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拜占庭帝國在文化藝術做出什麼貢獻
拜占庭帝國融合羅馬帝國的政治傳統、希臘文化和東正教,創造了具有獨特風格的拜占庭文化。建築藝術方面,如聖索菲亞大教堂,尤以雄偉庄嚴著稱;還有皇帝聖宮和競馬場馳名於當時。拜占庭帝國將文字和東正教傳給斯拉夫人。它所保存的希臘、羅馬古典文化,對義大利的文藝復興運動起了一定的作用。
拜占庭帝國在國際經濟和文化交流方面還起過東西方的「金橋」作用。中國從4世紀(魏晉時代)已與拜占庭有貿易、文化聯系。中國由拜占庭輸入的商品有琉璃、珊瑚、瑪瑙等。在由查士丁尼一世派遣往中國的僧侶將養蠶絲織技術傳入拜占庭。拜占庭的民間幻術傳入中國,與中國傳統技藝相結合發展成為今天的中國雜技藝術。另外,拜占庭的宗教(景教-即東正教聶斯脫利派-也即東方亞述教會)唐朝傳入中國,開歐洲宗教傳入中國的先河。
拜占庭的文學包括小說、故事集、詩歌等形式。拜占庭的諷刺散文和雜記源自古希臘文學,其諷刺散文寓嚴肅主題於詼諧幽默的敘述風格中,10世紀的《祖國之友》 、12世紀的 《馬扎利斯 》和 《庄園之主》 都是拜占庭諷刺散文的代表作品。同時代的醫學、哲學作品也仿照這種諷刺散文風格。拜占庭的雜記代表作是6世紀商人哥利馬斯的《基督教國家風土記》,小說則主要翻譯古古印度故事。
拜占庭醫學是在古希臘醫學體繫上發展起來的,希波克拉底的體質理論被拜占庭人廣泛接受,認為血液、黏液、黃膽汁和黑膽汁是人類體質病理學分類的基礎,所有的疾病都出於干、濕、冷、熱這四氣失調。4世紀時朱利安皇帝的私人醫生歐利修巴斯編纂的《診斷學》,7世紀時保羅(姓失傳)編纂的《婦科學》、《毒物學》、《處方》,以及11世紀時西美昂編纂的《食物》、《保健手冊》都是以希波克拉底理論為基礎的。拜占庭的草葯學非常發達,放血、推拿、按摩、燒灼等方法也被用於治療病患。在拜占庭軍隊中有軍事醫護團,大修道院通常也設有醫院,接收並治療平民患者。沐浴習慣和對街道的定期沖刷是主要的城市公共衛生手段。
Ⅱ 急需拜占庭歷史文化背景
拜占庭文化的傳統特徵有其深刻的歷史背景。一方面,拜占庭帝國所在的地區曾是歷史上希臘文化昌盛的中心地區,亞歷山大大帝東征使東地中海沿岸和西亞廣大區域內的各個民族經歷了「希臘化」的歷史。因此,古典希臘文化深深地植根於當地各民族中,獲得了這些民族的認同。在拜占庭帝國,居民們大多使用希臘民間語,幾乎所有的知識分子均能熟練地使用古希臘語,這使古典文化通過希臘話這一媒介比較容易地傳播,大量的古典文獻得以世代相傳。可以說,拜占庭文化吸收古典文化有廣泛的社會基礎和良好的學術條件。另一方面、從4世紀以後興起的拜占庭帝國雖然取代了羅馬帝國的地位,但是它與後者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在相當長時間里,拉丁語仍然是拜占庭帝國的官方語言,拜占庭皇帝們始終緬懷羅馬大帝國的光榮,特別是在拜占庭帝國早期,皇帝們無不以恢復和重振羅馬帝國昔日輝煌為己任。這樣,拜占庭人對古羅馬文化的繼承就具有天然的責任感。可見,拜占庭文化的傳統特徵是拜占庭歷史演化的必然結果。
中古時朗拜占庭文化主要通過拜占庭帝國在南義大利的屬地對西歐發生影響。中古早期,義大利南部和東部長期處於拜占庭人勢力范圍,6世紀拜占庭人征服東哥特王國後,希臘居民大量湧入南義大利,希臘語和拜占庭文化的各種因素也隨之進入該地區。由於拜占庭文化保留了古典希臘羅馬文化的主要內容,因此,很容易獲得當地人民的認同,倫巴德人在此後征服和統治競大利期間也接受拜占庭文化影響。巴爾干半島的動盪局勢使更多希臘人移居南義大利和西西里島,特別是在毀壞聖像運動期間,大批有教養的教土和修士逃亡到南義大利,他們對拜占庭文化在西歐的傳播起了重要作用。9—10世紀阿拉伯人對西西里的征服和統治使希臘移民集中到卡拉布利亞、拉文納等希臘人積聚地區,形成有共同民族語言、同樣宗教信仰、相同文化傳統和生活習俗、人口密集的拜占庭文化傳播中心。9世紀以後,在上述地區出現拜占庭文化傳播的高潮,與西西里出現的阿拉伯人學習古典文化的熱潮相呼應,促進西歐人對古代光輝文化的了解。
拜占庭文化西傳的歷史早在5世紀已經開始,當時「新亞歷山大學派」的作家以對古典文學深刻的理解,用通俗的語言闡述古典文學創作的原則,他們的作品在西地中海流傳,具有廣泛影陶。歷史家尤西比烏斯在其模仿希羅多德文風的《教會史》和《編年史》中大量引用古代作家的作品,他的書被翻譯為拉丁語和亞美尼亞話,流傳於整個地中海世界和西亞地區。君士坦丁堡大學語言學教授寫於526年前後的《文法》,成為中古歐洲雖權威的語言教材之一。6~7世紀拜占庭內科學、病理學專著和醫療教科書均對中古西歐醫學產生重要影響。
