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中國的南北分界線
中國南北地理分界線是:秦嶺-淮河一線。
從氣候來說,秦淮以北的大部分地區,河湖冬季結冰,每當冬季來臨,北風呼嘯,大部分的樹會落葉,不落葉的樹葉多呈針狀,叫做針葉樹。由於北方地區年降水量較少,降水多集中在夏季,所以河流的水量不大,水位變化大,只有夏季才形成汛期,時間也比較短,河流的含沙量較大。而在秦淮以南地區則正好相反,冬季不結冰,樹木不落葉,一年四季常綠。河流的水量較大,水位變化不大,汛期時間長,河水含沙量較小。
從農業來說,北方耕地為旱地,主要作物為小麥和雜糧,一年兩熟或兩年三熟;南方則主要是水田,農作物主要是水稻和甘蔗、茶葉等亞熱帶經濟作物,一年兩熟或三熟。人們平常所說的「北麥南稻,南船北馬」是這種差異的真實寫照。
這條南北方分界線,具有多重意義。它是一月份0度等溫線, 800mm等降水量線,水田與旱地分布分界線,水稻與小麥種植分界線, 亞熱帶與暖溫帶的分界線,亞熱帶常綠闊葉林與溫帶落葉闊葉林的分界線,濕潤與半濕潤的分界線,亞熱帶季風氣候與溫帶季風氣候的分界線。
南北方分界線
『貳』 中國南北分界線在哪裡
秦嶺淮河一線。
秦嶺-淮河線(Qinling Mountains-Huaihe River Line,Qinling-Huaihe Line,簡稱秦淮線)是中國地理區分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的地理分界線。在此線的北面和南面,自然條件、地理風貌、農業生產或是人民生活習俗,均有明顯不同。
秦嶺-淮河一線最早張相文提出:
秦嶺-淮河一線,是中國地理中的一個重要地理概念,目前已知的最早論述由著名地理學家張相文提出。在由張相文發表於1908年的《新撰地文學》中的185頁記載:「北帶:南界北嶺淮水,北抵陰山長城。動物多馴驢良馬、山羊;西部多麝鹿犀牛。植物多枳、榆、檀、梨、栗、柿、葡萄。」
這就是張先生對我國北方的描繪。所謂「南界」,就是南北分界線。這是目前已知的最早關於「秦嶺-淮河一線」的論述。在張相文的文集《南園叢稿》之中,收錄了張相文在1924年發表的《佛學地理志》一文,已明確提到了秦嶺—淮河分中國為南北。
『叄』 中國南北方的分界線是哪兒
這條分界線就在長江與黃河之間。在甘肅、陝西、河南境內,基本上沿秦嶺、伏牛山呈東西走向,到河南方城縣折向東南,經板橋往東進入安徽,然後大致沿淮河幹流,經江蘇的蘇北灌溉總渠延伸入海,全長約一千七百公里。 在分界線的南北兩側,無論在氣候、植被,還是農業生產、人民生活習俗等方面都有明顯差?。 從氣候區域分類來看,中國南北方分界線,也正是中國亞熱帶和暖溫帶的分界線。南側屬亞熱帶范圍,一年最冷月均氣溫不低於零度,且雨季較長,年平均降水量為七百五至一千三百毫米;北側屬暖溫帶范圍,冬冷夏熱,四季分明,日平均氣溫低於零度的寒冷期,普遍在三十天以上,雨季較短,年降水量一般不超過八百毫米。 從氣候學和天氣學角度來看,中國南北方的分界線也並非一成不變。中國氣象專家預測,由於全球性氣候變暖,中國的南北分界線也將由現在的秦嶺、淮河一線,推進到黃河以北。
『肆』 中國南北分界線是哪兩個地方
秦嶺—淮河一線,就是我們常說的中國南北地理分界線。此線南北,無論是自然條件、農業生產方式,還是地理風貌以及人民的生活習俗,都有明顯的不同。
秦淮以北的大部分地區,河湖冬季結冰,每當冬季來臨,北風呼嘯,大部分的樹會落葉,不落葉的樹葉多呈針狀,叫做針葉樹。
由於北方地區年降水量較少,降水多集中在夏季,所以河流的水量不大,水位變化大,只有夏季才形成汛期,時間也比較短,河流的含沙量較大。而在秦淮以南地區則正好相反,冬季不結冰,樹木不落葉,一年四季常綠。河流的水量較大,水位變化不大,汛期時間長,河水含沙量較小。
秦嶺東邊的淮河是中國的一條大河,全長1000公里,淮河兩岸的地形、河流及水文特徵都有明顯的不同。
秦淮以北的大部分地區,河湖冬季結冰,每當冬季來臨,北風呼嘯,大部分的樹會落葉,不落葉的樹葉多呈針狀,叫做針葉樹。
由於北方地區年降水量較少,降水多集中在夏季,所以河流的水量不大,水位變化大,只有夏季才形成汛期,時間也比較短,河流的含沙量較大。而在秦淮以南地區則正好相反,冬季不結冰,樹木不落葉,一年四季常綠。河流的水量較大,水位變化不大,汛期時間長,河水含沙量較小。
從農業生產及人們生活習俗來看,秦淮南北的差異就更明顯。北方耕地為旱地,主要作物為小麥和雜糧,一年兩熟或兩年三熟;南方則主要是水田,農作物主要是水稻和甘蔗、茶葉等亞熱帶經濟作物。一年兩熟或三熟。人們平常所說的「北麥南稻,南船北馬」是這種差異的真實寫照。
