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宋明理學是怎樣繼承先秦儒家思想
宋明理學所討論的問題隨不同時期、不同流派而有所不同。理學與唐以前儒學尊《五經》一個重要不同之處,《四書》成為尊信的主要經典。價值體系和功夫體系都在《四書》。《六經》為粗米,《四書》為熟飯。理學的主要根據和討論的問題都與《論語》、《孟子》、《大學》、《中庸》緊密相關。理學討論的主要問題大體是:理氣、心性、格物、致知、主敬、主靜、涵養、知行、已發未發、道心人心、天理人慾、天命之性氣質之性等。
宋元明時期,是中國文化和哲學發展的又一個高峰。由於宋明時期中國哲學的主要代表形態是理學,人們習慣上多以「宋明理學」的概念來稱呼這一時期的哲學。
宋明理學是儒學的一種歷史表態,是繼魏晉把儒學玄學改造之後,對儒學的佛(佛教)老(道教)化改造;宋明理學是對隋唐以來逐漸走向沒落的儒學的一種強有力的復興。這個復興儒學的運動,由隋唐之際的王通發其先聲,由唐代中期以後的韓愈、李翱、柳宗元諸人繼其後續,而至兩宋時期蔚為大觀,形成一場聲勢浩大、波瀾壯闊而又影響久遠的儒學運動。在時間上,這場儒學運動持續到明清之際,影響直至當代;在空間上,這場儒學運動不限於儒學的故鄉,還牽涉到受儒學影響的東亞諸國,以至於在這些國家,所謂的儒學主要就是理學(或稱性理學);宋明理學是當時中國有抱負有思想的學術群體對現實社會問題以及外來佛教和本土道教文化挑戰的一種積極回應,他們在消化吸收佛道二教思想的基礎上,對佛道二教展開了一種與孟子「辟楊墨」相類似的所謂「闢佛老」的文化攻勢,力求解決漢末以來中國社會極為嚴重的信仰危機和道德危機。
宋明理學反映了中國古代社會後期有思想有見識的中國人在思考和解決現實社會問題與文化問題中所生出來的哲學智慧,它深深影響了中國古代社會後半期的社會發展和文明走勢,現代的中國人仍然不得不面對由它所造成的社會及文化後果。然而也正是這個智慧成果,其在成功地回應佛老而使儒學重新走上正統地位。
❷ 儒家思想的傳承與發展~~急~~!
儒家思想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核,也是維護封建君主專制統治的理論基礎。儒家思想、君主專政制度構成了中國古代政治史的兩大主體內容。 1.儒家思想的形成與發展 (1)孔子是儒家學派創始人,他提出「仁」,具有古典人道主義的性質:主張「禮」,維護周禮這是孔子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儒家文化後來發展成為中國古代正統文化。 (2)孟子是戰國時期儒家的代表,他主張施行仁政,並提出「民貴君輕」思想;主張「政在得民」,反對苛政;主張給農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農民勞動時間,寬刑薄稅。 (3)西漢的董仲舒以儒學為基礎,以陰陽五行為框架,兼采諸子百家,建立起新儒學。其核心是「天人感應」,「君權神授」。他的思想集中於《天人三策》和《春秋繁露》。 (4)魏晉之際出現的玄學用老莊思想解釋儒家的易經,這是為士族辯護的一種消極思想。《周易》、《老子》、《莊子》稱之為「三玄」。玄學主張君主無為、門閥專政,主要活動在洛陽。代表人物有何晏、王弼和竹林七賢。 (5)唐朝中期的儒學大師韓愈,從維護封建統治出發,用儒家的天命論和封建綱常來反對佛道的觀點。 (6)理學是以儒家思想為基礎,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新儒學,是宋代主要的哲學思想。朱熹是理學發展的集大成者,朱熹繼承了北宋哲學家程顥、程頤的思想,進一步完善和發展了客觀唯心主義的理學體系,後人稱之為程朱理學。其核心內容為:「理」是宇宙萬物的本源,是第一性的;「氣」是構成宇宙萬物的材料,是第二性的。把「天理」和「人慾」對立起來,認為人慾是一切罪惡的根源,因此他提出「存天理,滅人慾」。這實際上是為封建等級秩序辯護。 (7)明中葉的王陽明反對朱熹把心與理視為兩種事物的觀點,創立與朱熹相對立的主觀唯心主義理論——心學。