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新中國成立後,中國共產黨是如何領導各族人民徹底完成新民主主義革命任務的
1、掃除國民黨政權,建立新的人民民主政權。
2、深入農村,沒收地主土地,進行土地革命,將土地分給窮苦百姓。
3、沒收官僚資本,建設社會主義國營經濟,維護工人階級的合法利益。
4、開展的「反貪污、反浪費、反官僚主義」和「反行賄、反偷稅漏稅、反盜騙國家財產、反偷工減料、反盜竊國家經濟情報」的斗爭。
5、鎮壓各地的發革命分子,肅清國民黨特務等殘余勢力對新生民主政權的破壞,深入西南各地進行剿匪運動。
(1)新中國到底是如何除舊革新的擴展閱讀:
從新中國建立到1952年底,是繼續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時期也是國民經濟恢復時期。這三年,國內外形勢錯綜復雜,斗爭緊張激烈,政治運動不斷,取得的成績巨大輝煌。
我們不但建立起各級政權機構,對舊社會進行有力盪滌改造,而且勝利地完成了國民經濟恢復的任務。據統計,1952年,工農業總產值810億元,平均年遞增長率為21.1%。
其中工業總產值為349億,比1949年增長145.1%,平均年遞增率為34.8%,農業總產值461億元,比1949年增長53.5%,平均年遞增率為14.1%。
主要工農業產品的產量已超過建國前最高水平。隨著工農業生產的恢復和發展,國家財政收支平衡,金融物價穩定,人民的物質生活初步改善,新中國平穩地渡過了最艱難的時期。
⑵ 中國共產黨成立後全新的革命方法是什麼 謝謝
改革開放。改革開放是在新的時代條件下進行的新的偉大革命,目的就是要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實現國家現代化,讓中國人民富裕起來,振興偉大的中華民族。
改革開放,是1978年12月十一屆三中全會起中國開始實行的對內改革、對外開放的政策。中國的對內改革首先從農村開始,1978年11月,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開始實行「分田到戶,自負盈虧」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拉開了中國對內改革的大幕;
1979年7月15日,中央正式批准廣東、福建兩省在對外經濟活動中實行特殊政策、靈活措施,邁開了改革開放的歷史性腳步,對外開放成為中國的一項基本國策,中國的強國之路,是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強大動力。
加快中國經濟發展,必須進一步解放思想,加快改革開放的步伐,不要被一些姓「社」姓「資」的抽象爭論束縛自己的思想和手腳。
社會主義要贏得同資本主義相比較的優勢,必須大膽吸收和借鑒世界各國包括資本主義發達國家的一切反映現代社會化生產和商品經濟一般規律的先進經營方式和管理方法。
國外的資金、資源、技術、人才以及作為有益補充的私營經濟,都應當而且能夠為社會主義所利用。政權在人民手中,又有強大的公有制經濟,這樣做不會損害社會主義,只會有利於社會主義的發展。
⑶ 新中國成立後,如何改造舊社會,建立新社會
團結中西醫是中國共產黨衛生工作的重要方針。新中國建立後,周恩來以團結中醫為重點,從中西醫平等出發,認真糾正西醫歧視中醫的錯誤傾向;堅持中西醫並重,積極促進中西醫團結合作。同時努力推動西醫學中醫,運用現代科學研究、改造中醫,通過中西醫結合創造中國的新醫葯學。周恩來的這些思想、實踐豐富完善了中國共產黨衛生工作的方針政策,推動了人民保健事業發展,為新中國衛生事業和中醫葯事業發展、進步作出了傑出貢獻。
[關鍵詞] 周恩來;團結中西醫;貢獻;新中國
團結中西醫是中國共產黨衛生工作的重要方針。從延安時代起,中國共產黨就積極推動中西醫團結合作,走中西醫結合道路,組成鞏固的統一戰線,為革命事業服務。建國後,周恩來繼續堅持、貫徹這一方針,為新中國衛生事業和中醫葯事業發展作出了自己傑出的貢獻。
一、從實際出發促進中西醫團結,為新中國建設服務
