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國有哪些傳統節日
中國的傳統節日主要有:
1、春節(農歷正月初一);
2、元宵節(農歷正月十五);
3、龍抬頭(農歷二月初二);
4、社日節(農歷二月初二);
5、上巳節(農歷三月初三) ;
6、寒食節(冬至後的105或106天);
7、清明節(公歷4月5日後);
8、」端午節(農歷五月初五);
9、七夕節(農歷七月初七);
10、中元節(農歷七月十五);
11、中秋節(農歷八月十五);
12、重陽節(農歷九月初九);
13、下元節(農歷十月十五);
14、冬至節(公歷12月21~23日);
15、除夕(農歷十二月廿九或三十) 。
B. 中國傳統節日有哪些
中國的傳統節日主要有春節、元宵節、龍抬頭、上巳節、清明節、端午節、七夕節、中元節、中秋節、重陽節、下元節、冬至節、臘八節、小年、除夕。
春節:
春節,是農歷的歲首,春節的另一名稱叫過年,是中國最盛大、最熱鬧、最重要的一個古老傳統節日,也是中國人所獨有的節日。
來歷:
相傳,古時候有一個叫「夕」的妖怪,專門害人,尤其是漂亮的女孩。「夕」神出鬼沒,只在太陽落山後出來,半夜後又不見其蹤影,沒有人知道它住在哪兒。老百姓對它恨之入骨,但又無可奈何。一個叫七郎的獵人,力大無比,箭無虛發,獵狗也非常厲害,見鄉親們被「夕」所害,決心除掉「夕」。他帶著狗到處找「夕」,找了一年。這天已是臘月三十,他來到一個鎮上,見人們都在歡歡喜喜准備過年,心想,這個鎮大、人多、姑娘也多,說不定「夕」要來。他找到鎮上的人們商量,說「夕」最怕響聲,叫大家天黑了不要睡覺,多找些敲得響的東西放在家裡,一有動靜就使勁敲,好把「夕」嚇出來除掉。這天晚上「夕」果然來了,他剛闖進一戶人家,這家人就敲起了盆盆罐罐,接著整個鎮子也跟著敲起來。「夕」嚇得四處亂跑,結果被七郎看見。「夕」跟七郎和狗打了起來。「夕」力不從心,想逃跑,哪知後腿被獵狗死死咬著,七郎趁機一箭把「夕」射死。從那以後,人們就把臘月三十叫「除夕」。這天晚上,家家戶戶都要守歲、放火炮,表示驅除不祥、迎接幸福祥瑞。
C. 中國的傳統節日有哪些
中國傳統節日
中國的傳統節日
中國傳統節日,是中華民族悠久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傳統節日的形成,是一個民族或國家的歷史文化長期積淀凝聚的過程。中華民族的古老傳統節日,涵蓋了原始信仰、祭祀文化、天文歷法、易理術數等人文與自然文化內容,蘊含著深邃豐厚的文化內涵。從遠古先民時期發展而來的中華傳統節日,不僅清晰地記錄著中華民族先民豐富而多彩的社會生活文化內容,也積淀著博大精深的歷史文化內涵。
中國的傳統節日主要有:春節(農歷正月初一);元宵節(農歷正月十五);龍抬頭、社日節(農歷二月初二);上巳節(農歷三月初三) ;寒食節(冬至後的105或106天);清明節(公歷4月5日後);端午節(農歷五月初五);七夕節(農歷七月初七);中元節(農歷七月十五);中秋節(農歷八月十五);重陽節(農歷九月初九);下元節(農歷十月十五);冬至節(公歷12月21~23日);除夕(農歷十二月廿九或三十) 等。
另外,二十四節氣當中,也有個別既是自然節氣點也是傳統節日,如:清明、冬至等,這些節日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它們既是自然節氣點,也是傳統節日。
D. 我國的傳統節日有哪幾個
我國傳統節日有:除夕、春節、元宵節、寒食節、清明節、端午節、七夕節、中秋節、重陽節、冬至節、龍抬頭。
除夕,為歲末的最後一天夜晚。歲末的最後一天稱為「歲除」,意為舊歲至此而除,另換新歲。除,即去除之意;夕,指夜晚。「除夕"是歲除之夜的意思,又稱大年夜、除夕夜、除夜等,時值年尾的最後一個晚上。
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小正月、元夕或燈節,時間為每年農歷正月十五。正月是農歷的元月,占人稱"夜"為「宵」,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根據道教"三元"的說法,正月十五又稱為"上元節」。元宵節習俗自古以來就以熱烈喜慶的觀燈習俗為主。