理學由客觀唯心主義向主觀唯心主義演變,說明它已經走到極端。 2.進步的思想家對傳統儒學的批判 (1)元朝的鄧牧:自稱「三教外人」,著書大膽否定封建君主專制統治,其非君思想,對明清進步思想家有一定影響。 (2)明朝:李贄是明後期「異端」進步思想家,他指責儒家經典並非「萬世之至論」,揭露道學的虛偽,反對歧視婦女和壓抑商人。他是我國反封建的思想先驅,他的思想在一定意義上反映了資本主義萌芽時代的要求,帶有民主性色彩。 (3)清初:①黃宗羲:在明亡後,隱居著述,對封建君主專制制度進行激烈的批判,提倡「法治」反對「人治」,反對重農抑商,他的思想震動了當時的學術界,對晚清民主思潮的興起也有一定的影響。②顧炎武:明末清初思想家,強調「經世致用」的實際學問。主張把學術研究與解決社會問題結合起來,力圖扭轉明末不切實際的學風。著《天下郡國利病書》,他提倡「實學」的目的在於批判理學,反對君主專制政治,顧炎武的學風對清代學者影響很大。③王夫之是一位傑出的唯物主義思想家,他認為「氣」是物質實體,「理」是客觀規律;提出「氣者,理之依也」和「天下惟器」的唯物主義觀點,朱熹的理學和王陽明的心學,給予批判,他還提出「靜即含動,動不舍靜」,否定理學家主靜的形而上學思想。他用發展觀點來看待歷史,認為歷史發展是有規律的,他提出在政治上要「趨時更新」。王夫之的思想閃爍著革新的光芒。 同步導學 中國古代對治國思想的選擇:史學界認為:自漢武帝至清末,中國統治階級選擇的治國模式是外儒內法而劑之以道。即以儒家文飾政治,以法家支持政治,以道家調劑政治。這種治國模式的形成,在秦漢以前經歷了較長時期的選擇和探索的過程。 在原始社會,生產力水平低下,社會生活原始粗放,民風淳樸,沒有私有觀念,人人平等相親,過著一種美好的無憂無慮的生活。在氏族公社和部落聯盟事務的管理上享有充分的民主,主要靠部落聯盟首領的智慧和美德來教化民眾,治理國家的思想處於萌芽狀態。在奴隸社會隨王位世襲製取代「禪讓制」,產生了階級和國家,統治者一方面制定了宗法等級制度以維護奴隸主階級的統治,一方面以武力作為統治的後盾。 春秋戰國時期,中國社會處於奴隸制崩潰封建制確立時期,歷史經歷著劃時代的變革,周王室衰微,諸侯坐大,維護奴隸主宗法等級制度的「周禮」遭到極大破壞,諸侯爭霸,社會處於動盪之中。這時候代表各階級利益的知識分子異常活躍,成為一支重要的社會力量,他們紛紛登上歷史舞台,著書立說,提出解決社會現實問題的辦法,形成了諸子百家爭鳴的繁榮局面。其中影響最大的是儒家、法家、道家,他們各自為新興的地主階級設計了一套結束割據,實現統一的治國方案,為秦漢以後的封建社會治國思想的選擇奠定了基礎。 西漢建立之初,由於長期戰亂,生產遭到嚴重破壞,以致人口銳減,農民流亡,經濟凋弊,府庫空虛。鑒於這種形勢與秦之敗亡,漢初統治者便採取了「與民休息」的政治,緩和階級矛盾,發展生產力,以鞏固統治。一方面對人民採取「輕徭薄賦」、「獎勵耕織」以及緩刑等政策,以恢復生產,發展經濟,安定民心;另一方面在當時郡國並行的制度下,對地方諸侯王採取不過多干涉的政策,以鞏固封建統治。與這種形勢相適應,黃老思想也就得到廣泛流行,成為西漢前期起主導地位的治國思想。其核心是清靜無為,因循而治。實踐證明,完全適應了當時社會的需要,起到了促進生產恢復與發展的作用,並出現了著名的封建盛世「文景之治」。道家「無為而治」的治國之道對中國古代政治有一定的影響。每當大的政治動亂之後,統治階級為了穩定社會秩序,往往採用道家治國之策,與民休息,以蓄國力,以安民心,以固社稷根基。除漢初以外,唐、宋初年也有相似的做法。 西漢武帝在位時期封建國家強盛,這給封建統治穩定創立了前提。為維護大一統的局面,必須建立與之相適應的思想體系。董仲舒吸收了道家、法家等有利於君主統治的成分,對儒學進行了改造,增加了「君權神授」和大一統的思想,這在客觀上有利於封建中央集權的加強和國家的鞏固,也利於社會的穩定,從此儒家思想逐漸成為封建社會占統治地位的正統思想。縱觀兩千多年來儒家之所以能獨領風騷,一方面是因其思想內核即哲學上的天人觀念、倫理上以「仁」為核心的「三綱五常」、政治上的大一統主張,在根本上都有適應了封建專制統治需要的因素。