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國訊息 > 雜交水稻如何造福中國

雜交水稻如何造福中國

發布時間:2022-09-23 08:07:14

A. 「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逝世,他到底為中國做出了何等貢獻

在5月22日的時候,共和國勛章獲得者,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袁隆平在長沙的湘雅醫院去世,享年91歲。袁隆平畢生的追求是發展雜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為了實現這個願望,他也長期致力於促進雜交水稻走向世界,那麼袁隆平一身由哪些成就

一、推動種業的發展

世界糧食獎基金會的主席在5月22日接受中國日報采訪時曾經表示說,袁隆平是這個時代國際糧食領域最值得稱頌的領軍人物之一,她畢生都致力於雜交水稻的研究。他的發現和創新成果為解決世界上的飢餓問題做出了非常巨大的貢獻

到現在為止,中國的雜交水稻已經在印度,孟加拉,印度尼西亞等國大面積種植,年種植面積已經達到800萬公頃。這就解決了很多地方的飢餓和貧困問題,袁隆平爺爺的種子事業發展可謂是養活了不少人。


B. 袁隆平院士研究的雜交水稻,到底對於人類有多大貢獻

袁隆平院士的雜交水稻,對人類主要有以下三大貢獻。

3.降低世界飢餓人口數量

袁隆平院士的雜交水稻產量高,解決了我國的溫飽問題,也降低了世界飢餓人口數量。我國人口眾多,約佔全球人數的1/5,我國人民的溫飽問題解決了,對我國乃至全世界都具有重大意義。現在,雜交水稻在東南亞和美國大面積種植,國外的人們也吃上了雜交水稻,從而世界飢餓人口。



C. 中國栽培出的雜交水稻是如何影響全世界的

「百穀自生,冬夏播琴」是《山海經》中對「稻」的最早記載,從野生稻到古栽培稻、乃至如今的雜交水稻,在我們身邊隨處可見的這種植物,已養活了當下世界人口的二分之一左右。眾所周知,我們日常食用的大米,便是稻穀在經過一系列加工之後的成品,它是南方許多地區的主要食物之一。而我們所生活的這個國度,正是已知的世界栽培稻起源地,以稻穀為代表的禾本科谷類作物,成為了我國最主要的糧食作物。那麼,關於水稻你可能還有哪些認知上的空白?水稻這種我們身邊普遍存在的植物,又是如何隨著科學的進步而更好地造福全人類?



水稻這種身邊的植物具有怎樣的特性

從植物學的角度而言,稻穀隸屬於禾本科稻屬中的普通稻亞種,毋庸置疑,中國就是一個水稻種植時間早、且水稻種植經驗豐富的國家。而考古隊在湖南道縣玉蟾岩所發現的稻穀,更是世界公認的已知最早的古栽培稻,其時間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2000到16000年前。見證過水稻成熟過程的人一定知道,處於幼年的稻葉其實和許多雜草比較相似,它們的葉子外觀看上去都是長扁形。在生產的早期時候,人們主要是通過耳狀物和薄膜這兩種生長於稻葉「葉環」的特殊部分,以准確區分雜草和稻穀之間的不同。



在水稻的種植過程中,雜交水稻品類在產量這個緯度上具有明顯優勢,根系發達的它們生長旺盛,不僅具有很強的抗逆性,而且還穗大粒多。事實上,正是雜交水稻品種的出現,實現了糧食產量的增長,解決了全世界范圍內的飢餓問題,所以,人們生活質量的提升自然也與此密切相關。早在1964年的時候,中國就開始著力於雜交水稻的研究,並在1976年推廣雜交水稻時大面積種植,更成為了全世界內第一個將雜交水稻成功研發、並實現大范圍推廣的國家。從畝產700公斤到某產1000公斤,這些雜交水稻不僅種植在了我們自己的這片土地上,更在越南、美國等其他國家的土地上被大面積種植,其顯著的增產效果為生活在這些國度的人們提供了更多的糧食。

D. 袁隆平研發的雜交水稻,解決了中國哪些實際問題

袁隆平超級稻的研製,首先解決了中國13億人口吃不飽的問題。我國曾經因為是人口大國,很多人都存在吃不飽的問題,所以我們的體質相對較差.營養跟不上,國民健康問題自認會受到影響。超級稻的研製,首先保證了我們國人民的需求,也解決了人民最基本的需求溫飽問題。

超級稻還提升了農民糧食的產量。三農問題一直是國家發展的重中之重,農產品的產量提升了,農民的收入自然也就增多了。因此,袁隆平超級稻的研製還間接的解決了農民的收入問題。讓農民在有限的面積內獲得更大的水稻產量,從而獲得更大的收入。農民的收入提升了,種植水稻的積極性也就增加了,會有越多的人加入到種植水稻的行業中來,從而從根本上保障了我國全體人民的糧食供給。

袁隆平的超級稻是科技的成果,也從另一方面說明了科技興國這句話的重要性,科技是第一生產力。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尊重科技,尊重科學家,因為他們會改變我們的生活。

