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七經和四書各是哪些
七經,qī jīng,(1). 漢以來歷代封建王朝所推崇的七部儒家經典。(2).道家七類經書。(3).佛家凈土宗的七種經典。
七經:
(1). 漢以來歷代封建王朝所推崇的七部儒家經典。七經名目,歷來說法不一。東漢《一字石經》作《易》、《詩》、《書》、《儀禮》、《春秋》、《公羊》、《論語》;《後漢書·張純傳》 唐李賢注作《詩》、《書》、《禮》、《樂》、《易》、《春秋》、《論語》; 宋 劉敞 《七經小傳》作《書》、《詩》、《周禮》、《儀禮》、《禮記》、《公羊》、《論語》; 清 康熙 《御纂七經》作《易》、《書》、《詩》、《春秋》、《周禮》、《儀禮》、《禮記》。
(2).道家七類經書。即《仁經》、《禮經》、《信經》、《義經》、《智經》、《德經》、《道經》。見《雲笈七簽》卷九。
(3).佛家凈土宗的七種經典。即《無量清凈平等覺經》《大阿彌陀經》、《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阿彌陀經》、《稱贊凈土佛攝授經》、《鼓音聲王陀羅尼經》。
四書又稱四子書,是《論語》《孟子》《大學》《中庸》的合稱。南宋著名理學家朱熹取《禮記》中的《中庸》《大學》兩篇文章單獨成書,與紀錄孔子言行的《論語》、紀錄孟軻言行的《孟子》合為「四書」。 四書的作者包括孔子、子思、孟子、程子、朱熹等,其編撰時間間隔達一千八百年。宋元以後,《大學》《中庸》成為學校官定教科書和科舉考試必讀書,對古代漢族教育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Ⅱ 中國哲學小史 中國哲學簡史 是一本書嗎
《中國哲學簡史》是馮友蘭先生哲學與思想融鑄的結晶。以一本篇幅有限的哲學史專著,打通古今中外的相關知識,其中充滿睿智與哲人洞見。特別是作者對現實問題的關懷,頗具「讀書不忘救國,救國不忘讀書」的大家風范。
書 名
中國哲學簡史
作 者
馮友蘭
譯 者
塗又光,趙復三(皆獨譯)
類 別
哲學
頁 數
340
定 價
38.00
出版社
北京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12-12
裝 幀
精裝
章 節
28
目錄
1內容簡介
2作者簡介
3著作概覽
4媒體評論
5圖書前言
6圖書目錄
1內容簡介編輯
當代大哲學家馮友蘭先生於1947年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受聘擔任講座教授,講授中國哲學史,其英文講稿後經整理寫成《中國哲學簡史》,於1948年由美國著名出版公司麥克米蘭出版。此書一出,立即成為西方人了解和學習中國哲學的超級入門書。其後又有法文、義大利文、西班牙文、南斯拉夫文、日文等譯本出版。五十多年來,一直是世界各大學中國哲學的通用教材,在西方影響很大。在很長的一段時間里,此書沒有中文版本。直到20世紀80年代,本書才由馮友蘭先生的學生第一次根據英文本譯成中文,由北京大學出版社於1985年出版,首版印刷十萬冊,很快售罄,成為當時學術界的大暢銷書。2013年,北京大學出版社再版,並做了軟精裝,內容和品質都有很大的提升。可以說,本書是了解中國哲學的首選讀本,也是影響大眾一生的經典著作。
本書是馮友蘭先生哲學與思想融鑄的結晶。以一本篇幅有限的哲學學生專著,打通古今中外的相關知識,其中充滿睿智與哲人洞見。特別是作者對現實問題的關懷,頗具「讀書不忘救國,救國不忘讀書」的大家風范。本書對於今日中國的讀者,不失為一本教益豐厚的文化經典。
《中國哲學簡史》以20萬字的文字講述了中國哲學的發展歷史,打通了古今中外的相關知識,在有限的篇幅里融入了馮友蘭對中國哲學的理解,是史與思的結晶,充滿了人生的睿智與哲人的洞見。因為它最初是講義,所以它的語言極其流暢;因為它是由英文翻譯過來的,所以它的文字極其符合當代人的閱讀。它在世界各地有多種譯本,一直是許多大學中國哲學的通用教材,也是了解中國文化的入門書。它對當今的讀者有極大的意義,不失為一部可以影響一生的文化經典。
2作者簡介編輯
馮友蘭,字芝生,河南南陽唐河人。1912年入上海中國公學大學預科班,1915年入北京大學文科中國哲學門,1919年赴美留學,1924年獲哥倫比亞大學博士學位。回國後歷任廣東大學、燕京大學教授、清華大學文學院院長兼哲學系主任。抗戰期間,任西南聯大哲學系教授兼文學院院長。1946年赴美任客座教授。1947年任清華大學校務會議主席。曾獲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印度德里大學、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名譽博士學位。1952年後為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中科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第二至四屆全國政協委員,第六、七屆全國政協常委。 20世紀30年代初出版兩卷本《中國哲學史》,把中國哲學史分為「子學時代」和「經學時代」,肯定了傳統儒學的價值。40年代寫《新理學》、《新事論》、《新世訓》、《新原人》、《新原道》、《新知言》,以程朱理學結合新實在論,構建其「新理學」體系。建國後著有《中國哲學史新編》等,論著編為《三松堂全集》。