拜占庭文化的西傳出現過多次高潮,例如在毀壞聖像運動期間,大批流亡西歐的教士成為文化的傳掐考。13世紀初第四次十字軍東侵前後,拜占庭文化再次出現西傳的高潮。雖然這次戰爭對拜占庭帝國和中東地區造成極大破壞,但是,在客觀上也使西歐各階層民眾親身了解和接觸到拜占庭文化。親身參加過君士坦丁堡攻城戰的法國騎士記載道:積聚在城下的西歐騎士們「不能相信整個世界上竟然有如此富有的城市,……如果不是親眼所見,真是難以相信」。這個時期,從君士坦丁堡搶奪的大批珍寶文物、圖書和藝術品在西歐各國廣泛流傳,「拉丁人的住宅、宮廷和教堂都用搶奪來的珍寶裝飾起來」。諸如玻璃製造、地圖繪制等科學技術,也於同期從拜占庭帝國傳人西歐。拜占庭文化西傳的最後的高期出現在l 4世紀以後,這次高潮出現的原因是土耳其人在巴爾干半島的軍事擴張引起地區性動盪,使大批拜占庭學者、工匠移居西歐,直接促進拜占庭文化在西歐地區的傳播和義大利崇尚古典文化熱潮的形成。拜占庭文化對義大利文藝復興的這種直接和間接的影響意義極為深遠。當西歐早期資產階級發動新文化運動時,拜占庭國家正遭到奧斯曼土耳其人進攻走向滅亡,大批報國無望的知識分子不堪忍受異教的壓迫和動亂的形勢,紛紛逃亡到義大利。他們以深厚的古典文化功底影響著義大利人文主義者,推動文藝復興運動的展開。這段歷史值得後人認真研究。
對義大利文藝復興的影響
對義大利文藝復興產生重要影響的第一位拜占庭學者是巴爾拉姆(1290-1348年),他曾在君士坦丁堡、薩洛尼卡和東正教聖地阿索斯游學多年,後來在義大利南部卡拉市利亞修道,皇帝安德羅尼庫斯三世統治時期,他作為東西教會談判特使被派往西歐,爭取西歐君主的同情和支持,以共同反擊土耳其人入侵。他在阿維農教廷和義大利各地講授希臘語,傳播古希臘知識。早期義大利「文學三傑」之一的彼得拉克(1304-1374年)懷著崇敬的心情談到巴爾拉姆,稱之為「激起我無限希望」和「使我加深理解希臘文化……的老師」,將他描寫成「傑出的希臘演說者」,認為他思想豐富、思維敏捷。另一位對文藝復興運動有重要影響的拜占庭學者是巴爾拉姆的學生利昂提烏·皮拉杜斯,他青年時往來於希臘和義大利各地求學,學成後回到義大利教授希臘語言和文學,彼得拉克和薄伽丘(1313—1375年)都曾是他的學生,後者在《異教諸神話系》中將他說成「最偉大的希臘文學活權威和希臘傳說故事的取之不盡的檔案」。在佛羅倫薩逗留期間,皮拉杜斯將《荷馬史詩》從希臘語翻譯為拉丁語,是為《荷馬史詩》的新的拉丁語譯本,對該書在義大利和西歐的傳播起了重要作用。可以說,巴爾拉姆和皮拉杜斯是早期念大利文藝復興運動中拜占庭文化先驅。
對義大利文藝復興影響最大的拜占庭學者曼努埃爾·赫利索羅拉斯、基米斯杜斯·普來松和貝薩隆等人,被後人譽為「拜占庭人文主義者」。赫利索羅拉斯(1350—1415年)為君士坦丁堡人,自幼飽學古書,後在君士坦丁堡任哲學、修辭學教授,由於其門下的許多義大利留學生回國後積極報身文藝復興運動,使他在義大利名聲遠揚。後來,他受聘前注義大利,在佛羅倫薩、威尼斯和米蘭等文藝復興中心城市講學,其學生中有許多人文主義者。由於他精通古希臘語和古希臘文學.故獲義大利人文主義者高度評價,極受尊重,他的神學論文、希臘語法教材及對柏拉圖作品的譯作在人文主義者中傳閱,他們盛譽他是深陷在文化黑暗中的義大利升起的太陽,是「希臘語和哲學的王子」。普來松和貝薩隆是晚期拜占庭文化復興熱潮的領導人物,對義大利文藝復興也有巨大影響,前者在佛羅倫薩積極參與創建著名的柏拉圖學院.並在該院講授柏拉因哲學,對西歐學者復興柏拉圖哲學起了很大推動作用。貝薩隆在君士坦丁堡接受過系統的教育,對古希臘詩人、演說家和哲學家進行過研究,並在伯羅奔尼撤半島的米斯特技修道院研究古希臘學術,後來擔任尼西亞大主教。由於他具有精深的古希臘學問,受到義大利各界的廣泛歡迎,定居羅馬後,其住地便成為人文主義者聚會的沙龍。特別值得提到的是,貝薩隆苦心收集大量早期教父作品、神學論文和古代書稿,並將這些書捐獻給威尼斯圖書館,它們構成該圖書館員珍貴的收藏。他本人的大量著作、神學論文和對古典作品的譯作對復興古典學術的熱潮起了積極的推動作用,他對色諾芬、德謨斯梯尼和亞里士多德作品所作的翻譯是文藝復興時代最好的拉丁文譯本。現代學者對他高度評價,認為「貝薩隆生活在兩個時代的分界,他是拉丁化的希臘人,……是保護學者的紅衣主教,是捍衛柏拉圖學說的學者型神學家,一位對開啟近現代文化做出無與倫比貢獻的尚古的學者」。
拜占庭文化對義大利文藝復興所作的另一個貢獻是為當時的人文主義者提供大量的古代手稿文物和書籍。一方面流亡的拜占庭學者將包括古希臘和拜占庭時代的許多手稿書籍帶往義大利,另一方面許多義大利學者前往君士坦丁堡收集古代書稿和文物,其中最突出的是喬萬尼,他在君士坦丁堡、伯羅奔尼撒地區和愛琴海諸島收集了許多古希臘文物書籍。這些圖書文物對當時具有新文化觀念的知識分子震動極大,正如恩格斯所說:「拜占庭滅亡時搶救出來的手抄本,羅馬廢墟中發掘出來的古代雕像,在驚訝的西方面前展示了一個新世界——希臘的古代;在它的光輝的形象面前,中世紀的幽靈消逝了;義大利出現了前所未見的藝術繁榮,這種藝術繁榮好像是古典古代的反照,以後就再也不曾達到了」。
Ⅲ 拜占庭帝國是如何對待外來文化的
拜占庭帝國的民族構成極為復雜,包括希臘人、敘利亞人、科普特人、亞美尼亞人、喬治亞人及希臘化的小亞細亞人等。外族入侵期間又遷入哥特人(4~5世紀)、斯拉夫人(6~7世紀)、阿拉伯人(7~9世紀)、土耳其人(11~13世紀)。長時期以來,各族人民逐漸融合。在政治經濟生活中起決定作用的是希臘人,帝國語言4~6世紀以拉丁語為主,7~15世紀以希臘語為主。拜占庭帝國融合羅馬帝國的政治傳統、希臘文化和東正教,創造了具有獨特風格的拜占庭文化。建築藝術方面,如聖索菲亞大教堂,尤以雄偉庄嚴著稱;還有皇帝聖宮和競馬場馳名於當時。拜占庭帝國將文字和東正教傳給斯拉夫人。它所保存的希臘、羅馬古典文化,對義大利的文藝復興運動起了一定的作用。