E. 雜交水稻的成功有什麼重大意義

通俗地講雜交水稻的成功解決了中國十幾億人口的吃飯問題,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但也是一個人口大國,雜交水稻的成功使有限的耕地養活了龐大的人口,解決了最基本的溫飽問題。

雜交水稻不僅使我國的糧食增產,還被廣泛應用於世界上許多國家,比如印度,伊朗,菲律賓,孟加拉,巴基斯坦等國都引進了雜交水稻。它是一項造福於世界人民的方法。

作為發明雜水稻的人,袁隆平在2006年4月當選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被譽為「雜交水稻之父」。國際水稻研究所所長、印度前農業部長斯瓦米納森博士高度評價說:「我們把袁隆平先生稱為『雜交水稻之父』,因為他的成就不僅是中國的驕傲,也是世界的驕傲,他的成就給人類帶來了福音。」

(5)雜交水稻如何造福中國擴展閱讀:

雜交水稻的特點

一、根系更發達

雜交水稻與一般常規水稻品種相比,具有根多、根長、根粗、根系生長快、入土深、吸收能力強等特點,所以,雜交水稻耐肥、抗倒、不早衰,自然就具有了一定的產量保證;

二、生長力更旺盛

分櫱能力強是雜交水稻的突出點,也正是基於這一點,雜交水稻的莖葉生長更為旺盛,葉面積大;

三、穗更大、粒更多

在雜交水稻的各個生育期內,葉面積系數都會要比常規水稻更大,穗就比較多,光合作用強,製造的有機物也多,產量自然會有所提升;

四、適應性更強

很多作物的品種是有所局限性的,這當然也包括水稻,有的水稻品種並不適合所有地區播種,但是,雜交水稻的適應性就比較強,山區、丘陵區、平原區、肥田等,都可以栽培雜交水稻,並且,增產效果都很明顯!

F. 中國雜交水稻發展史,給我國帶來什麼貢獻

袁隆平於1964年在我國開展了雜交水稻的研究,在1973年便完成了三系配套並成功培育出了雜交水稻,這是雜交水稻歷史性的一次突破,而在2020年雜交水稻雙季的畝產量已經達到了1530.76kg,在雜交水稻的發展史中,袁隆平的功不可沒,因此他也有「雜交水稻之父」的稱呼。

一、中國雜交水稻發展史
1、在1964年,袁隆平便在我國開展了雜交水稻的研究,而在1973年便完成了三系配套並成功培育出了雜交水稻,實現了雜交水稻歷史性的一次突破,而在2020年的11月20日,雜交水稻雙季的畝產量已經達到了1530.76kg,正因為袁隆平的貢獻很大,因此他也被稱為了「雜交水稻之父」。
2、雜交水稻的成功問世,使得我國雜交水稻技術居於世界的前列,增強了我國在世界上的話語權,在國際上,雜交水稻也被稱為了中國繼古代四大發明之後的「第五大發明」,由此可見雜交水稻在世界中的地位。
3、選用2個在遺傳上有區別,但是它們的優良性狀又能互補的水稻品種進行雜交,然後就能生產出具有雜種優勢的第一代雜交種,而這個雜交種就是雜交水稻。
二、雜交水稻給我國帶來什麼貢獻
1、雜交水稻的成功解決了我國人民的吃飯問題,使得我國的政府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其他領域中,推動了國民經濟的發展,因此雜交水稻也是我國這么幾十年來經濟飛速發展,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重要物質基礎。
2、水稻產量的大幅度增加,也改善了農民的經濟條件,靠著種植水稻就能養活家裡人,不用再外出打工,有利於家庭的和諧,同時也減少了我國貧困人口的數量,降低因為貧窮而發生爭斗的幾率,使得社會更加的和諧,我國人民的幸福指數也在不斷的升高。
3、在雜交水稻的品種里,有一部分水稻品種對於台風、病害、凍害、倒伏等不良條件具有良好的抗性,因此在這些不良條件發生後,水稻有能力與這些不良條件對抗,在一定的程度上能夠減農民的損失。

G. 被譽為中國「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為中國帶來了哪些變化

使中國有更多的糧食能夠出口,使中國不再擔心飢荒。假設全國都推行雜交水稻,那麼不僅滿足吃喝,也可以滿足人們對其他肉類的需求,因為雜交水稻能夠作為飼料給動物使用,這樣我們就不用擔心自己沒有肉吃了。

一、雜交水稻產量非常大。

可以說他是我國糧食最堅強的後盾,如果他的雜交水稻能夠普及,即便是我國發生糧食上的危機,只要雜交水稻能夠實施,我們就可以迅速解決飢餓問題,從而有餘力去發展經濟建設國家,這將是一件多麼有趣的事情,元老也許在天有靈一定會非常的開心。

他是我們新時代不可多得的人才,也是我們的英雄,向英雄致敬。他在種植雜交水稻這方面有出乎意料的成就,他的雜交水稻能滿足大家對水稻的需求。從而讓每一個人都都能吃上健康安全的水稻,他是我們國家不可多得的寶物。他的成就將會影響後世。

