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國的油紙傘哪裡出產的最好
若水堂是現存為數不多的製作中國傳統手工油紙傘的企業之一。油紙傘是晴雨皆宜、經久耐用的中國傳統雨具,是純天然、純手工製成,製作工藝十分考究和繁復。受到現代工業文明的沖擊,自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出現尼龍鋼架傘之後,油紙傘漸漸淡出了日常生活,但它與生俱來的美感是尼龍傘永遠無法取代的。 現在的若水堂油紙傘已不再僅僅是傳統的日用雨具,亦是收藏懷舊的藝術品,更多用於禮品饋贈及居家裝飾。 中國制傘歷史悠久,最早為魯班之妻雲氏未免丈夫淋雨之苦而發明。 據傳,春秋時期,木工的祖師爺魯班常常在野外勞作,飽受淋雨之苦,魯嫂(雲氏)想做一種能遮雨的東西,她就把竹子劈成細條,在細條上蒙上獸皮,樣子象「亭子」,收攏如棍,張開如蓋:這就是最早的雨傘。 東漢蔡倫發明紙以後,出現了紙傘,又在傘面上塗刷防水的桐油,增強其韌性,這就是油紙傘,作為中國傳統的雨具,自東漢至解放初,使用歷史已經2000多年。 若水堂油紙傘前身為若水堂油傘作坊,已有100多年歷史,自清代起即在京城享有盛譽。相較一般尋常百姓使用的油傘,若水堂製作工藝更加繁瑣講究,傘骨及傘桿採用多年生紫羅漢竹手工削制,傘面採用韌性極好的皮紙反復塗刷柿子油及桐油,使其防水、堅固耐用。 清光緒丙戌年(1886年),高叢希(山西平遙人)在京城珠市口開設若水堂油傘坊,店內聘有南派及北派畫師十餘人,畫工精良,尤以工筆滿鋪牡丹油傘及北宋山水畫油傘最為出類拔萃。一時名噪京城,達官貴人、名媛女子爭相搶購,蔚為風潮。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以來,受現代工業文明的沖擊,繁瑣的手工工藝所限,若水堂淡出了日用雨具市場,轉為出口加工型企業,為台灣、日本、東南亞地區代工生產傳統手工油紙傘。 2008年北京奧運會召開前夕,受政府挖掘及扶持,若水堂等油紙傘老字型大小擴大製作規模,制傘工藝傳承百年傳統工藝,共七十多道手工工序。除傳統的手繪花鳥、人物及山水題材外,業者推陳出新,開發出長柄皺雲唐傘及古法造紙鑲嵌天然樹葉油紙傘,用於奧運會新聞中心裝飾布置及禮品饋贈,受到市場好評。 若水堂油紙傘現在北京大興區龐各庄鎮有製作及繪畫中心,在北京市區設有產品展示中心及銷售店面,在江西、湖南等地有生產基地。產品還銷至日本、東南亞、歐美等地。 [編輯本段]製作工藝 若水堂制傘工藝完全傳承千年古法,共70多道工序全手工製作。所用材質純天然、環保,無任何金屬及化學材料。 傘面為皮棉紙經手工繪畫後浸泡天然桐油而成,完全防水、韌性極好,可用於遮風、擋雨。(油紙工藝源於漢代,桐油與紙的結合體現了我們祖先的智慧。) 傘骨為多年生楠竹削制並經反復煮曬而成,結實耐用,六級大風不變形,可反復開合2000次以上;傘柄為煙熏羅漢竹鞭,毎圈有18個圓點,民間有「羅漢竹,保平安」的說法。 作為晴雨皆宜、經久耐用的傳統雨具,若水堂油紙傘積淀了中華民族幾千年的傳統文化。 (一).「傘」的正體字是「傘」,含有相聚在一起的五個「人」,代表多子、多福。這是古人造字的大智慧,字即是符(最早的漢字是伏羲所寫的「八卦」),油紙傘自古寓意貴人庇護、早生貴子、人丁興旺、五子登科等。 (二).油紙傘可消災辟邪、平安吉祥。在中國民間,傳說紅色與桐油可以消災、辟邪、驅鬼、鎮宅,有紅色的桐油的紙傘放在家中,當然可以平安吉祥了。潮汕和一帶和新加坡的客家漢人,在新屋落成時,常常會在牆角和房梁懸掛油紙傘以驅除晦氣。 (三).預祝金榜題名、一帆風順。在中國古代,有一個習俗,就是赴京趕考或做官上任,背上行囊里除書本外,一定會帶一把油紙傘,預祝路途平安、高中狀元。當年毛主席去安源發動武裝起義,單人獨行,身無長物,只帶了一把油紙傘。現在很多地方,親朋、家長、同學為學子買一把油紙傘,預祝高考成功。 油紙傘帶在身邊可保路途平安 (四).高貴典雅。油紙傘本身文化內涵豐富,文化氣息濃厚,它雅緻天成的美感,將中國女子溫柔婉約的美麗韻致發揮得淋漓盡致。