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為什麼少數民族能夠在歷史課本上了解漢族的歷史,然而漢族卻不了解自己「兄弟民族」的歷史文化呢
只是全國統一課本不講而已,但地方性少數民族地方課本有專門的少數民族文化課本。而且中國史學來學去沒發現還是近代史佔主導嗎?但近代史大事件不就以民族危亡之後各種革命運動,思想傳播,而且在近代,中華民族與外國侵略為主要矛盾(強調中華民族,整體)。更何況中國少數民族也太多了,沒法全部一一列舉上去。我對少數民族歷史文化超級感興趣,自己就會去了解學習。(另外,中國古代史是通史,漢族歷史以中原地區為主向外,影響了周邊。還有史料記載,有的少數民族只是神話和口頭傳承,歷史依據並不充分。)
㈡ 《二十四史》是一套卷帙浩繁的巨著,如何從中了解少數民族王朝的興衰
中國二十四史,全是代表了中國擒雄的王朝歷史時間,從隋唐、春秋時期歸入秦。兩漢三國復歸晉。東晉十六國,漢朝分至隋朝。五代十國到宋代,西夏王朝遼金元明朝清代。二十四史做為歷史時間考試大綱,還包含著很多封建社會王朝,例如雲南大理、南詔等國,也有王莽新朝、武側天周王朝,何進張楚、闖王李自成天順、鄭成功收復中國台灣這些歷史時間舊事。學習培訓二十四史的全過程,便是學習培訓和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和精神文明的全過程。在歷史上愚昧無知或邈視歷史常識得人,並不是歸入不成功便是淪落叛徒民族敗類,例如石敬塘等。而融會貫通、通讀秋春得人,就可變成忠肝義膽王侯而青史留芳。以三國為例子,三國諸葛亮以管仲樂毅為榜樣,赤膽忠心鞠躬盡瘁而變成一代賢相、十大武宗。
「二十四史」就是指中國在歷史上各朝代編寫的,而且被歷朝歷代納入史書的二十四部紀傳體史籍的通稱。「二十四史」懂事處起傳說中的軒轅皇帝(約前2550年),止乎明代崇禎十七年【1644年】,計3213卷,約4000萬字元,用統一的有本紀、本紀的紀傳體撰寫。基本上歸納了中國古時候各朝。源於漢武帝劉徹時問世的《史記》,總算清乾隆時刊行的《明史》,前後左右間隔一千八百多年。累計一共有三千二百一十三卷,大概有四千萬的字,全是統一的用本紀,本紀的紀傳體撰寫成的英語的史籍。
㈢ 中國古代少數民族怎樣記錄年代
中國古代記載年份的方法:
一、干支紀年,這是中國歷法上自古以來就一直使用的紀年方法。干支是天乾和地支的總稱。把干支順序相配正好六十為一周,周而復始,循環記錄,這就是俗稱的「干支表」。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個符號叫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個符號叫地支。
㈣ 綜觀古今,少數民族對中國的影響
中國的傳統經濟文化是一個「多元交匯」的體系,少數民族對中國經濟文化和科學技術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這些貢獻,有的尚保存在現存少數民族之中,如藏醫、蒙族的天文學等,比較容易看得見、摸得著;有的已融化到華夏族或漢族科技文化的歷史成果中,這就不那麼容易能看得見、摸得著了。我們研究少數民族科技史,不但要注意前者,而且要把後者從歷史的塵封中剔發出來,才能更全面、更准確地估量少數民族的歷史貢獻;後者是更為困難、也更有意義的任務。
《齊民要術》是人們所熟知的中國傳統農業科學技術的經典,它產生漢族傳統的活動中心——黃河流域中下游地區,它的作者賈思勰是漢族人。但它的內容不但包含了漢族人民的科技文化成果,也包含了漢族以外許多民族的科技文化成果。通過這個典型實例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到中國古代各民族的文化是如何融匯在一起的,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少數民族對中國科技文化發展的貢獻。下面從三個方面進行一些初步的分析。
一、 少數民族育種和引種的成就
《齊民要術》卷十為「五穀、果蓏、菜茹中非中國物產者」,所謂「中國」是指黃河流域中下游漢族傳統活動中心。因此,該卷所列將近二百種植物,除部分重復的以外,都應視為少數民族地區出產的栽培作物或野生植物。我曾以此為線索,研究我國少數民族首先馴化或引種的作物[1] 。其實《齊民要術》前四卷論述種植業的有關篇章中,也包含不少這方面的材料,有些作物僅根據其名稱或記述即能確知產於少數民族地區。例如,我國古代北方和西方少數民族泛稱為「胡」。而《齊民要術》中產於「胡」地、冠以「胡」名的作物或品種就有十幾個。
