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人民幣怎樣流通出的
1、印鈔造幣總公司生產出人民幣產品;
2、人民幣產品進入人民銀行人民幣發行庫成為發行基金;
3、人民銀行按計劃將發行基金投放到商業銀行的業務庫,通過商業銀行的營業網點櫃面投放到社會大眾。
即:人民幣產品→發行基金→流通中的現金
其中,人民幣產品:中央銀行(人民銀行)委託中國印鈔造幣總公司生產的未進入發行庫的人民幣紙幣、硬幣、普通紀念幣及貴金屬紀念幣。
發行基金:人民銀行人民幣發行庫保存的未進入流通的人民幣。
Ⅱ 印鈔廠的鈔票是怎樣流通到市面上的求解答
人民幣在印鈔廠印好後只能稱為產品,進入人行的人民幣發行庫保存後被稱為人民幣發行基金,之後根據需要由人行調撥給金融機構,到了這時,那些產品才能稱之為錢。再通過金融機構到老百姓手裡,如單位到銀行取錢給大家發工資。
人民幣的發行流通有一套嚴格的管理辦法——《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幣管理條例 》摘取幾條來回答這個問題:
第二章設計和印製 第十條 印製人民幣的企業應當將合格的人民幣產品全部解繳中國人民銀行人民幣發行庫,將不合格的人民幣產品按照中國人民銀行的規定全部銷毀。 第十一條 印製人民幣的原版、原模使用完畢後,由中國人民銀行封存。 第三章發行和回收 第十五條 人民幣由中國人民銀行統一發行。 第十六條 中國人民銀行發行新版人民幣,應當報國務院批准。 中國人民銀行應當將新版人民幣的發行時間、面額、圖案、式樣、規格、主色調、主要特徵等予以公告。 中國人民銀行不得在新版人民幣發行公告發布前將新版人民幣支付給金融機構。 第十九條 紀念幣的主題、面額、圖案、材質、式樣、規格、發行數量、發行時間等由中國人民銀行確定;但是,紀念幣的主題涉及重大政治、歷史題材的,應當報國務院批准。 中國人民銀行應當將紀念幣的主題、面額、圖案、材質、式樣、規格、發行數量、發行時間等予以公告。 中國人民銀行不得在紀念幣發行公告發布前將紀念幣支付給金融機構。 第二十條 中國人民銀行設立人民幣發行庫,在其分支機構設立分支庫,負責保管人民幣發行基金。各級人民幣發行庫主任由同級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擔任。 人民幣發行基金是中國人民銀行人民幣發行庫保存的未進入流通的人民幣。 人民幣發行基金的調撥,應當按照中國人民銀行的規定辦理。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違反規定動用人民幣發行基金,不得干擾、阻礙人民幣發行基金的調撥。
Ⅲ 國家發行的錢怎樣到人民的手裡的
人民銀行的造幣公司把人民幣製造好,這時候叫發行券,主要造幣公司有沈陽造幣廠、上海造幣廠,西安也有,然後人民銀行各個中心支行去調款,調款回來放到自己中支的地下金庫里,商業銀行再來人民銀行調取新錢,同時將回收的舊錢交由人民銀行統一復點,無誤後再統一銷毀。。
流通到社會上的渠道當然是通過商業銀行了。商業銀行在與央行進行現金帳戶的往來時,新發行的人民幣就像其他的人民幣一樣流通至商業銀行,繼而流通至社會。
如果央行希望加速人民幣的流通到社會中(包括新幣和舊幣,呵呵),主要方法就是購進國債、降低利率和降低存款准備金率。
1.購進國債(從商業銀行手中)---商業銀行帳戶存款增加----商業銀行可以貸出更多貸款----准備更多的現金用於支付----人民幣流通到社會。
2.利率降低----貸款需求增大----商業銀行可以貸出更多貸款----准備更多的現金用於支付----人民幣流通到社會。
3.存款准備金率降低----商業銀行可以貸出更多貸款----准備更多的現金用於支付----人民幣流通到社會。
Ⅳ 中國人民銀行發行的人民幣是怎麼到我們手上的
