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國的別稱有哪些
中國別名有九州、華夏、中土、中華、神州、中原等。
九州:源於大禹治水劃定九州的傳說。九州,相傳夏禹治水後,分中國為九州,冀、兗、青、荊、揚、梁、雍、徐、豫。
華夏:商朝時,由於實行了裕民政治,華夏族是當時的主要民族,後來人們就把華夏作為中國的代稱。
中土:中土指中國本土或中原王朝,也叫中原、中華、中夏、華夏、諸華。古指中原地區。
中華:秦以前,華夏族稱自己的祖國為中國,秦以後,逐漸發展成為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因而又有「中華民族」的說法。「中」即中國,「華」是華夏族的簡稱。
神州:神州漢地的地理范圍萌芽於先秦,其地理范圍大體自漢武帝以後穩定不變。
中原:中華文明發源地,在古代被華夏民族視為天下中心。
② 中國的別稱
中國的別稱有」神州「、「九州」、」華夏「、「中原」。另外還有「諸華」、「中土」、「震旦」、「函夏」、「禹城」、「禹跡」、「禹甸」、「九牧」等。
③ 中國又稱什麼
中國又稱「華夏」、「中華」、「中夏」、「諸夏」、「諸華」、「神州」、「中土」、「禹域」、「中域」、「九州」、「震旦」等。
1、赤縣神州。在中國的古書《史記·孟子苟卿列傳》中提到戰國時齊國有個叫驗衍的人,他說:「中國名為赤縣神州。」後來人們就稱中國為「赤縣神州」。但更多的是分開來用,或稱赤縣,或稱神州。
2、夏。在古代有「大」的含義。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國家,是大禹建立的夏王朝,後來人們就常用「夏」來稱呼中國。
3、華夏。中國古代,居住在中原地區的華夏族和南方、北方的一些少數民族,都向當時的商朝稱臣。華夏族是當時的主要民族,後來人們就把華夏作為中國的代稱。
4、九州:源於大禹治水劃定九州的傳說。相傳夏禹治水後,分中國為九州:冀、兗、青、荊、揚、梁、雍、徐、豫。《淮南子·地形》又載:中國古代設置九個州:神州、次州、戎州、?州、冀州、台州、濟州、薄州、陽州。嗣後,九州便泛指中國。以九州之意派生演化而來的還有九域、九有、九土、九區。宋代繪制《九域圖》即中國地圖。
④ 中國別稱是什麼
中國的別稱有華夏,中華。
1、華夏
華夏也稱「夏」,「諸夏」。是古代居住於中原地區的原住民的自稱,以區別四夷(東夷,南蠻,西戎,北狄)。
2、中華
中者,即是指中原河洛地區(河,黃河;洛,洛水、洛陽)。因其在四方之中,以區別其他四方而稱為中國(古代「中國」與「中原」同義)。後隨著歷史演化與融合,因此凡屬於中華文化范疇的皆屬中國。
華夏簡介:
華夏,也稱「華」,「夏」或「諸夏」等。「華夏」一詞最早見於《尚書·周書·武成》:「華夏蠻貊,罔不率俾。」從考古來看,華的概念與仰韶文化有關。
也有認為「夏」是從夏水(即漢水)得名,古籍中將「華」,「夏」作為中原,稱四方為"夷蠻戎狄"。華與夏曾相互通用,兩字同義反復,華即是夏。「中華」又稱「中夏」。如《左傳》定公十年載孔子語雲:「裔不謀夏,夷不亂華。」這里的「華」亦即「夏」。
孔子視「夏」與「華」為同義詞。大約從編著《尚書》起,我國古籍上開始將「華」與「夏」連用,合稱「華夏」。唐朝經學家孔穎達《春秋左傳正義》:「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意即因中國是禮儀之邦,故稱「夏」,「夏」有高雅的意思;中國人的服飾很美,故作「華」。華夏一詞,不僅是地理層面的,更深一層的價值在文化沉積方面。
⑤ 中國的別稱是什麼
中國的別稱有」神州「、「九州」、」華夏「、「中原」。
中國,以華夏文明為源泉、中華文化為基礎,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國家之一。中國各族人民共同創造了光輝燦爛的文化,具有光榮的革命傳統。中國是以漢族為主體民族的多民族國家,通用漢語、漢字,漢族與少數民族統稱為「中華民族」,又自稱「炎黃子孫」、「龍的傳人」。
中國有三大平原,它們分布在中國東部地勢第三級階梯上。由於位置、成因、氣候條件等各不相同,在地形上也各具特色。以上三大平原南北相連,土壤肥沃,是中國最重要的農耕區。除此以外,中國還有成都平原、汾渭平原、珠江三角洲、台灣西部平原等,它們也都是重要的農耕區。
中國丘陵眾多,分布廣泛。在東部地區主要有遼東丘陵、山東丘陵、東南丘陵。有些丘陵地區林木茂密,礦產豐富;有些丘陵被辟為梯田,或蘊藏水能,還有的丘陵峰巒競秀,為著名的旅遊勝地。
⑥ 中國的別稱是什麼
中國的別稱有九州、九域、九區、九牧、函夏、中夏、八州、華夏、海內、赤縣神州等。
1、九州
