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國繪畫的始祖是誰
在世界美術史上,中國畫獨樹一幟。中國繪畫的起源可追溯到原始社會,其繪畫痕跡留於陶器上的各種花紋、圖案上,但現代意義上的繪畫並非這些花紋、圖案。那麼,誰是中國畫的始祖?中國畫起源於何時?我國有很多關於這個問題的傳說,古籍上也對此眾說紛紜。
白阜始作圖畫說:白阜是傳說中神農氏的大臣《畫始繪安》中說:「大帝神農氏,命其臣白阜,甄四海,紀地形而圖亡,以通水道亡脈。」其實,白阜畫乃是地形圖,故古人在討論地形圖起源諸問題時極少提及此說。《畫史會女》所言亦無甚可靠依據。
後議人應劭的《風俗通義·祀典》說:黃帝時代傳說有神茶(讀申舒)有壘(讀鬱律)二人,能將鬼捉至度朔山大桃樹下,然後檢閱眾鬼,倘若發現無道不義之鬼,則用草繩捆綁起來,拿到山上喂老虎了事,黃帝就派他們管束魔鬼,並在門上裝上一塊用大機樹製成的木板,且在木板上畫了神茶,有壘二人的肖像,用來抵禦鬼怪的侵襲,黃帝的做法到了漢代形成了風俗,縣官門於除夕之夜在門內旁飾以桃雖人帶繩捆懸掛,並畫老虎於門,以防所謂凶鬼,《魚龍河圖》則說:「黃帝以四岳有佐命之山,乃命潛山為衡岳之副,帝乃造山,躬形景象,以為五嶽真形之圖」,這只能算是地形圖了。
《周島·系辭山傳》雲:古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儲物,於是始作繭自縛八卦,而文籍生焉。古今都有諸認為,伏羲氏所畫八卦的爻象是象形的,其意原在圖形,伏羲氏觀察天象畫出了「乾」,觀察大地則畫了個「坤」等等。因而伏羲所畫的八卦乃是中國最原始的繪畫。平心而論,八卦即畫說與八卦即中國最早之文字說一樣,都是無稽之談。
那麼誰是中國繪畫的始祖呢?拉拉美術館願與藏家共同追源。「繪畫源:於黃帝說」。《魚龍河圖》說:「黃帝遂畫蚩尤形象,以威天下。」這些可以說是繪畫。《雲笈七簽》又雲:「黃帝以四岳皆有佐命之山,乃命潛山為衡岳之副,帝乃造山,躬形寫象,以為五嶽真形之圖。」這兩者都只能算是畫地形圖了。
「伏羲氏始作畫說」。《周易·系辭上傳》雲:「占者伏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而文籍生焉。」古今都有學者認為,伏羲氏所畫八卦的爻象的意義原在圖形,因為它們都是象形的。伏羲氏觀察天象畫出了「乾」,根據大地則畫了個「坤」等等。因而伏羲氏所畫的八卦乃是中國最原始的繪畫。
「繪畫始作於史皇說」。史皇是黃帝的大臣。《文選》李善注中說:「《世本》雲:『史皇作圖。』宋忠曰:『史皇,黃帝臣;圖,謂圖畫物象。』「《雲笈七簽》則稱:「黃帝有臣史皇,始造畫。」說得更為直截了當。在《畫史會要》中,黃帝之臣史皇「體象天地,功侔造化」,頗「善龜」,無一不通,無一不畫。黃帝的另一大臣倉頡作文字便是授傳於史皇的「寫魚龍龜鳥之形」。
「繪畫始於倉頡說」。不僅書法,繪畫亦源於倉頡。書畫同源是得到我國大多數學者的肯定的。朱德潤《存復齋集》雲:「書畫同體而異文……類皆象其物形而制宇;蓋字書者,吾苟手就曾經認為:古時候,創造文字的人很多,文字是眾人發明的,倉頡的功勞只是在於整理它們罷了。
