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國訊息 > 中國古代的改革有哪些

中國古代的改革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2-09-22 17:03:10

『壹』 中國歷史上有哪些變法與改革,其內容和意義是什麼呢

中國歷史上比較知名的變法與改革有以下幾個:

一、春秋時期齊國管仲改革

內容:

改革內政,發展生產,改革軍制。

意義:

使士、農、工、商各就其業,從而使部落的殘余影響被徹底革除,行政區域的組織結構更加精細化,並且有效地維護了社會穩定。使齊國強盛,齊桓公確立霸業。

二、公元前356年,秦國商鞅變法

內容:

廢井田、重農桑、獎軍功、實行統一度量和建立縣制等一整套變法求新的發展策略。

意義:

1、以法律形式廢除了井田制,確認了封建土地私有制。廢除了奴隸主貴族的世襲特權,促進了封建經濟的發展,加強了新興地主階級的中央集權制度。

2、秦國逐漸強大,為後來秦統一六國奠定了基礎。

3、商鞅實行的嚴刑酷法和文化高壓政策,對後來秦朝產生消極影響。

4、商鞅主張的法家思想,成為秦國占統治地位的政治思想。

三、王安石變法(1069年,宋神宗時)

內容:

1、青苗法→使農民免受高利貸盤剝,又能增加政府的收入。

2、募役法→減輕了農民的差役負擔,保證了生產時間。

3、農田水利法→各地興修了許多水利工程,不少荒地辟為良田。

4、方田均稅法→增加了封建國家的田賦收入。

5、市易法→有利於穩定物價和商品交流,國家收入增加。

6、保甲法→加強對人民的控制,抵禦遼和西夏進攻主,減少了軍費開支。

7、將兵法→加強了軍隊訓練,充實了邊防力量。

8、改革科舉制度,廢除明經諸科,進士科專考經義和時務策;設明法科,考律令、斷案等。

9、整頓太學,重新編纂教科書,內容為儒家經典;考試成績優秀者,可直接做官。

意義:

政府的財政收入大為增加,各地興修了許多水利工程,不少荒地辟為良田,軍事實力有所增強,在客觀上有利於社會的進步和發展,在一定程度上扭轉了積貧積弱的局面。

四、張居正改革:實行一條鞭法(1581年)。

內容:

1、將原來的田賦、徭役、雜稅並為一條,徵收銀兩。

2、把從前按戶、丁徵收的役銀,分攤在田畝上,按人丁和田畝的多寡來分擔。

意義:

是我國賦稅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納銀代役的規定,相對減輕了農民的負擔,農民對國家的人身依附關系鬆弛;賦役征銀的辦法,適應了商品經濟發展的需要,有利於農業商品化和資本主義萌芽的增長。

五、洋務運動(19世紀60-90年代)

內容:

1、以「自強」為旗號,創辦近代軍事工業(代表企業)。

2、以「求富」為旗號,創辦民用工業(原因、代表企業)。

3、籌劃海防,建成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軍,成立了海軍衙門。

4、創辦新式學堂,培養人才,選派留學生出國深造等。

意義:洋務運動並沒有使中國走上富強的道路,但是它引進了西方國家的一些近代科學技術,培養了一批科技人才和技術工人,在客觀上刺激了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對外國經濟勢力的擴張也有一定的抵製作用。

六、戊戌變法(1898年)

內容:

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教育。

意義:

1、有利於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和西學的傳播,有利於維新知識分子參與政權,在一定程度上打擊了封建官僚制度。

2、資產階級維新派要求實行有利於發展資本主義的政策,實行君主立憲制,在當時符合中國歷史發展的趨勢,具有進步意義。

3、戊戌變法又是一次愛國救亡的政治運動,資產階級維新派為挽救民族危機、發展資本主義奔走呼號,指出變法的首要目的是救亡圖存。這對於激發人民的愛國思想和民族意識,起了重要作用。