另一方面是因為儒傢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能夠隨時代需要的變化而不斷改變面目。先秦儒家沒有為當時的統治者所接受甚至還遭到了秦始皇毀滅性的打擊,這是由先秦儒家初創時自身的理論缺陷導致的。先秦儒學的內容體系充滿著濃重的、溫柔淳樸的倫理親情色彩,顯得「迂遠而闊於事情」。例如,孔子的「仁學」,目的在於通過「正名」恢復「周禮」所代表的時代已一去不復返,所以孔子的思想不會為新興地主勢力所青睞。孟子的「仁政」說,雖已轉到新興地主勢力的立場上,但其「仁政」說是建立在「民為貴」、「君為輕」的基礎上的,過分突出了小農利益,因而也不會得到統治者的贊賞。歷史發展到漢武帝時期,封建國家強盛,這給封建統治穩定創立了前提。為維護大一統的局面,必須建立與之相適應的思想體系,儒學隨之有了恢復生機的條件。 儒家提倡德政、禮治和人治,強調道德感化;法家提倡「一斷於法」,實行法治,強調暴力統治;道家提倡順乎自然,「無為而治」,三者具有很大的互補性。經過秦、西漢初年的治國實踐從正反兩個方面證明:在動盪年代,軍閥割據,難以用儒家路線實行全國大一統,而法家路線卻能收到這樣的效果;在動盪結束之初,人口凋弊,生產破壞,應該實行道家無為政治,與民休息,以恢復和發展生產;當國家穩定,走上正常運行軌道之後,不能再實行嚴刑峻法的暴力統治,而以儒家路線為宜。三者之間表現出了互相融合趨勢。到了漢武帝時期,董仲舒以儒家路線為基礎,以法家路線為輔助,兼采道家的合理思想,奠定了中國封建社會統治思想的基本格局。從此以後,以儒家倫理道德為中心,以法家的嚴刑峻法為輔助,以道家權術政治為手段的法國模式基本上符合中國古代的國情,成為歷代統治階級奉行不變的治國圭臬。 對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認識:西漢前期,封建統治者迫於經濟凋弊、民心思治的社會形勢,以退為進,奉行黃老之學為統治思想,試圖達到無為而治。但隨著歷史條件的變化,到漢武帝時期開始實行有為政治,統治思想也必然面臨新的抉擇。 漢興以來,除黃老之學外,儒家思想也一直比較活躍並有所發展,景武之際的董仲舒便是西漢儒學的代表人物。元光元年(前134年),董仲舒以賢良對策。他在《天人三策》中提出,思想統治,也應遵循「大一統」的「常經通誼」,而「今師異道,人異論,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統」,因此他建議,「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並進。」董仲舒從理論上闡明尊崇儒學的思想統治原則,受到漢武帝賞識。隨後武帝採取一系列措施,從而確立了儒學的統治思想地位。 建元五年(前136年),武帝設置儒學五經博士,同時罷免其他諸子博士,把儒學以外的百家之學排斥出官學,史稱「抑黜百家,表彰六經」。元朔五年(前124年),武帝下詔批董仲舒、公孫弘建議,在長安興辦太學,用儒家經書教育青年子弟,從此儒學成為官辦學校的主體內容。武帝改造選官制度,規定博士弟子成績優異者可任為郎官,吏有通一藝者可選拔擔任重要職務,還打破常規起用布衣儒生公孫弘為丞相。這樣隨著儒學地位的上升,封建政治與儒學密切結合起來,西漢皇帝詔令和廷議中多稱引儒家理論,司法過程中以《春秋》義例決獄。武帝時遵循儒家思想,舉行封禪、改正朔、修郊祀、定歷數等重大禮制活動,初步形成儒家政治的歷史傳統。 需要理解的是武帝這一政策與秦代有很大不同,官學獨尊後其它思想學派並未被禁止,所提倡的儒學本身也廣泛吸收了法家、陰陽家等各家學說,統一的思想帶有一定的綜合傾向,因而獲得了成功。儒家興學,把教育、考試與選官結合起來,是武帝的創造,在客觀上促成了重視知識、重視教育的社會風尚,儒家思想逐漸滲透到社會各方面,造成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範式。但從本質上看,這仍是一種封建專制主義文化政策。漢武帝運用皇權干預思想學術,抑制了民族思想的自由發展,禁錮了思想界的探索精神,違悖了思想統一於真理的規律,有明顯的消極作用。 如何正確對待包括儒家思想在內的中國傳統文化?