一個很有說服力的考古史實是有人發現西安半坡出土的陶器上有一些刻畫符號,筆畫簡單,距今大約6000年左右,比倉頡造字的時代早1000年。除了倉頡外,還有傳說中的神農作穗書,黃帝作去書,祝融作古文,少吳作鶩鳳書,曹陽氏作蝌蚪文,曹辛氏作仙人書,帝堯作龜書,大禹鑄九鼎而作鍾鼎文等等,可以說是各有各的道理。文入學者們為此考證了2000多年,發表了各種看法,但誰也沒能壓倒對方,成為權威。
但不管「倉頡作書」的真相是怎麼樣的,不論它是嚴肅的史實還是美麗的傳說,都反映出人們對祖國文字的熱愛、對它傳承中華民族悠久文化的肯定。正因為人們對那些造字的祖先懷著熱烈的感激和景仰,那些動人的傳奇才能流芳千古。
㈡ 中國畫起源於何時
中國畫起源於漢代。漢朝人認為中國是居天地之中者,所以稱為中國,並把中國人的繪畫稱為是「中國畫」,簡稱「國畫」。中華民族文化悠久,中國畫是我國特有的一種繪畫形式。
最初的中國畫,是畫在陶器、地面上,然後逐漸發展成畫在牆壁上、紙上等等。中國畫使用的基本工具就是毛筆、墨汁以及天然的礦物質顏料。中國畫在內容和創作上,體現了古代人民對自然、社會以及相關的政治文化、哲學思想方面的認知。中國畫分為山水、人物以及花鳥三類。表面上是以題材分類,實際上是以藝術來表現人們的觀念和思想,即概括宇宙和人生的三方面。
山水畫是表現人與自然的關系,將人與自然融為一體,人物畫是表現人類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花鳥畫則是表達了在大自然中各種生命之間的和諧相處,三者融合構成了宇宙整體,三者互相影響。這是由藝術升華的哲學思考,是藝術能夠被稱為藝術的真諦所在。
不同的朝代,中國畫的側重點也有不同。最開始是以人物畫為主,元代以後以山水畫為主,宋代是。、中國畫最昌盛的時期,宋代的中國畫被分為寫意和工筆重彩兩部分。中國畫最開始是以色彩為主,然後是以水墨為主,宋代作品多是水墨和色彩的結合。我國有許多畫家,在掌握了傳統技法的基礎後,走遍我國的大好山河,不斷創作,讓中國畫不斷地向前邁進。
㈢ 中國畫起源於何時
中國畫簡稱「國畫」。它是何時由何人首創,古籍中說法不一,且多具神話色彩。今人又有新論,主要觀點如下:
一、起源於人類的始祖是伏羲氏。伏羲和女媧通婚產生了人類。伏羲氏創造了「八卦」。有人認為「八卦」是中國繪畫的雛形。
二、始自黃帝時代。持此觀點的人在繪畫產生的年代上意見趨同,但在誰是繪畫的始祖問題上卻存在分歧。
一種意見認為,黃帝是繪畫的始祖。傳說黃帝是中原各族的共同祖先,他曾將善於懲治惡鬼的神荼、郁壘二人的肖像畫於桃木板上,掛在門外,以防鬼怪(見《風俗通義·祀典》)。後世一些文人據此認為,這種類似「門神」的肖像畫就是我國最早的繪畫。
另一種意見認為,史皇是繪畫的首創者。《雲笈七簽》中說:「黃帝有臣史皇,始作畫」。
也有人認為,倉頡是繪畫的鼻祖。舊傳倉頡是黃帝的史官,漢字的創造者。我國學者大多信奉「書畫同源」。如唐人張彥遠的《歷代名畫記》中就提出過「書畫異名而同體」、「同源而異流」之說。
還有人說,倉頡、史皇共同創造了文字和繪畫。相傳黃帝曾在洛水得到神龜獻的帶有紅色紋理的圖,黃帝就命令史皇和倉頡把圖描摹下來,這就是最早的文字和繪畫(見《歷代名畫記》等書)。
三、產生在舜統治時期。傳說舜是父系氏族後期部落聯盟首領。舜有個妹妹叫嫘。嫘是繪畫的始祖,故又稱「畫嫘」(見《畫史會要》)。
