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國有名的泥塑有哪些
陝西鳳翔彩繪泥塑,始於先秦西周時期,流傳民間三千年之久,是至今我國保留最古老、最具民族特色的泥塑類手工製品。 鳳翔泥塑的色彩別具一格,非常鮮艷,對比強烈。它用色不多,以大紅、大綠和黃色為主。以黑墨勾線和簡練的筆法塗染,給人以 明快醒目的感覺。
泥人張與惠山泥人
民間藝人用天然的或廉價的材料,能夠作出精美小巧的工藝品,博得民眾的喜受。在明清以後,民間彩塑贏得了老百姓的青睞,其中最著名的是天津的"泥人張"和無錫的惠山泥人。
泥塑藝術品在社會上仍然流傳不衰,尤其是小型泥塑,既可觀賞陳設,又可讓兒童玩耍。幾乎全國各地都有生產,其中著名的產地有無錫惠山、天津「泥人張」、陝西鳳翔、河北白溝、山東高密、河南浚縣、淮陽以及北京。
㈡ 中國的傳統藝術有哪些
1、琴棋書畫
在中國古代,彈琴(古琴)、弈棋(圍棋)、書法(毛筆)、繪畫(國畫)是文人騷客(包括一些名門閨秀)修身養性所必須掌握的技能,合稱琴棋書畫。
古琴是中國最古老的彈撥樂器之一,圍棋是由中國首創,書法是中國特有的一種傳統藝術,水墨畫也是中國獨有。所以,琴棋書畫體現著中國悠久的歷史和傳統的文化。
2、戲曲
戲曲是中國傳統的戲劇形式,它的起源歷史悠久。據不完全統計,我國各民族地區的戲曲劇種,約有三百六十多種,傳統劇目數以萬計。
比較流行著名的劇種有:京劇、崑曲、越劇、豫劇、湘劇、粵劇、秦腔、川劇、評劇、晉劇、漢劇、潮劇、閩劇、祁劇、河北梆子、安慶黃梅戲、湖南花鼓戲……等等五十多個劇種,尤以京劇流行最廣,遍及全國,不受地區所限。
3、皮影戲
皮影戲,發源於我國西漢時期的陝西,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是世界上最早由人配音的活動影畫藝術,有人認為皮影戲是現代「電影始祖」。
在中國,不少的地方戲曲劇種都是從皮影戲中派生出來的,而皮影戲所用的幕影演出道理,以及表演藝術手段,對近代電影的發明和現代電影美術片的發展也起到了重要的先導作用。由此可見,皮影藝術在中國乃至世界上擁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4、剪紙
剪紙是中國最普及的民間傳統裝飾藝術之一,有著悠久的歷史。全國各地都能見到剪紙,甚至形成了不同地方風格流派。
剪紙不僅表現了群眾的審美愛好,還含蘊著民族的社會深層心理,也是中國最具特色的民藝之一,其造型特點尤其值得研究。民間剪紙在表現形式上有著全面、美化、吉祥的特徵,同時民間剪紙用自己特定的表現語言,傳達出傳統文化的內涵和本質。
5、泥塑藝術
是我國一種古老常見的民間藝術。它以泥土為原料,以手工捏製成形,或素或彩,以人物、動物為主。我國泥塑藝術可上溯到距今4千至1萬年前的新石器時期,史前文化地下考古就有多處發現。
中國泥塑藝術最著名的有天津「泥人張」、無錫惠山泥人、敦煌石窟彩塑等。如今,泥塑藝術是人們追求返璞歸真的具體寫照。
㈢ 中國還有哪些著名的泥塑你最喜歡哪一種為什麼
啊對了,還有潮州浮洋泥塑與天津泥人張、無錫惠山泥人、蘇州泥塑,是「四大名塑」。
㈣ 泥塑作品有哪些
天津「泥人張」,無錫彩塑,鳳翔,浚縣。
敦煌莫高窟以其豐富多彩的壁畫而成為敦煌藝術中的耀眼部分,但就石窟藝術而言,雕塑、建築、壁畫三者是互為依存的統一整體,其中雕塑部分由於是佛教供奉的主要神靈,在石窟中處於顯著的位置,因而是石窟藝術的主題。
莫高窟因系沙礫性岩石,質地疏鬆,不宜雕鑿,所以佛像多為敷彩泥塑。保存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彩塑約729個,其中「影塑」456個。
