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國訊息 > 即興評述如何看待中國製造

即興評述如何看待中國製造

發布時間:2022-09-18 09:46:51

1. 如何看待中國製造

這是個非常好的提問,有利於我國的實體經濟建設和發展。我就中國製造的發展背景、現狀、發展說說我的觀點。
中國製造的發展背景,有利於發現我們的優勢、機遇、缺陷,所以要說一說。西方發達國家的資本主義制度已經非常成熟,表現在過去我們說的剝削與被剝削的矛盾、和文明的發展,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市場競爭與人力成本、社會福利等已經成為利潤的主要障礙,使得普通的製造業產品,在沒有技術門檻的時候,市場競爭力主要來自價格,這就導致普通產品,只好尋求更低廉的成本市場為其提供產品。另外象日本,他的製造業矛盾是,有訂單、沒有地方、沒有工人,所以他也看中了中國,在我國成為世界工廠的早期,許多磨具技術(製造業的基礎)就是從他們引入的。所以我國的製造業發展背景的外部因素是:發達的資本主義在競爭的壓力下,尋求低成本的生產市場。而內部因素是,我國剛剛改革開放,相比東亞國家我國人民勤勞、智慧 ,有一定的工業基礎,與非洲、西亞、南美相比,我國工業基礎、原材料、政治穩定性上有優勢,所以整體世界製造基地,無疑落在中國這片土地上。我們的缺陷是,在改革開放之初,基本上工業的基礎和工業管理水平是民族資本主義的和蘇聯模式的底子,在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改革過程中,整體的市場秩序、管理水平都只有十幾年的水平,底子非常薄,所以我們只有人力成本的優勢,設備折舊的優勢。

2. 大家對「中國製造」有什麼看法

中國製造來源於中國製造的外擴.中國許多的產品(主要是生活用品)暢銷國外,舉凡超市,拿起來的商品都印著"MADE IN CHINA",所以形象地稱為"中國製造"時代以說明我們的生產力已經對世界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但另一方面應該看到的是,我們很多出口的商品的特質是"物美價廉",並以搶占國外市場,但這"價廉"卻只是原自於我國的龐大人口所帶來的廉價勞動力,而我們的出口產品本身的附加值還不夠高.這就容易導致一個結構傾斜和基礎依賴的問題--當人民幣對外升值,對內貶值,勞動力價格上漲和國家利農政策出台的時候,企業會面臨工源短缺或工資上漲的巨大壓力(如近來的珠三角民工換荒).,進而影響其商品的銷售利潤再者,"價廉"往往還成為國外反傾銷的事由,越來越多的反傾銷案件正在引證這一點.
所以,中國製造一方面是對中國國力的一種肯定,一種外在的表現,另一方面也是壓力,它逐漸暴露出來的許多問題將產業改革和宏觀經濟的調整推上了前台,茲待解決.

3. 如何看中國製造業

我國製造業「大而不強」的現狀幾乎人人皆知,但是只知道「大而不強」似乎還不夠,我應該知道造成「大而不強」的深層次的原因。在我看來,主要原因有兩個:一是標准差,二是自身質量控制不嚴。
中國製造業的各種標准,來源有二,一是西方標準直接翻譯得到,二是在西方標準的基礎上進行修改。然而,修改的標准雖然為制定者得到了「非抄襲」的名譽,但是卻不能註明等同對象,或者不能等同代用,這為使用者帶來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煩。
標准中的質量要求其實是一個調控工具,當你提高要求,增加相關考核項,那麼相關產品整個行業的水平門檻就會上升,如果降低要求,那麼整體質量就會失去控制。
造成這些現狀的最大原因就是對標準的不理解,本來對國外的標准就一知半解,據此制定的國標自然問題百出。另外,國標的制定不是由國家背景的機構來主導,卻是由政府的一個部門來制定發布,那麼,這些標准制定完後由誰來考核,是市場還是另外的某個機構?誰來推動標準的更新,標准更新的動力來自哪裡?
另外一個原因就是企業自身質量控制不嚴。中國從國外引進了ISO 9000、ISO 9001、ISO 14000等等,這些質量控制體系在國外經過市場的檢驗,得到了很好的應用。但是,這些質量控制體系引入中國後,其從認證到管理完全變了樣。中國的工廠,在一些細節問題上原則性不強,很多都是渾渾噩噩在處理,因此生產的產品,質量的穩定性很難保證。
很多人有一種觀念,認為中國製造業成本很低,其實不然,在一些原材料、中國鑄造件和鍛造件等方面都不見得比西方低,造成中國製造業成本低的印象的原因是中國的人工和設備的工時成本相對來說很低。
所以,各種因素綜合起來以後,就會發現,中國製造業的成本並不沒有想像中的低。中國由於受工藝水平低的限制,往往在加工過程中耗費的工時相對來說較長,因此,如果不去改進工藝流程,就會無形中增加製造業成本,降低自身的競爭力。
我們在談競爭力的時候,不要光考慮費用問題,應該考慮在保證高質量的前提下的低費用,這才是真正的競爭力。
中國目前在產品研發方面,大部分處在體制內,因此大多人以拿到項目圈到錢為主要目的,本身其實缺乏歷史數據,導致沒有研發基礎,缺乏工具,導致缺乏質量保障和積累,缺乏考核,導致研發項目成了一個群體做PPT騙錢的手段。
製造業水平,更多地應該體現在量產上以及經過無數檢測、檢驗的產品上。當下中國的製造業不容樂觀,如何從標准、產品的質量控制等方面提高自身競爭力是企業家亟需思考的問題。因此,當下人們應該去腳踏實地做點實事,而不是歌功頌德、誇誇其談。