拜占庭帝國在國際經濟和文化交流方面還起過東西方的「金橋」作用。歷史學家普羅科匹厄斯的《哥特戰記》載有中國蠶子傳入拜占庭的情況。中國從4世紀(魏晉時代)已與拜占庭有貿易、文化聯系。中國由拜占庭輸入的商品有琉璃、珊瑚、瑪瑙等。拜占庭的民間幻術傳入中國,與中國傳統技藝相結合發展成為今天的中國雜技藝術。另外,拜占庭的宗教傳入中國(景教),開歐洲宗教傳入中國的先河。
Ⅳ 拜占庭帝國對世界的影響
拜占庭帝國對歐洲與中東地區的中古歷史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首先,拜占庭帝國對斯拉夫民族進行了文化啟蒙。中世紀之初,斯拉夫民族處於原始社會解體時期,9世紀中期,受到保加利亞國王的邀請,拜占庭東正教傳教士進入保加利亞傳教,在那裡建立了東正教教會,創造了「西里爾文字」,奠定了斯拉夫文字的基礎,此後,斯拉夫國家都逐漸皈依東正教,並且不斷向拜占庭帝國學習政治制度和經濟制度,極大的促進了斯拉夫文明的文明進程。這使得兩者產生了強大的精神依存感,以至於拜占庭帝國滅亡後,俄羅斯大公宣布繼承東羅馬帝國的遺產,將自己視為「第三羅馬」,多次意圖光復君士坦丁堡,到今天,俄羅斯聯邦的國徽上仍然是象徵著拜占庭帝國的雙頭鷹像。
俄羅斯國徽
其次,拜占庭帝國承繼了歐洲古典文化和西歐文藝復興,為文藝復興提供了大量、寶貴的哲學思想。「1453年,拜占廷滅亡了。但是其精神永存。其巨大影響,不僅在曾經是拜占廷領土的那些國家,而且在拜占廷帝國舊疆界以外的國家中仍然存在。拜占廷文化在其國土之外的東歐和西歐甚至具有更深遠和強大的影響。」(George Ostrogorsky: History of the Byzantine State, p508-50)。這些典籍,也傳入阿拉伯世界,促進了阿拉伯文化的發展。
最後,拜占庭帝國長期為西方的基督教國家提供了保護傘,抵擋了來自東方一波又一波的游牧民族入侵,使得處於劣勢基督教國家免於直接遭受來自強大蘇丹國的軍事壓力,留存了文明的火種。可以想像,如果沒有拜占庭帝國控制住地中海東部,控制了伊比利亞的摩爾人穆斯林王國和控制了北非與小亞細亞的阿拉伯帝國可以輕松從東西夾擊弱小分裂的基督王國,世界歷史格局將會大不相同。
最後,拜占庭帝國是人類文明史上的一個瑰寶,它的藝術與文學成就點亮了西歐的黑暗,讓他們脫離野蠻,他的智慧與力量保護著基督教世界,並且給予所有國家文化精華,它是那個時代歐洲的燈塔,而它的首都——君士坦丁堡,在中世紀始終是西方世界的文化中心。無論歷史上它遭受了多少歪曲和詆毀,它始終是寫在人類文明史上的精彩絕倫又可歌可泣的千年帝國。
Ⅳ 拜占庭帝國的文化
拜占庭帝國的民族構成極為復雜,包括希臘人、敘利亞人、科普特人、亞美尼亞人、喬治亞人及希臘化的小亞細亞人等。外族入侵期間又遷入哥特人(4~5世紀)、斯拉夫人(6~7世紀)、阿拉伯人(7~9世紀)、土耳其人(11~13世紀)。長時期以來,各族人民逐漸融合。在政治經濟生活中起決定作用的是希臘人,帝國語言4~6世紀以拉丁語為主,7~15世紀以希臘語為主。拜占庭帝國融合羅馬帝國的政治傳統、希臘文化和東正教,創造了具有獨特風格的拜占庭文化。建築藝術方面,如聖索菲亞大教堂,尤以雄偉庄嚴著稱;還有皇帝聖宮和競馬場馳名於當時。拜占庭帝國將文字和東正教傳給斯拉夫人。它所保存的希臘、羅馬古典文化,對義大利的文藝復興運動起了一定的作用。
拜占庭帝國在國際經濟和文化交流方面還起過東西方的「金橋」作用。歷史學家普羅科匹厄斯的《哥特戰記》載有中國蠶子傳入拜占庭的情況。中國從4世紀(魏晉時代)已與拜占庭有貿易、文化聯系。中國由拜占庭輸入的商品有琉璃、珊瑚、瑪瑙等。拜占庭的民間幻術傳入中國,與中國傳統技藝相結合發展成為今天的中國雜技藝術。另外,拜占庭的宗教傳入中國(景教),開歐洲宗教傳入中國的先河。 拜占庭人確信基督教是帝國的立國之本。從羅馬帝國時代起,帝國東部的基督教神學就受到猶太教神學和古典希臘哲學的影響。325年5月25日至8月25日,在東羅馬的尼西亞召開了第一次尼西亞宗教會議,確立了拜占庭基督教的基本信條,即《尼西亞信經》。381年(君士坦丁堡(伊斯坦布爾)宗教會議)、431年(以弗所宗教會議)、451年(查爾西頓宗教會議)、553年(君士坦丁堡(伊斯坦布爾)宗教會議)的四次宗教大會進一步肯定了基督教的國教地位,君士坦丁堡(伊斯坦布爾)教區的地位也得到確認,在基督教五大教區中僅次於羅馬教區。伊斯蘭教興起後,受其「禁止偶像崇拜」的教義影響,在拜占庭帝國發生了破壞聖像運動。787年在尼西亞召開的第七次宗教會議闡釋了聖像崇拜和偶像崇拜的區別,拜占庭基督教會的神學體系至此正式確定下來,此後再也沒有發生重大變動。這一派宗教後來發展為東正教,即東正教(希臘正教)。除了正統教派外,由於拜占庭帝國包括了希臘、埃及、敘利亞、亞美尼亞等具有不同文化的領土,因此各種異端思想在這些地方興起,包括阿里烏斯教派(Arians,興起於帝國東部)、聶斯脫利教派(Nestorians,又稱景教,興起於敘利亞地區)、馬其頓尼教派(Macedonius)、一性論教派(Monophysites,興起於埃及)、一志論教派(Monothelitism)、保羅教派(Paulicians,興起於小亞細亞和亞美尼亞)、博格米爾派(Bogomili,興起於保加利亞)等異端教派。