他畢生的事業可以概括為「三史釋今古,六書紀貞元」。他以《中國哲學史》、《中國哲學簡史》、《中國哲學小史》、《中國哲學史新編》和「貞元六書」等著作,成為中國近代以來能夠建立哲學體系的哲學家之一。他是在中國學術思想史上做出了重要貢獻的傑出學者,也是影響巨大的思想家之一。
Ⅲ 北大中國哲學推薦書目
998年,北京大學百年校慶,北大聯合校內外任繼愈、季羨林、裘錫圭、張岱年、金克木、湯一介、何九盈、袁行霈、錢理群、謝冕、樓宇烈、樂黛雲、厲以寧等50多位著名教授,共同向北大學生推薦應讀書目30種、選讀書目30種。
今天,小編與大家一起分享這60種書目,共讀好書!
30種應讀書:
1. 《周易》
《周易》是中國古典哲學的源頭。
「易為群經之首、大道之源」 ,又為新道家列為「三玄」之冠,集中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思維模式、價值取向等哲學品格。
2. 《詩經》
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
重回「詩經世界」,再塑民族精神。
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思無邪。不學詩,無以言。
——孔子
3. 《老子》
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名著之一,
被譽為「萬經之王」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道德經》
老子思想的集大成——《道德經》,像一個永不枯竭的井泉,滿載寶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
—— 尼采
4. 《論語》
「一部中國人人人必讀的書。
不僅中國人,將來此書,
應成為一部世界人類的人人必讀書。」
半部《論語》治天下。
——北宋政治家趙普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論語·里仁》
5. 《孫子兵法》
兵學聖典:「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
萬事無常法,應變為最上。
該書以宋本《十一家注孫子》為底本,同時參閱了有代表性的各家研究成果。
6. 《孟子》
「儒家學說代表作、傳統散文寫作之高峰」。
孟子,戰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他繼承並發展了孔子的思想,與孔子並稱「孔孟」。後世追封孟子為「亞聖公」,尊稱為「亞聖」。
7. 《莊子》
道家經典之一,
在中國思想史上和文化史上的地位舉足輕重。
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親,小人甘以絕。
——《莊子》
其文則汪洋辟闔,儀態萬方,晚周諸子之作,莫能先也。
——魯迅評莊子文章
8. 《史記》
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
被列為「二十四史」之首。
記載了上至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太初四年間共三千多年的歷史。與後來的《漢書》、《後漢書》、《三國志》合稱「前四史」。
9. 《壇經》
唐代以後,宋、元、明、清的佛教,十之八九是禪宗。諸位只看明代人所編的一部指月錄,詳詳細細,分成五宗七頁,全由一個人開始,就是六祖慧能。若說釋迦是佛法之「元」,慧能就是此下佛法之「宗」了。
在後代中國學術思想史上有兩大偉人,對中國文化有其極大之影響,一為唐代禪宗六祖慧能,一為南宋儒家朱熹。
10. 《古文觀止》
領略中國古代散文精粹
書名「古文觀止」意指文集所收錄的文章代表文言文的最高水平,學習文言文至此觀止矣。所選之文上起先秦,下至明末,大體反映了先秦至明末散文發展的大致輪廓和主要面貌。
11. 《唐詩三百首》
「中國文學之美的典範」。
唐代詩人,有的在詩篇中直抒胸臆,追求個人自由和理想,也有的慈愛悲憫,為天下人民大聲疾呼。他們中的許多人不畏強權、大氣磅礴,字里行間透露出他們的善良和正義。
12. 《宋詞三百首箋注》
不讀詩詞,無以言。
宋詞是繼唐詩後的又一種文學體裁,它兼有文學與音樂兩方面的特點。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靈魂之鎖,語言是這把鎖的鑰匙。我們讀過的詩詞,造就我們說話、思考的樣子。宋詞,與唐詩一起構成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雙絕,蘊含著中華民族的重要精神基因。
13. 《紅樓夢》
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
都雲作者痴,誰解其中味?
