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國訊息 > 中國如何對待其它文明

中國如何對待其它文明

發布時間:2022-09-24 02:20:19

Ⅰ 當今中國如何對待不同國家或地區的文明

你自己也想想,中國現在這么強大(注意:應該是日益強大啊!),對待每各國家地區的文明肯定也不一樣,每個國家他們不文明的地方不一樣。。。。你自己也好好想想,我說的也不全對。。

Ⅱ 作業:1、中國對世界經濟有哪些影響2、我們應如何對待其他文明

答案:中國對世界經濟影響及如何對待其他文明如下:
中國對世界經濟有哪些影響:中國經濟持續穩定快速發展,促進世界多極化,促進了世界經濟的繁榮、維護世界和平。
如何對待其他文明:我們應該對其他文明採取兼收並蓄博採眾長。為我所用,這樣才能促進我們中華文明更大的進步,更大的發展。不能妄自尊大,故步自封。
希望能幫到你,祝你學習進步,望採納,謝謝!

Ⅲ 面對不同的文明,我們應該吃怎樣的態度。

第一,維護世界文明多樣性。「物之不齊,物之情也。」和而不同是一切事物發生發展的規律。世界萬物萬事總是千差萬別、異彩紛呈的,如果萬物萬事都清一色了,事物的發展、世界的進步也就停止了。每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文明都紮根於本國本民族的土壤之中,都有自己的本色、長處、優點。我們應該維護各國各民族文明多樣性,加強相互交流、相互學習、相互借鑒,而不應該相互隔膜、相互排斥、相互取代,這樣世界文明之園才能萬紫千紅、生機盎然。

豐富多彩的人類文明都有自己存在的價值。要理性處理本國文明與其他文明的差異,認識到每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文明都是獨特的,堅持求同存異、取長補短,不攻擊、不貶損其他文明。不要看到別人的文明與自己的文明有不同,就感到不順眼,就要千方百計去改造、去同化,甚至企圖以自己的文明取而代之。歷史反復證明,任何想用強制手段來解決文明差異的做法都不會成功,反而會給世界文明帶來災難。

第二,尊重各國各民族文明。文明特別是思想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無論哪一個國家、哪一個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丟掉了思想文化這個靈魂,這個國家、這個民族是立不起來的。本國本民族要珍惜和維護自己的思想文化,也要承認和尊重別國別民族的思想文化。不同國家、民族的思想文化各有千秋,只有奼紫嫣紅之別,而無高低優劣之分。每個國家、每個民族不分強弱、不分大小,其思想文化都應該得到承認和尊重。

強調承認和尊重本國本民族的文明成果,不是要搞自我封閉,更不是要搞唯我獨尊、「只此一家,別無分店」。各國各民族都應該虛心學習、積極借鑒別國別民族思想文化的長處和精華,這是增強本國本民族思想文化自尊、自信、自立的重要條件。

第三,正確進行文明學習借鑒。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鑒而豐富。任何一種文明,不管它產生於哪個國家、哪個民族的社會土壤之中,都是流動的、開放的。這是文明傳播和發展的一條重要規律。在長期演化過程中,中華文明從與其他文明的交流中獲得了豐富營養,也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了重要貢獻。絲綢之路的開辟,遣隋遣唐使大批來華,法顯、玄奘西行取經,鄭和七下遠洋,等等,都是中外文明交流互鑒的生動事例。儒學本是中國的學問,但也早已走向世界,成為人類文明的一部分。

「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對人類社會創造的各種文明,無論是古代的中華文明、希臘文明、羅馬文明、埃及文明、兩河文明、印度文明等,還是現在的亞洲文明、非洲文明、歐洲文明、美洲文明、大洋洲文明等,我們都應該採取學習借鑒的態度,都應該積極吸納其中的有益成分,使人類創造的一切文明中的優秀文化基因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把跨越時空、超越國度、富有永恆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優秀文化精神弘揚起來。進行文明相互學習借鑒,要堅持從本國本民族實際出發,堅持取長補短、擇善而從,講求兼收並蓄,但兼收並蓄不是囫圇吞棗、莫衷一是,而是要去粗取精、去偽存真。