建國之初,醫療衛生工作面臨著極為嚴峻的形勢。據不完全統計,全國每年有1億人患各種輕重不同的疾病,死亡500多萬人。鄉村中80%的病人得不到合理治療。天花、霍亂、鼠疫等十六種傳染病嚴重危害人民健康,每年死亡人口中約近半數死於傳染病。婦女、兒童健康得不到保障。每年死亡產婦20餘萬,嬰兒280餘萬。新中國建立初期,由於長期革命戰爭需要和從舊政權接收等原因,衛生工作隊伍以西醫為主體,但西醫力量非常薄弱。全國只有正式西醫不到2萬人,護士1萬7千餘人,助產士1萬4千餘人,主要分布在大中城市,縣鄉基層衛生機構極為缺乏。單靠西醫隊伍難以滿足人民群眾醫療衛生的巨大需求。加之《共同綱領》規定,新中國要「推廣衛生醫療事業,並注意保護母親、嬰兒和兒童的健康」。更加劇了醫療衛生需求同醫療衛生力量不足之間的矛盾。與西醫力量嚴重不足相比,中醫人數粗略估計有幾十萬,不完全統計也有9萬多。主要分布在中小城市和鄉村,與西醫形成互補。醫療衛生的嚴峻形勢和中西醫隊伍的實際狀況要求中國共產黨必須團結中醫,與西醫組成統一戰線,共同發揮作用。
還在新中國建立前夕,籌備新政協期間,周恩來提出,為了與舊社會造成的不知衛生的愚昧及疾病疫癘的嚴重情況做斗爭,必須把中西醫團結起來。要「團結並教育全國可用的醫生、護士及一切衛生人員,改造舊醫生,使他們都能為中國團結中西醫是中國共產黨衛生工作的重要方針。新中國建立後,周恩來以團結中醫為重點,從中西醫平等出發,認真糾正西醫歧視中醫的錯誤傾向;堅持中西醫並重,積極促進中西醫團結合作。同時努力推動西醫學中醫,運用現代科學研究、改造中醫,通過中西醫結合創造中國的新醫葯學。周恩來的這些思想、實踐豐富完善了中國共產黨衛生工作的方針政策,推動了人民保健事業發展,為新中國衛生事業和中醫葯事業發展、進步作出了傑出貢獻。
[關鍵詞] 周恩來;團結中西醫;貢獻;新中國
團結中西醫是中國共產黨衛生工作的重要方針。從延安時代起,中國共產黨就積極推動中西醫團結合作,走中西醫結合道路,組成鞏固的統一戰線,為革命事業服務。建國後,周恩來繼續堅持、貫徹這一方針,為新中國衛生事業和中醫葯事業發展作出了自己傑出的貢獻。
一、從實際出發促進中西醫團結,為新中國建設服務
建國之初,醫療衛生工作面臨著極為嚴峻的形勢。據不完全統計,全國每年有1億人患各種輕重不同的疾病,死亡500多萬人。鄉村中80%的病人得不到合理治療。天花、霍亂、鼠疫等十六種傳染病嚴重危害人民健康,每年死亡人口中約近半數死於傳染病。婦女、兒童健康得不到保障。每年死亡產婦20餘萬,嬰兒280餘萬。新中國建立初期,由於長期革命戰爭需要和從舊政權接收等原因,衛生工作隊伍以西醫為主體,但西醫力量非常薄弱。全國只有正式西醫不到2萬人,護士1萬7千餘人,助產士1萬4千餘人,主要分布在大中城市,縣鄉基層衛生機構極為缺乏。單靠西醫隊伍難以滿足人民群眾醫療衛生的巨大需求。加之《共同綱領》規定,新中國要「推廣衛生醫療事業,並注意保護母親、嬰兒和兒童的健康」。更加劇了醫療衛生需求同醫療衛生力量不足之間的矛盾。與西醫力量嚴重不足相比,中醫人數粗略估計有幾十萬,不完全統計也有9萬多。主要分布在中小城市和鄉村,與西醫形成互補。醫療衛生的嚴峻形勢和中西醫隊伍的實際狀況要求中國共產黨必須團結中醫,與西醫組成統一戰線,共同發揮作用。
還在新中國建立前夕,籌備新政協期間,周恩來提出,為了與舊社會造成的不知衛生的愚昧及疾病疫癘的嚴重情況做斗爭,必須把中西醫團結起來。要「團結並教育全國可用的醫生、護士及一切衛生人員,改造舊醫生,使他們都能為中國
⑷ 中國是如何由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舊中國轉變為一個完全獨立自主富強的新中國
由最先近的共產黨,經過近半個世季的堅苦鬥爭,在以工人階級為領導,農民階級為基礎,但建了革命的武裝,奪取了政權,使中成為一個完全獨自主富強的新中國。
⑸ 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土地改革何時開始何時結束土地改革的完成有什麼重大歷史意(中國歷史)
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土地改革為1950年開始,1952年底結束。
土地改革的重大歷史意義:
1、1952年底,全國土改基本完成,3億多無地或少地的的農民分到了土地;