拜占庭帝國的宗教勢力和世俗權力關系十分復雜。在帝國的共同利益受到威脅時,教會和皇帝能夠聯合,而在發生利益沖突時,教會與皇帝則發生激烈斗爭。總的來說,在9世紀以前,由於拜占庭帝國嚴厲的法律和富於效率的中央集權制行政管理,拜占庭教會被剝奪了參與國事活動的空間,教會事務成為帝國國家事務的一部分,拜占庭皇帝則成為教會的保護人,控制著羅馬和君士坦丁堡這兩個最大教區的主教和大教長任免權。從君士坦丁一世到查士丁尼一世時期,多位主教被皇帝免去教職,羅馬主教(後來成為羅馬教皇)在8世紀中葉前也要聽命於拜占庭皇帝,同時,任何教職人員都無權開除皇帝的教籍。
9世紀以後,帝國皇帝的權力逐漸削弱,教會的實力則逐漸增強。教會開始插手帝國的管理事務,包括審理世俗法庭經手的任何案件、以及稅收和司法方面的特權。但是,與羅馬教會不同,拜占庭教會始終沒有擺脫皇帝的控制,始終作為國家政權的工具存在。 拜占庭的文學包括小說、故事集、詩歌等形式。拜占庭的諷刺散文和雜記源自古希臘文學,其諷刺散文寓嚴肅主題於詼諧幽默的敘述風格中,10世紀的《祖國之友》 、12世紀的 《馬扎利斯 》和 《庄園之主》 都是拜占庭諷刺散文的代表作品。同時代的醫學、哲學作品也仿照這種諷刺散文風格。拜占庭的雜記代表作是6世紀商人哥利馬斯的《基督教國家風土記》,小說則主要翻譯古古印度故事。
拜占庭詩歌以禮拜儀式所用的宗教詩歌為主,講求韻律,並從應答對唱的詩歌中發展出了兩重唱的音樂形式。拜占庭音樂源自古希臘和羅馬音樂,在宮廷典禮、重大儀式、節日慶典、民間婚宴等場合都要用音樂營造熱烈氣氛。但是,世俗音樂所留下的完整樂譜很少,因此對其樂理、音階、旋律、音調所知甚少。保留下來的拜占庭音樂主要是東正教的宗教音樂,尤其是希臘阿索斯山(聖山半島)的宗教音樂。這種音樂以復調音樂為主,反復出現相同的樂調、變調和和聲,分為聲調高亢華麗的高音部和舒緩平和的低音部,各段歌詞注重韻律,不注重節律。拜占庭美術的最大特點是其裝飾性、抽象性和宗教寓意。存世的拜占庭美術作品大多是教堂中的鑲嵌畫、壁畫和繪畫手卷,題材包括耶穌、聖母與聖子、天使和天使長、歷代聖人、歷代皇帝和主教,以及天堂和地獄的題材。馬賽克鑲嵌畫多為裝飾性的,平面構圖公式化,善用光輝耀目的顏色,主色為金色和藍色,間以白、紫、藍、黃、粉紅、綠、紅、黑等顏色的圖案。
拜占庭的聖像大多用木頭製成,上面用小塊馬賽克或顏料拼出圖案,加以金銀、琺琅、象牙裝飾,鑲嵌珠寶。拜占庭聖像藝術對後來俄羅斯、希臘等東正教國家的宗教美術有很大影響,薩珊波斯的細密畫技術也來自拜占庭馬賽克聖像的細密鑲嵌技術。
除了宗教主題外,還有一些拜占庭繪畫手卷反映了軍隊、戰役、日常生活、動植物和其它題材。
拜占庭人相信,上天的力量顯示在皇帝和教會的金銀珠寶上。皇宮和聖索非亞大教堂越是豪華,就越能證明每位基督徒所期盼的來世生活的高貴,因此皇宮和索非亞大教堂成了巨大的珍寶庫。1204年,十字軍和威尼斯人在聖索非亞大教堂裡面發現了1700多座黃金、珍珠、寶石和琺琅做成的小型聖壇,40000多個金銀香爐和聖物盒,以及堆積如山的其它財寶。在存世的拜占庭工藝品中,最精緻的是現存於威尼斯聖馬可教堂的帕拉多霍祭壇組雕(PalaD'Oro),由黃金、琺琅、珍珠和寶石製成。976年,威尼斯總督委託拜占庭工匠製作了祭壇的中心嵌板,1105年又訂購了更多的琺琅嵌板。第四次十字軍東征時,威尼斯軍隊將聖索非亞大教堂和許多修道院的聖像劫到威尼斯,添加到祭壇上。
拜占庭的絲綢製品也是帝國最貴重的商品之一。拜占庭帝國最初的蠶種和養蠶技術在查士丁尼大帝時期從中國走私而來,隨後在希臘南部建立了國營的養蠶工業。絲綢生產和紡織由政府嚴格控制,嚴禁進行價格投機,或將絲綢專用的紫紅色染料出口到國外。紫色絲綢服飾和地毯為皇族專用,其它的絲綢織物則用刺綉技術織出精緻的圖案。查理曼大帝下葬時身穿的壽衣就是用拜占庭絲綢製成的。到14世紀,隨著紡織工藝進一步改進,又出現了圖案更加復雜的錦緞,上面織滿金絲和銀線,被做成禮服、聖壇罩布、帷幔、窗簾、壁毯、地毯,並成為拜占庭帝國對外政策中的重要貢品。 拜占庭建築可以分為三個階段,即前期(4世紀至6世紀)、中期(7世紀至12世紀)和後期(13至15世紀)。前期是拜占庭建築的興盛期,建築作品大多仿照古羅馬式樣,主要的建築包括君士坦丁堡的城牆、城門、宮殿、廣場、拱門、高架水道、公共浴場和蓄水池,以及教堂。基督教成為國教後,拜占庭的教堂建築越來越大,越來越豪華,至公元6世紀,最終出現了空前壯觀的聖索非亞大教堂。
拜占庭中期建築反映了這個時期的國家特點,即蠻族外敵相繼入侵,國土縮小,國力下降。這一時期的建築縮小,規模也不如從前。這一時期的拜占庭教堂建築特點是佔地少、向空中發展,取消了聖索非亞大教堂那樣的中央大穹窿,代之以若干小穹窿,並注重內部裝飾。這一時期的代表建築包括君士坦丁堡的Acatalepthos修道院、Chora修道院,以及帝國之外的威尼斯聖馬可教堂和基輔的聖索非亞教堂。
