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國目前應該如何發展
個人認為中國只要把農業問題解決的差不多了,在發展經濟軍事等會很順利的!~
2. 現代中國應該如何發展
一、國家與社會的關系從高度一體化轉向適度分離
改革開放前的中國,特別是在建國初期,為了盡快擺脫貧窮落後,加速實現工業化,實行了高度集中的中央計劃體制和管理體制。這種體制的基本特徵是社會高度的國家化,其國家與社會的關系表現為兩個方面:一方面是社會權力相對萎縮。由於社會缺乏自主性,社會流動性差,內部分化不明顯,各種社會組織無法得到正常發育,社會內部難以形成一套自我管理、自我約束的內在機制。另一方面是國家權力的無限擴張。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和高度集權的政治體制使國家權力滲透到社會的各個領域,整個社會從微觀到宏觀,從個人到組織幾乎都成了沒有任何自主性的國家權力的附屬物。社會的高度國家化,雖然可以提高國家權力的組織動員能力,在特定的情況下能夠推動經濟在短時期內的高速增長,但是,它不能從根本上解決經濟與社會發展的動力和協調問題,不可能創造一個生機勃勃、充滿活力和創造性的現代社會。
在改革開放初期,由於對國家與社會的關系缺乏正確的理解,在提出破除高度中央集權的管理體制的任務時,並沒有自覺地意識到造成這種體制的更深層原因,所以,當時的改革只不過是在政府機構之間重新分配權力,即把一些權力下放給地方政權,由原來的中央行政控制變為地方行政控制,並未在國家與社會的關繫上作大的調整。這種改革雖給地方帶來了很大積極性,但沒有觸及到我國社會運行中的根本問題,即政治對經濟、國家對社會的高強度支配。這種改革思路和作法,在實踐中不但沒有帶來預期的效果,而且產生了新的問題。
到了本世紀80年代中期,我國在總結和反思前一段改革思路之後,及時作了調整。90年代在強化市場化取向的經濟改革的同時,在管理體制上實行政企分開和轉變政府職能的改革。隨著經濟體制和管理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國家與社會的關系也經歷了重大的轉變,呈現出適度分離的趨勢。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根本改變了我國傳統的計劃經濟模式和經濟運行方式,市場經濟的實行導致了企業自主權的擴大和經營機制的改變,使社會的經濟領域逐漸擺脫了國家行政權力的直接控制,享有了一定的自主權,從而改變了國家與社會一體化的經濟基礎。第二,國家對社會的控制幅度有很大收縮,國家直接控制的社會資源和領域都已經大大減少。如在整個國民經濟體系中,各種經濟成分共同發展;城市公共福利事業社會化、農村村民自治制度、社會保障以及社會救濟制度等方面都有了相當程度的發展,社會自我協調能力有顯著提高。第三,國家對社會的控制強度有明顯改革,不再以強制性的行政指令和計劃為主,而是以法律和經濟手段為主來調節和控制社會的運行。第四,國家與社會在組織結構上有了明顯分化,改變了過去社會組織行政化的傾向。企業以及其它類型的社會組織,如各種協會、學會、研究會、民間社團和一些事業單位逐漸與國家行政組織相分離,成為具有確定法律地位的獨立法人。與此同時,國家對社會的管理權力也受到法律的約束。隨著國家把本應屬於社會的權力重新歸還給社會,極大地解放了社會生產力,促進了社會的自我發育和成熟。一種以社會為主體,國家依法進行調節和管理的國家與社會適度分離的新型關系正在逐步形成。
二、政府權力從中央高度集權轉向尋求中央和地方集權與分權的相互協調
在改革開放以前,我國實行的是中央高度集權的體制。這是一種由中央運用行政力量和行政辦法集中地配置社會資源的管理體制。其根本特徵是決策由中央一級作出,保證中央指令性計劃的貫徹和落實是地方的根本任務,地方不具有相對獨立的職責。盡管在這期間也搞過地方分權,但是,這種分權是在政治經濟一體化的條件下,是在遵守和執行全國統一的指令性計劃的前提下的地方分權。這種調整往往出現一統就死、一放就亂的局面。
實行改革開放後,我國採取行政性分權的辦法,試圖改革中央政府權力高度集中的問題。例如,從1980年起實行「劃分收支,分級包干」的財政體制。此外,在計劃投資、進出口、稅收、價格、外匯、引進外資、預算外資金等方面,先後給予了地方政府以更多的自主權。雖然地區、行業間的競爭為經濟發展注入了活力,但同時也付出了巨大的代價。一是導致地區結構趨同;二是造成投資需求膨脹,引起大量不必要的重復建設和盲目建設,並一再引發通貨膨脹;三是中央政府調節經濟的能力大大削弱,地區間市場封鎖傾向抬頭,妨礙了資源的合理配置,國有企業困難加重;四是在下放權力的同時並沒有建立起完善的對地方權力進行約束和監督的機制,導致了腐敗的滋長。
