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國古代有哪些巾幗英雄,有哪些做官的女人
1、婦好
中國歷史上第一位有據可查的女英雄。商朝的武功以商高宗武丁時代最盛。武丁通過一連串戰爭將商朝的版圖擴大了數倍。而為武丁帶兵東征西討的大將就是他的王後婦好。甲骨文記載,有一年夏天,北方邊境發生戰爭,雙方相持不下,婦好自告奮勇,要求率兵前往,武丁猶豫不決,占卜後才決定派婦好起兵,結果大勝。此後,武丁讓她擔任統帥,從此,她東征西討,打敗了周圍二十多個方國,獨立的小國,。婦好不但能帶兵打仗,而且還是國家的主要祭司,經常受命主持祭天、祭先祖、祭神泉等各類祭典,又任占卜之官。商朝是個迷信鬼神的國家,所謂「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婦好又會打仗,又掌握了祭祀與占卜的權力,可能連武丁都要怕她三分。
2、花木蘭
木蘭替父從軍的故事可謂家喻戶曉,經好萊塢拍成動畫片後更是全球聞名。真正的花木蘭歷史上確有其人,生卒年不詳,魏氏女,西漢譙城,今亳州市譙城區,東魏村人。又名花弧,後稱花木蘭。其父名應,乃漢初材官騎士。木蘭秉承父志,自幼習武,尤工劍術。漢文帝前元十四年,公元前166年,匈奴老上單於,冒頓單於之子,名稽粥,大舉入塞,殺掠甚眾。文帝大征天下民以御,木蘭父當往,而年已老邁,弟尚年幼。木蘭憫其父老,便替父從征。木蘭初為戎卒,以功為小校,後晉升為將軍,守燕山南麓之曲逆。馳奔沙場,塞旗斬將,攻城略地,所向輒克捷,莫有當其鋒者。單於旋退。木蘭從軍凡十二年,屢立殊勛,人終不知其為女子。後凱還,天子嘉其功,封尚書郎,不受,懇奏省親。及擁軍還譙,釋戎衣,服巾幗,同行者皆駭之。木蘭墓位於亳州城東魏村北,冢丘高大,蒼松環護,翠竹成林,鄉人又為立祠,每年四月初八為木蘭生日致祭。木蘭戍邊之地曲逆,即今河北省順平縣,該地人民為感激木蘭的恩德,從漢代起就為其立廟建祠,歷經各代,香煙不絕。唐朝乾封元年,木蘭被追封為「孝烈將軍」。這一年唐高宗偕武則天泰山封禪還朝,路經亳州,朝亳州老君廟和木蘭祠,封老子為「太上玄元皇帝」,封木蘭為「孝烈將軍」。
3、呂母
呂母(?~公元18),是西漢末年最早反抗王莽統治的農民起義領袖之一,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農民起義的女領袖。她是琅琊海曲(現屬日照東港區)人。子呂育,任縣游徼,掌管一方巡察緝捕。王莽新朝天鳳元年(公元14年),呂育因沒有按縣宰吩咐去懲罰那些交納不起捐稅的百姓,以至於被縣宰所殺。呂母滿懷悲憤,發誓為兒子報仇。她把家產全部拿出來,經過一番周密策劃,很快拉起一支數百人的隊伍,演練兵馬,等待時機。天鳳四年(公元l7年),呂母登上奎山西麓的土台祭天,自稱「將軍」,率領起義大軍浩浩盪盪殺向海曲城。經過一番激戰,活捉縣宰,將其處死。從此,呂母聲名大振,遠近貧苦農民紛紛投奔於她。不久,起義軍發展到上萬人。呂母起義,點燃了反抗王莽統治的火炬,並很快形成席捲全國的燎原之勢。天鳳五年(公元l8年),呂母病故,其部卒大部分參加了赤眉軍,其餘部分分別投奔到青犢和銅馬等農民起義軍中。
4、遲昭平
西漢農民起義的巾幗英雄。遲昭平,平原縣城南人,生卒年月無考。遲昭平也於呂母起義的同年秋,聚眾數千人在河阻中,現平原城西南,舉行起義,抗官稅,盪府衙,殺豪紳,掠貴族,扶危濟弱,分糧與貧苦百姓,一時聲威大震,成為眾豪傑中一位傑出的農民起義女領袖。由於斗爭形勢的發展,於地皇三年,公元22年,夏,遲昭平部與徐異卿部匯合,戰斗在平原、富平、樂陵、無棣、鹽山等地,隊伍很快發展到10萬之眾。這支農民起義軍,不但攻縣郡,殺貪官污吏,搶府衙官庫,砸地方牢獄,拯求身隱囹圄的無辜百姓,給王莽統治集團以沉重打擊;同時,他們也襲擊地方豪強的營堡、鄉聚,鄉鎮民團,無情的打擊那些宦官、王孫、公侯,沒收他們剝削的糧食和財物,分散給貧苦百姓,深受廣大貧民的擁護。起義軍的風暴,動搖了王莽統治集團的政治基礎,於地皇四年,公元23年,徹底崩潰了。由此,遲昭平的名子和業績,也載入秦漢農民起義史。
