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國際上怎麼稱呼中國紅茶
在清末民國初時我國的紅茶出口,從廈門口岸出去,主要是到英法等歐洲國家,外國人覺得干茶的顏色是黑色的,所以把這種茶叫做BLACK TEA,黑色的茶。直到現在國際上對中國紅茶仍沿用這種稱謂。 詳細資料:http://www.goodgood.cc/bbs/html/103/103.html
Ⅱ 外國人怎樣喝中國茶
老外也喝茶。 說說埃及人的飲茶習俗? 位於非洲的埃及,也是重要的茶葉進出口國,他們喜歡喝濃厚醇洌的紅茶,但他們不喜歡在茶湯中加牛奶,而喜歡加蔗糖。埃及糖茶的製作比較簡單,將茶葉放入茶杯用沸水沖沏後,杯子里再加上許多白糖,其比例是一杯茶要加三分之二容積的白糖,讓它充分溶化後,便可喝了。茶水入嘴後,有粘粘糊糊的感覺,可知糖的濃度有多高了,一般人喝上二三杯後,甜膩得連飯也不想吃了。埃及人泡茶的器具也很講究,一般不用陶瓷器,而用玻璃器皿,紅濃的茶水盛在透明的玻璃杯中,象瑪瑙一樣,非常好看。埃及人從早到晚都喝茶,無論朋友談心,還是社交集會,都要沏茶,糖茶是埃及人招待客人的最佳飲料。 肯亞人如何飲茶? 肯亞位於非洲高原的東北部,是一個橫跨赤道的國家,瀕臨印度洋,是屬於熱帶草原型氣候,平均海拔將近2000公尺,終年氣候溫和,雨量充足,土壤呈紅色,並屬酸性土壤,很適合茶葉生長。肯亞人民喝茶深受英國統治時期的影響,主要是飲紅碎茶,也有喝不午茶的,沖泡紅茶加糖的習慣很普遍,過去只有上層社會才飲茶,目前一般平民也普遍喝茶,在大飯店和市面上也可看到提供飲茶的場所。綠茶在肯亞的出現是最近幾年的事。 摩洛哥人也有喝茶的習慣嗎? 茶從中國通過絲綢之路,又穿越阿拉伯世界,來到了北非的摩洛哥,摩洛哥人均信仰回教,不喝酒,其它的飲料也很少,於是這里飲茶之風很甚。摩洛哥人上從國王,下至市井百姓,每個人都喜喝茶,可以說茶已成為摩洛哥人文化的一部分。逢年過節,摩洛哥政府必以甜茶招待外國賓客。在日常的社交雞尾酒會上,必須在飯後飲三道茶。所謂的三道茶,是敬三杯甜茶,用茶葉加白糖熬煮的甜茶,一般比例是1公斤茶葉加10公斤白糖和清水一起熬煮。主人敬完這三道茶才算禮數周備。在酒宴後飲三道茶,口齒甘醇,提神解酒,十分舒服,而喝茶用的茶具,更是珍貴的藝術品,摩洛哥國王和政府都以此作為贈送來訪國賓的禮品。摩洛哥一般人家也有客來敬共的禮俗。 澳大利亞的飲茶習俗怎樣? 澳大利亞的牧民居住在高寒的山區,以放牧為生,由於氣候寒冷,蔬菜極少,使他們成為一個嗜好飲茶的民族。澳大利亞人喜歡飲紅茶,而且必須在煮好的茶湯內加入甜酒、檸檬和牛乳,這種有各種味道的茶湯營養豐富,能增加人體熱量。澳大利亞的多味茶在匈牙利和捷克等國家的下層人民中也很流行。 阿根廷人如何飲馬蒂茶? 阿根廷人喜歡飲馬蒂茶,其飲茶方式也別具一格。他們把馬蒂茶葉放入一個非常精緻的、上面刻有民族圖案的葫蘆形瓢中,然後沖入開水,片刻以後便開始飲用。他們的飲法也很獨特,既不用嘴直接去喝,也不用舌頭去舔,而是用一根銀制的吸管插入葫蘆瓢內,象中國的兒童吸飲料一樣,慢慢地吸飲。 印度人的飲茶方式是怎樣的? 印度人喜歡飲用馬薩拉茶。其製作方法是在紅茶中加入姜和小豆蔻。雖然馬薩拉茶的製作非常簡單,但是喝茶的方式卻頗為奇特,茶湯調制好後,不是斟入茶碗或茶杯里,而是斟入盤子里,不是用嘴去喝,也不是用吸管吸飲,而是伸出又紅又長的舌頭去舔飲,故當地人稱之為舔茶。 你聽說過普蘭人喝的合碗茶嗎? 普蘭人居住在歐洲極北部,他們也是喜歡飲茶的民族,至今還保留著古老的飲茶方式。普蘭人一家人在一起時,喜歡飲茶聊天,茶水熬好以後,不是每人一杯,也不是每人一碗,不論家裡有多少人,只斟滿一大碗,全家人圍坐在一張桌子邊,由老及小,依次捧碗喝上一口,象接力賽一樣,以此轉輾傳飲,這一碗喝完了,再斟滿,直到大家喝夠為止。 你聽說過馬來西亞的拉茶嗎? 拉茶是馬來西亞傳自印度的飲品,用料與奶茶差不多。調制拉茶的師傅在配製好料後,即用兩個杯子象玩魔術一般,將奶茶倒過來,倒過去,由於兩個杯子的距離較遠,看上去好象白色的奶茶被拉長了似的,成了一條白色的粗線,十分有趣,因此為被為「拉茶」。拉好的奶茶象啤酒一樣充滿了泡沫,喝下去十分舒服。拉茶據說有消滯之功能,所以馬來西亞人在閑時都喜歡喝上一杯。 說說新加坡的肉骨頭茶? 肉骨頭茶實際上是邊吃豬排 邊飲茶。肉骨頭是選用上等的包著厚厚瘦肉的新鮮排 ,然後加入各種佐料,燉得爛爛的,有的還加進各種滋補身體的名貴葯材。當你落座不久,店主就會端上一大碗熱氣騰騰的鮮湯,里邊有四五塊排骨和豬蹄,外加香噴噴的白米飯一碗,和一盤切成一寸長的油條,顧客可根據不同的口味加入胡椒粉、醬油、鹽、醋等,在吃肉 頭的同時,必須飲茶,顯得別具風味。茶必須是福建特產的鐵觀音、水仙等烏龍茶,茶具須是一套精巧的陶瓷茶壺和小盅。吃肉骨頭茶的習俗,原來是從我國福建南部和廣東潮汕地區傳入的,肉骨頭茶現在是新加坡人傳統的飲料,不僅香味可口,別具風味,而且吸引了大批外國遊客,給風光絢麗、婀娜多姿的島國,增添了許多異彩。 土耳其人的飲茶習俗怎樣? 土耳其人喜歡飲薄荷茶。在炎熱的夏季里,土耳其人喜歡在每半杯綠茶湯里加入二三片新鮮薄荷葉,再加上冰糖。茶湯黃綠,湯面上飄浮著幾片薄荷葉。薄荷是清涼劑,具有驅風、發汗、利尿等功效。綠茶與冰糖也都有清涼的作用。