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華晨雷諾陷資金困境多個項目停止,雷諾為何要再次撤退
華晨雷諾是2017年華晨集團跟法國雷諾集團共同成立的一家合資公司,華晨雷諾汽車的銷量一直不被消費者看好,但今年開年以後銷量成倍增長。但光鮮的背後有著訴不盡的苦衷,華晨雷諾在流淚。2021年5月26日以後,華晨雷諾已經停止了很多原先正在准備的項目。法國雷諾方面的專家也開始撤離。有消息報出法國雷諾集團繼在中國撤出乘用車市場之後,又將要撤出輕型商務車市場,准備全力打造新能源車型。雷諾的這一調整實屬無奈。
華晨雷諾管理存在巨大問題,產品的研發計劃改了又改,浪費了大量的時間和金錢。這都讓雷諾集團發現華晨雷諾是一個扶不起的阿斗。雷諾集團去年虧損636億,本以為2021年是可以迎來了轉機的一年。但雷諾第一季度的全球銷量只上漲了1.1%。營收同比下滑了1.1%。雷諾集團在華晨雷諾巨大虧損面前,難以抽出更多的資金進行扶持。對於雷諾而言,主動收縮汽車業務,調整對華策略才是英明之舉!
❷ 為什麼沒有人買雷諾車雷諾撤出中國事件
雷諾汽車在中國算是冷門中的冷門品牌,在馬路上的能見度非常低。雷諾曾經以合資的形式在中國生存過一段時間,與其合作的是東風汽車集團,但因為東風雷諾在中國的銷量跟法拉利是一個級別,所以在2020年4月,東風雷諾已經發文宣布進行重組。❸ 雷諾退出還能買雷諾車嗎雷諾車的優點和缺點
隨著東風汽車對雷諾的重組,不少人關注雷諾退出還能不能買雷諾車。雷諾作為法系車,曾經在世界500強汽車品牌中位列第79,但如今退出中國市場,還是不建議購買的。❹ 雷諾汽車2020年凈虧損626億元,導致虧損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退出中國燃油乘用車市場是雷諾公司最大的失敗,盡管雷諾商用車在歐洲非常強大,但仍落後於中國競爭對手,雷諾僅持有25%的股份,而華晨雷諾僅持有49%的股份。與江鈴新能源的合作地位更傾向於供應商,這表明雷諾在中國沒有足夠的戰略布局和投資決心。雷諾汽車是過去十年中首次蒙受虧損,當年的凈利潤為虧損626億元,其運行狀況迅速惡化,之前雷諾汽車宣布將削減全球工廠產能的四分之一,並將成本削減從20億歐元提高至30億歐元。
受此影響,2020年歐洲汽車銷售不僅創下歷史新低,而且2021年的銷售前景充滿不確定性。根據歐洲汽車製造商協會的數據,歐盟,英國和歐洲自由貿易協會國家的新車注冊數量下降了26%,至842,835。其中雷諾1月份的新車注冊量下降了23%,其雷諾品牌和達契亞的銷量分別下降了28%和12%。而雷諾的第二個全球市場是俄羅斯,此外雷諾在印度和土耳其等主要市場的銷量也將在2020年下降。在全球范圍內,只有中國汽車市場在控制了新冠病毒流行之後迅速恢復了增長。雷諾汽車公司退出了東風雷諾合資公司,並退出了中國燃油乘用車市場,從而錯過了中國市場的增長機會。
❺ 雷諾宣布敗走中國不到8個月,又想回來,請問你改掉傲慢嗎,捷達
都知道咱中國市場之於國際車企,是個不可不爭的香餑餑,看看大眾就知道了。所以有些車企從中國市場退出後,一有機會還是想回來的。之前菲亞特就是如此,最近雷諾也透出同樣信息,總有一天,我會重返中國市場。
(本文圖片來源網路。編輯:我應該在車底)
❻ 雷諾汽車,為何要退出中國市場呢
曾幾何時,在大街上時常可以看到雷諾的身影。當時,當第一次看到雷諾汽車的時候,對雷諾的印象還是十分深刻的。因為雷諾的logo從來沒有看見過,同時因為馬路上的雷諾汽車也很少,當時一度認為雷諾是豪華車。可是,當鈴木汽車退出了中國市場之後,雷諾汽車也逃不過這個命運,退出了中國市場。或許有人會問,雷諾汽車為何要退出中國市場呢?有兩方面的原因。第一,法系車在中國一直都很低迷。第二,雷諾的優勢在中國沒有體現出來。下面,讓我們具體看一下。
通過上述分析可以得知,雷諾退出中國市場也就不足為奇了。大家覺得呢?
