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古代建築的門是往裡推的,還是往外拉的
應該是往裡面推的。古代證政局很不穩定,以中國傳統城門為實例,如果往外拉,相當於選擇城外的攻方掌握控制權,所以城門都是向裡面推的,這樣才可以安全啊。
⑵ 中國古建築中的「門」,由哪些構件組成
古代建築工匠師傅的智慧是不可小覷的。古建築大門的構件,一般由門框、門頭、門扇、門簪、門墩、門環、門釘所組成。
大門門扇從大的方面來看,有實榻門和棋板門兩種不同做法,從具體構件上來看,大門門外多安有門鈸,門內有插栓。講究的大門門板多施油漆,尤其是朱紅漆最顯示等級。此外,在官宦住宅和皇家宮殿建築的門板上,還多裝飾有門釘,門釘一般為五路到十一路,門釘的多少能嚴格地區分出建築的等級。
宅門作為中式院落的門面,常給人最為直觀的第一印象,無論從造型、結構,還是雕刻、裝飾,都是中國傳統古代建築藝術最為集中的體現。
⑶ 中國古代建築的基本結構
中國古代建築的基本結構:
建築結構
台基
一稱基座。系高出地面的建築物底座。用以承托建築物,並使其防潮、防腐,同時可彌補中國古建築單體建築不甚高大雄偉的欠缺。大致有四種。
1、普通台基
用素上或灰土或碎磚三合土夯築而成,約高一尺,常用於小式建築。
2、較高級台基
較普通台基高,常在台基上邊建漢白玉欄桿,用於大式建築或宮殿建築中的次要建築。
3、更高級台基
即須彌座,又名金剛座。「須彌」是古印度神話中的山名,相傳位於世界中心,系宇宙間最高的山,日月星辰出沒其間,三界諸天也依傍它層層建立。須彌座用作佛像或神龕的台基,用以顯示佛的崇高偉大。中國古建築採用須彌座表示建築的級別。一般用磚或石砌成,上有凹凸線腳和紋飾,台上建有漢白玉欄桿,常用於宮殿和著名寺院中的主要殿堂建築。
4、最高級台基
由幾個須彌座相疊而成,從而使建築物顯得更為宏偉高大,常用於最高級建築,如故宮三大殿和山東曲阜孔廟大成殿,即聳立在最高級台基上。
開間
四根木頭圓柱圍成的空間稱為「間」。建築的迎面間數稱為「開 間」,或稱「面闊」。建築的縱深間數稱「進深」。中國古代以奇數為 吉祥數字,所以平面組合中絕大多數的開間為單數;而且開間越 多,等級越高。北京故宮太和殿,北京太廟大殿開間為十一間。
大梁
架於木頭圓柱上的一根最主要的木頭,以形成屋脊。常用松 木、榆木或杉木製成。是中國傳統木結構建築中骨架的主件之一。
斗拱
是中國古代建築獨特的構件。方形木塊叫斗,弓形短木叫拱, 斜置長木叫昂,總稱斗拱。一般置於柱頭和額訪(又稱闌頭,俗稱看 訪,位於兩檐柱之間,用於承托斗拱)、屋面之間,用來支撐荷載梁架、挑出屋檐,兼具裝飾作用。由斗形木塊、弓形短木、斜置長木組 成,縱橫交錯層疊,逐層向外挑出,形成立大下小的托座。
彩畫
原是為木結構防潮、防腐、防蛀,後來才突出其裝飾性,宋代以 後彩畫已成為宮殿不可缺少的裝飾藝術。可分為三個等級。
1、和璽彩畫
是等級最高的彩畫。其主要特點是:中間的畫面由各種不同的龍或鳳的圖案組成,間補以花卉圖案;畫面兩邊用《 》框住,並 且瀝粉貼金,金碧輝煌,十分壯麗。
2、旋子彩畫
等級次於和璽彩畫。畫面用簡化形式的渦卷瓣旋花,有時也可畫龍鳳,兩邊用《 》框起,可以貼金粉,也可以不貼金粉。一般用次要宮殿或寺廟中。
3、蘇式彩畫
等級低於前兩種。畫面為山水、人物故事、花鳥魚蟲等,兩邊用《 》或( )框起。「( )」被建築家們稱作「包 袱」,蘇式彩畫,便是從江南的包袱彩畫演變而來的。
屋頂
中國傳統屋頂(古稱屋蓋)有以下六種,其中以重檐廡殿頂、重檐歇山頂為 級別最高,其次為單檐廡殿、單檐歇山頂 [2] 。
1、廡殿頂
四面斜坡,有一條正脊和四條斜脊,屋面稍有弧度,又稱四阿頂。
