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為啥印度不如中國
印度教訓:語言原則劃省 反觀印度,本來已經從英國殖民者手裡繼承了一套盡量考慮到了區域制衡之道的國內政區劃界方案,獨立後卻因為國內政治斗爭而徹底犧牲了上述區域制衡之道。 客觀說來,英國人給南亞次大陸帶來了史無前例的政治統一,為了保證自己這份最大殖民地資產江山穩固,經驗豐富、老辣的英國殖民者在劃分印度各省和土邦邊界時不能不盡量考慮制衡之道,典型如寇松決策1905年分割孟加拉省(盡管後來在國大黨和印度社會壓力下取消了這個決定)。
這些做法固然出自英國殖民者自身利益,但客觀上有利於印度國家統一,倘若獨立後的印度聯邦在確定內部各邦設置與邊界劃分時能盡量繼承這份遺產,踐行區域制衡原則,必定有助於鞏固印度的長期統一。然而,還在英國統治時期的1920年,國大黨就將「按語言原則劃省」作為一項重要目標寫入自己的綱領。盡管印度聯邦獨立初期曾經力圖保持英治時期的國內政區劃分,但國內政治運動和動亂不久就改變了這一切,今天的印度國內一級政區基本上是按照語言原則劃分的,使用同一語言的居民區劃入同一個邦,導致印度版圖內邦的數量從獨立時的16個增加到了28個,另有7個中央直轄區。
即使不考慮這一原則對國內跨地區貿易發展和勞動力流動的阻礙,不考慮其打亂原有產業布局的經濟後果,這樣的國內一級政區劃分在平時就不利於潛移默化地培育國民高於地方的國家認同,國民內心潛意識首先認為自己是泰米爾納德人、西孟加拉人、旁遮普人、馬哈拉施特拉人,然後才是印度人。一旦國家有事,更會給地方分離主義者提供極大的便利。而這樣的局面,在平時也會激勵政客們的分離主義動機。與此同時,印度某些邦體量太大,實際上具備了獨立建國的條件,如北方邦人口接近2億,進一步加劇了上述潛在問題。 印度獨立至今尚未出現分疆裂土的大動亂,但不等於這個國家以後就不會出現嚴重的政治動盪,更不等於它的行政體制經受得起政治大動亂的考驗而有效維護國家統一。實際上,早在1980年代,南印度四邦建立「達羅毗荼聯邦」、旁遮普獨立建立「卡利斯坦國」之類分離主義主張就曾在印度政界登堂入室。雖然英迪拉·甘地在1980年大選中選擇代表安得拉邦的席位,而不是在傳統根據地北方邦的席位。她當上總理後毅然出動槍桿子鎮壓了錫克人,再賠上自己的生命,平息了這一輪分離主義浪潮,但一批地方政黨仍在這一輪風潮中脫穎而出,國大黨多年一統天下的局面被徹底打破。
② 二戰結束之後,印度的發展是如何漸漸落後於中國的
印度一開始也是學蘇聯,但學的不徹底,外面是計劃,裡面還是自治,這樣一來,中國建國初很多工程順利實施,印度的大工程很多都爛尾了,因為沒有集中優勢辦大事。這樣一來,印度的工業化進程就變慢了,而且它的改革開放比中國還晚。本來起步就晚,社會根本問題又沒有得到解決,自然印度就不如中國了。
中國和印度都是鄰國,都是人口大國。人口規模本身就是實力,但中國人口規模和印度不一樣。印度共和國,簡稱“印度”,位於南亞,是南亞次大陸最大的國家。東北與孟加拉國、尼泊爾、不丹和中國接壤,東鄰緬甸,東南與斯里蘭卡隔海相望,西北與巴基斯坦接壤。東臨孟加拉灣,西臨阿拉伯海,海岸線長達5560公里。也是由100多個民族組成的統一的多民族國家,以印度斯坦族為主體民族,約佔中國總人口的46.3%。古印度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印度河文明誕生於公元前2500年(主要位於今天的巴基斯坦)。大約1500年前,來自中亞的雅利安人進入南亞次大陸,征服了當地的古印度人,建立了一些小的奴隸制國家,建立了種姓制度。吠陀宗教開始發展成婆羅門教。
總結:印度一開始也是學蘇聯,但學的不徹底,外面是計劃,裡面還是自治,這樣一來,中國建國初很多工程順利實施,印度的大工程很多都爛尾了,因為沒有集中優勢辦大事。這樣一來,印度的工業化進程就變慢了,而且它的改革開放比中國還晚。本來起步就晚,社會根本問題又沒有得到解決,自然印度就不如中國了。