寒食節,在夏歷冬至後105日,清明節前一二日。是日初為節時,禁煙火,只吃冷食。並在後世的發展中逐漸增加了祭掃、踏青、鞦韆、蹴鞠、牽勾、斗雞等風俗,寒食節前後綿延兩千餘年,曾被稱為中國民間第一大祭日。寒食節是漢族傳統節日中唯一以飲食習俗來命名的節日。
清明是我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掃墓俗稱上墳,祭祀死者的一種活動。
農歷五月初五,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端午節,它是中華民族古老的傳統節日之一。端午也稱端五,端陽。此外,端午節還有許多別稱,如:午日節、重五節,五月節、浴蘭節、女兒節,天中節、地臘、詩人節、龍日等。
在我國,農歷七月初七的夜晚,天氣溫暖,草木飄香,這就是人們俗稱的七夕節,也有人稱之為「乞巧節」或「女兒節」,這是中國傳統節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個節日,也是過去姑娘們最為重視的日子。現今又被叫做中國情人節。
每年農歷八月十五日,是傳統的中秋佳節。這時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稱為中秋。在這一天,人們仰望天空如玉如盤的朗朗明月,自然會期盼家人團聚。遠在他鄉的遊子,也藉此寄託自己對故鄉和親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稱「團圓節」。
每年農歷八月十五日,是傳統的中秋佳節。這時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稱為中秋。在這一天,人們仰望天空如玉如盤的朗朗明月,自然會期盼家人團聚。遠在他鄉的遊子,也藉此寄託自己對故鄉和親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稱「團圓節」。
農歷九月九日,為傳統的重陽節。因為古老的《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日月並陽,兩九相重,故而叫重陽,也叫重九。這一天人們登高望遠,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現今重陽又賦予了敬老和孝老,為敬老節。
冬至節是按節氣來定,時間在每年的陽歷12月22日或者23日之間。冬至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長的一天,過了冬至,白天就會一天天變長。這一天人們會烹食許多美食,如北方的餃子南方的羊肉。
龍抬頭(農歷二月二),又稱春耕節、農事節、青龍節、春龍節等,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龍」是指二十八宿中的東方蒼龍七宿星象,每到仲春卯月之初,「龍角星」就從東方地平線上升起,故稱「龍抬頭」。龍抬頭日處在卯月的驚蟄、春分之間;卯,冒也,萬物冒地而出,為生發之大象,代表著生機茂發,如《律書》中所雲:「卯之為言茂也,言萬物茂也「。「卯」是干支歷十二地支之一,五行屬木,卦象為「震」。九二在臨卦互震里,震為龍,表示龍離開了潛伏的狀態,已出現於地表上,嶄露頭角;《象》曰:「見龍在田,德施普也」。
傳統節日的意義
繼承和發揚傳統節日中豐富的優秀文化傳統,可促進國家民族認同、凝聚人心、激發民族意志,可扭轉一些社會成員誠信缺失、道德失范,有助於維護社會穩定與和諧。在全球化條件下,綜合國力競爭日趨激烈,文化沖突和文化競爭日趨突出,中國以文化為核心的軟實力受到嚴峻挑戰。
中國和平崛起,中華民族邁向全面復興,在融入世界和吸取世界先進文化的同時,弘揚自己的優秀傳統文化,發揚中華文化的核心價值,提高人民素質,是十分重要的一環。比較香港而言,內地包括清明節在內的傳統節日,不僅仍未被列為法定假期,而且過節氣氛逐漸淡化,這是一個值得憂慮的現象。