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的過程,實質上也是權力從集中到分散的過程。然而,否定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並不意味著否定中央政府的積極作用,也不意味著否定中央政府適當集權的必要性。在以地方分權為取向的改革過程中出現的種種問題的根源,不在於中央與地方關系本身,而在於沒有從根本上改變計劃經濟體制,政治經濟一體化的問題沒有解決。在這種前提下,地方政府不再是一個消極的被控客體,而成為一個能動的追求自身利益的主體,因此,在區域的特殊利益的驅動下,就必然表現為主動的擴權和尋求利益的最大化:一方面是想方設法地向中央要權;另一方面是千方百計地保護和擴大地方利益。如果把改革的著眼點只是局限在「中央集權」還是「地方分權」上,停留在行政性分權上,不從重建國家與社會間關系的高度來認識和實施這場改革,那麼中央與地方關系的改革必將失去強大的社會支持,改革的措施只能是枝節性的權宜之計,不能從根本上改變舊的政府體制,更不能解決改革過程中出現的中央對地方某些方面仍然統包過多與調控乏力的現象同時並存的問題。實際上,片面強調中央集權而忽視地方利益和片面強調地方分權而忽視中央權威的傾向都是錯誤的。
1992年,在中國改革處於艱難選擇的關鍵時期,我國明確提出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標。這實際上為超越僅僅從中央與地方對立的角度考慮問題,特別是僅從行政分權來考慮問題的片面觀點指明了方向。要徹底擺脫「一統就死、一放就亂」的惡性循環,就必須在市場經濟的基礎上,在國家與社會相對分離的大背景下,重新界定中央與地方的關系,實現二者關系的合理化、法制化。
所謂中央與地方關系的合理化,概括地說,就是要建立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符合現代社會政治經濟結構要求的、集中與分散有機結合、分工合理、相互監督、相互協調的新型的中央與地方關系。實現中央與地方關系集權與分權的相互協調,應做到既能保證中央的權威,發揮中央在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主導作用,又能保證地方具有相對獨立和明確的責權利,能有效治理地方事務,即「在合理劃分中央與地方職責和許可權的基礎上,充分發揮兩個積極性」。而實現這一目標的關鍵是科學地、合理地做好事權的劃分,明確哪些屬於「中央專有權力」,如中央政府負責內政、外交、國防和宏觀調控等職責;哪些屬於「地方專有權力」,地方政府作為中央政府的代理和地方利益的代表,依法獨立。
3. 當今中國應如何發展
目前中國正在全力發展物質文明,但由於體制改革的嚴重滯後,極大地制約了中國社會的全面發展。 完善國家發展觀、利益觀、安全觀、主權觀與國際秩序觀。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搞好五個統籌,促進我國經濟社會發展與全球化發展間良性互動。
增強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的能力。全球化背景下國內國際兩個大局互動增強,要善於利用全球化機遇促進國內發展,善於利用全球化壓力推進國內制度創新,善於規避全球化風險維護自身安全,善於防範國內問題沖擊地區和全球安全與發展。
4. 中國如何發展
同志你是不是要交作業哈,還是寫作文,還是論文 簡要說下 經濟方面保持對外開放,加強對外貿易,但是要注意國家的宏觀調控,比如現在過熱的房地產,還有就是要調節與國外的經濟摩擦,消除貿易壁壘,支持國內中小企業,支持民營企業,強強聯合,將資源合理分配,在政治方面,是加強周邊領國之間的關系,樹立良好的國際大國的風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不幹涉別國內政,目前中國想成為世界強國距美還有一段距離,無前要成為亞太地區的中心國家,國內是親民政策,這是國家的根本,但是在經濟發展的同時要注意環境的保護,加強教育,醫療,住房,關系民生的問題,還要知道我國的經濟發展結構是不太合理的,要從資源來拉動經濟改變成由技術來拉動經濟發展,軍事方面要走自主研發,美對華進行武器的封鎖,所以只有這樣才能有我國自己的國防.
