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根本原因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根本原因是中國革命進程中實踐經驗的總結。
首先,這是馬克思主義自身的理論品質所決定的。
其次,這也是總結我們黨的歷史經驗和教訓後得出的鄭重結論。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不斷形成中國特色馬克思主義理論成果的過程。具體地說,就是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實踐相結合,同中國優秀的歷史傳統和文化相結合,在發展馬克思主義的同時堅持馬克思主義。
中國共產黨在長期領導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實踐中,實現了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兩次歷史性飛躍,取得了兩大理論成果。第一次飛躍的理論成果是毛澤東思想,這是實踐證明的中國革命和建設的正確的理論原則和經驗總結。
第二次飛躍的理論成果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重要戰略思想,這是最新成果。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毛澤東之所以提出要實現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源於對中國革命進程中正反兩個方面的實踐經驗的科學總結。在第一、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經歷過兩次勝利和兩次失敗。
特別是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黨創造性地把馬克思主義的革命學說應用於中國實際,創建了工農紅軍,建立了農村革命根據地和工農政府,實行工農武裝割據,連續擊退國民黨軍隊的多次「圍剿」;在國民黨統治區,也在艱苦的條件下,發展了黨和其他革命組織,展開了群眾革命斗爭。這一切都是從中國實際出發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結果。
❷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怎樣提出的
黨的早期領導人李大釗等都曾經提出過要把馬克思列寧主義應用到中國的實踐當中去的思想,但在黨的幼年時期,對於這個問題還沒有形成深刻的、完整的、統一的認識。黨的中央領導真正認識到這個問題的重要性是在1935年遵義會議以後,而就全黨來講,則是在延安整風以後。
1938年,毛澤東在黨的六屆六中全會上作的題為《論新階段》的政治報告中最先提出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這個命題。
他指出:「沒有抽象的馬克思主義,只有具體的馬克思主義。所謂具體的馬克思主義,就是通過民族形式的馬克思主義,就是把馬克思主義應用到中國具體環境的具體斗爭中去,而不是抽象地應用它。
成為偉大中華民族之一部分而與這個民族血肉相連的共產黨員,離開中國特點來談馬克思主義,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馬克思主義。
因此,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現中帶著中國的特性,即是說,按照中國的特點去應用它,成為全黨亟須解決的問題。」
(2)馬克思主義是如何中國化的擴展閱讀
馬克思主義作為科學真理,雖然具有普遍的指導意義,但將這些普遍真理應用於中國的具體實際卻是一項極其艱巨的任務。中國共產黨人面對著特殊的國情,在舊中國這樣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東方大國,不僅革命的條件與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很不一樣,而且中國社會歷史發展的道路也不可能相同。
同樣,在新中國如何進行社會主義建設,如何進行社會主義改革,也不同於其他社會主義國家。要真正運用馬克思主義來指導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必須實現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
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實踐也證明,馬克思主義之所以能在中國發揮指導作用,不僅因為它是科學,而且是因為中國的社會條件有了這種需要,是因為它同中國人民的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實踐發生了聯系,實現了結合,是因為它被中國人民所掌握。
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也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內在要求。恩格斯曾明確指出:「馬克思的整個世界觀不是教義,而是方法。
它提供的不是現成的教條,而是進一步研究的出發點和供這種研究使用的方法。」各國的馬克思主義者的任務就是結合各個國家不同時期的具體實際,將馬克思主義進一步加以具體化;同時,馬克思主義也只有在同各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過程中,才能開辟自身的發展道路。
❸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具體表現是什麼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具體表現是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不斷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成果的過程。
具體地說,就是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實踐結合起來,同中國的優秀歷史傳統和優秀文化結合起來,既堅持馬克思主義,又發展馬克思主義。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科學內涵:
1、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就是運用馬克思主義解決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實際問題;
2、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就是把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實踐經驗和歷史經驗提升為理論;
3、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把馬克思主義根植於中國的優秀文化之中;發展和創新馬克思主義。
重要意義:
1、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指引著黨和人民的偉大事業不斷取得勝利。
2、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提供了凝聚全黨和全國各族人民的強大精神支柱。
3、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倡導和體現了對待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態度和優良學風,不斷開拓著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發展的新境界。
以上內容參考 網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❹ 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是什麼樣的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就是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不斷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成果的過程。
具體地說,就是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實踐結合起來,同中國的優秀歷史傳統和優秀文化結合起來,既堅持馬克思主義,又發展馬克思主義。
一是馬克思主義在指導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實踐中實現具體化。
二是把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實踐經驗和歷史經驗上升為馬克思理論。
三是把馬克思主義植根於優秀的中華文化之中。
(4)馬克思主義是如何中國化的擴展閱讀