對於一個民族來說,傳統節日具有增強凝聚力、樹立核心價值觀、加深文化認同的重要作用,是集體的文化記憶。如何拯救這些流傳千年、意蘊豐富的文化記憶,讓它們在新時代重現活力,是近年來包括專家學者、普通百姓在內的全社會關注的問題。
如今,隨著人們越來越重視,多個傳統節日也被列入法定節假日。這不僅有助於樹立中華民族和平崛起的形象,也使傳統節日成為承載中國人「和為貴」處世精神的重要載體,有利於樹立和平友善的國際形象。同時,有利於豐富中華傳統節日文化產業的內涵和外延,使之成為國家對外開放的關鍵成分和國民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產業。
節日節期
傳統節日是傳承優秀歷史文化的重要載體,傳統節日既使人們在節日中增長知識,受到教益,又有助於彰顯文化、弘揚美德、陶冶情操、弘揚傳統。民俗節日是人類文明進化發展的產物,大部分節日習俗在上古時代就已初露端倪。傳統節日的形成過程,是中華民族歷史文化沉澱凝聚的過程。《春秋命歷序》:「天地開辟,萬物渾渾,無知無識;陰陽所憑…日月五緯俱起牽牛;四萬五千年,日月五緯一輪轉;…定天之象,法地之儀,作干支以定日月度。」上古干支歷法的制定為節日產生提供了前決條件。在歷史發展演變中,朝代更迭,古代歷法變動極大,前後共出現過102個歷,有些「傳統節日」的古今具體日期其實並不相同。在中華民族歷史上,曾誕生過許多節日,有的留存至今,有的半路「走失」。
E. 中國傳統節日有哪些
中國的主要傳統節日有春節(農歷正月初一)、元宵節(農歷正月十五)、龍抬頭(農歷二月二日)、社日節(農歷二月初二)、上巳節(夏歷三月初三)、寒食節(清明節前1-2天)、清明節(4月5日)、端午節(農歷五月初五)、七夕節(農歷七月初七)、中元節(農歷七月十四)、中秋節(農歷八月十五)、重陽節(農歷九月初九)、寒衣節(陰歷十月初一)、冬至(十二月二十二日左右)、臘八節(農歷十二月初八)、小年(臘月二十四)、除夕(大年三十)等。
1、春節
春節歷史悠久,俗稱新春、新歲、歲旦等,人們常說但是過大年、過年就是這一天。現在春節時間狹義農歷正月初一,廣義農歷正月初一至正月十五,在春節期間,全國各地均有舉行各種慶賀新春活動,帶有濃郁的各地域特色。
12、重陽節
重陽節為每年的農歷九月初九日,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古時民間在重陽節有登高祈福、秋遊賞菊、佩插茱萸、祭神祭祖及飲宴求壽等習俗。傳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內涵,於重陽之日享宴高會,感恩敬老。
13、寒衣節
寒衣節又稱「十月朝」、「鬼頭日」等,時間為陰歷十月初一。我國北方地區將寒衣節與每年春季的清明節、七月十五的中元節合稱為中國的三大「鬼節」。寒衣節流行於我國北方地區,不少北方人會在這一天祭掃,紀念仙逝親人。
14、冬至
冬至既是二十四節氣中一個重要的節氣,也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祭祖節日,時間為十二月二十二日左右;在中國南方地區,有冬至祭祖、宴飲的習俗;在中國北方地區,每年冬至日有吃餃子的習俗。
15、臘八節
臘八節經過歷代演變,逐漸成為家喻戶曉的民間節日,俗稱「臘八」,節期在每年農歷十二月初八,主要流行於我國北方,這個節日的習俗主要是「喝臘八粥」。
16、小年
因為由於各地風俗「小年」的日子也會有差異同,清朝前期和中期,祭灶一直是臘月二十四,而且至少到乾隆時期,都是臘月二十四祭祀;此外小年期間主要的民俗活動有掃塵、祭灶等。
17、除夕
除夕又被人們稱為大年三十,在除夕當日,家家戶戶忙忙碌碌或清掃庭舍,除舊布新,張燈結綵,而且有貼年紅、年夜飯、壓歲錢、辭歲、守歲等習俗。
傳統節日的形成,是一個民族或國家的歷史文化長期積淀凝聚的過程。傳統節日是傳承優秀歷史文化的重要載體。
F. 中國十二個傳統節日有哪些
春節、元宵節、寒食節、清明節、端午節、七夕節、中元節、中秋節、重陽節、臘八節、小年、除夕。
一、春節