茶、冰糖和薄荷三者交融一體,相形得益,形成了一種獨特的風味。薄荷茶是土耳其人最喜歡的一種飲料,由於薄荷與冰糖氣味濃,因此對茶的要求很高,否則會喧賓奪主,失去茶味。所以土耳其人喜歡中國出產的珠茶和眉茶,這兩種茶具有外形緊秀,色澤濃得起霜,葉底嫩綠泛黃等特點。加糖以後,茶味不減,湯色不退,加薄荷葉後,香味不散。 你聽說過阿拉伯的嚼茶嗎? 阿拉伯嚼茶是葉門人民喜歡的一種茶。這種茶不是用茶葉做原料,而是用當地的一種「 卡特樹」的葉子製成,是非茶之茶,卡特樹形如冬青,為多年生常綠樹,開白色小花,但不結果。阿拉伯人嚼茶的飲法十分獨特,不是用水熬制,也不用茶杯飲用,而是把這種樹葉放入嘴裡細嚼,吸其汁水,故稱為嚼茶。阿拉伯嚼共有提神醒腦的作用,但不能久服,久服會中毒。 你聽說過泰國的腌茶嗎? 泰國北部山區的人民有食腌茶的習俗。這一帶氣候溫暖,雨量充沛,野生茶樹多。由於交通不便,制茶技術落後,只能自製自銷腌茶。腌茶是一種菜餚嚼食,其製作方法與我國雲南的腌茶一模一樣,是從我國雲南南部傳過去的,一般在雨季腌制。腌茶的吃法奇特,將香料與腌茶充分拌和以後,放進嘴裡細嚼,又香又清涼。每年,這一帶要制這種腌茶四千頓左右,供本地人民食用。 紐西蘭的茶俗怎樣? 紐西蘭人普遍喜歡喝茶,每年每人平均茶葉消費量居世界第三位。在紐西蘭人的心目中,晚餐比早餐和午餐更為重要。而他們則稱晚餐為「 茶」,有代表性的晚餐是一道肉食葷菜,一道蔬菜,一道甜食。紐西蘭人就餐一般在飲茶室里舉行,因此這里的茶室星羅棋布。在茶室里,每頓都供應茶水。茶水的品種有奶茶、糖茶等多種。但是就餐之前一般不給茶水喝,只有等用餐完畢後,才有供應。紐西蘭人因為喜歡喝茶,上午和下午都安排有喝茶休息的時間。客主雙方進行交談或供求雙方進行談判時,一般都先敬上一杯茶,表示客氣。 英國下午茶的由來? 19世紀初期,茶可在一天中的任何時飲用,特別是在晚餐後飲用
Ⅲ 怎麼跟外國人介紹中國茶道
茶飲具有清新、雅逸的天然特性,能靜心、靜神,有助於陶冶情操、去除雜念、修煉身心,這與提倡「清靜、恬澹」的東方哲學思想很合拍,也符合佛道儒的「內省修行」思想,因此我國歷代社會名流、文人騷客、商賈官吏、佛道人士都以崇茶為榮,特別喜好在品茗中,吟詩議事、調琴歌唱、弈棋作畫,以追求高雅的享受。
「茶道」是一種以茶為媒的生活禮儀,也被認為是修身養性的一種方式,它通過沏茶、賞茶、飲茶,增進友誼,美心修德、學習禮法,是很益的一種和美儀式。茶道最早起源於中國。中國人至少在唐或唐以前,就在世界上首先將茶飲作為一種修身養性之道,唐朝《封氏聞見記》中就有這樣的記載:「茶道大行,王公朝士無不飲者。」是現存文獻中對茶道的最早記載。在唐朝寺院僧眾念經坐禪,皆以茶為飲,清心養神。當時社會上茶宴已很流行,賓主在以茶代酒、文明高雅的社交活動中,品茗賞景,各抒胸襟。唐呂溫在《三月三茶宴序》中對茶宴的優雅氣氛和品茶的美妙韻味,作了非常生動的描繪。在唐宋年間人們對飲茶的環境、禮節、操作方式等飲茶儀程都已很講究,有了一些約定俗稱的規矩和儀式,茶宴已有宮庭茶宴、寺院茶宴、文人茶宴之分。對茶飲在修身養性中的作用也有了相當深刻的認識,宋徽宗趙佶是一個茶飲的愛好者,他認為茶的芬芳品味,能使人閑和寧靜、趣味無窮:「至若茶之為物,擅甌閩之秀氣,鍾山川之靈稟,祛襟滌滯,致清導和,則非庸人孺子可得知矣。中澹閑潔,韻高致靜......」
南宋紹熙二年(公元1191年)日本僧人榮西首次將茶種從中國帶回日本,從此日本才開始遍種茶葉。在南宋末期(公元1259年)日本南浦昭明禪師來到我國浙江省餘杭縣的經山寺求學取經,學習了該寺院的茶宴儀程,首次將中國的茶道引進日本,成為中國茶道在日本的最早傳播者。日本《類聚名物考》對此有明確記載:「茶道之起,在正元中築前崇福寺開山南浦昭明由宋傳入。」日本《本朝高僧傳》也有:「南浦昭明由宋歸國,把茶檯子、茶道具一式帶到崇福寺」的記述。直到日本豐臣秀吉時代(公元1536~1598年,相當於我國明朝中後期)千利休成為日本茶道高僧後,才高高舉起了「茶道」這面旗幟,並總結出茶道四規:「和、敬、清、寂」,顯然這個基本理論是受到了中國茶道精髓的影響而形成的,其主要的儀程框架規范仍源於中國。
中國的茶道早於日本數百年甚至上千年,但遺憾的是中國雖然最早提出了「茶道」的概念,也在該領域中不斷實踐探索,並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卻沒有能夠旗幟鮮明地以「茶道」的名義來發展這項事業,也沒有規范出具有傳統意義的茶道禮儀,以至於使不少人誤以為茶道來源於他邦。中國的茶道可以說是重精神而輕形式。有學者認為必要的儀式對「茶道」的旗幟來說是較為重要的,沒有儀式光自稱有「茶道」,雖然也不能說不可以,搞得有茶就可以稱道,那似乎就泛化了,最終也「道可道,非常道」了。
泡茶本是一件很簡單的事情,簡單得來只要兩個動作就可以了:放茶葉、倒水。但是在茶道中,那一套儀式又過於復雜或是過於講究了,一般的老百姓肯定不會把日常的這件小事搞得如此復雜。事實上中國茶道並沒有僅僅滿足於以茶修身養性的發明和儀式的規范,而是更加大膽地去探索茶飲對人類健康的真諦,創造性地將茶與中葯等多種天然原料有機地結合,使茶飲在醫療保健中的作用得以大大地增強,並使之獲得了一個更大的發展空間,這就是中國茶道最具實際價值的方面,也是千百年來一直受到人們重視和喜愛的魅力所在。