用油紙傘裝飾裝修,在燈光照射下,古典浪漫、高貴典雅。 (五).表示地位顯赫。在我國很多地方,有用油紙傘祭祀祖輩先靈的習俗。習俗來源於中國古代皇帝打著黃蓋傘,表示至尊無上。用油紙傘祭祀祖輩或亡靈,顯示其在是陰間地位顯赫,不受苦受難,可早日投胎轉世。 (六).傘骨為竹,代表平安,寓意節節高升。關於竹,古來就有很多好說法,中空正直、無私無邪;中國古人講:「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竹報平安」等等。 「縱使千根骨,終歸一點心」 ,是若水堂油紙傘的堂訓,也是人們對油紙傘的贊美。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親友之間以油紙傘相贈,表示願與對方心連心、共命運、風雨同舟。 (七).傘形為圓,寓意美滿、團圓。舊時客家習俗婚嫁時包括聘金與嫁妝,其中油紙傘也是陪嫁妝奩 中不可或缺的物品。「紙」與「子」諧音,有「早生貴子」之意,「傘」字包含5個人字,寓意「多子多孫」。圓形的傘面則取其「圓滿」之兆,象徵婚姻圓滿成就;另外送傘陪嫁亦有表示用來遮日避風防雨,驅惡避邪之意。 (八).代表恩愛百年。自古,油紙傘下演繹了多少經典愛情:《白蛇傳》中,許仙與白蛇在西湖斷橋以紅傘為媒,結下千古奇緣的佳話;「才子+佳人」是中國自古的美滿愛情的象徵,而油紙傘早已成為一種傳情的信物。
Ⅱ 傘的由來,我需要具體的發展。從什麼發展到什麼,再最終變成雨傘。有具體時間更好。
現在的傘,包括以前的油紙傘,箬笠,古代馬車的傘蓋,都是生活中人們逐漸發明的,就像用火一樣,是勞動人民集體的智慧結晶。
晉 崔豹 《古今注·輿服》:「華蓋,黃帝 所作也,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常有五色雲氣,金枝玉葉,止於帝上,有花葩之象,故因而作華蓋也。」
最古老的折疊雨傘可能是在中國逐漸成形的油紙傘,後來傳入西洋並逐漸改良成現代堅固而方便收納的雨傘。
傘相傳由魯班之妻雲氏發明:「劈竹為條,蒙以獸皮,收攏如棍,張開如蓋」,但初期的傘多以羽毛、絲綢等物料製作,在紙張發明之後絲逐漸為紙所取代。油紙傘實際出現的時間不明,約於唐朝傳至日本、朝鮮。宋朝時稱之為綠油紙傘,明朝開始於民間普及,《天工開物》提到:「凡糊雨傘與油扇,皆用小皮紙。」,沈括《夢溪筆談》也提到:「以新赤油傘,日中覆之。」江南地區由於氣候潮濕多雨,當時制傘業十分蓬勃。在一些文學作品如《白蛇傳》等也可以看到油紙傘的蹤影。
油紙傘是源於中國的一種紙制或布制傘,亦傳至亞洲各地如日本、朝鮮、越南、台灣、琉球、泰國、寮國等地,並在各地發展出具有當地特色的油紙傘。隨著大陸客家人遷移至台灣定居,也令中式油紙傘在台灣生根發展。油紙傘除了是擋陽遮雨的日常用品外,也是嫁娶婚俗禮儀一項不可或缺的物品,中國傳統婚禮上,新娘出嫁下轎時,媒婆會用紅色油紙傘遮著新娘以作避邪。日本傳統婚禮上,新娘也會被紅色油紙傘遮著。琉球古代婚禮上也有用到油紙傘。老人喜好象徵長壽的紫色傘,送葬時則要用白色傘。日本傳統舞蹈也會以油紙傘作道具,茶道表演時有的要用「番傘」。
在早期客家莊里,由於客家話「紙」與「子」諧音,故客家女性婚嫁時,女方通常會以兩把紙傘為嫁妝,一含「早生貴子」的意思,且「傘(傘)」字里有四個人字,也象徵著多子多孫,而紙傘傘面張開後形成圓形,且「油」與「有」諧音,為祝福新人生活美滿圓滿的意思。男子16歲成年禮時,也會以相同的理由贈予一對紙傘。
宗教慶典中,也常看到將油紙傘作為遮蔽物撐在神轎上,此是取其圓滿的意思,作為人們遮日避雨、驅惡避邪的象徵。
浙江餘杭的紙傘製作至少230餘年歷史,清乾隆三十四年,董文遠九房開設傘店。餘杭油紙傘有漁船傘、文明傘等多個品種,由於技術精良、用料上乘,做出來的傘經久耐用,日曬雨淋也不會散架和穿裂,很受歡迎。從前不少外地香客途徑餘杭都會在半夜叩門購傘,作為禮物送給家鄉的親友。
1951年,浙江省選擇餘杭紙傘為手工業合作化試點,組建「雨傘生產合作小組」,又在1952年底,建立「雨傘手工業合作社」,成為全省第一個手工業生產合作社,受國內媒體廣泛報道。隨著市場上出現鋼制骨架的晴雨兩用傘,這種紙傘逐漸被淘汰,餘杭油紙傘技藝亦瀕臨失傳。
