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國和美國是怎樣的關系
中國與美國的關系是復雜的、是大國之間基於競爭和共存而不得不發展的關系。因為是大國,所以任何一方都不可能也無法去忽視對方的存在,也不可能不去考慮對方的存在對自己的影響。對於大國來說,國家利益是衡量外交政策得與失的最後標准。國家利益有現實的也有潛在的。對於中國與美國都是雄心勃勃的,力圖領導世界潮流的國家。因而在兩 國的關繫上必然是一種基於競爭而共存的一種關系,在涉及到自己 核心利益的時候,兩 個國家都會毫不猶豫的動用自己所擁有的一切資源以進行維護。在這一點上兩個國家並沒有什麼不同。
不同之處在於所處的位置不一樣。美國是一個發達國家的領袖,是國際社會中既得利益國家的代表。而中國是發展中國家的代表,是國際社會弱勢群體的代言者之一,其本身也在為爭取自己在國際社會中更有利的地位而努力。
看待現實中的中國和美國的關系是無法割裂歷史的,作為建立了外交關系,實現國家關系正常化已經三十年的兩個國家,在歷史上除了兩 次沒有宣戰而打起來的戰爭以外,基本上共存和共利的。而這是兩次美國沒有取得完全勝利,甚至有一場是自己認為失敗的戰爭。中國與美國的第一次合作是二戰時以正式聯盟的形式對付日本帝國的擴張。很顯然,這一次合作的結果是以日本的完全失敗和中美等多國的勝利結束。這次合作給美國留下的財富,就是一個強大的中國是符合美國利益的,是能夠在必要時給予美國以切實幫助的,因為中國是一個傳統上對外持溫和態度的國家。第二次合作,是以非正式聯盟對付當時蘇聯的擴張威脅,最終是使窮兵黷武的前蘇聯走上了解體的道路,其主要的繼承國俄羅斯至今天仍然沒有恢復昔日的榮耀。這一次合作,美國和中國都收到了現實的利益,中國贏得了和平發展的環境,美國贏得世界的領導權。因此,對美國而言,一個強大的中國是符合自己的利益的,問題是中國的強大到什麼程度,最符合美國的利益,是超越美國嗎?美國與中國外交所擔心的,所考慮也就是這一點。既然中國的崛起已經不可避免,那麼如何引導,使其最符合美國的利益顯然是對中國外交的軸心。
既不要孤立和放棄中國,又要中國服從美國的領導;既要中國的經濟開放而從中國獲得利益,又要防止中國的崛起而挑戰美國,這想必就是美國對華外交策略的重心吧。實際上,對奧巴馬政府來說,舊式的「圍堵戰略」不太現實,而柯林頓的「接觸戰略」又太理想。結果就是所謂的「第三條道路」(third way)的出台。這種理論的大致內容是:在努力推動中國和世界經濟體系的整合的同時不放棄使用政治甚至軍事的方法來遏制中國,避免中國對美國構成任何形式的威脅。結盟正在成為美國遏制中國的重要手段。結盟至少有兩方面的含義。一是指鞏固原有的聯盟,二是指建立新的同盟。結盟對美國的意義重大。第一,當聯合國等國際組織不再僅僅是美國的御用工具時,美國就要考量另外的手段來擴張其影響。自捲入世界事務以來,美國一直起著一個重要的角色,許多國際組織是在美國直接的參與和領導下產生的。同時這些國際組織也一直是美國用來擴張其影響力的重要工具。但是,這種情況也在發生變化。漸漸地,這些國際組織內部的「異見」聲音越來越多,用這些組織來達到自己的目標並不象以往那樣得心應手了。盡管美國還不會放棄利用這些國際組織來擴展本身的影響力,但是在一些很關鍵的問題上,美國很顯然地向同盟政策傾斜,即通過和美國的盟友合作而非聯合國來達到其目標。第二,結盟是美國讓其盟國分擔新冷戰所需要費用的重要手段。對聯盟盟主的美國來說,能否維持這種聯盟,不僅取決於其是否有能力不斷提供費用來支持公共物品,而且在於其是否有能力讓其成員國來分擔維持公共物品所需要的費用。第三,結盟可以起到直接圍堵中國的目標。美國的做法是想和中國周邊所有的重要國家結盟(至少是改善關系),並且考慮把軍事重點從世界的其它地區特別是歐洲轉移到亞太地區。這種新同盟一旦形成,中國勢必成為美國的掌上之物。在冷戰結束後,美國已經確定了影響亞太地區安全的四個主要熱點,即台灣海峽、朝鮮半島、南中國海和南亞。台灣海峽和南中國海是直接的中國問題,而其他兩個熱點也直接和中國有關。要維護美國在亞太地區的利益,保證該地區的和平和穩定,就要解決中國問題,這是美國各方面的共識。 美國和台灣的關系。鑒於中國的重要性,美國不會一邊倒向台灣。美國的最好政策是保持台灣海峽的現狀。只要台灣保
持現在這樣的事實上的獨立,美國就達到了制衡中國的目標。聯合中國周邊其他國家,如外蒙古和印度等來制約中國。實際上,系對這兩個國家的關,美國在近年來已經花費了不少的精力。
透過這些,我想把中美關系歸結於爭吵中的合作關系也不為過吧。
