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國訊息 > 中國最高科目是什麼

中國最高科目是什麼

發布時間:2022-09-24 00:42:31

Ⅰ 我國古代最高學俯是太學還是大學

太學

漢代出現的設在京師的全國最高教育機構。西漢早期,黃老之學盛行,只有私家教學,沒有出現傳授學術的學校。漢武帝罷黜百家定儒一尊之後,採納董仲舒的建議,始在長安建立太學。最初太學中只設五經博士,置博士弟子五十名。從武帝到新莽,太學中科目及人數逐漸加多,開設了講解《易經》、《詩經》、《尚書》、《禮記》、《公羊傳》、《穀梁傳》、《左傳》、《周官》、《爾雅》等的課程。元帝時博士弟子達千人,成帝時增至三千人。王莽秉政,為了樹立自己的聲望,並籠絡廣大的儒生,在長安城南興建辟雍、明堂,又為學者築舍萬區。博士弟子達一萬餘人,太學規模之大,實前所未有。武帝到王莽,還歲課博士弟子,入選的可補官。

東漢建武五年(公元29),漢光武帝劉秀在洛陽城東南的開陽門外興建太學。後來漢明帝劉庄還到太學行禮講經。順帝永建元年(126),對太學進行了重修和擴建,費一年時間,用工徒十一萬二千人,建成兩百四十房,一千八百五十室。所招學生稱之為太學生。其後,太學生人數多至三萬人。靈帝熹平四年(175),為了刊正經書文字,刻成有名的熹平石經,樹立於太學門外,全國各地來觀看和抄錄經文者,絡繹於途。兩漢時太學在培養人才和促進文化發展等方面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隨著政治的腐敗,太學生開始參與政治。西漢哀帝時,博士弟子王咸曾聚集太學生千餘,以圖解救執法不阿的司隸校尉鮑宣。東漢晚期陳蕃、李膺等人反對宦官的黑暗統治,得到太學生的支持和響應,於是太學生也成為宦官打擊的對象(見黨錮),不少與黨人有牽連的人遭到禁錮。熹平元年,太學生被宦官逮捕和囚禁的達一千餘人。

(吳榮曾)

魏文帝曹丕黃初中恢復了洛陽的太學,有博士十九人。太學生在魏明帝時增至千餘。時依漢制設五經策試之法,通過考試的可補掌故、太子舍人、郎中等。西晉武帝時太學生三千人(一說七千餘人),依《晉令》規定,試經及格者可拜郎中。西晉時教育體制的重大變化,是為五品以上官僚子弟專設了國子學,形成了貴族與下層士人分途教育,國子學、太學並立的雙軌制。東晉學校教育相當衰微,南朝則有所復興,國子生多為士族高官子弟,稱之「國胄」或「世胄」,可以經明經策試入仕,而太學則往往僅存博士而無生員。

十六國時期,一些少數族政權亦曾設立太學以及四門學、郡國學、律學,生員身分有所限定,一般限公卿大臣子弟充當。然各政權興廢不定,學校也時設時罷。至北魏道武帝,設立學校,稱國子太學。後又別立太學。國子學一度改稱中書學,後又改回。郡學也稱太學。孝文帝、宣武帝時,又增設了四門小學,形成了國子學、太學、四門小學三學並立之制。南北朝後期至隋,又逐漸形成了律學(習法令)、書學(習文字)、算學(習計數)三學。

唐代國子監,有國子學、太學、四門學、律學、書學、算學。學校的差別,與學生資蔭(即父祖官爵)身分有關。國子學、太學、四門學分別面向三品、五品、七品以上官僚子弟,律學、書學、算學則面向八品以下子弟及庶人。此外,國子生、太學生、四門生學習儒家經典,律學、書學、算學學生則學習專門技術。國子學生員三百人,太學五百人,四門學一千三百人,律學五十人,書學、算學三十人。入學年齡為十四歲至十九歲,律學則為十八歲至二十五歲。高宗龍朔二年(662),又在東都洛陽設立了一個國子監,與長安國子監合稱「兩監」。

國子監長官為國子祭酒,主持政務。下設司業為副,及丞(掌判監事)、主簿(掌印)、錄事。諸學有博士、助教、典學、直講等學官,掌教學。國子生、太學生、四門生入學後,要根據將來考進士科還是考明經而分科學習。所習儒家經典分為大中小三種,《禮記》、《左傳》為大經,《詩經》、《周禮》、《儀禮》為中經,《易經》、《尚書》、《公羊傳》、《穀梁傳》為小經。通三經者,大、中、小經各一;通五經者,大經皆通,余經各一;《孝經》、《論語》則都要掌握。這與進士、明經科的考試要求,基本一致。學校每歲向禮部薦送參加科舉考試者。如學業不佳而多年不堪薦送,或薦送後屢年落第,則往往要被學校解退除名。