2、徹底廢除了封建剝削的土地制度,,徹底改變了農村的生產關系,促進生產力;
3、廣大農民成了土地的主人,在政治上經濟上翻了身;
4、農村生產力得到解放,為農業生產的發展和國家工業化開辟了道路;
5、進一步鞏固了工農聯盟和人民民主專政;
6、摧毀了美蔣反動集團的社會基礎;
7、大大解放了農村生產力,農業生產活動迅速恢復和發展,為國家的工業化建設准備了條件。
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 ,廢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階級的土地所有制。為減少阻力,孤立分化地主階級,以利於穩定民族資產階級,早日恢復發展農村經濟,實行了經濟上保存富農經濟,政治上中立富農的政策。
(5)新中國到底是如何除舊革新的擴展閱讀:
1、土地改革的背景:
解放前,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舊中國,仍維持封建土地制度,占農村人口不到百分之十的地主、富農,佔有百分之七十至八十的土地。他們憑借佔有的土地,殘酷剝削和壓迫農民。而占農村人口百分之九十的貧農、雇農和中農,卻只佔有百分之二十至三十的土地。
他們終年辛勤勞動,受盡剝削,生活不得溫飽。這種封建土地制度嚴重阻礙農村經濟和中國社會的發展。他們十分悲慘,新中國成立後,佔全國三億多人口的新解放區還沒有進行土地改革,廣大農民迫切要求進行土地改革,獲得土地。
2、土地改革的目的:
廢除地主階級封建剝削的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的土地所有制。
3、土地改革基本內容:
沒收地主階級的土地, 分配給無地少地的農民。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土地改革運動
參考資料來源:中國共產黨新聞-究竟該如何看待「土地改革」
⑹ 新中國是如何完成社會主義改造的
社會主義三大改造是指建國初期,中國共產黨在全國范圍內組織的對於農業、資本主義工商業和手工業進行的社會主義改造。其中,對於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是三大改造的重點。在我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和土地制度改革完成以後,國內的主要矛盾轉為工人階級和資產階級之間、社會主義道路和資本主義道路之間的矛盾。國家需要資本主義工商業有一定的發展,因為它有有利於國計民生的一面;但資本主義工商業又存在著不利於國計民生的一面,這就出現了限制和反限制的斗爭。為了把原來落後、混亂、畸形發展的資本主義工商業逐步引上社會主義改造的道路,從1953年起,中國共產黨在全國范圍內果斷地對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了大規模的社會主義改造。改造分為兩個步驟:第一步是把資本主義轉變為國家資本主義;第二步是把國家資本主義轉變為社會主義。1953年6月,中共中央根據中央統戰部的調查,起草了《關於利用、限制、改造資本主義工商業的意見》。9月,毛澤東同民主黨派和工商界部分代表座談,指出國家資本主義是改造資本主義工商業的必經道路。10月,中華全國工商聯合會召開了會員代表大會,大會傳達了中共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和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的政策。在過渡時期總路線指引下,到1954年底,主要的大型私營工業企業多數已經通過公私合營的方式轉變為公私合營企業。在商業方面,則在國家掌握一切重要貨源的情況下,通過使私營商業執行經銷代銷業務的方式向國家資本主義商業轉變。1955年下半年,不少大中城市出現了資本主義工商業全行業公私合營的趨勢。11月,中共中央召集各省、市、自治區黨委負責人會議,加強了對全行業公私合營的領導。這時,農業合作化高潮的興起,最後地斷絕了資本主義和農村的聯系,資本主義工商業全行業公私合營的條件已經成熟。