本書是程乙本誕生以來第一次出現的「批點」形式,在注釋、校訂之外,每回附以回批、夾批。長期從事《紅樓夢》研究和教學的兩代學者披閱十餘載而成。
14. 《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
一本書讀懂300年學術史。
敘述明清以降中國學術之演變,經緯交織、層次繁復,分別以問題敘史、人物(學派)敘史、學科敘史,構成社會思潮史、學派史與學科史三大板塊。原為1923年秋至1924年春夏間,梁啟超在清華大學講授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課程的講義,成書後共分十六講。
15. 《魯迅選集》
16. 《中國哲學史》
第一部完整的、
具有現代意義的中國哲學史著述。
第一部完整的、具有現代意義的中國哲學史著述,它採用西方哲學的形式,闡釋中國哲學思想之實,使中國傳統哲學成為現代學科。本書的基本框架為中國哲學史界普遍接受,許多觀點亦成為學術界的定論。
17. 《中國法律與中國社會》
探索中國古代法律的基本精神及主要特徵。
中國古代法律的主要特徵表現在家族主義和階級概念上。二者是儒家意識形態的核心,和中國社會的基礎,也是中國法律所著重維護的制度和社會秩序。
18. 《理想國》
哲學家是理想國必然的統治者。
柏拉圖的最高理想,哲學家應為政治家,政治家應為哲學家。哲學家不是躲在象牙塔里的書呆,應該學以致用,求諸實踐。有哲學頭腦的人,要有政權;有政權的人,要有哲學頭腦。
19. 《神曲》
20. 《哈姆萊特》
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萊特。
莎士比亞不只屬於一個時代而屬於所有世紀,
Ⅳ 中國古代有哪些經典書籍
1、《三十六計》
《三十六計》或稱「三十六策」,是指中國古代三十六個兵法策略,語源於南北朝,成書於明清。它是根據我國古代卓越的軍事思想和豐富的斗爭經驗總結而成的兵書,是中華民族悠久文化遺產之一。
2、《山海經》
《山海經》是中國志怪古籍,大體是戰國中後期到漢代初中期的楚國或巴蜀人所作。也是一部荒誕不經的奇書。該書作者不詳,古人認為該書是「戰國好奇之士取《穆王傳》 , 雜錄《庄》、《列》、 《離騷》、《周書》、《晉乘》以成者」 。現代學者也均認為成書並非一時,作者亦非一人。《山海經》全書現存18篇,其餘篇章內容早佚。
3、《論語》
《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撰而成。它以語錄體和對話文體為主,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與《大學》、《中庸》、《孟子》、《詩經》、《尚書》、《禮記》、《易經》、《春秋》並稱「四書五經」。通行本《論語》共二十篇。
4、《周易》
《周易》是一部中國古哲學書籍,是建立在陰陽二元論基礎上對事物運行規律加以論證和描述的書籍,其對於天地萬物進行性狀歸類,天乾地支五行論,甚至精確到可以對事物的未來發展做出較為准確的預測。
5、《金剛經》
《金剛經》是佛教重要經典。根據不同譯本,全名略有不同,鳩摩羅什所譯全名為《金剛般若(bōrě)波羅蜜經》,唐玄奘譯本則為《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梵文 Vajracchedika-prajñāpāramitā-sūtra。
《金剛經》傳入中國後,自東晉到唐朝共有六個譯本,以鳩摩羅什所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最為流行(5176字或5180字)。唐玄奘譯本《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共8208字,為鳩摩羅什譯本的一個重要補充。其他譯本則流傳不廣。
