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國訊息 > 中國外交為什麼要堅持實事求是

中國外交為什麼要堅持實事求是

發布時間:2022-09-26 19:35:23

㈠ 中國始終奉行的外交政策是什麼

中國始終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包括一貫堅持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以及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基礎上發展演變而來的其他政策措施處理辦法。

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是我國對外政策的宗旨;維護我國的獨立和主權,促進世界和平與發展,是我國對外政策的基本目標;建立國際經濟政治新秩序,是我國外交為之奮斗的基本目標。 獨立自主是我國對外政策的基本立場;加強同第三世界國家的團結與合作是我國對外政策的基本立足點。

半個世紀以來,「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幹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不僅成為中國奉行獨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礎,而且也被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接受,成為規范國際關系的重要准則。

(1)中國外交為什麼要堅持實事求是擴展閱讀

中國國家的社會主義性質、中國的國際地位和切身利益都決定了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是中國對外政策的宗旨和首要目標。

首先,中國在近代歷史上是個遭受帝國主義欺壓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中國人民飽經戰亂和窮困之苦。中國人民經過長期奮斗,付出了高昂的代價,才贏得了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終於得以在和平的環境中建設自己的國家。中國人民從自己的悲慘遭遇中深刻體會到,和平是十分珍貴的。這樣的經歷和認識促使中國外交追求和平與發展的目標。

其次,中國是個社會主義國家。絕不會發動戰爭去侵略和奴役別國人民,也絕不願像過去那樣受別國維護的奴役促進和壓迫、社會主義的國家性質決定中國外交的宗旨和首要目標必須是和平與發展。

第三,中國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正在為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而奮斗,需要外部環境的不斷優化作為保證,和平是中國發展繁榮最根本的前提。這是中國外交把和平與發展作為宗旨和首要目標的重要原因。

最後,和平與發展是當今世界的兩大突出問題。從優化國際環境,維護中國的安全、領土完整和鞏固社會主義制度方面出發,也要把和平與發展作為中國外交的首要目標。

㈡ 我國為什麼要堅持對外開放基本國策

實行對外開放,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們黨根據國際形勢的發展變化和黨的中心工作的要求制定的重大戰略,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項基本國策。

實踐充分證明,實行對外開放,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有利於推動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有利於促進我國科技進步和創新,有利於提高我國國際競爭力和影響力,有利於為我國發展營造有利的國際環境,是推進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必由之路。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對外開放范圍、領域、層次不斷拓展,「一帶一路」建設全面推進,國際產能合作步伐加快,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深入實施。

從沿海開放到內陸沿邊開放,從引進來為主到引進來與走出去並重,從製造領域開放到服務領域開放,形成了多層次、全方位、寬領域的開放大格局。新一輪高水平的對外開放實現了發展的主動,進一步拓展了發展空間,也給低迷的世界經濟注入新的動力,給經濟全球化前景增添了亮色。


(2)中國外交為什麼要堅持實事求是擴展閱讀:

「打造對外開放新高地」有助於形成更高層次改革開放新格局。2013年9月至2018年4月,國務院先後批復設置了上海、廣東、天津、海南等12個自由貿易試驗區。這是在新時代推進改革開放的一項戰略舉措,在我國改革開放進程中具有里程碑意義。

我們將繼續發揮自由貿易試驗區改革開放試驗田作用,以制度創新為核心,大力轉變政府職能,實行高水平的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政策,加快形成公平開放統一高效的市場環境。

「推動多邊和雙邊合作深入發展」提供了全球治理改革的新路徑。經濟全球化是人類社會發展必經之路,多邊貿易體制為各國帶來了共同機遇。在各國相互依存日益緊密的今天,全球供應鏈、產業鏈、價值鏈緊密聯系,各國都是全球合作鏈條中的一環,日益形成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

中國主張堅定捍衛多邊貿易體制。近年來,中國始終支持二十國集團、亞太經合組織、上海合作組織、金磚國家等多邊機制在全球治理中發揮更大作用,推動國際秩序朝著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發展。

