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美國總統沒有來過中國
尼克松、福特、里根、布希、柯林頓、小布希
上邊這幾頭都來過
2. 為什麼中國始終堅決不與梵蒂岡建交
中國沒有說堅決不和梵蒂岡建交啊。
只不過雙方就建交的條件一直談不攏,很多地方都是整好擰著。
表面上看,這是因為當年天主教會支持西方侵略,又時常煽動教徒與共產黨政權不合作。比如,2000年的封聖逆舉。當時的羅馬教皇,將一批近代在中國活動的傳教士以及追隨者封為聖人,而這些人許多都在當時西方侵略中國的行動中煽風點火,助紂為虐。這就是卡在中間的一個死結。
其實是國家、文明體系的深層次沖突。中國要求,教權臣服於治權,治權管理教權。天主教不一樣。它有一個活生生的教皇,而且規定了教皇是天主教徒的最高精神領袖,那麻煩就來了——當教皇與政治權力發生沖突,天主教徒該聽誰的?中國的政治權力,又遠遠沒有強大到能逼羅馬教皇接受中國的政治冊封。
所以事情就這么扔下了。
3. 教皇掌管世界各地的傳教事業,為什麼沒有中國
中國對宗 教的管 理實行自 治自 養,不允許國 外宗 教勢力插手國 內宗 教事務.我國剛成立時梵 帝 岡曾欲插手中 國天主教事務,被中 國政 府拒之門外.
4. 羅馬教廷與中國關系
中國與梵蒂岡教廷沒有外交關系。
中梵關系於1952年斷交,斷交的主要原因出自意識形態的不協和。當時的新中國政府驅逐了一批反新中國的外國傳教士,採用三自原則,並承認教會自行祝聖的兩位本土主教。梵蒂岡則堅決反對三自,並承認台灣政府,將獲得中國政府承認的主教開除出教會。
中國與梵蒂岡的關系起碼有三個敏感點:
首先是梵蒂岡一向反對全球范圍內的共產主義力量,其追求純粹宗教的主張與袒護政治取向並非完全統一;
其次是他保持了同台灣的正常邦交;
最後是梵蒂岡更希望將締交國的天主教會納入梵蒂岡的「道統」體系,既由教皇統一任命該國各教區的主教,規定其領導和管理方式。這和中國天主教目前的「三自」(自立、自養、自傳)原則有難以消解的矛盾。
5. 我今天看了一本比較權威的書 上面說馬克 波羅 可能沒來國我國,這是歷史的一個驚天騙局嗎
1295年冬末的一天,義大利水城威尼斯有名的商人家族——波羅家族門口來了三個裝束奇特、蓬頭垢面的男子。他們講著很不流利的義大利語,告訴守門人,他們是波羅家的成員,從東方經商回來。僕人看著眼前這三個衣服破破爛爛的人,說什麼也不相信他們說的話,爭執最後還是驚動了波羅家的主人,經過仔細辨認,終於確認了這三個人的身份,他們是尼古拉•波羅、馬飛•波羅和馬可•波羅。
24年前他們父子、叔侄三人出門,說是前去中國,但從此就沒有任何音信,家人還以為他們早就不在人世了。
馬可•波羅等人從遙遠的東方回來的消息很快傳遍了威尼斯城,人們紛紛來到馬可家中觀看。馬可•波羅也激動地向人們講述他們的旅途見聞,但很多人都將信將疑,甚至宣稱這是一個謊言,是波羅家的三個流浪漢編造出來的。還有人譏笑馬可,你們從富有的東方回來時,為什麼都穿著那樣一身破破爛爛的衣裳?據傳說為了證實他們說的話,馬可在家裡舉行了一個非常盛大的宴會。席間每上一道菜,他們就更換一套衣服,一套比一套華麗。最後他們換上回來時穿的那套破衣爛衫,當眾撕開襯里,讓裡面藏的金銀珠寶灑落一地。懷疑者中有的人相信了馬可的話,有的仍然認為馬可的行為只不過是在炫耀自己的富有罷了。