全行業公私合營,是國家資本主義的最高形式,是使資本主義所有制轉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的具有決定意義的重大步驟。1956年1月10日,北京首先宣布實現全行業公私合營。接著,上海、天津、廣州、武漢、西安、重慶、沈陽等大城市以及50多個中等城市相繼實現全行業公私合營。在1956年的第一季度末,全國全行業公私合營的私營工業已達到99%,私營商業達到85%,基本上完成了對資本主義所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在對資本主義工商業改造高潮中,中共中央、國務院先後發出一系列指示,對民族工商業者的選舉權、工作和生活作了充分保障,使民族工商業者在不太勉強的情況下接受社會主義,從而保證了資本主義工商業社會主義改造的順利進行。在資本主義工商業改造高潮中,也存在著過急過快和過粗的問題。同一時期,中國共產黨還順利地開展和完成了對於農業和手工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工作。社會主義三大改造的勝利完成,為新中國從新民主主義社會向社會主義社會過渡創造了條件。
⑺ 試述近代100年中,中國人民所進行的種種革新與革命探索
近100年以來,中國人民為了國家富強和和民族獨立,進行了長期、艱苦的奮斗,進行的種種革新與革命探索,為中國設計了一系列的救國方案和發展模式。
一、師夷長技——強國禦侮之道
1.林則徐、魏源開眼看世界
「師夷長技以制夷」的主張集中體現了這一時期先進的中國人對西方的認識水平。它包含以下幾層含義:①中國與西方的差距主要是科學技術水平的差異,西方的強大主要體現在「船堅炮利」,中國的落後主要是技術和武器的落後;②中國應當正視自己的落後,敢於放棄「天朝上國」的陳腐觀念,學習西方的先進技術,以抵禦外國的侵略;③這一思想既具有愛國、反侵略的一面,又具有維護清朝封建統治的一面。但其主旨是愛國。林、魏二人的議論與活動顯然代表了一種對先進的追求和對傳統的反思。這給萬馬齊喑的中國思想界以前所未有的沖擊。然而,歷史的悲劇在於,他們的吶喊未能引起清朝統治者的警覺,也未能在社會上引起更大的回響。中國社會在遭受巨痛之後,又沉沉地睡去,終於釀成第二次鴉片戰爭的再次失敗的慘劇。
2.洋務派 「中學為體,西學為用」
19世紀中期,世界資本主義迅速發展,工業化已經成為不可阻擋的歷史潮流,新的科技革命呼之欲出。19世紀60年代初,受內外交困的形勢所逼,清朝統治集團內部分化出一支革新力量。他們主張向西方學習,「師夷長技以自強」, 維護清朝封建統治,因而被稱為洋務派。洋務派大多是地主階級中比較開明的漢族官員。他們認識到,必須在維護封建統治的前提下,通過引進外國的技術、人才、設備,發展工業,增強軍事實力,國家才有強盛的可能。他們的理論基礎就是「中學為體,西學為用」。
洋務運動邁出了中國近代化的第一步,在外來的逼迫下,閉關鎖國的政策終於讓位於變革與開放。它的失敗使中國失去了一次趕超世界強國的歷史機遇,中國半殖民地化的程度更加深重。洋務運動的失敗告訴人們:腐朽的封建制度已經成為阻礙中國社會進步的最大障礙,不改革落後的社會制度,中國永無強盛的可能。
二、不甘屈服,農民階級英勇抗爭
1.太平天國的農業社會主義理想
(1)拜上帝教的歷史作用
太平天國運動從一開始就披著宗教的外衣。洪秀全從西方「借」來了一個上帝,通過他自己的理解和詮釋,巧妙地把西方的基督教教義與農民階級反封建斗爭的現實需要有機地結合起來。通過拜上帝教的建立和宣傳,洪秀全把無數的處於社會最低層的農民群眾聚合在宗教的旗幟下。實現平等、大同的社會理想是中國幾千年農民階級的追求目標。拜上帝教的思想一旦為群眾所接受,就將產生巨大的力量。從金田起義到定都天京,太平軍浩浩盪盪,所向披靡,精神力量不可低估。因此,拜上帝教實際上成為洪秀全宣傳、發動反清革命的斗爭武器。但拜上帝教終究不是一種科學的思想武器,它的宗教教義與中國傳統社會價值取向之間的矛盾,使得它無法產生持久的精神動力和物質能量,最終歸於失敗。
(2)《天朝田畝制度》的評價