四、肇始於仰韶文化時期。現代一些學者認為,根據現有實物資料,中國繪畫的發展應起源於仰韶出土的彩陶。
上述諸種觀點人言言殊。可見繪畫的起源至今仍是個謎。
㈣ 中國畫家的鼻祖是誰
吳道子(680-759年),是唐朝人,玄宗賜名道玄。唐代第一大畫家,被後世尊稱為「畫聖」,被民間畫工尊為祖師。
㈤ 繪畫的始祖是誰
「白阜始作圖畫說」。《畫史會要》中說:「火帝神農氏,命其臣白阜,甄四海,紀地形而圖畫之,以通水道之脈。」白阜是傳說中神農氏的大臣,古人在討論繪畫起源諸問題時極少提及此說,因為白阜畫的是地形圖。「繪畫源於黃帝說」。《魚龍河圖》說:「黃帝遂畫蚩尤形象,以威天下。」這些可以說是繪畫。《雲笈七簽》又雲:「黃帝以四岳皆有佐命之山,乃命潛山為衡岳之副,」,根據大地則畫了個「坤」等等。因而伏羲氏所畫的八卦乃是中國最原始的繪畫。「繪畫始作於史皇說」。史皇是黃帝的大臣。《文選》李善注中說:「《世本》雲:『史皇作圖。』宋忠曰:『史皇,黃帝臣;圖,謂圖畫物象。』」《雲笈七簽》則稱:「黃帝有臣史皇,始造畫。」說得更為直截了當。在《畫史會要》中,黃帝之臣史皇「體象天地,功侔造均注雲:「奎星屈曲相鉤,似文字之畫。」意即「屈曲相鉤」的文字實際上就是中國最原始的繪畫。「繪畫始祖為封膜說」。《畫麈》中指出:「世但知封膜作畫。」意思是說人們只知曉封膜為繪畫之祖。但此說沒有根據。唐人張彥遠見到《穆天子傳》中有「封膜晝於河水之陽」之語後,誤把「封」當作姓,又將「晝」解為「畫」,並用郭璞的注來證實這一誤解,很是牽強,有穿鑿附會之意,使後人誤傳世上曾有過「封膜」其人,並說中國繪畫之祖就是封膜。此說實為以訛傳訛,故而不足憑信。中國繪畫的始祖也許是黃帝時代的人物,究竟是誰屬目前仍是一個謎。
㈥ 中國畫家的鼻祖是誰
你好!
中國最早有記載的畫家是三國時期吳國佛像畫家曹不興,應該是鼻祖了。真正的鼻祖不知道是誰,因為原始人類也會畫畫,那些畫在山洞裡的原始壁畫以及畫在山岩上的岩畫就是實證。
我的回答你還滿意嗎~~
㈦ 繪畫的始祖是誰
在世界美術史上,中國畫獨樹一幟。中國繪畫的起源可追溯到原始社會,其繪畫痕跡留於陶器上的各種花紋、圖案上,但現代意義上的繪畫並非這些花紋、圖案。
那麼,誰是中國畫的始祖?中國畫起源於何時?我國有很多關於這個問題的傳說,古籍上也對此眾說紛紜。
「白阜始作圖畫說」。《畫史會要》中說:「火帝神農氏,命其臣白阜,甄四海,紀地形而圖畫之,以通水道之脈。」白阜是傳說中神農氏的大臣,古人在討論繪畫起源諸問題時極少提及此說,因為白阜畫的是地形圖。
「繪畫源於黃帝說」。《魚龍河圖》說:「黃帝遂畫蚩尤形象,以威天下。」這些可以說是繪畫。《雲笈七簽》又雲:「黃帝以四岳皆有佐命之山,乃命潛山為衡岳之副,帝乃造山,躬形寫象,以為五嶽真形之圖。」這兩者都只能算是畫地形圖了。
「伏羲氏始作畫說」。《周易·系辭上傳》雲:「古者伏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而文籍生焉。」
古今都有學者認為,伏羲氏所畫八卦的爻象的意義原在圖形,因為它們都是象形的。伏羲氏觀察天象畫出了「乾」,根據大地則畫了個「坤」等等。
因而伏羲氏所畫的八卦乃是中國最原始的繪畫。
「繪畫始作於史皇說」。