唐代前期,進士及第而享文名者,大多由兩監生徒出身。主考官在取捨中,也有意偏重生徒。時進士不由兩監出身,則深以為恥。唐玄宗李隆基曾下令,天下舉人皆補學校。但安史之亂後,由於政治混亂及財政困難,學校由盛入衰,生員不及舊日三、四分之一,太學、四門學的入學資格只好降低,生徒在應科舉者中的比例亦大為減少。

(閻步克)

宋代太學仍為最高學府,隸國子監。宋初僅設國子監,學生名額甚少,且只收七品以上官員子弟。宋仁宗慶歷四年(1044),范仲淹推行新政(見慶歷新政),始以東京開封錫慶院興辦大學,招收內捨生兩百人,採用胡瑗的湖學法制訂「太學令」。宋神宗趙頊時,擴建太學,增加學生名額達兩千四百人,設八十齋,並重訂太學條制,推行三舍法。宋徽宗趙佶時,興建辟雍作為外學,太學(包括辟雍)共招生三千八百人,同時廢除科舉,人材皆由學校選拔,太學達到極盛時期。南宋紹興十二年(1142),在臨安府重建太學,至宋末學生達一千七百多人。

宋代太學形成一套比較完整的學制。太學生從八品以下官員子弟和平民的優秀子弟中招收。慶歷間(1041~1048),內捨生由太學供給飲食。宋神宗熙寧五年(1072)起,外捨生亦由太學給食。南宋時,外捨生入學,須納「齋用錢」,方能在官廚就餐;貧者減半納;內捨生和各齋長、齋諭免納。學生各習一經,隨所屬學官講授。學生分成三等,即上舍、內舍、外舍。考核學生成績和學生升等的制

度,稱「三舍法」,規定新生入外舍習讀,經公試、私試合格,參考平日行藝,升補內舍。內捨生兩年考試一次,考試成績和當年公、私試分數校定皆達優等,為上等上捨生,即釋褐授官;一優一平為中等上捨生,准予免禮部試;兩平或一優一否為下等上捨生,准予免解試。上捨生不再參加公試。私試每月一次,由學官出題自考學生;公試每年一次,由朝廷降敕差官主持。學生分齋學習,每齋三十人,屋五間、爐亭一間為全齋閱覽和會議處,設齋長、齋諭各一人,負責督促和檢查學生的行藝。宋代學官與唐略同,然無助教、直講,又增學正、學錄、監書庫、監廚官等。職員稱學職或職事人,有前廊學錄、學諭、直學等,大多由上捨生或內捨生擔任,每月有俸錢。工人稱齋仆、貼齋等,亦領「月給錢」。

宋代太學為統治者培養出大批官員和學者。隨著理學的逐漸形成和政治斗爭波瀾起伏,太學還成為傳播理學和各派政治力量競爭角逐的場所。一些太學生如陳東等人,曾上書言事,推動了抗金斗爭。宋代太學制給後代以很大影響(見國子監)。

Ⅱ 中國世界什麼成為最主要的科目

中國世界最主要的科目是什麼意思,什麼方面的東西,這個

Ⅲ 中國最難的四個考試分別是什麼

高考

高考應該算是人生的第一次大型考試,

是進入大學和選擇大學資格的標准,

高考題作為集中了天朝老師智慧的黑科技,

虐爆了千千萬萬學子……

在谷歌搜索「toughest exams in the world」,會發現中國的「Gaokao」在幾乎所有的高難考試榜上都名列前茅。近年來,外媒格外關注高考,以「高考工廠」聞名的安徽省毛坦廠中學,就因為考生家長集體祭拜神樹以求好成績而登上《紐約時報》。

雖然中國是全世界最早進行標准化考試的國家,但高考至今仍用古法命題。試題沒有質量評價體系,也不設置專業命題人員。題路清奇詭譎,忽難忽易,無怪乎考生家長祭拜神樹,訴諸超自然力量。

