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國訊息 > 中國明朝如何防止軍事集團反叛

中國明朝如何防止軍事集團反叛

發布時間:2022-09-19 04:34:43

❶ 明朝和清朝都是如何防止藩王作亂的有什麼依據

明朝和清朝都是依靠削藩來防止藩王作亂。這個依據就是明朝第二位皇帝朱允文削藩被他的叔叔反叛。清朝的康熙皇帝在正式掌權之後,對吳三桂等4名藩王進行了削藩。皇權和兵權自古以來都是掌握在皇上手中的,如果各地的諸侯王有了自己的兵權,或者成為了當地的土皇帝,就很容易發生叛亂,就如同春秋戰國時期的那些王一樣。接下來我們就講一講,明朝和清朝的削藩政策。

三、明清兩代削藩的結果截然不同

明朝削藩失敗的原因是因為皇帝的仁慈。清朝可以削藩成功的原因是因為皇帝的老謀深算。兩個朝代削藩的結果不同,但是,最終達到的目的卻是相同的,藩王都沒有了自己的軍事能力,國家得以平穩發展。

❷ 明朝皇帝是怎樣處理軍相之間的矛盾的

明無相,只有內閣首輔,沒有相權只能提建議。但有東廠,言官,錦衣衛互相牽制,在軍事上以中央軍事領導機關來說,起義時期,朱元璋以都元帥身份自主行樞密院事,親自指揮全盤軍事,以後,改行樞密院為大都督府,設大都督一人,名義上是「節制中外諸軍事」,其實,一切大小軍政,包括軍官任免、軍隊調遣、戰役指揮、戰略考慮等,都由都元帥決定,大都督府不過是主持後勤給養。軍丁軍戶管理、考績、馬政等日常事務。大都督當然也要統軍作戰,但只能奉命進止,不許擅作主張。當時,朱元璋在行中書省內設戶、禮、刑、工四部,獨不設吏、兵二部,正說明人事和軍事大權不容假借於人。即使如此,到吳元年(公元1364年)還是對此作了部分的調整,雖然仍保留大都督府,但裁免去大都督一職不設,改設左、右都督、同知都督、副都督、僉都督若幹人,均為大都督府的長官。很顯然,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眾設多官而分其事權。
明朝建立後,在中書省下的六部已有兵部,這對一個統一的大帝國來說,是實不可少的。明初,將原來由大部督府掌管的武官任免、考績、蔭襲、軍隊的訓練、後勤給養、軍丁軍戶管理等軍事行政工作劃歸兵部掌管,大都督府僅保留統率全國軍隊的職權。
到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在撤廢中書省的同時,朱元璋也宣布徹底改組大都督府,將大都督府分設為前、後、中、左、右五軍都督府。中書省和大都督府的同時大變動,是當時明王朝中央軍政制度大改組的兩翼,其重要意義實不相上下。當時還規定,五軍都督府互不統轄,應該分別與兵部直接聯系工作,而統一奏請皇帝裁定。每一個都督府內又都設有一小群都督,計有左右都督、都督同知、都督僉事、副都督等,俱為負責官員,由朝廷指定各都督府分別統率全國各都司、衛、所,不得隨便變動。至仇,統軍的部門便一分而為五,領導人更是由一個增加到好幾十個。任何統軍的都督都絕不可能率本部軍兵與朝廷對抗了。
其實,任何一個都督府及其中的任何一個都督,連率領本部軍兵的權力也是沒有的。因為明王朝還規定:兵部有出兵之令而無統兵之權,五軍都督府有統軍之權而無出兵之令。有軍事行動時,兵部奏請委派某一都督府某一都督率兵出戰,而分調其他各都司、衛、所的兵丁歸其指揮。軍事行動結束,將帥即歸回原都督府,兵丁歸回原工所建制。這種體制顯然是為了防範軍權旁落,是為了對將帥們的職權有意掣時
明朝採取重文輕武的體制且朱元璋還大興黨獄,對軍功赫赫的武將大加殺戮,使武人為之膽寒。朱元璋認為治國還需文人,在天下廣建學校,實行科舉制度,通過科舉考試來選拔官吏,對具有科舉功名的士人進行不同程度的減免徭役,大力提高文人的政治地位,明代實行了以文臣制武帥的體制,武將由文臣充任的總督、巡撫等官統領,軍隊的軍餉、組織、管理等事務則由文臣負責。 重文輕武的體制使武將倍受壓制,在太平時期,文武之間的矛盾還不太突出,在戰爭時期,往往導致武將與文 臣充任的督撫之間的矛盾重重。督撫在軍中擔任指揮者的角色,上陣殺敵的任務需要武將率領軍隊在戰場上來完成,一旦戰事失敗,卻往往由武將來承擔責任。
因此軍相矛盾一般是武將吃虧

❸ 明朝如何防止軍事集團權利擴大

宦官監軍。。

❹ 我國古代防止外朝官僚集團擴大而採取的措施有哪些

春秋戰國時期,是中國專制官僚政治萌芽時期,建立在宗法分封制基礎上的周王朝開始崩潰,初步形成了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政治制度,建立了以國王為首的封建官僚政府,用家臣管理國事,是官僚制度的開始。官僚制度是貴族制度的對立物,它和貴族世襲制度的不同點主要在於:官僚是由君主隨時任命並可隨時撤換,甚至處死;官僚領取傣祿而無封地;君主授予官僚的權力,用印、符、節等作為信物,授予這類信物就有權,一旦收回就失去了權力。

秦漢是官僚政治制度全面展開的時期。這一時期官僚政治的各個要素都發展到了相當的高度。 秦帝國的建立是專制官僚政治最終形成的標志。秦始皇採取一系列措施使君主專制制度神聖化、絕對化。定名號、建立龐大的官僚機構、焚書坑儒、以吏為師等都是具體的表現。到了漢承秦制,並有新的體制變化。漢從初期的崇「黃老之學」到後來武帝時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不能不說是專制官僚政治不斷學習和完善的過程。

唐宋時期,是官僚制度的成熟時期。官僚政治體制重大變體現在:

1.中央決策機制制度化、決策群體的擴大化。由獨相到群相,皇帝雖然是決策和行政的最高負責人,但其決策都是建立在集體討論、決議的基礎之上的。例如唐朝時的「三省六部制」,三省長官相當於宰相,相互牽制和制約,避免宰相的專權,又一定程度上牽制君主專制,是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進一步完善。

2.在行政權力擴大的同時,監察也逐步加強。建立起了諫議制度唐朝門下省有封駁諫議的職能。宋代更是建立起了獨立的諫官機構諫院。

3.政府職能的轉變。唐宋後代官僚政治制度奠定基本的構架和運行模式。而其核心內容則為政府機構按職能分工而不斷加以調整,這種不斷地調整成為唐宋政治制度的一個顯著特點。宋朝官僚政治制度從體制上看,最重要的變革是軍政和行政的分離,財政使司的設立以及宰相被定位為行政首腦,而包括樞密使、副使在內的宰執則構成中央決策群體。

4.科舉制實行。科舉制使門第不高的有才能的人參加到政權中來,擴大了統治階級的基礎。科舉制度還深刻改變了古代中國政治體系的基本結構,知識階層作為統治者的成員之一,喪失了自主權,更喪失了與專制君主平等對話的資格。就以中國歷史上的君臣關系變化為例,宋代以前,三公坐而論道,大臣在皇帝面前可以坐著議政;到了宋代,三公群卿只能在皇帝面前站著議政;明清時期,大臣不但不許坐著,站著也不行,只得跪著奏事。這樣,從中央集權到君主集權,封建官僚政治日益成熟。

明清時期是中國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的終結時期。一方面,官僚制度繼續沿著宋元以來的方向發展;另一方面,滿族以少數民族成為統治者,也給新的制度以深刻影響。唐宋以後官僚政治體制重大變化之一就是行政權的擴大和分化。清朝沿用明制,後增設軍機處,大興文字獄,使君權空前加強,形成極端的君主專制統治,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達到頂峰。

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疆土遼闊的大國,大一統又是歷代統治者的首要政治理想和目標,那麼就需要一個龐大有效的行政系統,從中央到地方,從行政、財稅到軍事,層層疊疊的機構設置,大大小小的官員,各種利益交織其中,各種力量盤根錯節,形成一個巨大的生態系統。任何一個系統,都有其內在的生命周期和惰性。當一個政治系統中既得利益集團逐漸沉澱其中,形成巨大的寄生於系統上的食利集團時,這個系統就會變得效率低下,逐漸偏離原來的目標和功能。當系統自我修復能力已經不能完成自我糾偏時,大的動盪就不可避免了——反抗、暴動等各種形式的革命就會爆發,外部力量會摧毀這個系統,並重新組建一個新的系統來行使必須的管理功能。中國古代許多朝代的政治新政、變法與改革,都可以看作是一種系統內部自發的自上而下的修復行為,是為了避免系統被顛覆所做的努力。

❺ 明朝對待外族和藩邦的政策和軍事行動

這個要分為幾個階段:

  1. 明初 太祖、成祖時期為戰略進攻階段,主要對象為北元、及韃靼及安南的叛亂,同時籠絡較小的外族如朵顏三部,這一時期是明朝的擴張期,其疆域也達到了最大,是明朝最輝煌的時期;

  2. 中期 戰略防禦期,英宗、景帝、嘉靖時期。由於國力、部隊戰力下降,整個處於戰略收縮狀態,主要作戰對象為瓦剌、倭寇及西南部叛亂勢力;

  3. 中、後期 迴光返照期,經過高拱、張居正的改革,國力有了恢復,同時也與蒙古簽署了和平協議,形成了互市。主要作戰為內部叛亂以及日本(援助李氏朝鮮);