對於馬可滔滔不絕地講述東方見聞,威尼斯人很快就失去興趣了,威尼斯和熱那亞之間的戰爭吸引了他們的注意力。按照當時威尼斯法律,軍艦由有錢人出錢捐造,富有的馬可家自然也不能例外。馬可把自己捐造的軍艦命名為「東方」號,親自擔任艦長。後來威尼斯海軍戰敗,馬可也被俘入獄。在獄中,馬可總是獨自眺望著窗外,回憶起自己年輕時在中國的見聞。他的沉思引起了同獄中一位叫做魯思狄謙的作家的關注,馬可情不自禁地向他講述了自己的經歷,作家對他的講述很感興趣,建議由馬可口述,他來筆錄成書,以打發獄中的漫長時光。四年後馬可出獄,將書稿整理成舉世聞名的《馬可•波羅游記》(又名《東方見聞錄》)。
書中記錄馬可•波羅於1254年出生在威尼斯,馬可十五歲的時候,去東方經商的父親和叔叔帶著中國皇帝寫給羅馬教皇的親筆信回到了威尼斯,當時羅馬老教皇剛剛去世,新教皇還沒選出,他們只好在威尼斯等待。這時候馬可被父親講的東方旅行中的奇聞趣事迷住了,請求也跟著他們再到中國去。1271年,新即位的教皇格里高利十世給忽必烈寫了回信,派尼古拉等人帶著書信和禮物去見忽必烈,十七歲的少年馬可跟著父親等人踏上了前往中國的旅途。
馬可一行離開威尼斯,經地中海向南航行;接著從地中海東岸的阿克城出發,途經小亞細亞、兩河流域、波斯、阿富汗、中亞細亞、帕米爾高原、塔克拉瑪干沙漠,最後歷經千辛萬苦,於1275年5月到達中國元朝的上都。當時忽必烈已率蒙古鐵騎統一了中國,他很喜歡聰明機靈的馬可•波羅,讓他在元朝做了十七年的官。馬可•波羅除在京城大都(今北京)視事外,還經常奉忽必烈的命令巡遊外省,去過新疆、甘肅、山西、蒙古、雲南、江蘇、浙江、福建等地,還奉命出使過緬甸和南洋。忽必烈答應他們完成任務後就可以直接折返故里,因此到達波斯後,他們繼續西行,花了將近一年的時間回到了威尼斯。
當時的歐洲還沒有印刷術,人們爭相抄閱《馬可•波羅游記》,對於書中記載的東方的文明和財富羨慕不已,引起了後來的「地理大探險」時代。但是當時的人們對《馬可•波羅游記》也有很大的懷疑,因為書中所寫的地理、方物、史實超出了歐洲人當時的認識極限,所以人們難免會懷疑它的真實性。在一些保守的西方人看來,基督教文明是全世界最發達的文明,比基督教文明更加發達的文明是不可想像的。馬可•波羅口中的中國是一個經濟文化高度繁榮發達的國度,遠遠高於當時歐洲的社會發展水平,因此這本書被稱為「荒誕不經的神話」,有人說馬可•波羅是一個「騙子」,他撒了一個彌天大謊。
馬可•波羅到底有沒有撒謊?現代學者也分為好幾派,有人從《馬可•波羅游記》中的內容去考察,從而推論出馬可在撒謊。1965年,德國學者福赫伯在一篇報告中說,馬可把回族人思瑪因向忽必烈進獻拋石機的功勞記在了自己的頭上,而據史料記載的時間他卻還在去中國的途中。另外,中國史籍上沒有任何馬可在揚州當過官的記錄,一個外國人在文化經濟發達的南方商業中心當官而沒有留下任何記載,這是不可能的。1982年4月14日,克雷格•克魯拉思在英國《泰晤士報》上發表《馬可•波羅到達中國沒有?》一文。提出幾點懷疑:一、中國浩如煙海的史籍中根本找不到一條可供考證馬可•波羅的材料;二、書中的很多統計材料都是值得懷疑的,就連蒙古皇帝的家譜也說得含混不清;三、中國文化中最具特色的東西——茶和漢字,書中隻字不提,還有對歐洲人來說很先進的印刷術也沒有提到;四、書中的許多中國地名用的都是波斯叫法。因此,馬可•波羅可能只到過一些中亞國家,他可能和一些到過中國的波斯商人交談過,或是在波斯看到了關於中國的文字介紹,加上道聽途說才拼湊成了《馬可•波羅游記》。