銀行發錢給政府,政府買東西,比如買辦公電腦或者建一些公共事業,比如修路,錢就跑到企業部門了,然後又最終流到我們手上
Ⅳ 中國人民銀行印刷出來的人民幣是如何投放到市場上流通的
發行到銀行,由新貨幣換舊貨幣。
Ⅵ 人民銀行成立後發行的第一批人民幣是如何流入市場的
你說的全是歷史啊,那個提問者想知道現在的人民幣是怎麼造出來的,我來簡單講下哈,不要當真了,人民幣的製造是國家的秘密,人民幣的安全也關繫到國家的安全,為了防止人民在製造,運輸等領域的丟失、偽造等以及技術安全,人民幣選用了製造工藝鏈條的分離,就是說造紙的造紙,設計的設計,加密的加密的,運輸的運輸,保密的保密,(同時模仿蘇聯的克坷伯體系,即見到非真,聽到非真。以假亂真設立很多假機構,假人員,你在網上甚至能找到人民幣的設計師,造幣廠的地理位置(全是假的))。
比如說造紙的有很多技術,這些技術會在很多工廠能完成,完成後的成品及紙張是一個定數(任何一張紙的丟失都會仔細分析,發現問題絕不姑息),紙張成品會送去一些機構,這些機構是印刷機構,在印刷上又採取了,幣類分離機制即造一百的就造一百,造五十製造五十。(防止紙張設計被篡改)
還有一些機構包括印染物生產機構等,最後是貯藏機構,為什麼要貯藏機構來,因為人民幣製造繁瑣,機構之間又相互分離,這對於應對國家安全是不利的,所以有一些專門的貯藏機構,在近些年這些貯藏機構的一些職能甚至由一些銀行所代替,但當出現大金融動盪時這些機構就會發生作用。再說說造硬幣即硬幣怎麼造來,硬幣的作用是在特定時期大於紙幣(比如蔣介石的法幣改革失敗後,紙幣一文不值但硬幣卻依然堅挺),正應為它的這個特性,硬幣製造更加精細,硬幣會添加一些特定金屬如銀等,這些元素也是有特定機構生產的(所以相同類的硬幣的特定元素是相當的,重量相等)。就扯到這。可別當真哦。
Ⅶ 我想知道錢(人民幣)是如何流通的,從印刷出來到我們的手中,具體的操作分類,買賣,發放,借貸......
貨幣戰爭相關問答
回答者:張宇燕
問題一:中信出版社最近出版的《貨幣戰爭》一書,在社會上引起了熱烈反響。在書中,作者宋鴻兵先生講述了以羅斯切爾德家族為代表的「國際銀行家」操縱世界300年工業化歷史的故事。他所講的那些聽上去令人震驚的故事都是真的嗎?
答:對你提出的問題的一個簡單回答是:我不知道。在世界近代金融史上,羅斯切爾德家族的確曾有過很大的影響力。他們一度呼風喚雨,左右逢源,這 些都是有案可查的。不過這個家族目前的情況如何,則不太好說。宋鴻兵先生認為,如果僅按照每年6%的收益率來計算其家族資產,到今天大約有50萬億美元之 巨。如此龐大的資產以什麼形式存在呢?應該主要是金融資產。可是按照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估算,截止到2006年底包括各種衍生品在內的全球金融資產總值為 350萬億美元左右。這樣算來,僅羅家族就擁有世界全部金融財富的七分之一。坦率講,對這個數字我將信將疑。
盡管數字可能與事實有出入,但說西方世界是由為數極少的精英所運作,我大體上還是贊成的。法國歷史學家布羅代爾就曾經指出,任何時期、任何國家 的上層都是由5%的人口構成的。這種被稱作「布羅代爾5%法則」的現象,在歐洲和美國表現得特別明顯。而少數上層成員中就一定包括羅斯切爾德那樣的家族。 也正是基於這一點,我覺得《貨幣戰爭》所依據的邏輯框架看上去還是正確的,更重要的是,它談了一個相當關鍵的問題。在這本書的扉頁上我寫的那兩句推介語, 應該說基本表達了我對此書及此問題的總體看法:「這本書印證了我多年研究所形成的一個觀念,即誰控制了貨幣誰就能支配一切;不過,我也同樣希望作者講述的 故事純屬臆想,因為這樣我們便可以堅守住以往的信仰,即人類大致生活在一個誠實的世界中,沒有被一小撮國際銀行家玩弄於股掌。」