馬克思主義創立時就提出這樣一個觀點:工人沒有祖國,但是工人本身還是民族的。《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第291頁,這就揭示無產階級的世界性、國際性和民族性的辨證統一性,由此人們可以自然推導出,對於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來說,這些原理的實際運用,正如《宣言》中所說的,隨時隨地都要以當時的歷史條件為轉移。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第248頁)也就是說,馬克思主義一旦走出書齋,落腳現實世界,成為一個民族的無產階級的理論思想和行動綱領,就必須回答和解決當時當地的實際問題。
反過來說,一個民族的無產階級及其政治上的先鋒隊——共產黨,要想成功實踐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也一定要把這一原理和本國的實際相結合,用新的實踐、新的內容、新的語言來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
❺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內容是什麼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就是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具體來說,就是要把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和中國的歷史文化、基本國情、革命和建設等實際結合起來,實現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具體化、真理化和大眾化。
第一,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就是運用馬克思主義解決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實際問題。(具體化)
第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就是把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實踐經驗升華為新的理論,發展馬克思主義。(真理化)
第三,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就是把馬克思主義融匯於中國優秀的民族文化之中,成為老百姓喜聞樂見、得心應手的精神武器。(大眾化)
❻ 現實中怎樣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首先要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具體實踐相結合。馬克思主義是真理,但不能抽象地空洞地談,必須堅持實踐觀點,結合中國的具體實際,立足於解決中國的具體實際問題,著眼於中國正在做的事情。
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還要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所處的時代特徵相結合。也就是說,要從世界發展潮流中看待中國,從中國與世界的互動關系中把握發展大勢。沒有這一條,我們在實踐上就不能跟上時代前進的步伐,在理論上也不能實現與時俱進,從而就會落後於時代,被時代大潮和歷史潮流所拋棄。
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也要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的歷史文化相結合。從廣義上講,馬克思主義作為一種科學理論,也屬於文化范疇,要使這樣一種理論形態為中國廣大人民所接受,就必須使之與中國歷史文化相結合、相融合,使之在中國真正落地生根,成為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
辯證認識中華傳統文化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過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並以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實踐能力,提升中華傳統文化的主體性與世界性,是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傳統文化面向未來、價值融通的基本遵循,也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向前發展的內在需要。
(6)馬克思主義是如何中國化的擴展閱讀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一個歷史進程,即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同中國的具體實際日益結合的過程。在一定意義上,中國共產黨的歷史就是一部提出和探索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並在實踐中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
黨在幼年時期,由於理論准備和實踐經驗都不足,對於中國的歷史和社會狀況、中國革命的特點和規律不甚了解,還不善於將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理論同中國革命的實踐相結合,使中國革命走了一些彎路,出現了嚴重的曲折。遵義會議以後,黨的理論和實踐逐步走上了正確的軌道。
在領導中國革命和建設的過程中,以毛澤東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把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基本原理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創立了毛澤東思想,第一次實現了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
在毛澤東思想指引下,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建立了人民民主專政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順利地進行了社會主義改造,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發展了社會主義的經濟、政治和文化,初步探索了社會主義建設的道路。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以鄧小平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總結國內外社會主義建設的歷史經驗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的新鮮經驗的基礎上,初步回答了「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個首要的基本的理論問題。
逐步形成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路線、方針、政策,闡明了在中國建設社會主義、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的基本問題,創立了鄧小平理論,開辟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正確道路,推進了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
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以來,以江澤民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根據國內外形勢和黨的歷史方位的新變化,進一步回答了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和建設什麼樣的黨、怎樣建設黨的問題,深化了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識,形成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實現了黨的指導思想的又一次與時俱進,進一步推進了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