也有人說,馬可•波羅確實到過中國,但他在書中的描述太過誇張,對於中國的富有描寫有些言過其實,「黃金遍地,香料盈野」,在現在看來這些也有些離譜。但是作為一個到過中國見進「大世面」的人,不可否認馬可•波羅會帶有炫耀的心態對所見所聞誇大其辭。而《馬可•波羅游記》是由馬可口述,別人執筆的,馬可的回憶會有不準確的地方,執筆者也許會濫用修飾,誇大事實,我們不能單憑《馬可•波羅游記》來否定馬可•波羅到過中國。
馬可•波羅到底來過中國沒有?在現在看來也很難下定論。
6. 梵蒂岡為什麼不跟我國建交
梵蒂岡國務卿蘇達諾樞機曾表示,一旦中國同意,梵蒂岡准備當晚或翌晨就把大使館遷到北京。
在台灣為數不多的「邦交國」中,分量最重的恐怕就是梵蒂岡了,因為它不僅是歐洲惟一與台灣有「外交」關系的國家,更是在全世界有重要影響的國家。一直以來,由於宗教認同方面的原因,「台梵關系」被台灣當局視為「牢不可破」。不過,最近不斷從梵蒂岡教廷傳出的聲音卻是:梵蒂岡期盼盡快與中國建交。
與中國建交「只爭朝夕」
3月25日,梵蒂岡外交部長拉約洛在接受香港有線寬頻電視台專訪時表示,教廷與中國建交「時機已成熟」,呼籲中梵雙方克服歧見展開對話,並表示對話最終可導致雙方全面建交。
事實上,這已不是梵蒂岡第一次主動表示願與中國建交。近年來,梵蒂岡不斷通過各種渠道向中方表示,希望像其他歐洲國家一樣,與中國建立正式外交關系,而只保留與台灣的非官方關系。去年10月25日,梵蒂岡國務卿蘇達諾樞機曾以「只爭朝夕」的姿態表示,梵希望盡早與中國建交,一旦中國同意,梵蒂岡准備當晚或翌晨就把大使館遷到北京,因為畢竟「中國數百萬天主教教徒的精神需求顯然比30萬台灣天主教教徒的需求更加迫切」。去年新教皇本篤十六世上台以來,更把與中國建立正常外交關系作為最重要的任務之一,多次在不同場合表示願意和中國建交。3月28日,本篤十六世甚至表示,已故前任教皇約翰·保羅二世把沒能踏上中國大地視為最大遺憾,希望自己能在合適的時機訪問中國。
據台灣媒體報道,梵蒂岡甚至已經為中梵建交後如何安置台灣制定了詳細計劃,包括由教皇出面「安撫」台灣教眾以及通過加強梵台在宗教事務及宗教團體等方面的互動和交流,以一種「恰當的方式」維系教廷在台影響力。
中國堅持建交原則不變
梵蒂岡方面不斷的高調表態引起了各方關注,有消息因此「大膽猜測」中梵將在2007年5月前建交,教皇甚至可能於2008年北京召開奧運會前訪華。
針對這些傳聞,4月2日,國家宗教事務局長葉小文表示,中方與梵蒂岡一直都有接觸,但雙方未設定建交時間表。他認為,中國政府處理中梵關系問題的兩條原則是明確的、一貫的,即梵蒂岡必須斷絕同台灣的所謂「外交關系」,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代表全中國的惟一合法政府;梵蒂岡不得干涉中國內政,包括不得以宗教事務為名干涉中國的內部事務。如果梵方能夠接受中方提出的兩大原則,相信雙方很快就可以建交;如果梵方不能接受這兩大原則,建交就會很困難。