❼ 為什麼買雷諾的人越來越少
日產作為日系車企的代表之一,在國內市場的名氣不言而喻,擁有一大批忠實的粉絲,軒逸堪稱家轎之王,而逍客、奇駿這兩款SUV車型又是不可多得的家用神車,而擁有日系車本質的雷諾理論上應該具備日產的暢銷屬性,尤其是 科雷嘉 、 科雷傲 這對兄弟,他們就是換殼的逍客、奇駿。
雷諾曾今在國內市場爆火過,憑借科雷嘉、科雷傲兩款車型就拿下可觀的銷量,一度讓人對這個新興的品牌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然而那隻是短暫的,不是一年的時間,雷諾就陷入法系車的魔咒之中,呈現水土不服的症狀,銷量直接一落千丈。2019年雷諾國內市場銷量為1.86萬輛,同比下滑63%。
雖然知道雷諾在國內的車型不多,聊聊幾款,但是沒想到雷諾的銷量如此低迷,正如前面所說,雷諾旗下的科雷嘉、科雷傲就是日產的逍客、奇駿換殼車型,他們除了車標不一樣,三大件完全不一致,逍客、奇駿每個月都有1.5萬左右銷量,反觀科雷嘉、科雷傲不足千台,這差距不是一星半點。
此前就有傳出雷諾要關閉在中國市場的工廠,以雷諾在國內市場的車型款數,再加上銷售體量,確實沒有必要繼續在國內生產的必要了。
PSA可能你會說因為法系車的傲慢、特立獨行讓中國消費者不太能接受,同時其定價也是居高不下,但是雷諾可沒有PSA這股傲慢勁、獨立性,因為是日產SUV的換殼車型,在家用上還是比較符合私家車的屬性,況且定價上也符合常規定價,比起逍客、奇駿更要便宜,但最終還是隕落了。
2016年雷諾再次進入中國市場,在此前雷諾曾經來過,但是最終退走了,二進宮的雷諾從消費者的角度來看是不太信任的,況且2016年這樣的時間節點,對於一個合資品牌來說真的不太好,這已經不是晚了,而是太太太晚了,面對那些巨頭合資車企,雷諾真的是弱小,完全沒有任何競爭優勢。
2017年是雷諾賣的最好的一年,年銷量7.2萬輛,進入2018年便下滑至5萬輛,2019更是慘不忍睹的1.86萬輛。銷量的低迷制約了雷諾在中國市場的擴充,相比2017年雷諾的豪言壯語,「規模化生產,晉升全價值鏈主流車企」是那樣要遙不可及,按照這樣的趨勢下去,在2020雷諾的銷量可能會更進一步下滑。
沒有足夠的銷量支撐,那麼雷諾在中國市場就不可能盲目的擴充,只能按部就班的緩慢推進中國市場的業務,普遍的消費者認為雷諾的網點比較少,想要入手雷諾旗下的車型需要從地級市向省會去購買,甚至還不一定能買到,連線下的網點都沒有建立完整,談何去發展了。
沒有足夠的售後網點,其售後服務也跟不上,就如同買車一樣,普通的地級市你看不到雷諾4S經銷商店,即便是在省會購買了雷諾車型,日常的保養售後服務如何進行都是個問題,對消費者後期的用車極為不方便,尤其是在出現零部件故障以後,更換的周期長,零部件售價高昂,用車的成本也會提升,消費者買雷諾到底是什麼?