4、戊戌變法是近代中國的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促進了中國人民的覺醒。

『貳』 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十大改革是什麼

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改革 (1)春秋:管仲改革。改革內政,發展生產。 (2)戰國:魏國李悝、楚國吳起、韓國申不害、齊國鄒忌變法,秦國商鞅變法(內容、作用)。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變法:①廢井田,開阡陌。廢除井田制,國家承認田地歸私人所有,准許土地自由買賣;②廢除特權,獎勵耕戰。按軍功授爵,生產糧食布帛多的人,免除徭役,限制工商業者的活動,禁止棄農經商。③建立縣制,全國設置31個縣,由國君直接派官吏治理,由國家統一控制。作用:秦國舊制度被廢除,封建經濟得到發展。成為實力最強的國家。經過一百多年的變法,新的封建制度在各諸侯國確立起來了。 (3)新:王莽改制(背景、中心內容、結果)。背景:限制土地兼並,緩和階級矛盾,穩固統治。內容:①把全國田地改稱王田,私家奴婢改稱私屬,都不許買賣。--貴族、官僚和大地主佔有者反對,農民不滿意,土地、奴婢買賣照舊進行。②多次改變幣制,變五銖錢為大錢。--掠奪財產,很多人傾家盪產。結果:加劇了矛盾,終於失敗。引發農民起義。 (4)北魏:孝文帝改革(背景、內容、作用)。背景:民族大融合的趨勢。內容:經濟上實行均田制:①把國家掌握的土地實行分配;②受田農民納租、納調;③受田農民服徭役和兵役。政治上①遷都洛陽;②採用漢族統治階級的封建統治政策。文化上漢化政策:①採用漢姓;②改穿漢服;③學說漢話;④提倡與漢族通婚。作用: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進程,促進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5)後周:世宗改革(內容、作用)。內容:①減免苛捐雜稅,安頓流亡農民;②嚴厲懲治貪官污吏;③整頓軍隊,加強訓練,嚴肅軍紀。作用:社會經濟得到恢復,軍隊戰鬥力大為提高。 (6)北宋:王安石變法(時間、背景、內容、作用、失敗原因)。背景:由於軍隊的不斷擴充和官僚機構的膨脹,北宋中期出現一系列統治危機:①軍費和官俸開支浩大,政府財政入不敷出;②土地集中現象嚴重,農民賦稅負擔不斷加重,社會階級矛盾日益尖銳,農民起義經常爆發;③遼和西夏仍然威脅著北宋的安全,北宋每年負擔沉重的"歲幣"。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進行,以達到富國強兵的目的。內容:名稱內容目的和作用青苗法每年青黃不接時,官府向農民提供種子或貨款。收獲後,農民以20%的利息償還。限制大地主和高利貸者對農民的盤剝,並能增加財政收入。募役法徵收役錢,用來僱人到官府服役。原先不服役的官僚等,也要交納役錢。限制官僚地主的特權,增加了政府收。方田均稅法核實土地,按土地的多少、好壞平均賦稅。使官僚和大地主不能隱瞞土地、逃避賦稅,增加國家賦稅收入。農田水利法鼓勵墾荒和興修水利促進農業生產保甲法把農村人戶以保、大保為單位編定起來,有兩個以上成年男子的人戶,出一人為保丁。保丁平時種田,農閑練兵。加強對人民的控制,也可以增強國家的軍事力量。作用:取得一定成效,大量農田得到灌溉。政府收入有所增加。失敗原因:觸犯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遭到強烈反對。用人不當。 (7)明朝:張居正改革(內容、作用)。內容:1581年,為增加政府的財政收入,把原來的田賦、徭役和雜稅合並起來,折成銀兩,分攤到田畝上,按田畝多少收稅。作用:增加了政府收入。雖然失敗,但改用銀兩收稅的辦法保留了下來。

『叄』 中國古代歷史上經歷了哪些重大改革

改革也就是進行重大性的變革,讓社會煥發出新的活力。在中國古代歷史上有很多重大性的改革,改變了中國古代社會歷史的進程,比如說商鞅變法、郡縣制改革、推恩令、孝文帝改革、科舉制、王安石變法等。我所列舉出來的是一些在歷史上具有較高知名度,我也比較熟悉的重大改革。

1.商鞅變法

商鞅變法應該算得上是先秦時期最為重大一個變革,商鞅變法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秦國落後的現狀,使得秦國成為戰國中最為強大的國家,為後來秦朝一統天下奠定了有力基礎。同時商鞅變法內容在後世仍然具有非常深遠的影響,雖然商鞅變法在當時並沒有貫徹執行下去,但是,這並不意味著商鞅變法是失敗的。

4.北魏孝文帝改革。

孝文帝改革真正的促進了民族的融合,改善了中國古代長期以來民族歧視的現狀。讓鮮卑族逐步走向漢化,不僅穩固了孝文帝的統治,也真正促進了中國古代的文化多樣性,在今天看來,北魏孝文帝的漢化改革依然具有深遠影響。