Ⅳ 歷史:怎樣對待不同國家或地區的文明

人類社會,是一個文明不斷發展進步的社會,也是一個多種文明百花盛開、爭奇斗艷的社會。但是,如何認識和對待世界文明的多樣性,卻始終是困擾人類自身的大課題。21世紀的到來,把這一課題更加緊迫地擺到了我們面前。國際社會越來越強烈地呼喚著尊重世界文明的多樣性。順應這一潮流,我們有必要在建立國際政治和經濟兩個新秩序之外,進一步把建立國際文明新秩序的要求,明確地提到國際社會的面前。
一、人類世界面臨的一個大課題
人類社會,是一個由不同類型文明所構成的共同體。在漫長歷史發展過程中,每個民族,每個國家,都在創造著自己的文明。由於地域、歷史、傳統的不同,以及種種現實因素的影響,不同區域、不同時期、不同傳統的人類社會共同體,總是在社會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思想方式,以及相應的語言、哲學、科學、文學藝術、倫理、宗教、公共機構、國家、政治、法律、技術等文化體系方面,表現出不同程度的獨特性。往更高層次發展,還進而構成一些不同的文明類型。百花齊放,百花盛開,整個人類文明表現出了鮮明的多樣性。
著名歷史學家湯因比曾經列舉了21種文明類型,從現存的西歐文明、遠東文明、基督教文明上溯到古代,林林總總,不一而足。雖然他的分類和闡釋不能說完全科學,但卻毋庸置疑地肯定了世界文明多樣性的存在。亨廷頓提出文明沖突論,其觀點有很多偏頗,但其理論的基礎,卻是以不同類型文明的存在為前提的。他認為:「村落、地域、族群、民族性、宗教團體,在不同層次的文化特殊性上,都有其獨特之處。」「盡管文化的界域很少像國界那般鮮明,但是文化的區別卻是實實在在的。」
世界文明發展的歷史事實告訴我們,多樣性是世界文明的一個基本特質。從古到今的人類社會,從來就沒有出現過一個大一統的文明類型。相反,每種文明都在頑強地表現著自己的多樣性。在多樣性中存在,在多樣性中發展,在多樣性中前進。
多樣性的文明又不是相互隔絕的。各種文明之間,自誕生以來,就以生活交往、經濟活動為紐帶,進行著不同形式的聯系和交流。隨著經濟規模的擴大,文明水平的提高,社會聯系的緊密,這種交流的速度也越來越快,層次越來越多,規模越來越大,從而也越來越達到一個很高的水平。早在150多年前,馬克思恩格斯在分析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形成時就指出:「過去那種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給自足和閉關自守狀態,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來和各方面的相互依賴所代替了。物質的生產是如此,精神的生產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產品成了公共的財產。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為不可能」。
到今天,人類文明的相互關系就更加密切了。隨著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交通和通訊方式的巨大改進、經濟全球化的日益推進,整個世界已經越來越緊密地聯系在一起。一個小小的「地球村」的概念,就足以把人類相互關系的現狀和未來表達得淋漓盡致。
這種全球化的趨勢,既打破著傳統的經濟上的壁壘,也在一定程度上打破著精神、文化上的壁壘。各個國家在經濟、政治、科技、文化、教育、軍事以及社會生活方面越來越多、越來越深入的相互交往,無不或多或少地與「文明」二字聯系在一起。科技、文化、教育本身就屬於「文化」、「文明」之列,自不待說,就是經濟、政治、軍事,其實也離不開「文明」,毋寧說,它們所有一切內涵的背後和深層,都是某種類型的文明作為底蘊。文明,滲透在社會生活的一切方面,也滲透在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不同群體的交往、交流之中。
文明的多樣性,當然也就意味著差異。既有內容的差異,也有形式的差異,還會有發展水平的差異。正是有種種差異,才會有交流,才會有相互借鑒和相互學習。與此同時,這種差異,在一定條件下也難免不發生摩擦和沖突。
於是,這就提出了一個如何認識和對待世界文明多樣性的問題,實際上,也就是處理各種文明相互關系的問題。