  4. 末年 積重難返、行將就木,江河日下、無力回天了,主要作戰對象為農民軍以及後金,最後被農民軍終結。。。。。。

    一聲嘆息。。。。。。。

❻ 永樂大帝拿下南京後是怎麽確保全國軍隊不反噬自己的

谷王朱橞、曹國公李景隆把手南京金川門,打開城門迎接燕軍進城。宮中火起,建文帝不知所終。建文帝到哪兒去了?不知道,我們以前說了。朱棣來了,怎麼辦?朱棣的心思,就是要做皇帝。所以就有記載說,朱棣從火中拽出死屍來,指後屍為帝屍,然後給他發喪,說他死了。這是官方史料記載,那麼下一步,朱棣就可以合法地登上皇位。如果你說建文帝沒有死,那朱棣這皇帝也沒辦法做,所以從官方的文獻上說:建文帝死了。
* 說建文帝死了,這就意味著在通向皇帝寶座的道路上,最大的障礙已經被掃除了。那麼接下來,朱棣是不是就可以打開皇宮,走上金鑾殿,堂而皇之地做起皇帝來呢?
朱棣要做皇帝,用現在的想法,打開皇宮,大搖大擺,宣布個日子咱們登極就完了嘛。不是。中國做皇帝這個禮儀很復雜,他要做皇帝,不說自己要做皇帝,他要讓別人推薦他、推舉他做皇帝。大家要上表文,說你怎麼樣有德,你怎麼樣賢明,上天如何眷顧,國家離開你不成,你趕快做皇帝吧!朱棣說,我是能力不行,道德不行,我不能做皇帝,這個位子我不能做,推辭,一次推讓。大家說不行,不能推辭,再次上書,叩首請求,國家還是離開你不成,你一定要做皇帝。朱棣再次推辭,不成,我能力不夠,品德不夠,我不能做皇帝,應該待有賢明之主出來,讓他來做皇帝。大家不答應,三次上書,離開你不行,非做不可。朱棣說,既然大家這樣強烈要求我,那我就勉強服從大家的意見,我就做皇帝吧!
這在中國古代叫做「三推讓」之禮,做皇帝之前要有「三推讓」。實際上我說,中國古代的禮制,最虛偽的莫過這「三推讓」之禮了!——三年之前,四年之前,他們從北京往南方打不就是為了當皇帝嗎?寶座擺在面前,還要三次推讓。朱棣在三次推讓之後,登上了皇帝寶座。
但是登上皇帝寶座之前,他的一幹人馬往皇宮走去,突然有一個人攔住馬頭,這是誰啊?學士楊榮,說,你就這樣去登皇位嗎?朱棣說,什麼意思?您怎麼忘了去祭孝陵?朱棣一下恍然大悟:天下是朱元璋的天下,我要繼皇位,我要合法性,我要把老皇帝擺在前頭,要祭孝陵、祭天說明我的合法性。朱棣恍然大悟,於是到孝陵祭奠朱元璋,然後當皇帝。這些都是給天下臣民看的。靖難之役的結果,是以朱棣的全勝、登上皇位,建文帝不知所終而告結束,朱棣繼位,改明年,第二年(公元1403年)為永樂元年,年號改成「永樂」。
但是,僅僅經過三次推讓,僅僅有在進城之前所寫的這些信,宣布自己是合法的,合理合法地登上皇位,還不夠,還要有一篇繼位詔書。這個繼位詔書很重要,我繼了皇位,我要做什麼,我為什麼做皇帝,我要做什麼樣的皇帝,要讓天下臣民都知道。誰來起草這個繼位詔書呢?朱棣找到一個人,誰?這就是朱棣當年起兵的時候,他的謀臣姚廣孝向他提到的一個人。姚廣孝在朱棣起兵打向南京的時候,知道這場戰爭非常殘酷,說你可能要殺很多人,但是你要攻打到南京以後,有一個人你不能殺。燕王說,什麼人?姚廣孝說:方孝孺。為什麼不能殺呢?這個人是天下讀書種子,如果你殺了他,天下讀書種子就絕了。現在我們的話說,他是天下讀書人的代表,你要把他殺了,就傷了很多讀書人的心。而且,他所承傳的學問,可能就沒有人繼承了。
* 方孝孺是明代洪武、建文時期一位重要的思想家、文學家。他年輕時,曾拜元末明初文壇領袖、思想家、理學家宋濂為師,學問大進。方孝孺曾任建文朝翰林侍講學士,雖然官品不高,但無論是討論國家大事,還是為建文帝讀書解惑,他都是建文帝身邊不可缺少的近臣之一。由於方孝孺飽讀詩書,滿腹經綸,又為人正直,所以他在當時的知識分子階層無疑是一面旗幟,有著極大的影響力。
那麼現在,朱棣要登皇位,請誰來起草詔書呢?非方孝孺莫屬,於是他就派人去請方孝孺。幾次下詔,方孝孺拒絕出門。最後迫不得已,穿上孝服,來到朱棣的面前。見到朱棣,在宮殿上大哭,悲徹殿宇。朱棣起來說,先生你不要這么悲痛,我這次來,不過就是效法周公輔成王。
* 公元前1027年,周武王建立了西周王朝。但僅僅過了兩年,周武王就病死了,他的兒子姬誦繼承王位,這就是周成王。當時,成王只有13歲,年幼不懂事,並且周王朝剛建立不久,政權還很不穩固,於是,武王的弟弟周公旦攝政,輔佐成王掌管國家大事,實際上是代行天子的職權。歷史上通常不稱周公旦的名字,只稱他為周公。周公輔佐成王執政了七年,他外平叛亂,內修典章制度,恪守臣子的本分,總算把西周王朝的統治鞏固了下來。到成王年滿二十歲的時候,周公主動把政權交給了成王管理。這就是歷史上倍受人們稱道的「周公輔成王」。那麼,朱棣說要效法歷史上的「周公輔成王」,他的這一說法是否真的經得住推敲呢?方孝孺又將如何面對?
方孝孺說,「成王」在哪兒?你是「周公」,「成王」呢?沒有了,宮中大火,「成王」不知道,被推翻了。「成王安在?」
朱棣說:「彼自焚死。」說他自己燒死了。
方孝孺說:「何不立成王之子?」他的天下,他可以立他兒子,他燒死了,立成王之子,也用不著你來繼位啊。
朱棣回答:「國賴長君。」說這么大一個國家,能交給小孩子嗎?應該有一個成年人,年長的人掌管國家大政,這個國家才治理得好啊。
方孝孺還有話,說:「何不立成王之弟?」對啊,建文帝還有弟弟啊,年紀也已經長了,朱標這一支子下來的,你可以立成王之弟啊。
燕王說到這兒,沒有話說了,說一句什麼話?「此朕自家事!」說這是我們朱家的事,你不要亂插嘴。就不講理了。
