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南瓜又被叫做什麼
南瓜(nangua)(Cucurbita moschata)俗名倭瓜、番瓜、北瓜。原產於南美洲,後傳入我國。一年生蔓生草本。莖長達數米,節處生根,粗壯,有棱溝,被短硬毛,卷須分3~4叉。單葉互生,葉片心形或寬卵形,5淺裂有5角,稍柔軟,長15~30厘米,兩面密被茸毛,沿邊緣及葉面上常有白斑,邊緣有不規則的鋸齒。花單生,雌雄同株異花。雄花花托短。花萼裂片線形,頂端擴大成葉狀。花冠鍾狀,黃色,5中裂,裂片外展,具縐紋。雄蕊3枚。花葯靠合,葯室規則S形折曲。雌花花萼裂顯著,葉狀,子房圓形或橢圓形,1室,花柱短,柱頭3,各2裂。瓠果,扁球形、壺形、圓柱形等,表面有縱溝和隆起,光滑或有瘤狀突起。似桔瓣狀,呈橙黃至橙紅色不等。果柄有棱槽,瓜蒂擴大成喇叭狀。種子卵形或橢圓形,長1.5~2厘米,灰白色或黃白色,邊緣薄。花期5~7月,果期7~9月。原產於亞洲南部,世界各地均有栽培。果實作蔬菜;種子含油可食用,種子(南瓜子)和瓜蒂常入葯,能驅蟲、健脾、下乳。
南瓜含有澱粉、蛋白質、胡蘿卜素、維生素B、維生素C和鈣、磷等成分。其營養豐富,為農村人經常食用的瓜菜,並日益受到城市人的重視。不僅有較高的食用價值。而且有著不可忽視的食療作用。據《滇南本草》載:南瓜性溫,味甘無毒,入脾、胃二經,能潤肺益氣,化痰排濃,驅蟲解毒,治咳止喘,療肺癰與便秘,並有利尿、美容等作用。近年來,國內外醫學專家、學者研究實驗表明,食南瓜,還有治療前列腺肥大(南瓜子可治前列腺肥大)、預防前列腺癌、防治動脈硬化與胃粘膜潰瘍、治糖尿病、化結石等作用。
【科屬】為葫蘆科植物南瓜的果實。
【別名】倭瓜、番瓜、麥瓜、飯瓜。
❷ 「南瓜」來自哪裡為啥在天災時,它又被稱為「救命瓜」
我們常見的南瓜,其實,有三種:其一是南瓜;其二是筍瓜;其三是西葫蘆。古時候,南瓜不管是在貧苦人家,還是在一些官宦人家,都是十分受歡迎的。但是,在那個時候,它還不叫南瓜,而叫“倭瓜”。
在中國江南區,每逢立春更是家家吃南瓜,以示迎春。此時,一些文人雅士在快要成熟的小巧“桃南瓜”表皮刻上詩文或圖案,隨著瓜的成熟,瓜皮上便留下了美麗的圖畫和詩文,於是,把它擱置於案頭,這樣的話則可增添一些生活情趣。
❸ 南瓜為什麼又叫倭瓜
中國人曾誤以為南瓜來自日本 故名之為「倭瓜」。南瓜傳入中國有多條路徑,但以廣東、福建、浙江為最早。國人初期誤以為南瓜來自日本,故名之為「倭瓜」,因日本在中國之東,所以又稱南瓜為「東瓜」,此外還有進一步誤會為產自朝鮮半島,名之曰「高麗瓜」,而日本人則以為南瓜來自中國,所以稱它為「唐茄子」(當時日本人將中國產品概稱為唐物)。
南瓜原產於南美洲,已有9千年的栽培史,哥倫布將其帶回歐洲,以後被葡萄牙引種到日本、印尼、菲律賓等地,明代開始進入中國。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說:「南瓜種出南番,轉入閩浙,今燕京諸處亦有之矣。二月下種,宜沙沃地,四月生苗,引蔓甚繁,一蔓可延十餘丈……其子如冬瓜子,其肉厚色黃,不可生食,惟去皮瓤瀹,味如山葯,同豬肉煮食更良,亦可蜜煎。」
值得注意的是,元代賈銘在《飲食須知》中也曾提到「南瓜」,他說:「南瓜,味甘,性溫,多食發腳氣黃疸。同羊肉食,令人氣壅。忌與豬肝、赤豆、蕎麥面同食。」但此時哥倫布尚未發現美洲大陸,而中國亦未發現南瓜的其他野生種,因此書中「南瓜」絕非今天我們所說的南瓜,而是其他的瓜類植物。只是今天的南瓜也不適合與羊肉同食,故以訛傳訛,甚至派生出「南瓜早就傳入中國」「亞洲也是南瓜原產地」等等錯誤的說法。
南瓜的優點非常明顯,它產量大、易成活、營養豐富,荒年可以代糧,故又稱「飯瓜」「米瓜」。《北墅抱瓮錄》中說:「南瓜愈老愈佳,宜用子瞻煮黃州豬肉之法,少水緩火,蒸令極熟,味甘膩,且極香。」所謂「子瞻煮黃州豬肉之法」,就是蘇東坡製作東坡肉的方法,可見人們已將南瓜視為珍物。