5、冼夫人
周恩來總理曾稱頌冼夫人為「中國巾幗英雄第一人」。冼夫人,約520—601,是嶺南俚族,百越的一支,傑出的政治領袖。她出身於首領世家,「幼賢明,多籌略」,善於「撫循部眾,能行軍用師,壓服諸越」,從青年時代起就是一個卓越不凡的領袖人物。她常規勸親族為善,以「信義結於本鄉」,且為人秉公處事,不徇私情,因而在鄉里很有威信,深得當地百姓擁護和愛戴。隋開皇九年,589,隋文帝進軍嶺南,遭到陳朝舊臣和部分少數民族的抵抗,冼夫人獲悉後立即派其孫馮魂前往迎接隋軍,並以自己所轄八州歸附隋朝,使隋軍得以進至廣州,最後完成嶺南地區的統一。冼夫人也因此受封為譙國夫人。冼夫人是嶺南少數民族首領,擁有自己的武裝力量,具備稱雄割據的條件。但她在全國處於混亂分裂之時,不搞割裂分治,而始終擁護封建朝廷和維護祖國的統一,成為支持南朝梁、陳兩代和隋與唐初穩定珠江流域政治局面的主要支柱。為促進當地政治和社會經濟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此外,冼夫人還為海南島俚人地區郡縣制度的重新設立起過積極作用。由於梁朝採納了冼夫人的建議,在海南島俚人地區重新恢復了郡縣制度,使中原地區與海南島的關系日益密切,有利於祖國統一和俚人地區社會經濟的發展。冼夫人始終維護中央集權和祖國統一,反對分裂割據的行為,深深影響了她的後代。後來她的孫子馮盎堅決不稱王割據,並歸附唐朝,對唐朝統一嶺南地區做出了巨大貢獻。這都與她以身作則,教育兒孫以國家為重有直接關系。後人為了紀念她的豐功偉業,高風亮節,在兩廣的高、雷、化、欽、廉等州建造了很多廟宇,其中茂名、化縣、電白等地一縣往往就有一二十處。海南島的崖州建有郡王夫人廟,儋縣等地也立了冼夫人廟。
6、平陽公主
唐高祖李淵的第三個女兒,也是李淵嫡妻竇氏的愛女。她是一個真正的巾幗英雄,才識膽略絲毫不遜色於她的兄弟們。李淵將自己的三女兒嫁給了武將柴紹為妻。這位柴紹在唐朝的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中排名第十四,謀略出眾,善於以少勝多,消滅薛舉、劉武周、王世充、竇建德都有他一份功勞。消滅唐朝最後一個對手梁師都他還是主將。李淵起兵的消息就傳來,平陽公主到處聯絡反隋的義軍。這個年紀輕輕的女子,以其超人的膽略和才識,在三個多月的時間里,就招納了四五支在江湖上已有相當規模的起義軍。平陽公主率領的義軍勢如破竹,連續攻佔了戶縣、周至、武功、始平等地。這支由女人做主帥的義軍,軍紀非常的嚴明,平陽公主令出必行,整支軍隊都對她肅然起敬。在那亂兵蜂起的年月里,這支軍隊得到了廣泛的擁護。老百姓將平陽公主稱為「李娘子」,將她的軍隊稱為「娘子軍」。平陽公主這時的主要任務就是防守李家的大本營山西,她駐守的地方就是娘子關。娘子關位於今山西省平定縣東北的綿山上,為出入山西的咽喉,原名葦澤關,因平陽公主率數萬「娘子軍」駐守於此才更名娘子關。
7、梁紅玉
梁紅玉(1102—1153),宋朝著名抗金女英雄,丈夫為抗金名將韓世忠。淮安北辰坊人,原籍池州,也就是現在安徽省貴池縣。祖父與父親都是武將出身,梁紅玉自幼隨侍父兄練就了一身功夫。梁紅玉擊鼓退金兵的故事至今仍為人們所傳誦。建炎四年春,金軍從杭州飽掠北歸。韓世忠的部隊已緊急出動,沿運河水陸兩岸齊頭並進,搶先佔領京口一帶的金山、焦山,專截金兀術的歸路。當天金兀術就給韓世忠下了戰書,約定第二天開戰。第二天早晨,梁紅玉早已結束停當,戴著雉尾八寶嵌金珠金鳳冠,穿一領鎖子黃金甲,圍著盤龍白玉帶,端坐在中軍的樓船上面指揮戰斗,在最激烈的時候,梁紅玉親自擂鼓助威,宋軍士氣百倍,一天戰鬥打下來打得金軍心膽俱寒,把金兀術的軍隊困在了黃天盪內。韓世忠用梁紅玉的計謀,以少於敵軍十倍的兵力,8000宋軍對10萬金軍,包圍敵軍達四十八天之久,名震華夏。黃天盪一戰使金軍喪膽,再也不敢隨便過長江南侵。後來韓世忠和岳飛、張俊一起三路大軍北伐,梁紅玉專門訓練出一支女兵隊伍,屢立奇功。岳飛被害後,韓世忠憤然辭官,與梁紅玉歸隱杭州西湖。1151年,韓世忠病逝。不到兩年,梁紅玉也悒鬱而逝。夫婦合葬於蘇堤靈岩山下。