他讓左右拿來紙筆,讓他起草詔書,說:「草詔非先生不可」,請你一定要起草詔書。
方孝孺拿過筆來,寫了「燕賊篡位」四個大字,把筆一扔,一邊哭一邊罵,說:「死即死爾,詔不可草!」
朱棣也非常發怒,拍桌子響:我能讓你馬上死嗎?你就不怕誅九族嗎?「九族」就是所有沾親的一律殺光。
方孝孺說:「便十族奈何?」說你殺我十族怎麼樣,我也不給你起草這個詔書!
朱棣說,你不怕,我就給你殺一個十族看看!於是,他就把方孝孺的全家九族滿門抄斬,還把他的朋友、學生湊為一族,「十族」全部殺了。
方孝孺死以後,被埋在南京聚寶門外,現在的南京中山門外。方孝孺臨死的時候,寫了四句話,說:
天降亂離兮,孰知其由?
奸臣得計兮,謀國用猷。
忠臣發憤兮,血淚交流。
以此殉君兮,抑又何求?
說現在啊,大概是上天也不保佑我們,江山變了,現在我用一腔熱血報答君王,以死殉身,我沒有別的貪圖。走向刑場。方孝孺的「十族」被誅,很多遠的、跟他「十族」沒有關系的,也牽連了很多人,被充軍發配。他的妻子和兩個兒子自殺而死,兩個女兒投了秦淮河而死,方孝孺的弟弟也被抓來當眾殺害。他弟弟有四句詩,我這里只說兩句:
華表柱頭千載後,旅魂依舊到青山!
千年以後,在這華表上,還有我們的英魂,我們還回到這兒來看一看,我們的英名會長存的。過去忠君觀念,忠於朝廷這種觀念,是中國人的一個傳統品德;造反、叛逆,那是十惡不赦的,所以他們甘願為朝廷獻身。以前我講過,他們不僅僅是出於一個「忠」,他們也是為建文新政殉難。
* 「建文新政」確實是當時的新氣象,朱允炆即位之初,就重用文人,提高文官地位,大大加強文官在國家政事中的作用。他雄心勃勃,決心改變洪武朝的一些弊政。他以仁義禮治為指導思想,進行了一系列變革,主要是減輕賦稅、平反冤獄、裁並州縣、精簡機構、更定官制、銳意削藩。朱允炆還大開科舉考試,極力選拔人才。他改變朱元璋事必躬親的做法,適當地放權給手下大臣,注意聽取他們的意見,朝中上下由此形成了一種比較寬松的氛圍,所以知識分子樂意為朝廷效力,甚至不惜犧牲生命。
方孝孺為建文帝殉難,不僅僅是因為忠。忠是很可貴的,但是不僅僅是因為忠,是因為當時建文帝所實行的寬仁政策。兵部尚書、布政使鐵鉉曾經把守濟南,他原來是布政使,後來當了兵部尚書,加了這個銜,還在濟南鎮守。這時候官軍失敗,他也被帶來了。鐵鉉站在朱棣面前,背對著他。朱棣下令,把他的耳朵、鼻子割下來,然後把他的鼻子、耳朵放在火里燒,燒瞭然後塞到他嘴裡頭,強迫他轉過臉來,問他,這個肉味道怎麼樣?鐵鉉說:忠臣赤子之肉,自是好吃!他強調忠臣赤子。最後朱棣拿他一點辦法沒有,下令寸磔而死,就給他是亂刀剁成肉醬,剁死。至死罵聲不絕。戶部侍郎卓敬,也被捉來,殺了三族。禮部尚書陳迪、刑部尚書暴昭、左僉都御使景清、右副都御使練子寧,還有齊泰、黃子澄這些人,都死得非常慘。但是最令人感到痛心,感到不解的是,朱棣採用了非常野蠻的手段,對待建文帝這些忠臣的家屬。凡是這些個被他鎮壓的人,男性被殺、被充軍,女性一律發到教坊司浣衣局,遭到野蠻蹂躪。
有一本很著名的書,叫做《立齋閑錄》,這個《立齋閑錄》是明朝中後期人寫的一本書,專門記載「靖難」這一段歷史。這本書曾經引起過誰的注意呢?引起過中國大文豪、思想家魯迅先生的注意。魯迅先生說:看到這樣的記載,真感覺中國人不是活在人間。什麼樣的記載呢?有這么一段話,永樂元年正月,有一個校尉,說,把犯人,就是建文帝忠臣的遺屬這些「犯人」帶來了,帶來六口,還有犯人五百多口,請問皇帝怎麼處置?皇帝說:「連日解來的都是練家的親……錦衣衛把這廝都拿去,同刑科審,近親的揀出來,便凌遲了,遠親的四散充軍,若遠親的不把近親的說出來,也都凌遲了。」一塊兒審問,凌遲就是千刀萬剮,一刀一刀剮死。說這些人在教坊里頭死了怎麼辦?皇帝原話說:「著上元縣抬出去,讓狗吃了。」
* 難怪魯迅先生感慨萬千,每讀歷史,讀到這一段,覺得中國人不是活在人間,朱棣一以貫之地繼承了朱元璋殘暴殺戮的這種壞傳統。但問題是,靠殘暴殺戮,他真的能夠使忠貞之士畏懼,從而改變自己的志向嗎?還是真的能夠掩蓋歷史的真相呢?不知朱棣他到底是怎麼想的。
朱棣認為,有了強權,一切歷史可以改變。怎麼改變呢?他上來以後,就宣布革除建文帝年號。建文帝登了皇位,做了四年皇帝,有建文元年、二年、三年、四年,有四年在歷史上。清清楚楚寫在歷史上,做了四年皇帝,這些個包括燕王朱棣都是他的臣民吶。朱棣說,歷史上不許寫,沒有這一段。所以歷史是人寫的,人想怎麼寫就怎麼寫,朱棣說不寫就不能寫啊。所以現在在《明實錄》里頭沒有建文那四年的歷史,這個年號叫做「革除」。最後明朝人也沒法提這段歷史了,一提這段歷史怎麼說啊?按照官方的說法,叫「洪武三十二年」「三十三年」「三十四年」「三十五年」。洪武皇帝在洪武三十一年就死了,又出來四年。一般人不寫洪武三十五年就寫「革除年間」,這段事要回憶,寫個什麼事,也得有個年號,有個說法,「革除年間」。對於宮中所藏的文書,有關建文帝的記載一律燒毀。甚至家裡頭收藏有方孝孺文集的,也要處死。與此相連帶的,朱棣的哥哥太子朱標,在建文帝做了皇帝以後他要追尊他的父親作「興宗孝康皇帝」,這時候封號也除掉了,仍稱「懿文太子」。然後,就把建文帝的弟弟、建文帝的兒子囚禁起來。
* 朱棣所採取的手段不可謂不嚴厲,但歷史真的就可以一筆抹殺的嗎?回答當然是否定的。現在的中國歷史年表上,分明清清楚楚地記載著建文帝朱允炆的年號,這大概是朱棣所始料不及的。也許朱棣對自己所採取的手段到底能達到什麼樣的效果,也沒有完全的把握,他還需要採取另外的措施來鞏固自己的統治。那麼,朱棣還會怎樣對自己採取一番巧妙的「包裝」?毛佩琦先生究竟是如何看待這樣的事情呢?