2016 年,教育部發布 16 萬高考招生名額跨省分配調控計劃,再次提醒:個人的命運掌握在國

注冊會計師考試

中國第一考CPA有多難,

誰考誰知道……

每次考試,看看考場,

考場有一半座位是空著的。

每次考完,考友交流,

有一半人都是未做完題的。

在金融財會圈裡,大家都知道注會是非常難考的,即使不了解也聽過,有些人甚至談「注」色變,沒備考之前心裡已經對注會非常恐懼了。各種「最難考試」的排行榜在比較考試難度時,通常會把通過率作為重要指標。但很多考試不只是考題難,而是打醬油的人太多。比如CPA,通過率只有百分之十幾,但每年都有大量報了名的考生棄考。如 2015 年的北京地區注冊會計師考試,平均出考率不足三成。棄考生們以零分成績淪為通過率的分母。

CPA是中國的一項執業資格考試,由財政部考委會組織領導全國的統一考試工作。考試科目分為審計、會計、財務管理、稅法、經濟法、公司戰略與風險管理6門,要求在五年內全部考過,如果有1科第五年沒過,第一年通過的那科就要作廢。通過6科就可以取得專業階段合格證,會有一個專業證書編號,只有拿到那個編號才能報考綜合階段,綜合階段也是在5年內通過, 通過綜合階段,就有一張全科合格證書,才算正式通過CPA考試,可以入注冊會計師協會,辦執業會員或者非執業會員。

司法考試

司法考試被稱為「最難的考試」一點都不誇張。

每個為司考奮斗的孩紙上輩子,

都是折翼的天使。

一般專業的學生看電影看的都是青春愛情片,

司法專業的童鞋看的卻是法製片

主頁君表示心疼一秒鍾…….

司法考試難點在於:

一是考試科目之多,復習范圍之廣。現行的法律、司法解釋已經浩如煙海更別提每年還會新出台、修改一些法律。

二是考試題量之大。要做到在108秒里邊要解出4個小案例,連續寫10~15道論述題、簡單題、案例分析題手還不斷也是挺不容易……

三是通過率之低。剛實行的時候通過率僅為7%-8%,近幾年來通過率約上升為20%-30%。而80%的學子都成了炮灰……

抱怨中國司考難的人應該感謝國家,不僅通過司考讓法律知識滲透到田間地頭,還把本該嚴苛的法學訓練變得輕快簡單。

精算師考試

一張精算師證書意味著什麼?

公務員考試

在中國,國家公務員考試有「鯉魚躍龍門」的功能,是近年才出現的現象。以前,寄託中國家長浪漫狂想的選拔是高考。

在我國,公務員考試分為國考和省考兩種。

1. 國家公務員考試(又稱國考)筆試一般由省級以上公務員主管部門組織實施。筆試科目分為《行政職業能力測驗》和《申論》兩門,范圍廣、內容雜,上至天文下至地理,文史數理化均有涉及,時間短、題量大。通過筆試後,會以1:3的比例進入面試環節,綜合成績最高的一人才能參加體檢、政審等環節,成為一名公務員。受「鐵飯碗」思想的影響,報考人數不斷增加,考試難度也在不斷加大。

2. 各省公務員考試是指各級黨政機關,社團等為招錄機關工作人員和國家公務員而組織進行的各級地方性考試。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省份參加公務員聯考,公務員聯考是統一由國家公務員主管部門命題,統一考試時間。各省公務員考試筆試科目一般為《行政職業能力測驗》和《申論》,個別省份科目不同,會實行分類考試。比如浙江《行測》科目會有A、B、C三卷。和國考筆試內容一樣,考察范圍廣,題量大,難度高,想要取得高分十分不易。而且通過筆試後,後面還有難度更高的面試等著大家。公務員考試流程多,難度大,必須經過嚴格的層層選拔才能成為一名合格的公務員。

中國大部分資格認證類考試,都很難像司考和注會考試那樣受社會關注。有些考試的專業門檻太高,超出了公眾理解范圍,即使證書能帶來可觀經濟回報,也不太能引起輿論關注。這類認證考試,往往是題目越難,通過率反而越無人關心。

選拔類考試的通過率低,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競爭人數遠超額定的錄取名額。「國考難」就是典型。