8、唐賽兒
明朝農民起義領袖。明初唐賽兒領導的農民起義發生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起義中心在山東益都一帶。唐賽兒(生卒年不詳)為山東蒲台人林三之妻﹐略識文字。永樂年間﹐明朝為營建北京﹑修治會通河﹑北征蒙古﹐耗資巨大。山東是負擔最重的地區之一﹐加之連年水旱﹐農民以樹皮﹑草根為食﹐賣妻鬻子﹐老幼流移﹐無以為生。唐賽兒於十八年二月與劉信﹑賓鴻﹑董彥升等率數百人起義﹐占據益都的卸石棚寨﹐迅速發展至數萬人。明青州衛指揮高鳳領兵鎮壓﹐被打死。明成祖朱棣以安遠侯柳升為總兵官﹐派都指揮僉事劉忠佐之﹐率京營五千人星夜馳赴山東﹐圍卸石棚寨。唐賽兒遣人詭降﹐言寨中食盡水缺﹐謀從汲道撤逃。柳升信以為真﹐統重兵防守汲道。起義軍乘夜突圍﹐殺死劉忠﹐轉戰安丘﹑諸城等地。但終因官軍眾多﹐又遭山東都指揮衛青﹑鰲山衛指揮同知王真的突然偷襲﹐於三月失敗。朱明廷為搜捕唐賽兒﹐竟逮捕了山東﹑北京等地的數萬名出家婦女﹐而唐賽兒等人還是安然逃走﹐不知所終。當地人民為了紀念她﹐稱卸石棚寨為唐賽寨。
9、秦良玉
提起歷史上的巾幗英雄,人人都會想到替父從軍的花木蘭;而中國歷史上,正式列入國家編制的女將軍,實際上只有秦良玉一位。秦良玉(1574或1584~1648)字貞素,土家族,也有說是苗族,四川忠州(今忠縣)人。自幼從父習文練武,善騎射,通詩文,有智謀。丈夫死後,繼任其職,她曾派出族人救援沈陽抗擊後金,更曾親率3000精兵北上,鎮守山海關。清軍入關南下,她堅持抗清,被南明隆武帝加封太子太保、忠貞侯。成為中國歷史上唯一正史登錄的巾幗英雄。明思宗見過女將軍後,感慨萬千,曾寫下了四首詩,誇贊她的功跡,並御筆親謄,賜給了秦良玉:「學就四川作陣圖,鴛鴦袖裡握兵符;由來巾幗甘心受,何必將軍是丈夫。」「蜀錦征袍自剪成,桃花馬上請長纓;世間多少奇男子,誰肯沙上萬里行。」「露宿風餐誓不辭,忍將鮮血代胭脂;凱歌馬上清平曲,不是昭君出塞時。」「憑將箕帚掃匈奴,一片歡聲動地呼;試看他年麟閣上,丹青先畫美人圖。」皇帝親題的四首贊美詩,給予了秦良玉極高的評價。
10、馮婉貞
馮婉貞,清咸豐年間人,北京謝庄人,祖籍山東,抵抗侵略的民族英雄。1860年英法侵略軍佔領北京以後,四處擄掠,十九歲的馮婉貞與父親馮三保一起,帶領民團打敗英法軍隊,保護了謝庄百姓的生命和財產安全。1860年,清咸豐十年,英法侵略軍佔領了北京以後,到處殺人放火,搶奪財物。這種暴行很快擴大到郊區。離圓明園5公里光景,有一個小村子,叫謝庄。莊上有個精通武藝的馮三保,他18歲的女兒婉貞,從小在他的精心培育下,也學得一身好武藝,騎馬射箭,舞刀弄槍,樣樣精通。馮婉貞向父親提出:敵人有洋槍洋炮,咱們應當利用自己使用大刀長矛的優勢,沖到敵人跟前去拼殺,讓洋人的槍炮發揮不了作用。馮婉貞率領青年們在距離村子兩公里的一片茂密的樹林里隱蔽起來。下午四點鍾,剛在謝庄吃過虧的侵略軍果然抬著大炮來了,這次他們來了約600人。當敵人來到樹林旁邊的時候,馮婉貞拔出大刀,奮勇當先,率領青年們向侵略軍沖去。侵略軍遭到這突然的襲擊,非常驚慌,隊伍立即大亂。他們想放槍,可是距離太近,不能放,只好勉強用槍上的刺刀與青年們進行搏鬥。馮婉貞帶領大家,揮舞著大刀、長矛勇猛砍殺,侵略者招架不住,就紛紛敗退。狡猾的敵人急於想擺脫這短兵相接的困境,以便用洋槍射擊。馮婉貞看出了敵人的詭計,率領謝庄的青年步步進逼,迫使侵略軍始終不能用洋槍來射擊。這一仗,一直打到黃昏,英勇的謝庄青年打死侵略軍100多人。剩下的敵人,不得不丟下長槍大炮,倉皇逃跑了。侵略軍受到這次打擊後,再也不敢來侵擾謝庄了。正是「自古英雄出少年」!