朱棣推翻建文帝的統治,他還打起了一個旗號,就是要恢復朱元璋的祖制。恢復祖制,有些人高興,有些人不高興,為什麼呢?朱元璋的祖制是很殘暴的。建文帝他是相對實行了寬松的政策,但是朱棣為了使自己的統治合法,他說我要恢復祖制。還有一條,就是他在一切文書當中,要竭力宣傳自己是朱元璋的嫡子。大家知道,在中國古代宗法社會當中,嫡和庶的分別非常大。嫡,他的妻子也有嫡庶之分,所以生的兒子也有嫡庶之分。嫡子有繼承權,庶子就沒有繼承權。所以嫡子,嫡長子繼承皇位,庶子就沒有。他現在聲稱自己是嫡子,就是說自己做皇帝是合法的。
那麼怎麼樣體現他自己是嫡子呢?要把這句話寫在歷史上,讓大家都看。明朝有一個傳統,老皇帝死了以後,新皇帝繼位,要給前面的皇帝編修史書,當時叫做「國史」,也就是我們現在所稱的「實錄」。朱棣所要修的是誰的實錄呢?就是《太祖實錄》。他在修《太祖實錄》的時候,就把自己是高皇帝的嫡子寫進去。所謂高皇帝就是朱元璋,就是太祖高皇帝,他的謚號是「高」,高皇帝。這個實錄很快就在學士謝縉的主持下完成了,但是修了以後,朱棣特別不滿意,後來又下令讓姚廣孝主持重修。所以,在歷史上就有「實錄三修」這么一個掌故,說《明太祖實錄》,你現在看到的《太祖實錄》並不是原來的面貌,是經過三次才定稿的。那麼定稿為什麼這么困難呢?它的核心爭議之處在哪裡呢?就是在是不是宣傳了朱棣做皇帝的合法性。
所以在三稿三修的「實錄」當中,第一,要表現朱棣是高皇後所生,就是馬氏親生的,不是別人生的。是不是馬氏生的呀?我們以後會說,這是一個問題,要是馬氏生的還老要說嗎,我是我媽的親兒子,我是我媽的親兒子?不用這么說,當時也不用去檢查DNA,誰都知道,不用說;他天天掛在嘴頭上說自己是高皇後的親生兒子,這里就有問題,這叫「欲蓋彌彰」啊。所以「實錄」三修就是為了掩蓋他真正的生母和他的出身。第二個,就是要說明他登位的合法性。他把他所有的他靖難時期的一些事實,跟朝廷往來的文書,經過篡改以後,附在《太祖高皇帝實錄》之後,說明他登位的合法性。而且說明在朱元璋活著的時候,就有心把位置傳給他,暗示。實際上子虛烏有。
所以我們看歷史,事實是客觀存在的,但是人寫的歷史永遠跟客觀現實是不一樣的。真正有良心的史學家他所追求的是最終的歷史真實,但是我們永遠離最終的歷史真實還有一步距離。「實錄」經過三修以後,朱棣看到這個「實錄」,說:「庶幾稍副朕意」,什麼意思呢?啊,這回差不多了,我比較滿意。
* 讓朱棣滿意的這部所謂「歷史」,在我們現代人看來,正是它掩蓋了真實的歷史。但俗話說得好,假的真不了,真的假不了,不管怎麼說,朱棣的皇位確確實實是從他的侄子朱允炆手裡奪過來的,這一點毋庸置疑。那麼,在皇帝的寶座上,朱棣到底有著怎樣的表現呢?
朱棣殘暴,殺人,是一個方面,但是他對國家的治理,對明朝政權制度的建立、根基的奠定,是另外一方面的問題。我們知道,朱元璋非常勤奮,早朝、午朝、晚朝,每天辦公,身上寫滿了這些要做的事情的紙條子,貼好了,半夜裡想起什麼事來,還要把這個事情記下來。朱元璋很勤奮的,朱棣也很勤奮。因為他不偷懶,他是在馬上打出來的天下,你讓他閑著他還受不了。另外一方面,大家都說「亂臣賊子」,你這個叛逆之臣啊,他是不是老戴著「叛逆」這帽子,他也心裡很不高興。因為傳統的中國人,他受儒家文化的教育,這個「叛逆」兩個字是很不光彩的,他雖然說了那麼多話,他心裡非常清楚。他為什麼說自己又是嫡子,又是合法?他實際上還是覺得,當個亂臣賊子是不光彩的。那麼怎麼樣洗掉他這個叛臣賊子的罪名呢?他就要做事情,他就要自己給自己找很多事情來做,要做一個千古明王,我要做最好的皇帝!這從另一方面就把明朝的事業推向前去。
永樂晚年,永樂二十二年,那時候天下已經大定了,有一次朱棣退朝,他身邊的人看他的中衣。外邊是外衣,里邊是中衣、襯衣,那個袖子,破袖子弄出來,他就往裡塞塞。旁邊這個跟隨他的侍臣說,哎呀,皇帝真簡朴啊,你真是聖明的好皇帝啊。雖然有奉迎之嫌,但是也確實是說出了一句真話。朱棣說什麼呢?朱棣說:「朕雖日十新衣,未嘗無。但自念當惜福,故每浣濯更進。」說我每天要穿十件新的衣裳也不是沒有啊,我自己考慮應該惜福啊,說我們現在過得很好,我們要珍惜我們今天這些個祖宗給我們留下的基業,因此我每次洗干凈了以後又穿上了。這一點很像朱元璋,很具有一個開國皇帝的氣質。
正是因為朱棣繼承了朱元璋的事業,他也繼承了一些朱元璋的做法和觀念,比較關心民生,他說自己最大的理想是什麼?是大家安居樂業,原話是說:「斯民小康,朕所願也。」說讓大家都過上小康生活就是我的心願了。所以他興辦學校、完善學校制度、獎勵農桑、減免賦稅、賑濟災荒,在他這一朝做得都很周到。朱棣在明朝來說,是第三位皇帝。我們知道,中國歷史上的皇帝,一個是開國之君,一個是亡國之君,剩下的就叫守成之君。老祖宗打下了天下,你做皇帝,垂手而治,得了一個現成天下,守成,看著攤子就行了。朱棣不是,朱棣你說他是開國之君嗎?他不是。但是你說他不是開國之君嗎?他又自己得的天下。你說他是守成之君嗎?他也是繼承了朱元璋的天下。你說他又守成嗎?他又不是,他又開拓,很多地方他實現了開拓。朱棣既不是開國之君,也不是守成之主,他是介乎開國與守成之間,他的一生沒有暇逸,他要以一個盛世明王的名字留在史冊上,他做了一系列震動世界的大事。