『肆』 中國古代改革有哪些

1、春秋時期齊國管仲改革

①內容:改革內政,發展生產,改革軍制

②結果:使齊國強盛,齊桓公確立霸業。

2、公元前356年,秦國商鞅變法

評價:

①以法律形式廢除了井田制,確認了封建土地私有制。廢除了奴隸主貴族的世襲特權,促進了封建經濟的發展,加強了新興地主階級的中央集權制度

②秦國逐漸強大,為後來秦統一六國奠定了基礎

③商鞅實行的嚴刑酷法和文化高壓政策,對後來秦朝產生消極影響

④商鞅主張的法家思想,成為秦國占統治地位的政治思想

3、北魏孝文帝改革(略)、後周周世宗改革(略)、慶歷新政(略)

4、王安石變法(1069年,宋神宗時)

①內容與作用:

A、理財措施

a、青苗法→使農民免受高利貸盤剝,又能增加政府的收入

b、募役法→減輕了農民的差役負擔,保證了生產時間

c、農田水利法→各地興修了許多水利工程,不少荒地辟為良田

d、方田均稅法→增加了封建國家的田賦收入

e、市易法→有利於穩定物價和商品交流,國家收入增加

B、軍事措施

a、保甲法→加強對人民的控制,抵禦遼和西夏進攻主,減少了軍費開支

b、將兵法→加強了軍隊訓練,充實了邊防力量

C、教育措施

a、改革科舉制度,廢除明經諸科,進士科專考經義和時務策;設明法科,考律令、斷案等

b、整頓太學,重新編纂教科書,內容為儒家經典;考試成績優秀者,可直接做官

②成效

政府的財政收入大為增加,各地興修了許多水利工程,不少荒地辟為良田,軍事實力有所增強,在一定程度上扭轉了積貧積弱的局面

③失敗原因

a、用人不當,出現了一些危害百姓的現象

b、新法在一定程度上觸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遭到他們的強烈反對

c、宋神宗後期的動搖和去世,改革失去了重要的支持力量

④評價

a、變法是在北宋中期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銳的情況下進行的地主階級改革運動,在客觀上有利於社會的進步和發展,但不可能使北宋從根本上擺脫封建統治危機

b、王安石能針對統治積弊大膽改革,這種面對封建統治危機勇於改革的精神是值得肯定的。王安石是我國古代傑出的政治家、改革家

5、張居正改革:實行一條鞭法(1581年)

①目的:為了緩和階級矛盾,增加政府收入,挽救統治危機

②內容:,

a、將原來的田賦、徭役、雜稅並為一條,徵收銀兩

b、把從前按戶、丁徵收的役銀,分攤在田畝上,按人丁和田畝的多寡來分擔

③意義:是我國賦稅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納銀代役的規定,相對減輕了農民的負擔,農民對國家的人身依附關系鬆弛;賦役征銀的辦法,適應了商品經濟發展的需要,有利於農業商品化和資本主義萌芽的增長

附:

1、我國古代改革或變法的分類

①富國強兵的改革:管仲改革、王安石變法

②社會制度的根本變革:李悝變法、吳起變法、商鞅變法

③封建王朝內部調整統治政策的改革:慶歷新政、王安石變法、張居正改革

④少數民族學習先進漢族文化的變革:北魏孝文帝改革

2、決定改革成敗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①是否順應歷史發展潮流,是否遵循社會發展規律

②改革派與反對派力量強弱對比

③最高統治者的態度

④改革的策略方針與用人是否得當

⑤是否觸犯人民的利益

3、古代改革對我們的啟示

①改革是歷史發展的要求與產物

②革除社會弊病是國家強盛的重要手段,改革是推動歷史發展的主要動力之一

③是否順應歷史發展潮流是改革成敗的重要因素

④改革不會一帆風順,必將遭到舊勢力,既得利益者的反對,充滿著尖銳的斗爭

『伍』 歷史上著名的改革有哪些

從性質看,有奴隸制度的改革、封建主義的改革、資本主義的改革和社會主義的改革。 A、奴隸社會的改革:梭倫改革、克里斯提尼改革、伯里克利改革;管仲改革,魯國「初稅畝」。 B、封建性質的改革 (1)確立封建制度:魏文侯變法、商鞅變法、吳起變法 (2)挽救危機、自我完善:外國:彼得一世改革、阿里改革 中國:王安石變法、張居正改革、洋務運動 (3)少數民族學習先進制度文化(兼有確立封建制度和民族融合的性質):北魏孝文帝改革、忽必烈改革 C、資本主義性質的改革 (1)思想文化領域:歐洲的宗教改革 (2)確立資本主義: 外國:農奴制改革、明治維新 中國:戊戌變法(失敗) 宗教改革
(3)鞏固資產階級統治:美國羅斯福新政 D、社會主義性質的改革 外國:蘇聯、東歐社會主義改革,新經濟政策 中國:改革開放倫改革、克里斯提尼改革、伯里克利改革;管仲改革,魯國「初稅畝」。