在幾千年的人類文明發展史上,各種文明之間的關系曾經處於非常復雜的狀態。很多文明都能夠友好相處,平等交流,互相學習,自然交融。但也有一些,由於相互之間的差異,曾經對於國家、民族間的矛盾沖突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有的甚至打著文明的旗號進行對外擴張和侵略。
當今世界,文明的交流和發展越來越廣泛和深入。各種文明的相互關系也出現了許多新的情況和特點。從主流的一面看,由於各國文化交流的擴大,交通和通訊工具的改進,信息傳輸的增大和快捷,各國文化互相學習、互相借鑒,出現了加速融合的趨勢。世界文明的精華,不斷擴展到全球的各個角落,為整個人類所共享。但從另一面看,世界不同文明的關系中也存在著一些不健康乃至很危險的傾向。某些發達國家,抱有根深蒂固的「西方文明優越論」,企圖把少數國家與廣大發展中國家的矛盾歸結為優秀文明與落後文明的沖突,以此證明新霸權主義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在這樣的情況下,如何正確認識和對待世界文明的多樣性,就有了更加重要和緊迫的意義。
二、關鍵是如何認識和對待世界文明的多樣性
文明的多樣性是一個客觀的存在。正確處理不同文明之間的關系,關鍵是如何認識和對待這種多樣性。
首先,對世界文明的多樣性應該有一個科學的價值評價。世界文明的多樣性不僅是一個客觀存在的事實,而且是促進世界文明進步發展的一個積極和重要的因素。
關於人類起源是多源還是一源,尚難定論,但人類文明的發展卻無可置疑地是多線條的。每種文明都有其獨特的歷史發展過程。這種發展並不排斥其他文明的發展,也不必然地以其他文明的衰亡為前提。相反,各種文明的發展可以是並行不悖的。同時,在發展的過程中,又相互交流、相互影響、相互吸收、相互融合。結果,不管主觀上的意願如何,每一種類型的文明都會從其他文明中吸取養分,同時,也會給其他文明以不同程度的影響。
比如,東方民族的許多重要發明,如阿拉伯數字、指南針、火 葯和紙等,曾經給西方文明以決定性的影響。伊斯蘭文明與西方長達數世紀的交流,給中世紀歐洲在數學、科學、醫葯和農業方面的發展打下了基礎。到近現代,迅速崛起的西方文明給東方國家以很大影響,而東方文明也仍然以不同方式給西方以一定影響。例如,中醫中葯這一純粹中國的東西,如今已受到西方許多人們的歡迎。人類文明,正是在這種多樣性的交流、融匯中不斷前進的。不同類型的文明,既有其獨到的特徵和表現形式,又有許多人類共同的東西。經過長期的交流,這類共同的成份越來越多,它們就構成人類文明的共同和基本的財富。如從哲學上看,佛教、基督教、印度教、伊斯蘭教、猶太教、錫克教和道教等,都對人類與環境的關系、處理社會關系的准則、婚姻家庭的規范、生活的目標和意義等,提出了許多共同的觀點,從而具有某些共同的價值。
因此,世界文明的總體內容和價值,既是由各種文明中的共同價值組成的,又是由不同文明色彩紛呈的多樣性予以豐富、融匯、促進和發展的。人類文明是普遍性與多樣性的統一。普遍性寓於多樣性之中,多樣性也離不開普遍性。在多樣性中形成和融匯普遍性,這可以說是人類文明發展的一個基本規律。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多樣性首先是一個積極的因素。
第二,要正確認識文明差異與國際沖突的關系。
不同類型的文明之間有差異,在一定條件下當然會發生摩擦和沖突,由此,也就可能構成近年來人們常說的「文明的沖突」。美國哈佛大學政治學教授塞繆爾·亨廷頓提出的「文明沖突論」認為,在冷戰結束後的世界新形勢下,國際沖突的根本原因將不再是意識形態或經濟因素。人類的最大分歧和沖突的主導因素將是文化方面的差異。文明的沖突將主宰全球政治。
亨廷頓的文明沖突論提示了國際政治沖突中的文化因素和冷戰後國際政治沖突的新特點,這對於我們全面分析國際關系中的復雜現象是有益的。但是亨廷頓並沒有能揭示冷戰後國際沖突的真實根源,進而,他也沒有能正確闡明世界各種文明之間的相互關系。
文明類型之間沖突的深刻性、廣泛性和持久性是不能低估的。歷史上,人類各個部族、民族、國家、地區之間曾經發生過無數的戰爭和暴力沖突。如果從其社會歷史根源來分析,往往有不同程度的文化沖突的因素在內。但是,縱觀世界歷史,嚴格來說,所謂文化或文明的沖突,只是造成某些戰爭或暴力沖突的背景之一,而這些戰爭或暴力沖突的最直接、最主要、最根本原因,還在於利益,在於經濟利益或某種程度上國家、民族利益的矛盾,在於某些社會勢力追求財富、土地、權力,擴張自身利益的貪欲。
比如,歷史上發生的許多宗教戰爭,形式上是不同宗教或教派之間的沖突,文化沖突的色彩很濃,但究其實質,仍離不開物質利益。