「國考難」是全球現象。渴望成為公僕的不止中國青年,越是腐敗國家,越會涌現打破頭也要為人民服務的年輕人。

譬如歐盟 27 個成員國,有 10 個通過全國統一招考來選拔公務員,其中 7 個國家腐敗指數名列歐盟倒數。

事業單位考試

事業單位考試又稱事業編制考試,這項工作由各用人單位的人事部門委託省級和地級市的人事廳局所屬人事考試中心。主要包括各級黨政機關,教科文衛,以及新聞出版、體育、環境監測、城市建設等等,此外,還有一些機關的附屬機構和法律服務所等。一般事業單位招考主要考《行政職業能力測驗》(或《公共基礎知識》、或《綜合知識》)和《申論》(或專業知識)等,主要考兩門。對於一些職位專業技術性要求比較強的,一般不考《申論》,而考《專業知識》,當X然,《行測》或《公共基礎知識》屬於必考項。

考試難度相比公務員來說要低一些,但是競爭力還是比較大的。

特許金融分析師考試

CFA在國際上享有華爾街「入場券」的美譽,而在中國也被稱為「金融界第一考」,前段時間人民日報官博更是將CFA列入最值得考的十大證書排行中。這些頭銜讓原本就備受關注的CFA進一步成為中國眾金融生的熱議的焦點,由此吸引了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到CFA備考的行列中。不過,CFA考試的難度、需要投入的時間和精力也讓人望而生畏。

不過,第一難考並沒有阻擋考生的腳步,近年來CFA考試漸呈火爆之勢。國內考生更趨之若鶩,中國成為亞太地區第一大市場,排名全球第二,僅次於美國。在中國過去十年的增長中,復合年增長率為20% ,持證人增長率則達到26%。

毫無疑問,CFA考試熱度的背後,是這張被全球公認的金融投資行業含金量最高的證書,也是全美重量級財務金融機構金融分析從業人員必備證書。隨著全球金融市場的發展,投資人和僱主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需要一個標准來衡量個人的知識、誠信和專業化程度,從而信賴他們來管理金融資產,這個黃金標准就是CFA——特許金融分析師證書。

Ⅳ 國內最高級別的英語考試是什麼

cfa考試對英語水平並沒有明確的規定要通過幾級考試,但是但鑒於考試為全英文試卷、全英文做答,故考生的英語水平應建立在正確理解試題及正確表達考生觀點的基礎之上。

cfa英語學習方法:

一、找到劣勢

cfa英語不同於普通的口語,CFA考試考生們需要掌握的英文詞彙是圍繞著金融知識的。在學習CFA的過程中,有些英文較差的考生習慣先學習CFA中文版的教材,然後再去看英文教材,由易到難,可行但效率不高。

建議考生們先熟悉英文教材,然後考生們根據自己的英語能力,金融科目哪裡不懂補哪裡。多花時間攻克自己的科目劣勢。

二、積累CFA重要詞彙

CFA重要詞彙包含了新的全球金融證券、投資、財務等方面的詞彙,內容也全面涵蓋了CFA考試三個級別全部知識體系。考生應在制定個人的學習計劃之初就將增加自己的詞彙量設好一個標准。

三、提高英語閱讀水平

CFA二級、三級考試中很多題目出現了有一定篇幅的短文,考生們在答題時需要花時間去通讀、理解。建議考生們備考時多閱讀,提高自己的英文閱讀水平。其次也可以通過做題來加深核心詞彙的記憶,從而使自己的閱讀理解速度提升。

要掌握cfa詞彙,理解非常重要,我們今天先從容易下手的中文版重要詞彙入手。

四、循環記憶, 學過的東西要當天復習

在對cfa詞彙記憶的同時要明白,每個人的記憶都是有限的,很難能夠看一遍就記住cfa詞彙的,當我們看cfa詞彙時要循環看內容,例如早上起來你看的cfa詞彙,等到晚上睡前再將詞彙拿出來進行記憶,確保這個cfa詞彙你有真正的記住。

Ⅳ 中國高考史上最高分是多少(750總分)

2004年高考的山東理科狀元王端鵬,749分。離750分只差1分。

2004年高考,煙台二中校實驗班學生王端鵬以749分的高分獲得山東省理科「狀元」,成為煙台市學生在「恢復高考」27年來,第二次奪得全省文化成績最高分。

(5)中國最高科目是什麼擴展閱讀:

審視王端鵬的高考成績,連他的班主任於志高都驚嘆「不可思議」,他的理科綜合獲得了滿分300分;數學僅失1分,成績為149分;語文138分;英語142分,單科成績均名列全校第一。