一是原產少數民族地區的作物和由這些少數民族育成的作物品種。例如,「戎菽」就是東北民族馴化和培育的大豆的品系。《要術》引《爾雅》曰:「戎叔之謂荏菽。」 今本《爾雅》作「戎菽」,「菽」是大豆的古稱。郭璞注《爾雅》謂「戎菽」即胡豆。孫炎、樊光、犍為舍人、李巡也認為是胡豆。按《逸周書�6�1王會解》說周成王時北方民族的貢品中有「山戎戎菽」。《管子�6�1戒》載齊桓公「北伐山戎,出冬蔥及戎菽,布之天下」。山戎是東胡族系的一支,春秋初年活動在燕國之北。可見,「戎菽」是山戎族馴化和培育的一個大豆品系,人們著眼於山戎的族屬,把「戎菽」稱為「胡豆」。類似的還有產於西南民族地區的「矩豆」和、從高麗引進的「高麗豆」。《要術》又記載了也泛稱為「胡豆」的少數民族地區出產的雜豆[2] 。又如,水稻是南方百越族系先民首先馴化的,《要術》記載了不少水稻品種就是出在南方,如《要術》引《廣志》:「南方有蟬鳴稻,七月熟。」這里的「南方」指嶺南,「蟬鳴稻」就是嶺南越人選育的早熟水稻品種。「蓋下白稻」是我國迄今首見的再生稻,從其「正月種,五月獲」看,也應是南方民族首先育成的。原產少數民族地區的蔬菜,有被稱為「楚葵」的芹菜,被稱為「越瓜」的甜瓜,以及「西域之蒜」(亦稱「胡蒜」)「南夷之姜」等。此外,還有產於西部地區的「胡椒」、苜蓿等。「胡芹」則是胡人種植的用作調料的蔬菜,中原人況以芹菜而名之,恰如芹菜之名「楚葵」。
二是原產中原,傳至少數民族地區並育成新的品種的。如粟黍是中原華夏族先民所馴化的,傳到北方和西南少數民族地區後,育成適應各地風土條件的品種,《要術》中有「胡谷」、「胡秫」、「遼東赤粱」、「白蠻黍」等記載。葵是古代中原地區的主要蔬菜,桃、李和棗是原產我國華北地區的水果,《要術》中所記「胡葵」、「胡桃」[3] 、「羌李」、「氐棗」、「西王母棗」[4] 等,當系這些蔬菜和果樹傳到胡地後育成的新品種。又有在少數民族地區輾轉傳播形成新品種的。如「柰」(綿蘋果)原產我國新疆地區,東傳首先到達河西走廊,魏晉南北朝時河西走廊已成為柰的中心產區,並育成「冬成柰」——一種體大味美的綿蘋果新品種。
三是原產外國的作物或品種,首先傳到少數民族地區後再引進中原,或在少數民族地區形成新的品系。例如原產南部非洲熱帶草原的芝麻,首先傳入我國西北少數民族地區[5] ,再由西北地區傳入中原,故有「胡麻」之稱。西漢以來已在中原地區種植,我國從此才有了大田油料作物。《要術》:「《漢書》,張騫使外國得胡麻。」 沈括《夢溪筆談》說:「胡麻直是今油麻。……張騫始自大宛得油麻之種,亦謂之麻,故以胡麻別之,謂漢麻為大麻也。」與此相類的還有起源印度北部、錫金等地的胡瓜(黃瓜)[6] ,起源地中海、裏海地區的葡萄,從安息(今伊朗)傳來的安石榴等。原產地中海沿岸和中亞的胡荽(芫荽),是西北部游牧人喜愛的調料[7] ,胡荽與游牧人的這種飲食習慣一同傳入中原,《要術》中有種胡荽專篇,是一種獲利頗豐商品性生產。小麥是原產西亞冬雨區的越年生作物,通過中國西部新疆河湟一線傳到中原。在中國西部地區的傳播中,產生了春播秋收的「旋麥」和類似大麥的「�麥」,見於《要術》所引《廣志》。又,《要術》引《西京雜記》曰:「瀚海梨,出瀚海地,耐寒不枯。」 瀚海梨可能就是新疆梨,據俞徳浚研究,新疆梨是「中國梨和西洋梨自然雜交的產物」[8] 。這樣說來,它是中西文化交流在新疆地區的結晶。
從以上情況看,中國歷史上的科技文化,是在兩種不同的文化交流中向前發展的:一種是國內各地區各民族之間的文化交流;另一種是中國與外國之間的文化交流。前一種文化交流,少數民族扮演了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而後一種文化交流也往往以少數民族為中介。總之,在兩種文化交流中,少數民族都為中國科技文化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應該指出,上述材料只是在《齊民要術》中一個特定范圍(1—4卷)內抽取出來的,它沒有包括卷十中的大量材料,即使在卷1—4中,有些材料由於沒有在名字或直接記述中反映它與少數民族的關系,我們暫時把它們舍棄了[9] 。因此,這些材料所反映的是極不全面的。事實上《齊民要術》所記述的糧食作物、經濟作物、園藝作物,多半或出產於少數民族地區,或與少數民族有這樣那樣的瓜葛。但是,即使這樣不完全的材料,也已經說明了不少問題,那麼,少數民族對中華農業文明所作的重大貢獻和它所產生的巨大影響,還有什麼可以懷疑的呢!