『陸』 中國古代史上的四大類改革有

中國歷史上得四大類改革,主要包括春秋時期諸侯富國強兵的改革、戰國時期地主階級封建化改革、封建社會為挽救統治危機進行的改革、少數民族為了穩定統治地位進行的漢族化改革等四大類型。
①春秋時富國強兵的改革——管仲改革、子產變法等等。
②地主階級封建化的改革——商鞅變法、趙武靈王改革等等。
③封建統治者為挽救統治危機而調整統治政策的改革——有王莽改制、周世宗改革、王安石變法、張居正改革。從整體上看,多數改革在一定程度上緩和了社會矛盾,暫時挽救了統治危機,是值得肯定的。但這些改革不是從根本上觸動生產關系,又多招致大地主的反對,多是以失敗而終。
④少數民族為漢化而進行的改革——如北魏孝文帝改革。加速了少數民族的封建化,促進了民族融合。

『柒』 中國古代有那些重大改革

商鞅變法、北魏孝文帝變法、王叔文改革、慶歷新政、王安石變法、張居正變法、雍正帝改革。

『捌』 中國從古至今都有哪些改革

一、商鞅變法(戰國)
1、目的:富國強兵。
2、時間:第一次改革始於公元前356年
內容:①實行什伍、連坐制度。
②獎勵耕織,重農抑商。
③獎勵軍功,按軍功大小給予賞賜。
時間:第二次改革始於公元前350年
內容:①廢井田,開阡陌。廢除井田制,國家承認田地歸私人所有,准許土地自由買賣;
②推廣縣制,廢除分封制。把全國分為41個縣,設縣令主持縣政,丞為副縣令,
尉負責軍事。
③統一度量衡。
④「塞私門之請」,移風易俗。以刺激小農戶數量的增加及其生產積極性的提高。
(二個廢除:)廢世卿世祿制、廢井田制
(二個獎勵:)獎勵軍功、獎勵耕織
(二個制度:)什伍制、縣制
(二項法律:)連坐、輕罪重罰
(最後全燒了:)焚燒詩書
3、作用:秦國舊制度被廢除,封建經濟得到發展。成為實力最強的國家。經過一百多年的
變法,新的封建制度在各諸侯國確立起來了。
4、評價:①以法律形式廢除井田制,確認了封建土地私有制。廢除了奴隸主貴族的世襲特
權,促進了封建經濟的發展,加強了新興地主階級的中央集權制度。
②秦國逐漸強大,為後來秦統一六國奠定了基礎。
③商鞅施行的嚴刑酷法和文化高壓政策,對後來秦朝產生消極影響
④商鞅主張的法家思想,成為秦國占統治地位的政治思想。

二、王莽改制
1、背景:限制土地兼並,緩和階級矛盾,穩固統治。
2、內容:①把全國田地改稱王田,私家奴婢改稱私屬,都不許買賣。--貴族、官僚和大地
主佔有者反對,農民不滿意,土地、奴婢買賣照舊進行。
②多次改變幣制,變五銖錢為大錢。--掠奪財產,很多人傾家盪產
3、結果:加劇了矛盾,終於失敗。引發農民起義。

三、北魏孝文帝改革
1、背景:民族大融合的趨勢。
2、內容:
經濟上實行均田制:①把國家掌握的土地實行分配;
②受田農民納租、納調;
③受田農民服徭役和兵役。
政治上:①遷都洛陽;
②採用漢族統治階級的封建統治政策。
文化上漢化政策:①採用漢姓;②改穿漢服;③學說漢話;④提倡與漢族通婚。
作用: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進程,促進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四、范仲淹改革(慶歷新政)宋仁宗慶歷三年(1043)年------慶歷五年(1045年)初
1、背景:積弱積弱的局面已經發展到比較嚴重的程度,階級矛盾尖銳,北宋統治岌岌可。
①中央積貧積弱
②慶歷新政,革除弊端(改新除弊)
2、目的緩和社會矛盾,挽救封建統治危機。
3、中心:整頓吏治,針對腐敗的官僚制度
4、內容:(一)明黜陟,即嚴明官吏升降制度。
(二)抑僥幸,即限制僥幸作官和陞官的途徑。
(三)精貢舉,即嚴密貢舉制度。
(四)擇長官。
(五)均公田。
(六)厚農桑,即重視農桑等生產事業。
(七)修武備,即整治軍備。
(八)推恩信,即廣泛落實朝廷的惠政和信義。
(九)重命令,即要嚴肅對待和慎重發布朝廷號令。
(十)減徭役。
5、結果:失敗。
原因: 1、新政觸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遭到他們強烈的反對。
2、宋仁宗對朋黨的防範。
3、改革過於激進。
6、影響:宋朝嚴重的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並未緩和,積貧積弱的局面仍在向前發展,統治集團感到危機四伏,因而要求改革的呼聲高漲。