做官的女人有上官婉兒
Ⅱ 中國歷史上傑出女性政治家 您覺得哪位最霸氣
中國古代一直是男權社會,但還是涌現出了很多優秀的女政治家,比如:婦好、鍾離春 、呂雉 、武則天、孝庄皇太後、慈禧太後,其等。
中臨朝參政的有:
1.第一位臨朝聽政的太後:羋月
2.歷史上有記載的第一位皇後:呂雉
3.歷史上第一位女改革家:馮太後(北魏)
4.最著名的少數民族女政治家:蕭太後(遼國)
5.臨朝聽政時間最長的皇太後:慈禧太後
6.鄧太後(漢和帝皇後),25歲臨朝稱制,穩定朝和幫助東漢王朝度過了「水旱十年」的艱難局面。
7.劉娥(宋真宗皇後),宋朝第一個臨朝稱制的女主,後還政於宋仁宗
沒有臨朝參政,但比較有政治影響力的有
1.孝庄太後(多次力挽狂瀾,保持當時的清廷政治穩定)
2.漢文帝竇皇後(竇漪房,間接地影響漢景帝和漢武帝早期的正常)
3.隋文帝獨孤皇後(對隋文帝開創開皇之治有一定影響)
4.唐太宗長孫皇後
5.鍾離春(戰國四大醜女之一,齊宣王王後,勸諫齊宣王勵精圖治,復興齊國)
6.上官婉兒,有"巾幗宰相"之名
7.少數民族政治家——奢香夫人
稱帝的
武則天
從綜合各方面來看,武則天應屬於最傑出的,上承貞觀之治,下起開元盛世,外擊突厥設府,內促經濟發展,雖殺伐了一批人士,但還是傑出的政治家。
Ⅲ 盤點我國近代傑出的女性代表人物,你聽說過哪些!
1.冰心原名謝婉瑩,是中國著名的詩人、現代作家、翻譯家、兒童文學作家、社會活動家、散文家,作品有《繁星》《春水》《超人》《寄小讀者》等,冰心的小說,較少宏篇巨著,多是清新雋永的珍品。她的許多作品看起來情節單純,卻寓意深遠,留給人無窮的回味。她擷取現實生活中的一個片段,人生旅途中的一段機緣,展示出錯綜復雜的社會生活的一個側面。沒有離奇曲折的故事,沒有金戈鐵馬的壯舉,卻具有一種哲理的追求。
Ⅳ 除了武則天,中國歷史上女性掌權的代表人物還有哪些
說起中國歷史上傑出的女性政治家,人們必然會提起呂後和武則天,雖然二人生活時代相隔800年,但二人經歷極為相似。喜歡歷史的朋友也多將二人進行比較。本文將就此試做分析。
不論是呂後還是武則天,他們首先是一位妻子和母親,因此在評論她們之前,先看一下二人做為人妻和母親的表現有何差異。
再有就是從二人的死私生活中也可看出為人妻母誰更合格。史書記載呂後與兒女在項羽營中時,審食其常陪伴在左右,可以說是同患難過,所以有些史書就說二人有曖昧關系。但是如果試做分析便知,也許因為同患難的緣故,呂後對審食其有所感激,而並非有什麼親昵之情。如果有,劉邦生前怎會坐視不管?