Ⅳ 《中國哲學簡史》pdf下載在線閱讀全文,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中國哲學簡史》(馮友蘭)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鏈接:https://pan..com/s/14Wmo1NU-ujbGBvVU-KcLtQ
書名:中國哲學簡史
作者:馮友蘭
譯者:趙復三
豆瓣評分:9.4
出版社:中華書局
出版年份:2015-8
頁數:448
內容簡介:
《國民閱讀經典:中國哲學簡史》原名A Short History of Chinese Philosophy,是馮友蘭先生於1947至1947年在美國賓夕凡尼亞大學講授中國哲學史課程的英文講稿。該書在世界范圍內都影響巨大,是迄今為止西方人了解、研究中國哲學的必讀書,是世界各地許多大學教授中國哲學課程的教材。本次收入」國民閱讀經典」叢書的《簡史》,採用趙復三先生的中文譯本。
作者簡介:
馮友蘭(1895—1990),字芝生,河南省唐河縣人。我國二十世紀最著名的哲學家和哲學史家。1918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哲學門,後公費留美,1924年獲得哥倫比亞大學哲學博士學位。歸國後曾執教於中州大學、廣東大學和燕京大學。1928年8月起,任清華大學哲學系教授,並曾任校秘書長、哲學系主任、文學院院長、校務委員會主席等職;抗戰期間隨清華大學南遷,任西南聯大哲學系教授、文學院院長。1952年院系調整後,轉入北京大學任哲學系教授。
馮友蘭先生提出的「釋古」理論對史學研究有方向性價值,「照著講」與「接著講」的方法論,則對中國哲學和哲學史的研究具有開創性的指導意義。他本人的學術成果,更是在這兩個層面都做出了卓越貢獻。「三史釋今古,六書紀貞元」是馮先生對其一生重要著作的總結:馮先生在上世紀三十年代出版的兩卷本《中國哲學史》是第一部完整的具有現代意義的中國哲學史;主要創作於抗戰時期的「貞元六書」則標志其「新理學」體系的確立;1946年至1947年,馮先生在賓夕法尼亞大學講授中國哲學史,由其英文講稿整理出版的《中國哲學簡史》(A Short History of Chinese Philosophy),以及英譯兩卷本《中國哲學史》,至今仍是世界各地許多高校中國哲學課程使用的教材和參考書籍;「文革」結束後,馮先生已是耄耋之年,在「耳目失其聰明」的情況下,積十年之功,「不依傍別人」,重新撰寫了七卷本《中國哲學史新編》,更體現了他作為中國哲學的繼承者與發揚者自強不息的精神涵養。馮先生的著作,是了解、學習、研究中國哲學的必讀作品,在全世界范圍內都享有崇高聲譽和深遠影響。不僅如此,馮先生的著作更具有撫慰人心的力量。韓國總統朴槿惠稱,在她最困難的時期,是馮先生的《中國哲學史》令她「重新找回內心的平靜的生命燈塔」。
Ⅵ 中國哲學簡史怎麼看中國文化
很早就聽說過馮友蘭先生的《中國哲學簡史》。該書將哲學史經驗與哲學心得融為一體,以20萬字的篇幅敘述了中國幾千年的哲學史,簡明、生動、深邃、易懂。一改過去所接觸到的哲學類書籍,總覺深奧難懂,認為哲學是哲學家的事,哲學離大眾很遠。但在讀過《中國哲學簡史》後,忽覺撥雲見日,一點就通。實際上,哲學就在中國幾千年的傳統文化之中,在每個人每天的生活之中,並實實在在地孕育在每個人的頭腦中,反映在每個人的行動上。所以,每當空閑時間,捧起這本書來,都只能是細細讀來,深思每一個字……
《中國哲學簡史》是馮友蘭先生於1947年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擔任客座教授時的英文講稿,用該書的翻譯者趙復三的話說:「資料是古老的,眼光卻是現代的。」並稱馮友蘭先生是「運用史料時是史家,探討問題時卻是哲學家」。馮友蘭先生所寫這部書的思想和資料是中國的,考慮哲學問題的眼光卻是世界的。所以,這本書在今天仍然不失為是一本哲學和文化的經典著作。大家熟知的韓國歷史上第一位女總統朴槿惠是這樣贊賞這本書的:「在我最困難的時期,使我重新找回內心平靜的生命燈塔的,是中國著名學者馮友蘭著作的《中國哲學簡史》。」足可見證,這本著作的影響力,也說明了經典永遠是不過時的。
