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我國關於紅薯的來源
一般普遍認為,番薯的引入中國,源於萬曆二十一年(1593年)。
明時,多年在呂宋(即菲律賓)做生意的福建長樂人陳振龍同其子陳經綸,見當地種植一種叫「甘薯」的塊根作物,塊根「大如拳,皮色朱紅,心脆多汁,生熟皆可食,產量又高,廣種耐瘠」。想到家鄉福建山多田少,土地貧瘠,糧食不足,陳振龍決心把甘薯引進中國。
(1)中國紅薯如何來歷擴展閱讀:
生長習性
1、溫度
番薯喜溫、怕冷、不耐寒,適宜的生長溫度為22-30℃,溫度低於15℃時停止生長。不同生長期對溫度要求也有不同,芽期溫度宜在18-22℃,溫度過高過低都會影響出芽率。
2、光照
番薯喜光,是短日照作物。植株生長過程中對光能要求高,屬不耐陰的作物,從莖葉期開始光能時間長生長期就長、光合效率就越高,反之則會降低光合效率,影響植株生長。
3、營養
植株生長過程中要滿足不同生長期對各種肥料養分的需求,施加適量的氮肥可以促進葉片及莖枝的生長,促進光合作用,但不宜過量,否則會造成根部細胞木質化,影響根塊數量,嚴重過量時會不結根快。
『貳』 紅薯的來歷和故事是什麼紅薯的來歷以及故事
1、來歷:紅薯,有人考證說原產於美洲,後來被逐漸引種到歐洲、亞洲、大洋洲等許多地方。後來,從南洋被引進我國。
2、故事:1593年,也就是中國明朝萬曆年間,來自福建福州的商人陳振龍帶著兒子陳經綸及商隊渡海來到菲律賓。在那裡,他們見到了漫山遍野的紅薯,吃了半輩子大米的他們第一次吃了紅薯。紅薯獨特的清甜香氣和令人滿足的飽腹感,馬上吸引了他們。經過打聽他們了解到,紅薯這種作物耐乾旱、耐貧瘠、易移栽、易繁殖、營養豐富、味道甘美、高產量,一下子動心了。那時候,國內豐臣秀吉的侵朝大軍與名將李如松在平壤激戰正酣。老百姓飽受天災、人禍的侵擾,糧食短缺、困苦不堪,當下便決定一定要把紅薯這種作物帶回家鄉種植。當時,西班牙殖民者制定有相當嚴苛的禁止帶出法令,面對各個口岸的森嚴盤查,陳振龍和兒子想出妙招將一根紅薯藤交纏編織在一條纜繩中,躲過西班牙殖民者的關卡,成功踏上回福建老家的商船。經七天七夜的航行,有驚無險的將紅薯秘密帶到了中國,並向當時的福建巡撫金學曾上了稟帖,請求推廣種植。
『叄』 紅薯是怎麼傳入中國的
紅薯是一種產量高,適應性強的糧食作物,在我國大多數地區都有種植。紅薯又稱為甘薯,地瓜,甘儲,朱薯,金薯,番茹,紅山葯,玉枕薯,山芋,甜薯,紅薯,紅苕,白薯,阿鵝,萌番薯等。紅薯是一年生草本植物,地下部分呈現出的是圓形,橢圓形或者紡錘形的塊根。紅薯原產南美洲及大、小安的列斯群島,在全世界的熱帶、亞熱帶地區廣泛栽培。紅薯最早種植於美洲中部墨西哥、哥倫比亞一帶,由西班牙人攜至菲律賓等國栽種,紅薯最早傳進中國約在明朝後期的萬曆年間,從雲南、廣東、福建分三條線路進入中國,明代秀才陳振龍被稱為「甘薯之父」。在明朝萬曆年間,福建有一個叫陳振龍的秀才(商人)在菲律賓做生意時在當地的田間地頭里發現了一種叫「薯」的農作物,它不僅產量大,種植不受地域影響,還很美味,並且能填飽肚子,所以陳振龍希望能將此引進到我們國家,但是那時候那時候菲律賓在西班牙的統治之下,農業發展的比較好,菲律賓以保護物種為名,嚴禁將薯帶到其他的國家種植。所以陳振龍便冒著生命危險,將薯藤纏在綁貨物的繩子里,成功通過海關,並帶到了我國。由於紅薯相對水稻和小麥來說,受到天氣因素和地域的影響較小,所以現在紅薯這種農作物幾乎是遍布於全國各地。
『肆』 地瓜的來歷是什麼
中國地瓜(紅薯)的身世很坎坷,它是從外國移到本土繁殖開來的。