反觀武則天,私生活可謂淫亂。正史中記載的男寵就有薛懷義,張易之、張宗昌兄弟。等武則天到了晚年更是放盪、不檢點。
呂、武二人在執政時都有著出色的政績。但二人所處的時代及內外環境不同。
首先,呂後所處的時代是秦末天下混亂,楚漢戰爭、高祖初定天下之後,國家處於百廢待興時期。外部有北方匈奴威脅,內部則是一片蕭條景象。劉邦去世後,呂後任用蕭何、曹參、王陵、周勃、陳平等相繼為相治理國家,讓政權平穩過度,百姓休養生息。國家機器安穩運行的同時為「文景之治」的開創創造了有利條件。
Ⅳ 中國古代歷史上都有哪些女性做了高官
婦好,好姓(古音(zǐ),同子姓),中國歷史上有據可查(甲骨文)的第一位女性軍事統帥,同時也是一位傑出的女政治家。她不僅能夠率領軍隊東征西討為武丁拓展疆土,而且還主持著武丁朝的各種祭祀活動。婦好是商王武丁60多位妻子中的一位,且為三個法定配偶之一。
上官婉兒(664年—710年7月21日)唐代女官、詩人、皇妃。十四歲時因聰慧善文為武則天重用,掌管宮中制誥多年,有「巾幗宰相」之名。唐中宗時,封為昭容,權勢更盛,在政壇、文壇有著顯要地位,從此以皇妃的身份掌管內廷與外朝的政令文告。可以說上官婉兒是唐代的第一位也是唯一的女宰相。但是,上官婉兒有宰相之實,並無宰相之名。
韓蘭英,南朝著名的才女,因其才學而入朝為官。一生歷經宋孝武帝、宋前廢帝、宋明帝、宋後廢帝、宋順帝、齊高帝、齊武帝等兩朝七帝的治世,成為歷史上輔佐皇帝做多的女官。齊武帝時期,韓蘭英仍在宮中,被任命為博士,教導後宮學識,又因韓蘭英年邁且見廣多聞,因而被稱為「韓公」。
陸令萱(504年—576年),北齊女官。陸令萱生子穆提婆,為北齊高官,母子二人權傾一時,對北齊政局和歷史發展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北齊末年,君主高緯昏懦荒淫,奸臣弄權,陸令萱身處後宮,以她曾為小皇帝高緯乳母的特殊地位,加之強烈的權欲控,使北齊朝中姦邪之臣都聚集在她的手下,任她驅使,她操縱國柄整整八年,亂政禍國殃民,終使北齊王朝君死國滅。
秦良玉(1574年―1648年7月11日),明朝末年戰功卓著的女性軍事統帥、民族英雄、軍事家、抗清名將。曾率「白桿兵」參加平播、援遼、平奢、勤王、抗清、討逆(張獻忠)諸役。累功至大明柱國光祿大夫、太子太保、太子太傅、少保、四川招討使、中軍都督府左都督、鎮東將軍、四川總兵官、忠貞侯、一品誥命夫人。死後南明朝廷追謚曰「忠貞」。
Ⅵ 歷史上有哪些傑出女政治家
1.武則天。並州文水(今山西文水)人。唐朝至武周時期政治家,武周開國君主(690年-705年在位),也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正統女皇帝、即位年齡最大(67歲)及壽命最長的皇帝之一(82歲)。
武則天為荊州都督武士彟次女。十四歲時進入後宮,為唐太宗才人,獲賜號「武媚」[3]。唐高宗時封昭儀,永徽六年(655年)在「廢王立武」事件後成為皇後。[4]上元元年(674年)加號「天後」,與高宗並稱「二聖」,參預朝政。高宗駕崩後,作為唐中宗、唐睿宗的皇太後臨朝稱制。[5]
天授元年(690年),武則天稱帝,改國號為周,定都洛陽,稱「神都」,建立武周。在位前後,「明察善斷」,多權略,知人善任,重視選拔人材,開創殿試、武舉及試官制度。又獎勵農桑,改革吏治,同時大肆殺害唐朝宗室,興起「酷吏政治」。軍事上收復安西四鎮,一度使後突厥歸降。晚年逐漸豪奢專斷,漸生弊政。
神龍元年(705年),武則天病篤,宰相張柬之等發動「神龍革命」,擁立唐中宗復辟,迫使其退位。中宗恢復唐朝後,為其上尊號「則天大聖皇帝」。同年十一月,武則天於上陽宮崩逝,年八十二。中宗遵其遺命,改稱「則天大聖皇後」,以皇後身份入葬乾陵。其後累謚為「則天順聖皇後」。
武則天智略過人,兼涉文史,頗有詩才。有《垂拱集》及《金輪集》,今已佚。《全唐詩》存其詩。
二:第一、漢高後呂雉。呂雉是我國歷史上第一位皇後,她在漢高祖劉邦死後把持朝政,政治上,採取「無為而治」的政策,安穩民生;在經濟上,實行輕賦稅,對工商實行自由政策。在呂後統治時期,不論政治,法制,經濟和思想文化各個領域,均全面為「文景之治」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雖然世人認為呂後殘忍,但她確實很有政治才能
第二、北魏文明太後馮氏。且不說她精心培養出了一代明主北魏孝文帝拓跋宏,馮太後設計殺權臣乙渾,臨朝聽政,全權處理一切政務,且命人把中書令高允、中書侍郎高閭和賈秀三人叫到宮中,協助她處理政務。
