於孩子行為的規范,但積極禁止早戀就是最好的嗎?由於對「早戀」的嚴格禁止,反而使得中國學生們對此特別敏感,再加上青少年的逆反心理,可能越不讓早戀反而越想嘗試這種。並與父母之間產生矛盾疏遠起來。 另外中國的法定結婚年齡是男性不得早於22歲丶女性不得早於20歲。而青少年在上大學前的戀愛都被看做早戀不被允許,也就是說想要在標准年齡就結婚的人一般就是和大學同學戀愛,畢業後結婚。這是否也造成了中國剩男剩女的現象呢?也許我們根本沒有足夠的機會和異性接觸也沒有學會如何交往,馬上又要面對被剩下丶被催婚的境地。
㈩ 為何在中國所謂「早戀」像是個「錯誤」
說實話,我一直對這種把學生時代的一切禁令都歸結於「追求成績」的說法頗有微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