馮友蘭先生從中國哲學的精神、背景,中國歷史文化先祖(孔子、諸子、墨子等),道家、儒家等與西方哲學比較,用自己的智慧思考和學識語言闡述了中國哲學史。
中國哲學存在於中國傳統文化中。一提起哲學大家,很多人都能說出西方的大哲學家康德、黑格爾等,但在中國歷史上卻沒有把誰確切地標注為哲學家。實際上,這與中國文化人表達思想的方式有關。在表達方式上,中國的文人喜歡用格言、比喻和事例來說理,難免有不透徹的地方,採用的是暗示的方法,而不是一瀉無余,這是中國詩歌、繪畫等各種藝術所追求的目標。在中國文學傳統中,一首好詩往往是「言有盡而意無窮」,一位慧心有思考的讀者,讀詩時卻能從詩句之外去會意,讀書時從字里行間去回意,語言的作用不在於它的固定含義,而在於它的暗示,引發人去悟道,這是中國藝術所追求的境界,也是中國哲學家表述思想的風格。例如,大家熟知的《三字經》第一句話「人之初,性本善」,便可看做是孟子哲學基本思想的體現。所以說,從前在中國,一個人如果受教育,首先就是受哲學方面的啟蒙教育。《論語》 《孟子》 《大學》 《中庸》 等無不深藏著哲學的智慧。
那麼什麼是哲學呢?馮友蘭先生是這樣說:「哲學是對人生系統的反思。」但並不是所有的人都對人生進行反思,至於作系統反思的人就更少了。一位哲學家總要進行哲學思考,即稱之為反思,因為它把人生作為思考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把自己的思想系統地表述出來。釋迦牟尼認為:「人生就是苦難的根源。」是否可以這樣認為,苦難是人生的財富,苦難的過程也是一個人思考的過程、也是一個人哲學思維的形成過程?許多人認為,中國哲學是一種處世的哲學,很難說這樣的看法對或錯。中國哲學既是理想主義,又是現實主義;既講求實際,又不膚淺。傳統的中國哲學講究的是「學」和「道」。「學」,用現代話說就是增長正面知識,「道」則是心靈的提高,哲學則是後一個范疇。中國的聖人,品格上可用「內聖外玉」四個字來刻畫。「內聖」,是說他的內心致力於心靈的修養;「外玉」,是說他在社會活動中好似君王。而哲學的使命是使人樹立起「內聖外玉」的品格。
普通人讀哲學、學哲學,是為了使人得以成為人,而不是為了成為某種特殊的人、高高在上的人、不食人間煙火的人。
講中國哲學就不得不說中國的儒家和道家,它們都是中國文化哲學的先祖。儒家思想不僅是中國的社會哲學,也是中國人的人生哲學,還是對中國人影響最深的。儒家思想強調個人的社會責任,道家則強調人內心自然自動的秉性。中國哲學中的這兩種思潮,大體類似於西方思想中的古典主義和浪漫主義兩種思潮。試讀杜甫和李白兩個同生活於8世紀詩人的詩,人們不難分辨出中國思想的兩大流派——儒家與道家——對兩人的不同思想影響。
道家,同時把屬於自然和人類的東西嚴格區分,即自然令人快樂,人為給人痛苦,強調「天人合一」,即人與自然、與宇宙合一。直到步入現代社會的今天,這些仍是人們的追求和嚮往。
儒家思想是中國農耕文化、經濟條件、地理環境的產物,因此對中華民族來說,2000多年的封建歷史,儒家思想成為中國正統的哲學就不難理解了。
對於中國的藝術與詩歌,儒家和道家都有自己的看法。儒家把藝術與詩歌看成是道德教育的工具。而道家追求的是心靈自由流動,把自然看成最高理想,這給予了藝術家們無窮的靈感。
由此看來,中國哲學蘊藏於中國傳統文化之中,交融相伴,影響著中國,影響著世界。現代社會倡導國學,學習中華文化。在這個學習的過程中,只要靜下心來,用些時間去思考,就能品味出這其中的哲學智慧,這種智慧也是我們的前人所精心耕耘的,留給現代、將來中華民族的寶貴精神財富。
這只是讀了這本書後的一點點感想,更多的東西還需要學習、思考。
Ⅶ 中國古代的經典書有哪些
四書五經,四大名著,二十五史。
Ⅷ 《周易》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周易》又稱《易經》,在我國在世界的影響都極為深遠,但卻是秦漢後直至今日無人真正通曉的上古典籍。《周易》分為經部和傳部,經部之原名就為《周易》,是對四百五十卦易卦典型象義的揭示和相應吉凶的判斷,而傳部含《文言》、《彖傳》上下、《象傳》上下、《系辭傳》上下、《說卦傳》、《序卦傳》、《雜卦傳》,共七種十篇,稱之為「十翼」,是孔門弟子對《周易》經文的註解和對筮占原理、功用等方面的論述。