4. 理性地說,你喜歡「中國製造」嗎

隨著中國的工業發展,現在中國已經基本是最大的工業生產國了,中國這些年來大量的工業產品、加工業產品輸送到外國,「中國製造」可謂是很大認知度的名詞了,當外國發現家裡面百分之七十以上的電器都是「中國製造」的時候,當世界發現「中國製造」已經在世界上算是普遍存在的時候,這算是一種驕傲吧。

雖然說中國製造讓很多人覺得不如進口的什麼的讓人覺得那麼高大上,但是我並不覺得中國製造就在哪方面輸給他們,中國製造也是有很多很良心的東西,不要總是用那些劣質的東西和別人最好的那些東西比好吧,中國製造並不差,希望大家還是可以理性消費,不要盲目追去xx國原裝進口什麼什麼的。

5. 如何看待中國製造2025

中國製造2025要實現四大轉變:

一是由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

二是由低成本競爭優勢向質量效益競爭優勢轉變。

三是由資源消耗大、污染物排放多的粗放製造向綠色製造轉變。

四是由生產型製造向服務型製造轉變。同時,在推進「中國製造2025」過程中,應當充分發揮市場和政府作用、統籌利用各方面優良資源,以「創新驅動、質量為先、綠色發展、結構優化」為發展方針。

提出戰略對策並配套一系列行動計劃,具體可分為八項戰略對策:

一是推行數字化、網路化、智能化製造,並分兩個階段推進:2020年前,廣泛推行數字化製造,在優勢行業以重點企業為主體開展智能製造應用示範;2020年後,全面推廣智能製造。

高度重視發展數控系統、伺服電機、感測器、測量儀表等關鍵部件,以及高檔數控機床、工業機器人、3D製造裝備等關鍵裝備;突破一批「數控一代」機械產品和智能製造裝備;推進數字化車間、數字化工廠、數字化企業的試點和應用。

二是提高產品設計能力。推廣應用先進設計技術,開發設計工具軟體,構建設計資源共享平台;由代加工向代設計、出口自創產品和品牌轉變;制定激勵創新設計的政策。

三是完善製造業技術創新體系,促進企業真正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加強產業共性技術研究開發;加強創新人才培養。

四是強化製造基礎。關鍵基礎材料、核心基礎零部件(元器件)、先進基礎工藝及產業技術基礎這「四基」的整體水平很大程度上決定了產品質量的優劣,是提高產品質量的基礎,應高度重視,需要以產業需求和技術變革為牽引、以專業化為方向、以標准化為基礎強化工業基礎。

五是提升產品質量。嚴格質量監管,建立質量誠信體系;提高重大裝備質量一致性、穩定性,推進品牌創建。

六是推行綠色製造。促進流程製造業綠色發展,建立循環經濟鏈;開發和推廣節能、節材和環保的產品、裝備、工藝,發展再製造工程。

七是培養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企業群體和優勢產業。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先進製造業,加快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提高高端製造業比重。