直至2006年12月5日,餘杭區委副書記、代區長姜軍在瓶窯塘埠村駐村入戶時,制傘老師傅劉有泉向姜軍表示想恢復餘杭紙傘,為當地當地山民開發旅遊商品致富,迎合近年農家樂旅遊的潮流。劉有泉於油紙傘開始被淘汰時就萌生了把這種傳統工藝繼承下去的念頭,不久在富陽找到一個生產竹傘架的廠家,用幾百元人民幣買回了100把竹傘架。但他當時沒有掌握加工工藝,只能保管好這批傘骨架,保管了三十多年。《城鄉導報》於12月7日頭版頭條報道《尋找制傘師傅恢復「餘杭紙傘」》,引起當地人高度關注。至12月19日,四位老師傅房金泉、陳月祥、沈麗華、孫水根於瓶窯鎮塘埠村聚首,商議恢復餘杭紙傘。他們在2007年1月憑著靈巧之手,成功恢復製作油紙傘。他們在瓶窯塘埠村傳授技藝,帶動山區一大批竹農致富。餘杭區文廣新局把紙傘作為民間手工技藝項目進行重點保護,浙江省文化廳也把餘杭油紙傘列入浙江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同年6月,餘杭紙傘於杭州市首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成果展中展出。
四川瀘州分水油紙傘起源於明末清初,有四百多年歷史,當地出產的油紙傘手工精巧,圖案精細、色彩鮮艷、花型美觀,不但小巧精緻,而且擋風力強,既美觀又實用。1993年5月,江陽區分水嶺鄉的分水紙傘廠六位老藝人以四個月時間,用88根老松、52根楠竹、1800張皮紙、100公斤油料,經過70多道工序製成「二龍戲珠」傘,被譽為「中國傘王」,曾申報過吉尼斯世界紀錄,並出口至多個國家如英國、馬來西亞、新加坡等。
現時當地仍然以傳統古法製造油紙傘,70多道工序全手工操作,從削竹到描繪圖案都是全手工,沒有使用機器。材質也固守傳統,比如傘托,必須是從大山裡砍伐下來的通木。製作工具也歷史悠久,如油墨石印就有450多年歷史。品質控制嚴格,要求「四溝」平整不露接頭、「牙子」不露口,「胚子」、「托子」不露「豬鼻孔」,塗桐油也要求均勻。圖案也很講究,切合不同喜慶場合。婚聘的油紙傘,圖案是「龍鳳呈祥」、「牛郎織女」、「天仙配」等;恭賀孩子新生的,是「二龍搶寶」、「寶蓮燈」、「喜鵲鬧梅」、「仙女散花」等;生日饋贈則是「百鳥朝鳳」「不老松」、「八仙過海」、「彭祖老仙」等。
相傳宋朝時當地人馬庭嵐被封為丞相,從京城帶了一把油紙傘回鄉,甲路人便不斷改進工藝,世代相傳制傘。傳說清朝康熙年間,婺源當時屬安徽,康熙帝微服到了當地,看徽劇時忽然下雨,前排觀眾撐傘擋住後面觀眾的視線,有頑童就向前掉觀眾擲石,石子擊中其中一把傘卻反彈。康熙帝就派人那把傘產自何處,正是產自甲路,自以有了「甲路傘,甲天下」的說法,並收入《婺源縣志·貨屬篇》。江南地區有一首民謠:「景德鎮的瓷器、甲路的傘、揚州的女子不用揀。」 贊賞甲路傘,又有「甲路紙傘甲天下」的美譽。
甲路傘於1936年曾獲得國際產品博覽會金獎,1943年為全盛時期,產量曾高達二十五萬把,出口外銷十七萬把。2000年代初只有三名超過八十歲的老人傳授技藝,原材料之一油柿樹為瀕危物種,甲路油紙傘因此面臨失傳。有見及此,當地制傘業改良工藝,開發出天然樹葉、恢膜紙等新品種,提高了油紙傘的質量,2006年工藝改進後年產50餘萬把,遠銷美國、日本、韓國等國家。該縣鼓勵農民學到技術後在家進行初加工,然後由傘廠進行深加工,進行大規模生產,現時中雲、賦春、許村等多個鄉鎮形成了一大批專業加工村。全縣規模工藝傘廠4家,年產值800萬元,專業加工村達30多個,從業人員1800多人。
湖南長沙的油紙傘業有一百多年歷史,長沙有史可查的最早的傘店是陶恆泰紙傘店,由陶季橋於清朝咸豐年間創辦,幾年後又在附近另組陶恆茂紙傘店。
1900年,梁敬庭在長沙市北正街梁宏茂傘店學藝後掛牌梁宏發傘號開業,生產老式明油、黑油紙傘和特製鴨棚用大傘,出產的紙傘做工精細,經久耐用,得到「湘潭木屐,靖港油傘」的美譽。1921年,潘饋清兄弟創辦菲菲傘廠生產紙傘,除了傳統的繪花外,還有噴花、印花和貼花,圖案亦多種多樣,遠銷香港、澳門和東南亞,並於1929年的中華國貨展覽會上獲優等獎。當地生產的油紙傘最高年產接近三萬把,直至1975年2月,靖港雨傘社被撤銷,靖港油紙傘停產,長沙其他地區的紙傘業亦式微。