③ 為啥印度不如中國
印度本身的根基就不如中國,又過度依賴外援,而中國走的是獨立自主的自強道路,中國打破了舊有的社會制度獲得新生,而印度至今還保留著落後的種姓制度,中央集權也差強人意。
④ 印度為什麼不如中國
印度經濟發展落後於中國(這是確定的),我盡量避免討論「民主」或「專制」的問題,而著重從經濟發展的資本積累、技術積累和人力資源提升上討論。
1. 改革和改革後的排外性
印度在改革後確定了發展民族工業的基本方針,但在這個改革明顯帶有排外性質,主流意識形態中認為一切來自於外部的都是不好的,因此拒絕幾乎一切外國資本和技術。在經濟體發展初期,資本積累和技術提升都是非常重要的,尤其在那樣一個一無資本、二無技術的「窮屌絲」國家,引進外資和技術都是對其經濟發展相當關鍵的,但由於意識形態上的排外性,基本沒有引入外資,因此導致發展的滯後。時至今日,印度逐步雖然加強了對外合作,但其在經濟領域依然相當排外。
(與之相對的,中國在五十年代大規模引入蘇聯的資本和技術,在七十年代大規模引入美國和其他國家的資本和技術。應該說,這些引進的資本和技術為中國工業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這是印度在發展初期所極度缺乏的)
2. 城市(工業)貴族與農村(農業)貴族的對立
印度是民主體制,但發展非常不均衡,城市經濟雖然已經相當現代化,但也還存在相當封建的農村社會,部分農業貴族在農村實際上過著奴隸主/大領主一樣的生活,由一個家族支配一片土地上的生殺大權。反映到經濟上,印度在發展過程中,由於資本有限,對工業部門的投入已經不多,再加上農業貴族在政府中的影響力,又抽走一部分資本和政策傾斜,導致工業發展進一步減慢。現階段體現出的基礎設施缺乏(比如大規模缺電)即是這個問題的一個縮影:工業要發展需要土地、勞力和自然資源(如水利),但農業貴族對土地、人口流動和自然資源的控制阻撓了工業基礎設施的建設,造成發展瓶頸(工業發展對資本很敏感,資本投入對工業發展、以及工業發展後對整個經濟體的帶動作用,都要比資本投入到農業中效果要大)。印度政府缺乏在經濟發展中執行必要的干預的能力,這也是個歷史問題。
(與之相對的,中國在過去的社會運動中,基本將土地的使用權掌握在政府手中,再加上地方政府一些巧取豪奪,中國的城市工業發展基本沒有面臨嚴重的土地制約和資源制約。農村反倒成了城市轉嫁危機的軟著陸區,比如你們都聽說過的知青下鄉,事實上政府就是利用領袖的個人魅力解決城市在發展過程中爆發的就業危機的一種方式,印度不存在這樣解決問題的渠道。注意,這里沒有做政治判斷)
近來,印度隨著計劃經濟的弱勢和政府更強的新自由主義傾向,原本在社會福利領域傾向窮人的政策逐漸倒向資本,以提高社會總產值為目標,減少了社會補貼,增加了企業補助。政府從農村「退出」對農村社會有著極大的破壞力。印度農村居民出現了大量的營養不良和欠債。據統計,1995-2006年約二十萬印度農民通過自殺避債。中國近年來也顯露出新自由主義傾向,但在資本管制和農村補貼上並沒有太大放鬆。
3. 民生與教育
印度的基礎教育比中國要落後很多,尤其是農村地區。2011年,印度識字率為74.4%(一部分邦的對「識字」的定義是會寫自己的名字),而中國為95.9%,青年識字率接近100%。以下鏈接給出的是印度的識字率分布(File:India literacy rate map en.svg)。基礎教育的發展也是社會發展的一個縮影,可以看出,印度也體現出發展中國家的特色,即區域不均衡,而若僅從教育方面討論,則這種不均衡要比中國嚴重得多。
(中國基礎教育是厲害,同為金磚四國的發展中國家——巴西,其識字率是88.6%,還是低於中國)
一項綜合了教育、民生(人均壽命期待)和人均收入的數據(HDI,Human Development Index,人類發展指數)顯示,2013年,中國HDI為0.699,在186個世界排名101,而印度HDI為0.554,排名為136。