《天朝田畝制度》作為太平天國運動的革命綱領,為人們描繪出一幅農業社會主義的美好圖景。它明確主張廢除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對封建土地制度的徹底否定,從而繼承並發展了歷代農民起義的斗爭思想,成為幾千年來中國農民運動的最高峰。但是,平均分配、財產公有的「聖庫」制度,違背了農民小生產者要求發展私有財產、擴大私有經濟的願望,違背社會發展規律,不僅嚴重阻礙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而且在當時社會也是無法實現的。它規定消滅一切私有財產,平均一切社會財富。這顯然與中國當時要求發展資本主義的方向相違背。同時,它把小農經濟作為追求的理想化目標,實際上沒有超越封建主義的經濟范疇。這種農業社會主義的理想,由於缺乏實施的主客觀條件,因而最終只能演化成歷史的空想。
(3)關於《資政新篇》
太平天國後期的重要領導人洪仁玕所著《資政新篇》,作為先進中國人對中國社會發展的探索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首先,它具有鮮明的資本主義色彩。它從政治、經濟、文化、外交等領域提出了一整套資本主義色彩的改革方案,其基本主張是在中國建立和發展資本主義,是先進的中國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國發展資本主義的方案。其次,它集中反映了當時先進的中國人向西方尋找真理和探索救國救民道路的迫切願望。但《資政新篇》不是太平天國農民革命實踐的產物,沒有把發展資本主義與消滅封建制度聯系起來,沒有把發展資本主義同當時太平天國的現實斗爭聯系起來,未能滿足農民群眾渴望得到土地的迫切願望,因而未能在農民群眾中引起廣泛反響。因而,《資政新篇》在當時沒有實施的可能。
(4)太平天國運動不能成功的原因
客觀原因是中外反動勢力的聯合絞殺。太平天國運動發生在中國已經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時代,它所要對付的敵人,不但有掌握全國政權、作為封建勢力中心的清朝統治者,而且還有外國資本主義侵略者。中外反動勢力為維護各自的利益,相互勾結,共同鎮壓了太平天國運動。
2.義和團運動「扶清滅洋」
(1)關於「扶清滅洋」的口號
19世紀末,帝國主義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中華民族面臨生死存亡的嚴重選擇。中國人民反帝愛國斗爭進入高潮。義和團運動提出的「扶清滅洋」口號,集中體現了中國人民對帝國主義的極端仇視,具有鮮明的愛國主義色彩。 「滅洋」 口號,反映了民族矛盾已經成為當時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充分表現了中國人民對帝國主義侵略的仇恨,因而能吸引和動員廣大群眾向帝國主義侵略勢力進行沖擊。但義和團不能正確區分外國人與外國侵略者、外來侵略與外來文明,使「滅洋」帶有籠統排外的落後性。對於口號中提出的「扶清」,不能簡單地理解為扶助清政府,它帶有非常明顯的扶中國、保中國的內容。但也容易使群眾喪失對清政府的警惕性。總體而論,「扶清滅洋」不是一個科學的口號,在一定程度上麻痹了人們對清政府的警覺,最後被清政府出賣,這成為義和團運動一個沉重的歷史教訓。從根本上說,這是由於農民小生產者的階級地位和狹隘眼界限制了他們,使他們不可能對清政府和帝國主義從階級本質上進行分析和認識,不可能對世界形勢的發展有科學的認識,從而提不出科學的反帝綱領和斗爭策略。
。
三、追歐揖美,走資本主義道路
1.維新派的君主立憲之路
(1)維新思想的產生與發展
19世紀七十年代,伴隨著西學的傳入和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早期維新思想產生了。19世紀末,維新思想終於發展到頂峰。康有為、梁啟超成為維新派的領袖人物。維新派主張變法圖存和在中國發展資本主義的願望,深刻地觸及到追求民族獨立和國家富強的社會主題,反映了正在成長中的民族資產階級的經濟利益和政治要求。維新思想極大地沖擊了傳統的封建主義思想,動搖了封建頑固勢力反對變法的理論基礎,在社會上引起了強烈反響,有力地推動了維新變法運動的開展,為戊戌變法奠定了思想基礎。1898年的戊戌變法把維新運動推向了最高潮。103天的新政,是維新派的思想主張化為政治現實的偉大嘗試,是中國社會脫胎換骨,改造自我的一次極好機會。然而,由於封建頑固派的阻撓和破壞,變法沒有逃脫失敗的命運。