端午為農歷五月初五,習俗有賽龍舟、吃粽子、采艾葉、系紅線等。據說是為紀念屈原於此日投汨羅江而死。
G. 中國的八大傳統節日有哪些
中國傳統的八大節日是: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七夕節、中秋節、重陽節、冬至。節日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是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傳統節日的形成過程,是一個民族或國家的歷史文化長期積淀凝聚的過程。中國古代的這些節日,大多數與原始信仰、天象物候、歷法、數學以及後來劃分出的節氣有關。從遠古先民時期發展而來的中華傳統節日清晰地記錄著中華民族豐富而多彩的社會生活文化內容,是我們特有的特色節日。
春節(正月初一)
春節,是農歷正月初一,又叫陰歷年,俗稱「過年」,這是中國民間最隆重、最熱鬧的一個傳統節日。春節的歷史很悠久,據《盤古王表》載:「天皇氏始制干支之名,以定歲之所在」,上古時期以此年頭歲尾舉行祭神祭祖活動。傳說年獸怕紅、怕火、怕爆,大年初一出沒,所以每逢大年初一這天,就有拜年、掛年畫、貼窗花、放鞭炮、發紅包、穿新衣、吃餃子、舞獅龍、掛燈籠、磕頭等活動。
冬至節冬至(陽歷12月22日前後)
冬至節冬至,又稱「冬節」、「賀冬」,華夏二十四節氣之一、八大天象類節氣之一,與夏至相對。冬至在太陽到達黃經270°時開始,時於每年公歷12月22日左右。據傳,冬至在歷史上的周代是新年元旦,曾經是個很熱鬧的日子。
H. 中國的傳統節日有哪些
中國的傳統節日很多,形式豐富,內容多樣,是中華民族悠久歷史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傳統節日的形成過程,是一個民族或國家的歷史文化長期積淀凝聚的過程,下面讓我們來看看中國傳統節日有哪些吧。
1. 春節:春節是我國最盛大、最熱鬧的一個古老傳統節日,俗稱「過年」。按照我國農歷,正月初一是「歲之元,月之元,時之元」,是一年的開始,傳統的慶祝活動則從除夕一直持續到正月十五元宵節。每到除夕,家家戶戶闔家歡聚,一起吃年夜飯,稱「團年」,然後一起守歲,敘舊話新,互相祝賀鼓勵。
2. 元宵節:農歷正月十五夜,是我國民間傳統的元宵節,又稱上元節,燈節。正月十五鬧元宵,大街小巷張燈結綵,人們賞燈、猜燈謎、吃元宵,成為世代相沿的習俗。
3. 清明節:清明既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又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傳統節日。清明的前一天稱寒食節,寒食節的設立是為了紀念春秋時代晉朝「士甘焚死不公侯」的介子推。清明寒食期間,民間有禁火寒食、祭祖掃墓、踏青郊遊等習俗,另外還有盪鞦韆、放風箏、拔河、斗雞、戴柳、鬥草、打球等傳統活動。
4. 端午節:農歷五月初五,是我國傳統的端午節,又稱端陽、重五、端五節。早在周朝,就有「五月五日,蓄蘭而沐」的習俗。但今天端午節的眾多活動都與紀念我國偉大的文學家屈原有關。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要吃粽子,南方各地舉行龍舟大賽,都與悼念屈原有關。同時,端午節也是自古相傳的「衛生節」,人們在這一天灑掃庭院,掛艾枝,懸菖蒲,灑雄黃水,飲雄黃酒,激清除腐,殺菌防病。
I. 中國傳統節日有哪些
在中華民族歷史上,曾誕生過許多節日,有的留存至今,有的半路「走丟」。至今流傳下來的傳統節日主要包括:農歷一月一日的春節、二月二的青龍節
、三月三的上巳節、五月五的端午節、六月六的曬霉節
、七月七的乞巧節、九月九的重陽節。元月十五的上元節、七月十五的中元節、八月十五的中秋節、十月十五的下元節。正月二十九的送窮節、十月初一的寒衣節、臘月三十的除夕,加上二十四節氣的清明與冬至,清明前一天的寒食節、臘月二十三的祭灶節。
中國傳統節日,是中華民族悠久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傳統節日的形成,是一個民族或國家的歷史文化長期積淀凝聚的過程。它既能使人們在節日中增長知識,又有助於彰顯文化、弘揚傳統。