史皇是黃帝的大臣。《文選》李善注中說:「《世本》雲:『史皇作圖。』宋忠曰:『史皇,黃帝臣;圖,謂圖畫物象。』」《雲笈七簽》則稱:「黃帝有臣史皇,始造畫。」說得更為直截了當。
在《畫史會要》中,黃帝之臣史皇「體象天地,功侔造化」,頗「善魚」,無一不通,無一不畫。黃帝的另一大臣倉頡作文字便是授傳於史皇的「寫魚龍龜鳥之形」。
「繪畫始於倉頡說」。不僅書法,繪畫亦源於倉頡。
書畫同源是得到我國大多數學者的肯定的。朱德潤《存復齋集》雲:「書畫同體而異文……類皆象其物形而制字;蓋字書者,吾儒六藝之一事,而畫則字書之一變也。」
《孝經援神契》中說道:「奎主文章,倉頡效彖。」宋均注雲:「奎星屈曲相鉤,似文字之畫。」意即「屈曲相鉤」的文字實際上就是中國最原始的繪畫。
「繪畫始祖為封膜說」。《畫麈》中指出:「世但知封膜作畫。」意思是說人們只知曉封膜為繪畫之祖。
但此說沒有根據。唐人張彥遠見到《穆天子傳》中有「封膜晝於河水之陽」之語後,誤把「封」當作姓,又將「晝」解為「畫」,並用郭璞的注來證實這一誤解,很是牽強,有穿鑿附會之意,使後人誤傳世上曾有過「封膜」其人,並說中國繪畫之祖就是封膜。
此說實為以訛傳訛,故而不足憑信。
中國繪畫的始祖也許是黃帝時代的人物,究竟是誰屬目前仍是一個謎。
㈧ 中國寫意花鳥畫的鼻祖是誰
中國寫意花鳥畫鼻祖是:明朝徐渭。
徐渭簡介:
徐渭(1521年3月12日-1593年),漢族,紹興府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初字文清,後改字文長,號青藤老人、青藤道士、天池生、天池山人、天池漁隱、金壘、 金回山人、山陰布衣、白鷳山人、鵝鼻山儂、田丹水、田水月(一作水田月 )。明代著名文學家、書畫家、戲曲家、軍事家。
徐渭曾擔任胡宗憲幕僚,助其擒徐海、誘汪直。胡宗憲被下獄後,徐渭在憂懼發狂之下自殺九次卻不死。後因殺繼妻被下獄論死,被囚七年後,得張元忭等好友救免。此後南遊金陵,北走上谷,縱觀邊塞阨塞,常慷慨悲歌。晚年貧病交加,藏書數千卷也被變賣殆盡,他自稱「南腔北調人」,
於萬曆二十一年(1593年)去世,年七十三 。徐渭多才多藝,在詩文、戲劇、書畫等各方面都獨樹一幟,與解縉、楊慎並稱「明代三才子」。他是中國「潑墨大寫意畫派」創始人、「青藤畫派」之鼻祖,其畫能吸取前人精華而脫胎換骨,不求形似求神似,山水、人物、花鳥、竹石無所不工,
以花卉最為出色,開創了一代畫風,對後世畫壇(如八大山人、石濤、揚州八怪等)影響極大;書善行草,寫過大量詩文,被譽為「有明一代才人」;能操琴,諳音律;愛戲曲,所著《南詞敘錄》為中國第一部關於南戲的理論專著。另有雜劇《四聲猿》、《歌代嘯》及文集傳世。
(8)中國畫的鼻祖是什麼擴展閱讀:
中國寫意花鳥畫介紹:
中國畫根據繪畫題材、內容不同,可分為人物畫、山水畫和花鳥畫三大科。寫意花鳥畫是花鳥畫的一種,花鳥畫中的畫法中有「工筆」、「寫意」、「兼工帶寫」三種。寫意花鳥畫即用簡練概括的手法繪寫對象一種畫法。
㈨ 誰是中國第一個開創山水畫的人
山水畫的鼻祖——展子虔
六朝之際,山水畫脫穎而出。代表作是展子虔的《游春圖》。
「人大於舟,水不容泛」是早期繪畫的一大特點,不合比例是顯而易見的。到了《游春圖》,我們第一次看到了煙波浩渺的江山萬里中活動著的人物,中國畫家們似乎是第一次感受到大自然的威力,對風雨山水湖泊的歌頌,曲折地表達了他們的傾訴:人在大自然面前是很渺小的。