古代分中國為九州。對於九州的具體分布說法不一,比較常見的九州劃分為:冀、兗、青、徐、揚、荊、豫、益、雍九州。《尚書·禹貢》作:冀、兗、青、徐、揚、荊、豫、梁、雍;《爾雅·釋地》有幽、營州而無青、梁州;《周禮·夏官·職方》有幽、並州而無徐、梁州。用「九州」泛指天下,全中國。
2、函夏
「函夏」一詞最早出自《漢書·揚雄傳上》:「以函夏之大漢兮,彼曾何足與比功?」
顏師古於此句後注引服虔曰:「函夏,函諸夏也。」即包涵諸夏之意,後便以「函夏」指稱全國。
3、中夏
《文選·班固》:「目中夏而布德,瞰四裔而抗稜。」呂向註:「中夏,中國。」
4、八州
中國全土。我國自古有九州之稱,自京畿而言,則為八州。
5、海內
《辭源》「四海」條註:古人以為中國四周皆是海,所以把中國叫作海內,外國叫海外。
⑦ 中國全稱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又稱
中華人民共和國。
中華人民共和國(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簡稱「中國」,成立於1949年10月1日,位於亞洲東部,太平洋西岸,是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 ,以五星紅旗為國旗 、《義勇軍進行曲》為國歌,國徽內容為國旗、天安門、齒輪和麥稻穗,通用語言文字是普通話和規范漢字,首都北京,是一個以漢族為主體、56個民族共同組成的統一的多民族國家。
(7)中國又稱作什麼擴展閱讀
中國,是以華夏文明為源泉、中華文化為基礎,並以漢族為主體民族的多民族國家,通用漢語、漢字,漢族與少數民族被統稱為「中華民族」,又自稱為炎黃子孫、龍的傳人。
中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有著悠久的歷史,距今約5000年前,以中原地區為中心開始出現聚落組織進而形成國家,後歷經多次民族交融和朝代更迭,直至形成多民族國家的大一統局面。20世紀初辛亥革命後,君主政體退出歷史舞台,共和政體建立。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在中國大陸建立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政體。
中國疆域遼闊、民族眾多,先秦時期的華夏族在中原地區繁衍生息,到了漢代通過文化交融使漢族正式成型,奠定了中國主體民族的基礎。後又通過與周邊民族的交融,逐步形成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局面,而人口也不斷攀升,宋代中國人口突破一億,清朝時期人口突破四億,到2005年中國人口已突破十三億。
中國文化淵遠流長、博大精深、絢爛多彩,是東亞文化圈的文化宗主國,在世界文化體系內佔有重要地位,由於各地的地理位置、自然條件的差異,人文、經濟方面也各有特點。傳統文化藝術形式有詩詞、戲曲、書法、國畫等,而春節、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重陽等則是中國重要的傳統節日。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中國
⑧ 中國的別稱是什麼
中國的別稱:九州、華夏、神州、中華、禹域、中夏、中州、四海等。
1、九州:相傳夏禹治水後,分中國為九州,冀、兗、青、荊、揚、梁、雍、徐、豫。《淮南子。地形》又載:中國古代設置九個州:神州、次州、戎州、弇州、冀州、台州、濟州、薄州、陽州、。此後,九州便泛指中國。
2、華夏:商朝時,由於實行了裕民政治,政治與文化都比以前有所進步,所以居住在中原地區的華夏族和南方、北方的一些少數民族,都向商稱臣。華夏族是當時的主要民族,後來人們就把華夏作為中國的代稱。
3、神州:古書《史記•孟子苟卿列傳》中提到戰國時齊國有個叫驗衍的人,他說:「中國名為赤縣神州。」後來人們就稱中國為「赤縣神州」。但更多的是分開來用,或稱赤縣或稱神州。唐代詩劉禹錫詩雲:「何況菊香新酒熟,神州司馬好狂時」。詩中「神州」即為中國別稱。
中國的國家象徵
中華即中國、華夏的意思。人民是一個政治概念,相對於敵人而言。在當代中國,凡是擁護社會主義和祖國統一的階級、階層和社會集團,都是人民的范圍,人民是指全體社會主義勞動者、擁護祖國統一的愛國者和擁護社會主義的愛國者。
共和意為人民的公共事務。共和一般包含共同享有權力、共同治理的意思,只是在不同的國家、不同的歷史時期,共和的權力主體包含的范圍不同。現代意義上的共和,強調所有公民參與國家的法律制定,政策制定和執行,包括直接參與和間接參與,比如公民表決、代議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