我越來越感覺到,以前許多人對貨幣問題的重要性過於低估了,以為貨幣不過是附在物質生產「肌體」上的「一張皮」,是派生物,其基本功能是服務於 物質生產,也就是說要方便貿易、加快流通、增進分工。就經濟學而言,不僅微觀經濟學中沒有貨幣的位置,在宏觀經濟學和國際經濟學中涉及貨幣及匯率政策的場 合,貨幣都是作為一個外在物存在的,其本身並非整個生產過程的一部分。有趣的是,在認為「唯有貨幣是重要的」貨幣主義經濟學家弗里德曼看來,貨幣政策至多 在短期能夠對生產過程施加些影響,而長期看貨幣是中性的。值得一提的是,最近流行於中國的制度經濟學,其中也幾乎看不到貨幣的蹤影。對此,宋鴻兵先生則反 其道而行之,在《貨幣戰爭》中明確提出,在資本主義社會,真相是金融資本不僅主導整個物質生產過程,而且控制整個人類歷史進程。
對接受主流經濟學的人而言,貨幣作為一種權力並被國家或國家背後的金融大亨用來作為實現自身目標之工具,這一邏輯很新鮮,甚至有些振聾發聵。其 實這並不是全新的或具有獨創性的觀點。列寧在一百年前就曾在《帝國主義論》中說過,資本主義的高級階段之一便是金融寡頭的壟斷。希法亭於列寧之前在《金融 資本》中也深入地觸及了這一命題。除此之外,一些非主流經濟學家和歷史學家也從不同的角度探討過貨幣本質問題。德國經濟學家南普在其1924年出版的《貨 幣的國家理論》中就曾明確指出,貨幣和國家密不可分,脫離了國家的貨幣便成為無源之水,而沒有以貨幣表現的征稅權力的國家則形同虛設。古德哈特在1998 年的一篇題為《貨幣的兩重含義》論文中,更是喊出了「貨幣即權力」的口號。而當今走紅的金融史學家尼爾·弗格森在六年前出版的《金錢聯系》中論證說,貨幣 的主要功能並不在於使世界運轉起來,它自始至終都是使支撐現代經濟生活的各種制度得以形成、並與戰爭密切相關的政治事件。順帶提一句,弗格森大概是對羅斯 切爾德家族史了解最多、也是最深入的人了。遺憾的是我沒讀過他得以成名的羅斯切爾德家族史論著。我對這部書很感興趣,但又實在是無暇閱讀。看來只有等將來 再讀了。
問題二:對於「國際銀行家」這個群體,我們到底應該如何看待?
答:讀了《貨幣戰爭》,普通讀者會很驚愕,世界怎麼能是這樣呢?由幾個大老闆在幕後控制,甚至經濟危機和世界大戰等災難竟然都是他們精心策劃 的,用作者的話講叫做「金融定點爆破」,他們有那麼大的能量嗎?他們真能翻手為雲覆手為雨嗎?要回答這樣的問題,首先要對「國際銀行家」下個定義。從狹義 的角度看,他們只包括那些大的商業銀行家和投資銀行家以及其他金融機構的領袖等人。雖說能量確實巨大,但如果不和國家結合起來,這些人便永遠只能做全球政 治經濟舞台上的配角。廣義地講,「國際銀行家」還包括世界各國的中央銀行家。一旦把中央銀行家包括進來,也就是把國家權力引入其中,「國際銀行家」就足以 成為全球主宰。需要特別注意的是,在一個全球金融資產迅速膨脹的世界裡,廣義「國際銀行家」的主導地位還會得到進一步加強。
從人的本性上看,銀行家們一定是想通過金融權力來控制世界的,因為做到這一點會帶來巨大的利益,而逐利又是他們實現自身價值的最終途徑。不過靠 一兩個家族的力量實現這一願望的難度是很大的。全球金融市場畢竟不是一個完全壟斷的市場,而是一個寡頭市場,也就是說有一批實力雄厚的金融集團。這樣一 來,為了控制世界,就需要銀行家們形成團隊,採取集體行動。按照奧爾森的集體行動理論,除了存在共同利益之外,結盟或共謀還要滿足兩個基本條件:一是人數 要少,否則會出現「搭便車」現象;二是要有所謂「選擇性激勵」,也就是中國人常說的「胡羅卜加大棒」。再有一個條件是各集團之間相互博弈的時間或次數要足 夠長和足夠多。滿足了這些條件後,「國際銀行家」作為一個群體便會應運而生。全球銀行家在過去幾百年間結成了一個同盟並將世界玩弄於股掌之中,這樣的局面 在《貨幣戰爭》作者看來是真實的存在。我的看法是,從邏輯上看,只要條件滿足,「國際銀行家」就一定會出現。