英文翻譯如下:
Tea drinking is fresh, Yayi natural characteristics, can pause, static God, help to mold character and the removal constitute physical and mental training. with the promotion of "calm, Tianshan" oriental philosophical thinking in harmony, as well as Buddhism, Taoism and Confucianism "introspective self-cultivation" thinking, Therefore, our successive celebrities, writers Xiao Ke, and merchants officials, Buddhist worship have to be proud of tea, in particular preference in tea, poet rules, piano tuning singing, a free hand to pursue the enjoyment and elegant. "Way of Tea" is a tea for the media etiquette of life, is also considered a form of self-cultivation of a way through it make tea, tea tours. tea and friendship, Maxim Xiude, learning etiquette, is a U.S. interests ceremony. The tea ceremony originated in China. Chinese, or at least before Tang Tang, the first in the world to tea drinking as a form of self-cultivation practice. Tang Dynasty, "Feng Jing Wen see reporters" this is the record : "Way lines, Princes North Korea with all Drinker. "existing literature on tea ceremony, the earliest records. In the Tang Dynasty temple monks chanting meditation, as always drinking tea, Qingxin Fostering Spirit. At that time, the community has been very popular banquet hosted in a tea behalf of the Liquor, civilized, refined social activities, the tea realm, the venture-minded. Tanglu: temperature in the "March 3 banquet sequence" of the tea Tea elegant atmosphere and the wonderful beauty made a very vivid description. In the Tang and Song Dynasties between the people of tea in the environment, rituals, practices and other tea-NG have something, With some agreement called the rules and rituals of tea leaf has royal court, monasteries tea, tea literati distinction. Drink of self-cultivation in the role has come to a deep understanding of Emperor Huizong Zhao Ji is a beverage lovers, He believed tea, the fragrant taste, people can enjoy quiet and fun Wonderland : "If tea to as were trespassing Ou Min's delicate and elegant. bell beautiful souls petition, Jin Di Qu lag, and lead to money, the non-deadhead these children are not known to carry. China Dan idle Kit, Classics to high static ......" Southern Song