從造型風格的變化來看,大致可分為兩個階段,以孝文帝太和改制為界線。改制前的作品風格較多地保留有外來佛像藝術的痕跡;改制後的佛像造型更多地受中原「秀骨清像」藝術風格的影響。
敦煌泥塑製作工藝特色
敦煌雕塑在製作上分泥塑和彩繪兩個過程,所以又稱彩塑。泥塑階段除幾個唐代巨佛為石胎泥塑外,一般都是用木頭作身架,外面用穀草、蘆葦或芨芨草捆紮身架,塑泥一般有兩層,里層用草泥粗塑,外層用紙漿泥或棉花泥精塑,塑造完畢,干後上色即完工。
影塑部分一般先用模型塑好,然後貼在壁上,經描繪後有浮雕效果,這種工藝兼有彩塑和壁畫的功能,使得三維的彩塑和二維的壁畫在石窟內的組合更加協調和渾然一體。塑像造型圓渾,形體結構以外來佛像粉本為主,呈式化較強,效果統一完整,但不夠精確。
造型技巧還保留著石雕手法,沒有充分發揮泥塑自身特有的舒展性能。魏晉南北朝時期塑像的形體比例有一個漸進過程,佛像菩薩的身段漸趨修長,至西魏由於中原審美觀念的影響,人體比例誇張到高峰。
㈤ 中國民間藝術有哪些的簡單介紹
中國民間藝術有:
1、琴棋書畫
在中國古代,彈琴(古琴)、弈棋(圍棋)、書法(毛筆)、繪畫(國畫)是文人騷客(包括一些名門閨秀)修身養性所必須掌握的技能,合稱琴棋書畫。古琴是中國最古老的彈撥樂器之一,圍棋是由中國首創,書法是中國特有的一種傳統藝術,水墨畫也是中國獨有。所以,琴棋書畫體現著中國悠久的歷史和傳統的文化。
㈥ 中華傳統文化中泥人的民間藝術的介紹
泥人張彩塑為天津市的一種民間文化,著名的漢族傳統手工藝品之一。作為北方流傳的一派民間彩塑,創始於清代道光年間,是天津藝人張明山於19世紀中葉創造的彩繪泥塑藝術品,現為天津市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泥人張彩塑被公認為是天津的一絕,早在清代乾隆、嘉慶年間就已經享有很大聲譽。泥人張把傳統的捏泥人提高到圓塑藝術的水平,又裝飾以色彩、道具、形成了獨特的風格。
泥人張,由清末時期的民間手工藝人張明山所創,這種彩塑造型生動傳神,色彩簡雅,表現題材以人物肖像和戲曲故事為主。與敦煌、麥積山等古代造像的宗教性不同,泥人張從誕生起就取材於市井、親近著百姓。
(6)中國有哪些泥塑藝術擴展閱讀
泥人的工藝及特性:
「泥人」所用材料是含沙量低、無雜質的純凈膠泥,經風化、打漿、過濾、脫水,加以棉絮反復砸揉而成為「熟泥」,其特點是粘合性強。輔助材料還有木材、竹藤、鉛絲、紙張、絹花等。塑造好的作品應避免陽光直射或置於爐火周圍,正確的晾乾方法應是自然風干。
「泥人」徹底乾燥後要入窯烘燒,溫度要達700℃左右,出窯後經打磨、整理即可著色。彩塑的用色,比過去有了很大的進步。過去的顏料為水粉色,覆蓋力差,容易爆裂、脫落、褪色,不能長久保存。
隨著科技的發展,如今使用丙烯色,盡管價格較貴,但優點很多,覆蓋力強、不爆裂、不脫落、不易褪色,干後不溶於水,因此可以用水沖洗,一件完整的作品需要30天左右。
㈦ 中國四大泥塑的特點
陝西鳳翔泥塑:無錫惠山泥人:分為「粗貨」和「細貨」兩類,粗貨就是泥耍貨,如大阿福等多以喜慶題材為主,寄託民間美好願望,其造型粗獷簡潔,色彩鮮艷,揮灑寫意,形神兼備,細貨就是手捏戲文,取材於戲曲人物,神話傳說,民風民俗,人物塑造傳神,色彩明麗。
無錫惠山泥人取當地的水稻田一米深處的烏土為原料。工藝較為復雜,被譽為「』無錫三寶」之一,其手捏戲文和大阿福名滿天下,廣為人知,被視為最富有東方色彩的民間彩塑。鳳翔彩塑主要分布在城關鎮六營村及周邊地區。鳳翔彩繪泥塑有三大類,一是泥玩具,以動物造型為主,多是十二生肖。二是掛片,有臉譜、虎頭、牛頭、獅子頭、麒麟送子、八仙過海等,三是立人,只要是民間傳說以及歷史故事中的人物造型。鳳翔泥塑共有170多個花色品種。製作中使用黑黏土、大白粉、皮膠等,在全國眾多泥塑中獨樹一幟。鳳翔泥塑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和較高的民俗文化、民間藝術和美學研究價值,深為有關專家所矚目。