第三、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武則天。在政治上,她有力地打擊門閥,也為社會進步和經濟發展創造了一個良好的條件,在文化上:發展科舉,重用寒門。武則天知人善任著稱,武則天一朝號稱「君子滿朝」,婁師德,狄仁傑等大臣都是武則天一手提拔起來的。她改革科舉,提高進士科的地位;舉行殿試;開創武舉、自舉、試官等多種制度,讓大批出身寒門的子弟有了一展才華的機會。在經濟上,武則天輕徭薄賦,曾建議「勸農桑,薄賦役」。在她掌權以後,又編撰了《兆人本業記》頒發到州縣,作為州縣官勸農的參考。她在軍事上做到了穩定邊疆。
第四、宋真宗章獻皇後劉娥。劉娥是宋朝第一個臨朝稱制的女主,常與漢之呂後、唐之武後並稱,後世稱其「有呂武之才,無呂武之惡」。劉皇後在宋真宗趙恆晚年多病的時候,幫他處理朝政,這為她日後攝政打下了很深的基礎,劉娥才能不遜於呂武,可她沒有稱帝的野心,雖然穿了龍袍上朝,但終其一生都沒有邁出紅線。
第五、清朝孝庄太後。不同於前面的幾位女強人直接干政,孝庄太後以賢後之名聲為人稱道。她一生培養、輔佐順治、康熙兩代君主,是清初傑出的女政治家。雍正皇帝贊她「統兩朝之養孝,極三世之尊親」。但是她終身居於丈夫、兒子、孫子身後,相較於武則天等人的雄才大略,她更多的是垂簾聽政,起到輔佐作用。
Ⅶ 中國歷史上有哪些傑出的女政治家
馮繚(漢代)
★中國第一位女政治家、女外交家。
公元前101年,隨漢解憂公主遠嫁和親到了烏孫國。由於她多才多智,成為解憂公主的得力助手。
後嫁給烏孫右大將。她在協助公主加強漢朝同西域諸國之間的友好關系,作出了很大貢獻,深得西域各國的敬服。尊稱她為「馮夫人」。周恩來總理曾評價她是「我國歷史上第一位巾幗英雄」。
呂後(漢)
☆呂雉(241一180),字娥姁,秦代單父縣(今單縣)人,漢高祖劉邦之妻。
呂稚是個剛毅陰狠、不甘雌伏的角色。然而早年的呂後並不如此,還稱得上賢惠的女人,她為了劉邦歷盡艱辛,九死一生。
高祖死後,她獨立掌政十五年,雖然滿手血腥,但是她也有一些為人稱道的政績,先是輔助高祖劃謀定策,爭奪天下,後來又減輕百姓負擔,導正社會風氣,廢除許多繁苛的法令,尤以廢除「三族罪」和「妖言令」為百姓所稱道。《史記》和《漢書》都稱贊她:「高後女主,制政不出閨閣,而天下晏然,刑法罕用,罪人是希,民務稼穡,衣食滋殖。」
呂後最大的缺點是嫉妒心太重,私心太重,手段過於殘酷,竟然想以呂氏來代替劉氏干辛萬苦得來的江山,終至敗亡。呂後死後,薄姬的兒子代王劉恆被迎立為帝,即歷史上有名的漢文帝,從此歷史上有了「文景之治」的盛世。
文明太後馮氏(北魏)
★在北魏歷史上,文明太後馮氏是一位承前啟後的傑出女政治家。
馮氏(442—490),屬北燕皇族。北燕滅亡後,其伯父與父親歸附北魏,其父官至魏秦雍二州刺史,後因罪被殺,馮氏因而被沒入後宮為奴婢,得到她姑母——拓跋燾左昭儀的提攜,14歲時被選為文成帝的妃子,後被冊封為皇後,使她有機會收羅一股政治勢力,在拓跋浚死後操縱政權。文成帝長子拓跋弘即位,是為獻文帝。獻文帝尊馮氏為皇太後。
獻文帝時,她殺死專權大臣乙渾,開始臨朝聽政。孝文帝時,她以祖母身分繼續執政,督促孝文帝拓跋宏實行政治改革,制定漢化政策,俸祿制、均田制等都是她臨朝時頒行的。死後謚文明太後。
冼夫人(南北朝)
☆冼夫人(公元513年---602年),南北朝時高涼郡人,梁高涼太守馮寶妻。寶卒,撫其部眾。陳廣州剌史歐陽紇謀反,冼夫人起兵,平定叛亂,被封為石龍太夫人。歸隋後又被封為宋康郡夫人和譙國夫人。隋仁壽初卒,謚誠敬夫人。她是六世紀我國南方百越民族中傑出的女政治家和軍事家。
關於冼夫人的歷史功勛,《隋書》、《北史》、《資治通鑒》等史書均有記載,概括起來有三點:一是赤心報國,義無反顧,歷經三朝而維護國家統一的宗旨不變;二是促進民族團結,特別是她與馮寶結婚,促進了兩民族的友好相處;三是懲治貪官,安撫百姓,深得皇帝和群眾的支持和愛戴。
武則天(唐)
★武則天(624—705年),並州文水人,唐高宗李治的皇後。性巧慧,多權術。
由於高宗庸懦,武後參預朝政,與高宗並稱「二聖」。高宗死後不久即掌握國家大權,廢黜中宗、睿宗,690 年,自立為皇帝,改國號為周,成為中國歷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