Chaoyi, 2002 (Year 1191) Japanese monk-West will be the first tea from China back to Japan, Japan will henceforth start times tea leaves. At the end of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 (1259 AD) Nampo Zhaoming Zen master in Japan came to China in Yuhang County of Zhejiang Province by the Temple study pilgrimage , the study of the temples of tea NG way, for the first time, China's introction of the Japanese tea ceremony, Chinese tea ceremony in Japan first propagator. Japan "poly objects from the test," This is clearly documented : "Way of Tea's, the yuan is to build the temple blasts before Chongfu Nampo Zhaoming Song came from. "Japan," the North Korea Zhuang "also : "Nampo by Song returned from Zhaoming, tea table, tea props to the one-ming Temple," records. Japan until Toyotomi Hideyoshi era (Year 1536-1598. equivalent to late Ming Dynasty in China) Sen no Rikyu become monks after the Japanese tea ceremony, the raised before the "Way of Tea" This flag and concluded a true four rules : "and, respect, money, boredom". Obviously, this is the basic theory of the Chinese tea ceremony by the essence of the impact of the formation, The main way the instrument is incorporated in the framework of norms of China. China's tea ceremony in Japan as early as a few centuries or even millennia. Regrettably, although China is the first to propose the "Way of Tea" concept, but also the constant practice field exploration, and achieved great success, but failed to take a clear-cut stand in the "Way of Tea" in the name of development of this cause, no standardized out with the traditional tea etiquette, to the extent that many people thought of tea from his state. China's tea ceremony, can be said to stress the spirit and light form. Some scholars believe that the necessary ceremony of the "Way of Tea" is the banner of the more important, no ceremony-claiming to have the "Way of Tea", Although can not say that, and everyone can have tea commendable, it seems to be a generalization, and ultimately "Road can be, very Road. " The tea is a very simple matter, as long as simple that to be two movements : up tea, pouring water. But the tea ceremony, a ceremony that is too complicated or too much stress. sure, ordinary