40年來,中國的發展得益於對外開放,高水平的開放推動了高水平的發展。面向未來,我們必將在更加開放的條件下,推動中國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以實際行動推動經濟全球化造福世界各國人民。

㈢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我國外交政策做了哪些重要調整其根本出發點是什麼

中共中央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中國外交政策的調整 70年代末、80
年代初,盡管國際局勢的基本特點仍然是美蘇兩個超級大國爭霸世界,但
是,隨著第三世界的崛起與壯大,日益成為國際政治中一支重要力量,日
本、西歐政治經濟實力迅速增強,逐漸擺脫美國的控制,中國加入聯合國
後,國際地位迅速提高,世界多極化趨勢進一步發展,和平與發展兩大戰
略問題日益突出。在此期間,中國也發生了極其深刻的變化。中國共產黨
十一屆三中全會完成了撥亂反正工作,實現了黨的工作重點轉移,中國進
入了社會主義建設的新時期。為了適應新的國際形勢,增強和團結維護和
平的力量,為了實現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宏偉目標,創造和維護
和平穩定的國際環境,在80年代初,中國在外交政策上進行了必要調整。
其主要內容是:(一)確定了爭取長期的國際和平環境,為社會主義現代化
建設服務的新時期對外政策總目標。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我黨經過仔細觀
察,冷靜分析,對戰爭與和平問題重新作了科學估計。和平和發展仍然是
當今世界的兩大主題。發展需要和平,和平離不開發展。霸權主義和強權
政治的存在,始終是解決和平與發展問題的主要障礙。世界要和平國家要
發展,社會要進步,經濟要繁榮,生活要提高,已成為各國人民的普通要
求。和平與發展這兩大問題關繫到世界的穩定與繁榮,關繫到中國社會主
義現代化建設的前途,也關繫到世界人民的長遠的、根本的利益。因此,保
衛世界和平,促進經濟發展,是中國在新時期外交工作的主要內容。(二)
更加突出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原則。獨立自主是中國對外政策的根
本原則。新中國成立以來,不管國際風雲如何變幻,中國始終堅持這一原
則。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獨立自主原則表達得更為完整與明確。獨立自
主就是從中國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發,獨立自主地制定和執行
本國的外交政策。中國的外交政策必須由中國人民自己來決定,反對任何
外來干涉,對待國際問題,完全根據事物本身的是非曲直來決定我們的態
度和立場,在涉及民族利益和國家主權的問題上,中國決不屆服於任何外
來壓力。中國是維護世界和平的堅定力量。中國獨立自主外交政策的一個
重要原則就是不同任何國家和國家集團結盟,不參加任何軍事集團。中國
永遠不稱霸,永不搞擴張,同時反對任何形式的霸權主義、強權政治和侵
略擴張行為。中國反對軍備競賽,主張公正、合理、全面、均衡的原則,實行
有效的裁軍和軍控。在處理國際事務中,我國嚴格遵守聯合國憲章和公認
的國際關系准則,堅持實事求是和伸張正義的原則。我們主張在互相遵重
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幹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等原則的
基礎上,建立和平、穩定、公正、合理的新秩序。(三)對外開放是長期的基
本國策。1982年12月,中國五屆人大五次會議通過的憲法把中共十一屆
三中全會提出的對外開放政策正式規定為中國的一項基本國策。世界經
濟的發展,打破了閉關鎖國的封閉式經濟,使世界成為一個整體。中華要
騰飛,必須打開國門,走向世界。我國的對外開放政策不僅適用於物質文
明建設,而且也適用於精神文明建設,包括學習外國的先進科學技術,普
遍適用的經濟行政管理經驗以及其它有益文化。我們的開放政策不僅適
用於發達國家,而且也適用於發展中國家和社會主義國家,只要對促進我
國經濟發展有利,我們就同他們進行合作。我國對外開放已初步形成了一
個有層次、有重點,由沿海向內地逐步推進的格局。我國實行對外開放以
來在吸收外資,引進技術和對外貿易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有力地促進
了中國現代化建設的發展。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我國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
外交政策,積極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國家合作,提高了我國的國際地位

