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918年是什麼朝代
1918年,公歷平年,農歷戊午年,黃帝紀年第4615年。這一年國際國內發生了許多大事。孫中山親自指揮炮擊督軍署,唐繼堯控制四川,李大釗創立《晨報副刊》,張敬堯血洗平江,毛澤東、蔡和森組織「新民學會」,李大釗發表著名的《法俄革命之比較觀》,孫中山准備改組國民黨,魯迅發表《狂人日記》。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
這一年的許多事情,給世界格局帶來了變化,給中國革命也帶來了變化。給魯迅也帶了變化。
魯迅在隨感錄談1918年的社會,1918年麻木的人。窮人的孩子蓬頭垢面的在街上轉,富人的孩子妖形妖勢嬌聲嬌氣的在家裡轉。轉的大了,都昏天黑地的在社會上轉,同他們的父親一樣,或者還不如。
魯迅先生說,看到這些十來歲的孩子,便可以預料到二十年後的情形,我想說,魯迅先生不進料到了二十年後的情形,連一百年後也都還是這樣的情形。
先生關於中國人熱衷於生孩子這件事看的十分的透徹。中國的孩子,只要生,不管他好不好,只要多,不管他才不才。像不像現在勸大家生二胎的三姑六婆。「孩子生下來總不是能養活的,一個是養,兩個也是養」,「趁著能生的時候趕緊生」諸如此類勸年輕人生孩子的洗腦話語。可見,先生真的是參透了人性。
「小的時候,不把他當人,大了以後,也做不了人」。有沒有人聽到長輩說過「小孩子懂什麼?小孩子做這個干什麼?」等到孩子大了就開始說「你這孩子,怎麼這么不懂事?怎麼又闖禍了?」好似都覺得從小孩子到一個正直善良的大人是睡一覺就成了的。
先生把世間男子分為兩種,一種是「父男」,一種是「嫖男」。就「父男」還分為孩子之父,其一是只會生、不會教,還帶一點「嫖男」的氣息,其二是生了孩子,還想著怎麼教育。
先生那會兒就已經知道,在中國,很大一部分生兒育女只顧生,不顧教養,以至於孩子長大後無形無狀,放浪形骸。與社會與家庭無任何可用之處。
前清末年,某省首開師范學堂,一個老先生很是詫異,發奮說道:「師何以還須受教,如此看來,還該有父范學堂了!」。先生覺著,這位老先生說的話就跟「父男」一樣,只要有「父」的資格,就能隨意妄為,有了師的資格,便能自然而然為人師了。
2. 1918年中國發生哪些事
1918年10月10日
63歲徐世昌被選為國家總統。
1918年10月5日
邵飄萍創辦《京報》。
1918年8月21日
吳佩孚要求段祺瑞停止內戰。
1918年6月14日
陸建章被刺。
1918年5月30日
曹錕不滿段祺瑞,宣布停止參與湖南戰爭。
1918年5月21日
西南軍閥唐繼堯、陸榮廷准備和北方議和,改組軍政府,廢元帥制,迫使孫中山辭去大元帥職務,離開廣州前往上海。
1918年5月16日
段祺瑞政府簽訂中日共同防敵協定,宣布出兵海參崴;支持日在西伯利亞同俄國的戰爭;日向華貸款。
1918年4月
曹錕、吳佩孚為北京政府討伐地方軍閥,佔領了湖南大部。段祺瑞任命自己親信張敬堯為湖南督軍。
1918年3月23日
段祺瑞任總理。
1918年2月25日
張作霖為首的奉天(遼寧南部)系軍隊進軍直隸,幫助段祺瑞再次上台。
1918年1月30日
北京政府軍隊重新進攻湖南。
3. 1898年到1918年中國的國情是什麼
完成了幾件大事,推翻了封建帝制。
完成了新民主主義革命,建立了新中國。
開創並探索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仍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仍是最大的發展中國家。
4. 中國的1918年發生了什麼驚天動地的事