② 二戰期間,中美是如何實現合作的
扶蔣反共,控制中國。二戰結束後,美國經濟實力、軍事實力大為增強,憑借強大的實力,美國力圖稱霸世界。為達到控制中國的目的,美國實行扶蔣反共政策,出錢出槍援助蔣介石發動反共反人民的內戰。1950年派遣第七艦隊駛入台灣海峽,阻撓我國對台灣的解放。
政治孤立、經濟封鎖,走向對抗。1949年新申國成立,以美國為首的西方世界拒絕承認,並對新生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實行軍事包圍,外交孤立,經濟封鎖,致使中美關系走向全面對抗。
走向和解、中美建交;前進道路,一波三折。20世紀70年代蘇美爭霸,美國處於守勢。尼克松上台後,美國對外戰略進行收縮。1972年尼克松總統訪問中國,中美簽訂上海公報,結束了20多年的對抗,兩國關系開始走向正常化。1978年美國同意在台灣間題上的"斷交、撤軍、廢約"三原則,中美發表建交聯合公報。1979年中美建立起正式外交關系。 中美正式建交後,雙方在廣泛的領域開始了合作關系,對中美經濟、文化的發展起了積極作用。但也存在諸多矛盾沖突。美國始終末放棄霸權政策,在中美關繫上圍繞著台灣問題、人權問題等百般刁難中國,致使中美關系的發展呈現出一波三折的特點。尤其是台灣問題成為中美關系的焦點。
中美關系:(1)二戰後中美關系經歷了對抗、結盟反蘇、遏制與反遏制、結成夥伴關系幾個演變過程。美國不希望有一個強大的社會主義中國的存在和發展,但又不得不面對現實,採取全面接觸的政策,以此影響中國的發展,謀求在中國的利益以及在國際上獲得中國在一些國際問題上的支持。中美關系既有分歧,又有共同點。因此,中國處理中美關系的政策是增加信任,減少麻煩,發展合作,不搞對抗。(2)中美關系的特點:其一,中美雙邊關系與全球發展相輔相成。中美兩國關系發展的趨勢歸根到底是由利益決定的。美國是世界最大的發達國家,中國是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兩國合作的互補性很強,彼此都可以在同對方的合作中獲得巨大的好處。中美各個領域關系的發展都表明,中美兩國合作兩利,對抗俱傷。其二,美國對中國的利益與成見交織。美國的對華政策歷來充滿矛盾,一方面要發展對華關系,維護和拓展在中國的經濟、政治利益,另一方面又要遏制和拖延中國的發展,而台灣問題是實施對華遏制最主要的牌。這種兩面政策已經給美國帶來巨大利益。
(3)影響中美關系的主要問題是台灣問題。中國政府主張應該以3個聯合公報為基礎,解決中美關系中的台灣問題。要求美國政府遵循一個中國的承諾,不支持台灣的獨立,不支持一中一台,不支持兩個中國,並且逐漸削減向台灣出售武器,最終停止向台灣出售武器。中國政府認為一國兩制是和平解決台灣問題的最佳方式。中國在對台問題上,盡最大的努力和最大的誠意推動和平解決,但是決不承諾放棄使用武力,以何種問題何種方式解決台灣問題是中國的內政,任何國家都無權干涉。
③ 二戰期間,美國和中國是同盟國,為什麼隨著歷史的演變,美國和日本變成了同盟國
二戰時期美國之所以與中國是同盟國,
首先在於反法西斯是當時第一任務,
其他矛盾都退居其次;
二是當時的中國還在蔣介石統治之下,
蔣介石南京政府恰恰是代表美國對中國進行殖民統治,
隨著抗戰結束,美國轉而繼續支持蔣介石挑起內戰。
所以,這種同盟不是真正意義上平等的同盟,是附庸性的同盟。
二戰結束、新中國成立後,出現社會主義陣營和資本主義陣營在全球的對立。
作為社會主義國家的中國,自然站在社會主義陣營,與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陣營正向對立。
國家利益和社會意識形態是根本原因。直到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
這種對立才有所緩和,但國家利益的沖突,使得中美之間矛盾與沖突始終不可避免。
二戰期間日本雖是美國的敵人,但二戰結束後,美國對日本實行完全佔領,
為把戰敗國日本變為美國對抗社會主義陣營的前沿陣地,
美國迅速調整戰略,轉而扶持日本,這樣,日本漸漸成為美國在亞洲的盟國。
④ 二戰美國為什麼幫中國
美國的原子彈讓日本向同盟國投降,所以給很多人造成一種錯覺,就是美國從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開始就是同盟國一方的,美國在二戰時給予了中國很多幫助。那麼二戰時美國真的是出於正義之幫助中國嗎,如果不是,美國又是為了什麼幫助中國呢?