2、歇山頂
是廡殿頂和硬山頂的結合,即四面斜坡的屋面上部轉折成垂 直的三角形牆面。有一條正脊、四條垂脊,四條依脊組成,所以又稱 九脊頂。
3、懸山頂
屋面雙坡,兩側伸出山牆之外。屋面上有一條正脊和四條垂脊,又稱挑山頂。
4、硬山頂
屋面雙坡,兩側山牆同屋面齊平,或略高於屋面。
5、攢尖頂
平面為圓形或多邊形,上為錐形的屋頂,沒有正脊,有若干屋脊交於上端。一般亭、閣、塔常用此式屋頂。
6、卷棚頂
屋面雙坡,沒有明顯的正脊,即前後坡相接處不用脊而砌成弧形曲面。
山牆
即房子兩側上部成山尖形的牆面。常見的山牆還有風火山牆, 其特點是兩側山牆高出屋面,隨屋頂的斜坡面而呈階梯形。
藻井
中國傳統建築中天花板上的一種裝飾。名為「藻井」,含有五行 以水克火,預防火災之義。一般都在寺廟佛座上或宮殿的寶座上方。是平頂的凹進部分,有方格形、六角形、八角形或圓形,上有雕 刻或彩繪,常見的有「雙龍戲珠」。
木頭圓柱
常用松木或楠木製成的圓柱形木頭。置於石頭(有時是銅器) 為底的台上。多根木頭圓柱,用於支撐屋面檁條,形成梁架。
⑷ 推開中國「大門」,有哪些古代獨一無二的門文化
古人常雲:“民以食為天,以居為安。”人類的居住之所,從最早的山洞、茅草屋,逐漸演變成為了一種建築文化,皇宮王府,高台樓閣,小橋流水人家,皆體現著中國古建築之美。在建築文化這部色彩紛呈的篇章之中,與建築形影不離之物便是“門”。在各種各樣的建築中,“門”占據了最佳出入口的地位優勢,它是所有建築的出入口,是人們邁入室內的第一關,所以中國古人歷來十分重視“門”文化。它不僅僅只是一扇簡單的木板、鐵板,它所蘊含的建築之美與文化之美,才值得人們細細品味。
再來說說古代大門中的漁樵耕讀文化,中國古代以農業生產為主,所以古代農民會將自己的生活理想,寄託在對於自家住宅大門的裝飾物上。比如在春回大地之時,人們會摘取柳枝插在門上,寓意著新一年的到來;到了秋收之際,金色豐滿的稻穗也會出現在大門上,表達著人們對於四季辛苦勞作,能夠得到豐厚回報的美好寄託。再比如到了春節,高高懸起的大紅燈籠和紅對聯,又象徵著新一年的日子越發紅火,每一件大門上的常見裝飾,其實都有著它的深遠文化韻味。中國門文化,絕對是中國建築文化中極富生命力的篇章,希望中國現代的能文化,然而能夠繼續多姿多彩,淵源流長。
⑸ 中國古代開窗形式有哪些
古代窗的發展及過程
中國古代建築,從秦漢以來,一直在變化,我們的門窗就隨著建築的變化而變化。我國的古建築多以傳統木構建築的框架結構設計,這使窗成為中國傳統建築中最重要的構成要素之一,成為建築的審美中心。從這些建築中,我們就能看到窗的變化,早期的窗,比較小,而「窗」字底下是一個「囪」字,煙囪的「囪」。最早這個字就念「窗」,它是用來透氣換氣的,而現在說的煙囪則是用來排煙的通道,過去就是採光的一個通道。後來呢,隨著建築的變化,對窗的要求也越來越高。
而我有辛通過這門課,對窗做了系統詳細的研究,並寫了這篇淺顯的調研報告。
一:窗的演變歷史
窗在宋代以前就是一個豎格,後來就出現了橫格,然後斜格既後來大量的雕飾。它的功能除具最早的那種採光功能,更多的增加了裝飾功能,這點是我們今天能看到的明清古門窗中最重要的部分(這在後面要具體說明)。而我們今天能看到的這個門窗,早期它有一個問題,就是沒有玻璃。沒有玻璃的時候,如果窗做得過大,一刮風它會破掉,所以它就必須要加窗欞格,窗欞格的間距是要保證窗的強度。我們在唐代以前雖然有了紙,但是那個紙還不能大面積當窗戶紙用,所以古書上記載的大多都是用綾這個絲綢織品代替,可是它的成本又非常高,而且它透光性相對紙來說不是很好。