㈣ 為什麼要實事求是如何做到實事求是

也談實事求是 劉復經一次,與朋友侃大山,聽到這樣一個故事:1998年,某縣遭受了特大洪災,因抗洪得力,雖有些損失,糧食卻不曾減產,當省委省政府問及*縣災情時,縣委書記除誇大災情外,還無中生有的說,該縣糧食大面積減產。結果,省政府明文規定*縣糧食必須自救而禁止外運,使得全縣近千萬噸糧食只能原地待「運」。一時間,露天倉庫蜂起,銀行銀根緊缺,老百姓手拿白條怨聲載道;過了幾年,中央落實教師工資,當省委省政府問及該縣教師工資到位情況時,*縣縣委書記吸取前次教訓,竟不顧全縣教師工資普遍沒有落實的實情,大談如何落實雲雲。結果,省委省政府撥給各縣的教育專款,*縣一分也沒有得到,使得*縣本來就十分清貧的教師不得不再次咬緊牙關。聽完這則現代寓言,我真為該父母官的壯舉鳴哀!其實,在現代的中國,這類當權者並不少見,究其原因,主要是這些領導嚴重背棄了我們黨的一貫方針政策——實事求是。當然,我們講實事求是,並不是考慮如何向黨和國家伸手,而是要根據實際情況決定工作方針、政策。「實事求是」是一種光明磊落、誠實正直的人格操守。「實事求是」意味著做老實人、說老實話、辦老實事。只有心地純潔、襟懷坦盪、光明磊落的人,才能做到不說顛倒黑白、混淆是非的假話,不說信口開河、無中生有的謊話,不說言不由衷、口是心非的違心話,不說無實際意義、不準備實行的空話;才能做到言行一致、知行統一,說到做到,重實際、求實效,言必信、行必果;才能不弄虛作假、不矯揉造作,不搞華而不實的花架子,不辦知行相悖的違心事和違背事理的昧心事。假如*縣的父母官,在洪災過後,能取得省委省政府的支持,發揮本縣糧食豐收的優勢,搞活流通,重建家園,也就不會出現不僅糧食變不了錢,反而還要為此付一大筆保管費的尷尬局面了。又假如,當省委省政府問及老師工資落實情況時,該父母官在本縣財經確實困難的前提下,如實上報,該縣教師就不會享受「空調」之苦了。當然,該父母官的兩次虛情假報,苦的是老百姓,受損的的卻是黨的形象,如此為政,又豈能取信於民,達到天下大治的目的呢?實事求是,是我們黨的一貫作風,也是取得中國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勝利的前提和保證。然而,現實生活中,卻有為數不少的黨員幹部,拋棄甚至違背了黨的實事求是的作風,造成了天怒民怨的局面,嚴重影響了黨在人民群眾中的聲望,後果是異常嚴重的。因此,我想奉勸我們中的一些幹部,要屏棄浮躁,深入實際,多多研究一下鄧小平同志的《講講實事求是》。果真這樣,則民生之幸!民族之幸!黨國之幸

㈤ 為什麼要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

從實際出發,就是我們想問題、辦事情要把客
觀存在的實際事物作為根本出發點。它要求我
們一定要根據客觀存在的事實,來決定我們的
思想和行動。第一,要堅持」主觀與客觀具體
的歷史的統一"。所謂堅持主觀與客觀具體的
統一,是指主觀思想要符合具體事物的狀況。
任何事物都是具體的,都有各自的實際特點。
一般的認識是抽象的,只有認真分析面對的實
際事物的特點,把一般的認識具體化,達到主
觀與客觀具體的統一,那才算真正做到了主觀
符合客觀。

㈥ 用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基本原理說明為什麼要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

物質決定意識,意識對物質有能動的反作用,這要求我們要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是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把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普遍真理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過程中。

在反對主觀主義特別是在反對其教條主義的斗爭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是毛澤東思想的精髓,是毛澤東思想的出發點、根本點,是中國共產黨必須始終堅持的思想路線。