❼ 明朝在風雨飄搖之際,該如何避免覆亡命運

這問題似乎沒有標准答案,但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袁崇煥的「城牆大炮」戰術,是肯定無法確保邊防安全的。

所謂的「城牆大炮」戰術,就像武俠小說中的「鐵布衫」和「金鍾罩」,只要修煉至大成,絕對可以剋制天下武學,可問題是:袁崇煥修煉得不到家,他只能使得身體的一部分受到保護,其他部位還是脆弱不堪。

在這種情況下,皇太極玩了一招「避實就虛」,繞過袁崇煥的防守區域,直接攻擊其薄弱區域,這「鐵布衫」和「金鍾罩」等於白練。

袁崇煥為什麼修煉得不到家呢?是因為這一招太過耗費資源。如果大明上千里的長城防線,全部按照袁崇煥的方法來武裝,那即使大明有一百萬軍隊,一年准備五千萬兩白銀的軍費,也是不夠用的。

這個數字不是憑空杜撰的,因為當時大明的長城防線有上百個關口,如果全部按照袁崇煥的標准來防禦,這點軍隊和銀兩肯定不夠用,大明也拿不出這么多資源。

大明應該如何確保邊防安全呢?我試著為大家分析一番。

很多崇拜袁崇煥的人,經常因此神話袁崇煥。可問題是:拿著國家的大量錢財,駐扎了十多萬軍隊,卻只能守住二三十里寬的山海關,這到底是誇袁崇煥,還是罵袁崇煥呢?

袁崇煥沒能克服對後金報復能力的恐懼心理,始終沒能主動出擊;直到後金打到北京城下了,他才急吼吼地帶著軍隊趕來救援,這像話嗎?

當然了,大家可以堂而皇之地說:「當時的大明野戰肯定打不過後金」,對此我不想否認。

可問題是:既然野戰打不過,那為什麼不加緊訓練游擊隊,不努力扶持盟友,反而一味地將修造城池呢?

越是打不過,就越不能被動防守,因為被動防守只能等死,必須主動出手破局。

或許有人會說,主動出手破局的結果,只會死得更快。這話不能說不對,但得看對手是誰。

以滿清的體量,在沒有內奸帶路的前提下,他是絕沒有可能征服大明的。因為他體量太小,只要沒有帶路黨,大明中央政府就算完全不設防,後金也不可能成氣候。

在這種背景下,只要大明願意主動扶持游擊隊和盟友,就能有效地困住後金,從而保持北方均勢。雖然這種均勢很脆弱,卻也能為大明爭取寶貴的時間。

只要有了時間,大明就有可能訓練出一支精兵,正面對抗後金。可再一想到官僚集團那副德性,又覺得有些不切實際,無奈!

❽ 明朝軍事方面具體措施

軍事方面,在中央明太祖設五軍都督府閱兵部共管兵權相互牽制,明太祖又創立了衛所制度。各位所分屬於各省的都指揮使同有中央五軍都督府管轄。這些舉措士兵不都杜甫和衛所總兵將官都不能專軍權,軍權集中在皇帝手裡。

❾ 關於明朝軍事體系

明朝改革元朝軍事制度,創立了獨具特色的衛所制:皇帝獨攬軍事大權,全國要地設立 衛所,軍丁世代相繼,給養仰賴屯田。此制在維護明朝 君主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統治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軍隊的統轄與衛所制 朱元璋統一全國後,採納劉 基建議,立軍衛法,在全國建立衛所,控扼要害。中央設大都督府。洪武十三年(1380)改為五軍(即中、左、右、前、後軍)都督府,為最高軍事機關,掌管全國衛所軍籍。征討、鎮戍、訓練等則聽命於兵部。遇有戰事,兵 部奉皇帝旨意調軍,任命領兵官,發給印信,率領從衛 所調發的軍隊出征。戰爭結束,領兵官繳印於朝,官軍各回衛所。這種統軍權與調軍權分離和將不專軍、軍不私將的制度,旨在保證皇帝對全國軍隊的控制。在地方,設都指揮使司(簡稱都司),置指揮使,為地方統兵長 官。都司之下,在沖要地區的府(含直轄州)、縣(州)置衛或設所。一般衛由衛指揮使率領,轄5個千戶所,共 5600人;千戶所由千戶率領,轄10個百戶所,共1120人, 百戶所由百戶帶領,轄2個總旗,共112人;總旗轄5個小 旗,共50人;小旗10人。洪武二十六年(1393),定全國都 司、衛所,共設都司17個、行都司3個、留守司1個、內外衛329個、守御千戶所65個。兵額最多時達270餘萬人。

以下是明朝的軍事領導制度。

以中央軍事領導機關來說,起義時期,朱元璋以都元帥身份自主行樞密院事,親自指揮全盤軍事,以後,改行樞密院為大都督府,設大都督一人,名義上是「節制中外諸軍事」,其實,一切大小軍政,包括軍官任免、軍隊調遣、戰役指揮、戰略考慮等,都由都元帥決定,大都督府不過是主持後勤給養。軍丁軍戶管理、考績、馬政等日常事務。大都督當然也要統軍作戰,但只能奉命進止,不許擅作主張。當時,朱元璋在行中書省內設戶、禮、刑、工四部,獨不設吏、兵二部,正說明人事和軍事大權不容假借於人。即使如此,到吳元年(公元1364年)還是對此作了部分的調整,雖然仍保留大都督府,但裁免去大都督一職不設,改設左、右都督、同知都督、副都督、僉都督若幹人,均為大都督府的長官。很顯然,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眾設多官而分其事權。

明王朝建立後,在中書省下的六部已有兵部,這對一個統一的封建大帝國來說,是實不可少的。明初,將原來由大部督府掌管的武官任免、考績、蔭襲、軍隊的訓練、後勤給養、軍丁軍戶管理等軍事行政工作劃歸兵部掌管,大都督府僅保留統率全國軍隊的職權。

到洪武十三年(公元1680年),在撤廢中書省的同時,朱元璋也宣布徹底改組大都督府,將大都督府分設為前、後、中、左、右五軍都督府。中書省和大都督府的同時大變動,是當時明王朝中央軍政制度大改組的兩翼,其重要意義實不相上下。當時還規定,五軍都督府互不統轄,應該分別與兵部直接聯系工作,而統一奏請皇帝裁定。每一個都督府內又都設有一小群都督,計有左右都督、都督同知、都督僉事、副都督等,俱為負責官員,由朝廷指定各都督府分別統率全國各都司、衛、所,不得隨便變動。至仇,統軍的部門便一分而為五,領導人更是由一個增加到好幾十個。任何統軍的都督都絕不可能率本部軍兵與朝廷對抗了。