瑞通電辭職。8月30日,孫中山准備改組國民黨。8月,列寧與托洛茨基一起創立蘇聯紅軍和蘇聯紅海軍,因布勒斯特和約的分歧意見,遭到左派社會革命黨暗殺並受傷,對健康造成不良影響。9月4日,安福國會選舉徐世昌為大總統。9月5日,永安公司正式在上海開業。9月24日,日本完全取代了德國在山東的權利。10月9日,上海吳淞鎮大火,商務要沖頓成一片瓦礫場,災民數千人無家可歸。10月23日,熊希齡、蔡元培、張謇等人發起組織了「和平期成會」。11月11日,德國政府代表埃爾茨貝格爾同協約國聯軍總司令福煦在法國東北部貢比涅森林的雷東德車站簽署停戰協定,德國投降。第一次世界大戰至此結束。11月13日,人們將克林德碑,改名為「公理戰勝」,並遷移至中山公園。11月15日,李大釗在《新青年》雜志上發表文章預言:社會主義旗幟一定會插遍全球。11月16日,徐世昌發錶停戰令。廣州軍政府響應南北雙方停戰。11月19日,新潮社在北京大學成立,校長蔡元培被推選會長。11月28日,大總統徐世昌在「慶祝第一次世界大戰勝利」大會上致詞,宣稱「公理戰勝強權」。12月1日,陸徵祥准備赴法出席巴黎和會,討論第一次世界大戰之戰後問題。12月2日,英、美、法、日、意五國駐華公使勸告徐世昌,希望中國息戰和平。12月15日,周作人提倡寫人的文學。12月22日,陳獨秀創辦《每周評論》。
5. 1918年西班牙大流感全球5千萬到一億人死亡,當時中國的情況如何呢
首先要知道的是西班牙大流感並不是起源於西班牙,據最早記錄流感病毒的產生是在1918年3月4日,美國的堪薩斯州的軍營里有士兵出現了發病症狀,患者反應是頭痛、高燒、肌肉酸痛和食慾不振而已。3周之內,這個僅有3萬人的軍營,就有1100人發病。
這個時候,歐洲正在爆發第一次大戰,美國在這一年也加入了戰團。1918年3月,第一批美軍8.4萬人被投送到了法國,隨即法國也開始爆發流感。隨著美軍源源不斷的投入戰場。整個歐洲各國沒有一片土地是安寧的。
由於各國間正打得不可開交,都沒有把精力用在防治流感病毒上,也導致了病毒的大肆傳染,新聞媒體都把注意力集中在對戰事的關註上,病毒方面的消息報道的比較少,甚至被官方封鎖,怕影響軍心。
6. 1918年到1930年中國發生了哪些大事
1、1918年4月14日,毛澤東、蔡和森在長沙組織「新民學會」。
1918 年 4 月毛澤東、蔡和森等人在長沙發起成立。初以「革新學術,砥礪品行,改良人心風俗」為宗旨,後確定以「改造中國和世界」為宗旨。
要求會員生活嚴肅,思想進步,有為國家民族做事業的遠大志向。定期舉行會議,討論學術問題、思想問題和當前形勢,探討中國革命的道路和方法。同時注重檢查會員的工作和學習情況,互相展開批評。
2、1918年10月23日,熊希齡、蔡元培、張謇等人發起組織了「和平期成會」。
1918年10月23日,熊希齡、張謇、蔡元培、王寵惠、庄蘊寬、孫寶琦、周自齊,以及國會議員王家襄、谷鍾秀、王人文、梁善濟、文群等共24人,宣布成立「和平期成會」,推動南北和平。同時將和平促進會取消。
10月28日,和平期成會在北京開籌備進行會,決定在各省設立和平期成會分會。30日又開談話會,決議提出綱領:本會以抒民意,促成和平為宗旨;本會隨時以文字或演說,宣達國民渴望和平之心理;隨時以函電或派專員對各方當局為同等之勸告。
3、1919年5月4日,五四運動。
北京爆發了以學生為主體、得到全國工人、商界大力支持的反帝愛國運動。北京十三所學校的學生三千餘人齊集天安門前舉行示威。
提出「外爭國權,內懲國賊」、「廢除二十一條」、「抵制日貨」等口號,主張拒絕在巴黎和約上簽字,要求懲辦北洋軍閥政府的親日派官僚曹汝霖、章宗祥、陸宗輿。展開聲勢浩大的五四運動。
4、1921年7月23日中國共產黨成立。
中國共產黨,簡稱中共,創建於1921年7月23日,歷經多年國共內戰,中國共產黨在中國大陸和絕大多數沿海島嶼取得全面勝利,率領中國人民解放軍打敗中華民國國軍,迫使中華民國政府退守台澎金馬。
並在1949年於北京建立實行社會主義制度的中華人民共和國。1949年10月至今為代表工人階級領導工農聯盟和統一戰線,在中國大陸實行人民民主專政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唯一執政黨。
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同時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黨的最高理想和最終目標是實現共產主義。
5、1921年7月23日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
