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中國有什麼之父,都是誰
1、中國鐵路之父——詹天佑
詹天佑(1861—1919)他是中國近代鐵路工程專家,被譽為中國首位鐵路總工程師。其負責修建了京張鐵路等工程,有「中國鐵路之父」、「中國近代工程之父」之稱。
其實還有很多領域的奠基者和領路人,小編在這里不一一列舉了,他們都是國之巨匠,是讓我們尊敬的人。
『貳』 為中國鐵路做出貢獻的人有哪些
咨詢記錄 · 回答於2021-10-02
『叄』 為中國鐵路做出貢獻的人有哪些
1、肖瑾
肖瑾,鐵路勘測設計專家。長期從事鐵路勘測及其研究管理工作。先後主持勘測設計東北、華北地區,包括嫩林、京原、石太、京九等十幾條主要鐵路干線;主持研究北京、沈陽、濟南等大樞紐和編組站的總體規劃。
2、詹天佑
詹天佑12歲留學美國,1878年考入耶魯大學土木工程系,主修鐵路工程。他是中國近代鐵路工程專家,被譽為中國首位鐵路總工程師。其負責修建了京張鐵路等工程,有「中國鐵路之父」、「中國近代工程之父」之稱。
(3)中國有哪些著名的鐵路專家擴展閱讀
詹天佑成就:京津鐵路(津蘆鐵路)天津市到北京市西南郊蘆溝橋,聘英國人金達為總工程師,詹天佑擔任鐵路工程師。1895年建設,1897年6月通車。是中國最早的一條復線鐵路。光緒二十年(1894年),清朝朝廷議定修建天津到北京的鐵路,路線改為從天津到蘆漢鐵路(蘆溝橋到漢口)的起點蘆溝橋,名為津蘆鐵路。
任命當時在天津小站主持訓練定武軍的胡燏棻為督辦。他向英國借款40萬鎊,作為修築津蘆鐵路的資金,開創了借洋債修鐵路的先例。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津蘆路建成通車。1897年鐵路從蘆溝橋延伸到豐台,6月又延伸到永定門外馬家堡。
1903年延伸至內城前門外東南,稱為正陽門東車站。後津蘆鐵路稱為津京鐵路,成為京奉鐵路的一段。津蘆鐵路不僅在中國鐵路史上具有特殊地位,同時也是清政府推行"實政改革"的標志性一環。
『肆』 中國自強不息的人物有哪些
戚繼光:明代抗倭名將,民族英雄,傑出軍事家。十七歲襲父職任登州衛指揮僉事 。二十五歲被提升為署都指揮僉事,負責山東全省沿海防禦倭寇,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
林則徐:中國清代愛國政治家、思想家、詩人。鴉片戰爭時期主張嚴禁鴉片、抵抗西方資本主義侵略,堅持維護中國主權和民族利益,繳獲和焚毀大批鴉片,並粉碎了英國侵略者的多次武裝挑釁,表現了偉大的愛國主義精神。
詹天佑:他是中國近代鐵路工程專家,被譽為中國首位鐵路總工程師。其負責修建了京張鐵路等工程,有「中國鐵路之父」、「中國近代工程之父」之稱。
華羅庚:是中國解析數論、矩陣幾何學、典型群、自守函數論與多元復變函數論等多方面研究的創始人和開拓者,並被列為芝加哥科學技術博物館中當今世界八十八位數學偉人之一。
屈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的奠基人。
『伍』 中國鐵路事業中有哪位專家
茅以升
(1896—1989)
茅以升,土木工程學家、橋梁專家、工程教育家。本世紀30年代,他主持設計並組織修建了錢塘江公路鐵路兩用大橋,成為中國鐵路橋梁史上的一個里程碑,在我國橋梁建設上做出了突出的貢獻。他主持我國鐵道科學研究院工作30餘年,為鐵道科學技術進步做出了卓越的貢獻。是積極倡導土力學學科在工程中應用的開拓者。在工程教育中,始創啟發式教育法,堅持理論聯系實際,致力教育改革,為我國培養了一大批科學技術人才。長期擔任學會領導工作,是我國工程學術團體的創建人之一。
茅以升,字唐臣。1896年1月9日出生於江蘇省丹徒縣(今鎮江市)。先世經商,祖父茅謙為舉人,思想進步,傾向革命,曾創辦《南洋官報》,是鎮江市的名士。茅以升出生不久,全家遷居南京。6歲讀私塾,7歲就讀於1903年在南京創辦的國內第一所新型小學——思益學堂,1905年入江南商業學堂,1911年考入唐山路礦學堂。1912年孫中山先生在唐山路礦學堂講演時,指出開礦山、修鐵路的重要性,堅定了茅以升走「科學救國」、「工程建國」的道路,他從此更加奮發讀書,把建設祖國視為己任。每次考試,成績都是全班第一,5年各科總平均92.5分,為該學堂歷史上所罕見。