接下來的問題有這么兩個。其一,他們的能量是否真有那麼巨大?對此我並不懷疑。當把中央銀行家也算作「國際銀行家」的一分子時,尤其是把中央銀 行所代表的國家權力視為「國際銀行家」達到目標的工具時,其能量之大是不容置疑的。這一點在今天要比百年前或三十年前更為明顯。根據金融資產與實際產出之 比在過去半個世紀中迅速提高這一事實,《金融時報》的馬丁·沃爾夫稱今天的世界已經進入了所謂「金融資本主義」時代。其二,「國際銀行家」們能否真正團結 起來?盡管經濟全球化不斷深入,但對民族國家的認同感卻沒有同比例地減弱,利益也愈加分散。換言之,他們之間既相互共謀又激烈競爭恐怕是一種常態。由此看 來,歐洲、美國、日本及中東等國家和地區的金融家組成一個堅固、持久和默契的聯盟,是很難想像的。眼下歐美國家對日趨壯大的主權財富基金的恐懼,以及為約 束這些主權基金所做的努力,至少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國際金融市場上的那種既有共謀又激勵競爭的現實。
問題三:在《貨幣戰爭》一書中,美聯儲被描繪成一家私人銀行,這讓許多人感到詫異。事情真是如此嗎?
記得經濟學家薩繆爾森在1988年的一篇論文中提到,人類三項最偉大的發明是:火、輪子和中央銀行。考慮到美元在世界貨幣體系中的地位,人們關 注美國中央銀行、也就是美聯儲便再自然不過了。《貨幣戰爭》一書最有爭議性的一個判斷,在於給出了這樣一個說法:美聯儲與其說是一家公共機構,不如說是一 家私人銀行。這樣說的理由如下:美聯儲的股東是私人銀行家,十二個大區的美聯儲地區主席由這些股東推舉,並且聯邦儲備委員會的相當一部分委員又來自於這些 大區主席;盡管美聯儲主席由總統提名國會任命,但美國貨幣政策的真正決策者還不是美聯儲公開市場委員會,而是根據《美聯儲法》而成立的美聯儲政策顧問委員 會,且後者的成員則是清一色的私人銀行家。美聯儲是一家私人銀行的說法造成了巨大沖擊,並在很大程度上挑戰了許多人習以為常的認知。
顛覆常識的東西通常也是爭議較大的東西。實際上,在討論美聯儲時,書的作者在細節描述上還是有很多值得進一步推敲的餘地,至少有些故事沒有講得 很完整。事實上,美聯儲只是在成立初期一段時間內是純粹私人銀行性質的。隨著時間的推移,美聯儲總體而言還是在執行公共職能。另外,美元鈔票由美聯儲的十 二個地區委員會印製不假,其私人股東按年分紅也是事實,但是印量多少、股息高低等等,又都是被嚴格規定的。再有,印鈔所得的鑄幣稅收入,絕大部分都給了美 國財政部而並未流入私人股東之手。在所有這些細節中,容易產生誤解的關鍵點在於美聯儲與財政部的關系。還有一點需要提及的是,「私人」這個詞的確切含義。 英語 「private」這個詞在用來說明公司或機構性質時,指的是不對外和非公開,私募基金中的「私募」,用的便是這個詞。它對應的詞是「public」,即 「公共」。上市公司有時也叫公共公司,其含義是對公眾開放,誰都可以參與,所以公司上市英文也叫go public,但公共公司和在中國語境中通常理解的「公有」或「全民所有」,則差異很大。
據說在華爾街常年流行著一句話:美聯儲主席只是一個木偶。今年格林斯潘出版了他的回憶錄《繁榮的年代》。9月18日《紐約時報》刊登的一篇書 評,題為「經濟學家的生活,由爵士樂主題伴奏」。對於格林斯潘的一生,書評作者的基本評價是一曲主題音樂的伴奏者而非主角,並寫道:「作為中央銀行行長, 他也算人盡其才物盡其用。留下來的問題是,我們大家為什麼不能實事求是地看待格林斯潘,而聽任他被放大很多倍?」如果事實真是如此,也就是說美國貨幣金融 這台大戲的真正主角躲在了幕後,那麼後台老闆是誰呢?按照《貨幣戰爭》的邏輯,他們只能是那些「國際銀行家」們。不無遺憾的是,宋鴻兵先生雖然把那層罩在 美聯儲上的面紗給揭開了,卻沒有把相關細節講全說透,故事選取也多少有些支離破碎。我記得著名金融題材作家馬丁·邁耶寫過一本名為《美聯儲》的書,很不錯 的,並已經被翻譯成中文。閱讀此書多少可以彌補《貨幣戰爭》的某些細節欠缺。
問題四:這部討論金融的著作一經面市便成為暢銷書,並引起轟動,其原因何在呢?