按照加分規定,由於他曾獲得國家奧賽一等獎,其總成績還可以增加20分,達到749分,與滿分750分僅差一分。

Ⅵ 全國信息技術水平考試含金量最高的科目

全國信息技術水平考試含金量最高的科目計算機軟體
全國信息技術水平考試是2004年信息產業部電子教育中心,在國家信息化技術證書教育考試和全國計算機軟體專業技術資格和水平考試的基礎上,整合相關教育資源,實施面向就業市場,以專業技術培訓與測試為重點而推出的一種考試。
該項考試是對參加人員在其專業技術領域的理論基礎與實踐能力的綜合評價,其評價結果可做為企事業單位選拔聘用信息技術人才的重要依據,同進也做為計算機技術與軟體專業技術資格(水平)考試合格者參加繼續教育的重要憑證。考試合格者將由國家信息產業部全國電子信息應用教育中心頒發全國信息技術水平證書,該證書全國范圍內有效。

Ⅶ 如何看待中國頂尖學科數量,清華、北大遙遙領先,人大位列第三

在中國的長時間教育里相信每個孩子都聽說過,長大考清華北大這一說法。而清華北大作為國內尖端學院,受到許多家長和老師的吹捧。清華北大兩所高校的分數更是非常高,能夠進入到裡面的都是各省的尖端人才。每年都會有許多學校的學生,以考清華北大為目標沖刺高考。

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一直以來都是十分注重學校的教育情況以及教育方式的改變,實施更加民主的教育方式讓學生能夠有更開闊的天空去自由飛翔。並且為學生提供更高更遠的平台,讓他們看到更大的世界在不同的地方發光發熱。中國其他高校的排名也體現出中國各大學校之間的差距,確實十分教育資源偏頗很嚴重。明顯前幾名的學校大部分都在北京市內,而有的省份更是一所高校都沒有入圍。

Ⅷ 中國頂尖學科數量,清華和北大遙遙領先,人大位列第三,怎麼看待這個數據

我個人認為這個數據是很正常的,因為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以及人民大學都是我國數一數二的頂尖大學,它們之間的排名有變化是很正常的。

總的來說,這個數據是沒問題的,因為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本來就是國家最為倚重的高校,資源也是優先給這兩個大學,所以能超出人民大學這么多很正常。

Ⅸ 為什麼進士科是科舉制最主要的科目

因為這是古代最高級別的考試,能考取進士的含金量基本堪比現在的博士,起規格還不是一般的高,一旦考中最起碼能上朝面聖,然後最少也是為官一方,以中國的官本位制,這是古人出人頭地的最風光也最可靠的出路。