五、王安石變法(1069年,宋神宗時)
1、背景:積貧積弱的北宋――――根源北宋初年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
積弱:原因:(1)集中軍權。調兵權與領兵權的分離,實行「更戍法」,;
(2)集中行政權,降低了政府行政效率.。
(3)荒年招募流民當民,軍隊素質下降。
(4)步兵為主,武器質量差,影響軍隊戰鬥力。
表現:削弱了軍隊的戰鬥力,對遼和西夏戰爭敗多勝少。
積貧:原因:三冗(1)冗官(集中行政權分割宰相職位,官職增加;科舉取士;多恩
蔭法授官多
2、目的:直接目的:為了富國強兵,改變積弱的局面。
根本目的:為了挽救北宋統治危機,鞏固封建統治秩序。
3、指導思想開源、富國 「民不加賦而國用饒」.
4、措施
(一)富國(農業和商業)
農業:A、青苗法(最有矛盾)作用:保證農業生產、免受高利貸盤剝、擴大政府收入。
B、農田水利法(最沒有爭議)作用:促進農業生產。
C、免役法 作用:保障農時,擴大政府的收入、打擊官僚地主利益。
D、方田均稅法作用:增加政府收入,打擊官僚和地主的利益。
商業:A、市易法作用:政府調節市場、平衡物價、增加政府收入、打擊了大商人的利益
B、均輸法作用:政府調節市場、增加政府收入、打擊了大商人的利益。
(二)強兵
A、保甲法 作用:保證兵源、維護基層社會治安。
B、保馬法作用:保證軍需,節約財政。
C、將兵法(重點)作用:改變兵將分離的局面、提高軍隊戰鬥力
D、設軍器監 作用:提高武器質量
(三)取士
A、改革科舉制(考試內容的改變)
B、整頓太學,重編教科書
C、惟才是用
5、評價:
(1)進步性:促進了經濟發展,增加了政府的財政收入,增強了軍事實力,一定程度上
改變了北宋積貧積弱局面。
(2)局限性:有些措施加重了人民的負擔,沒有觸及封建土地所有制,變法以開源為指
導思想,利用國家行政強制進行收購、運銷。違背了客觀經濟規律,新法
過於急進。
(3)性質:封建地主階級針對北宋統治危機進行的改革運動。(在不觸動封建土地私有制
的前提下,對生產關系進行局部調整)以維護封建地主階級的統治。
(4)失敗原因:觸犯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遭強烈反對;指導思想有誤(偏重理財、違
背經濟規律);宋神宗後期的動搖;用人不當,危害百姓;沒有觸及社會
根本問題(根本原因)。
拓展1、王安石變法和梭倫改革的比較:
同:(1)背景社會矛盾激化,威脅統治;目的:緩和矛盾,維護統治。
(2)內容比較全面,以經濟措施為核心。
異:(1)梭倫:平民與貴族,工商業奴隸主與貴族矛盾。王:階級矛盾、民族矛盾。
(2)指導思想:
(3)梭:債務問題;政治經濟改革。王:財政問題、經濟、軍事、教育改革。
(4)性質:梭倫隸主階級;王:地主階級。
(5)影響:梭成功(經濟和政治,漸進,廣泛支持)王失敗:急進大地主、
大官僚和農民的反對。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北宋積貧積弱的局面。
2、比較商鞅變法和王安石變法的異同點:
相同點:①直接目的都是為了富國強兵。
②變法都得到了當時最高統治者的支持。
③變法內容觸動了舊勢力的利益,遭到他們的激烈反對。
④變法者個人的改革的意志堅定,失敗後兩人的命運基本相同。
⑤變法都對生產關系作出了調整。
不同點:①背景不同,商鞅變法發生在新舊交替的社會大變革時期。
王安石變法則發生在北宋中期統治危機四伏時。
②根本目的不同,商鞅變法要從根本上廢除舊制度,建立新制度。
王安石變法則是為了挽救北宋統治危機,分調整
生產關系。
③性質不同:商鞅變法是一場封建化的運動。
王安石變法則是對封建社會內部矛盾進行局部調整的改革。
④結局不同:商鞅變法是一場成功的改革。 王安石變法則失敗了。