在我看來,《貨幣戰爭》受到如此廣泛而熱烈的關注,其成功的關鍵,在於作者討論的問題觸動了當今中國讀者的神經。中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快30年 了,而對外開放的重要內容就是參與經濟全球化進程。應該講,我們對外開放的重心是放在了貿易與投資之上,而在金融領域的開放則十分謹慎。實踐證明這樣做在 策略上是正確的。然而時至今日,既有主動的一面也有被動的一面,中國已經開始迎接金融全球化的浪潮。我們的金融服務業正在逐步開放,外國銀行的戰略投資者 在進入中國,外匯儲備累積到天文數字且還在飛速增長,國際國內出現資產泡沫和市場調整,人民幣升值壓力巨大,不知不覺中我們走到了一個歷史的十字路口:究 竟是積極參與創建亞洲單一貨幣,還是使人民幣成為獨立的國際貨幣。如果把金融自由化比作一條河,那麼我們一隻腳已經踏進去了。水究竟有多深我們不清楚,河 有多寬也不太清楚,過河途中會不會風平浪靜,水中的生物是否危險兇殘,這一切都是問題。恰恰是針對上述問題,《貨幣戰爭》給出了警示,因而給讀者帶來了巨 大的沖擊。
當然,要想成為暢銷書,僅僅靠討論嚴肅而重大的問題還是不夠的,而是要用暢銷書的手法去寫作。這就需要有引人入勝的故事,有超出想像的情節,有 讓讀者著迷的人物。我之所以能一口氣讀完這本書,主要原因就在於在於宋鴻兵是一位講故事的好手。他以「國際銀行家」為主角,以一個個歷史事件為依託,穿起 來一個邏輯框架,並輔之以很多歷史進程中鮮為人知的幕後故事。銀行家們挑選普林斯頓大學國際政治學教授出身的威爾遜擔任美國總統,並利用其對貨幣金融的無 知瞞天過海,通過於己有利、最終又讓威爾遜本人追悔莫及的《聯邦儲備體系法》,讀來妙趣橫生;猶太銀行家和希特勒密謀並資助後者上台,以期實現猶太國家的 建立,此等故事於我可謂聞所未聞。由於它們都很好地印證了許多政治經濟學命題,因而我在閱讀時很是興奮。
引起爭議是一本書吸引讀者眼球的另一個不可或缺的元素。作為一本著作,引起廣泛爭議的原因很多,歸納起來大致有以下這么三個方面。首先是資料和 數據的真實性和充足性,其次是邏輯結構的嚴密性,最後是核心觀點或政策導向在不同讀者群心中激起的某種「對立」情緒。恰恰是在這三個問題上,《貨幣戰爭》 都很好地滿足了成為一本暢銷書的「引發爭議之條件」。
有關資料和數據問題,我實際上前面已經回答過了。對《貨幣戰爭》一書中涉及到的許多具體史實,爭議是比較大的,我現有的知識積累還不允許我對其 真偽做出判斷。對此,可能許多讀者和我有同感。不過話也要說回來,至少對相當一部分歷史哲學家而言,什麼是歷史「事實」或「證據」這一問題,始終苦惱著他 們。《歷史是什麼》一書的作者卡爾是如此,《歷史有意義嗎》的作者波普爾也是如此,《歷史的觀念》的作者柯林武德還是如此。盡管在懷疑「證據」這一點上後 兩者看法相近,但柯林武德不同意波普爾據此聲稱「歷史無意義」的論點,而是代之以「一切歷史都是思想史」的主張,也就是說歷史學家的基本工作,在於挖掘出 影響歷史進程之重大事件決策者在做出選擇時的真實想法。
一旦討論行為者的想法,我們便開始討論動機,而動機及其引發的一切行為後果,便構成了歷史敘事的邏輯。《貨幣戰爭》的基本邏輯結構是說:時至今 日兩百多年的人類近現代歷史是「國際銀行家」攫取財富並支配世界的歷史,我們經歷的所有重大歷史事件以及人類日常生活的演進,都可以依據嚴密的邏輯還原為 「國際銀行家」的「動機」。這樣一種邏輯框架的優點在於簡潔明了,缺點在於在追求簡潔的過程中可能會忽略掉一些重要的變數或環節。這里我僅舉政府與國際銀 行家之間的關系為例。自十八世紀以來,特別是在十九世紀和二十世紀之初,資本主義國家就總體而言,其根本特徵是經濟主導政治,是資本家或金融家操縱政治 家。