十字軍數次入侵之後,拜占庭帝國國力大受損失,無力再興建大型公共建築和教堂。這一時期建造的拜占庭建築數量不多,也沒有創新,在土耳其人滅亡拜占庭帝國後大多破損無存。君士坦丁堡的聖瑪利亞教堂為晚期拜占庭建築的代表作品。 拜占庭人繼承古希臘人重視科學和教育的習俗。算術、幾何、音樂和天文被拜占庭人視為「四藝」,哲學、修辭學、古希臘語也是學童的必修科目。神學屬於高等教育的范疇,但是普通民眾對神學的關注程度非常高,經常可以看到販夫走卒之間進行激烈的神學辯論。在應用科學中,與築城相關的土木工程學,與軍事相關的冶金學和地理學,以及製作「希臘火」所需的化學知識都得到了高度發展,不過這類知識並不向公眾普及,而是作為機密課目向特定的學生傳授。
拜占庭醫學是在古希臘醫學體繫上發展起來的,希波克拉底的體質理論被拜占庭人廣泛接受,認為血液、黏液、黃膽汁和黑膽汁是人類體質病理學分類的基礎,所有的疾病都出於干、濕、冷、熱這四氣失調。4世紀時朱利安皇帝的私人醫生歐利修巴斯編纂的《診斷學》,7世紀時保羅(姓失傳)編纂的《婦科學》、《毒物學》、《處方》,以及11世紀時西美昂編纂的《食物》、《保健手冊》都是以希波克拉底理論為基礎的。拜占庭的草葯學非常發達,放血、推拿、按摩、燒灼等方法也被用於治療病患。在拜占庭軍隊中有軍事醫護團,大修道院通常也設有醫院,接收並治療平民患者。沐浴習慣和對街道的定期沖刷是主要的城市公共衛生手段。 拜占庭帝國位於溫暖濕潤的地中海氣候帶,氣候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拜占庭人的飲食和服飾習慣。根據一位佚名拜占庭作家的《論食物》記載,不同地區的拜占庭人飲食略有不同,但主食基本都是麵包、豆類(加入湯或菜中)。在首都君士坦丁堡,由於肉價昂貴,普通人的主食是麵包、橄欖、洋蔥、小扁豆、乳酪和魚類。外地則廣泛食用牛、羊、豬、馬、雞、鴨、鵝等禽畜肉類。君士坦丁堡人喜食海魚,淡水魚通常用來喂貓狗。其他拜占庭史料中提到的蔬菜有蘿卜、捲心菜、大蒜、洋蔥、南瓜、萵苣、韭菜、黃瓜,調料包括芝麻、芫荽、胡椒、丁香,水果則以蘋果、無花果、西瓜、杏和葡萄為主。飲料為家釀的葡萄酒和啤酒。幾乎所有的食物都要加入橄欖油。各地生產的糧食主要滿足當地的需求,首都和薩洛尼卡、安條克這樣的大城市則依靠進口糧食,以及政府的糧倉調撥。7世紀拜占庭帝國喪失埃及、阿非利加和敘利亞等行省後,穀物產量減少,肉類消費量開始增加,羊毛和亞麻也取代產自埃及的原棉,成為紡織的主要原料。
拜占庭人的服飾也因地區而異,冬季陰冷多雨的馬其頓和多瑙河邊境地區與乾旱炎熱的埃及地區服裝樣式有很大差別。絲綢為皇家壟斷的原材料,絲綢生產被集中在希臘南部地區,絲綢的買賣也由官營商人嚴格控制。沒有皇室的許可,平民不得隨意穿戴絲綢服裝。紫色的絲袍為皇帝和皇後專用的服裝,高級教會人士則穿著織金綉銀的錦緞教袍和法衣。普通人的服飾多由棉布和亞麻織成,從現存的拜占庭繪畫手卷來看,在帝國1100年的歷史中,服裝樣式基本上為輕快、單薄的地中海風格,主要的服裝樣式包括長袍、披肩、腰布、皮靴。
拜占庭人的首要娛樂活動為觀看賽馬比賽、賽馬車比賽。但是,由於基督教教義的影響,古羅馬時代那種殘酷的、以參加者生命為代價的斗獸和奴隸角斗表演已經絕跡。其他的娛樂方式包括賭博、音樂、郊遊、觀看喜劇和滑稽劇。查士丁尼一世的皇後提奧多拉就曾經是一名滑稽劇演員,她的父親是一名馴熊師。不過,拜占庭帝國普遍按照基督教教義嚴格實行一夫一妻制,男性的最低婚齡為14歲,女性為12歲。
在拜占庭文化中,不同於當時其他基督教國家的一個顯著特點是對占星術、星象和預言的迷信。這也充分反映了拜占庭帝國受古代希臘、西亞、古印度、埃及等東方文化影響的程度。拜占庭的一個古老預言曾經被廣泛傳播,並在帝國滅亡之時得到驗證:東羅馬帝國開國的皇帝是海倫娜之子君士坦丁,帝國滅亡時的皇帝也將是海倫娜之子君士坦丁(拜占庭末代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的母親是海倫娜·德拉加斯)。此外,天象也被用來解釋皇位的變動和國運的興衰。1453年5月,在土耳其軍隊圍攻君士坦丁堡的戰役中,星象學家曾預言說,君士坦丁皇帝將不會戰敗,除非滿月給他以預兆。5月22日,夜空中出現月食,滿月的形狀變成了新月(伊斯蘭教的象徵)。第二天傍晚日落時,聖索非亞大教堂的巨大圓頂發著紅光,彷彿彌漫著不斷上升的血浪。這些現象都被解釋為帝國即將滅亡的預兆,導致守城軍民士氣衰落。
Ⅵ 拜占庭文化有哪些影響
拜占廷文化對包括阿拉伯民族在內的周圍其他民族文化也產生了積極影響,推動了中古時期不同文化的交流。拜占廷文化還為中古晚期的西歐提供有利於未來發展的進步因素,其寶貴的學術和藝術遺產通過各種渠道傳遍了世界。
Ⅶ 拜占庭文明的歷史影響
拜占庭帝國早期亦稱東羅馬帝國,其後極盛時發展成為一個橫跨亞非歐三洲之大帝國。版圖之內,民族眾多,造就了拜占庭文化的多樣性。欲闡明拜占庭文化的歷史地位,必先系統歸納拜占庭文化的大致發展過程,以期從中獲得其文化的特點。
4、5世紀,拜占庭帝國在原東羅馬帝國的基礎上繼續發展,經濟穩定,基督教始終在王權控制之下,這一切都為拜占庭帝國由希臘—羅馬古典文明向具有其特點的拜占庭文明的過渡奠定了基礎。這是一個多種文化沖突和融合的過程。在狄奧多西二世以後,拉丁文地位不斷下降,逐步被希臘文取代。希臘古典文化,基督教文化和東方異教文化,逐漸融合成獨具一格的拜占庭文化。