湖北漢口蘇恆泰傘店出產的油紙傘有百多年歷史。1864年,來自湖南的蘇文受積蓄了30貫(1貫為1000文錢),開始嘗試投資在家制傘,他把學過的造傘技藝改良,成品經常總是供不應求。不久就在漢正街關帝廟魁斗巷口開了蘇恆泰傘店,僱工12人,帶學徒3個,一個月能賣500把600把,並帶動了當地的雨傘市場。之後在大火路先賢巷開設了作坊,生產方式由一人生產整把傘轉為五人一組分工製造傘子。同治九年,蘇恆泰月銷雨傘700把,年獲利接近200串文。
蘇恆泰紙傘很受當地人歡迎,江漢平原曾經流行於結婚時買紅藍蘇恆泰傘各一把,男持紅、女持藍,以喻「紅男綠女,婚姻美滿」之意。直至1970年,蘇恆泰油紙傘停產,這項民間工藝也在當地絕跡。
福州的油紙傘可以追溯至五代十國時期,王審知率兵南下入閩建立閩國,來自中原和江浙一帶的人把造傘工藝帶到福州。清朝進入了繁榮期,清末民初時全市雨傘店號最多時達300多家,辛亥革命後的抵制日貨運動中,福州市民把傳統的福州油紙傘稱為「國傘」,大力提倡使用。
以中亭街上的楊常利傘店最為著名,有「選料精,上油膩,繪花雅」的特點,所用之竹材必須為青山老竹,傘面的紙必須為福建省特製的棉紙。1915年在巴拿馬舉行的世界博覽會上,評委們檢測楊常利出產的「雙喜牌」紙傘,發覺它可承受1170次的反復收撐不起頂、不斷線、不裂槽,以五級逆風吹20分鍾傘柄不折、傘骨完好,長時間泡在沸水中,不脫骨、紙不爛,因而獲得優勝獎殊榮。1933年在芝加哥百年進步博覽會上也獲得獎項。
雲南騰沖滎陽村的制傘業有二百多年歷史,傳承了九代,又叫做「紙撐子」。相傳當時在騰越城縣衙當師爺鄭以公閑逛時結識了西街的姓張姓周的兩個懂做紙傘的師傅,跟他們學到手藝並帶回家鄉,代代相傳過去當地生產的油紙傘供應整個滇西市場。當地很多客家人聚居,最喜愛油紙傘,村長鄭傳國指該村過去80%的村民都會做紙傘及其他編製品,而且是世傳。如今村裡僅餘四家人仍然在製作油紙傘,會做的人共五人,其中三人已年逾古稀。現時以鄭家朝一家的手藝最好,用料講究,塗料中的天然桐油和柿子水都要依古法調配,成品堅固美觀,一天只能做一兩把,他所制的油紙傘曾獲雲南省民族民間美術藝人三等獎。另有鄭映樓做的大紙傘,因為過去商家喜歡在店前擺放大紙傘,可以擋雨遮陽,招商引客,因此又有「照鋪傘」之稱。
美濃的油紙傘製作技術引進有兩種說法:一種是約在日治時期的大正年間,是由林阿貴和吳振興延請中國的制傘師父至台灣傳授技藝,而另一種說法則是由廣東梅縣制傘師父郭玉琴渡海來台,落腳於高雄美濃定居,而將技術傳入美濃。早期美濃紙傘廠都以「廣」字命名,如廣振興、廣德興、廣榮興、廣美興等。1960年代前,油紙傘、煙草和稻米為美濃地區的重要經濟收入。1960年代時,美濃紙傘業達到最興盛,美濃當地共有二十幾家紙傘廠且每年生產約二萬把以上。但之後由於台灣工業開始急速發展,機器所生產的洋傘價格低廉且耐用易於攜帶,台灣成為洋傘王國,使得洋傘逐漸取代油紙傘,造成不少傳統制傘廠被迫停業。
油紙傘是在飛鳥時代經由朝鮮半島傳入日本,原先是佛教儀式中所使用的法器。平安時代時由於造紙技術的進步和竹器工藝技術的改良,而室町時代在和紙上塗布油料的技術讓紙傘有防水的效果,因此現今所見的和傘開始廣為使用。
安土桃山時代,根據呂宋助左衛門從菲律賓引入使用傘鞘的傘,使得江戶時代時和傘的使用開始普及。元祿年間,傘的不同用途開始被發現,僧侶和醫生們會用較粗短的蛇目傘,而各種商號也會在雨天時借給客人在傘面上繪制了商家廣告的傘,傘也成了歌舞伎的所使用的小道具之一。另外,江戶時代失業的武士也會以制傘為副業糊口。最有名的例子是長野縣下伊那郡喬木村的阿島傘,時至今日該村出產的傘仍為當地特產。
但明治時代以後洋傘開始普及,和傘制傘業開始急速衰退。目前只剩在岐阜、京都、金澤、淀江和松山等少數地區仍有和傘製造業留存。
淀江傘的起源為文政4年(1821年)的倉吉屋開始。明治年間,淀江傘的產量僅有數千把,但由於淀江附近的竹材品質優良且取得容易,大正時代時, 製造業者達到71家,每年生產量約17萬把,包括西日本一帶都大量使用淀江所生產的油紙傘。