近現代西方列強對亞非拉廣大地區的殖民侵略,往往打著傳播文明的旗號,但實際上誰都不難發現它們掠奪財富、搶占市場、剝削和奴役殖民地人民的真實目的。否則,為什麼要殺戮那麼多土著居民?為什麼要將千百萬黑人變為奴隸?為什麼要向中國輸出鴉片,甚至將人類文明的瑰寶圓明園付之一炬?這些強盜般的行徑與「傳播」文明有何共同之處?
戰後幾十年蘇美之間的對抗,意識形態固然是一個重要原因,但意識形態的背後還是利益的爭奪。美國積極推行遏制政策或「超越遏制」的政策,根本目的還是為了維護自己在世界上的霸主地位。持續多年的阿以沖突,固然是具有不同文化、宗教背景的民族之間的沖突,但其爭奪的焦點之一,仍然是中東的土地、河流,各自國家的領土范圍,特別是耶路撒冷的歸屬問題。
其實,人類歷史上的各種暴力沖突,並不僅僅發生在不同文明類型的民族和國家之間,實際上還大量發生在相同文明類型的國家之間。幾百年來,歐洲國家之間的戰爭頻繁發生,但在某種程度上它們都具有共同的文化背景。歐洲君主們互相聯姻,在外交文書上常以兄弟相稱,但在戰場上的廝殺卻絲毫也不遜色。所以,亨廷頓也承認,以往的王侯相爭、民族國家相爭、與意識形態相爭衍發的沖突,「大抵是西方文化的內部沖突。冷戰如此,兩次世界大戰如此,較早的17、18乃至19世紀的戰爭皆如此。」
所以,文明的沖突並不是各種暴力沖突的根本和直接的原因,也不是不同文明相互關系的唯一方面。用「文明的沖突」來概括文明類型之間的全部關系並總結各種沖突的模式,是不全面的。
那麼,在冷戰結束以後,文明的沖突是否將取代政治沖突、經濟沖突而成為國際政治的新的主要模式呢?這要作具體分析。應該承認,亨廷頓指出了今後世界沖突的一個重要的作用因素。這種不同文明類型價值觀之間的摩擦會在深層次上制約著不同國家、民族、地區間的政治、經濟、外交關系,由發達國家代表的西方文明將會依仗其經濟優勢不斷侵蝕各種非西方文明。這種沖突構成國際政治中一種內在的應力結構,也構成非西方文明面臨的一種現實的威脅。但是,文明的沖突一般均表現在不同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思想方式的摩擦和碰撞中,它帶有一種潛移默化的特點。如果說在世界政治事務中發生什麼外部形式的沖突,那麼,可以斷言,其主要的原因仍然是基於現實的利益。亨廷頓所劃的文化斷層線內的各種沖突,可能具有更多的文化背景和「文明沖突」的色彩,這種背景和色彩將會使這些地區的沖突更加復雜、更難以解決。但歸根結底,它們仍然不可能超越政治經濟的現實利益而真的成為純粹「文明的沖突」。只要現實的利益問題得以解決,一切文明或文化問題的霧紗都會消退。
第三,既要看到各種文明之間差異、矛盾、沖突的一面,更要看到統一、共存的一面,積極促進不同文明的交流。
在某些情況下發生的「文明的沖突」、或利益沖突背後潛藏的文化因素,雖然是客觀存在,但都只是各種文明類型相互關系中的一個方面,而不是其全部方面。所以,我們既要看到各種文明之間差異、矛盾、沖突的一面,又要看到它們統一、共存的一面。總的來說,多樣性的文明對世界文明的發展有著積極的作用。只要正確處理,它們並非不能和睦共存。如果只講一面,不講另一面,是不恰當的,也是不符合事實的。
由此,我們對待文明多樣性的根本出發點,應該是促進各種文明的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學習、相互吸收,做到共同發展,共同繁榮,而不是有意無意地擴大各類文明之間的矛盾、沖突,甚至排斥、壓制某一些文明的發展。
正確認識和對待世界文明的多樣性,就要積極加強不同文明之間的學習和交流。強調多樣性,要求尊重這種多樣性,決不意味著世界上的各種文明都要把自己封閉起來。每種文明都要不斷地與其他文明進行信息、能量、資源的流通和交換,才能始終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否則,就會自生自滅,走上衰退、消亡的道路。
所以,對外開放已是當今世界發展的共同趨勢。每一種文明客觀上都在加強與其他文明的交流,都在向其他文明學習,同時,也在不斷拋棄自身落後於時代的東西。在這種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出現不同文明的碰撞和沖突。西方文明對東方文明的影響和侵蝕也必然會加大。對此,我們應該有充分和清醒的認識。注意區分不同的情況採取不同的對策。對確實先進的文明,要大膽接受,對魚龍混雜而來的糟粕,則要堅決抵制。既不可妄自尊大,也不可妄自菲薄。