其實,任何一個都督府及其中的任何一個都督,連率領本部軍兵的權力也是沒有的。因為明王朝還規定:兵部有出兵之令而無統兵之權,五軍都督府有統軍之權而無出兵之令。有軍事行動時,兵部奏請委派某一都督府某一都督率兵出戰,而分調其他各都司、衛、所的兵丁歸其指揮。軍事行動結束,將帥即歸回原都督府,兵丁歸回原工所建制。這種體制顯然是為了防範軍權旁落,是為了對將帥們的職權有意掣時,其必然結果是,要付出大大削弱自己軍事威力的代價。

明代軍隊的建制

明代設在地方統率軍隊的部門分為都指揮使司、衛、所三級。

都指揮使司又叫都司,是負責一個地區統率軍隊的領導性機關,轄有若干個衛和所。都指揮使司是省一級「三司」之一,設都指揮使一人,都指揮同知二人,都指揮僉事四人,還根據需要設置若干僚佐胥吏。全國各個都指揮使司分別轄屬五軍都督府領導。 明代的國防制度

明代鎮戍制度,凡邊塞,沿海及西南少數民族地區的要害地方,平時都設重兵鎮戍。而永樂以後,建都北京,三面近塞,故邊防尤重。當時邊防,動起鴨綠江,西抵嘉峪關,綿洹萬里,分地守御。初設遼東,宣府,大同,延妥四鎮,繼設寧夏,甘肅,薊州三鎮,又以山西鎮巡統馭偏頭三關,陝西鎮巡統馭固原,亦稱二鎮,是為九邊。其沿海一帶,則自廣東樂會接越南界五千里抵閩,又二千里抵浙,又二千里抵南直隸,又千八百里抵山東,又千二百里逾廬龍抵遼東,又千三百餘里抵鴨綠江,故海防亦重。自嘉靖中,倭寇肆掠,前後共設七鎮,而守備,把總分守巡徼會哨的不下數百員。至於西南四川,雲南,貴州,湖廣,廣西等省少數民族地區,也都扼險設鎮戍守,以行對少數民族的鎮壓政策。計明萬曆,天啟間,全國共設薊州,昌平,遼東,保定,宣府,大同,山西,延妥,寧夏,甘肅,陝西,四川,雲南,貴州,廣西,湖廣,廣東,浙江,福建,山東等二十鎮。其中屬東北,西北邊防的共十一鎮,屬東南海防的共四鎮,屬西南少數民族地區的共五鎮。因為明代建立鎮戍的用意,原是為的要厚集兵力保衛國防而設的,至於對鎮壓內地人民,備有一般兵防便可以應付,所以腹里省分如安徽,江西,河南等省,都不設重鎮。這個鎮戍制度,有一個優良的功能,便是平時鎮戍重兵於要害,到有事的時候,既免臨時爭調,得以逸待勞,而諸鎮聲勢聯絡,易收應援夾擊之功,復可節省兵力。明代邊防,海防,遠的萬里,近的也數千里,而置兵不多,防戍暇整,即深得此制的功用。

明代軍隊的官職敘述

軍隊是國家政權的主要組成部分之一,因此,明初的統治者也特別注意對軍隊的管理和建設。朱元璋建立了衛所制度。《明史·兵志》雲:「自京師達於郡縣,皆立衛所」。在軍事上重要的地方設衛,次要的地方設所。當時明朝約有軍隊二百萬,都編置在衛所中,大抵每112人編為一個百戶所,1,120人編為一個千戶所,5,600人為一衛。衛所的軍官稱衛指揮、千戶、百戶。軍戶皆另立軍籍,是世襲的。精銳的軍隊多駐在京師,朱元璋在南京一帶設有48個衛,有軍士20餘萬人,朱棣在北京設72個衛。洪武二十六年(1393),共設都司17個、行都司3個、留守司1個、內外衛329個、守御千戶所65個。兵額最多時達270餘萬人。

明代初年置行樞密院,太祖自領之。又置諸翼統軍元帥府。不久,罷樞密院,改置大都督府,以朱文正為大都督,統領中外諸軍事,下設司馬、參軍、經歷、都事等官。明代定製,大都督府、大都督為從一品,又有左、右都督,正二品;同知都督,從二品;副都督,正三品,僉都督,從三品;經歷從五品,都事從七品,統軍元帥府元帥正三品,同知元帥從三品,副使正四品,經歷正七品,知事從八品,照磨正九品。不久罷統軍元帥府。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在廢丞相制的同時,為防止軍權的過分集中,也廢大都督府,改為中、左、右、前、後五軍都督府,分別管理京師及各地衛所。五軍都督府各設左、右都督,正一品;都督同知,從一品;都督僉事,正二品。以中軍都督府斷事官為五軍斷事官。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置五軍十衛參軍府,設左、右參軍。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五軍各設左、右斷事2人,提控案牘1人,並從九品。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升五軍斷事官為正五品,總治五軍刑獄。分為五司,每司設稽仁、稽義、稽禮、稽智、稽信5人,均為正七品,各理其軍之刑獄。同時,朱元璋為了防範統軍將領的專權,又規定五軍都督府對軍隊無調遣權,其調遣之權由皇帝直接掌管;兵部在軍隊中雖有任免、升調、訓練之權,但不統兵。每逢戰事,由皇帝臨時委派專人擔任總兵官,統率衛所部隊出征,戰事結束,總兵歸還將印,軍隊歸還衛所。兵權始終掌握在皇帝手中,這是朱元璋從軍事上加強和鞏固皇權的重要措施。