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於1921年7月23日至31日在上海法租界貝勒路樹德里3號(後稱望志路106號,現改興業路76號)和浙江嘉興南湖召開。出席大會的各地代表共13人。
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鑒於當時黨員人數少、地方組織尚不健全,決定暫不成立中央委員會,先建立三人組成的中央局,並選舉陳獨秀任書記,張國燾為組織主任,李達為宣傳主任。黨的第一個中央機關由此產生。
7. 1913到1918年是中國什麼時期
北洋軍閥統治時期。
1912年4月,袁世凱取得政權後,建立了北洋軍閥統治。同盟會內部分化,袁世凱便趁機拉攏部分革命黨人與之「合作」,實現了中國短暫的統一。
袁世凱死後(1916年6月6日),北洋軍閥分裂為皖系、直系、奉系三大派系。袁世凱死後,黎元洪繼任大總統職位,與在中央掌實權的段祺瑞爭權奪利,發生「府院之爭」。
1917年7月,張勛應黎元洪「調停」之邀,率領五千「辮子軍」入京,復辟帝制,激起全國人民的反對。段祺瑞以「功臣」自居,重任國務總理。段祺瑞掌握政府大權後,企圖以武力手段統一南方軍閥,激起南方革命派及西南軍閥的反對。
1917年8月,孫中山任中華民國軍政府大元帥,隨即討伐段祺瑞的第一次護法戰爭拉開帷幕。在北洋軍的鎮壓下,北伐軍受挫;加之軍政府內部的矛盾,1918年5月,孫中山辭職,護法戰爭失敗。護法運動的失敗,再次證明了資產階級領導的舊民主主義革命已瀕臨絕境。
(7)1918年的中國是怎麼樣的擴展閱讀
北伐統一:1924年1月,中國國民黨在廣州舉行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國民黨「一大」的召開標志著國共兩黨合作的實現和革命統一戰線的正式建立。接著,在中國共產黨和蘇聯的幫助下,國民黨在廣州黃埔建立了陸軍軍官學校,為建立國民革命軍奠定了基礎。
國民黨一大後,全國反帝反封建的國民大革命運動迅速開展起來,廣東革命政府還創辦了培養農民運動骨乾的講習所;兩次東征陳炯明後,廣東革命根據地得到了鞏固和統一;第一次東征後,國民政府在廣州成立,並將所屬軍隊編為國民革命軍。
為了打倒帝國主義,推翻軍閥統治,統一中國,國民政府於1926開始了北伐。北伐軍勝利進軍,不到半年打到長江流域。1927年,南京國民政府成立。
8. 1918的中國政府是
北洋政府
北洋政府(1912年-1928年)是指中華民國前期以袁世凱為首的晚清北洋派在政治格局中佔主導地位的中國中央政府,於1913年10月6日袁世凱當選中華民國首任正式大總統後正式形成。北洋政府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以和平的方式完整繼承前朝疆域的政權,也是中國繼清朝滅亡後第一個被國際承認的中國政府。
二十一條」簽訂後,袁世凱企圖稱帝並仿照德日建立強大中央集權的二元制君主立憲國家——中華帝國,最終因准備過於倉促和地方勢力的反對而終止。袁世凱死後,北洋軍分崩離析,皖系、直系兩大派系先後控制中央政府,第二次直奉戰爭後,北洋政府又被迅速壯大的奉系控制,直到北伐戰爭後才完成了短暫的形式統一,但不久後又爆發了其規模遠超北洋歷屆政府的中原大戰和十年國共內戰。
皖系軍閥統治時期(1916-1920)袁世凱之死揭開了軍閥割據時代[1] 。北洋派內部分裂為直皖兩大系,同時奉系在東北崛起[1] 。皖系軍閥段祺瑞以國務總理身份把持北京政府實權,但他不能緩和北洋派與其他派別以及北洋派內部的矛盾[1] 。1917年7月孫中山南下廣州,發起護法運動[1] 。此時,直、奉兩系的擴展尤為迅速[1] 。直系首先在與南方軍政府作戰問題上與皖系發生矛盾,並在前線自行停戰,迎合全國人民渴望和平的心理[1] 。1920年7月直皖戰爭的爆發,導致皖系軍閥統治結束[1]
9. 1918年中國的社會背景
1918年末到1919年初的國內戰爭為背景.反映烏克蘭人民擊敗波蘭侵略者的英勇斗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