people will not be daily carried out this simple matter of such complexity. In fact the Chinese tea ceremony is not only satisfied with tea cultivation of the invention and the ceremony norms, but more bold Lugentingchayin right to explore the true meaning of human health. creatively tea and Chinese medicine, and other natural materials to organically integrate, make tea drinking in health care to the role greatly enhanced, making it is a larger space for development, This is the Chinese tea ceremony, the most practical value, but also for thousands of years has been the attention of people and loved the benefits.
(我是用在線翻譯的,可能有點不太對,你最好自己檢查一下)
Ⅳ 西方人喜歡中國茶葉嗎,會不會和咖啡一樣喜歡
西方人經過了一輪工業革命之後,就開始傑出中國的茶葉。然後他們就深深地愛上了茶葉的滋補以及口感。以至於到了後面,有句話說,西方人可以不喝咖啡,但是不能沒有茶葉,為什麼西方人對中國的茶葉有一種偏愛呢?現在現在細細分析一下。
最後,再來提一提中國,中國的喝茶方式和工具也非常講究,不少外國人喝茶的方式都是從中國學來的。中國的茶文化至今已經有幾千年的時間了。但是無論過去了多少時間,我們都要學會繼承中國的傳統文化,並且發揚下去。讓西方人也能體會到茶之中所可以包含到的韻味。
Ⅳ 五分鍾的動畫,看看外國人怎麼理解中國茶文化
▲ 影片開頭就為我們介紹了神話傳說中,茶的葯用發現: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一片茶葉飄進嘴中,得茶而解之。
▲ 據考古證明,茶葉最早培育在中國,距今已有6000年左右的歷史。比法老修金字塔都早了1500年。
▲隨著時代的變遷,隨著時代變遷,茶葉的用途從【作為蔬菜、煮粥】進化到了【飲用】,衍生出復雜而多變的口感,制茶方式也演變為現在的標准流程,獨特的中國茶文化就此產生。
茶葉,茶文化在全球的傳承與演變
▲在九世紀,唐朝時期,一位日本和尚將第一柱茶作物帶到日本,日本人最終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品茶習慣。從而產生了茶道。
▲1600年代,中國茶葉的風潮席捲歐洲。在葡萄牙女王凱瑟琳皇後的影響下,英國貴族階級也開始流行下午茶的傳統。
▲ 這部動畫並不避諱茶葉對戰爭的影響。由茶葉為源頭引起的鴉片戰爭打破了中國長期對茶葉的壟斷。鴉片戰爭之後,印度委派植物學家Robert秘密前往中國偷取茶葉,帶到了印度大吉嶺。
經由此,茶樹廣泛傳播,促使茶葉迅速普及成日常飲品。
現在,茶葉的飲用量僅次於水,為世界第二。從甜味兒的土耳其黑茶,到甜味兒的西藏疆酥油茶,茶的製作方式如此之多,有如世界上不同文化的數量。
Ⅵ 外國人覺得中國茶是什麼味道呢他們能接受喝中國茶嗎
茶是中華幾千年流傳下來的文化,就國內來說,現在是越來越少的人懂這個茶文化了,對於國外人就更不用說了,當然也有對茶頗有深究的外國友人。個人感覺啊外國友人喝茶應該也是跟我們喝咖啡是差不多的感覺的,也有的國家會在茶裡面添加其他的輔料來達到一個適合的口感。喜歡茶的即能接受我們的中國茶,只有心裡喜歡,有愛好才能去接受,這跟我們自己喜歡的東西時一樣的。
Ⅶ 用英語介紹中國茶60詞數
Wuyi Tea Science Institute
Wuyi University, located in the scenic Wuyi Mountain, Wuyi University, Tea discipline (tea culture direction of the economy), formerly known as the "Fujian Agricultural Improvement Station improvements at Sung tea", was founded in 1938; Today tea Wuyi University School (tea culture and direction of the economy) professional, every year for the country to recruit Tea Science (tea culture direction of the economy) undergraate students 120 people, our tea discipline in 2010 approved national