二、少數民族畜牧文化和畜牧技術對中原的影響
魏晉南北朝時期是我國歷史上民族融合的重要時期,許多發源於北方草原的原游牧民族相繼進入中原,他們帶來了北方牧區的畜牧文化和畜牧技術,對中國科技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㈤ 如何看待少數民族統一中國這一歷史現象
元朝和清朝都屬於征服王朝,它們之所以能統一中國首先與它們所採取的生產方式、民族心理有關。而匈奴和北魏等還沒有形成一個統一的民族,與中原的農業完全對立的畜牧業還不足以支持他們征服中國,這是一個值得認真研究的歷史現象。自古以來,我國就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多民族的國家理應由多民族聯合治理,這似乎是天經地義,理所當然的。但歷史事實卻不是這樣:自從夏、商、周以及春秋戰國,逐步形成了華夏族也就是後來的漢族以來,在多數時間內中國都是由漢族的剝削階級來統治,其他少數民族雖然也曾在邊疆地區建立過一些民族性的政權,或者也曾入主中國北方,但直到蒙古統一中國以前,少數民族從來沒有成為整個中華民族的統治者。漢族的統治階級,憑借掌握在自己手中的暴力,不僅對廣大漢族人民進行殘酷的政治壓迫和經濟剝削,而且對周圍的少數民族進行民族征服和民族壓迫。這種統治是極少數人對絕大多數人的統治,因此必須用暴力來維持,必須要有一支強大的軍隊。自周秦以來,一些少數民族及其統治者,曾多次反抗漢族剝削階級的這種統治,或者企圖同他們爭奪對中華民族的統治權,但這種斗爭往往以失敗告終。戰國和秦朝曾經抵抗或戰勝了北方的匈奴;西漢、東漢統治者迫使一部分匈奴人投降,另一部分匈奴人西遷歐洲;唐朝打敗了突厥並迫使一部分突厥人西遷;曾經佔領了中國北方的北魏統治者,也沒能統一中國
㈥ 少數民族對中國歷史進程的貢獻
主要貢獻就是開疆擴土,蒙古是滿清時期也是中國國土變化最大的時期。蒙古以前西藏和台灣都不在中國版圖,(唐帝國打西藏打了多少年都沒打下來)。游牧民族擅長征戰嘛。現在我們經常說的某某地方歷史上都是中國的固有領土,這個歷史上其實就是指的清朝。
㈦ 少數民族的歷史課本都是如何描述中國歷史的在明洪武初西南少數民族被明軍屠殺、趕往山上過著極度艱苦的
只要是國內的教科書,不管什麼民族用,內容都是一樣的。
㈧ 如何看待少數民族對中國歷史的貢獻
我們國家是擁有五千年優秀文明的古老國家,在這個被眾多民族簇擁下形成的中華民族是世界上最偉大的民族,他們勤勞、淳樸、熱情、大方,用自己的雙手為世界歷史優秀文明書寫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在中華民族大家庭中,不只是人數眾多的漢族對中國歷史有貢獻,那些分布在祖國邊疆,為開發祖國的邊陲、活躍祖國的對外貿易、創造多姿多彩民族文化習俗同樣擁有非凡的貢獻。所以,少數民族也是我們偉大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沒有少數民族的參與,那麼這樣的中國文化就是不完整的。應該肯定!
㈨ 現在的少數民族人如何看待中國歷史上的漢族民族英雄的
從歷史學角度,岳飛是抗金英雄,不是民族英雄。在任何教材及出版物中只能這么寫。戚繼光,鄭成功這樣的人物才是民族英雄。現在在定義民族英雄時所指的「民族」即「中華民族"中華民族內部各民族間歷史上戰爭是民族融合的過程,只有參與對外抗爭的英雄才稱之為民族英雄。真正剔除民族界限才是今天認識英雄們的客觀立場。
過去與現在,歷史觀已經發生的更變是你困惑的地方,中原人眼中的民族英雄,是在狹隘民族觀下的認為,其他民族不必認可,對岳飛的紀念是對其氣節的贊賞,已經超脫出那個時代了,我們在學習岳飛時絕不是學他殺死多少金人,而是精忠報國的氣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