此物原產中美洲,傳到我國是在明代萬曆年間,其間有三個人為紅薯的引進冒了極大的風險。一個人叫陳益,他在萬曆八年來到今越南一帶,當地酋長設「苕宴」款待他,他覺得紅薯味極美,於是賄賂了當地人,獲得紅薯的種子,夾帶出境,當地得知走失了「苕種」之後,就發兵追擊。
還有一個叫林懷蘭的醫生,也是到今越南一帶行醫,醫好了國王女兒的病,國王很高興,要賜最高檔的食品(煮熟的地瓜)給他吃。林懷蘭多了個心眼,要求賜食生地瓜,吃了一半,留了一半藏進懷里帶出來,過關的時候,被查出來了,關員被林懷蘭的行為感動,又擔心不好交差,於是讓林懷蘭跳水假裝沉河死去,這樣子林醫生才安然回來,將地瓜的種植遍布廣東一帶。
還有一個人叫陳振龍,他從呂宋島將地瓜引入福建,更是煞費苦心,將地瓜藤絞入汲水繩之中,矇混過關,才得以渡過茫茫大海。回到家後,先在家中種植,然後大面積推廣。
地瓜的生長習性
番薯喜溫、怕冷、不耐寒,適宜的生長溫度為22-30℃,溫度低於15℃時停止生長。不同生長期對溫度要求也有不同,芽期溫度宜在18-22℃,溫度過高過低都會影響出芽率。
苗期溫度宜在22-25℃,莖葉期宜在22-30℃,莖葉期溫度不宜低於16℃,否則會阻礙其生長,甚至停長;若是低於8℃,則會造成植株經霜枯萎死亡。根塊期溫度宜在22-25℃。適宜的溫度可以促進植株各生長期長勢良好,確保根塊數量及膨大。
『伍』 紅薯是在哪個朝代引進中國的,又是誰引進的呢
按照歷史記載,紅薯是由西班牙殖民地呂宋(今菲律賓)引進我國的,紅薯傳入時間,公認的記載是在16世紀末期,比較准確的時間是明朝萬曆二十一年5月下旬(1582年)。紅薯通過多條渠道傳入我國,明代的《閩書》、《農政全書》、清代的《閩政全書》、《福州府志》等均有有關記載。
番薯是1593年傳入中國的,由當時在菲律賓從事貿易的福建人陳振龍,將西班牙人在當地種植的「朱薯」帶回中國。番薯,又稱甘薯、紅薯、山芋、地瓜等。由於地區不同,人們對它的稱呼也不同,山東人稱其為地瓜,四川人稱其為紅苕,北京人稱其為白薯,福建人稱其為紅薯。
(5)中國紅薯如何來歷擴展閱讀:
紅薯別稱甜薯、紅苕、甜薯、地瓜等,為管狀花目旋花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富含蛋白質、澱粉、果膠、纖維素、氨基酸、維生素及多種礦物質,有「長壽食品」之譽。
紅薯的原產地並不是中國,紅薯起源於墨西哥以及從哥倫比亞、厄瓜多到秘魯一帶的熱帶美洲,16世紀初西班牙已普遍種植甘薯,西班牙水手把甘薯攜帶至菲律賓的馬尼拉和摩鹿加島,再傳至亞洲各地。
紅薯傳入中國的時間約在16世紀末葉,從南洋引入中國福建、廣東,而後向長江、黃河流域及台灣省等地傳播,現今中國的甘薯種植面積和總產量均佔世界首位。
『陸』 紅薯的來源和歷史是什麼
源自美洲。
番薯的出生地是南美洲及大、小安的列斯群島。番薯最大的特點就是高產、適應性強,而這一點也成為番薯能流傳到世界的重點。
番薯早在幾千年前就被印第安人種植,也是瑪雅人的主要食物。直到1492年10月12日,哥倫布率領船隊到了美洲大陸然後就發現了諸多奇妙的物種,其中番薯作為其中一種異域禮物獻給了西班牙女王。
後來西班牙人的殖民活動,將番薯從歐洲傳播到東南亞。
靠走私進入中國
番薯傳入中國一般認為有廣東、福建幾條路線。
通認的引進番薯第一人是廣東人陳益。萬曆年間,陳益搭乘友人商船來到安南(越南),安南官員用番薯接待了陳益等人。番薯吃起來香甜軟滑,還能充飢。
從此陳益開始特別留心番薯的生長習性與栽培方法,兩年後他冒著殺身的風險賄賂收買士卒,把薯種藏在銅鼓中偷偷帶回國。
回國之後,陳益在虎門購置幾十畝地,種植番薯,成為番薯引進中國第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