specialty, owned Tea Culture Communication Laboratory, tea culture training center, training room tea, tea proction laboratory, tea biomass extraction laboratory and food safety laboratory, as well as campus covers an area of 40 acres of tea germplasm nursery, school in Xiamen, Anxi, Wuyishan, which are more than 10 practice teaching base.Wuyishan local tea culture atmosphere, to learn Tea Science provides a good external conditions and atmosphere.
Ⅷ 歐洲人所說的「中國茶」是指什麼茶
一般是指綠茶,可能是珠茶或眉茶,因為這兩種茶是我國大量出口的
Ⅸ 如何向外國人介紹中國茶藝的歷史
茶藝是飲茶藝術,是藝術性的飲茶,它包括選茶、備器、擇水、取火、候湯、習茶的程式和技藝。因而茶藝本身並無很多玄想的東西。有些人有意將茶藝搞得神乎其神,給人一種莫明其妙的感覺。
茶藝起始
茶藝,萌芽於唐,發皇於宋,改革於明,極盛於清,可謂有相當的歷史淵源,自成一系統。
中國的民族性,自然謙和,不重形式。所以不管是唐代的茶經,宋代的大觀論茶,或明代的茶疏,文中所談僅是通論,一般人民將飲茶融成生活一部份,沒有什麼儀式,沒有任何宗教色彩,茶是生活必需品,高興怎麼喝,就怎麼喝。飲茶所講究的是情趣,如「披詠疲倦」、「夜深共語」、「小橋畫舫」、「小院焚香」,都是品茗的最佳環境和時機,「寒夜客來茶當酒」的境界,不但表露出賓主之間的和諧歡愉,而且蘊蓄著一種高雅的情致。
茶藝是包括茶葉品評技法和藝術操作手段的鑒賞以及品茗美好環境的領略等整個品茶過程的美好意境,其過程體現形式和精神的相互統一,是飲茶活動過程中形成的文化現象。它起源久遠,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與宗教結緣。茶藝包括:選茗、擇水、烹茶技術、茶具藝術、環境的選擇創造等一系列內容。茶藝背景是襯托主題思想的重要手段,它渲染茶性清純、幽雅、質朴的氣質,增強藝術感染力。不同的風格的茶藝有不同的背景要求,只有選對了背景才能更好地領會茶的滋味。
茶文化是人類在生產食用茶葉過程中所產生的文化現象。人類食用茶葉的方式大體上經過吃、喝、飲和品四個階段。「吃」是指將茶葉作為食物來生吃或熟食的,「喝」是指將茶葉作為葯物熬湯來喝的,「飲」是指將茶葉煮成茶湯作為飲料來飲的,「品」是指將茶葉進行沖泡作為欣賞對象來品嘗的(飲是為了解渴,可以大口飲下。品是品嘗,需要細啜慢咽,再三玩味)。前三種方式發生很早,可以早到原始社會時期,後一種方式較晚,很可能晚到魏晉時期。
歷來傳說「神農嘗百草,一日遇七十二毒,得荼乃解。」根據考古學和民族學研究,我國食用茶葉的歷史可以上溯到舊石器時代,所謂的「神農嘗百草」,就是將茶樹幼嫩的芽葉和其他可食植物一起當做食物。後來人們在食用過程中發現茶葉有解毒的功能,就作為葯物熬成湯汁來喝,這就是所謂的「得荼乃解」。平時也會將茶湯作為保健的飲料來飲用,民族學的材料已證明原始人是已經採集一些特定的樹葉熬成湯汁飲用,在一些產茶地區,自然也會將茶湯作為日常飲料。考古學家已經在浙江杭州跨湖橋距今8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遺址中發現了熬湯的茶葉和完整的茶樹籽,可見,我們民族飲茶的歷史至少也在一萬年以上。
但是,從現有的文獻記來看,直到三國時期為止,我國飲茶的方式一直停留在葯用和飲用階段。如漢代文獻提到茶葉時都只強調其提神、保健的功效。三國時孫皓因愛臣韋曜不善飲酒而暗中以茶湯代替,是茶為飲料的明證。
從西晉開始,情況有了變化,四川地區的一些文人介入茶事活動,開始賦於飲茶文化意味。西晉著名詩人張載在《登成都白菟樓》詩中寫道:「芳荼冠六清,溢味播九州。」認為芳香的茶湯勝過所有的飲料,茶的滋味傳遍神州大地。芳香和滋味都與茶的提神、解渴以及保健療效無關,而是嗅覺和味覺上的審美滿足。西晉文人杜育的《賦》是我國歷史上第一首正面描寫品茶活動的詩賦。詩中除了描寫茶樹生長、採摘等情況外,還提到用水、茶具、沖泡等環節,特別是對茶湯泡沫的欣賞,形容它像冬天的白雪和春天的鮮花(「煥如積雪,曄若春敷」)。可見,茶湯在此時開始成為品嘗的對象。《賦》還提到飲茶具有調解精神、諧和內心(「調神和內」)的功效,則已經涉及茶道精神了。因此中國的品茶藝術的萌芽時期至少可以上溯到西晉時期。