1916年茅以升通過了美國康奈爾大學研究生入學考試,其成績之優秀,使該校教授們大為驚訝和贊嘆。一年後的畢業典禮上校長當場宣布:今後凡是唐山工業專門學校(原唐山路礦學堂)的研究生一律免試注冊,茅以升為母校在國外爭得極大聲譽。1917年,獲碩士學位。經導師賈柯貝(H·S·Jacoby)介紹,在匹茲堡橋梁公司實習,同時又利用業余時間到卡利基理工學院夜校攻讀工學博士學位。1919年成為該校首名工學博士。博士論文《橋梁桁架次應力》的創見被稱為「茅式定律」,並榮獲康奈爾大學優秀研究生「斐蒂士」金質研究獎章。1979年應邀訪問卡利基—梅隆大學母校時,校長授予他「卓越校友」獎章,以表彰他對世界工程技術方面作出的貢獻。
1920年,茅以升應邀回母校任教授,時年24歲,是國內最年輕的工科教授。從此,開始了前後30餘年的工科教育事業。次年,任交通大學唐山學校副主任(副院長)。1922年7月,他受聘為東南大學教授。1923年,該校成立工科,任第一任工科主任,1924年,東南大學工科與河海工程專門學校合並,成立河海工科大學,茅以升任首屆校長。1926年,任北洋大學教授。1928年,任北平大學第二工學院(即北洋工學院)院長。1930年,任江蘇省水利局長,主持規劃象山新港。1932年,又回北洋大學任教。他在任校長期間,對校務管理、教學體制,課程設施、教學設備等,都作過重大改進,使學校出現生機勃勃、欣欣向榮的局面,深受師生的擁護與愛戴。
茅以升五次出任唐山交通大學校長,始終關心母校興衰,為母校贏得了榮譽和功績。1991年,西南交通大學(文化大革命以後唐山鐵道學院遷四川省易名西南交通大學)樹茅以升銅像永志紀念。
茅以升開創了「學生考先生」的啟發式教學方法,終身致力於教育改革,發表了《工科教育之研究》等20餘篇論著,倡導「先習後學,邊習邊學」,理論結合實際的教育制度。
茅以升從選擇橋梁專業時起,就把培養橋梁建設人才和在祖國江河上修建橋梁視為自己的終身目標。1933年,他辭去舒適的教授工作,接受浙江省的邀請,擔任錢塘江橋工委員會主任委員、錢塘江橋工程處處長職務。茅以升用不到兩年半的時間,於1937年11月,在極其復雜的水文地質條件下,克服重重困難,建成了錢塘江大橋,打破了外國人壟斷中國近代化大橋設計和建造的局面,這是中國橋梁建設史上的一項重大成就,也是中國橋梁史上一個里程碑。因建橋功績,1941年,中國工程師學會授予茅以升榮譽獎章。
1942年,他赴貴陽任橋梁設計工程處處長,籌備中國橋梁公司。著眼未來,他將錢塘江橋工處的同仁和有志深造的工程技術人員,吸收到橋梁公司,培養他們成為橋梁建設的技術骨幹。
茅以升深知科學技術進步對於國家建設的重要性,1950年,他又欣然接受鐵道技術研究所所長(後為院長)的職務。這時他雖已年過半百,仍以過人的精力,不辭辛勞,開始了鐵道科學研究院的創業。經32年的辛勤耕耘,該院已發展成專業齊全,實力雄厚的綜合研究機構,為鐵路科技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他是鐵道科學研究院的奠基人,是鐵道科研事業的開拓者,在科研領導工作中一貫主張理論結合實際,強調繼續教育,倡導專題經濟核算,支持新生事物。
茅以升一生勤奮學習、不斷研究創新。結合錢塘江橋的設計與施工,他與工程師們共同研究「流沙與沖刷的關系」、「如何將木樁頭深深埋入江底」、「傾斜岩層上的沉箱如何穩定」、「合金、鉻鋼桿件的性質」等,研究力學中的基本概念和古代橋梁等問題。在武漢長江大橋建設中和人民大會堂的結構設計和審定中,他的技術、經驗和智慧都發揮了關鍵性的作用。「文化大革命」期間,一切工作均無法正常進行,他以古稀之年仍然孜孜不倦的學習和研究。這期間,他應大橋局總工程師之請,研究橋梁振動問題,解除了人們對武漢長江大橋在大量群眾步行過橋,橋身晃動所產生的困惑。
茅以升是最早從事科普事業的科學家之一。1950年,中華全國科學技術普及協會成立,他當選為副主席。他是最勤奮的科普作家,在他發表的200多篇論著中,有關科普工作的論著和科普文章約佔1/3。他的《沒有不能造的橋》一文,在1981年榮獲全國新長征科普創作一等獎。
為加強國際科技交流,提高中國的國際威望,他曾先後率團訪問捷克、蘇聯、義大利、瑞士、法國、葡萄牙、英國、瑞典、日本、美國,並作學術報告。他在華僑知識分子中從事大統一、大團結工作,號召兩岸科技工作者為祖國統一「大橋」各修一座「引橋」,使海外華人、港台同胞深受鼓舞。
『陸』 詹天佑和京張鐵路的資料!