1928年,Hans Haupt發明了口袋傘。1969年,美國俄亥俄州洛弗蘭德的Bradford E Phillips獲得了「折疊工作傘的專利」。
雨傘,已成為全球較大的消費產品。截止2008年,大多數雨傘在中國製造,並集中於廣東、福建和浙江省。僅浙江省的上虞市就有上千家制傘工廠。在美國,每年有價值3.48億美元的3300萬把雨傘被賣出。雨傘仍在繼續發展。在美國,有不少關於雨傘的專利正在提交,美國專利局有四個專利員專門對它們進行評估。截止2008年,已有三千多雨傘專利得到注冊。但盡管如此,美國最大的雨傘生產商Totes已經停止接受這些主動提供的建議。Totes的開發總監在報告中說,雨傘尋常得以致於每個人都認為「很難提出改進雨傘的想法」。2005年,荷蘭代爾夫特理工大學工程設計專業的學生Gerwin Hoogendoorn發明了一種基於空氣動力學的流線型風暴傘(做成隱形飛機的形狀),它可以經受住10級風(風速高達100千米/時),並且不會因傘骨意外外翻而使人受傷。風暴傘曾被提名並獲得一些設計獎項,曾上過《早安美國》節目。該傘已授權給美國的Totes出售,銷售名為Senz°。
Ⅲ 中國有幾大油紙傘產地
瀘州紙傘、杭州綢傘和婺源甲路紙傘。
油紙傘是大江南北普遍使用的傳統日用雨具,是一項傳統、普遍的手工業。從前的油傘作坊就像裁縫鋪、鐵匠鋪一樣,遍地開花,尋常可見。
只是從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以來,受現代工藝的沖擊,機械化生產的金屬骨架布傘取代了傳統手工製作的油紙傘。傳統工藝的油紙傘,工藝講究、繁雜,年輕人不願從業,使得曾經風靡一時的油紙傘,到了消失的邊沿。
先前,遍地開花的傘廠(傘鋪、作坊)所剩無幾。中國現只有安徽涇縣、婺源甲路、四川瀘州、浙江杭州、湖南,還有就是日本美濃。
現已被列入「非遺」保護的有瀘州紙傘、杭州綢傘和婺源甲路紙傘。瀘州紙傘、杭州綢傘申報得早,一同被列入為國家級「非遺」。後來申報的甲路紙傘,是省級「非遺」,接著在申報國家級。論規模、工藝,是婺源甲路紙傘。
甲路紙傘起源於咸淳五年(公元1269年),康熙甲戌年(1694年)載入史冊,1936年在國際產品博覽會上獲得金獎,恢復生產後產量逐年上升,2014年產銷量30多萬把。其實網路中傳聞的油紙傘多有是婺源甲路、四川瀘州生產加工的,只是代理商而已。
(3)中國傘出口傘哪些國家擴展閱讀
油紙傘的起源:
油紙傘是中華民族傳統的日用雨傘,使用歷史已有1000多年。以手工削制的竹條做傘架,以塗刷天然防水桐油的皮棉紙做傘面。油紙傘是世界上最早的雨傘,純手工製成,全部取材於天然,是中國古人智慧的結晶。
經常使用的尼龍鋼架傘是19世紀英國人根據中國油紙傘的開合原理,使用現代材料,工業化生產改進而來,雖然方便攜帶、價格低廉,但卻是毫無生命的工業品,傳統油紙傘那種雅緻天成的美感,是尼龍鋼架傘永遠無法比擬的。
Ⅳ 中國雨傘席捲孟加拉國市場,中國雨傘是如何將孟加拉雨傘擠出市場的
1954年,塔傑丁·艾哈邁德開始在舊達卡的舒克·莫格爾圖里賣雨傘,可以說那邊是孟加拉國第一個雨傘市場。他最開始是以印度進口的雨傘,但他終於將其公司變為一家生產商。兩年後,他開創自個的知名品牌「塔傑丁雨傘」。此外,一些別的當地公司也進到制傘領域。伴隨著時間流逝,塔傑丁的子孫接任運營這個公司。但現今這一雨傘知名品牌的榮譽已因「中國效應」而褪色。
現階段,中國雨傘的廠家批發價格處於200至500塔卡中間(摺合16至40元人民幣),實際價位在於產品質量和折疊式等功能。比較之下,孟加拉國本地雨傘的價錢處於125至145塔卡中間。
Ⅳ 中國雨傘席捲孟加拉國市場,雨傘上市公司有哪些
塔傑丁-艾哈邁德開始在舊達卡的舒克-莫格爾圖里賣雨傘,可以說那裡是孟加拉國第一個雨傘市場。他最初是從印度進口雨傘,但他最終將其企業變成一家製造商。幾年後,他創立自己的品牌「塔傑丁雨傘」。與此同時,一些其他本土企業也進入制傘行業。隨著時間推移,塔傑丁的兒孫接手經營這家企業。但如今這個雨傘品牌的榮耀已因「中國效應」而褪色。