但是只有到了唐代陸羽手裡,中國人的飲茶才從食、喝、飲,發展提高到品的階段,終於將飲茶變成一門生活藝術。陸羽在《茶經》中,對茶葉的醫療保健功效僅是一筆帶過,明確提出「茶之性至寒,為飲最宜精行儉德之人」,將品茶上升到道德修養的高度,並且對唐代的煮茶法進行了一系列的規范,從選茶、用水、茶具、烘茶、碾磨、篩粉、煮水、加鹽、點水、分茶到品嘗各個環節都有嚴格的要求,形成一套完整的茶藝程式。特別是對茶湯泡沫的培育、欣賞異常重視,進行仔細的觀察,將泡沫稱為湯華,薄一點的稱為沫,厚一點的稱為餑,細一點的稱為茶,採用了一連串形象的比喻來形容泡沫之美麗:像棗花漂浮在圓形的水面上,像深潭回轉或小洲彎曲的水面上漂浮的青萍,像晴朗天空中浮動的魚鱗雲,像飄動在水湄之上的綠錢,像墜落在尊俎之中的菊花。飲茶而對泡沫如此講究,顯然不是為了滿足生理上的需求,而是從視覺的審美愉悅出發,一碗涌動著泡沫的茶湯在陸羽面前成了充滿藝術韻味的審美對象,因此才靈感勃發,浮想聯翩。可見唐代的飲茶已經成了富有詩情畫意的生活藝術。
同樣,唐代的詩人們在品茶之時,也同樣不是為了生理上的滿足,而是追求精神世界的審美愉悅,這從他們大量的茶詩中都著重對色、香、味、形及意境的欣賞可以得到證明。錢起的茶詩《與趙莒茶宴》可以作為代表:「竹下忘言對紫茶,全勝羽客醉流霞,塵心洗盡興難盡,一樹蟬聲片影斜。」
茶人在竹林下品飲紫筍茶,進入俗念全消的忘言狀態,心中的塵垢都被洗凈,進入空靈虛靜的境界,但品茗的興味沒有窮盡,令人全身心地沉醉在大自然的美景之中,全然忘卻周圍的一切,只有傾斜的樹影中傳來的蟬聲更反襯出竹林的幽靜。這樣的品茶完全是一種詩化的生活藝術,與為解渴而飲茶有著本質不同。
自此以後,歷代的茶人們都有同樣的自覺追求,宋代茶人還將茶湯的色香味稱為「三絕 」(蘇軾:「遂令色香味,一日備三絕」)。他們在品茗過程中講究茶湯「色香味」的同時,還主動追求更高層次上的審美意境,在宋代茶詩中經常可以看到這樣的詩句:「不如仙山一啜好,泠然便欲乘風飛」(范仲淹)。「夜啜曉吟俱絕品,心源何處著塵埃」(宋庠)。「亦欲清風生兩腋,從教吹去月輪旁」(梅堯臣)。「煩酲滌盡沖襟爽,暫適蕭然物外情」(文彥博)。「悠然淡忘歸,於茲得解脫」(呂陶)。
品茶到了明清,更是讓文人雅士們提升為高雅藝術,因為明代廢除了蒸青餅茶,盛行散茶沖泡,對茶葉的色、香、味、形更加重視,無論是茶、水、具、境、泡、品每個環節都有更為嚴格、細致的要求。功夫茶藝的形成和成熟就是個典型的例子。據清代袁枚《隨園食單》記載,他在游福建武夷山時,寺廟僧道向他獻茶:「杯小如胡桃,壺小如香櫞。每斟無一兩,上口不忍遽咽,先嗅其香,再試其味,徐徐咀嚼而體貼之。果然清香撲鼻,舌有餘甘。一杯之後,再試一杯,令人釋躁平矜,怡情悅性。」這種小壺小杯沖泡、小口細品的品茶方式就是後來盛行於閩粵地區的功夫茶藝。功夫茶在我國傳統茶藝中最具藝術韻味,在沖泡、品飲過程中有一系列規范程序,沒有經過一定時間的學習和實踐是難以掌握的。僅就品嘗茶之芳香而言,清代梁章鉅《歸田瑣記》中提到「泉州廈門人所講功夫茶」時指出茶之香味可分為四個品級:「一曰香,花香小種之類皆有之。今之品茶者以此為無上妙諦矣,不知等而上之則曰清,香而不清,猶凡品也。再等而上之則曰甘,香而不甘,則苦茗也。再等而上之則曰活,甘而不活,亦不過好茶而已。活之一字,須從舌本辨之,微乎微矣,然亦必瀹以山中之水,方能悟此消息。」品茶至此,真是「茶翁之意不在茶,在於山水之間也。」它與人們的生理滿足全然無關,而是進入「超然物外」的境界,是精神世界裡的高級享受。
這就是中國傳統的品茗藝術,它是隨著時代的演替而與時俱進的,是一種更為人性化、生活化和藝術化的品茶方式。簡稱之為「茶藝」。「茶藝」一詞是20世紀70年代在台灣地區首先使用的,用來概括品茗藝術而有別於「茶道」一詞,這是台灣茶人的一大貢獻,因為將「茶藝」從「茶道」之中剝離出來,有利於品茗藝術的健康發展.通俗地說,「茶藝」就是泡茶的技藝和品茶的藝術。「茶道」是在茶藝操作過程中所體現和追求的道德精神。對泡茶提「技藝」,是因為它除了具有藝術性之外,還具有技巧性。對「品茶」提「藝術」而不提「技藝」,是品茶時技巧的成份很少,主要是茶湯入口之後如何去欣賞、體會美妙的藝術境界。茶藝是茶文化的核心,只有在茶藝的操作中才能體現茶道精神。有了茶道精神的觀照,茶藝才有精神、品位和神韻。有了茶藝和茶道,茶文化才有載體和靈魂。
可見,茶藝確實在中國茶文化歷史上佔有極為重要的地位,它甚至直到今天還對中國茶葉加工產生深遠影響。由於茶藝的發達,歷代茶人對茶葉的要求精益求精,導致名優特茶生產高度發達,製作力求精美,採摘越來越早,不但講究香氣、滋味、而且追求色鮮和形美,因而只能用手工採摘炒制,很難使用機器,致使中國今天的茶葉生產不容易迅速實現機械化。外國雖然也沒有很多人喝茶,但是他們只是將它當作一種飲料,盡管也講究茶的滋味、香氣和顏色,卻並不注意茶葉的外形,更不會去追求什麼茶葉形態之自然之美。他們可以用紅碎茶和綠碎茶生產袋泡茶泡飲,不象我們那麼講究品茶藝術,不追求什麼明前茶和雨前茶,不知道什麼旗槍、雀舌、鳥嘴之類,也不在乎什麼龍井、碧螺春、鐵觀音等美名。所以他們的茶園和茶廠里可以在一個多世紀前就實現機械化的採摘和加工茶葉。這是至今中國茶葉生產總量和出口量都不如印度和斯里蘭卡的一個重要原因。
古代茶藝見識
杜育的《荈賦》中有對於茶藝的描寫,如擇水:「水則岷方之注,挹彼清流」,擇取岷江中的清水;選器:「器擇陶簡,出自東隅」,茶具選用產自東隅(今浙江上虞一帶)的瓷器;煎茶:「沫沉華浮,煥如積雪,曄若春。」煎好的茶湯,湯華浮泛,象白雪般明亮,如春花般燦爛;酌茶:「酌之以匏,取式公劉。」用匏瓢酌分茶湯。
《荈賦》所描述的,是中華茶藝的雛形,且茶藝發源於巴蜀。
王褒《僮約》中的「烹荼盡具」便是規定在家中來客之後烹茶敬客。