H. 袁隆平的雜交水稻對人類有什麼貢獻

雜交水稻可以說是近代最偉大的科研成果之一,中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大的國家,我們用自己百分之二十的土地養活了70%的人口,還不說每年被我們浪費的糧食。

種子一直都是國之重器,重要程度和礦產不相上下,目前能夠自行培育和研發種子的國家只有那麼幾個。但這樣做的代價就是失去了莊稼的多樣化,由於每株水稻的基因都一樣,一旦細菌或者真菌有能力感染其中一株水稻,那麼它也可能感染這種水稻的直系近緣物種,然後大規模的減產。

現代的糧食種植與研發行業,都是在與大自然博弈,古人只吃兩餐,隔十年或者幾十年就會鬧飢荒,朝廷的調動能力也很弱,因此結果往往就是災難性的。現代如果沒有雜交水稻這種創舉,你我飯桌上的食物可能要少一半,糧食可能占據了50%的國土面積,現代工業也發展不起來,土地資源的占據,會讓我們大部分人依舊面朝黃土背朝天,心裡對那句粒粒皆辛苦有更深刻的了解

I. 雜交水稻的原理是什麼,袁隆平用什麼方法增加了糧食的產量

雜交水稻的原理是通過不同稻種相互雜交產生的,而水稻是自花授粉作物,袁隆平就是用雜交水稻將產量大大提高而大大增加了糧食的產量。要進行兩個不同稻種雜交,先要把一個品種的雄蕊進行人工去雄或殺死,然後將另一品種的雄蕊花粉授給去雄的品種,這樣才不會出現去雄品種自花授粉的假雜交水稻。隨著雜交水稻的應用推廣,使單位面積產量得到提高並減少用種量;雜交水稻直播栽培技術就是省去傳統的水稻栽培育秧過程,把經過浸種、催芽的稻種直接播到大田中,加以管理,使之成秧、分櫱一直到成熟的一種簡化栽培方法。
19世紀,奧地利科學家孟德爾通過著名的「豌豆雜交實驗」發現了遺傳規律、遺傳因子的分離規律及遺傳因子的自由組合規律。而雜交就是指通過兩種遺傳性不同的品種,獲得雙親基因重新組合、同時優良性狀互補的方法,雜交在自然界是普遍存在的現象,被稱為「雜種優勢」。水稻花在綠色的穎殼中包裹著雄花和雌花,正常情況下,它們是一起生長的。在開花結果的時候,雌花只能接受它自身的雄花授粉,如果要與其他品種進行雜交的話,就必須要趕在雄花性成熟之前將其去掉,防止自交。這時剩下的雌花可以作為母本,並與其他的父本進行雜交,進而產生雜交種。但人工去雄的效率是無法滿足大規模生產應用需求的,正是袁隆平院士在中國科學院主辦的《科學通報》雜志上,發表了一篇重要文章《水稻的雄性不孕性》,當時他提出了利用雄性不孕的材料來完成雜交制種,可以免去了人工去雄的過程。抱著這個想法的袁隆平和他的團隊進行了長期的探索,並於1970年在海南找到了一株雄性不育的野生稻,並以這株野生稻作為基礎材料,成功的發展起了雜交水稻技術。在這一過程中還面臨一個難題,那就是如果要利用「雜種優勢」的話,雜交種必須每年進行雜交制種,但是這個雄性不育系是沒有繁殖能力的,所以不育系要繁殖後代,就需要藉助於其他材料。所以科學家還要給它匹配一個「堂兄弟」,藉助「堂兄弟」的花粉來完成授粉過程,這樣才能保證雄性不育系有後代,也就是「三系法雜交水稻」技術。正是這種方法,讓糧食的畝產量發生了質的飛躍。

閱讀全文

與雜交水稻如何造福中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巴基斯坦和中國的關系為什麼這么好 瀏覽:854
伊朗和美國為什麼有仇 瀏覽:166
為什麼印尼人喜歡噴香水 瀏覽:146
印度殲10怎麼樣 瀏覽:678
越南馬皮涼在越南哪個位置 瀏覽:833
伊朗女人戴什麼手錶 瀏覽:994
買越南媳婦多少人民幣 瀏覽:414
去伊朗旅遊帶多少錢 瀏覽:24
想陪你很久很久義大利語怎麼說 瀏覽:791
英國人怎麼評價約翰 瀏覽:914
印度訂不到酒店怎麼辦 瀏覽:932
傳說對決印尼服怎麼進 瀏覽:673
關於英國論文怎麼寫 瀏覽:406
義大利有哪些品牌的車 瀏覽:582
伊朗對西班牙怎麼樣 瀏覽:897
1元換多少越南盾合適 瀏覽:173
越南610是什麼金 瀏覽:278
印尼什麼時發生地震 瀏覽:36
印尼紅龍魚15公分怎麼看 瀏覽:567
中國公元前900年什麼時期 瀏覽: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