當然,古代人未必是這樣去考慮問題,把人物畫得與宏觀的景色合乎比例,也許純粹是出於表現上的需要——應該認真地盡量精確地反映出人與自然在視覺上應有
的距離,或者說是一種實際關系。就這一角度看,展子虞的成功似乎是在於他忠實地掌握了反映這種關系的技巧,並以他的技巧模式無意中構成了山水畫門類的誕
生。
但我們切莫小看這種偶然的技巧掌握,因為它實際上是反映出一種極有價值的觀念——在與人相比時,山水自然雖則只是一種客觀物象,而當大自
然在畫家眼中變成主角之後,便會主動地賦予它生命、力量與美。我們會在一株平凡的樹、一層洶涌的波濤、一塊堅硬的頑石中,發現人類的理想與希望,於是,景
觀作為一種擬人化的表現對象,獲得了觀念上的獨立,倘若沒有它的獨立,山水畫作為一個畫種的獨立就不會存在。
展子虔的出現既是他個人的偶然成
功,又是必然的歷史現象。從顧愷之開始的《洛神賦圖卷》已經向我們暗示出中國畫對山水景色那獨特的視角,沒有展子虔,也會有另外的畫家同樣崛起。但是,從
《游春圖》中,人們還是可窺展子虔的巧思。中國畫研究者向以《游春圖》為山水畫的第一代佳作,縱觀歷史,我們以為確是如此。
山水畫的發生與發展,曾經極大地左右了中國畫原來的前進方向,《游春圖》的出現,又暗示出山水畫發展的大致軌道。
摘自網路網友,謝謝。
㈩ 中國繪畫史上南宗的鼻祖是誰
中國繪畫史上南宗的鼻祖是王維,稱為詩畫合一。
王維(701—761),字摩詰,太原祁(今山西省祁縣)人。出身官宦世家,博學多藝,官至尚書右丞,故世稱「王右丞」。
他既是盛唐時期山水田園詩派的代表,又是南宗水墨山水畫的鼻祖。在審美上將詩畫合一,令詩情與畫意互相映照闡發,蘇軾譽之為「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成為中國書畫藝術的一大特色。其水墨山水畫承載著深厚的中國傳統文化底蘊,帶有中國文化的特質與趣味,以才思與修養作畫,水墨渲淡,不施粉彩,逐漸成為中國山水畫正脈,千年不衰,為中國繪畫史上以畫言志道情的精神象徵與代表。
王維的山水畫如今大都散失,現今所看到的多是後人對其畫作的臨摹作品。如《輞川圖》《江干雪霽圖》《雪溪圖》等,我們只能從這些臨摹作品或是文字記載中去感受王維的繪畫風格特點。
王維水墨山水畫對於後世的影響巨大。唐代就有張璪、王洽等,五代有荊浩、關仝,宋時有董源、巨然、李成、范寬等,他們都是山水畫史上偉大的畫家,同時也是王維水墨文人畫的倡導者。元代四大家更是把水墨山水畫發展到一個新的境地,後由明代董其昌提出了「南北宗論」,使水墨山水畫始終成為主流,明清之後連綿不絕。其水墨山水畫自唐以來在中國繪畫中始終占據著主導地位,王維也就成了南宗的鼻祖。
從唐初大小李將軍的青綠山水到王維的水墨山水畫,看似簡單,其內因是由中國獨特的勞動生產方式、政治體制、文化及民族心理等綜合因素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逐漸演變而成的,王維擔任這個轉變的關鍵人物,化蛹為蝶,成就了中國水墨山水畫的發展與興盛。具體表現在:
其一,道釋文化的影響,令文人墨客有著崇尚自然的秉性,無論在理論上和實踐上都進行著水墨山水畫的感受與實踐。現署王維的《山水訣》,開頭即謂:「夫畫道之中,水墨最為上。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工。」其「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的嚮往,成就了「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的理想,崇尚自然成為文人精神的嚮往,而水墨承載了這樣的功能。由此在詩歌和繪畫中,開啟了中國田園適性的,既有隱逸自由、放浪形骸,又有慰藉功能詩畫合一之意境。
其二,題材上,王維的畫風,一類似大小李將軍北宗畫法「傅色古艷,界畫纖細,布置精奇,富麗精工」;另一類純以水墨表現,大都無皴或皴法極簡,僅以「勁爽」筆線勾勒的「破墨山水」。因精神上的審美取向最終影響了題材的抉擇, 他主要以悠然野趣的大自然為素材,適度追求閑逸幽靜的田園情趣。題材多寫「山莊」「村墟」「野渡」「山居」「雪霽」「江雪」等。如《江干雪霽圖》《雪溪圖》等,從題材上自他開始也愈加貼近隱逸的自然生活。
其三,色彩的選擇上,他以水墨取代了展子虔與二李以來的青綠山水。「用筆使墨,窮精極巧。」其內在和本質的意義在於,水墨山水畫的出現並不是一個顏色運用和技法變革的形式問題,而是山水畫藝術精神最終的歸宿和實現。如老子的「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與莊子的「澹然無極而眾美從之。」的相互闡發,至「無聲而五音鳴焉,無味而五味形焉,無色而五色成焉。」(《淮南子·原道訓》)的至境。「墨」既為至簡、恬淡,又蘊含「墨分五色」的道體歷史淵源,因此「墨」成為士人們體驗和表現的對象。故道家思想為中國水墨畫的形成奠定了哲學基礎,而士人們的心性追求則使「墨」成為「含道映物」的憑籍之物。
其四,在表現技巧上,創「渲淡」、「破墨」等表現方式。也是最能體現「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工」,改變了青綠山水以來的「鉤斫」與反復渲染的人為痕跡,以達天然去雕飾之感。今天所見傳為王維的山水畫,大都無皴擦或皴法很簡,以水墨渲淡見長,且以破墨法進行渲淡,這種墨法表現對後世影響極大。如《萬山積雪圖》,《江干雪景圖》。
此外,「余曾見(王維)破墨山水,筆跡勁爽。」(張彥遠《歷代名畫記》),王維這種「筆跡勁爽」的用筆線條與二李圓中帶方,或是方中帶圓,勾勒中轉折有刻畫又有遒勁的感覺是不同的,而是吸收了「吳帶當風」飄逸磊落的用筆特點,又有李將軍的遒勁,似柔又剛,似緊又松的書寫表現,給予董源以披麻皴的啟示,使山水畫由「繪」過渡到「寫」,使筆墨機趣更加貼近自然變化的理法。
王維淡於仕進的胸次,超脫世俗的性情,以及庄禪意識對自然的理解與領悟,使他具有貼近自然的人格,從而將自然與水墨相聯系。他的「水墨最為上」,乃在「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工」,道出了水墨山水畫最終選擇水墨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