2004年至2016年曾擔任達卡雨傘商人協會秘書長的斯迪克表示:「目前,(孟加拉國)80%的雨傘市場被中國產品主導。」農村人口曾是孟加拉國當地雨傘的主要客戶,但在農村地區融入硬化道路網路後,人們更多地乘坐機動車,逐漸降低了對雨傘的需求。斯迪克說:「大約在那時,中國雨傘來到本土市場。它們的樣式多種多樣,其中可以隨包攜帶的折疊傘很受歡迎。便攜性幫助它們迅速打開整個市場。」
中國雨傘的批發單價介於200至500塔卡之間(約合16至40元人民幣),具體價格取決於質量和折疊等功能。相比之下,孟加拉國當地雨傘的價格介於125至145塔卡之間。
Ⅵ 雨傘十大品牌
1、天堂傘:杭州天堂傘業集團有限公司是民營制傘企業,專致於傘的研發、製造、銷售和服務。公司前身杭州天堂傘廠,創建於1984年初,1997年7月轉制為股份制公司,2000年7月組建為集團公司。公司總佔地面積530畝,建有晴雨傘、太陽傘、雨衣及傘具配件四大生產基地
2、HongYe紅葉:浙江紅葉制傘有限公司擁有員工1000多人,和一支專業的產品開發、設計隊伍,並建立科學的新產品設計、打樣、篩選、製作體系,主要設備均從日本引進。
針對不同類群消費者的需要,公司推出了「經典」「紅葉」「風景」系列產品,現日產傘3萬余支,包括各種規格的童傘、女仕傘、男仕傘、中老年傘、廣告傘等80多個款式。產品深受廣大工薪階層及時尚人士的喜愛。
3、SUSINO梅花傘:「梅花」牌晴雨傘定位於「小小梅花傘、溫馨全世界」,為全世界各國各族人民提供一種體貼、溫馨的生活方式。始終面對大眾消費市場。塑造強勢的晴雨傘品牌產品。
「梅花」牌晴雨傘銷售到美國、日本、俄羅斯、墨西哥、加拿大、英國、印度、巴西、阿根廷、南非、奈及利亞、韓國、台灣等一百五十多個國家和地區。公司已邁入晴雨傘生產出口廠商行列。
4、雨絲夢YuSiMeng:福建雨絲夢洋傘實業有限公司,位於「中國傘都-晉江東石」,公司創立於1992年,10多年來已發展成集冷軋、鐵槽、傘骨、注塑、傘布、成品傘生產為一體的綜合性企業。公司佔地面積200多畝,目前擁有員工3000多人,實現了品牌化與規范化的管理。
5、YUZHONGNIAO雨中鳥:公司經過多年的努力創新和開拓市場,業務不斷的擴大,公司擁有企業設計中心、營銷中心、冷軋帶鋼車間、塑膠配件車間、傘架組裝車間等,還有11個成品總裝車間,共21條生產線和8個輔助生產企業。公司的主導產品是雨中鳥牌系列晴雨傘,共1000多個品種及各類雨具配件10000餘種。
6、SUNCITY太陽城:太陽城產品以時尚晴雨傘、時尚風雨衣為主,主要面向國內外中高端市場。
目前太陽城銷售及售後服務網路已經全面覆蓋全國各省、直轄市,出口產品主要銷往日本、歐美及東南亞等三十幾個國家及地區,是國內高端傘業龍頭企業之一。2015年6月,太陽城洋傘榮任中國日用雜品工業協會制傘專業委員會會長單位。
7、JISEN集成:福建集成傘業集團創辦於1994年,是專業從事晴雨傘、環保塑膠傘的設計研發、生產和銷售的大型企業集團公司,亞洲較大的環保塑膠傘製造商,擁有晉江集成輕工有限公司、福建集成傘業有限公司兩個生產基地,分別坐落於中國傘都東石鎮、晉江市永和鎮。
8、FEINUO菲諾:浙江友誼菲諾傘業有限公司(北京2008奧運特許產品生產商)系中國傘城——崧廈鎮的一家專業型、規模型、集團型的制傘企業,專業生產各種晴雨傘、太陽傘、沙灘傘、禮品傘、兒童傘、帳篷、戶外傢具等系列休閑用品。
9、Hondar宏達:宏達洋傘工業有限公司成立於1983年,系香港福星集團在廈門經濟特區投資注冊的全資子公司,主要從事生產、銷售各類晴雨遮具。公司總共擁有員工1000餘人,廠房面積12000平方米,年產量約1000萬支,產品遠銷日本、美洲、歐洲、東南亞等二十多個國家與地區。
10、Hailuo海螺:溫州海螺制傘有限公司是浙江的內資晴雨傘出口企業,下設溫福海螺傘業有限公司。現年產銷「海螺牌」晴雨傘超4000萬把,有晴雨傘共十大系列600多個品種。
公司生產的晴雨傘以新穎、美觀、時尚、物美價廉而著稱,產品質量和工藝技術在全國制傘行業中處於領先水平,公司為《晴雨傘》國家標准主要起草單位之一,擁有強大海外銷售網路體系。
Ⅶ 油紙傘一般出口哪些國家
日本、韓國、東南亞,這些漢文化覆蓋區; 歐美也可以,主要是新鮮感和收藏裝飾。