我們首先要明白一個道理就是在國家關系的面前,永遠只有利益,在利益面前,任何國家這一秒是朋友下一秒也可能是敵人。美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當中,由始至終所在乎的只有自己國家的利益。
總而言之,我們需要知道在二戰前期美國奉行的是孤立主義,盡管美國國內有同情中國的聲音,但美國政府並沒有向中國施以援手。珍珠港事件後,美國向日本宣戰,也是為了維護自身國家利益,並不是出於人道主義幫助中國。
⑤ 二戰後,中美關系發展分幾個階段
中美關系發展的五個階段: (1)1784年美國「中國皇後號」商船來華至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的56年間是第一階段,中美關系基本特點是平等友好.主要原因是美國主要致力於國內經濟的發展,當時忙於領土擴張,其對外政策重心在美洲. (2)1840—1899年的近60年間是第二階段,此階段的重要特徵是美國開始追隨英國等列強侵略中國.為牟取暴利,美國參與對華鴉片走私.1844年,強迫清政府簽定《中美望廈條約》,這成為美國通過追隨英國等資本主義國家開始侵略中國的標志.主要原因是當時美國的經濟和軍事力量無法與英國等資本主義強國相抗衡,因此採取了追隨侵略、從中牟利的政策. (3)1899—1949年為第三階段,在這50年間,美國對華採取以經濟擴張、政治控制為主和以軍事征服為輔的政策.主要標志是1899年「門戶開放」政策的提出.主要原因是當時美國已進入壟斷資本主義(帝國主義)階段,在侵華問題上與其他國家爭奪激烈.當時美國對外政策正在經歷由孤立向開放的轉變,由於實力上的問題,美國採取這一政策,以求在經濟上率先進入中國市場.期間,美國與日本在侵略控制中國問題上多次沖突,因參加一戰而妥協;一戰後又加緊對華侵略並占據優勢;30年代經歷了由縱容緩靖政策到遏制、再到援助中國進行抗日戰爭的轉變;二戰結束後,為了獨佔中國而積極支援蔣介石打內戰,最終以失敗而告終. (4)1949~1972年為第四階段,在此24年間,美國對華政策以孤立、封鎖、包圍和敵對為特徵.主要原因是美國在戰後成為世界霸主,採取了全球擴張政策,企圖控制全世界;它對資本主義世界採取以穩定為主的政策,由於意識形態和社會制度的不同,它對中蘇等社會主義國家採取了遏制和敵對的做法. (5)1972至現在,中美關系的主要特徵是實現關系正常化,期間兩國關系出現反復,但美國從沒有放棄企圖遏制中國的本質立場.主要原因是美國於20世紀70年代在蘇美爭霸過程中處於劣勢,侵越戰爭陷於泥潭,經濟由「黃金時代」進入「滯脹」狀態,故改善了對華關系.改革開放以來,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增強,在國際舞台上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加上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美國便開始以中國作為它的主要對手.