到了明清,紙大量應用到窗戶上,這個的應用解決了很多問題,比如它的間隔可以適當地增大。在北方有比較大的窗戶格,紙的拉力很好。這樣它就可以不停的更換,這就是窗戶在它實際功能中的一個應用。比如北方比較寒冷,甚至有的窗戶要糊兩層紙,過去有句話說「東北三大怪,窗戶紙糊在外」,實際上它不是糊在外,它是兩邊都糊,在外面看好像是糊在外,著火是因為東北經常下雪,雪如果浸入,窗戶紙很快就壞掉,所以它必須兩麵糊。而在南方就是糊里側,窗欞看得很清楚。這是由於地域特點產生的特徵。
二:窗的開啟,形式
門窗處理是建築藝術和技術處理的綜合反映。中國傳統建築一般不在山牆開門辟窗,正面多由門窗聯體構成。窗式包括直欞窗、檻窗、橫披和漏窗等。唐以前直欞窗為多,固定不能開啟,使窗的功能和造型受到一定限制。宋起開關窗漸多,在類型和外觀上有許多發展。檻窗是由格子門演變而來的,施上殿堂門兩側的檻牆上,格眼多用柳條框或方格,橫披既可通風、採光,又避免因門窗過於高大而開啟不便的缺陷。
如:建於金皇統三年(1143)的山西朔縣崇福寺彌陀殿前檐柱間保留有金代門窗槅扇門五間,是佛寺中使用棱花槅扇門的較早實例,圖案達十五種之多。橫披用了有四碗棱花等二種精美圖案。山西洪洞上廣勝寺毗盧殿橫披的窗欞花也具有極高的工藝價值。
元代以後橫披就更廣泛了。漏窗形式復雜而精美,設計精巧,令人嘆為觀止。
窗的類型在清代明顯加多,而且窗欞格圖案更為繁雜,與明代簡單的井字格、柳條格、枕花格、錦紋格不可同日而語。在清代,許多窗欞格圖案已發展為套疊式,即兩種圖案相疊加,如十字海棠式、八方套六方式、套龜背錦式等。江南地區還喜歡用夔紋式,並由此演化為亂紋式,更進一步變異為粗紋亂紋結合式樣。
三:窗欞格的圖案及雕刻手法
門窗上的雕刻工藝,是中國工匠數千年來摸索形成的傳統技藝。中國古代窗的雕刻手法分為浮雕、透雕,然後有一些攢插,一些插接,它用了很多復雜的工藝。我們有時候一眼望過去,也就無非雕得比較花而已,但實際上他用了很多雕刻的工藝。過去工匠他注意很多細節部分,比如男人的肌肉跟女人的肌肉都完全不一樣,而在雕刻時,凡是設計到女人的時候,
臉上都非常平滑,而男人這種肌肉的起伏,它就雕得非常清楚。又比如,清代的時候有很多西方人到中國來進貢,因為這里有很多是洋人,是胡人,而在雕刻這些時,工匠又會區分開中國人與胡人,外國人。所以工匠在反映當時的那種歷史背景,他也是注意當時的社會現象,把這些現象通過門窗來保留下來,來一代一代傳下去,這也是一種民間文化的一種體現吧。
窗欞有板欞窗、格扇、隔斷、支摘窗、遮羞窗等之分。
窗子的傳統構造十分考究,窗欞上雕刻有線槽和各種花紋,構成種類繁多的優美圖案。透過窗子,可以看到外面的不同景觀,好似鑲在框中掛在牆上的一幅畫。
在傳統的房屋建築中,常會出現一些形狀不同的窗欞。如仙桃葫蘆,福壽延年,石榴蝙蝠,扇狀瓶形等等,極富裝飾趣味,然而更多的讓人在窗子中漫遊移步觀景,猶如在畫廊中賞畫。我們就會發現窗子不僅是畫,也是詩。比如在古典名詩中就有:「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畫棟朝飛南浦雲,珠簾暮卷西山雨。」「夢覺隔窗殘月盡,五更春鳥滿山啼。」「深秋簾幕千家雨,落日樓台一笛風。」「今夜偏知春氣暖,蟲聲新透綠窗紗。」窗子絕不是為了透光和通風。一個好的窗子應當是一個好的畫框。室人在面朝窗子時,首先感受到的應當是一幅優美的詩文圖畫,真讓人難已忘懷。
可能大家還不知道,我們很多文化內容它不是完全通過書本去傳達的,它有時候可以通過生活中實用的東西,比如中國古代門窗大量的這種版本小說,它都有圖畫去反映。這個的主體圖案可以反映一些比如三國演義中的經典畫面,如「單刀赴會」,「三英戰呂布」等。在乾隆盛世的時候,收藏風非常熱,這就反映到當時的窗欞上,在上面雕了很多「博古圖」,這也反映了當時的一種收藏生活.