Ⅹ 古時中國最高學府叫什麼

從西漢開始的。辟雍,相傳即西周的太學nbsp;史料記載nbsp;《禮記·王制》:「王子命之教,然後為學。小學在公宮南之左,大學在郊,天子曰辟雍,諸侯曰頖宮。」辟雍,相傳即西周的太學。《大戴禮記·保傅》:「帝入太學,承師問道,」直稱太學。漢武帝元朔五年(前124),為博士置弟子員。漢太學始此。博士弟子經考試合格,可補文學掌故缺,其高第可為郎中。後科目及人數漸增,東漢桓帝時達三萬人。漢末喪亂,魏、蜀、吳仍立學。晉武帝立國子學,自此既有太學。又有國子學,晉國子學隸屬太學,祭酒只設國子祭酒一人,博士則分國子博士與太學博士。南朝太學,無廢無常。北魏立太學。隋國子監(先稱寺,繼稱學,煬帝定為監)所統有太學。唐制以國子監領太學等七學。太學掌教五品以上及郡公、縣公子孫、從三品曾孫為生者。宋熙寧新政,分太學為上舍、內舍、外舍,確立太學生依年限等條件,由外舍升內舍,再升上舍,再經考核,定其出身並授官職,紹聖中,一度廢科舉,專以三舍法取士。遼南京(今北京)學有南京太學之稱。金亦有太學及太學博士。元、明、汪只設國子學(國子監)。nbsp;太學是中國古代的大學。太學之名始於西周。漢代始設於京師。漢武帝時,董仲舒上「天人三策」,提出「願陛下興太學,置明師,以養天下之士」的建議。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在長安設太學。太學之中由博士任教授,初設五經博士專門講授儒家經典《詩》、《書》、《禮》、《易》、《春秋》。宣帝時博士增至十二人,王莽當政時又增至三十人。學生稱為「博士弟子」或「太學弟子」。太學初建時為50人,漢昭帝時增至100人,王莽時增至10000人,「博士弟子」有免除賦役的特權。「博士弟子入選」,內由太常負責選擇,外由郡國察舉。武帝還下令天下郡國設立學校官,初步建立起地方教育系統。太學和郡國學主要是培養統治人民的封建官僚,但是在傳播文化方面,也起了重要作用。魏晉至明清或設太學,或設國子學,或兩者同時設立,均為傳授儒家經典的最高學府。nbsp;歷史淵源nbsp;太學是漢代出現的設在京師的全國最高教育機構。西漢早期,黃老之學盛行,只有私家教學,沒有出現傳授學術的學校。漢武帝罷黜百家定儒一尊之後,採納董仲舒的建議,始在長安建立太學。最初太學中只設五經博士,置博士弟子五十名。從武帝到新莽,太學中科目及人數逐漸加多,開設了講解《易經》《詩經》《尚書》《禮記》《公羊傳》《穀梁傳》《左傳》《周官》《爾雅》等的課程。漢元帝時博士弟子達千人,漢成帝時增至三千人。王莽秉政,為了樹立自己的聲望,並籠絡廣大的儒生,在長安城南興建辟雍、明堂,又為學者築舍萬區。博士弟子達一萬餘人,太學規模之大,實前所未有。武帝到王莽,還歲課博士弟子,入選的可補官。nbsp;東漢建武五年(公元29),漢光武帝劉秀在洛陽城東南的開陽門外興建太學。後來漢明帝劉庄還到太學行禮講經。漢順帝永建元年(126),對太學進行了重修和擴建,費一年時間,用工徒十一萬二千人,建成兩百四十房,一千八百五十室。所招學生稱之為太學生。其後,太學生人數多至三萬人。漢靈帝熹平四年(175),為了刊正經書文字,刻成有名的熹平石經,樹立於太學門外,全國各地來觀看和抄錄經文者,絡繹於途。兩漢時太學在培養人才和促進文化發展等方面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隨著政治的腐敗,太學生開始參與政治。西漢哀帝時,博士弟子王咸曾聚集太學生千餘,以圖解救執法不阿的司隸校尉鮑宣。東漢晚期陳蕃、李膺等人反對宦官的黑暗統治,得到太學生的支持和響應,於是太學生也成為宦官打擊的對象(見黨錮),不少與黨人有牽連的人遭到禁錮。熹平元年,太學生被宦官逮捕和囚禁的達一千餘人。nbsp;魏文帝曹丕黃初中恢復了洛陽的太學,有博士十九人。太學生在魏明帝時增至千餘。時依漢制設五經策試之法,通過考試的可補掌故、太子舍人、郎中等。西晉武帝時太學生三千人(一說七千餘人),依《晉令》規定,試經及格者可拜郎中。西晉時教育體制的重大變化,是為五品以上官僚子弟專設了國子學,形成了貴族與下層士人分途教育,國子學、太學並立的雙軌制。東晉學校教育相當衰微,南朝則有所復興,國子生多為士族高官子弟,稱之「國胄」或「世胄」,可以經明經策試入仕,而太學則往往僅存博士而無生員。nbsp;十六國時期,一些少數族政權亦曾設立太學以及四門學、郡國學、律學,生員身份有所限定,一般限公卿大臣子弟充當。然各政權興廢不定,學校也時設時罷。至北魏道武帝,設立學校,稱國子太學。後又

閱讀全文

與中國最高科目是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巴基斯坦和中國的關系為什麼這么好 瀏覽:862
伊朗和美國為什麼有仇 瀏覽:172
為什麼印尼人喜歡噴香水 瀏覽:152
印度殲10怎麼樣 瀏覽:688
越南馬皮涼在越南哪個位置 瀏覽:843
伊朗女人戴什麼手錶 瀏覽:1002
買越南媳婦多少人民幣 瀏覽:422
去伊朗旅遊帶多少錢 瀏覽:34
想陪你很久很久義大利語怎麼說 瀏覽:814
英國人怎麼評價約翰 瀏覽:926
印度訂不到酒店怎麼辦 瀏覽:938
傳說對決印尼服怎麼進 瀏覽:675
關於英國論文怎麼寫 瀏覽:428
義大利有哪些品牌的車 瀏覽:588
伊朗對西班牙怎麼樣 瀏覽:899
1元換多少越南盾合適 瀏覽:179
越南610是什麼金 瀏覽:297
印尼什麼時發生地震 瀏覽:44
印尼紅龍魚15公分怎麼看 瀏覽:574
中國公元前900年什麼時期 瀏覽: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