第四,全面客觀地看待東西方文明的差異和長短優劣。
當代西方文明,實力雄厚,影響巨大,有許多值得我們學習的東西。認真研究學習和借鑒其科學技術、管理方法、市場經濟的規則和方法等等文明的精華,是我們當前突出的任務。
但另一方面,也應該注意,在世界各國走向現代化的過程中,西方文明並不是一種最健康、最完善、最積極、最有效的文明類型。相反,東方文明固然有其弱點,但在強調集體主義、互助互愛、情感、家庭、秩序等方面的價值、觀念,卻不斷證明其不僅對於經濟的現代化,而且對於人類社會的全面進步,特別是創造良好的生活質量、保持人與大自然的和諧平衡、維護社會各個層面的穩定等,都具有不可比擬的積極作用,而這些正是崇尚極端個人主義、自由主義的西方文明所缺乏的。所以,東方國家和民族應該有充分的自信力,相信自己的文明不會被西方同化,而只會在兼收並蓄、熔東西方文明精華於一爐之後,煥發出更大的光采,對現代化建設起更大的促進作用。
三、時代呼喚建立國際文明新秩序
放眼21世紀的人類社會,在全球性經濟和政治聯系不斷加強的同時,各種文明的關系也愈益突出和深入。如何處理各種文明類型的相互關系,已經成了一個非常緊迫的問題。
世界豐富多彩的文明之間,既有交流、合作的必要,又有發生矛盾、沖突的可能。兩者怎麼統一?關鍵是建立制度、程序和規范,也就是說,要建立國際文明新秩序。
所以,我們在繼續倡導建立國際政治新秩序和國際經濟新秩序的同時,應該進一步提出建立國際文明新秩序的要求。
首先,建立國際文明新秩序是經濟全球化發展趨勢的需要。
當代世界的經濟活動越來越多地越出國界,形成國際化的生產和經營,造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交織的復雜局面。每個國家的經濟發展,都越來越多地與外部資源的利用和國際市場的開發聯系在一起;而其國家利益和安全,也遇到了更大的風險和挑戰。經濟全球化,似乎是純粹的經濟問題,但其實,它也是一個文明問題。
世界范圍的市場經濟怎麼運行?各國的經濟貿易按什麼規則往來?股票、證券、匯率、投資市場怎樣健康發展?等等,都涉及到各種價值理念、制度體系、運行規則問題。世界貿易組織制定的大量規則,既是根據經濟活動的需要建立的,但在某種程度上,也是人類文明的一個結晶。它反映了人類對於世界范圍內經濟活動規律性的認識所達到的水準。這些規則的確立,事實上也是不同文明磨合的結果。而它的付諸實施,仍將會觸及到不同文明對於同一個事物、同一個問題的不同認識、不同觀念問題。在每一樁買賣、每一次談判、每一個協議的背後,我們都會發現不同文明的影響和作用。為了推動經濟全球化的發展,為了使這樣的全球化更加有利於發展中國家和處於貧困狀態中的人民,為了使各國之間的經濟交往更加規范有序,我們就不能不加快國際文明新秩序的建設。
第二,建立國際文明新秩序是國際政治關系健康發展的需要。
目前全世界有60億人口,1萬個不同文化背景的民族或部落,200個左右依據不同的政治理念而建立的國家政權,數百個為不同利益而結合的國際組織,5000多種語言,5000多種宗教信仰。如此眾多、不同形式的人類共同體,怎樣才能和平共處於一個星球上?
聯合國和其他類型的國際組織,從某種角度搭起了世界政治體系的框架,而無數的憲章、條約、協議、聲明、公告等等,編織起了國際政治關系的經緯。所有這些,同樣是人類文明發展的成果,是與當代世界的現實相適應的一種政治文明。世界需要和平、安全與穩定。而這一切,不能僅靠武力來獲得和維持。更多的,它需要人類文明的提升和應用。制定更加詳盡、嚴格的文明規則,大力促進國際文明新秩序的建設,才能夠使人們更加清楚地認識相互之間的利益契合關系,才能對相互之間的文明抱有更加友善的態度,才能使用文明的手段而不是戰爭、掠奪等非文明的手段解決相互之間的矛盾沖突。
第三,建立國際文明新秩序是科技革命發展趨勢的需要。
科學技術本身就是人類文明的組成部分。科技領域的革命性變革,不僅會通過改變社會的生產方式而影響人們的價值體系,而且也會通過改變社會的生活方式而影響人們的精神世界。從更廣闊的領域來看,它還深刻地影響到整個世界的政治、經濟、文化和軍事格局。僅從100多年來電話、電影、電視的發明和發展,就可以看到科學技術的每一個重大突破,將會給人類的精神文化生活帶來多麼巨大的變化。