再就是我們常見的一些花鳥人物。這些東西一代一代通過門窗傳達,它比書本更親切。因為古代不是每個人都去上學讀書的,很多人教育孩子的時候,他會抱著孩子在窗戶面前,說你看這就是……,他就把這個文化傳達了。我覺得在這點上,中國古代門窗在傳達文化上,不失是一個很好的途徑。
窗欞文化是歷史文化的組成部分,歷史文化存在於生活的各個領域和每個角落,在中國這樣一個歷史悠久的國度里,地名也好,村落也好,胡同街道也好,房屋建築也好,往往濃縮了歷史文化的精華。重視它們,研究它們,進而珍愛它們,在發展和建設中應該給予特殊的照顧。可惜的是,住在現代都市裡,古老建築多被拆除,高樓密集,窗外難見藍天綠地,陽光照射也顯得珍貴了。加之窗子的造形千篇一律,窗欞文化已經不復存在了,怎能不讓人感懷.
⑹ 中國古代傳統建築的特點大門的朝向是朝哪個方向
坐北朝南,在東南方就是巽位,或者西南方就是坤方,根據坐向不適宜見門就要根據城門訣來找副城門了。
⑺ 中國古代建築和外國建築的開門方式
這個並不絕對都是。
在我們國家特別是北方地區,建築物的方位如果允許的話,盡量都採用面南背北的方法布置。正門在南或者北。通過這扇門進入正屋,也就我們說的堂屋。這些並不是什麼硬性的規定。是經過很長的歷史階段,集人們群眾的智慧結晶得到的最合理的布置方式。人走著也很舒服,當然也受文化民俗的影響。
您說的,在國外都在山牆上開門,這也不新鮮。每個國家都有當地的文化元素影響建築的布局,包括門窗的留設。/但不管怎樣。滿足功能性需要是建築的首要任務。比如如果在嚴寒地區,門窗就設置的盡量的向陽一些,以滿足採光的需要。反之,在炎熱的地區就會設置的盡量避開陽光的直接照射。這一點是毫無疑問的。
關於門留在山牆或者檐牆上,這也要根據房間的布局。當地的環境、文化、民俗等情況來看,不是一概而論的。
⑻ 古代城門為什麼通常要往裡面開而不是往外開
古代的門不像現代的門,一個門框里安一扇門板,門框固定在牆上,門用銅葉片固定在門框上,在右在左,朝里朝外,隨便怎樣都行。古代的門不裝在門框上,而是插在門框內側上下、房屋內牆的「戶樞」上,兩塊門扇繞著樞紐轉,戶樞必須牢牢地固定在牆上,而且門的下方還安有戶檻(門檻),這都限制了門只能朝里轉動。如上圖,公共建築(如寺廟、宮殿、城門)的大門,門外往往還砌有起防護、裝飾作用的磚包石門,有這個堅固的石門在外,里頭的木門如何向外打開?
第三,古代的城門都設在城門洞子中間靠前的位置,這是一個特殊的地方,門扇轉動的區域與前後牆面並不在一個平面上,而是要往裡凹進去許多,門就固定在凹進去的上下角的石制戶樞上。這么做,一方面可以有地方固定戶樞和門軸,還可以對木製樞、軸起到保護作用;另一方面,門在打開時,可以盡量靠牆里,減少對人馬通行的阻礙。
城門往內開,則大門的所有重要構建都在城門的內側,有利於保護城門。
第四,古代城門固然能起到防止敵軍沖入城內的作用,然而那不是它的主要作用。在古代戰爭中,發生圍城戰時,在城池防守最為薄弱的城門外,往往要屯守重兵,決戰於城外。即便當敵兵沖到城門口,守兵急於關門時,是朝外開的門好關呢,還是朝內的好關?當然是朝內的門好關,且呈往外頂住之勢!(圖為北京城正面的正陽門,門洞遠景為正陽門箭樓)
有人說,當攻城士兵撞擊城門時,朝外開的門比朝內開的門更容易承受巨大的沖擊力。實際上這純屬想當然耳,在重型撞城錘、沖城車的沖擊下,門無論朝哪個方向開,都是沒有什麼不同的。如果敵軍已開始撞擊城門了,這時木製包鐵的門已不能維持太久,城內守兵在此時必須在門後迅速堆放大量磚石,甚至直接將城門堵死。否則城門須臾即破,或被敵人縱火燒毀,大批敵軍將由此湧入。兩扇木門,能起多大作用?誰能靠兩扇木門守城?
第五,城門遇到攻城器械的機會是很少的,絕大多數時候,即和平時期,城門只能「防君子不防小人」,每天辰開夜閉,吱吱呀呀、悠閑自在地過著它安生的太平日子……敵人來了,還得靠城牆,靠無畏的戰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