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請問中國現在的社會性質是什麼
近代中國的社會性質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這種社會是一種畸形的社會。中國由—個獨立的封建社會變成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是有一個歷史過程的。
第一,第一次鴉片戰爭和中英《南京條約》等—批不平等條約的簽訂,成為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起點;
第二,1856年開始的第二次鴉片戰爭和《天津條約》、《北京條約》等第二批不平等條約的簽訂,加快了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演變;
第三,中日甲午戰爭和《馬關條約》的簽訂,使中國社會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進—步加深;
第四,1900年的八國聯軍的侵華戰爭和次年簽訂的《辛丑條約》,使清政府完全成為帝國主義控制中國的工具,標志著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正式形成。
資本主義、帝國主義的侵略是造成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根本原因,封建主義的黑暗統治也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形成的重要原因。
㈡ 中國到底是什麼社會
中國是人情、金錢萬能並存的社會!為什麼這么說呢?凡是當過打工仔的都知道,有錢好辦事,沒錢辦事難,只要有足夠的金錢,什麼事情搞不定,除非不買賬;有錢雖然好辦事,但有時候,還是要講人際關系,要有一點人脈,否則有錢也會辦事碰壁!
㈢ 我國是一個怎樣的社會
中國目前的經濟體制已經不是馬克思主義意義上的社會主義,中國30年的經濟改革中最大的成就就是建立並發展了私有經濟。從這個意義上講,中國的經濟改革不對社會主義經濟體制的改良,而是逐步廢除社會主義經濟體制,向資本主義經濟體制轉變的變革。中國的私營經濟對GDP的貢獻已經達到65%左右便是這一轉變有力的證明。可以說中國目前的經濟體系已經是准資本主義,目前雖然國有經濟比例還不小(國有經營資產大於60%),但政府正在努力使私營經濟成分變得越來越大。當達到與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國有經濟成分比例和結構相近時,中國經濟便完成向資本主義經濟的轉變。
中國雖然在經濟體制上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政治體制仍然沒有什麼基本變化。實際上目前中國政治體制與經濟體制並不同步,存在著政治體制和經濟體制之間的矛盾,這正是社會上存在的官商勾結,貪污腐敗,貧富懸殊現象的主要原因。也就是說,政治體制制約了經濟體制深化改革,加劇了經濟發展中出現的不良現象。因此目前中國到了進行深化改革的關鍵時期,因為經濟改革已經不可逆轉,那麼進行政治體制改革是必然的趨勢,甚至是不以人們的意志為轉移的。
要問中國目前是怎樣的社會,可以說,中國是經濟體制上的准資本主義和政治體制上的社會主義的混合體。但這種混合體結構的存在只是一個過渡階段,時間不會太長久。隨著經濟的進一步發展,政治體制必然最終與經濟體制同步。
㈣ 中國是什麼樣的社會
中國是一個傳統的社會,是一個和諧的社會,是一個開放而多元的社會
㈤ 我國是什麼社會
我國是社會主義社會。
中國政治制度是指1949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在中國大陸實行的,規范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政權、政府制度、國家與社會關系等一系列根本問題的法律、體制、規則和慣例。
我國現代政治制度主要包括社會主義制度,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基層群眾自治制度及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
㈥ 為什麼說我國是社會主義社會
因為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都是人類進步的社會歷史產物。它們的性質根本對立,但在當代同處於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的第二大形態,具有共同的社會存在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人的獨立性。
中國從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過渡到共產主義社會,需要經過一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用來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不斷擺脫對物的依賴性,為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創造條件。
中國社會的發展演進,的確出現了特殊形式。封建社會沒落之後,中國沒有按照人類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進入資本主義社會,而是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無產階級和廣大勞動群眾奪取了國家政權,開始了新民主主義社會和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中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應該是在中國特殊的國情條件下,在人類社會發展的第二大形態中,具體社會制度演進的一種特殊形式。它在本質上不同於經典的資本主義,完全有理由承擔起為人類社會向第三個階段共產主義邁進創造十分發達的生產力和極為豐富的物質財富的一部分任務。
(6)中國是個什麼社會擴展閱讀: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堅持社會主義的基本制度,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促進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設與和諧社會建設全面發展。
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尊重人民群眾的創造精神,通過深化改革、創新體制,調動一切積極因素,激發全社會的創造活力;注重社會公平,正確反映和兼顧不同方面群眾的利益,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和其他社會矛盾,妥善協調各方面的利益關系。
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使它們相互協調相互促進,確保社會政治穩定。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不是無差別的社會。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既是目標又是過程,需要經過長期奮斗、不懈努力才能逐步實現。
㈦ 中國現在是什麼社會
現在的社會,正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社會,正是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社會,陽光普照的社會,陰暗面慢慢縮小,正能量強大,負能量侵蝕,充滿著復雜挑戰的社會,每個個的觀點,腳步在這個社會主義初級階的社會,都有所反快。信仰馬克思主義,步步緊跟黨,不斷改變社會,發展和提升提質社會,幸福和諧的社會。