對待中國古代傳統文化的態度問題,近代以來一直存在著兩種對立的思想傾向:一是國粹派,認為中國傳統文化一切都好,甚至對二十四孝也不加批判地完全肯定:一是西化派,把中國落後的一切根源歸之於文化傳統,主張完全拋棄中國的傳統文化而全盤西化。這兩種觀點都是錯誤的,我們對待傳統文化的科學態度和方法應該是古為今用,批判繼承。但是如何進行「古為今用,批判繼承」呢?我們認為:(1)對哪些在長期歷史實踐中形成的優秀價值原則,可以轉化為時代精神來繼承。例如《周易大傳》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剛健有為精神,《論語》中所提倡的捨生取義、見利思義、見危授命、「三軍可奪帥,匹夫不可奪志」的品質,以及「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的歷史使命感,《孟子》中提出的「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獨立人格以及「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的憂患意識,《春秋公羊傳》中強調的天下統一的思想等,都是很容易轉化為新的時代的。尤其是強調統一的思想傳統,更具有現實意義。(2)對有些內容可抽取其封建性的思想內核,提取其有用的精神因素,使之成為今天新文化建設有用的思想要素。如「民本」思想。從西周初年的「敬天保民」到孟子的「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再到荀子的「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民本思想構成了中國古代政治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當然古代「民本」的真正內涵,不是也不可能是人民的利益。今天我們剔除其封建內核,則可以從人民當家作主的角度來轉化古代的民本思想,將其發展為人民的利益高於一切的社會主義觀念。儒家提出「修己安人」、「正心修身」等命題,在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今天仍具現實意義。今天我們仍需要提倡自身修養和為社會主義而獻身的精神。(3)對傳統文化中的糟粕,必須否定和拋棄。如「三從四德」的女性觀,「天不變道也不變」的自然觀,「別尊卑,明貴賤」的封建等級觀等。
參考資料:儒家思想
❸ 西漢董仲舒的新儒學「新」在哪裡怎麼繼承並發展了先秦儒學思想
董仲舒所精心炮製的一套以「天人感應」、陰陽五行和「三統」(黑統、白統、赤統)循環等學說為其理論基礎,以「君權神授」和「三綱五常」為核心的,駁雜而又系統化、理論化的「君學」體系,由於畢竟迎合了統治者維護和加強君王專制的需要,所以,盡管兩千多年時有沉浮,但總起來說成為維護和加強君王家天下專制的重要的理論基礎。
盡管「新儒學」的稱謂對「董學」並不確切,也並非原來的儒學,但既然已經成為史實,矯正也難,所以愚認為沒有必要再在這方面作文章,而關鍵的倒是弄清它的本質:「新儒學」「新」就新在,不僅與以孔孟為代表的儒學根本不同,而且與以荀子等為代表的儒學也大相徑庭;「新」就新在完全失去了先秦儒學先立論,然後游說統治者實行的探疑求真的學術指向,而蛻變成為迎合統治者的政治需要,絞盡腦汁地編造理論的所謂「君學」。董仲舒不愧為「傑出的理論家」,不過他的理論只是為專制君王服務而已。而中國的專制統治在他之後之所以得以一直延續兩千多年,正是得益於董仲舒這樣的「傑出的理論家」地不斷涌現。
董仲舒的道德教育思想源於其神學化的儒學。董仲舒從"天意在任德教而不用刑罰"的觀點 出發,十分重視道德教化,他把道德教化視為防奸止邪的堤壩。所謂道德教化就是在全社會 進行儒家倫理教育。儒家倫理道德的核心就是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這五種人際關 系,即"五倫"。處理"五倫"關系的道德信條應該是仁、義、禮、智、信,即"五常"。 在 "五倫"之中,董仲舒最重視君臣、父子、夫婦這三倫,他以"天意"在"尊陽抑陰"為理 論根據將這三者之間的等級關系、主從關系絕對化了,這就是所謂的"王道三綱":"君為 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王道三綱"發展至後世,就是中國封建社?quot;綱常名教" 的倫理學基礎,"三綱"與"五常"合稱,則成為中國封建社會道德教育的基本內容。