但進入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特別是小羅斯福成為美國總統之後,國家的權力迅速擴大,政治家掌控國家權力的能力迅速提高,結果在包括立法、行政、司法在內 的廣義政府中,形成了具有獨立意識和特定利益的政治家集團。由於這種變化,政治家集團與商人集團的關系就不再是一種主僕關系,而是一種大致平等的博弈關 系,換句話說,政府不再是「國際銀行家」的玩偶了,而「國際銀行家」的個人利益只有同國家利益交合在一起時才能充分實現。我總的感覺是,《貨幣戰爭》一書 最大的邏輯弱點就在於它對政府的作用考慮的太少。
見仁見智可以說是《貨幣戰爭》成為暢銷書的一個關鍵因素。我們不妨把讀者做一個粗略的分類。第一類是對貨幣金融問題感興趣的普通讀者,第二類為 政府官員,第三類由貨幣金融研究與教學者構成,最後一類乃貨幣金融機構的從業者。面對宋鴻兵先生講述的觸目驚心的故事,給出的振聾發聵的警告,提出的明確 大膽的應對政策,以及這本書長時間高踞暢銷書排行榜之首的情形,不同類型的讀者對《貨幣戰爭》的內心感受與言辭回應千差萬別,甚至贊頌與詆毀並存,都是再 自然不過的事情了。這倒讓我想起了一句話:對社會科學研究而言,毀譽參半往往意味著價值的存在。說這句話的人是幾年前去世的哈佛大學經濟系教授金德爾伯 格。他留下的那部厚重的學術著作《西歐金融史》,是很值得那些想進一步了解貨幣戰爭背景的讀者閱讀的。
問題五:世界金融史上最重要的事件之一是布雷頓森林體系的解體。與黃金徹底脫鉤之後的美元開始了超量發行的歷史。宋鴻兵認為,1971年以來洪水般泛濫的美元,正在悄悄地剝奪全世界各國勞動者的錢財,並且加劇了世界范圍的貧富不均。這個問題怎麼看待?
答:宋鴻兵先生的這個判斷沒錯。凡是在機場免稅店買過商品的人大概都有這樣的印象,那裡出售的商品中電子產品是日本和韓國製造的,手錶主要是瑞 士的,香水和威士忌酒等主要產自法國,皮革製品和太陽鏡等則分別由法國、英國和義大利等國生產,除了一些品牌的香煙外,幾乎見不到美國商品。我也曾感到納 悶,在這樣一個競爭性的大市場上,「美國製造」怎麼會如此之少?仔細再一想,我就明白了,在這個市場上,美國提供的最有競爭力的產品是美元。所有的商品都 是由美元計價和結算的,人們不僅使用美鈔,而且信用卡上也都印有醒目的美國信用卡公司VISA或MASTER標志。這就應了好像是克魯格曼講過那句話,大 意是說二戰後到今天的全球經濟格局,大致可以被描述成為:全世界都在努力生產美元能夠購買的商品,而美國生產美元。怎麼會這樣?這就要回答你剛才提的問 題。
在1971年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之前,美元按固定的比價與黃金掛鉤,同時各國貨幣與美元掛鉤。顯然,布雷頓森林體系意味著美元等同於黃金,持有 美元就等同於持有黃金。為了進行貿易,各國必須持有一定量的美元。而為了擁有美元,這些國家就必須保持對美國大量出口,換言之,美國只有通過貿易逆差或對 外援助的途徑才能夠為全球提供國際貿易所需的硬通貨。各國提供商品與服務,美國提供美元的基本交換格局,就是在這樣的大背景下產生的。這種為美國向全世界 攫取利益提供方便的機制,其可持續性是有疑問的。上個世紀六十年代初,美國經濟學家特里芬寫過一部題為《黃金與美元危機》的書。正是在這本書中他提出了著 名的 「特里芬兩難抉擇」,其含義是靠美國貿易赤字為全球提供世界貨幣,很可能會遇到兩個局面:或是因為美國貿易赤字不足而導致「美元荒」並最終殃及全球貿易與 經濟增長,或是因為美國貿易赤字過大而引起美元過剩並遲早危及美元與黃金比價。歷史實際進程吻合了特里芬的預言。由於歐洲各國紛紛用手中的過剩美元按固定 比價向美國兌換黃金,這使得美國黃金儲備大幅度減少,1971年尼克松總統宣布美元脫離黃金自由浮動。