6世紀的優士丁尼時代是拜占庭文化發展的第一個黃金期。由於優士丁尼進行了一系列的經濟改革措施,為文化的發展提供了優良的環境。此時歷史、地理、建築藝術、法律諸多方面有驕人的成就。歷史學家普羅科匹厄斯繼前人之成就,尤其是修昔底德和波里比阿的垂訓史觀,寫出了《戰爭》、《秘史》、《建築》三本史書,為後人了解優士丁尼時代社會和宮廷諸多方面提供了珍貴的資料。地理學家科斯馬斯著《基督世界地誌》,記述了基督教世界的地理。建築藝術方面最為人稱道的乃是聖索菲亞大教堂。其建築之華麗宏偉固然體現出當時建築水平之高超。由聖索菲亞衍生出的諸多神話故事傳入了俄羅斯及其他斯拉夫人的文學之中,也傳入了阿拉伯文學之中,成為國際文化交流的內容之一,其建築風格對歐洲和西亞有重要影響。另外,此時最突出的文化成就當屬《優士丁尼法典》。法典編纂者審定了自哈德良皇帝以來400多年羅馬歷代皇帝和元老院決議,以及歷代法學家解釋法律的論文匯總,編纂成歐洲歷史上第一步系統完備的法律文獻,對後世立法影響深遠。
及至7世紀至9世紀中期,隨著社會動盪和聖像破壞運動的興起,藝術文化成就相對較少,故有人稱之為「黑暗時代」。然而此時的歷史學、教育的發展仍然不容小覷,與聖像破壞運動對應的有關聖像崇拜的文獻、作品也有所保留,為馬其頓王朝的第二個文化黃金期的產生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
歷史學家們記述了整個拜占庭帝國的產生到聖像破壞運動時期的歷史,其記述年代前後銜接,是歷史連貫性的體現,有助於後世史學家完整地了解那一階段的歷史。而四本史書的記述年代又有重疊之處,這為後世史學家的研究提供了同一時期不同方面的資料,有助於其深入地、對比地研究。這些著作不僅反映了拜占庭內部社會的方方面面,例如狄奧方內斯的《編年通史》包括阿拉伯史料;修士喬治的《編年史》除提到聖像破壞運動的傳播、寺院制度,還提到伊斯蘭教的擴張、東方君主的生活等等,並且對斯拉夫史學尤其是羅斯史學影響深遠。
另外,此時「大馬士革的約翰」作為一名聖像崇拜者,給後人留下一些聖詩作品,其最重要的著作《知識的起源》作為一本神學著作,對13世紀的經院哲學家、神學家托馬斯·阿奎那及其著作《神學大全》有極大影響。教育方面,在阿摩里亞王朝,米凱爾三世的舅父凱撒·巴爾達斯在君士坦丁堡宮廷創立了一所高等學校,開設「七藝」,即語法、修辭、辯術、算術、幾何、天文、音樂七門課,對希臘—羅馬古典文明進行充分繼承,使得諸多古典著作得以流傳。
聖像破壞運動之後的馬其頓王朝是拜占庭文化發展的第二個黃金期,繼之的科穆寧王朝和安基魯斯王朝的文化亦有較大成就,與優士丁尼時代的文化成就遙相呼應,確立了拜占庭文化在世界文化發展史上佔有重要一席。
藝術方面,巴西爾一世建立的教堂具有東方亞美尼亞風格。此時馬其頓王朝的建築克服了6世紀藝術的笨拙形式,帶來一種庄嚴與典雅、嚴謹與流暢的藝術新風貌,並且具備了古典希臘文化所不具備的嚴謹。從這一點充分反映出拜占庭文化對古典文化的繼承發揚,乃至於創新。文學方面,11世紀康斯坦丁·塞勒斯的《邊防戰士迪吉尼斯》對阿拉伯文學名著《一千零一夜》亦有影響,這可說明拜占庭文化與東方異教文化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綜上,正是由於拜占庭所處的地理位置、社會環境,造就了拜占庭文化具有一系列特點:其一,保存了古希臘、古羅馬古典文化精髓,在繼承古典文化的過程中對其進一步發揚;其二,正是由於拜占庭保留了許多西歐已經流失的古典文化,這些文化在交流的過程中傳回了西歐,為西歐基督教文化注入了新的因素;其三,由於拜占庭與伊斯蘭世界的頻繁接觸,使她不自覺地吸收了異教文化,起到東西方橋梁的作用。而正是基於以上所述的拜占庭文化特點,使得拜占庭文化在世界文化歷史的發展過程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Ⅷ 拜占庭文化繁榮原因
拜占庭文化內容豐富,體系完備,發展水平較高,因此在文化發展緩慢的中古歐洲發揮積極作用,直接促進斯拉夫世界的文明化,加速斯拉夫各民族國家的發展,並形成以東正教為核心的東歐世界。拜占庭文化還對周圍其他民族文化產生積極的影響,推動中古時期不同文化間的交流。拜占庭文化為中古晚期的西歐提供有利於未來發展的進步因素,在學術和藝術領域留下的寶貴遺產通過各種渠道傳遍世界。
中世紀初期,當羅馬帝國的西半部在日耳曼人的入侵下成為支離破碎的眾多王國時,東半部卻頂住了沖擊,以拜占庭帝國的形式繼續存在了一千年,直到1453年被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攻破。其間,拜占庭帝國雖然先後遭到伊斯蘭勢力的蠶食,保加利亞人的沖擊,甚至同屬基督教的西方世界的劫掠,但它在風雨飄搖中存在了一千年,這本身就已經頗為難得了。拜占庭以東方為其主要疆土,以希臘語為其大眾語言,這便利了希臘羅馬古典文化的存留;教會在帝國中始終附屬於皇帝,沒有形成西方那種教權一度高於俗權,教會籠罩一切的局面,因此教會文化和世俗文化並存共榮,這也為希臘文化的繼續存留創造了氛圍。可以說,西方能夠發生文藝復興,希臘羅馬古典文化能在西南歐重新生根發芽,正是依託於拜占庭這座希臘文化漫長流變征途中的金橋。
政府注重圖書館的建設編輯