中梵關系能否進一步發展,梵蒂岡的誠意自然很重要,不過比誠意更重要的是實際行動。
中梵建交利在雙方
建交對於中梵雙方來說,都有著重要的利益。對中國來說,梵蒂岡是中國外交棋盤上一顆重要的棋子。作為台灣在歐洲進行外交角力的惟一立足點,梵蒂岡的轉向將極大地壓縮台在歐洲的外交活動空間;同時,梵蒂岡放棄台灣的決定還將促使和台灣有「外交」關系的少數國家尤其是拉美的那些親台國家,在外交政策上發生轉變。此外,作為天主教徒世界的「共主」,梵蒂岡對西方國家的巨大影響力不容忽視,因此中梵建交將極大地改變西方對中國的看法,因此有輿論甚至將中梵建交稱為「東方與西方的和解」。
而對於梵蒂岡來說,與中國建交無疑是進一步提升國際影響力的「捷徑」。有媒體就認為,作為一個世界性的宗教,天主教不能進入中國,「其代表性就減少了一半」。
梵蒂岡
梵蒂岡是一個政教合一的城國,面積0.44平方千米,人口1000人,其中多數為義大利人,是世界上最小的國家。梵蒂岡在拉丁語中意為「先知之地」。公元756年,法蘭克王丕平把羅馬城及其周圍區域送給教皇。1929年,義大利政府同教皇庇護十一世簽訂了《拉特蘭條約》,承認梵蒂岡為主權國家。教皇是梵蒂岡的首腦,有最高立法、司法、行政權。教皇自稱「基督在世代表」,是世界天主教徒的精神領袖。
7. 教皇為什麼不能來中國
從唐代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到明朝利瑪竇來華,以及湯若望、南懷仁等人在中國為官,都沒有將所謂的不合規矩掛在嘴上,甚至在1656年羅馬天主教史上第239位教皇亞歷山大七世也准許中國人行自己的禮節。可這位克雷芒一世,為什麼就盯上了中國,而且還不達目的誓不罷休呢?
要解釋教皇為何會對中國如此執著,看一下當時他自己和羅馬教廷的處境就明白了。
多事教皇的多事之秋
一、從十六世紀開始一直持續到十七世紀的宗教改革,在馬丁·路德和約翰·加爾文等人的領導下,早就將自中世紀以來一家獨大的羅馬教廷的威權逼進了崩潰的邊緣。再加上新教的崛起,以及英王亨利八世為了再婚而將天主教廢除,並且不再承認教皇的地位,且自任為英國的宗教領袖,將英國的宗教從教皇的影響下徹底割裂了出來。而且由於教廷位於義大利,而這里又是文藝復興的發源地,所以新潮的思想,加上逐漸解放的天性,都讓整個教廷感受到了威脅。
8. 為什麼中國不與梵蒂岡建交
梵蒂岡是少數幾個未與中國建交的國家之一,許多人認為是台灣的原因。其實我看來更多的是因為宗教原因。
因為意識形態和歷史的原因,現在兩國沒有建交,中國的社會權力架構,乃至華夏文明的文化基因,與羅馬教廷制定的天主教組織運轉體系完全沖突!
9. 教宗本篤十六世為什麼不能來中國
主要是中國和梵蒂岡沒有建交(但是梵蒂岡與台灣當局有「邦交」),沒有建交的原因是中國堅持獨立自主自辦天主教會,由教徒選舉產生大主教,而梵蒂岡要任命中國的大主教,其中利害之處在於中國共產黨不想像越南、古巴一樣來使外國藉此宣傳反共思想危害國家利益(越南、古巴的天主教會領導層由教廷任命,是共產黨對著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