戊戌變法的歷史地位
戊戌變法是在帝國主義掀起瓜分狂潮,民族危機嚴重的情況下發生的,維新派的代表人物都是愛國者,他們所做的一切都是圍繞著愛國救亡這一主題的,因此,戊戌變法是一場愛國救亡的政治運動。
戊戌變法在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等方面所採取的措施,對舊制度進行了不少改革,有利於具有維新思想的知識分子參與政權,有利於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和西方科學技術的傳播,受到民族資產階級和開明地主的擁護,得到了愛國知識分子的支持,是一次自上而下的資產階級性質的改良運動。維新派企圖在中國發展資本主義,改變中國積貧積弱局面的主張,符合當時歷史發展的潮流,在中國歷史上一個巨大進步。
維新派抨擊封建專制,大力提倡西學,促進了資產階級思想文化的傳播,形成了中國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在社會上起了思想啟蒙作用。因此,戊戌變法又是一場思想啟蒙運動。
2.資產階級革命派的民主共和道路
(1)資產階級選擇革命道路的原因
清政府在鎮壓戊戌變法和義和團運動、簽定《辛丑條約》、實施新政破產後,其腐朽、反動的本質進一步暴露。隨著清政府成為「洋人的朝廷」,近代中國兩大社會矛盾趨於匯流,集中體現為中國人民同清朝政府之間的矛盾,資產階級政治運動由改良發展到革命已成為這一時期社會發展的迫切需要和必然選擇。所以,20世紀前十年,資產階級革命的條件已經成熟。具體表現在:第一,革命的客觀條件已經具備。經濟上,20世紀初民族資本主義的迅速發展,成為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興起的物質基礎;階級力量上,隨著資本主義的迅速發展,民族資產階級開始成長起來,力量進一步壯大;思想上,20世紀初,民主革命思想廣泛傳播,革命逐漸成為社會主要思潮;組織上,資產階級革命團體廣泛建立,同盟會的成立使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進入了政黨統一領導的新階段;政治上,三民主義的提出使資產階級革命派有了共同的奮斗綱領,推動了革命運動的發展。第二,革命形勢的日益高漲。清廷立憲失敗後進一步孤立衰落,革命勢力在收回利權的斗爭和武裝起義中不斷壯大。第三,革命時機成熟。保路運動調動湖北新軍,清廷在湖北統治空虛,為武昌起義的爆發提供了有利時機。
(2)三民主義的含義及其評價
民族主義的含義,一是反滿,即推翻滿清政府;二是獨立,即建立「民族的國家」。民族主義的提出是民族矛盾的反映,它在客觀上體現了民族資產階級和廣大愛國者實現民族獨立的要求。但是,它把反清與反帝相混淆,既不明確反帝,又容易產生排滿情緒。
民權主義即創立民國,推翻封建專制制度,建立資產階級議會共和國。民權主義是階級矛盾尖銳的反映,體現了廣大人民群眾迫切要求擺脫封建專制統治,實現民主、自由平等的願望。民權主義是三民主義政治綱領的核心,政治革命的根本。它與民族主義緊密相聯,從理論上解決了資產階級革命派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即奪權與建立政權的問題,對革命發展具有重大意義。但是它要求推翻封建專制政府而不是消滅整個地主階級,因此反專制是不徹底的。
民生主義即平均地權,就是通過核定地價,徵收土地稅的辦法逐步向地主收買土地,建立資本主義的土地國有制其目的在於消除貧富懸殊和階級對立,為資本主義發展開辟道路。民生主義是孫中山經濟思想的核心,它體現了民族資產階級希望從封建生產關系束縛下解放出來,發展資本主義工商業的要求,它是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把解決土地所有制與發展資本主義聯系在一起的革命綱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資產階級革命派對農民的同情。但它沒有滿足農民的土地要求,也不可能調動農民參加革命的積極性。