潮州大吳泥塑:起源於我國廣東省潮安縣浮洋鎮大吳村,它的主要特點是「壓泥成片,褶片成衣」,其泥塑種類繁多,有戲曲形象,有喜童、有玩具,有神像,其中以戲曲形象為主,捏制起來有一整套工序,大吳泥塑最大的特色就是「貼塑」,出名也是靠「貼塑」,大吳泥塑用泥是當地的「牛犟土」,含水量比較多、質地重,做起衣服的靈動感非常困難,只有少部分工匠掌握這門手藝。這門手藝不外傳並且傳男不傳女。
天津泥人張:是捏塑世家,作品以寫實為主,人物造型,音容笑貌,色彩裝飾,無不強調一個「像」字,其子孫繼承祖業,為我國彩塑藝術作出了不朽的貢獻,泥人張彩塑具有鮮明的現實主義特色,能刻畫出人物性格、體態、追求解剖結構,誇張合理,取捨得當,用色敷彩,匠心獨特,形成了獨立的體系,達到了形神兼備,令人愛不釋手。泥人張用泥是含沙量少無雜質的純凈膠泥,經風化、打漿、過濾、脫水,加以棉絮反復敲打成「熟泥」,其粘合性很強。
㈧ 活靈活現的傳統泥塑有哪些
泥塑始於中國古代圖騰崇拜、生殖崇拜、神靈崇拜。《太平御覽》卷七十八引漢代應召力《風俗通》說:「天地開辟,未有人民;女媧摶黃土為人,劇務力不暇供,乃引繩於泥中,舉以為人。,』女媧摶土造人,這大概是中國神話故事中最具影響的泥塑創造活動。經過幾千年的文化傳承,泥塑在民間已經演變為與普通生活相關的一種人們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具有很深的中國地方特色。
天津泥人張
「泥人張」是北方民間彩塑的代表,它創始於清代末年。「泥人張,,創始人叫張明山,生於天津,家境貧寒,自小跟父親以捏泥人為業,養家糊口。他心靈手巧,富於想像,時常在集市上觀察各行各業的人,在戲院里看多種角色,偷偷地在袖口裡捏制。他捏出來的泥人個個逼真,一時傳為佳話。他繼承傳統的泥塑藝術,從繪畫、戲曲、民間木版年畫等姊妹藝術中汲取營養。他的泥人,有民間故事中的人物,也有小說戲曲中的角色,有表現勞動人民現實生活中瞬間的形象,有正面人物,還有反面人物,具有濃厚的趣味性。老百姓都喜愛他的作品,親切地送給他一個稱號——「泥人張」。
「泥人"所用材料是含沙量低、無雜質的純凈膠泥,經風化、打漿、過濾、脫水,加入棉絮反復砸揉製成為「熟泥」,其特點是黏合性強;輔助材料還有木材、竹藤、鉛絲、紙張、絹花等;塑造好的作品置於爐火周圍或是自然風干。
「泥人」徹底乾燥後要人窯烘燒,溫度要達700攝氏度左右,出窯後經打磨、整理即可著色。彩塑的用色,現在比過去有了巨大的進步。過去的顏料為水粉色,覆蓋力差,容易爆裂、脫落、褪色,不易長久保存。隨著科技的進步,現在使用丙烯色。盡管丙烯色價格較貴,但優點很多,覆蓋力強、不爆裂、不脫落、不易褪色,干後不溶於水,可以用水沖洗。完成一件作品大概需要30天的時間。
鳳翔泥塑
陝西鳳翔彩繪泥塑,始於先秦西周時期,流傳民間3000年之久,是我國至今保留最古老、最具民族特點的泥塑類手工製品。其彩繪紋樣與西周時期的青銅器紋飾不盡相同。以花鳥魚蟲、祥鳥瑞獸為主的意象造型是中國古代圖騰崇拜、生殖崇拜、神靈崇拜的遺留,反映出圖騰時代的文化特色。
陝西鳳翔彩繪泥塑,造型優美,生動形象,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泥塑內容有人物、動物,也有植物,大多是空心的圓型塑,也有浮雕式的掛片。其製作方法簡單易行,將黏土和紙漿攪拌成塑泥,先做好模子,翻成胎坯晾乾,上白色底粉,隨後塗彩、繪畫和上光。
鳳翔泥塑的色彩別具一格,非常艷麗,對比強烈。它用色不多,以大紅、大綠和黃色為主。以黑墨勾線和簡練的筆法塗染,給人以明快醒目的感覺。