1、詹天佑 (中國鐵路工程專家):
詹天佑(1861—1919年),字眷誠,清廣東廣州府南海縣人。我國近代著名鐵路專家,有「中國鐵路之父」之稱。同治十一年(1872年),作為清政府第一批官辦留學生赴美留學。光緒四年(1878年)至光緒七年(1881年),就讀耶魯大學土木工程系並獲學士學位,成為我國最早掌握近代土木工程技術的專家之一。
自光緒十四年(1888年)始,詹天佑調任中國鐵路公司,後參與並主持國內多條主要鐵路建設,前後三十餘年,為我國早期鐵路建設史上功勛卓著的技術專家。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至宣統元年(1909年),詹天佑主持京張鐵路修建。
宣統二年(1910年),任粵漢鐵路公司總理兼總工程師。1914年,詹天佑任漢粵川鐵路督辦。主持京張鐵路修建期間,詹天佑厲行節儉,杜絕貪污賄賂,在成本較低的情況下,順利修成京張鐵路,為我國第一條技術上完全靠自己修建的鐵路。1912年,詹天佑在廣州組織成立廣東工程師學會並任會長,旋即任中華工程師會會長。1919年4月,詹天佑因病不幸逝世於武漢。
著有《鐵路名詞表》《京張鐵路工程紀略》等。
2、京張鐵路 (詹天佑主持修建並負責的中國鐵路):
京張鐵路,起始自北京豐台柳村,經昌平、南口,越八達嶺,至懷來、沙城、達宣化、張家口,全長約201km。1905年10月開工修建,為中國自主勘測、設計、施工和管理的第一條國有干線鐵路。由近代中國鐵路先驅詹天佑先生主持修建。是中國首條不使用外國資金及人員,由中國人自行設計,投入營運的鐵路。這條鐵路工程艱巨。現稱為京包鐵路,以前的京張段為北京至包頭鐵路線的首段。
京張鐵路共開鑿居庸關、五桂頭、石佛寺、八達嶺四條隧道,其中八達嶺隧道最長,為1091m。南口至八達嶺的關溝段,最大坡度達33‰,為世界所罕見,詹天佑先生在青龍橋設站,設計「之」字形線路,解決了全線的越嶺難題。
(6)中國有哪些著名的鐵路專家擴展閱讀:
京張鐵路和詹天佑的歷史典故:
這一段故事是人們所熟知的:詹天佑採用南北兩頭同時向隧道中間點鑿進。但隧道實在太長,後加上在中部開鑿兩個直井,分別可以向相反方向進行開鑿,如此就有六個工作面同時進行。他運用「折反線」原理,修築「之」字形路線降低爬坡度,並利用兩頭拉車交叉行進。在鐵路興建之初,有車廂出軌事件。詹天佑想到一個辦法:將美國人詹尼發明的自動掛鉤加在每節車廂,使之結合成一個牢固整體,確保爬坡時的安全。
京城近旁修築鐵路,常要付出意想不到的「代價」。鐵路要經過一個前任道員家的墳地,他在朝野均有勢力。此人率眾鬧事,阻止工程,私下又許以重賄,要求改道。可是北面、南面、西面都是權貴的墓地,要大改道不知要造成多大的浪費。詹天佑忍辱負重,花費許多時間跟權貴周旋,終於讓鐵路從墓牆外通過。
『柒』 中國20位之父有哪些
1、中國鐵路之父
詹天佑(1861年4月26日-1919年4月24日),男,漢族,字眷誠,號達朝。祖籍徽州婺源(今江西上饒市婺源縣),生於廣東省廣州府南海縣,故居位於廣州市荔灣區恩寧路十二甫西街芽菜巷42號。
12歲留學美國,1878年考入耶魯大學土木工程系,主修鐵路工程。他是中國近代鐵路工程專家,被譽為中國首位鐵路總工程師。
其負責修建了京張鐵路等工程,有「中國鐵路之父」、「中國近代工程之父」之稱。
中國海洋科學研究的奠基人,生物科學研究的傑出領導者,開創了中國「克隆」技術之先河,被譽為「中國克隆之父」。
『捌』 為中國鐵路做出貢獻的人有哪些
為中國鐵路做出貢獻的人有:茅以升、詹天佑、著名鐵路勘測專家肖瑾等。
『玖』 主持修建京張鐵路的工程師
主持修建京張鐵路的工程師是詹天佑。詹天佑,字眷誠,號達朝。他12歲留學美國,1878年考入耶魯大學土木工程系,主修鐵路工程。他是中國近代鐵路工程專家,被譽為中國首位鐵路總工程師。其負責修建了京張鐵路等工程,有「中國鐵路之父」、「中國近代工程之父」之稱。1905—1909年主持修建中國自主設計並建造的第一條鐵路—京張鐵路;創設「豎井開鑿法」和「人」字形線路,震驚中外。另外詹天佑還著有《鐵路名詞表》《京張鐵路工程紀略》等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