「三綱五常」被董仲舒論證為「天意」安排的永恆不變的信條,他說「道之大原出於天, 天不變道亦不變」。在這里,他所說的「道」就是指「三綱五常」的道德信條,這些道德是 做為「百神之君」的「天」安排給人世間的,只要是「天意」不變,它就永遠不能改變,董仲舒的思想為中國封建社會的政權、君權、神權、父權、夫權、族權的統治提供了理論依據 ,正如毛澤東同志所說的那樣,它「代表了全部封建宗法的思想和制度,是束縛中國人民特別是農民的四條極大的繩索」,給中國古代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所以魯迅先生說「封建禮教吃人」。
❹ 宋明理學是怎樣繼承先秦儒家思想
理學對儒學的發展體現在吸收佛、道思想,完成對宇宙、自然的思考,彌補了孔孟儒學的不足和缺陷,簡言之,理學使儒學成為可解釋萬事萬物的哲學,只是這種解釋與儒家倫理直接聯系,使理學繼續為封建統治所用,在元朝時成為官方哲學.
儒學吸收佛、道思想,其實是在佛、道教日漸盛行的壓力下產生的.同時因為先秦儒學本身僅有孔、孟教條似的片段言語,不具學說的系統性、理論性,在魏晉南北朝時的動盪年代,不能解決士人心中的許多疑問,尤其缺乏對世界、對自然的宏觀認識.這種壓力之下,自唐代的韓愈、柳宗元倡導「文以載道」的古文運動,開始復興儒學,至兩宋時期,儒學完成對宇宙、自然的思考,並與統治階級的需要相結合,實現了自身的理論化、思辨化,其後成為官方哲學.
❺ 如何繼承發揚儒家文化
1.傳統節日:端午節為例
其起源就不詳述了,目的是為了紀念屈原。百姓們紀念他,主要是因為他忠君愛國,這就是傳統的,優秀的,值得發揚的中國傳統文化思想。其作用顯而易見是教育,感化,能夠凝聚民族團結力。
2.傳統文學:儒學為例
儒家傳統思想作為中國長期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它的作用並不只是教育民眾。拿論語來說,論語體現的是孔子的思想,他的初衷應該是建立一個和諧有序的禮儀之邦。所以,論語展現的也是道德理念與規范,是孔子理想中的萬民之所向。當然,儒學思想並不只是這樣狹隘的一部分。它包含的還有人生觀與價值觀,認識論與方法論。它的社會作用應當是規范人們的行為准則。
3.傳統藝術:國畫,國樂,書法等
這一部分當屬傳統文化中的佼佼者,不論是國畫,還是國樂,書法的創作者及其作品,都深含著一種靈魂與神韻。它們展現的是中華民族優秀而高超的創作才藝,同時,也蘊含創作者的思想境界與價值觀,是中國傳統文化中藝術性極強的代表。它們的作用除供人鑒賞,瞻仰,最主要的是能夠讓人修身養性,提升境界。
❻ 儒家在中國古代思想傳承史中是如何演變,傳承的
中國歷史雖然號稱五千年之久,但實際上商代以前的文明還尚未發現足夠的考古證據作為支撐。而文化的真正形成,應當追溯到春秋時期,也就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思想大爆炸。儒家作為這一時期的大家,其思想是如何傳承的呢?以下我會作出詳細解答。
一、儒家“仁愛”的思想內核
中國傳統文化的靈魂就是由儒家“仁愛”思想凝練而成的。“仁愛”思想始於孔子的《中庸》:“仁者人也,親親為大。”“‘仁愛’是人本身所具有的,愛自己的親人是最根本的。”愛自己的親人是“仁愛”的基礎,“仁愛”可以推己及人,直至實現“天下為公”的“大同”社會,這就是“博愛”。
❼ 學生如何傳承儒家傳統文化
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經典同行,和聖賢為伍,啟迪大腦潛能,提升綜合素養,從小培養孩子的大仁大愛,大德大能,潤育生命,智慧人生!