從2010年以來,中國的製造業規模超過美國位居世界第一,然而,我們需要看到,中國的製造業依然是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傳統發展模式,而發達國家已經開始將以工業機器人為代表的智能化生產帶入各行各業,節能減排、清潔能源、零污染等等更是早早展開研究並投入生產。

中國也是在意識到這一點後,推出了「中國智造」這一概念,並且預計在2025年實現新的目標。

在這份報告中指出,全球新一輪的產業競爭是數字經濟,產業的轉型勢不可擋,通過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與製造業的深度融合,加快經濟發展是首要目標。為了實現「中國智造」和「中國創造」的轉變,除了科技的發展,還需要提高製造業的國際化水平,這一點,與國際化接軌勢在必行。

6. 如何看待中國製造的質量危機

中國製造業面臨的具體危機包括:1、原料、能源價格不斷上強之勞動力成本快速上升。2、勞動力相對短缺;3、國家政策從以發展為根本過渡到以和背為根本;4、員工隊伍缺失職業化素質和市場化意識;5、資源利用率低、消耗大;6、技術水平較差,創新能力不足;7、管理相對落後發展的道路。目前在中國製造業結構急需調整升級的背景下,重要製造業企業需要探索打破危局、尋求發展的道路。
中國製造業面臨的具體危機可以從以下方式解決:
1、品牌是企業長遠發展的根本。想在鞋上畫一個勾很容易,但是這卻並不能得到消費者的肯定,原因是產品可以模仿,但品牌卻不能,品牌是在用戶心裡一點一點塑造起來的。品牌-一直是中國製造業最缺少的要素,中國製造業要想走出自己的路子,必須擺脫仿造者的形象,比如「蘋果」,它生產iphone卻沒有工廠,但它是科技創新型產業,又提供很多售後服務,如Aplestore(蘋果體驗店)等。它並非傳統的製造業,它在中國代工組裝只需花8美元。
2、引入精益生產管理,向管理要效益。製造業需要一改以往大工廠濃煙滾滾、機器轟鳴的粗放型工廠模式,而代之以低耗能、高效率、靈活、精益為特徵,以此降低企業成本、促進製造業發展。精益生產管理,要從人力資源,材料能源,機械設備,製造工藝,環境等方面全面推行。在全球經濟動盪、需求放緩、資源稀缺和建設節約型社會等大背景下,推行精益生產管理,是中國製造業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參與全球競爭的必然選擇,是中國由製造大國轉變為製造強國的必經之路。
3、創新是製造業企業保持競爭力的核心。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指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就要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著力構建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以提高我國製造業的核心競爭力。
拓展資料:
1、西方國家正是因為創新,走了新路子,增加了產品的競爭力,才會佔領國際市場。制.造業要想奪回市場,必須以客戶需求為中心進行創新,研發出市場需要、客戶喜歡的產品。
2、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必須把科技創新作為中心環節。而增長動力一方面來自於現有產品的不斷升級,獲得國際市場份額;另一方面來自於通過技術研發和產品創新,進入國家重點支持的產品領域,形成新的增長點。

