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中國水族人口最多的地方在哪裡
水族 源於古代的「百越」族系, 分布在貴州三都水族自治縣,雲南富源縣黃泥河、古敢一帶,彝良縣大河、龍安一帶。 他們擅長農耕,重水稻。民間有尊敬老人的習慣,遇到老人生日,晚輩需要縫白布長衫和白布頭巾送給老人。 實行土葬, 女的死後, 要由娘家的人殮合棺材。婚姻一般有父母包辦。節日。 3月3祭龍節。 6月6和6月24, 祭山林節。節日期間,跳銅舞, 喝白酒、甜酒。吃五色飯宴請客人。
『貳』 中國56個民族當中,有水族這個民族嗎
有水族。
水族,自稱rensui即sui人,主要聚居於貴州省南部及東南部地區的三都水族自治縣、獨山縣、荔波縣、都勻市、榕江縣、雷山縣、從江縣、丹寨縣、福泉市等,廣西壯族自治區的融安縣、南丹、宜山、環江毛南族自治縣、河池市、都安瑤族自治縣、來賓市,雲南省曲靖市富源縣古敢水族鄉、江西省吉安、吉水等均有少量水族人居住。
貴州三都水族絕大部分的老人說祖先來自江西省(有的說是江西吉水等地),其文化是水書,一般認為sui為睢水,主要通過歷史上號稱「人流走廊」的江西省而轉向它地「駱越」區域。
『叄』 水族位於我國什麼地區
水族的居住地位於雲貴高原東南部的苗嶺山脈以南,都柳江和龍江上游。
『肆』 幫我介紹一下水族的起源和歷史
水族是中國一個少數民族。主要分布在貴州省三都水族自治縣,以及貴州的荔波、獨山、都勻、榕江、從江等縣,在廣西省的融安、南丹、環江、河池等縣。人口約為40.7萬人(2000年統計)。
族源及發展
相傳水族的先民是嶺南「百越」之一駱越人的一支。明代的史冊中已經有水族的名稱了。水族人自稱「海水」,其意為水人。迄今為止,尚未發現一部完整的水族史書,在水族民間、在水族研究史上,出現殷人後裔說、兩廣源流說、江西遷來說、江南遷來說等等,關於水族的起源歷史學家一直眾說紛紜,莫衷一是[1]。
語言文字
水族人的語言是水語,現在還在使用。
水族人有自己的文字稱為「水書」,字方法有象形、會意、諧音和假借,約有1400個,與和納西族的東巴文一樣,是世界上仍在使用的象形文字,只有少數巫師認識作占卜之用,現在多數水族人已不認識,普遍使用漢文[2]。
宗教信仰
水族人信仰多神、萬物有靈的原始宗教,崇拜自然物。清末時曾傳入天主教,有少數人信奉。
文化
水歷:水族有自己的歷法——水歷。水歷將一年分為12個月和四季,農歷九月作為歲首,把農歷八月當歲末,以十二地支記日。
水書:水族人把自己的文字和用這種文字寫成的典籍統稱為「泐(音le)雖」。書中記載的有關農事、營建、出行、婚喪等規矩條文至今還在水族地區產生廣泛的影響。有關專家認為,水書相當於漢族的《易經》。2002年3月,中國國家檔案局、中央檔案館將水書列入了首批「中國檔案文獻遺產名錄」。
建築
水族人的傳統建築為干欄式,多用杉松木建造,屋頂用杉樹皮或瓦片覆蓋,分上下兩層,樓下圈養牲畜,樓上住人。
服飾
水族人崇尚藏青色和黑色,男子用青布包頭,女子身座青布長褲。女子喜歡戴圍有茨藜花紋的圍兜,衣褲的口邊也有花邊裝飾。
水族婦女擅長製作一種叫做「反結」的綉品,是用白馬尾纏上白絲線綉成各種精美圖案,「反結」指用梭結法刺綉而成的背帶,這種背帶由幾十塊不同形狀的圖案拼鑲而成,很耗費工時,但極為精美。還有一種水族的刺綉精品叫做「者勾」,是一種尖端雙翹的刺綉鞋。
工藝
水族婦女織的「水家布」(即九阡青布)紗質精細均勻,獨特的豆漿畫印染工藝技術,相傳已有700多年的歷史,所染青、藍、綠色深透耐洗。
飲食
水族人主要從事農業,以種植水稻為主,「九阡酒」是他們的傳統佳釀。