利用科學技術的成就,人們可以共享人類文明的成果,加深相互的理解和信任,不僅推動社會的發展,也促進人類精神的升華。當然,作為某種程度上的雙刃劍,科學技術也會被某些勢力用來誤導人們的精神生活,甚至從事邪惡的活動。因而,如何在科技領域按照文明的要求,制定更加科學的規則,引導和建立國際文明的新秩序,也成為一個迫切的要求。國際間的科技合作如何開展?知識產權如何保護?科技成果如何交流?哪些領域可以探索,哪些領域,如克隆人類、製造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等應該加以限制和禁止?等等,都需要有一定的規則,建立起必要的秩序。
第四,建立國際文明新秩序是世界文化發展與交流的需要。
當代世界,不同國家的文化正在通過先進的傳播手段廣泛交流、滲透。網際網路的迅猛發展,極大地縮短了人類交往的時間和空間距離,使遠隔千山萬水的人們在瞬時間進行信息的交流和思想的溝通成為可能。無處不在的電視、廣播信號,傳輸著大量的信息,發布著這一部分人或那一部分人的見解,甚至使謠言像瘟疫般流行都輕而易舉。在世界貿易總量中,已經有相當比例的份額是文化類的產品,從而使文化消費占據了人類生活的一大部分時間和空間。
自然,在這種文化的流轉中,具有強大實力的美國占據著極大的優勢。如今,美國最大的出口產品已不再是地里的農作物,也不再是工廠里製造的產品,而是批量生產的流行文化——電影、電視節目、音樂、書籍和電腦軟體。世界各地的娛樂界充斥著美國製造的產品。1996年美國軟體和娛樂產品在國際上的銷售額高達602億美元。自1991年以來,美國知識產權的出口額上升了近94%。這還不包括大量的盜版。《讀者文摘》以19種語言發行,它的48種國際版本的發行量為2800萬份。《大都會》月刊成為世界上最暢銷的婦女雜志,共有36個外國版本。1997年美國電影在國外取得的票房收入達到58.5億美元。一部《泰坦尼克號》在美國本土凈賺6億美元,而在海外則達12億美元。據報道,加拿大影院上映的影片有96%是外國影片,主要是美國影片。報攤上出售的雜志和書籍分別有4/5和3/5來自國外,主要是美國。1987年,美國在歐洲聯盟電影市場的總體佔有率為56%,1996年達到70%。
面對著如此規模的文化交流和文化市場,或者還包括明裡暗裡的文化滲透,如果不趕緊建立國際文明的新秩序,怎能處理由此產生的種種矛盾沖突?怎能保證文化交流規范有序地進行?怎能限制文化霸權主義的擴張?
第五,建立世界文明新秩序,還是正確處理所謂「先進文明」與「落後文明」關系,反對文化霸權主義的需要。
長期以來,西方國家的一些人持有一種片面和盲目的「西方文化優越論」,並常常以此作為借口貶低、干涉、壓制甚至侵略非西方國家。這種「西方文化優越論」,實際上是西方推行霸權主義的「理論根據」之一。
人類文明的發展確實有差異。不僅有內容、形式的差異,而且就歷史的某一個橫截面而言,也會有發展水平和程度的差異。但這種差異不能成為評價各文明類型對人類文明所作貢獻的唯一標准,更不能成為某一所謂「先進」文明壓制甚至消滅所謂「落後」文明的理由。
為什麼?因為人類文明的發展總是不平衡的。在不同的歷史條件下,往往有某種文明居於比較領先的地位,但隨著歷史條件的變異,這種地位往往會由新的其他類型的文明所取代,由此而造成新的歷史橫截面中新的文明格局。這種變動是延續不斷的,所以歷史上先後出現的各種文明類型,很少有一直處於領先地位的。當古埃及文明已相當發達時,希臘與羅馬文明還處於很低的層次。而希臘文明,在古代顯然比中歐北歐的文明更為優越,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中歐與北歐文明又超過了希臘文明。
當一種文明處於衰退狀態時,我們不能否認其歷史上對世界文明所作的貢獻;當一種文明比較先進時,也沒有理由妄自尊大,擺出一副舍我其誰的架勢。古代巴比侖文明,雖然後來衰落了,但它的文明成就,如創造楔形文字、編制漢謨拉比法典、測出圓周率為3,確定太陰歷法並設置閏月等,誰能否認其對人類的貢獻?當中國文明經歷了五千年的發展歷史,並曾長期在世界上處於領先地位時,今日的「美國文明」當時還沒有誕生,誰又能借這種差異而否認美利堅民族生存、發展的權利?即使在同一時代,無論較為先進的文明類型,還是相對落後的文明體系,都可以對世界文明作出自己的貢獻,都有自己值得珍視的精華。
所以,後進的文明要向先進的文明學習,並拋棄自己的糟粕,但沒有必要妄自菲薄;而先進的文明則要幫助落後的文明,但沒有理由以「文明霸主」自居,鄙視其他文明的國家和民族。為了解決對待文明類型的種種偏見,推動建立國際文明新秩序,也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
世界需要和平、安全與穩定。世界也需要走向更高程度的文明。所以,我們在努力建立國際政治和經濟新秩序的同時,應該及時和響亮地提出建立國際文明新秩序的要求。