7. 如何看待中國的製造業大國地位

中國很長時間被看做世界生產據點。但這種製造業大國的地位開始質疑。拿中國和日本來說。
中國工業生產之所以取得飛躍性發展的背景了。那是因為:在這個國民所得連續上升,人口佔全人類1/5的巨大市場上,日本歐美企業群紛紛以獲得市場為目標而展開本地生產;另外還有當地勞動工資很廉價這個原因。誠然,假定勞動者的質量沒有什麼差別,那麼,在組裝同樣產品的時候,看起來人工費便宜的一方是有利的。現在在日本,從大人到小孩子都很熱衷去購買附帶贈送玩具的食品,即所謂"食玩",而如果不是中國製造,是不可能拿來隨著食品來隨便贈送的。這些東西在細部上漆的工程等無論如何也需要人手來進行,這要在日本來製造,人工成本太高,那就不劃算了。同樣,在需要縫紉的纖維加工業,在日本進行製造也將是成本非常高的。所以,如果沒有中國這個生產據點,優衣庫(UNIKULO)公司那樣的飛躍發展是完全難以想像的。到現在,在日本的超市中銷售的大眾服裝,幾乎都是中國製造的。
外國資本利用中國廉價勞動力生產低技術產品賺去高額利潤的本質。中國的生產力的確是上來了,但是更多的是為國外市場的中低端消費品市場提供價廉物美的大量消費品。我們有的是人口,從不會缺乏勞動力,在競爭原理的支配下,中國的勞動力成本很難上升,社會總消費能量也有限,物價也就很不容易走高,這樣,為各國資本提供了一個難得的理想生產基地,而當這些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將已經成為負擔的高成本生產體系轉移到中國來後,由於有了中國這個安穩的後勤基地,保證了其社會經濟體系基礎部分的相對穩定,轉移了通貨膨脹的危機,它們便可以放心而輕松地走向更高級的消費社會,去強化自己已經領先不少的發展優勢。所以,有學者曾經指出中國成為"世界的工廠",實際上可以說我們在替全世界打工。資本的本質從來就不是善意,只是獲取最大限度的利潤,瘋狂地,有時候甚至是血腥地。我們對於數以千萬計的農村青年能夠進入合資企業打工,能夠走進城市改變身份,並加入新興的消費大軍而感到社會的迅速進步,但是,卻不能忘記了他們全部都處於資本主義的殘酷剝削之中。也許為了實現中國的建設社會主義社會的理想,伴隨改革開放而帶來的這樣的代價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占據中國社會基層的最重要部分的他們生活環境的部分改善,或者中國人均收入超過1000美元,未必就簡單意味著中國國力已經真正強盛了。
日本企業進入中國的目的,是為了確保通向擁有13億人口的巨大市場的通路,也是為了尋求僅相當於日本的1/10甚至1/20的廉價勞動力。在中國市場上能銷售日本產品當然很不錯,為此在當地設置生產設備,也是理所當然的事情。

在美國,日本的汽車依然很熱銷,大家知道嗎,在美國行走的日本車中70%都是在當地生產的。過去在日美之間的貿易摩擦中,進口的日本車曾經是被攻擊的對象,可是,如果是在本地生產的汽車,誰也沒法來說三道四。首先,美國和日本汽車的使用環境不一樣,與其在日本製造好運到美國去,肯定不如在當地一邊傾聽用戶的需求一邊生產更好。關於日本企業投資中國,日本的一些有識之士經常強調的是後者的廉價勞動力。這就是所謂在中國可以很廉價地進行製造,所以日本的製造業遲早將全部被中國吞沒的論調。

可是,廉價的人工費並不是製造業全部的成本。像服務行業那樣依賴人手部分很大的工作,人工費要佔據相當的比例,可是在製造業中,卻不能說全都如此。

用手工製作的產品,比如手制的陶瓷器和雕刻等,製作成本幾乎都是人工費,而材料和設備幾乎沒有什麼費用發生。在這樣的場合,如果人工費便宜,產品的價格就可以壓得很低。同樣,縫紉業所需要的衣服布料和簡單的組裝可以製造的電視機和計算機等,也是人工費的廉價可以決定勝負。塑料產品等也是如此,只要搞好設備,下面就只是製造了。這就是說,任何人在任何地方都可以製作出的同樣產品等領域,因此,人工費的廉價是一個很大的優勢。在日本,作為普及型產品的電視和錄像機等幾乎都沒有生產了。這是因為讓日本工人來進行製作,價格立刻就會上去。那麼,原來從事這些產品生產的日本工人是否就失業了呢?那是不會的。他們現在正在更加高層次的產品生產線上工作呢,他們在製造者大畫面等離子電視,以及硬碟內藏的DVD錄像機。這些產品市場價格很高,而人工費占據的比例則相對較低,這是因為其中使用的元器件都是一些價格很高的東西。在高科技化很發達的日本的工廠,一般現場操作人員都很少。由於引進了機器人和自動化機械,需要用人手的程序被降低到了最小限度。製造業到了這樣的程度,人工費廉價與否,已經根本不再是什麼問題了。
在象徵中國的詞語中,有一個叫做"人海戰術"的,其意思是說依靠人的數量來決定勝負。通過一氣投入在日本難以想像的巨大人數去解決問題,這在土木建設工程以及災害救援等方面,肯定將發揮巨大威力。可是,在製造業上,卻並非人多就可以幹得很好的。製作剪紙或者是搗毀空的汽水罐等,也許人多還可以和機械爭一雌雄,而在用高度技術製造精密產品時,人再多也是不起任何作用的。
仔細觀察一下被中國生產的產品充斥著的市場,我們可以知道主要有服裝,塑料產品,普及型的家電產品等。在裡面沒有熱心消費者用羨慕眼光注視著的高級產品。這樣的產品,只要是經受過一些簡單訓練的工人,誰都可以生產出來。所以,人工費便宜的中國才控制了這部分的市場。也有人會說,家電產品難道不是高科技產品嗎?不是,現在的家電產品,包括計算機和電話機等,都屬於單純零部件組裝的組裝產業。它和服裝和塑料產品一樣,只要對工人進行一定程度的訓練,在世界上任何地方都可以製造。中國製造的產品都集中在普及型產品領域中。所謂普及型產品,價格的便宜是競爭力的關鍵,所以,使用的元器件也很便宜。因此,與產品相關的勞動力成本,將反映到最終的產品價格上。據說中國製造的錄像機和傳真機成為了世界第一,可是最高級的錄像機和高級辦公室復合文檔處理機,卻沒有見到過中國製造的。也許要看到這一天還有待於時日吧。