『伍』 中國的南北分界線是
南北分界線,秦嶺淮河一線,是我國800MM等降水量線, 傳統意義上南北方分界線, 水田旱地分布分界線,一月份0度等溫線, 水稻小麥種植分界線, 亞熱帶與暖溫帶的分界線,溫帶落葉闊葉林和亞熱帶常綠闊葉林的分界線 濕潤與半濕潤的分界線,亞熱季風氣候與溫帶季風氣候的分界線。
『陸』 中國古代南北方是以什麼分界線線劃分的
區分中國南方、北方的地理分界線在歷史上存在兩種說法:
1、以秦嶺、淮河為界北緯33度附近來分南北。這是因為淮河是中國境內最南的一條在冬天會凍結的河流。
2、明清時期,不少學者主張以長江作為區分南方、北方的分界線。
兩個說法各有根據,前者以自然地理特徵為重,後者以人文地理因素為重。
『柒』 中國南北方的分界線是什麼
我國南北方的分界線是秦嶺淮河一線,以南屬於亞熱帶地區,以北屬於溫帶地區。秦嶺淮河一線西起陝西甘肅地區,東至江蘇安徽一帶,是我國天然的南北方自然地理分界線,也是我官方認定的南北分界線
『捌』 中國南北分界線
秦嶺淮河一線是南北分界線。
傳統意義上南北方分界線, 水田旱地分布分界線,一月份0度等溫線, 水稻小麥種植分界線, 亞熱帶與暖溫帶的分界線,溫帶落葉闊葉林和亞熱帶常綠闊葉林的分界線 濕潤與半濕潤的分界線,亞熱季風氣候與溫帶季風氣候的分界線。
『玖』 中國的東西南北分界線是哪
南北分界線:秦嶺—淮河一線。東西分界線:胡煥庸線。
秦嶺—淮河一線,經過甘、陝、豫、皖、蘇等省,是中國中東部地區一條重要的地理分界線,就是我們常說的中國南北地理分界線。此線南北,無論是自然條件、農業生產方式,還是地理風貌以及人民的生活習俗,都有明顯的不同。
不同於南北的地理分界線,我國東、中、西部的劃分,是政策上的劃分,而不是行政區劃,也不是地理概念上的劃分。自古以來,中國東南地狹人稠、西北地廣人稀似乎早成事實,但沒有人對這種模糊的認識加以有力的佐證。璦琿—騰沖線的出現則廓清了這一分界,影響深遠,成為研究和決策的重要參考依據。
胡煥庸線(Hu Line,或Heihe-Tengchong Line,或Aihui-Tengchong Line),即中國地理學家胡煥庸(1901-1998)在1935年提出的劃分我國人口密度的對比線,最初稱「璦琿—騰沖一線」,後因地名變遷,先後改稱「愛輝—騰沖一線」、「黑河—騰沖線」。
(9)中國南北分界線是什麼擴展閱讀:
胡煥庸線從黑龍江省璦琿(1956年改稱愛輝,1983年改稱黑河市)到雲南省騰沖,大致為傾斜45度基本直線。
線東南方36%國土居住著96%人口,以平原、水網、丘陵、喀斯特和丹霞地貌為主要地理結構,自古以農耕為經濟基礎;線西北方人口密度極低,是草原、沙漠和雪域高原的世界,自古游牧民族的天下。因而劃出兩個迥然不同自然和人文地域。
秦嶺-淮河一線,作為中國地理中的一個重要地理概念,目前已知的最早論述是著名地理學家張相文提出的。
在由張相文發表於1908年的《新撰地文學》中的185頁記載:「北帶:南界北嶺淮水,北抵陰山長城。動物多馴驢良馬、山羊;西部多麝鹿犀牛。植物多枳、榆、檀、梨、栗、柿、葡萄。」這就是張先生對我國北方的描繪。所謂「南界」,就是南北分界線 。這是目前已知的最早關於「秦嶺-淮河一線」的論述。
秦嶺—淮河一線-網路
『拾』 中國南北方怎麼劃分
1、中國南北方劃分就是以秦嶺--淮河為界,就是我們常說的中國南北地理分界線。此線南北,無論是自然條件、農業生產方式,還是地理風貌以及人民的生活習俗,都有明顯的不同。
2、從氣候特點看:秦淮以北的大部分地區,河湖冬季結冰,由於北方地區年降水量較少,降水多集中在夏季,只有夏季才形成汛期,時間也比較短,河流的含沙量較大。而在秦淮以南地區則正好相反,冬季不結冰,一年四季常綠。河流的水量較大,汛期時間長,河水含沙量較小。
3、農業及風俗:從農業生產及人們生活習俗來看,秦淮南北的差異就更明顯。北方耕地為旱地,主要作物為小麥和雜糧,一年兩熟或兩年三熟;南方則主要是水田,農作物主要是水稻和茶葉等作物,一年兩熟或三熟,人們平常所說的「北麥南稻,南船北馬」是這種差異的真實寫照。
1、我國南北自然分界線,實際上首先是氣候分界線。就熱量帶說是北方暖溫帶和南方亞熱帶的分界;在水分區劃中則是北方乾旱、半濕潤氣候和南方濕潤氣候的分界;在雨旱季節類型區劃中則是北方春旱、夏雨氣候和南方春雨、梅雨及伏旱氣候的分界。
2、秦嶺—淮河一線經過甘、陝、豫、皖、蘇等省,是中國中東部地區一條重要的地理分界線,其南、北在氣候、河流、植被、土壤、農業生產等方面,都有顯著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