武則天稱帝後,大開科舉,破格用人;獎勵農桑,發展經濟;知人善任,容人納諫。在她掌理朝政近半個世紀,社會穩定,經濟發展,為後來「開元盛世」打下基礎。但是,武則天逼害王後蕭妃,殺害親子,大封武氏諸王,重用酷吏,嚴刑峻法,冤獄叢生,受到歷史的譴斥。
705 年,宰相張柬之乘武則天年老病危,擁立中宗復位,尊武氏為「則天大聖皇帝」。同年冬,武氏死,享年82歲,遺詔「去帝號,稱則天大聖皇後。」李白把武則天列為唐朝「七聖」之一。
蕭綽(遼)
☆蕭太後 (953--1009),名綽,小字燕燕。是遼景宗耶律賢的皇後,歷史上被稱為「承天太後」,臨朝攝政二十七年,對遼代的有效統治達四十年。
蕭綽作為一名女性政治家、軍事家,不僅統軍有方,對外戎馬倥傯,縱橫沙場;對內亦可行文修治,興邦安國。她在統治期間積極調整賦稅,使農業得到保護和發展,進而促進了手工業和商業的興旺,並進一步根據經濟發展的需要與聖宗主持修建了中京城,使遼宋兩朝使者互訪更為頻繁,兩朝的友好關系進入了全新時期;蕭太後還在修訂法度、緩和民族矛盾方面發揮了積極的作用;對人才的重視和培養更是她的政治生活中不可忽視的功績,他推行開科取士政策,並整頓吏治,任人唯賢,有效地促進了文化的發展。
經過她多年的努力,遼朝不僅扭轉了穆宗時代混亂衰敗的局面,逐步穩固了聖宗的統治,而且國勢昌運,國力強盛。這一時期,是遼朝在它統治中原的二百餘年間最為鼎盛的輝煌時期,這一切的實現,蕭太後功不可沒。
孝庄文皇後(清)
★孝庄文皇後,博爾濟吉特氏,本是蒙古科爾沁貝勒寨桑之女,生於1613年。1625年,年僅13歲,嫁給了清太宗皇太極為側室福晉。皇太極死時,孝庄32歲,她六歲的兒子福臨繼承了皇位,改元順治。她「母以子貴」晉封為皇太後,順治死時年僅24歲,由8歲的康熙繼承皇位。康熙尊自己的祖母為太皇太後。
這位太皇太後輔佐了順治,康熙兩位幼主,為清初的繁榮和穩定立下漢馬功勞,而史學家對其評價甚高,稱她是明末清初傑出的女政治家,深受各朝各帝的尊敬。康熙二十六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孝庄文皇太後病逝,終年七十五歲。葬入清東陵風水牆外的昭西陵。
縱觀孝庄一生,為大清國嘔心瀝血,對調和清宮內部矛盾、穩定清初社會秩序、促進國家鞏固和統一,作出了巨大貢獻,不愧為蒙古族傑出的女政治家和「清代國母」稱號。
西太後慈禧(清)
☆慈禧(1835-1908),清文宗皇後葉赫那拉氏,滿洲鑲黃旗人。
葉赫那拉氏是一個野心家式的女性,尊為太後後,趁文宗屍骨未寒,發動政變,消滅了文宗任命的八輔政大臣,垂簾聽政,掌握清大權四十七年,對內鎮壓義和團運動和戊戌變法,對外投降帝國主義,割地賠款罪行累累。
三次發動政變,三次垂簾聽政,如果沒有一定的政治手腕是不可能辦到的。不過,在慈禧身上有順應歷史潮流的一面,她有推行新政的想法,也考慮過立憲,且對西方文化很感興趣,喜歡法國女裝、高跟鞋和化妝品。
她在1903年不顧很多人上書阻止,廢除了被奉為金科玉律的科舉制度,推行西方「新學」,這些都是有史可查的。但是,她的新政和立憲都是以不損害自己的個人利益和統治為目的,帶著濃厚的個人權欲。
Ⅷ 中國歷史上有哪些女性政治家
馮繚(漢代)
呂雉(241一180),字娥姁,秦代單父縣(今單縣)人,漢高祖劉邦之妻。
馮氏(442—490),屬北燕皇族。
冼夫人(公元513年---602年),南北朝時高涼郡人,梁高涼太守馮寶妻。寶卒,撫其部眾。陳廣州剌史
武則天(624—705年),並州文水人,唐高宗李治的皇後。性巧慧,多權術。
蕭太後 (953--1009),名綽,小字燕燕。是遼景宗耶律賢的皇後,歷史上被稱為「承天太後」,臨朝攝
孝庄文皇後(清)
孝庄文皇後,博爾濟吉特氏,本是蒙古科爾沁貝勒寨桑之女,生於1613年。1625年,年僅13歲,嫁給了
西太後慈禧(清)
慈禧(1835-1908),清文宗皇後葉赫那拉氏,滿洲鑲黃旗人。
秋瑾(民國)
秋瑾(1875-1907年),清浙江紹興人,字璇卿,號競雄,自號鑒湖女俠。
宋慶齡,孫中山夫人,傑出的國際政治活動家,共和國名譽主席。
宋美齡
鄧穎超
1904年生,河南省光山縣人。
吳桂賢
吳桂賢(1938- ),陝西人。共和國第一位副總理。
陳慕華
陳慕華,(1921-)女,浙江青田人。共和國第二位副總理。
Ⅸ 古代中國傑出的政治女性有哪些
呂後,又稱「號令一出太後」,呂後先後掌權達十六年。是中國歷史上三大女性統治者(呂後、武則天、慈禧太後)的第一個。
Ⅹ 中國當代歷史上有哪些女性政治家
1.秋瑾(民國)