中華民族的古老傳統節日,涵蓋了原始信仰、祭祀文化、天文歷法、易理術數等人文與自然文化內容,蘊含著深邃豐厚的文化內涵。
從遠古先民時期發展而來的中華傳統節日,不僅清晰地記錄著中華民族先民豐富而多彩的社會生活文化內容,也積淀著博大精深的歷史文化內涵。
J. 中國有哪些傳統節日
中國的傳統節日主要有:春節(農歷正月初一);元宵節(農歷正月十五);龍抬頭(農歷二月初二)、社日節(農歷二月初二);上巳節(農歷三月初三) ;寒食節(冬至後的105或106天);清明節(公歷4月5日後);端午節(農歷五月初五);七夕節(農歷七月初七);中元節(農歷七月十五);中秋節(農歷八月十五);重陽節(農歷九月初九);下元節(農歷十月十五);冬至節(公歷12月21~23日);除夕(農歷十二月廿九或三十) 等。
發展
大部分節日習俗在上古時代,就已初露端倪, 但是其中風俗內容的豐富與流行,經過一個漫長的發展過程。民俗節日來自於人文與自然文化,最早的風俗活動是和原始崇拜、祭祀文化有關。每個傳統節日有每個節日的活動載體,諸如燈會、扒龍舟、拜神祭祖等等。大部分傳統節日形成於上古時代,先秦時期由於南北風俗各異,南北各地的風俗尚未融合普及,很多古已有之的節俗活動在中原文獻鮮有記載。漢代是中國統一後第一個大發展時期,南北的經濟文化交流使風俗習慣也互相融合,這對節日習俗的傳播普及提供了良好的社會條件。漢後南北文化上的交流使節俗融合傳播,主要的傳統節日都已經普及到全國各地。節日發展到唐代,已經從原始祭拜嚴肅的氣氛中轉為娛樂禮儀型,從此節日變得豐富多彩,許多體育、享樂的活動內容出現,並很快成為一種時尚流行開來,這些風俗一直延續發展,經久不衰。唐代是傳統節日習俗揉合定型的重要時期,其主體部分傳承。在歷史演變中,由於朝代更迭、歷法變動,有些節日在日期上古今不同。
傳統節日的產生體現了中華民族對自然的認識和尊重,蘊含著厚重的歷史與人文情懷,擁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和精神核心。通過多種多樣的形式,中華民族在節日中表達出中華民族的價值和思想、道德和倫理、行為與規范、審美與情趣,也凝聚著千百年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積極嚮往和執著追求。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歷代的文人雅士、詩人墨客,為一個個節日譜寫了許多千古名篇,這些詩文膾炙人口,被廣為傳頌,使中國的傳統節日滲透出深厚的文化底蘊,精彩浪漫。在歷史發展演變中,也有一些傳統節日被附會上「避瘟」、「避惡」等沉重色彩的故事傳說作為節日「起源」,經實際考察,這些故事傳說遠遠晚於節日誕生,是後世建構出來的。附會的這些「避瘟避惡」故事與節日內涵沖突,無助於優秀傳統文化的彰顯以及傳統節日的傳承與弘揚。中國的節日有很強的內聚力和廣泛的包容性,一到過節,舉國同慶,這與我們民族源遠流長的悠久歷史一脈相承,是一份寶貴的精神文化遺產。節日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生活文化精粹的集中展示,傳統節日是中國極其多樣的習俗的代表,凝聚著中華文明的思想精華。
中國是禮儀之邦,儀式表達著中國人對事物重要性、價值性的認同,沒有儀式感的節日難以讓人們對節日產生心理上的認同和依從,而儀式本身又是讓人參與進來的重要方式。一系列依次展開的程序,代表著節日文化內涵的逐層展示,也是讓心靈參與其中審美的過程。在這樣一套看似繁瑣的儀式里,人們的情感得到表達和宣洩,節日的文化內涵和意義也得到彰顯和傳承。儀式讓傳統節日變得莊重,富有意義,為生活增添了趣味和價值。通過舉辦儀式,人們可以領略到人生的美好、自然的瑰麗,人性的善良,感受到對生命的虔誠和更高層次的精神享受。儀式感讓節日成為節日,能喚醒人們內心對於節日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