總之,三民主義是孫中山領導革命的指導思想,是一個較完整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綱領,它在與改良派的斗爭中,在動員和組織群眾推翻帝制,建立共和國的斗爭中起了重大作用。但它並不是一個徹底的民主革命綱領,不可能指導資產階級革命取得勝利。這反映了資產階級革命的軟弱性和妥協性。
(3)辛亥革命的失敗原因
主觀上::是由於資產階級的軟弱性和妥協性。資產階級革命派始終沒有嚴格徹底的反帝綱領。三民主義沒有提出反對中華民族主要敵人帝國主義。他們不願同帝國主義完全決裂,幻想得到帝國主義的支持。資產階級革命派始終沒有一個徹底的反封建綱領。三民主義沒有徹底否定封建土地所有制,他們不敢發動和依靠廣大人民群眾徹底推毀封建勢力,實行土地制度的改革,資產階級革命沒有解決農民的土地問題,因此得不到農民的支持。資產階級革命派始終沒有建立起自己的武裝力量,他們害怕袁世凱的軍事實力,不敢強硬對抗。
客觀上:帝國主義的破壞。帝國主義和各種反動勢力勾結起來,他們施展各種手段抵制和破壞革命,為袁世凱篡奪勝利果實提供了堅實後盾。立憲派與舊官僚的內部破壞。革命政權中的立憲派和舊官僚在革命的緊急關頭也乘機進攻革命黨人,迫使革命黨人向袁世凱妥協退讓。袁世凱的個人因素。袁世凱掌握了清朝全部統治大權,擁有雄厚的軍事力量和豐富的政治斗爭經驗,他施展反革命兩手,軟硬兼施,極盡欺騙之能事,最終騙取了革命黨人的信任,篡奪了革命勝利果實。
(5) 辛亥革命後孫中山維護民主共和的斗爭
從北洋軍閥政權建立到「二次革命」爆發前,革命黨人在政治上依靠臨時約法、責任內閣制、議會選舉等議會斗爭方式,試圖通過議會斗爭維護資產階級共和國政體。宋案真相大白後,以孫中山為首的革命黨人重新採取武裝斗爭的方式。1913年,孫中山發動國民黨進行武力討袁的二次革命。但由於北洋軍力量的強大,國民黨內部力量的渙散,這場斗爭也以失敗的結局而告終。1915年,袁世凱稱帝,孫中山發表《討袁宣言》,號召人民維護共和制度,反對袁世凱復辟帝制;發表《第二次討袁宣言》,號召人們將討袁斗爭進行到底。結果挫敗了袁世凱復辟帝制的陰謀,恢復了「民國」的國號,基本上實現了倒袁的預期目標,但維護民主共和的最終目標沒有實現。袁世凱死後,中國出現軍閥割據的局面,先後出現了張勛復辟及段祺瑞政府拒絕恢復約法和國會的倒行逆施,孫中山發表《討逆宣言》,號召人民採取武力行動反對復辟帝制。在認識到段祺瑞的真面目後,孫中山提出打倒假共和,建立真共和的主張。他以擁護《臨時約法》為號召,舉起護法討段的旗幟。結果依靠西南軍閥去反對北洋軍閥,使護法運動歸於失敗。這一時期,資產階級革命派始終沒有提出徹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綱領,也沒有解決好革命依靠的力量,這是維護民主共和斗爭接連失利的重要原因。至此,資產階級共和國道路的方案徹底失敗。
3.清末新政與預備立憲的破產
(1)如何評價「新政」和「預備立憲」
「新政」和「預備立憲」的內容大體出自戊戌變法,但實質卻不一樣。就其目的而言,主要是取悅列強、遏製革命形勢和消除統治危機。新政方面,主要內容包括:經濟上獎勵實業,教育上興辦新式學堂並廢除科舉制度,軍事上編練新軍等。這些內容並未超出「中體西用」的范疇。1905年開始的「預備立憲」雖然邁出了政治的第一步,但由於清朝統治者不願放棄專制權力,使得這一場轟轟烈烈的立憲運動最終變成了一場騙局。但是,清政府這些改革與讓步,客觀上符合社會發展的趨勢和資產階級的願望,有利於中國的近代化。洋務運動、維新變法、新政和預備立憲均是清政府為鞏固統治而採取的自上而下的改革。這是世界資本主義潮流沖擊下的產物,但結果都失敗了,其根本原因在於封建地主階級的落後性。
4. 新文化運動的思想啟蒙