『玖』 中國古代史上的重大改革(變法)

1、管仲改革

管仲改革又稱管仲變法。在政治方面,管仲特別強調建立一套嚴格考核、任命和提拔各級官吏的辦法。古人雲:「聖人治吏而不治民。」管仲主張,在官吏的任命與管理上,要「以勞受祿」、「受祿不過其功」,「故明主之治也,明分職而課功勞」、「案其功而行賞,案其罪而行罰」。

他還激烈地批評以下三種不良現象:「一曰德不當其位,二曰功不當其祿,三曰能不當其官。」他認為這三種現象都是國家的大患、動亂的根源。

2、李悝變法

李悝(kuī)變法是指戰國時期魏國的魏文侯當政時,任用李悝為相,進行變法改革。李悝在政治上主張廢止世襲貴族特權,選賢任能,賞罰嚴明。經濟上主要實行盡地力、平糴法。極大地促進了魏國農業生產的發展,使魏國因此而富強。

為了進一步實行變法,鞏固變法成果,匯集各國刑典,著成《法經》一書,以法律的形式肯定和保護變法,固定封建法權。李悝在魏國的變法,是中國變法之始,在中國歷史上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在當時便對其他各國震動很大,從而引發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轟轟烈烈的全國性變法,為奴隸制向封建制的過渡,鋪平了道路。後來著名的商鞅變法、吳起變法等,無不受到李悝變法的影響。

3、吳起變法

吳起變法,指公元前386年—前381年,楚悼王當政時,任命吳起為令尹,對楚國政治、法律、軍事等實行改革的變法運動。

經過變法,楚國國力逐漸強盛,在公元前381年,聯合趙國大敗魏國。但楚悼王去世後,吳起變法遭到楚國舊貴族的強烈反對,以失敗告終。

4、商鞅變法

戰國時期秦國的秦孝公即位以後,決心圖強改革,便下令招賢。商鞅自衛國入秦,並提出了廢井田、重農桑、獎軍功、實行統一度量和建立縣制等一整套變法求新的發展策略,深得秦孝公的信任。

任他為左庶長,在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先後兩次實行以「廢井田、開阡陌,實行郡縣制,獎勵耕織和戰斗,實行連坐之法」為主要內容的變法。

經過商鞅變法,秦國的經濟得到發展,軍隊戰鬥力不斷加強,發展成為戰國後期最富強的集權國家。

5、王莽改制

王莽改制又稱王莽新政,是新朝皇帝王莽為緩和西漢末年日益加劇的社會矛盾而採取的一系列新的措施的「托古改制」。包括土地改革、幣制改革、商業改革和官名縣名改革。

初始元年(8年)王莽接受孺子嬰(劉嬰)的禪讓後稱帝,改國號為「新」,改長安為常安,作為新朝都城,王莽開中國歷史上通過符命禪讓作皇帝的先河。王莽開始進行的全面社會改革。

閱讀全文

與中國古代的改革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印度最貴的魚叫忘什麼魚 瀏覽:326
義大利有什麼文化建築 瀏覽:749
如何英語介紹中國傳統節日 瀏覽:692
彩葉印度榕怎麼養 瀏覽:31
如何注冊中國外交部郵件 瀏覽:57
非典為什麼會發生在印度 瀏覽:581
英國的上院與下院分別管什麼 瀏覽:184
巴基斯坦和中國的關系為什麼這么好 瀏覽:862
伊朗和美國為什麼有仇 瀏覽:172
為什麼印尼人喜歡噴香水 瀏覽:152
印度殲10怎麼樣 瀏覽:688
越南馬皮涼在越南哪個位置 瀏覽:843
伊朗女人戴什麼手錶 瀏覽:1002
買越南媳婦多少人民幣 瀏覽:422
去伊朗旅遊帶多少錢 瀏覽:34
想陪你很久很久義大利語怎麼說 瀏覽:814
英國人怎麼評價約翰 瀏覽:926
印度訂不到酒店怎麼辦 瀏覽:938
傳說對決印尼服怎麼進 瀏覽:675
關於英國論文怎麼寫 瀏覽: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