從古籍上看,當時人們不僅吃果實,還吃葉,比如「以葉作菹,去筋凈乃妙」,花亦能食,「泡以開水鹽漬之,署日以代乾菜」,但食花需去其心和須,否則太苦,而南瓜莖則可以「織屨及繅作絲為絛紃等物」。此外還用南瓜泡酒,被認為有利於保健,《本草求原》載:「蒸曬浸酒佳。其藤甘苦、微寒。平肝和胃,通經絡,利血脈。」
有趣的是,光緒之前甚少見「南瓜」之說,多以「番瓜」「翻瓜」「蕃瓜」「房瓜」「窩瓜」稱之,一方面是說它來自海外,一方面是說它體量巨大,此外還有「金瓜」一說,因為它色澤金黃,且有葯用價值。鴉片泛濫時,南瓜常被用作葯物,以治療煙癮。
南瓜傳入中國有多條路徑,但以廣東、福建、浙江為最早。國人初期誤以為南瓜來自日本,故名之為「倭瓜」,因日本在中國之東,所以又稱南瓜為「東瓜」,此外還有進一步誤會為產自朝鮮半島,名之曰「高麗瓜」,而日本人則以為南瓜來自中國,所以稱它為「唐茄子」(當時日本人將中國產品概稱為唐物)。
到了清代中後期,南方南瓜沿大運河向北移栽,特別是山東,成了北方南瓜種植重鎮,人們開始意識到此瓜應自南來,「南瓜」之稱開始流行。
❹ 「南瓜」為什麼很長一段時間叫「倭瓜」,背後有何故事
因為開始以為南瓜是從日本引進過來的,我們知道以前對日本的稱呼有倭寇這一說,也許這南瓜就是取了「倭寇」的「倭」一字,南瓜最初被稱為倭瓜。不過「倭」字在漢語里是矮的意思,同樣的,也是說明了南瓜的形狀。
南瓜在西方的萬聖節會用來做成嚇人的燈,有個古老的西方傳說,就記載了一個叫做傑克的小男孩,淘氣得將魔鬼騙上了樹,因此被魔鬼懲罰,其亡靈只能游盪在混沌之間,為了看清路途,傑克只好將南瓜中間掏空,放上蠟燭,做出一個簡單的燈籠,一路提著照明。正因為南瓜的形態矮矮胖胖的,可以把瓜心去掉,有很大空間可以放上蠟燭,再把外皮做鏤空,一個燈籠就出來了。
❺ 南瓜最早是什麼時候傳入中國的
南瓜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的農作物之一,學術界一般認為南瓜的起源地是美洲。美國農業部葫蘆科專家懷特克(Whitaker)曾在墨西哥東北部山區塔毛利帕斯州(Tamaulipas)的奧坎波(Oeampo)洞窟和秘魯胡阿沙·普雷塔(Huaca Prieta)遺址的出土發掘中發現,最早的南瓜在公元前3000年就已經開始栽培。
而中國關於南瓜的最早記載則要追溯到元代賈銘的《飲食須知》,書中寫道:
「南瓜,味甘,性溫,多食發腳氣黃疸。同羊肉食,令人氣壅。忌與豬肝、赤豆、蕎麥面同食。」
這是史書上第一次明確提到南瓜一詞,很多讀者以此認為中國早在元代就有了種植南瓜的歷史。然而,這樣的理解是不對的。按照賈銘的生平來說,《飲食須知》應成書於14世紀左右,而此時的美洲大陸還處在世界版圖的空白區域。換句話說,哥倫布是1492年才發現新大陸的,這距離賈銘成書的時期差了一百年,那麼南瓜又是如何傳入中國的呢?要知道,南瓜開始在世界范圍普及就是在哥倫布發現美洲後,隨著殖民擴張的到來,南瓜開始從美洲迅速流入歐洲,亞洲。
❻ 南瓜又被叫做什麼
南瓜又名麥瓜、番瓜、北瓜,筍瓜、倭瓜、金冬瓜,台灣話稱為金瓜,原產於北美洲。
❼ 南瓜什麼時候傳入中國的
元人賈銘《飲食須知》是後人託名之作,其中有關南瓜的內容主要應出於《本草綱目》,同時陰瓜、金瓜等所謂南瓜信息為疑似、誤會之言,所謂新大陸發現前我國古籍中已有南瓜的信息均不可靠,我國南瓜應是外來物種。李時珍所說「南瓜種出南番,轉入閩浙」並非指南瓜進入我國大陸後的傳播過程,而是說葡萄牙(佛郎機)殖民者由廣東轉閩、浙沿海尋求貿易,南瓜即由這批番人傳來,時間應在明正德末年以來的20多年間。明人有關文獻信息充分表明,明朝南瓜分布中心不在華南、東南沿海的粵、閩、浙三省,而是明朝南、北兩京間的蘇、皖、魯、冀、晉五省,南瓜首先是在這以南、北兩京為中心,以運河為紐帶,地緣關系較為緊密的區域內傳播擴散而形成分布優勢。綜觀當時中葡外交、商貿關系的具體過程和我國南瓜迅速傳播發展的實際狀況,南瓜更有可能是明正德十五、六年即公元1520-1521年間由葡萄牙使者分別帶到南、北兩京,由此形成以兩京為中心、北略勝於南的分布格局。南瓜、北瓜屬於南瓜不同品種,最初即同時出現,應與這種兩京為中心的分布格局有關,反映了南北不同的品種源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