為了說明的方便,我在這里引入一個概念,叫鑄幣稅。在金屬貨幣時代,西歐各國金幣或銀幣的鑄造權掌握在國王手中。在鑄幣過程中,他們常常利用降 低金銀成色的辦法獲取額外好處。對鑄幣的接受者或使用者來說,鑄幣的標值和實際含金量之差,無異於向國王又交了一筆稅。這就是鑄幣稅的來歷。進入紙幣時 代,由於紙幣印刷成本大大低於金銀價值,鑄幣稅的獲利前景極度拓展。根據勞倫斯·懷特在1998年出版的《貨幣制度理論》中所說,美國小面值紙幣的印刷成 本為3 美分,新版20美元和100美元紙幣盡管採用了先進防偽技術,其印製成本也只有區區的6美分。在讓別國持有美元過程中鑄幣稅數量之大,由此可見一斑。
不過用收取鑄幣稅的方法牟利也是有條件的,其中基本條件是別人願意持有你發行的貨幣,並且持有者的數量不斷增加。從這個角度看,布雷頓森林體系 的坍塌其實就是一場美元信用危機。美元過多,人們不願意讓美元砸在自己手裡。當時對於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存廢爭議很大,像弗里德曼和蒙代爾這樣的貨幣問題專 家,據說都被請到美國國會出席聽證會。大家關心的實質問題,是現行體系壽終正寢後世界對美元的需求究竟會增加還是會減少。增加意味著美國獲得的鑄幣稅增 多,反之反是。後來的歷史似乎表明,對美元的需求隨著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崩潰而增大。其中的原因,恐怕主要是在一個浮動匯率的世界中,各國為了保持本國幣值 的穩定而不得不儲備更多的美元。
隱蔽地、似乎又是在自願基礎上的讓別國持有美元,是美國以徵收鑄幣稅的方式佔有別國資源或財富的一個重要手段,而這無疑加劇了世界范圍內的貧富 不均。說到這我覺得有必要補充兩點。其一,美國的確在以往的和現行的國際貨幣體中獲取了巨大的利益,但如果換了其他任何一個國家,當擁有美國那樣的權勢 時,恐怕也會像美國那樣行事的。其二,古人講「人無釁焉,妖不妄作」。那些讓美國或歐洲憑借貨幣佔了很大便宜的國家或地區,其自身的貨幣金融體系的脆弱性 和不當政策是要負一定責任的,盡管有些弱點帶有命定的色彩,比如國小,再比如經濟落後。
後面還有 寫不下
摘自動感居知識網路~
Ⅷ 中國人民銀行增發的貨幣是如何流向市場的呢
貨幣投放不等同於紙幣進入流通市場的概念。在現有的金融體系下,不妨考慮自身的實際情況,家庭現金資產的存在形式是什麼樣的?是銀行活期、定期存款多些,還是一捆捆百元現鈔貯存在家中多些?答案顯而易見,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銀行信用在民眾中的普及,網點的覆蓋逐漸遍布全國城鄉,銀行存款是比現金更好的資產存在形式。我們生活中日常持有的現金通常是為了購買支付的需要,持有多少現鈔備付取決於日常現金支付的規模。
而大額的交易,在雙方有一定互信的情況下,很多時候會選擇銀行轉賬支付,比現金交易更加便捷、安全(有效控制信用風險情況下),這是資金在銀行體系中的流轉,不影響現鈔的投放和流通規模。
商業銀行央行貸款發行(相對被動)——商業銀行因人民幣現金不足,以商業票據或資產等進行抵押,向央行申請貸款換取人民幣,然後通過發放企業貸款等方式讓這部分人民幣在國內進行流通,這部分人民幣就是商業銀行央行貸款發行的人民幣。2005年匯改之後,據相關統計,我國人民幣發行外匯占款方式發行佔6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