Ⅷ 王安邦:「全球傘王」的18年奮斗史
王安邦:「全球傘王」的18年奮斗史
梅花傘的總部在晉江著名的制傘小鎮東石,但是理財周報記者與梅花傘的董秘鄭家耀見面卻是在廈門的一幢有些老舊的大樓里。
“廈門這里還是一個辦事處,主要負責內部銷售,有一部分是OEM的接單業務員,公司大部分的業務還是在晉江的本部。”剛從外面辦事回來的鄭家耀告訴記者,“這里是年初剛剛創立的。”
在接受記者采訪的過程中,鄭家耀還在處理董事長王安邦去巴西的機票問題,“我們希望今年在北美和南美市場有些突破。”
硬拉回第一單生意
在晉江采訪的幾天,記者接觸過的幾乎所有的本地人對梅花傘公司都不陌生,梅花傘的產品要出口,其晴雨傘出口量、出口金額、出口國家和地區數量均位居全國傘具生產企業的第一位,而梅花傘的創始人王安邦的故事在當地也廣為流傳。
1991年的春交會,王安邦帶著兩把傘,隻身一人到廣交會上去找機會。由於沒有進館證,王安邦就只好蹲在門口等著,午間休閑的時候,趁外商出館吃飯的時間,在當時供職於福建省外貿中心的朋友幫助下,王安邦與兩個美國外商共進午餐,並趁此機會,拿著兩把傘同外商談了起來。
由於不懂英語,王安邦憑著手中的計算器,用比手畫腳的方式,在一陣你來我往的討價還價後談好價格。但就在要簽合同的時候,卻出現節外生枝的事來。
“價格OK了,那老外很高興,但是這時候出現了意外。我朋友那邊,又想抬他們的價格,這老外不接受就要走了。那時我就去把他找回來,他聽不懂,不回來。當時我就急了,拿手中的雨傘給他,想讓他回來簽合同。那老外不清楚,以為我要把雨傘送給他,看到這情況我就把他拉得很緊,硬拉回來。”王安邦說。就這樣,他連拉帶拽地拉回了第一筆外單生意。
到1995年他萌發了創品牌的念頭。“按照我的性格跟我這么多年的經歷,我把品牌取名梅花,我對這句詩‘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很有感覺。”王安邦說。
確定品牌名稱後,為了推廣梅花的品牌,王安邦定下了一個規矩:凡是外商指名要梅花牌的,不僅可以享受優惠的價格,還可以享受不交訂金的優惠待遇;若要貼牌加工,不僅價格要翻倍,還要看企業的生產線是否有空安排。這一招不但沒嚇走客戶,反而因為樹立了品牌信譽度留住了老客戶。
“去年俄羅斯市場佔三分之一,下來是歐盟、日本、美國、烏克蘭,這三年60%-70%的份額都在這幾個市場。”鄭家耀告訴記者,“我們的`品牌在俄羅斯和烏克蘭很有名,在義大利我們享受了最高的禮遇,成為被仿冒的對象,我和我們董事長在義大利的機場看到旅行箱的拉桿上綁的都是我們的雨傘。”
自主品牌+OEM
梅花傘從2003年開始自主品牌建設,而自主品牌的毛利率要高於OEM.根據2007年的相關數據,二者之間的差值為3個百分點。“現在自主品牌的銷售已經佔到一半以上。”鄭家耀透露。
從OEM向自主品牌的轉變是企業發展的一個必然過程。
“幾年之前,我們覺得OEM貼牌不是長久的,需要一個自主品牌的意識加進去。所以我們的生產模式向自主品牌越來越倚重的這樣一種模式轉變。OEM訂單是客人給我們定金,然後我們去購買原材料,安排生產,然後交貨,自主品牌則需要我們計劃生產,要研發,還要銷售,這兩個模式完全不一樣,但是自主品牌給我們的銷售帶來比較大的穩定的作用。”鄭家耀告訴記者。
另外,產品的標准化也是一個重要的原因。
“梅花從OEM轉向自主品牌時還有一點,就是我們面向全球太多市場來做了,每個市場都不一樣,到了一定規模之後,因為生產效率低很難再做大。”
鄭家耀解釋道,“像俄羅斯市場的客戶,可能喜歡雨傘重一點的,而在東亞市場更希望產品輕巧一些,這樣就比較難確定標准。我們做自主品牌,是我們依據全球市場,根據自己的經驗,將產品相對的標准化成幾個系列,這樣的幾個系列在全球的市場都能被接受。”
具體來看,梅花傘的主要產品覆蓋手動傘、自開傘、自開收傘等三大類、13種傘面尺寸規格、涵蓋直骨、一折至六折等傘骨款式,3000多種花色款式。
根據梅花傘的2008年年報,所有產品中,自開收傘的營業利潤率最高,高達28.94%,其次是自動傘和沙灘傘,營業利潤率分別為12.30%和10.29%。