Ⅳ 我們應該怎樣對待傳統文化和外來文化 求簡要並全面的解答。 急

對待傳統文化和外來文化需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面向世界,博採眾長,文化繼承與發展是同一過程的兩個方面,要批判繼承傳統文化,在此基礎上進行文化創新,吸收外來文化的合理部分,容納一切優秀人類文化,創造出具有新特質的新文化。

需要面對事實進行理性思考,作出選擇,避免陷入類似"第一推動力"的思維誤區。"傳統文化"成為思考的問題對象是因為現實中面臨著社會道德重建的問題。回到傳統既無可能也無必要。傳統既不是負擔,也不必固守不變,而是應當作可供開發的文化資源。

(5)中國如何對待其它文明擴展閱讀:

不能因傳統而作繭自縛,也不能因外來文化而妄自菲薄。現實中西方文明正逐步地融入我們的傳統中,這正是當代歷史的啟示。社會歷史的發展是在具體的社會歷史環境中發展,進行不同文明的充分對話是作出正確選擇的前提。"普世價值"這一概念具有預設性,只是理論的抽象,社會發展的現實路徑總是在各種可能性中得到選擇。面對當代世界各文明之間的沖突,中華民族要有充分的自信,結合現實國情進行自我確證,以開放的胸襟完成社會道德重建。

Ⅵ 我們應如何對待傳統文化和外來文化

文化多元化,滿足了人們日益多樣化的文化需求,充實了人們的精神生活,開闊了人們的視野,促進了人們以寬廣的胸襟海納百川,豐富自己。對待外來文化實行全盤肯定和全盤否定都是錯誤的,正確的態度應該是有分析,有選擇,有批判地借鑒和吸收,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我們要汲取其他民族文化的優秀文化,用人類創造的一切文明成果來豐富我們的精神世界。對外來文化要在實踐中不斷創新。同時,我們必須深深地植根於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不能割斷與傳統文化的血脈聯系,不能喪失我們的文化之根,不能動搖我們的文化之基。

傳統文化其實也是持續發展變化的,我們不要拘泥於「傳統」兩字。古人尚且沒有被「傳統」束縛住手腳,奈何我等今人,要被困在「傳統」和「外來」之間呢?中華民族的文化,本來就是吸收了許許多多其他文化的營養而綜合形成的文化,這才是我們歷經數千年而一直延續下來的根本。所以處理不同文化之間的碰撞,關鍵就在於「包容」。1.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面向世界,博採眾長.2.文化繼承與發展是同一過程的兩個方面,要批判繼承傳統文化,在此基礎上進行文化創新.3.吸收外來文化的合理部分,容納一切優秀人類文化,創造出具有新特質的新文化.

有人認為:正在進入一個民族內部,並與其社會發生作用,被其逐步接受的別族文化,即外來文化。那看看我們現在的地產流行文化:歐陸文化、歐美文化、地中海文化、夏威夷文化。就象看到企業文化、官場文化、家庭文化,網路文化,人們的家裡又有了廚房文化、廁所文化、陽台文化。 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就是儒家思想為主,通過融匯吸收各家思想和外來文化而形成體現中華民族主體意識的思想體系,以我為主,為我所用。 一方面,我們要站在世界的角度看中國,實現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超越。把中國置於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重新審視中國傳統文化,不會固步自封,辯證的分析其優越性和局限性。另一方面,立足於中國的國情看世界,實現對外來文化的借鑒和融合,主動參與世界文明進程。實現對外來文化的借鑒融合,就是從中國的基本國情出發,對外來的東西做出符合中國特點的選擇。

Ⅶ 中國近代部分國人對待西方文明的兩種極端態度

恪守傳統文化和否定傳統文化。
上面的兩種主張的沖突,直接導致了接受西方文化和否定西方文化的兩種行為模式。
歷史原因上中國有過屈辱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時期,加之新中國成立之初對於部分優秀的中國文化也進行了極端的打壓,所以就植下了否定傳統文化的根源,認為傳統文化是和腐朽落後封建是一個概念。但是,之後因為西方對應社會管理理念在中國發生水土不服,政府反過來依舊去尋求傳統文化中關於國家治理和教育的方法,傳統文化雖然出現斷代,但是卻仍然保存了下來,由此雙方同時得到支持的情況出現,恪守傳統文化的一方不再是被打壓的一方。這其實也表現出了新中國治國理念的改變,從模仿進化成了改良,真正的在接受中國原有歷史和文化的基礎上進行革新和發展,而不是一味以階級斗爭的觀念來對待傳統文化和中國歷史。