近年來鳳翔彩繪泥塑主要分布在城關鎮六營村及周邊地區。相傳在明代的時候,朱元璋軍隊中的第六營兵士扎營於此,這個村便命名為「六營」。六營中那些來自江西的兵士有制陶手藝,閑著沒事,就和土為泥,捏制各種形態的泥活兒當做玩具,並且彩繪示人。後來軍士轉為地方居民,其中部分人重操舊業,利用當地黏性很強的板板土,和泥捏塑泥人,制模做偶,然後到各大廟會出售。當地老鄉購泥塑擺放家中,用以祈子、護生、辟邪、鎮宅、納福。六營村的脫胎彩繪泥偶因此聞名,並世代相傳,成為我國民間美術中獨具特色的精品,在國內外享有盛名。
惠山泥人
與北方「泥人張"相呼應的是江蘇無錫的惠山泥人。
在這里,一到農閑季節,差不多家家都做泥人,自古有「家家善塑,戶戶繪彩」的說法。每到過年,在廟會和集市上,人們托個盤子,盤子里放著自己做的泥人四處叫賣,這也是農家的一份收人。在清代,彩塑師王春林製作五盤泥孩兒進獻,得到清代乾隆皇帝的賞識。清同治到光緒年間,出現大量以戲劇為題材的戲文泥人,這也是惠山泥人歷史上最興盛的時期。這一時期,惠山有作坊、店鋪40多家,專業匠師30多人。慈禧太後60大壽時,地方官把一套大型手捏戲文泥人「蟠桃會」供獻內廷,從此惠山泥人成為貢品。
惠山泥人題材多為戲劇人物,如祈福避邪的春牛、老虎、大阿福、壽星等。惠山泥人造型豐滿、簡練,誇大頭部,重點刻畫表情。匠人尤其重視彩繪,有「三分坯子七分畫"之說。常用的色彩有大紅、綠、金黃、青等原色,對比強烈,主次分明。
在惠山泥人中,惠山大阿福是人們最熟悉也最受老百姓喜愛的。在惠山還流傳著這樣的民間故事。在很久以前,惠山一帶野獸橫行,危害孩童。有個叫「沙孩兒」的小孩,勇斗猛獸,為民除害。為了紀念「沙孩兒」,人們用惠山的黏土塑造了勇敢的「沙孩兒」形象。後來,經過歷代藝人不斷地加工完善,這個寄託著人們對美好生活嚮往的藝術形象,就在人們心中永遠地紮下根來。
高密泥塑
山東高密泥塑已有400多年的歷史。在明朝隆慶、萬曆年間,這里的農民就自己設計用泥製成一種叫「鍋子花"(也稱泥墩子)的焰火出售。
後來又把裝火葯的泥坯塑成娃娃型,焰火放過以後,再當玩具或裝飾品擺放。以後泥塑的種類逐漸增多,有老虎、獅子、猴子、小狗、小貓、雞、鴨等動物,也有「白蛇傳」、「西遊記」、「牛郎織女」等經典故事,並且塗以各種色彩,使其生動形象。
從此,泥塑不再是焰火的附屬品,而發展為一種獨立的手工藝術品了。到清朝乾隆年間,聶家莊泥塑又借鑒了楊家埠年畫的藝術特點,在表現手法上和著色上進行改革,並逐步增加了音效和局部動作,使聲音、色澤、動作合為一體。每逢集市,都有賣泥玩具的。民間流傳著「孩子哭,找他媽,他媽買個泥娃娃,逗得孩子樂哈哈」的民謠。可見當時泥玩具深受孩子們的喜愛。
㈨ 中國十大傳統文化民間藝術
1、琴棋書畫
在中國古代,彈琴(古琴)、弈棋(圍棋)、書法(毛筆)、繪畫(國畫)是文人騷客(包括一些名門閨秀)修身養性所必須掌握的技能,合稱琴棋書畫。古琴是中國最古老的彈撥樂器之一,圍棋是由中國首創,書法是中國特有的一種傳統藝術,水墨畫也是中國獨有。所以,琴棋書畫體現著中國悠久的歷史和傳統的文化。
2、戲曲
戲曲是中國傳統的戲劇形式,它的起源歷史悠久。據不完全統計,我國各民族地區的戲曲劇種,約有三百六十多種,傳統劇目數以萬計。比較流行著名的劇種有:京劇、崑曲、越劇、豫劇、湘劇、粵劇、秦腔、川劇、評劇、晉劇、漢劇、潮劇、閩劇、祁劇、河北梆子、安慶黃梅戲、湖南花鼓戲……等等五十多個劇種,尤以京劇流行最廣,遍及全國,不受地區所限。
3、皮影戲