㈧ 中國是什麼主義社會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就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立足基本國情,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鞏固和完善社會主義制度,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由中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提出的。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中國共產黨對現階段綱領的概括。其科學涵義是要求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本國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走適合中國特點的道路,逐步實現工業、農業、國防和科學技術現代化,把中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國家,即一方面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走社會主義道路;另一方面必須從中國的實際出發,不照抄、照搬別國經驗、模式,而是走具有中國特色的路。
中國共產黨依據毛澤東倡導的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原則,總結長期探索所積累的經驗 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特別是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實踐,深刻地認識到建設中國社會主義的規律,在十二大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科學論斷。黨的十三大、十四大和十五大對這一論斷形成了一系列科學觀點,制定了一系列具體政策、措施。主要內容有:解放思想,實事求是,以實踐作為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中國所要解決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黨和國家的工作重點必須轉移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社會主義現代化軌道上來;建設社會主義有一個很長的初級階段,社會主義社會的根本任務是發展生產力,集中力量實現現代化;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是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的重要動力,對外開放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必要條件;使社會主義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依法治國,改革和完善國家的政治體制和領導體制;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建設,堅持四項基本原則與堅持改革開放兩個基本點要互相結合,缺一不可;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和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改善和發展社會主義民族關系,加強民族團結:用「一國兩制」來解決國家統一問題;執政黨的黨風問題關繫到黨的生死存亡;反對帝國主義、霸權主義、殖民主義、種族主義,維護世界和平。
㈨ 年新中國成立的100多年間,中國是一個什麼社會性質
1840-1949年,中國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1919-1949年,以五四運動為開端,中國人民在工人階級及其先鋒隊——中國共產黨(1921年成立)的領導下進行新民主主義革命。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標志著新民主主義革命結束,中國進入新民主主義社會。
1949-1956年,中國是新民主主義社會,不是社會主義社會。因為社會主義革命還沒有全部完成;從1953年開始進行社會主義改造時,社會主義制度還沒有確立。
1953-1956年,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進行社會主義改造,社會主義改造是社會主義革命的重要組成部分。
1956年,中國基本完成社會主義改造和整個社會主義革命,確立社會主義制度,進入社會主義社會。中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時間起點是1956年,至少持續一百年。
2002年,中共十五大報告首次提出、2017年十九大報告調整確認「兩個一百年」的奮斗目標:到建黨一百年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到新中國成立一百年時,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2020年,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2035年,中國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
2049年,本世紀中葉,中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權威文獻】
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到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這是一個過渡時期。黨在這個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和總任務,是要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逐步實現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化,並逐步實現國家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過渡時期總路線
我國從五十年代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到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基本實現,至少需要上百年時間,都屬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十三大報告
第一個階段,從二○二○年到二○三五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再奮斗十五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
第二個階段,從二○三五年到本世紀中葉,在基本實現現代化的基礎上,再奮斗十五年,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十九大報告
㈩ 中國現在是什麼社會形態
中國現在是社會主義社會。
社會形態是指生產力在一定發展階段相適應的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體。它是統一性和多樣性的統一。社會形態的更替表現為歷史的運動和發展。
從不同的角度分析,既有原始社會、奴隸制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社會主義社會五種社會形態,也有自然經濟社會、商品經濟社會、產品經濟社會三大社會形態。除此之外,由於復雜的社會歷史條件,還有各種非典型的社會形態,如舊中國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等。
(10)中國是個什麼社會擴展閱讀:
馬克思深刻地分析並生動地再現了社會形態演進的歷史必然性。
馬克思指出:「生產力和社會關系——這二者是社會個人的發展的不同方面——對於資本來說僅僅表現為手段,僅僅是資本用來從它的有限的基礎出發進行生產的手段。但是,實際上它們是炸毀這個基礎的物質條件。」
而且,隨著資本主義生產內部的矛盾運動,資本主義向世人昭示出其暫時性和歷史性。基於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及其矛盾的判斷和分析,馬克思指出:「如果我們在現在這樣的社會中沒有發現隱蔽地存在著無產階級社會所必需的物質生產條件和與之相適應的交往關系。
如此看來,共產主義也不是無中生有的,正如列寧所言,由於生產力的發展,「共產主義是從資本主義中產生出來的,它是歷史地從資本主義中發展出來的,它是資本主義所產生的那種社會力量發生作用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