Ⅷ 九年級政治:中國應該如何對待其它文明

世界上的文明很多都為人類創造了巨大的貢獻。沒有哪個文明先進和落後之分。中華文明有上下5000年的歷史。為我們人類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但其他文明也是非常輝煌燦爛。我們應該對其他文明採取兼收並蓄博採眾長。為我所用。這樣才能促進我們中華文明更大的進步。更大的發展。不能妄自尊大,故步自封。

Ⅸ 近代中國社會各階層對西方文明的態度

第一種態度:東西方人種基礎平等。

這種觀點認為,中國人和西方人在人種和基因上差別不大,中國人之所以在文明程度上不如西方人,是因為中國的文化不行,中國文化束縛了中國人理性與情感的發展。所以西方人需要批判中國文化,幫助中國人進行文化升級,融入到世界文明的潮流中來。
持這種觀點的西方人表現出的特點是對中國文化展開深度批判,並同時傳播西方的理性文明和理性的思維方式,希望能夠啟蒙中國人。對於這樣的西方人中國人很不喜歡,因為他們顯得太「高傲」,不能「平等的」對待我們的文化,是「不友好」的西方人。但讓中國人高興的是持這種態度的西方人是少數派,多數西方人持第二種觀點:東西方人在人種基因上是不平等的。

第二種態度:東西方人種基礎不平等。
這種觀點認為,中國人與西方人在人種基因上就是不平等的,中國人之所以在文明程度上不如西方人,不是因為中國文化不行,而是中國人在基因上就缺乏理性和情感的能力。中國文化是一個低級人類族群的產物,也是適用中國人的心智水平的。所以,不需要批判中國文化,更不需要幫助中國人進行文化升級。
那麼,中國人自己是如何看待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呢?因為中國人根本就不承認中國落後與西方。中國人流行的觀點是:中國在歷史上的絕大部分時間里都是領先於西方文明的,並且將在不遠的將來再次領先西方,現在只是「暫時」不好。至於為什麼長久領先西方的中國文化為什麼沒有產生任何理論化的科學?將來的必將再次超越西方的證據是什麼中國人的思維能力。

Ⅹ 中國人應如何對待外國文化

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面對不同文化,應採取客觀、平等的態度,要善於虛心學習其他文化的優點、長處,要取其精華,棄其糟粕。

習總書記指出,在5000多年文明發展中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黨和人民偉大斗爭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

這深刻闡明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本來」,既包含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這個源頭,也涵蓋在此基礎上產生並發展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這三種文化有著內在的邏輯關聯,不可割裂。不忘本來,就是要堅決守護好我們的文化根脈,對其進行傳承與弘揚,為不斷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植根塑魂。

堅定文化自信:

習總書記指出,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他強調,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綿延5000多年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包含豐厚的哲學思想、人文精神、道德規范,深刻影響了世界文明,具有不可磨滅的歷史作用和時代價值。當今世界,漢語熱方興未艾,孔子學院在很多國家廣受歡迎,折射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日俱增的吸引力、影響力。

習總書記強調,要系統梳理傳統文化資源,讓收藏在禁宮里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來。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是為了把它當作古董擺設,也不能食古不化;

而是要發揚光大,推動其全方位融入國民教育、道德建設、文化創造和生產生活,使其更好地服務現實。我們要進一步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的時代價值,使之成為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

閱讀全文

與中國如何對待其它文明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巴基斯坦和中國的關系為什麼這么好 瀏覽:862
伊朗和美國為什麼有仇 瀏覽:172
為什麼印尼人喜歡噴香水 瀏覽:152
印度殲10怎麼樣 瀏覽:688
越南馬皮涼在越南哪個位置 瀏覽:843
伊朗女人戴什麼手錶 瀏覽:1002
買越南媳婦多少人民幣 瀏覽:422
去伊朗旅遊帶多少錢 瀏覽:34
想陪你很久很久義大利語怎麼說 瀏覽:814
英國人怎麼評價約翰 瀏覽:926
印度訂不到酒店怎麼辦 瀏覽:938
傳說對決印尼服怎麼進 瀏覽:675
關於英國論文怎麼寫 瀏覽:428
義大利有哪些品牌的車 瀏覽:588
伊朗對西班牙怎麼樣 瀏覽:899
1元換多少越南盾合適 瀏覽:179
越南610是什麼金 瀏覽:297
印尼什麼時發生地震 瀏覽:44
印尼紅龍魚15公分怎麼看 瀏覽:574
中國公元前900年什麼時期 瀏覽: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