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中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
傳統文化和美德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的靈魂。加強中華優良傳統校園文化建設,是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的需要,是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更加自覺主動地推動文化發展繁榮。傳統文化和美德對於豐富人的精神生活,提高人的綜合素質,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形成良好的社會風尚,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在對中華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傳承中走出來的,具有深厚的歷史淵源和廣泛的現實基礎。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對於引導青少年學生更加全面准確地認識中華民族的歷史傳統、文化積淀、基本國情,認清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必然性,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理想信念,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歷史意義。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這個國家、這個民族,綿延五千年歷史不斷絕的重大支撐。在當今世界多元文化激盪交流融匯的過程中,如果我們不採取果斷措施,人民群眾不了解我們的傳統文化,那麼中國人的重心就會發生漂移。
02
鑄魂工程
融匯到我們教材體系中去,我們把這項工作看成是鑄魂工程。
優秀傳統文化里,中國人怎麼看待世界、怎麼看待生命,中國人的價值觀、世界觀、人生觀,有著非常豐富的資源,闡述得很系統。如果我們不把這些東西繼承下來,在教育過程中沒能讓我們的學生了解、繼承,他的人生就會發生方向上的偏離。
03
打底色的工程
貫穿人才培養全過程,我們把這項工作看成是中國人打底色的工程。
中國人怎麼做人、怎麼做事、怎麼待人接物,行為方式怎麼調整,優秀傳統文化都有豐富的闡述。在這個方面發生問題,我們就會發生底色的虧損,所以我們非常重視。
❽ 儒家文化發展與傳承的過程
《儒家文化發展與傳承的過程》網路網盤高清資源免費在線觀看
鏈接: https://pan..com/s/119RaZfkAWoBzJEPhjX5lrw
儒家文化是以儒家學說為指導思想的文化流派,為歷代儒客信眾推崇。
❾ 如何弘揚儒家思想
是不是要寫作業啊?
作業的話應該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是研究和教育。因為作為需要弘揚的東西必須有其適用性和正確性。儒家思想是從封建社會流傳下來的思想體系,必有不適用於我國現代文化建設的方面。因此,對儒家思想進行全方位的研究是弘揚儒家文化的基礎和前提。弘揚,就是大力宣揚。一種文化要得到弘揚,群眾,或者說弘揚對象的認同感是必不可少的。至少要讓大家知道這是什麼,才能讓他們接受或者進一步運用儒家思想。一種文化的存在與流傳離不開人民的理解和認同。
二是宣傳。宣傳當然包括國內和國外,包括國際交流、教育、成果展覽、文物展覽等等方式。
三是保護。保護就是使宣傳和研究儒家思想機構能夠維持正常的運轉,使儒家思想的研究者能夠有足夠的資金和平台將這類研究進行到底。
以上只是自己的一點拙見,算不上專業,不知道能不能幫上你了。
❿ 如何促進儒家思想的傳播
促進儒家思想的傳播應該從學校教育抓起。如每年開學拜祭孔子大師儀式,早讀實行背誦《三字經》等活動。考試或結業式上行拜儒家大禮。在專科課中,開展儒家學說的傳播和教育。同時在社會上,廣泛宣傳儒家的善良為本等思想。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