黨的十六大以來,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立足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總結我國發展實踐,借鑒國外發展經驗,適應新的發展要求提出了「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進一步回答了實現什麼樣的發展、怎樣發展這一關繫到中國未來前途和命運的重大問題,深化了黨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繼續推進著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發展進程。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從理論和實踐結合上系統回答了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什麼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怎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個重大時代課題,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迎來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飛躍,創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
這是對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的繼承和發展,開拓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新境界,是當代中國最鮮活的馬克思主義。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對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的繼承和發展,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是黨和人民實踐經驗和集體智慧的結晶,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全黨全國人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的行動指南,必須長期堅持並不斷發展。
中國共產黨在領導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長期實踐中,實現了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實際相結合的兩次歷史性飛躍,產生了兩大理論成果。第一次飛躍的理論成果是毛澤東思想,是被實踐證明了的關於中國革命和建設的正確的理論原則和經驗總結。
第二次飛躍的理論成果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堅持和發展了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雖然形成於不同的歷史時期,面對著不同的歷史任務,具有不同的具體內容,但在基本精神上都是一致的,都堅持實事求是、群眾路線和獨立自主。這是它們的基本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同毛澤東思想是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的。
❼ 什麼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為什麼要實行馬克思主義中
如下:
1、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就是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具體地說,就是把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更進一步地和中國實踐、中國歷史、中國文化結合起來,使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實現民族化和具體化。
2、馬克思主義為什麼要中國化:舊中國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東方大國,農民占人口的絕大多數,經濟和文化都比較落後,在這樣的條件下進行革命,不能照搬照抄外國的經驗,所以要使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就是為了解決中國的具體問題,把馬克思主義應用到中國具體環境的具體問題中去,從而用具體的馬克思主義來指導中國革命過程中的具體行動。
馬克思主義的不同角度
從不同的角度,我們可以對什麼是馬克思主義作出不同的回答。從它的創造者、繼承者的認識成果講,馬克思主義是由馬克思恩格斯創立的,而由其後各個時代、各個民族的馬克思主義者不斷豐富和發展的觀點和學說的體系。
從它的階級屬性講,馬克思主義是無產階級爭取自身解放和整個人類解放的科學理論,是關於無產階級斗爭的性質、目的和解放條件的學說。從它的研究對象和主要內容講,馬克思主義是無產階級的科學世界觀和方法論,是關於自然、社會和思維發展的普遍規律的學說。
馬克思主義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論、基本觀點和基本方法構成的科學體系,它是一個完整的體系。其中,馬克思主義哲學、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是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不可分割的三個主要組成部分。
❽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形成原因
一.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產生
第一.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就是運用馬克思主義解決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實際問題。
第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就是把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實踐經驗和歷史經驗提升為理論。
第三.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就是把馬克思主義植根於中國的優秀文化之中。
第四.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兩次飛躍產生的兩大理論成果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兩次飛躍產生的兩大理論成果分別是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 。
❾ 簡述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歷史進程
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和發展的過程就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過程。
就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總體和宏觀方面而論,獲得了四個最重要的成果,或者說經歷了理論的四次提升。
一是提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的科學概念。這個思想雖 早已有之,但形成明晰的科學概念,既要有實踐的積累,又要有理論的准備。至抗日戰爭前期,這兩個條件都已具備。
二是明確了「農村包圍城市」的中國特色革命道路。先是在六屆六中全會報告中,毛澤東根據抗日戰爭的新形勢,分析了中國社會的特點,指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革命不是先佔城市後取鄉村,而是要走相反的道路。這就是「鄉村能夠最後戰勝城市」的道路。
三是構建作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第一次歷史性飛躍核心理論的新民主主義理論。「農村包圍城市」的中國革命道路理論無疑是中國革命的重要基礎理論。
四是創立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理論一-一毛澤東思想,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第一飲歷史性飛躍成果之大全。
(9)馬克思主義是如何中國化的擴展閱讀:
卡爾·馬克思,全名卡爾·海因里希·馬克思(德語:Karl Heinrich Marx,1818年5月5日-1883年3月14日),馬克思主義的創始人之一,第一國際的組織者和領導者,馬克思主義政黨的締造者,全世界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的革命導師,無產階級的精神領袖,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開創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