(6)中國外交為什麼要堅持實事求是擴展閱讀

要從決策環境的客觀實際出發。決策環境從范圍上分,有國際環境、國內環境和所在組織單位的環境;從性質上分。

有自然環境(如地理環境、資源、氣候等)、社會環境(如政治、經濟、科技、文化等)、意識環境(如群眾的心理、觀念等)。決策者一方面要認識到環境對決策行為的影響,要適應環境,另一方面,要認識決策影響和改造環境的責任。

㈦ 中國對外關繫上要走的是什麼樣的道路

隨著中國影響力的增長,世界各國更加重視中國,相應對中國的期待值也加大,要求中國在國際事務中發揮更大的作用。同時,以相互借重維護自身利益的各種設想和考慮也應運而生。中國目前更加側重與各方建立合作對話機制,如「中非合作論壇」、「中阿(拉伯)合作論壇」等,這種機制是加強南南合作的有益方式,體現了發展中國家平等互利合作的精神。中國同時堅持奉行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與歐盟等國際、地區組織發展關系,這些都是出於促進全球的和平、發展與合作,而不是出於搞對抗、謀霸權的目的。「中國因素」受到了國際社會的普遍重視,對國際事務表現了越來越大的積極作用。對世界來講,對中國來講,都是件大好事。但我們必須保持清醒的頭腦,實事求是地估價自己的實力。
周剛(中國前駐印度大使):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對地區和世界經濟發揮了積極的影響,中國的國際地位不斷提升,並以一個愛和平、負責任的大國形象出現在國際舞台,這已經是一個不爭的事實。中國的和平發展不可逆轉,中國人感到高興和驕傲是理所當然的。
但必須清醒地看到,中國的經濟總量不大,在世界GDP中所佔的比例僅為4%,中國在國際和地區事務中的作用和影響有限,中國的經濟發展還面臨著諸多困難和挑戰,中國的現代化是一個需要幾代人、十幾代人持續奮斗的過程。這些都要求我們要保持清醒的頭腦,有自知之明,戒驕戒躁,既不要自吹自擂,又不要被別人的吹捧沖昏了頭腦,因此,不要高估「中國因素」的影響力。韜光養晦、有所作為是我國長期堅持的戰略方針。對那些給予中國很高期望的發展中國家,我們要實事求是地對待;而對那些心懷不善,企圖「捧殺」中國,變相製造「中國威脅論」的國家,我們也要心中有數,保持警惕。
陳鋒(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際關系學院院長):客觀地估價「中國因素」的影響是現實的需要。中國目前發展迅速,但也面臨著一些問題,包括對進出口貿易的依賴,對海外市場的依賴,對一個穩定的周邊環境的依賴等等,國家的統一對中國的發展也產生著很大的影響。這些都要求我們正確看待「中國因素」,不能過高估計自己。
宮力(中共中央黨校戰略研究所副所長):雖然中國目前已經處在一個迅猛發展的過程之中,但從中國的基本國情和西方發達國家的實際力量對比看,仍然「西強東弱」。因此,我們既要有雄心壯志,又要善於守拙,埋頭苦幹。
善於首拙並不意味著無所作為,而是要有所為,有所不為。在直接涉及中國國家主權、安全和重大利益的問題上,中國不能沒有聲音,沒有影響。比如,解決台灣問題,實現祖國統一是我們堅定不移的目標,我們應該盡最大的誠意、最大的努力爭取和平統一,但決不承諾放棄使用武力。再如,中國在東海和南海問題上要繼續堅持「擱置爭議,共同開發」的方針,妥善處理領海爭端,維護和改善我國與東盟國家的關系。要達到這些目標,關鍵是要善於把握形勢和利用機遇,爭取一個和平的國際環境來發展自己,並以自身的發展來維護世界和平。