如上,印度與中國存在很多相似的發展問題,比如發展帶來的不平等、文化上的男女不平等、社會矛盾加劇、環境的破壞等等,這其中有相同點,也有很多不同,而且不同不能僅僅歸咎於政治制度問題,這其中還存在著相當大的文化、歷史問題。
⑤ 印度為什麼不如中國
中國是世界上唯一文明延續的國家,印度和古印度的區別非常大,況且古印度文明大部分區域在現在的巴基斯坦境內,現在的印度是當時的婆娑多地區,群魔亂舞之地,根子上就不行
新中國建國以來,一直保持統一和穩定,看看印度基本上是聯邦制,很難形成國家合力
印度的種姓制度延續至今,破壞了社會基本公平,平均受教育程度和普及程度都很低;這一點中國優勢明顯
中國近30年的發展,成為世界上工業體系最健全的國家,美國屈居第二;看看阿三,基本上要考買了;近年來,中國的科技研發投入金額和專利申請量已經連續保持世界第一,阿三的錢都去買軍火了,沒有錢對基本科研投入了
阿三還要時不時的和巴基斯坦干一仗,這種環境下,國家實力一定受損;中國自對越反擊戰以來,打來了30年的和平發展時期
⑥ 同為人口大國的印度,始終沒辦法超越中國,這是為何
印度是一個特別自信的國家,他們的人口現在已經發展到了十幾億的程度,人才儲備非常充足,在過去的幾十年裡,整個印度的經濟發展一直都很迅猛,已經超越了很多國家。為了進一步提升自己的國際地位,印度還產生了成為第6個常任理事國的想法。在幾次國際會議中,印度多次提出要求,希望成為聯合國的常任理事國,結果因為種種原因始終沒能成功,除了申請聯合國常任理事國的席位之外。
有不少人覺得,印度的企業家太過拖沓,乾脆放棄了合作,投奔到了中國。事實上除了時間問題之外,印度還有一個更加嚴重的弊端,那就是他們的文盲率特別高,因為教育水平低下,大部分印度兒童都沒有辦法在適合的年齡,進入學校讀書,因此他們只能做一些簡單的體力工作,不能做那些精細的東西。很多對技術要求比較嚴格的高新企業,基本上不會考慮將自己的訂單交給印度。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印度如果想要趕超中國,還得好好發展幾十年才有希望。
⑦ 印度發展為什麼不如中國
1、中國資源豐富。例如中國有豐富的石油資源,而印度基本沒有石油。中國各類礦產儲量也比印度多得多。
2、中國主體只有一個民族,一種語言,一個制度,統一的歷史,沒有宗教。
印度是10幾種主要語言,十幾個人口超千萬的主要民族,多種社會制度並存,歷史是一團糟,宗教勢力很大。
3、中國經過革命,把封建殘余全部幹掉,而印度則貧者無立錐之地。
4、中國屬於溫帶,在維度來說,溫帶是最適宜人類居住發展的地區,所以經濟發達地帶都在溫帶,例如北美區、歐洲區、東亞區(中日韓台灣),這三個區域,經濟(GDP)佔了世界7成。而印度則地處熱帶,熱帶人都非常懶惰。不適宜發展經濟。
5、中國建國後長期被封鎖,所以自力更生,建起一套工業系統,而工業則是一切的根本。
6、中國可以看成是10億漢族人發展經濟、建設中國這樣一個國家;而印度可以看成是1億高級種姓人發展印度這樣的國家,從人口文化等上來說,印度低級種姓基本沒啥用處。
⑧ 印度和中國條件相近,為什麼發展比不上中國
印度和中國在許多方面都非常接近。比如印度和中國都是文明古國;印度人口13億,中國人口14億;印度陸地面積298萬平方公里,其中平原約占總面積的40%。中國陸地面積960萬平方公里,但平原面積只有約115萬平方公里。因此,要說這個世界上外在條件與中國最接近的國家,恐怕非印度莫屬。然而從古至今,印度的發展上卻始終比不上中國,哪怕印度曾有過更理想的發展條件(比如二戰結束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但也很快就被中國反超,而且距離越甩越遠,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其實說到底還是兩國的歷史底蘊不一樣。