在京各衛,稱為京衛。京衛有上直衛,南京衛,北京衛,品秩相同。各有掌印、僉書。上直衛的親軍指揮使司有26個衛,即錦衣衛、旗手衛、金吾前衛、金吾後衛、羽林左衛、羽林右衛、府軍衛、府軍左衛、府軍右衛、府軍前衛、府軍後衛、虎賁左衛(以上12衛,洪武中置),金吾左衛、金吾右衛、羽林前衛、燕山左衛、燕山右衛、燕山前衛、大興左衛、濟陽衛、濟州衛、通州衛(以上10衛,永樂中置)、騰驤左衛、騰驤右衛、武驤左衛、武驤右衛(以上4衛,宣德八年置)。其中錦衣衛掌侍衛,緝捕,刑獄之事,常以勛戚都督領之,恩蔭寄祿無常員。凡朝會,巡幸,則具鹵簿儀仗,率領大漢將軍(共1,507員)等侍從扈行。宿衛則分番入直。錦衣衛名為宿衛扈從,實則假偵事之權,以欺壓平民及一般官員,最為專橫跋扈,特異於其他各衛。 留守5衛:舊為都鎮撫司,總領禁衛,先屬於中書省,後改隸大都督府,設都鎮撫(從四品),副鎮撫(從五品),知事(從八品)。旋即改稱宿衛鎮撫司,設宿衛鎮撫,宿衛知事。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改留守衛指揮使司,專領軍馬守御各城門,及巡警皇城與城垣造作之事。後升為留守都衛,統轄天策、豹韜、飛熊、鷹揚、江陰、廣洋、橫海、龍江、水軍左、右10衛。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復為留守衛,與天策等8衛,俱為親軍指揮使司(惟水軍左右衛為指揮使司)並隸大都督府。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改為留守中衛,增置留守左、右、前、後4衛,仍為親軍。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始分隸五都督府。

南京另有一套軍職:

南京設守備1人,協同守備1人,參贊機務1人。守備,以公、侯、伯充任,兼領中軍都督府事。協同守備,以侯、伯、都督充之,領五府事。參贊機務,以南京兵部尚書領之,其治所在中府,掌南都一切留守、防護之事。

南京五都督府為:左、右都督,都督同知,都督僉事,不全設。其掌印、僉書,皆以勛爵及三等都督充任。分掌南京衛所,以達於南京兵部。

南京衛指揮使司,王府護衛指揮使司:設官皆如北京衛司。

都指揮使司為明代地區軍事總機構,長官有都指揮使1人(正二品)、都指揮同知2人(從二品)、都指揮僉事4人(正三品),其屬有經歷司經歷(正六品)、都事(正七品)。斷事司斷事(正六品)、副斷事(正七品)、吏目各1人。司獄司司獄(從九品),倉庫、草場、大使、副使各一人。行都指揮使司,設官與都指揮使司同。長官之中有一人統司事,稱掌印,簡稱都司,位次在布、按兩司之上。《明史·職官志五》說:「都司掌一方之軍政,各率其衛所以隸於五府,而聽於兵部。」

衛指揮使司設官與京衛同。外衛皆統於都司及行都司。衛以下為千戶所,千戶所又轄百戶所。千戶所有正千戶1人(正五品),副千戶2人(從五品),鎮撫2人(從六品)。其屬吏目1人。千戶所轄百戶所10個,共有百戶10人(正六品),總旗20人,小旗100人。刑獄則歸鎮撫掌管。凡衛所皆隸於都司,而都司又分隸於五軍都督府。自衛所以下,其官兵多世襲,這是明代特殊制度之一。

都督府的都督名稱後來變為空頭的官階,而統兵之官則須別加總兵、副總兵、參將、游擊將軍、守備、把總等名目。《明史·職官志五》:「總鎮一方者為鎮守,獨鎮一路者為分守,各守一城一堡者為守備,與主將同守一城者為協守。又有提督、提調、巡視、備御、領班、備倭等名。凡總兵、副總兵一職均須有公、侯、伯、都督爵銜者充任。其總兵掛印稱將軍者,雲南曰征南將軍,大同曰征西將軍,湖廣曰平蠻將軍,兩廣曰征蠻將軍……其在薊鎮、貴州、湖廣、四川及儹運淮安者,不得稱將軍掛印。宣德間,又設山西、陝西二總兵。嘉靖間,分設廣東、廣西、貴州、湖廣二總兵為四,改設福建、保定副總兵為總兵,又添設浙江總兵。萬曆間,又在臨洮、山海增設總兵。至明代末年,總兵官增置繁多,不可勝記。總兵在明代本為無品級之差委,至清代則為正二品的正規武職。

此外,還有軍民府、土州、土縣,其官員設置,與府、州、縣制相同。

❿ 古代如何防止軍事集團反叛

1.秦朝採取的是,把滅了國家的貴族都集合到咸陽,或是相互遷徙,讓他們沒有根基
2.漢朝採取的分封同姓諸侯,但是結果不好
3在隋唐以後,大多是將領在外打仗,但是家眷都留在帝都,還有就是派監軍,宋朝時期採取的是統軍和調軍的權力不在同一人手裡。還有就是明朝時期把功臣殺光,還有清朝削藩,設置滿族八旗、漢族八旗、蒙古八旗相互監督
外國的話,也有好多,建議看看先關書籍

閱讀全文

與中國明朝如何防止軍事集團反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泰勒為什麼穿英國國旗 瀏覽:338
印度流感死亡人數多少 瀏覽:263
中國有多少人叫陳黃河 瀏覽:945
mz義大利文是什麼意思 瀏覽:770
印度西塔是什麼地方 瀏覽:103
中國人壽保險怎麼繳費 瀏覽:732
印尼幣1億相當人民幣多少錢 瀏覽:737
印度巴帝電信airtel怎麼用 瀏覽:476
英國酒店什麼時候開始營業 瀏覽:461
印尼為什麼會有新型冠狀病毒 瀏覽:630
沙特和伊朗哪個發展好 瀏覽:205
印度多吉美索多少錢一盒 瀏覽:358
為什麼伊朗和義大利韓國那麼嚴重 瀏覽:617
美國對伊朗發射什麼 瀏覽:272
為什麼二戰後印度那麼強大 瀏覽:529
義大利的熊貓怎麼樣 瀏覽:86
我不會義大利語怎麼說 瀏覽:718
北京粵運中國多少金牌 瀏覽:981
印度為什麼突然加大檢測 瀏覽:749
義大利女排28號叫什麼名字 瀏覽: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