周易概述
據傳,《周易》的誕生地就是現在的世界遺產城市安陽市。羑里城位於安陽市區南10公里處。易卦系統最基本的要素為陰陽概念,而陰陽概念包括陰陽的性質和狀態兩層意義。如果不理會陰陽的狀態,只論及其性質,則可以用陽爻(-)和陰爻(--)表示陰陽。將上述陰陽爻按照由下往上重疊三次,就形成了八卦,即「乾,坤,震,巽,坎,離,艮,兌」八個基本卦,稱為八經卦。再將八經卦兩兩重疊,就可以得到六個位次的易卦,共有六十四卦,這六十四卦稱為六十四別卦,每一卦都有特定的名稱。如果再考慮陰陽的狀態,則陰陽概念又進一步劃分為「老陰,老陽,少陰,少陽」四種情形,可以用「X,O,--,-,」四種符號分別代表之。六十四別卦每一卦的每個位次上都可能有四種陰陽狀態,於是全部易卦系統就共有4096種不同的卦。如果將陰陽性質構成相同的各個卦放在一起,就形成了主卦卦名相同的六十四種分系統,可以稱為某某卦系。《周易》經部文字說明的內容就是對六十四卦系中部分易卦的象徵意義的解釋以及相應的人事吉凶判定(稱為占斷)。其中每一卦系的第一條內容是相應的全靜卦的占斷,其後的六條(乾坤卦系有七條)內容是順次排列的對相應卦系一爻動的卦的占斷。秦漢以後的易學對此都存在錯誤或者說模糊的認識。
占筮及《周易》一書起源於甲骨卜的實踐,或許到了殷商末年,周文王寫下了六十四卦系的卦辭。後來在春秋時期,孔子的弟子繼承了孔子對周易的發現,著了《易傳》。秦始皇焚書坑儒的時候,李斯將其列為醫術占卜書而倖免於難。
《周易》中運用八卦預測信息的方法的發明,正是我國人民具有唯物主義世界觀的真實寫照,他們在實踐和好地認識社會、改造社會、推動社會不斷的向前發展。所以,易卦及《周易》,是個儲存量很大的信息庫。
《周易》歷經數千年之滄桑,已成為中華文化之根。易道講究陰陽互應、剛柔相濟,提倡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在五千年文明史上,中華民族之所以能夠久歷眾劫而不覆,多逢畏難而不傾,獨能遇衰而復振,不斷地發展壯大,根源一脈傳至今,是與我們民族對易道精神的時代把握息息相關的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疑難之事,不是求助於偶像,而是運用通過八卦今昔信息預測的科學方法,預測自然和人事吉凶方面的有關信息,對一切做到心中有數,有備無患,從而更。
《周易》是一部古老而又燦爛的文化瑰寶,古人用它來預測未來、決策國家大事、反映當前現象,上測天,下測地,中測人事。然而這只是古人在未掌握科學方法之前所依託的一種手段,並不是真正的科學。雖然有些理解與科學相符,那是因為這個理解正好有科學合理性,但就不能因為說它是科學的。只能當它是一種文化。
現今,我國的易學研究在原理探索上仍無重大進展,理論研究停步不前,思想混亂,實際應用容易趨向神秘主義。上述狀況嚴重歪曲了易學的學術地位,阻礙了中華易學良性化發展的步伐,蒙蔽了易學的真正價值。
《周易》是最能體現中國文化的經典,它認為世界萬物是發展變化的,其變化的基本要素是陰(--)和陽(—),《周易·系辭》中說:「一陰一陽之謂道。」世界上千姿百態的萬物和萬物的千變萬化都是陰陽相互作用的結果。《周易》研究的對象是天、地、人三才,而以人為根本。三才又各具陰陽,所以《周易》六爻而成六十四卦。正如《說卦》:「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兼三才而兩之,故《易》六畫而成卦。分陰分陽,迭用剛柔,故《易》六位而成章。」乾為純陽之卦,坤為純陰之卦,乾坤是陰陽的總代表,也是陰陽的根本,孔子在《系辭》中說「乾坤其易之門邪」,「乾坤其易之蘊邪」。《易緯·乾鑿度》中說:「乾坤者,陰陽之根本,萬物之祖宗也。」通行本《周易》本經排序以《序卦》的次序為基礎,而以乾、坤兩卦為首。《系辭》開篇即雲:「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陳,貴賤位矣。動靜有常,剛柔斷矣。」《文言》是專門論述乾坤之卦德的傳文,並將乾坤之德性引申發揮至人文道德范疇。說明乾、坤是《周易》中最重要的兩卦,也是《周易》陰陽哲學的基礎。