瑾(1875-1907年),清浙江紹興人,字璇卿,號競雄,自號鑒湖女俠。少年時已善於詩詞,喜愛舞劍、騎馬等武藝。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依父母之命嫁湖南富紳子弟王廷鈞。1902年隨夫遷居北京。 1904年不顧家人反對,自行籌資東渡日本。參與發起「共愛會」和「十人會」,創辦《白話報》,宣傳反清革命,提倡男女平等。參加「洪門天地會」,被封為「紙扇」(軍師)。1905年回國,入光復會。同年七月再赴日本,在東京加入同盟會,被推為評議部評議員和浙江主盟人。1906年春,因抗議日本政府頒發《清國留日學生取締規則》而歸國,在上海組織銳進學社,同年冬創辦《中國女報》,宣傳婦女解放,倡導民主革命,又在紹興明道女學堂、吳興潯溪女校執教。 1907年 ,接替徐錫麟主持紹興大通學堂,任督辦,以此為反清基地。她又到金華等地發展軍力,組織光復軍,與徐錫麟策劃皖浙兩地同時起義。7月6日,徐錫麟在安慶提前起義,失敗被捕。清政府查出皖浙有聯系,派兵包圍大通學堂。秋瑾於7月14日被捕,15日凌晨在紹興軒亭口從容就義,終年三十二歲。
2.宋慶齡
孫中山夫人,傑出的國際政治活動家,共和國名譽主席。 1893年誕生在上海,畢業於美國威斯里安女子學院文學系。自1913年開始追隨孫中山。在近七十年的漫長歲月里,經過護法運動(1917)、第一次大革命(1924-1927年)、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1927-1937年)、抗日戰爭(1937-1945年)、解放戰爭(1945-1949年)直到新中國成立(1949年),她始終忠貞不渝地堅持孫中山的革命主張,堅定地和中國人民站在一起,在中國近代史和現代史上,譜寫了光輝的篇章。 宋慶齡於1950年被選為世界和平理事會理事,1951年獲得「加強國際和平斯大林獎金」。1952年,她被選為亞洲及太平洋區域和平聯絡委員會主席。她被譽為二十世紀最偉大的女性之一。1981年5月8日,加拿大維多利亞大學授予宋慶齡榮譽法學博士學位,5月15日,加入中國共產黨,5月16日,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決定授予她中華人民共和國名譽主席稱號。同年5月29日在北京逝世。
3. 鄧穎超
1904年生,河南省光山縣人。 1919年參加五四運動,在天津組織進步學生團體覺悟社。大革命時期,在天津組織女權運動同盟會、社會主義青年團。 1925年轉為中國共產黨黨員,從事青年、學生、婦女和領導支援五卅運動聯合會的工作,曾任中共天津地委婦女部長、兩廣區委員會委員兼婦女部長。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在上海任中共中央婦委書記,1928年夏列席中共第六次全國代表大會,後任中共中央組織部幹事、中央直屬總支部書記,1932年到江西中央蘇區擔任過中央局宣傳部、組織部幹事,1933年任中央局秘書長。 1934年參加長征。到陝北後,任黨中央白區工作部秘書,中央機要科長。 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武漢辦事處婦女組織員,中共中央長江局婦委委員,後到重慶任中共中央南方局委員、婦委書記,重慶戰時兒童保委會理事;黨的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後任中共中央婦委副書記。 解放戰爭時期,先後在重慶、南京任中共代表團團員,參加舊政協做統戰工作,任中央後方工作委員會委員,中共中央婦委代理書記。 建國以後,任全國婦聯副主席、黨組副書記、名譽主席,中國人民保衛兒童全國委員會副主席,第一屆全國政協常務委員,第一、二、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四、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中共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第二書記。中共第七屆候補中央委員,八、九、十、十一、十二屆中央委員,十一屆三中全會增選為中央政治局委員。 1992年7月11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8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