⑥ 二戰時期美國是怎麼援助中國的
去網路看看」駝峰空運「。抗日戰爭時期,中國是一個相當落後的農業國,戰爭急需的重要物資如飛機、汽車、汽油等均需進口,維持國際交通線至關重要。正是看到中國這個致命弱點,侵華日軍向來把切斷中國的國際交通線當作戰略重點之一。太平洋戰爭爆發前,中國的整個東部、南部沿海和桂越、滇越國際交通線已處於日軍控制之下;1941年12月日軍進攻東南亞由泰國北上,於1942年5月攻陷緬甸以及中國雲南怒江以西地區,切斷了中國最後一條國際交通線――滇緬路。滇緬路被切斷後,中國曾試圖開辟西北陸路國際交通線,將美英援華物資經波斯灣運到蘇聯中亞阿拉木圖,再經新疆運到中國內地,因種種原因,無法實現。於是,開辟經印度到中國的空中國際運輸線就成了惟一的選擇。美國參加駝峰空運,既為中國軍隊提供了急需的戰略物資,也是為了保障美國駐華第14航空隊――「飛虎隊」所需的戰斗物資。美軍第14航空隊是在中國戰場對日軍航空兵作戰,直接配合中國軍隊的軍事行動,正面戰場幾乎每次大的戰役都有第14航空隊參戰,正是有了駝峰航線運來的作戰物資,因此從1943年底、1944年初起,中美空軍已開始逐步奪得了中國戰場的制空權,極大地鼓舞了中國的民心士氣。從1942年5月~1945年9月,在3年零4個月的時間里,駝峰航線空運總量約780674噸,其中美軍運輸了736374噸,中國航空公司運輸了44300噸。中美共墜毀飛機609架,平均每月15架,犧牲和失蹤飛行員1500多名。其中約95%為美軍。這是人類有史以來 總時間最長,困難度最大(螺旋槳機飛越世界空氣稀薄,最高海跋路線最長,犧牲最多)的空運。航線因此也號稱「鋁片航線」因為沿途不斷見到失事飛機鋁片殘駭在冰雪陽光下反射的光點。
⑦ 二戰時期美國與中國的關系如何
中國與美國是盟友關系。
二戰開始階段美國保持中立,直到1941年12月7日「珍珠港事件」。次日,美國向日本宣戰;同日,中國也正式對日宣戰,這時中日戰爭已經打了4年。接下來4年中美進行了一系列合作:雙方達成5億美元的貸款協定,美國將軍史迪威出任中國戰區參謀長,中美英三國在開羅舉行首腦會議,討論對日戰略,《開羅宣言》宣告日本必須歸還中國領土。
羅斯福關於戰後世界的構想中,中國扮演著重要角色。他的「四大警察論」,設想美、英、蘇、中,以類似世界理事會的方式來維持和平。把中國列入四強部分是出於禮貌,部分是因為美國在亞洲需要有一個支持者。因此,美國不顧英國反對,支持中國成為了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
(7)二戰中國與美國怎麼聯系擴展閱讀:
以第二次世界大戰為界,20世紀的中美關系總有個「第三者」,前半段是日本,後半段是蘇聯,與中、美構成一種「三角關系」。一戰結束之後,為了爭取日本參加國聯,美國在巴黎和會犧牲了中國;二戰時中美卻成了盟友,聯手打敗日本。新中國建立後,中國倒向蘇聯,受到美國遏制;20年後中美結盟,共同制衡蘇聯。從某種意義上講,兩國直到1990年代才進入了真正的「雙邊關系」,2010年後的十年,更有可能是世界上最為重要的雙邊關系。
⑧ 二戰前美國和中國的關系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中美是盟友關系,但說美國僱傭中國有道理,羅斯福總統在國會的著名的水管演講最說明問題:如果鄰居家著火了,向你借水管,就應該無條件借給他,因為如果或著大了,你的家也會被殃及,他是在幫你滅火,而且還會歸還你的水管.
⑨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時候美國和中國的關系是怎樣的
逐個回答:
中國與美國是盟友關系,太平洋戰爭爆發前美國已將日本視為太平洋方向主要威脅,因此支持中國抗戰加以遏制,太平洋戰爭爆發後中美正式聯盟。
日本對中國的全面戰爭是下層軍官擅自引發,高層尚未完成戰略部署,形成相持後日本已無可選擇,支撐戰爭需要奪取資源,奪取資源需要擴大戰爭,擴大戰爭更需要奪取資源,陷入了一個必敗的輪回。而獲取石油資源只有兩個選擇,進攻蘇聯或進攻美、英、荷蘭控制下的東南亞,在諾門坎對蘇聯試探失利和陸軍兵力吃緊的情況下,決定南下東南亞。但日本海軍弱於美國太平洋艦隊,只能以偷襲的手段迅速取得優勢。
珍珠港事件前美國早已擺脫經濟危機重歸繁榮,並在歐洲各國的軍事訂單中賺得盆滿缽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