雷諾進入國內市場晚,車型上的短板明顯,目前主推的均是SUV車型,而且SUV也是聊聊幾款,轎車更是一輛都沒有,產品的矩陣上面存在嚴重的短板,消費者針對雷諾的選擇受到了很大的局限,雖然雷諾在不斷加大新車型的引入,始終是杯水車薪,這也制約了雷諾的銷量增長。
雷諾的車標設計不夠大氣,甚至還被網友惡搞,車標是一個品牌的象徵,確實需要認真對待,雷諾對於中國市場的車標是否需要優化調整確實要考慮一下,被一個車標毀掉的企業在中國市場可不少,別的不說,看看PAS的豪華品牌 DS 就知道了。
車型少,銷量低,網點不足,售後服務不給力,再加上那個頗具爭議的車標,法系車的口碑在中國市場本就不佳,雷諾能崛起那才是怪了,如今國內的競爭越來越大,存量競爭讓沒有實力的車企越來越難過,雷諾就是其中之一。
@2019
❽ 雷諾退出國內市場,買雷諾這種小眾車的人,會在意這點嗎
東風雷諾公司成立於2013年,是一家法國品牌,因為疫情,國內汽車市場下滑,經營狀況不好導致,雷諾選擇退出中國市場,這一大則消息,車界也是鬧得沸沸揚揚,同時也引發了消費者對法國品牌的質疑,所有人指向PSA集團,畢竟雷諾敗走後,中國市場就剩下法系這個獨苗
買雷諾這種小眾車的人,會在意這點麻煩嗎?最大的影響是保值率的下降,但買這種小眾車的人本來就不重視保值率。雷諾往後能加強與華晨和合作,但主要銷售商用車。你看現在的長安鈴木的使用都不會出現什麼問題,東風的合資起碼能比長安的強。
雷諾進入市場那時候國內車市場增速已降緩,進入穩定時期,而今年則是涵洞的開始,任何行業都是先到者吃肉,後來者喝湯,最後來的也就吃點殘羹剩飯,雷諾,就屬於後來者。
❾ 雷諾進軍中國市場六年後,為什麼突然撤出
去年4月,東風雷諾突然宣布了重組,這意味著東風雷諾生產在短時間內沒有看到。對於直接白點,雷諾退出了中國市場。作為上世紀的外國汽車公司和豐田,公眾進入中國市場,首先的優勢,主要優勢是非常好的,但雷諾已經觸及了中國的牆,雖然有一朵花,但最後仍然走向褪色。今天,來看看為什麼雷諾將在中國結束。
總結一下
隨著國內汽車市場的投資從增量過渡,消費者逐漸改善,高等合資車的地位已經涌現,但只有第一次崩潰是最大的品牌最弱。不僅是合法的汽車,韓國汽車也有一些邊緣化的品牌和其他邊緣化品牌,還要尋求變化,繼續在中國市場挖掘這個蛋糕,或者有一些「切肉」保險,退出國家盡快市場?這是他們需要盡快解決的問題。
❿ 東風雷諾敗走中國的四大原因
東風雷諾的敗局在瞬間驚動汽車業界,雖然在疫情之下,各種負面事件層出不窮,很多品牌銷量雪崩,甚至法系車近年確實表現一般,但是一家知名合資車企停止運營的重磅炸彈,依然讓處於風雨飄搖種的車市再次承受深度打擊,同時雷諾也是繼菲亞特和鈴木之後,第三家中止合資企業運營的合資品牌。
雷諾除了自身原因,還吃了法系車最近幾年狀態低迷的瓜落。最近幾年,法系車整體表現不佳,標致,雪鐵龍,DS,全部都是市場失意者。偶然出現在媒體上,大多時候都是負面,要麼就是無窮無盡的人事斗爭,要麼就是時常雪崩暴跌的產品銷量。在法系車負面層出不窮的時候,極大降低了消費者選擇法系車的興趣和動力,即便這些和雷諾關系不大,但是雷諾也只能默默承受。
當然,今天我們總結這些已經意義不大,畢竟,東風雷諾已經成為了過去。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