“大傘的毛利率高一些,小傘的話去年整個中國出口量大概是五六年來最低的,我們也在擔心今年小傘的銷量會不會出拐點,大傘這幾年都是增長的。”鄭家耀告訴記者。
超過50個國家的營銷網路
“我們最大的優勢是,梅花傘做了十幾年,客戶基礎很好,我們在全球每一年的客戶至少都能覆蓋50個國家,去年則達到了69個國家,客戶比較廣,營銷網路也比較廣。”當談到梅花傘的主要競爭優勢時,鄭家耀告訴記者。
傘類作為一個日用品,其需求相對剛性,價格成為市場營銷的關鍵。
“在國外,只要品質好,價格便宜,產品就容易被接受,比如在義大利,我們就一款產品,這款產品在義大利銷售特別對路,所以一下子整個市場局面就打開了,一年就可以賣三四個貨櫃。”鄭家耀表示。
“整個義大利市場認為那個雨傘零售價應該在二十歐元左右,我們給供應商拿到市場上去賣,價格才十幾塊,顧客覺得很劃算,所以一下子整個市場全部都鋪開了。”
而在營銷方式上,梅花傘則選擇通過當地的華人進行批發。
“在國外,我們在每個國家找一個經銷商。在一些自主品牌做得比較好的地方,我們會找一些基礎做得比較好的華人做我們的代理,這些華人可能原來在當地就是做服裝、電池,或者原來就是做雨傘的批發業務的,他們能夠幫我們把我們的品牌帶進去。”
談到具體的原因,鄭家耀解釋道,“因為在這些市場,我們原來是做貼牌的,現在做自主品牌,市場的接受程度相對來說比較快一點。另外,華人經銷商文化出於同樣的文化背景,也方便我們進行溝通。”
那麼,這種營銷模式能夠給代理商帶來多大的利潤空間?
“我們國外的經銷商能從代理的過程中賺到比我們更多的利潤。我們原來給的外國的進口商生產,他們會加價40%-60%賣給第二道批發商,我們現在找的華人代理相當於把第一道的進口商給替代掉了,所以他的利潤空間就出來了。”
出口轉內銷
雖然倚重國外市場,但是梅花傘正在逐步開發國內市場,出口轉內銷被認為是公司下一步轉型的重點。
“今年我們還在慢慢走一步,就是長期來看依靠國際市場還有點問題,畢竟國內有十幾億人口的市場,現在我們也在做國內市場。國內的模式又不一樣,中國市場這么大,這么復雜,跟我們面對的國際市場不一樣。”鄭家耀表示。
實際上,梅花傘在2007年已經開始建立國內銷售體系,初步在北京、上海等17個重點城市完成了前期鋪貨,並以中高檔遮陽傘為突破口,進軍附加值較高的高端傘市場。此外,公司於2005年在江西九江設立了九江梅花傘業有限公司,充分利用當地充裕而相對低廉的勞動力資源、土地資源和原料資源,並利用當地的地理優勢來佔領國內市場。
“出口型的企業做內貿,完全是另外一回事,我們需要學習。這個行業本身比較特殊,前幾個品牌,像天堂,他們的佔有率已經很大了,我們不想太正面的迎擊這樣的競爭,所以我們的檔次稍微高一點,但是因為檔次高,今年的消費又有點往下走,所以今年我們計劃中的量不是很大,目前,我們主要還是通過省級的代理在銷售產品。”鄭家耀告訴記者。
他預計在2009年雨傘行業可能有復甦的希望。“2009年很多中小企業,特別是面向局部市場的,比如說韓國、日本或者美國,都會受到比較大的沖擊和影響,大的客戶對他們不放心,這些訂單肯定會轉移,會集中。”
鄭家耀舉了廣交會的例子。“從我們廣交會的情況來看,今年的情況會比去年要好一點點,去年廣交會召開的時候,整個國際的匯率體系,原材料的價格都處於一個很混亂的狀態,詢價的很多,但是簽單的很少,而今年來的基本都簽單了。今年廣交會的情況讓我們看到了行業復甦的希望,三季度之後可能會明顯一點。在日本市場,一些主流的渠道都在跟我們恢復聯系。”
;
Ⅸ 天堂傘業要出口一批雨傘,你認為運往中東、西歐、俄羅斯哪一個國家更好,請說明理由
西歐
首先要看賣的是什麼呀,是雨傘。那肯定是要買到多雨的地方啊。
中東那地方,是熱帶沙漠氣候為主,缺雨水。所以不行,要麼遮陽傘倒還行。
那剩下俄羅斯與西歐,兩者相比,西歐自然更為合理。俄羅斯大部分地區氣候寒冷,尤為西伯利亞,即便在東歐平原也非降水十分豐富,多為大陸性氣候。
而西歐瀕臨大西洋,海洋性氣候顯著,譬如沿岸為溫帶海洋氣候,全年降水豐沛,較為濕潤,想想英國倫敦,它也算西歐,傘不是在倫敦必備的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