具體的範文模板
鏈接:https://pan..com/s/18Og3MQvk5oQWySZCDLw9Gw
Ⅸ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的主要內容
該書將中國哲學史分成子學時代與經學時代,以此全書分為上下冊。子學時代主要講先秦諸子,經學時代主要是從董仲舒到康有為、譚嗣同的時代。
它是第一部完整的、具有現代意義的中國哲學史著述,它採用西方哲學的形式,闡釋中國哲學思想之實,使中國傳統哲學成為現代學科。
該書的基本框架為中國哲學史界普遍接受,許多觀點亦成為學術界的定論。韓國總統朴槿惠表示該書讓自己找回內心的平靜。
(9)七個字的中國哲學書有哪些擴展閱讀: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發展
中國哲學是世界幾大類型的傳統哲學之一。它致力於研究天人之間的關系和古今歷史演變的規律,形成了自己獨具特色的自然觀、歷史觀、人性論、認識論和方法論,特別重視哲學與倫理的聯系。
中國哲學以本民族特有的理論思維形式表現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辯證法和形而上學的相互斗爭、相互影響的過程,如此曲折地反映中國歷史上的階級斗爭和生產斗爭。
中華民族的世界觀理論體系形成和發展的歷史。中國哲學大約萌芽於殷、周之際,成形於春秋末期,戰國時代已出現百家爭鳴的繁榮局面。
它的發展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截至1949年,大體可分為:
1、奴隸制及其向封建制轉變時期的哲學。
2、封建制時期的哲學。
3、從封建制經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向社會主義社會轉變時期的哲學。前兩段稱為中國古代哲學,後一段稱為中國近代哲學。
Ⅹ 四書五經指的是什麼
四書五經是四書、五經的合稱,泛指儒家經典著作。
四書:指的是《大學》、《中庸》、《論語》、《孟子》。
五經:指《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五部。
《禮記》通常包括三禮,即《儀禮》、《周禮》、《禮記》;《春秋》由於文字過於簡略,通常與解釋《春秋》的《左傳》、《公羊傳》、《穀梁傳》分別合刊。
四書之名始於宋朝,五經之名始於漢武帝。
(10)七個字的中國哲學書有哪些擴展閱讀:
幾百年來,「四書」在我國廣泛流傳,其中許多語句已成為膾炙人口的格言警句。 其中,《論語》、《孟子》分別是孔子、孟子及其學生的言論集, 《大學》、《中庸》則是《禮記》中的兩篇,它們分別出於早期儒家的四位代表性人物孔子、孟子、曾參、子思,所以稱為 「四子書」,簡稱即為「四書」。首次把它們編在一起的是南宋著名學者朱熹。
五經是儒家作為研究基礎的古代五本經典書籍的合稱,相傳它們都經過儒家創始人之一的孔子的編輯或修改。
秦始皇「焚書坑儒」,據說經秦火一炬,《樂經》從此失傳,東漢在此基礎上加上《論語》、《孝經》,共七經;唐時加上《周禮》、《禮記》、《春秋公羊傳》、《春秋穀梁傳》、《爾雅》,共十二經;宋時加《孟子》,後有宋刻《十三經註疏》傳世。
「十三經」是儒家文化的基本著作,就傳統觀念而言,《易》、《詩》、《書》、《禮》、《春秋》謂之「經」,《左傳》、《公羊傳》、《穀梁傳》屬於《春秋經》之「傳」,《禮記》、《孝經》、《論語》、《孟子》均為「記」,《爾雅》則是漢代經師的訓詁之作。後來的五經是指:《易經》、《尚書》、《詩經》、《禮記》、《左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