南朝宋人何法盛《晉中興書》記:「陸納為吳興太守時,衛將軍謝安常欲詣納,……安既至,所設唯荼、果而已。」陸納以茶和水果待客。
南朝宋人劉義慶《世語新說·紕漏》記:「任育長年少時,甚有令名。……坐席竟,下飲,便問人雲:『此為荼,為茗?』」客人入坐完畢,便開始上茶。同書還記:「晉司徒長史王濛好飲荼,人至輒命飲之,士大夫皆患之。每欲往候,必雲今日有水厄。」王濛:「人至輒命飲之」,這是他好客的表現。
弘君舉《食檄》:「寒溫既畢,應下霜華之茗,三爵而終。」客來到來,見面寒暄之後,先請飲三杯茶。客來敬茶不僅是世俗的禮儀,曇濟和尚也是以茶待客,道俗相同。
於此,茶藝也就成一種生活中接待客人的形式而已,講些寫實的茶事話題是茶藝必要的基礎,客來敬茶在兩晉南北朝時成為中華民族普遍的禮俗。並不是現在的一些茶藝茶道組織講的那樣神乎其神。
茶藝基本內涵
茶藝是包括茶葉品評技法和藝術操作手段的鑒賞以及品茗美好環境的領略等整個品茶過程的美好意境,其過程體現形式和精神的相互統一。
就形式而言,茶藝包括:選茗、擇水、烹茶技術、茶具藝術、環境的選擇創造等一系列內容。品茶、先要擇,講究壺與杯的古樸雅緻,或是豪華庄貴。另外,品茶還要講究人品,環境的協調,文人雅士講求清幽靜雅,達官貴族追求豪華高貴等。一般傳統的品茶,環境要求多是清風、明月、松吟、竹韻、梅開、雪霽等種種妙趣和意境。
總之,茶藝是形式和精神的完美結合,其中包含著美學觀點和人的精神寄託。傳統的茶藝,是用辯證統一的自然觀和人的自身體驗,從靈與肉的交互感受中來辨別有關問題,所以在技藝當中,即包含著我國古代樸素的辯證唯物主義思想,又包含了人們主觀的審美情趣和精神寄託。——選自《茶藝》一書
中國茶史分期
按傳統茶業經濟發展的時代特徵,兼及制茶技術與飲茶風尚的變化,從而將中國茶葉史劃分為五個階段:
第一階段:
唐代以前,這是茶葉起源、傳播和初步形成的時期。茶業起源於巴蜀地區,「自秦人取蜀而後,始有茗飲之事」,茶業開始向長江中下游傳播。漢魏六朝至唐初,茶業持續緩慢發展,為唐代茶業的飛躍做了一個長期的鋪墊。
第二階段:
唐代,這是傳統茶業大發展的時期。茶業生產空前發展,貿易日趨活躍,飲茶蔚然成風,茶學與茶文化形成,茶法初步建立起來,奠定了傳統茶業的基本格局。
第三階段:
兩宋,這是傳統茶業繁榮時期。以北苑貢茶為代表的團餅茶製作技術和品飲藝術臻於極致,茶法體制與茶馬貿易制度趨於成熟,茶業經濟在國計民生中處於引人注目的地位。
第四階段:
元明,這是傳統茶業持續發展的時期。飲茶風尚發生劃時代變革,從而推動了制茶技術和茶葉品類得到很大進步,傳統茶文化也躍上了一個新的境界;茶業生產、貿易及國家茶政則在宋代的基礎上得以持續發展。
第五階段:
清代,這是傳統茶業的轉型時期。清代以前,茶業在傳統格局下有所發展,產區擴大,名品涌現,技術進步,茶法和茶馬互市也繼承明制而有所改進。但隨著社會歷史環境的變化,茶業生產方式出現了新的形態,進而逐步向機械化、科學化發展,茶馬互市終結,華茶出口貿易迅速崛起,茶業國際競爭加劇,傳統茶業經濟轉型而逐步納入國際化軌道。
飲茶四步曲
在這浩浩的茶文化發展進化的長河中,關於茶的飲用方法一共發生了四次較大的變化,亦是飲茶方法發展的四個階段。
煎飲法:
原始部落時期,採食茶葉純粹是為了填飽肚子,而不是去享受茶葉的色、香、味,當人們發現,茶不僅能祛熱解渴,而且能興奮精神、能醫治多種疾病時,茶開始從食糧中分離出來。煎茶汁治病,是飲茶的第一個階段。這時候,茶是葯。
羹飲法:
從先秦至兩漢,茶從葯物轉變為飲料。煮茶時,還要加粟米及調味的作料,煮作粥狀。我國邊遠地區的少數民族多在唐代接受飲茶的習慣,故他們至今仍習慣於在茶汁中加其他的食品。
研碎沖飲法:
此法早在三國時代就已出現了,唐代開始流行,盛於宋。當時採下的茶葉,要先制茶餅,飲時再搗末、沖沸水。但這時以湯沖制的茶,仍要加「蔥、姜、橘子」之類拌和,可以看出從羹飲法向沖飲法過度的痕跡。
泡飲法:
飲茶的第四個階段,可以叫做全葉沖泡法。此法始於唐代,盛行於明清以來。唐代發明蒸青制茶法,專采春天的嫩芽,經過蒸焙之後,製成散茶,飲用時用全葉沖泡。散茶品質極佳,飲之宜人。為了辨別茶質的憂劣,當時已形成了審評茶葉色香味的一整套方法。在宋代,研碎沖飲法和全葉沖泡法並存。到了明代,散茶製造漸成主流。飲用方法基本上也以全葉沖泡為主。這與今天的飲茶方法很接近了。
縱觀中國的飲茶歷史,飲茶法有煮、煎、點、泡四類,形成茶藝的有煎茶法、點茶法、泡茶法。依茶藝而言,中國茶道先後產生了煎茶道、點茶道、泡茶道三種形式。
Ⅹ 英國人把中國紅茶說成什麼
black tea
大家都知道,在英文里,「茶」就是Tea.那麼「紅茶」理所當然的應該是「Red Tea」了?恰恰不對.有趣的是,在英語里,我們所說的紅茶實際上是「Black Tea」,英文的直譯就是「黑茶」.
一種說法是因為在紅茶加工過程中,茶葉的顏色越來越深,逐漸變成黑色,因此得名Black(黑)茶.
另一種說法,則是因為在17世紀英國從福建進口茶葉時,在廈門收購的武夷紅茶茶色濃深,故被稱為Black(黑)茶.
還有一種說法是因為西方人相對注重茶葉的顏色,因此稱之為「Black(黑)」,而中國人相對注重茶湯的顏色,因此稱之為「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