種姓制度導致印度社會四分五裂,缺乏團結。在過去幾千年的時間里,印度在4大種姓之內還衍生出了多達上萬的亞種姓,絕大多數印度人往往只在意本種姓的利益,對其他種姓的事務漠不關心。民族內部缺乏凝聚力導致印度在面對外來入侵時難以組織起有效的抵抗力量,因此印度雖然有幾千年的歷史,但佔領這塊土地的統治者卻換了一撥又一撥。此外,固化的種姓等級也導致許多印度人甘願承受命運的壓迫,逆來順受,得過且過,缺乏奮斗精神,這自然會嚴重阻礙社會的進步。
進入二十世紀後,印度獲得了獨立地位,種姓制度也在法律上被正式廢除,但留在人們傳統觀念中的「頑疾」卻難以消除。再加上低種姓普遍在經濟、教育、醫療等方面都遠遠落後於高種姓,由此導致的惡性循環成了一個近乎無解的難題,因此種姓制度也成為了印度在發展過程中難以逾越的障礙。
參考文獻:《種姓與印度教社會》、《自由與榮耀》
⑨ 印度為什麼不如中國
1、人口和教育。印度是空有人口,那些人口只是一個數字,單純的數字。過半以上人口,是一個字都不認識的純文盲,在中國你倒是找出有多少不認識字的文盲?中國是大規模普及基礎教育後,人口都能適應數字工業化時代,成為優秀的工人,所以能享受人口紅利。印度?整個國家學校都沒幾所,普及教育那是空談,更別說什麼人口紅利了。
2、基建,中國的快速發展有個重要因素,就是上個世紀大規模修公路鐵路等等道路,修高鐵,修機場等等,頂著被全國人民唾罵的壓力開展基礎設施建設。要致富先修路,後來證明這個是十分明智的舉動,交通運輸是經濟發展的必要因素。印度沒有,基建一塌糊塗,全國連鐵路都沒多少,還是人家國家幫忙修的。還整天鼓吹要超過中國,怎麼超?
3、種姓制度,印度種姓制度雖然從法律上根除了,但是民眾的思想還是停留在種姓制度上,他們一方面談著自己是民主典範國家,一方面卻對高種姓奴役低種姓這種事,絲毫不覺得有什麼。跟鬼一樣……中國在上個世紀建國的時候,毛爺爺就說了,婦女能頂半邊天,真正做到平等,甚至現在有過之無不及。印度婦女,基本上要承擔所有工作,男人可以不工作。還有一億人口十億畜生的說法,思想都沒做到平等,我都不理解他們是怎麼說自己是民主國家的。
4、長遠規劃,從修公路基建方面,就可以看得出來中國的黨,是有著非常高的遠見,一步一步規劃,可以制定好了幾十年的發展規劃,一步一步去實現,不會急功近利,各種好高騖遠。而印度沒有,印度呢,三十年前那時候軍事比中國強大的多,但是各種買買買,買多了就開始自大了,要研製自己的戰斗機,光輝戰斗機,要秒殺這個秒殺那個,折騰了三十多年總算成功了,然後……中國五代機都出來了,光輝也就三代而已,而印度則吹著要秒殺中國五代機,然後三代光輝剛出來,他們就開始叫著,要製造自己的五代戰斗機,直接跨越四代機……嗯……我不知道該說什麼好。
其中就種姓制度一項,就註定印度不可能發展得和中國一樣好了
⑩ 為啥印度不如中國
除非中國發生內亂!理由如下:一是印度的政治體制決定了印度的國家命運,印度一共分了四個社會階層,而佔大多數人的兩個階層的人是沒有什麼積極性的;二是印度社會基礎薄弱,設施落後,社會治安復雜,環境衛生差,社會管理差,這是很難吸引外國投資和留住社會精英的;三是印度社會福利差,人民生活水平差,貧富差距大,這些都容易引起人民的內部矛盾;四是印度這個國家過於狂妄自大,做事不自量力不顧後果,它一直以中國為趕超對象,尤其在軍事方面投入過多而不顧其它領域的投入,造成國內發展顧此失彼,社會資本過於集中造成浪費和腐敗;五是印度由於宗教政策不能實行計劃生育,人口增長失控,社會資源消耗很大,再加上教育投入不足,以致人口素質不斷下降,影響了社會的發展需要;六是印度為了在經濟上趕超中國,不計後果不計成本地大力發展經濟,隨著時間的推移將會步中國環境污染嚴重、能源消耗過多、社會生產發展失衡、產能過剩等一系列的負面問題,這些問題最終會影響經濟發展甚至社會穩定,因此不可能是持續的發展。綜合以上因素,印度的快遞發展只是暫時的,再過十年左右,印度將由盛轉衰,最終只能不斷走下坡淪為二、三流的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