皮影戲,發源於我國西漢時期的陝西,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是世界上最早由人配音的活動影畫藝術,有人認為皮影戲是現代「電影始祖」。在中國,不少的地方戲曲劇種都是從皮影戲中派生出來的,而皮影戲所用的幕影演出道理,以及表演藝術手段,對近代電影的發明和現代電影美術片的發展也起到了重要的先導作用。由此可見,皮影藝術在中國乃至世界上擁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4、剪紙
剪紙是中國最普及的民間傳統裝飾藝術之一,有著悠久的歷史。全國各地都能見到剪紙,甚至形成了不同地方風格流派。剪紙不僅表現了群眾的審美愛好,還含蘊著民族的社會深層心理,也是中國最具特色的民藝之一,其造型特點尤其值得研究。民間剪紙在表現形式上有著全面、美化、吉祥的特徵,同時民間剪紙用自己特定的表現語言,傳達出傳統文化的內涵和本質。
5、泥塑藝術
泥塑藝術是我國一種古老常見的民間藝術。它以泥土為原料,以手工捏製成形,或素或彩,以人物、動物為主。我國泥塑藝術可上溯到距今4千至1萬年前的新石器時期,史前文化地下考古就有多處發現。中國泥塑藝術最著名的有天津「泥人張」、無錫惠山泥人、敦煌石窟彩塑等。如今,泥塑藝術是人們追求返璞歸真的具體寫照。
6、編織工藝(中國結)
編織工藝在中國有著久遠的歷史,早在一千多年前的遼代已有了精美的編織生活用品。清代以後更是遍及生活的各個領域,其編織用材多種多樣,有柳條編、藤條編、高粱桿編、草編、竹編、繩編、金屬編等。其實,中國結是中國特有的民間手工編結裝飾品,始於上古先民的結繩記事,是一種造型獨特、絢麗多彩、內涵豐富的傳統吉祥飾物。
7、木偶
木偶藝術在我國有著悠久的發展歷史,最早的木偶可能與奴隸社會的喪葬俑有關。木偶戲是由藝人操作木偶表演故事的一種戲曲形式,中國的木偶戲興起於漢代。如今,木偶戲的類別也很豐富,有遼西木偶戲、漳州布袋木偶戲、泉州提線木偶戲、晉江布袋木偶戲、邵陽布袋木偶戲、高州木偶戲、潮州鐵枝木偶戲、川北大木偶戲、石阡木偶戲、陽提線木偶戲、泰順葯發木偶戲、臨高人偶戲等分支。就演出形式而言,可概括為提線木偶、杖頭木偶、布袋木偶、鐵枝木偶、葯發木偶五種。
8、雜技
大約在新石器時代,中國的雜技就已經萌芽。漢代是中國雜技的形成和成長期,漢代角抵戲迅速充實內容,增加品種,提高技藝,終於在東漢時代形成了一種以雜技藝術為中心匯集各種表演藝術於一堂的新品種——「百戲」體系。中國雜技有嚴密的內向性,每一種技藝都是代代相傳。同時還有地域性,如中國北部的河北省吳橋縣就是有名的雜技之鄉。雜技藝人尊師重藝,對先輩傳下來的技藝,總是千方百計的保存下來,傳遞下去。
9、風箏
風箏為中國人發明,相傳墨翟以木頭製成木鳥,研製三年而成,是人類最早的風箏起源,後來其學生魯班用竹子,改進墨翟的風箏材質,更而演進成為今日多線風箏。當今,我國的放風箏活動,在對外文化交流,加強與世界各國人民友誼,發展經濟和旅遊事業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山東濰坊每年都會舉辦風箏節。
10、舞龍舞獅
舞龍舞獅是我國優秀的民間藝術,每逢元宵佳節或集會慶典,民間都以舞龍舞獅前來助興。這一習俗起源於三國時期,南北朝時開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中國民俗傳統,認為舞龍舞獅可以驅邪辟鬼。故此每逢喜慶節日,例如新張慶典、迎春賽會等,都喜歡打鑼打鼓,舞龍舞獅助慶。以上十大中國民間藝術,都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最珍貴的藝術瑰寶。它們凸顯出「中國范兒」,不僅廣受國際友人的歡迎,也在中國人民的世代傳承之下,不斷發揮出新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