5. 中國現在該如何發展
中國要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就必須改變經濟的增長方式,把調整經濟結構作為改變經濟增長方式的戰略重點,從外源性經濟為主向內外源性經濟並重轉變。
6. 談中國該如何發展
好吧,這個問題,太大了吧,說句不好聽的話吧,中國除了人口其他方面都要發展,個人覺得中國真的想強大光有軍事力量是不行滴,經濟力量才是關鍵,沒了錢沒了吃滴沒了住滴,那就不是人之所向,國外為什麼強大其實個人覺得是因為他們大部分已經不愁吃不愁穿不愁住最後實在是沒了硬性追求了就去幫著建設國家(說白了就是他們明白你好我好大家好),當然,中國人太多了不過這是一把雙刃劍,其他的就不是我們關心的的事了。
7. 中國應如何發展
發展有重大影響,能形成新興產業的先進科技領域有所突破。我們必須堅持創新、勇於創新,必須鼓勵創新的思想,培育創新的人才,運用創新的機制,爭取創新的成果,大力提高我國的科技創新能力,力爭掌握一批能形成產業,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重大高技術,為我國高科技產業的培育和發展提供有力的支撐。 6、要保持和發展一支高素質的、精乾的高科技研究開發隊伍。 由於黨和政府的高度重視,經過幾十年的努力,特別是經過國家重大科技計劃,重點科技工程的支持,我國已經形成了一支高素質、高水平,具有攻堅能力和奉獻精神的高科技隊伍,這是我國科技發展的重要支撐條件。我們必須堅持深化改革,堅持精幹、高效的方針,克服體制、機制、政策上的弊端,加大培養、穩定和吸引人才的政策力度和保障措施。注重基地建設和人才培養的協調統一,造就和吸引高科技領域的優秀人才。特別要注意培養在高科技前沿能帶隊攻堅的「將帥」之才和有市場意識、有科學頭腦的復合型人才,使我國高科技發展更加充滿活力。要重視青年創新人才,對青年人賦予重任,提供多種途徑進行培養提高,對有成就的個人給予榮譽和重獎。 7、堅持對外開放的方針,加強科技合作與交流。 中國二十年來的高速發展就是得益於改革開放。不管國際風雲如何變幻,中國將堅定不移地實行對外開放的方針,在科技發展方面,我們也要進一步保持對外開放的格局,積極參與可能的國際合作與交流。我們將把自主開發與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及裝備更加緊密地結合起來,歡迎各國政府、企業家到中國來投資於高新技術產業,進行各種形式的合資、合作,體現互利互惠,共同發展。 在21世紀,要實現中國經濟的振興、國家的現代化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需要強大的科技實力作為支撐。發展高科技及其產業,對實現我國跨世紀發展的宏偉目標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我們堅信,中國人民一定能夠通過自己的努力實現這一目標,為增強中國的綜合國力,也力爭取世界和平、安寧、繁榮和發展做出積極的貢獻。
8. 中國要實現什麼樣的發展怎樣發展
您好!
科學發展觀是馬克思主義關於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對新形勢下實現什麼樣的發展、怎樣發展等重大問題作出了新的科學回答,把我們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規律的認識提高到新的水平。
科學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靠發展來鞏固、在發展中推進的。進入新世紀新階段,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呈現出一系列新的階段性特徵,進入了發展關鍵期、改革攻堅期、矛盾凸顯期。
我們具備非常有利的發展條件,同時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比較突出,長期積累的深層次矛盾日益顯露,制約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增多,發展方式粗放、發展效益不高、發展代價過大,傳統的經濟增長模式難以為繼。在這樣的情況下,如何解決好發展中的突出矛盾和問題,保持我國發展的良好勢頭,成為一項重大而緊迫的課題。
科學發展觀緊緊圍繞實現什麼樣的發展、怎樣發展的問題,作出一系列新的理論概括,提出堅持以人為本,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全面落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
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
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創新型國家;
提出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推動建設和諧世界;
提出堅持統籌兼顧,正確認識和妥善處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中的重大關系;
提出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先進性和純潔性建設等重大戰略思想。
這些重大戰略思想,准確把握我國發展的階段性特徵,科學總結實踐新創造,深入回答時代新課題,繼承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關於發展的基本觀點,集中體現了我們黨在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一系列重大問題上取得的新成果,使我們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達到新高度,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推進到新境界。
望採納!
9. 中國到底該怎麼發展
現階段 應該大力發展農村和西部 以緩解貧富差距,達到共同富裕 走可持續發展之路 工業發展要以不污染環境或不影響人的健康為前提,農業要實現無公害 教育反面應大力改革 提高學生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