水族婦女泡製的「魚包韭菜」是水族的特色菜,傳說先人以九種菜和魚蝦做成葯驅除百病。做法是將韭菜、糟辣及蔥、姜、蒜等調味品填進清洗好的魚腹,捆紮好後清燉或清蒸而成。
婚俗
水族婚姻遵守同宗不娶,婚俗很傳統,即使是自由戀愛也要明媒正娶,否則不合禮俗,要受歧視。婚禮中新郎家的親人在新娘進門要迴避,新婚之夜,新娘不與新郎同宿,第二天新娘要回娘家住。婚期之後,新郎再去請新娘回來,開始夫妻生活。有些新娘第一次回門會長達一兩個月,謂之「坐家」,這就是「不落夫家」婚俗。新娘出嫁的路上,最忌諱打雷變天,所以婚期多在秋冬舉行。
喪葬
水族實行土葬,若死者是婦女要等娘家人驗看後才能入殮。所有程序要請水書先生來主持,並且嚴格依照水書條文。有能力的人家,要請人演奏喪樂,唱喪歌,跳喪舞。
節日
在水族眾多的傳統節日中最隆重的是「端節」。
端節即是水族的新年,又稱「瓜節」,水族群眾叫「借端」。在水歷十二月至次年二月水歷每(即農歷八月下旬至十月上旬),每逢亥(豬)日過節。各地區過節的先後次序是不能顛倒或混淆的,時至今日,各地水族基本上是同宗同姓的一同過節。主要活動為祭祀和賽馬。水歷的除夕與初一相連的兩頓飯要忌葷食素,但不忌魚蝦。水族婦女泡製的「魚包韭菜」也是端節酒席上必備的佳餚。
名人
鄧恩銘
周偉童
『伍』 水族的簡介
水族,有本民族的語言和傳統文字,水語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侗水(侗台)語支,水族古文字體系保留著圖畫文字、象形文字、抽象文字兼容的特色。
水族自稱「睢(suǐ)」,關於水族的來源,有殷人後裔說、百越(兩廣)源流說、江西遷來說、江南遷來說等說法。水書是夏商文化的孑遺,屬水族的精神支柱。魚是水族的圖騰,飯稻羹魚是水族的重要社會習俗。
水族主聚居在黔桂交界的龍江、都柳江上游地帶,貴州省黔南的三都水族自治縣、荔波、獨山、都勻等縣市為主要居住區,黔東南的榕江、丹寨、雷山、從江、黎平等縣為主要散居區,此外在廣西北部的河池、南丹、環江、融水等縣市以及雲南省富源縣也有水族村落分布。
(5)水族在中國哪些地方擴展閱讀
水族的名字,是在新中國成立之後定下的。在唐宋前,水族被稱之為「獠」,北宋時期,在這個區域出現了「撫水州」,而到了明朝的時候,「水」族就開始出現在了史書的記載之中,而到了清朝的時候一般都稱之為「水家」、「水苗家」等,到了新中國成立,才有了水族的統稱叫法。
水族還有過一次遷徙,是在秦王朝時期,那是後秦始皇征剿嶺南,導致了水族先民被迫進行了舉族大遷徙,這讓水族的先民脫離於了百越部落這個母體,逐漸向著單一形式的民族發展,而第二次遷徙的地方是到了龍江、都柳江的上游地帶,大致也很像後世的分布格局。
經過八九百年發展,唐朝時期,水族逐漸成了一個單一的民族,而本來的「睢」的叫法也被改了「水」,這就和「撫水州」有關了。
水族的作物為水稻,農業的發展非常不錯,在史書上有「種稻似湖湘」這樣的描述,而為了反抗封建王朝所針對的高壓統治,水族的上層人進行過武裝,在史書中有多次的「犯邊作亂」記載。
在宋時期,撫水州幾乎沒有停止反抗封建王朝壓迫的活動,在1016年(宋大中的祥符九年),平州的刺史曹克明奉命進行了軍隊鎮壓,這才解決了問題。
而「撫水州」也被改了名,叫「安化州」,「撫水縣」改成了「歸仁縣」,「京水縣」改為了「長官寧縣」,宋朝除了改名字外,還有意識的讓水族遷移漢人居所,遷移者給田糧。
又經過了幾個朝代的發展,水族已經進入了封建的形式中來,而清朝末期,水族也被帝國勢力所襲擾,而原本種植糧食的農民也有大量被忽悠種植鴉片,農業受到了破壞,但紡織業因為工業的打擊也進入了洋紗加工手工業這樣的工業中來。