一、初期的外交方針--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1、背景

國際:二戰以後,形成了新的政治格局

政治格局:①資本主義世界體系被嚴重削弱

②社會主義越出一個國家的范圍,形成世界體系

③亞非拉許多國家相繼贏得了民族獨立

國內:新中國誕生

2、外交方針的內容

A.「另起爐灶」

B.「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

C.「一邊倒」

3、初期外交方針制定的意義

把舊中國的屈辱外交改造成新中國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我國近代外交特點:屈辱外交

為什麼?清政府《馬關條約》《辛丑條約》《天津條約》等,袁世凱1915與日本《二十一條》,蔣介石與美國《中美友好通商協定》

二、初期的外交成就

1、49-50年 同17國建交(第一次建交高潮)

49中蘇建交 50《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

作用:促進中國經濟的恢復和發展,打破帝國主義孤立封鎖中國的政策,鞏固中蘇人民團結,具有重要意義

2、53年 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提出

1953年12月 周恩來接見印度代表團時

內容:互相尊重領土主權、互不侵犯、互不幹涉內政、平等互惠、和平共處原則

後有改動:主權和領土完整 互利

意義:國內:a.標志著新中國外交的成熟

b.我國處理國與國之間關系的基本原則

c.為開創中國外交新局面奠定基礎

國際:成為解決國與國之間問題的基本准則

3、54年 日內瓦會議

1954年4月 瑞士的日內瓦參與國:中、蘇、美、英、法

主題:討論和平解決印度支那(越南,寮國,柬埔寨)&朝鮮問題

意義:a.新中國首次以世界五大國之一的地位參加重要國際會議

b.提高了新中國的國際聲譽

周恩來 提出合理化建議 作用:推動了會議的進展

4、55年 亞非萬隆會議

1955年4月 印尼的萬隆參與國:亞非29個國家

主題:討論和平、民族獨立、發展經濟等問題

意義:a.是第一次沒有西方殖民主義國家參加的亞非國際會議

b.加強了中國同亞非各國的聯系

周恩來 提出「求同存異」的方針 作用:推動國際會議的成功

三、取得外交成就原因(建國初期)

1、國際:①資本主義世界體系被嚴重削弱

②社會主義越出一個國家的范圍,形成世界體系

③亞非拉許多國家相繼贏得了民族獨立

2、國內:①中國新民主主義已取得勝利

a.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b.和平共處的五項原則

②卓越的外交家

③英明的外交決策

㈧ 新中國外交取得巨大成就的最主要原因是什麼

1、中國共產黨的領導

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徵。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外交不斷取得的累累碩果,開創出大國外交的新局面,無不是在黨的正確領導下取得的。

2、實事求是,與時俱進

只有正確認識時代的特徵,准確把握國際關系的復雜多變和主要矛盾,深刻理解中國的基本國情,才能觀大勢、謀大局,加強頂層設計和戰略謀劃,樹立底線思維,牢牢把握主動權,制定出正確的外交方針和政策。

3、超越意識形態處理國家間關系,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國共產黨始終把為人類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作為自己的使命。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就是超越意識形態,把中國的發展與世界各國人民的共同利益結合起來,主張各國人民同心協力,共同應對挑戰,實現共同發展和進步。

4、走和平發展道路

在實踐中,中國既拋棄了美蘇冷戰關系模式,也沒有像自由主義預期的那樣發生根本的身份轉變,而是創造性地走上了符合本國國情的和平發展道路,堅持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堅持打開國門搞建設。

(8)中國外交為什麼要堅持實事求是擴展閱讀

經過近四十年的改革開放,中國經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第一大工業國、第一大貨物貿易國、第一大外匯儲備國。

2016年,中國GDP超過11萬億美元,佔世界經濟總量的14.84%,進出口總額達到3.69萬億美元,是世界近130個國家或地區最大的貿易夥伴和世界最快成長的進口市場,外匯儲備超過3萬億美元。這一系列發展成就和歷史性進步,不僅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長期貧窮落後的面貌,實現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還使中國與世界的關系正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

黨的十九大明確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新時代的中國外交積極倡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努力構建新型國際關系,「全面推進中國特色大國外交,形成全方位、多層次、立體化的外交布局,為我國發展營造了良好外部條件。」