拜占庭政府高度重視作為學術研究重要條件的圖書館的建設,建國初期。政府即撥專款用於收集和整理古代圖書。在各大中城市建立國家圖書館.古希臘時代的許多作品即是在這一時期得到系統整理。查士丁尼時代推行的思想專制政策摧毀了一些圖書館,其中亞歷山大里亞圖書館和雅典圖書館的藏書破壞最為嚴重。但是,民間的藏書仍然十分十富。教會圖書館發展迅速,幾乎所有教堂和修道院均設立圖書館,這些圖書館後來成為培養大學者的溫床,它們至今仍是取之不盡的古代圖書的寶藏。拉丁帝國統治時期是拜占庭教育和學術發展停滯的時期,文化上相對落後的西歐騎上在爭奪封建領地的戰爭中,自覺或不自覺地破壞拜占庭學校和圖書館,他們焚燒古書以取暖,其情形類似於4—5世紀時日耳曼人在羅馬焚燒刻寫羅馬法條文的木板取暖。在民族復興的政治運動中,拜占庭知識界掀起復興希臘文化的熱糊。分散在各地的拜占庭文入學者紛紛集中到反對拉丁人統治的政治中心尼西亞帝國,在拉斯卡利斯王朝的支持下,開展搶救古代圖書文物的活動,或游訪巴爾干半島和小亞細亞地區,收集和抄寫古代手抄本,或整理和注釋古代名著,或建立私塾傳授古典知識,組織學術討論。這些活動奠定了帕列奧列格王朝統治時期的「文化復興」的基礎。
拜占庭文化的藝術特點編輯
拜占庭文化-建築 (15張)
拜占廷藝術特點表現為抽象性和扭曲性,這是基督教宗教觀念和東方神秘主義思想長期影響的結果。古代希臘羅馬藝術重視從自然中得到創作的靈感,把宇宙萬物的自然狀態視為美的源泉,真實、和諧、合乎自然的比例、人的天賦情感都作為美的標淮。但是,拜占廷藝術卻認為外在的形象是次要的,真實自然的形體是第二位的,藝術的核心在於表現某種抽象的精神和反映神聖的情感,藝術的目的是激發人的宗教靈感,因此,寫實藝術道得到拜占廷藝術家的藏視,而質朴簡單的線條和色彩表現出來的抽象意義受到重視。比例可以失調,因為比例應該讓位於線條;色彩可以不豐富,因為單調的色彩能夠更明確地表現抽象的含義。藝術品不是用來進行直觀欣賞,而是用來啟發思想,通過「不重要的」藝術品進行思索,使人們尋找有形的藝術品深層隱藏的無形事物。基督教對拜占廷藝術的影響滲透到藝術構思中,使拜占廷藝術的價值取向發生扭曲,移上帝至高無上至善至美思想指導下,現實世界成為罪惡的場所,人類背負著原罪和本罪的十字架,應該受到苦難的懲罰,因此,自然美變成現世丑,藝術美不是光明而是灰暗,不是微笑而是哭泣,不是和諧而足扭曲,不是平衡而是失衡,不是生動而是呆板,痛苦才是幸福和歡樂。在這樣的藝術原則指導下,拜占廷藝術品都籠罩在陰郁的基督教氣氛和朦朧的神秘色彩中。拜占廷藝術的這些特點背離了古典藝術的原則,但是,由於它是在古典藝術的基礎上發展而來,因此,還繼承某些古典藝術的傳統,例如注意營造庄嚴神聖的氛圍、利用古代藝術的表現手法和技術等。
對古典傳統的保存編輯
拜占庭文化具有鮮明的傳統特徵,它直接繼承了古典時代希臘羅馬文化遺產,在拜占庭帝國特殊的環境中,兼收並蓄早期基督教和古代東方諸文化,形成了獨特的文化體系。
文化歷程
拜占庭文化大體上經歷了產生、發展、繁榮和衰落四個階段,在其發展的全過程中,拜占庭人均表現出強烈的尚古傾向。早在君士坦丁一世下令在古城拜占庭興建「新羅馬」,並從希臘和亞平寧半島收集大量古代藝術傑作裝飾首都時,拜占庭人即表現出對古典文化的愛好。該城無論從整體規劃、具體建築樣式,還是內外裝修、建築材料都模仿古代建築。古典建築中流行的大理石屋面、陽台和柱廊使整個城市建築群顯得格外典雅莊重,使人很容易聯想起古代名城雅典和羅馬。最豪華的建築大皇宮是由幾個比鄰的獨立宮院、各種大殿、宮室、花園和柱廊組成的,它幾乎就是古羅馬城的翻版。根據史家統計,在城區內集中了大量優美的古典建築,除了大皇宮外,還有元老院議事大廈、公共學堂、大賽場、劇場、多座豪華公共浴池、百餘個私人浴池、數十條沿街柱廊、囤糧谷倉、引水渠道、蓄水池、用於集會和法院公審的大廳以及貴族官邸,無不以古典建築為藍本。可容納數萬人的大賽場也完全仿照羅馬競技場的式樣建造,但比羅馬的大賽場規模更大。圓形的君士坦丁廣場周圍贏立著一大片公共建築群、是公眾從事商業和政治活動的第——大中心。其中有十餘階大理石台階的帝國議會和元老院是按古希臘建築設計的。廣場中心聳立著36.58米高的巨型花崗石圓柱,坐落在6.1米高的白色大理石基座上,圓柱的直徑約3.2米,頂端是從雅典運來的巨大的阿波羅銅像。向西南伸展的麥西大道是舉世間名的大理石柱龐大道,兩側有巍峨的市政廳.森嚴的將軍府和國庫.文雅的國家圖書館和優雅的貴族宅區。在這里,風格各異的羅馬貴族庭院也按羅馬城式樣建築,以便吸引各地名門顯貴。「一言以蔽之,一切凡能有助於顯示一座偉大都城的宏偉、壯麗的東兩,—切合助於為它的居民提供便利和娛樂的東西,在君士坦丁這座城市的四牆之內無不應有盡有」。