在辛亥革命後,這里也出現了許多礦廠,而資本勢力也對當地的民眾嚴重的剝削了起來,在後來混亂的數十年中,水族的此地的人口減少了三分之一。
『陸』 中國最大的水族館在哪裡是大連嗎
是的。是在大連。
聖亞海洋世界:
大連聖亞海洋世界坐落在大連著名的風景區----星海公園內,於1995年6月6日開業,是中國、紐西蘭、香港三方共同投資1億元人民幣興建的中國第一座海底通道式水族館。
它擁有亞洲最長的118米海底通道,所謂海底通道,就是一個環繞四周的透明拱形長廊。人通過長廊猶如深入海底,從而形成了立體觀賞方式。試想一下,四周都是海水,200多種,1萬多尾海洋魚類以及身穿彩服象美人魚一樣的潛水員在您的頭頂和身旁游來游去,還有色彩迷人的珊瑚叢、形態各異的礁石、飄來盪去的海草等海景,彷彿觸手可及,這一切會給您帶來多少新鮮感!多少輕松和愉快的心情!這種感覺和心情對一個旅遊者,對長期生活在繁雜喧囂環境里的人類應該是很需要的。
(~o~)
『柒』 中國的少數名族水族在哪裡
最大的水族自治縣在貴州省黔南州三都水族自治縣。其他地方也有水族,但是都是很少的居住地。
『捌』 中國五十六個民族裡有水族嗎水族有水文嗎水族母語是什麼啊
有。
水族主聚居在黔桂交界的龍江、都柳江上游地帶,貴州省黔南的三都水族自治縣、荔波、獨山、都勻等縣市為主要居住區,黔東南的榕江、丹寨、雷山、從江、黎平等縣為主要散居區,此外在廣西北部的河池、南丹、環江、融水等縣市以及雲南省富源縣也有水族村落分布。
水族,有本民族的語言和傳統文字,水語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侗水(侗台)語支,水族古文字體系保留著圖畫文字、象形文字、抽象文字兼容的特色。
(8)水族在中國哪些地方擴展閱讀:、
56個民族除水族外,還有阿昌族 、白 族 、保安族、 布朗族、 布依族 、朝鮮族、 達斡爾族、 傣族、 德昂族 、侗族 、東鄉族、 獨龍族、 鄂倫春族、 俄羅斯族 、鄂溫克族 、高山族、 仡佬族、 哈尼族、 哈薩克族 、赫哲族、回族、 基諾族、 京族、 景頗族、 柯爾克孜族 、拉祜族、 黎族、 傈僳族;
珞巴族、 滿族 、毛南族、 門巴族、 漢族、蒙古族、 苗族 、仫佬族 、納西族 、怒族、 普米族、 羌族、 撒拉族、畲族、 塔吉克族、 塔塔爾族、 土族 、土家族、 佤族、 維吾爾族、 烏孜別克族、 錫伯族 、瑤族、 彝族 、裕固族 、藏族 、壯族。
參考資料:網路-水族
『玖』 水族是什麼民族
水族是中國的少數民族之一。水族主要生息於黔桂交界的龍江、都柳江上游地帶,貴州省黔南的三都水族自治縣、荔波、獨山、都勻等縣市為主要居住區。黔東南的榕江、丹寨、雷山、從江、黎平等縣為主要散居區,此外在廣西北部的河池、南丹、環江、融水等縣市以及雲南省富源縣也有水族村落分布。
水族的歷史:對於水族的來源,民間和學術界出現殷人後裔說、百越(兩廣)源流說、江西遷來說、江南遷來說等說法,實際是針對水族發展史上某一時段或某一分支而論,都有一定的歷史性與合理性。
據《百越源流史》載,大約在殷商之後,水家先民從中原往南遷徙,逐步融入百越族群之中,逐步形成了以中原文化、百越文化為主流的,南北民族融合的二元結構形式。嶺南地區以及東南沿海一帶,古代居住著許多部落,史學界統稱為「百越」。
水族先民南遷之後可能融入百越的「駱越」支系中,然後逐步發展成為單一民族。因此,水族社會保留著殷商文化圈和百越族群的濃郁文化遺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