㈨ 為什麼說在新的形勢下堅持實事求是,做到與時俱進,關鍵在於創新

因為,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沒有創新,就沒有發展;沒有創新,就沒有進步。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如果沒有與時俱進的創新精神,這個民族,這個國家就會衰亡。理論創新是社會發展和變革的先導。理論創新不是最終目的,必須轉化為改造社會的實踐創新。理論創新不是為新而新,而完全是為了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總結新經驗。理論創新的成果要通過制度創新、科技創新、文化創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創新去貫徹落實,並在貫徹落實的實踐中進一步使理論創新獲得檢驗、豐富和發展。

㈩ 為什麼要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

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是我黨的優良作風和勝利法寶。中國革命的勝利,就是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把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基本原理同中國革命的客觀實際相結合,找到了中國革命勝利的正確道路。改革開放的成功,就是以鄧小平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找到了中國經濟發展的正確道路。
計劃經濟是我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後從中國客觀實際出發的選擇。在帝國主義的經濟封鎖和戰爭威脅的國際環境下,唯有堅持自力更生、實行計劃經濟,才能把有限的經濟資源優先發展重工業和國防。以1971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地位為標志,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實行的計劃經濟取得了偉大的成功。但是,農業集體化的生產方式與中國農業生產力發展水平不相適應。前30年黨內路線斗爭的焦點,基本上集中在農業集體化還是包產到戶上。
改革開放是新的歷史時期中國經濟建設從實際出發的選擇。世界在變化,上世紀70年代前,西方大國中只有法國與中國建交。而到70年代末,中國已同所有的發達國家建立了外交關系。韓國、新加坡和我國香港、台灣地區先後利用西方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轉移勞動密集型產業的機會,創造了「70年代的經濟奇跡」。經濟全球化演變為浩浩盪盪的世界潮流。在這一國際環境下,十一屆三中全會拉開了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帷幕。此後,轉型經濟成為世界性現象。改革開放使中國經濟從崩潰的邊緣發展成為世界第二大國。經濟資源全球配置已成為一種新的生產方式,只有實行市場經濟制度,才能融入國際分工體系。極少數非市場經濟國家,都被邊緣化,計劃經濟沒有出路。
市場經濟的根本原則是公平競爭。當前市場經濟中出現的官商勾結、監管失當等問題,很大程度上來源於權力「尋租」對市場經濟的扭曲,對公平競爭原則的踐踏。
經濟制度依賴於文化背景和歷史路徑,不存在可以照搬照抄的西方模式。例如,美國、德國、日本的市場經濟模式都有所差異。從政府與市場的關系看,美國強調自由競爭,日本以產業政策實行市場干預,德國則在兩者之間。
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是中國現代化進程中過去的成功經驗,也是未來中國現代化路徑的正確選擇。

閱讀全文

與中國外交為什麼要堅持實事求是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巴基斯坦和中國的關系為什麼這么好 瀏覽:854
伊朗和美國為什麼有仇 瀏覽:166
為什麼印尼人喜歡噴香水 瀏覽:146
印度殲10怎麼樣 瀏覽:678
越南馬皮涼在越南哪個位置 瀏覽:833
伊朗女人戴什麼手錶 瀏覽:994
買越南媳婦多少人民幣 瀏覽:414
去伊朗旅遊帶多少錢 瀏覽:24
想陪你很久很久義大利語怎麼說 瀏覽:791
英國人怎麼評價約翰 瀏覽:914
印度訂不到酒店怎麼辦 瀏覽:932
傳說對決印尼服怎麼進 瀏覽:673
關於英國論文怎麼寫 瀏覽:406
義大利有哪些品牌的車 瀏覽:582
伊朗對西班牙怎麼樣 瀏覽:897
1元換多少越南盾合適 瀏覽:173
越南610是什麼金 瀏覽:278
印尼什麼時發生地震 瀏覽:36
印尼紅龍魚15公分怎麼看 瀏覽:567
中國公元前900年什麼時期 瀏覽: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