此後,該城迅速崛起,成為繁榮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吸引著整個地中游世界的知識分子。他們攜帶大量古典文獻和古代文物前往首都,這就為推動拜占庭文化的發展提供了豐富的文化物質條件。發展國家圖書館,建立國家學府,學習古代希臘語和拉丁語,收集注釋古典文史作品,研究古典哲學和文學,這些成為早期拜占庭文化發展的主要現象。除了君士坦丁堡外,亞歷山大、安條克、雅典均成為當時研究古典之學的重鎮。所謂「新亞歷山大運動」實際上是將古典哲學遺產納入基督教神學的學術活動。前述著名拜占庭學者弗條斯在其《書目》中,概括介紹了直到他那個時代以前所有著名的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家的主要著作,包括大量古典作家的經典作品。這份書目中的圖書顯然是用於他任教的君士坦丁堡學府,是為就學的學生提供的參考資料。這種尚古之風一直保持到拜占庭歷史的末期,只是其熱烈的程度有所不同。11世紀拜占庭歷史作家頗塞留斯曾自豪地寫道,他在少年時代即可背誦《荷馬史詩》。科穆寧王朝公主安娜撰寫的《阿萊克修斯傳》帶有明顯的希羅多德的寫作風格,代表當時拜占庭歷史寫作的傾向。而拜占庭社會中、上層人士和知識分子,包括國家官吏和法官都要接受系統的教育,特別是希臘語言教育,以便使他們的口音「希臘化」。直到拜占庭帝國滅亡前夕,許多立志復興文化以救國的著名學者仍然致力於古典文化的傳播,其豐富的古典學問和廣博的古希臘哲學和文學知識,使他們在義大利學校中指導的學生深感心悅誠服,大為敬佩。
繼承古希臘和羅馬
從拜占庭人繼承古典文化的內容上看,拜占庭學者特別重視古希臘的哲學、文學和文學,重視羅馬的法律和工程技術。在拜占庭帝國,《荷馬史濟》勝友人口.婦幼皆知,能夠大段背誦的人不在少數,因此許多作家在引用時不加說明而不至產生誤解。君士坦丁堡修辭學家科米達斯對照以前多種版本對《荷馬史詩》進行重校,使之成為以後幾個世紀最權威的版本,而該史詩的第一個拉丁文譯本也是拜占庭學者完成的。像希羅多德這樣偉大的古希臘史家,更是拜占庭作家學習效仿的核樣,弗條斯在其案頭必讀書中就始終包括希羅多德的作品。據現代學者研究,拜占庭帝國教俗學術界一直熱衷於古典希臘哲學,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等著名學者的作品是當時的熱門書籍,不斷傳抄,在眾多的哲學流泥中,新柏拉圖主義和斯多葛學派受到特別青睞。
拜占庭人常以正宗繼承人的身份繼承古羅馬文化,他們不僅自稱「羅馬人」,而且在政治制度、基督教神學、法律和大型工程技術方面,忠實模仿繼承,井有所發展創造。他們清除了古羅馬帝國中央集權制度中保留的民主形式和普通公民參與政治的因素,發展出拜占庭帝國君主專制官僚制度,其中皇帝制度成為其政治生活的核心。基督教是古羅馬帝國的文化遺產,拜占庭人對之加以改造,使之在神學中擺脫了古代哲學和猶太宗教的雙重影響,並始終將它置於皇帝最高權力的控制下,利用東正教強化皇權統治和擴大拜占庭帝國的影咱,形成了保持至今的東正教世界。在法律方面,拜占庭人直接繼承古羅馬傳統,其中查士丁尼一世的立法活動縣具典型意義,他下令編纂的《羅馬民法大全》是歐洲第一部完整的法律匯編,該法典成為此後致百年拜占庭法律,如《法律匯編》、《六書》、《皇帝法典》等的藍本,也為近代歐洲法律提供了基本的理論依據。他充分認識到建立完整的法律對於鞏固皇權的重要性,他在《法理概要》中指出:一個好皇帝「應該不僅以其武力獲尊榮,還必須用法律來武裝,以便在戰時和平時都有法可依,得到正確的指導;他必須是法律的有力捍衛者,也應是征服敵人的勝利者」。
這種法律至高無上的思想來源於古羅馬法律。至於在建築工程技術方面,拜占庭人繼承古羅馬遺產就更為多樣。拜占庭建築樣式最突出的風格是在平面十字形建築物上方建造半球形穹頂,此種風格即是在羅馬半圓拱頂牆壁基礎上發展而來的。君士坦丁堡的聖索非亞教堂是拜占庭建築的代表作,人們可以清楚地看到拜占庭人在牆體、門面和內外柱廊方面是如何繼承羅馬建築藝術的。此外,君士坦丁堡、塞薩格尼基等拜占庭帝國名城完善的引水果道、地下排污管道、苦水池等都直接借鑒了羅馬城建築成功的經驗,而皇宮中半自動升降的皇帝寶座和宮殿中各種機械動物,如金獅和小鳥,都是拜占庭工匠學習繼承羅馬人實用工程和機械技術的成就。
Ⅸ 求:歷史中拜占庭帝國與中國的交往
權威回答:
在中國古代史籍中,羅馬帝國,特別是它統治下的東部地區即地中海東岸,被稱為「大秦」;由羅馬帝國東部疆域演化而來的拜占庭帝國則更多地被稱為「拂菻」,但在許多情況下仍繼續沿用舊稱「大秦」,或「大秦」「拂菻」並用。「拂菻」用指拜占庭帝國,在隋唐時期的典籍中最為明確,也最為頻繁。這個名稱可能源自「羅馬」一詞,經波斯和中亞語言進入漢語。330年以後興起的以拜占庭為中心的東部帝國在對外關系中仍以「羅馬」(Róm,Rüm)相稱。Róm一詞進入亞美尼亞語演變為Hróm(Hórum),進入波斯語系後h轉為f,故中亞的呼拉子密語和粟特語中又轉為Fróm(Furum),Fróm在漢語中轉讀為「拂菻」。從拜占庭史料和漢文典籍中有關「大秦」「拂菻」的記載以及相關考古資料,我們大致可以看清楚6-7世紀拜占庭帝國對中國的絲綢貿易活動的輪廓。
如同水銀傳說一樣,在中國典籍中,這個故事發生的地點發生了相似的變化:在早期艾比法紐斯的記載中是大斯基泰沙漠,即中亞沙漠,而在《梁四公記》中則演化為拂菻國的西北某地。可見此類神秘故事總是與遙遠而具有神秘色彩的地區相聯系。對早期的艾比法紐斯和他的同胞來說,大斯基泰沙漠即中亞沙漠無疑具有神秘色彩;當這個故事傳至中國時,則不能不與故事流行的那個遙遠的神秘國度(拂菻)發生聯系。這種變化在文化傳播中屢見不鮮,幾乎是一個定則。中國典籍將這個傳說與拂菻聯系起來,一方面表明了表明了它與拜占庭帝國的密切聯系,同時也表明了當時拂菻國在中國人心目中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