目前,在日本出口產品中占據主要地位的,不是消費產品,而是所謂資本財型產品。在日本出口產品中,汽車等消費產品占據的比例僅為20%,剩下的都是元器件,原材料以及生產設備等。這樣的變化也就是最近20年左右出現的,可是日本的媒介對於如此重要的問題卻不去報道。他們總去寫一些中國和韓國生產的錄像機驅逐著日本產品等文章。其實,錄像機等早已經不是日本製造業的主戰場了,對於日本不應該再去製造的產品,今後由誰去製造,已經沒有任何關系了。

那麼,日本製造的資本財型產品,會不會遭遇到中國的追趕呢?回答的否定的,可以說在這個領域中,日本在世界上也是獨領風騷的。比如,在中國生產的錄像機和傳真機,其主要零部件和生產設備幾乎都是日本製造的。而且,在那些零部件中,有不少是日本的中小企業在世界上獨占整個份額的。用於生產的設備也是高科技的結晶,這些因素,構成了中國的製造業越是向前發展,日本就越有錢賺的一種機制。這樣一些產品幾乎都是在日本國內製造的,這就是由於作為製造業的生產環境日本國內最為適合的原因。零部件不會多餘,生產設備單價也很高,所以即便出點運輸成本,也應當不成什麼問題。現在,日本的製造業已經沒有依靠價格來進行競爭的必要了。因為日本可以向世界各地的製造基地銷售只有日本才有的,只在日本生產的產品。看到這一切,我們可以知道,中國的迅速騰飛將不會構成對日本的威脅。
在今天,開放的中國對世界資本的魅力,最大一個還是廉價的勞動力。在我們中間,有不少人對於中國勞動力成本的低廉成為國家核心競爭力之一津津樂道,覺得因此全世界的資本主義都對中國俯首稱臣了。其實,如果按照馬克思主義經濟論來說,這本是一個很值得悲哀的事情。因為,勞動力的廉價吸引資本的到來,其實只能證明這里存在著資本主義剝削的殘酷,並非是一個值得驕傲的事情。中國巨大的廉價勞動力市場,在高科技突飛猛進的今天,分流了那些發達國家科技含量很低的加工組裝產業的壓力,也方便了它們調整產業結構和保持領先,幫助了資本向更加高端更加精尖的領域的集中。外國資本憑借自己的經濟和科技上的領先優勢,最廉價地役使幾乎是無窮無盡的中國勞動力,生產出各種產品出口到全世界各個國家,賺取了難以想像的巨大利潤。廣大來自農村的中國民工也許因此走出了一輩子"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命運,走進了接近城市人的生活,得到了比當農民要高出很多的收入,但是,他們始終改變不了自己被外國資本殘酷剝削的命運。

日本人把那些枯燥重復和簡單組裝的產品拿到中國來生產,自己的工人們則去從事更高水平的,科技含量更多的產品的生產。中國成為世界的白色家電和黑色家電的生產基地,許多國人天真地陶醉在那些在全球占壓倒比例的產品生產數量上,甚至錯覺地認為,通過這些產品的生產中國就左右了世界市場,其實,這是對世界資本主義的本性缺乏理解的表現。在依靠高科技產品進行全球化競爭的時代,通過智能的發揮來提高生產性是走向發達的標志,而成熟產品的組裝作業和大量生產,對一個發達國家的產業結構來說,是一個很大的包袱,因此,它們需要也必然要尋找轉移這樣的包袱的地方,而既能夠轉移這樣的包袱產業,又能夠讓它繼續產生利潤,到中國這樣的發展中國家來投資建廠就成了不可避免的選擇。日本在中國投資生產的都是日本人自己不做的東西,這些部分轉移到中國來,日本的工人們就可以騰出手來從事科技含量領先而附加價值更高的產品,這樣從製造業水平來說,他們整體就始終保持著先行一步的優勢。也正是因為如此,他們根本不擔心中國由於廉價勞動力帶來的產量上的壓倒,他們安心於質量上的領先和技術上的超前。在國際上,根據市場經濟的原理,人們說這樣的資本和大量生產流向勞動力廉價的國家屬於產業分工,水平合作,說到底這純粹是騙人的鬼話。依靠高智能高科技開發生產更前端的產品,然後不斷把隨著時間推移而成熟並走向過時的產品拋向發展中國家,基本上是一種"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的結構,依然是資本主義體系剝削本質的罪惡之體現。
這樣想起來,不管一個公司能夠製造多麼多的產品,只要被別的公司控制著源頭,那麼這公司就無法成為領軍企業。就比如不管台灣的計算機企業再怎麼表現出色,只要CPU和OS是美國製造的,那麼,在計算機領域君臨天下的就是美國企業。製造業今天迎來了全球化的時代,許多主力企業都在全世界各地進行生產,使用的零部件也是從世界各地發送來的。這樣一來,人們再去議論是國產品還是進口貨,也就沒有什麼意義了。

實際上,本田汽車公司等在北美地區或者泰國生產的汽車被進口到日本銷售,可是用戶大多數都沒有什麼開著進口車的意識。然而在進口車統計的時候,這些車輛是被計算在那些歐美進口車輛一起的。在中國的工廠中,使用日本的技術和製造裝置生產出來的產品也沒有什麼很大的區別,而最主要的在於:產品技術原來是誰的,提供製造知識的是什麼地方。
中國應有中國製造轉變為中國創造。

8. 如何正確評價中國製造

中國製造(Made in China、Made in PRC)是世界上認知度最高的標簽之一,因為快速發展的中國和他龐大的工業製造體系,這個標簽可以在廣泛的商品上找到,從服裝到電子產品。[1]中國製造是一個全方位的商品,它不僅包括物質成分,也包括文化成分和人文內涵。中國製造在進行物質產品出口的同時,也將人文文化和國內的商業文明連帶出口到國外。中國製造的商品在世界各地都有分布。

2017年3月,工信部組織修訂《「中國製造2025」分省市指南(2017年)》,將於近期印發。該指南旨在把《中國製造2025》的重點任務和各地資源稟賦相結合,避免重復建設,突出所專所長,打造中國製造「新版圖」。[2]

閱讀全文

與即興評述如何看待中國製造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伊朗為什麼不把油賣給中國 瀏覽:509
中國為什麼會出現赤腳醫生 瀏覽:89
印度舞腰鏈怎麼用的時間長 瀏覽:576
在越南買一頭牛多少錢 瀏覽:12
中國張姓有多少 瀏覽:418
成都義大利面在哪裡買 瀏覽:755
英國的現在病情怎麼樣了 瀏覽:769
天津到伊朗德黑蘭海運多少錢 瀏覽:609
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中國多少人 瀏覽:847
印尼邪術1979電影在哪裡能播放 瀏覽:762
印度和安理會哪個重要 瀏覽:603
越南幣如何辨真偽 瀏覽:637
印度洋怎麼讀音 瀏覽:966
蝸牛從美國走到中國需要多久 瀏覽:83
越南語塞班是什麼 瀏覽:169
印度炒飯用什麼米飯 瀏覽:724
印度香料怎麼種植 瀏覽:914
亞洲哪個國家能幫伊朗 瀏覽:801
來中國調查是什麼意思 瀏覽:617
中國的外企公司有哪些 瀏覽:4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