新文化運動是中國近代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運動。中國有史以來,還不曾有過像新文化運動那樣敢於向封建勢力挑戰的思想運動來打破已經存在了幾千年的舊傳統,推動社會的進步。如果說戊戌變法時期的維新派還是披著孔學的外衣去干那「離經叛道」之事,而辛亥革命時期的革命派也沒有從正面去觸動孔學的思想統治,那麼這時的思想家都是第一批自覺地向封建禮教提出全面挑戰的勇士。新文化運動對許多中國人來說,特別是廣大青年,起了思想啟蒙的作用。五四運動以前的新文化運動實質上是資產階級文化反對封建舊文化的斗爭,在社會上產生了巨大反響。這一運動的發展,吸引了許多青年人,特別是青年學生集合在反帝反封建的旗幟下,為迎接一場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政治運動做好了思想准備。
前期新文化運動也帶有很大的局限性。主要表現在:認為離開對產生封建思想的社會環境的根本改造,僅僅依靠在思想領域內的斗爭,就可以根本改造國民性。沒有揭示孔學的社會根源並進而指出改造中國現存社會制度的必要性。沒有對工農群眾的痛苦表示真切的同情,沒有同群眾運動相結合。在思想方法上存在著形式主義的絕對肯定或絕對否定。新文化運動前期局限性的根本原因在於其領導者的階級局限性和思想認識上的局限性。當時站在斗爭前沿的還是資產階級的激進民主派,他們的旗幟,他們用來反對封建專制的思想武器,仍然是資產階級的民主主義,是從西方資產階級革命時代的武器庫里找來的。他們的斗爭目標是把中國引向資本主義道路,因而也就不能同群眾運動結合起來。他們在思想方法上也存在嚴重的形式主義和形而上學,對中國文化和西方文化的看法都有偏激之處。由於階級和思想方法的局限性,他們提不出實際的反帝反封建的政治方案,因而不能給中國人民指出真正的出路。
5.實業救國夢難圓
實業救國思潮出現於19世紀末,民族危機的加深大大激發了中國人民的愛國熱情,不少民族資本家熱心實業,期望以此富強國家,他們喊出了實業救國的口號。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專制統治,為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掃除了一些障礙,民族資產階級的社會政治地位有了提高,實業救國思潮蔚然成風。南京臨時政府獎勵實業的法令,激發了他們投資近代工業的熱情。興高采烈的實業家認為,工商業發展的有利時機已經到來。廣大人民群眾掀起「愛用國貨」、「抵制日貨」的愛國運動。一戰期間,歐洲列強忙於戰爭,暫時放鬆了對中國的經濟侵略,民族工業獲得了極好的發展機遇,中國民族工業迎來「短暫的春天」。然而好景不長,一戰結束後不久,帝國主義卷土重來,中國民族工業很快蕭條下去。國民黨統治時期,由於官僚資本主義的打擊與壓迫,民族資本主義工業奄奄一息。這充分說明,只要中國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的性質不改變,只要帝國主義、封建主義的反動統治不被推翻,民族工業就不可能獲得真正的發展,實業救國的夢想就永遠不可能實現。
四、師從蘇俄,選擇社會主義道路
1.先進青年接受馬克思主義
新文化運動後期,馬克思主義在中國開始傳播,李大釗成為宣傳社會主義的第一人。五四運動後馬克思主義傳播成為運動的主流,受民主與科學精神的洗禮,大批先進的知識青年如飢似渴地討論、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那麼,馬克思主義為什麼能夠在中國廣泛傳播並被廣大知識青年所接受呢?
①從中國革命的實踐來看,近代以來先進的中國人向西方尋找救國真理的種種努力都陷於失敗。特別是,在西方國家屢戰屢勝的資本主義方案,在中國卻屢戰屢敗,這使得部分先進青年對西方資本主義思想產生了懷疑和動搖,他們迫切地需要尋找到能迅速解決中國問題的「良葯」;
②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使社會主義由理想變為現實,它是馬克思主義與俄國革命實踐相結合的成果。俄國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為處於艱難困苦中的中國革命樹立了現實的榜樣,也為中國革命提供了新的發展方向;
③馬克思主義作為一種革命理論以其嚴謹的科學性、革命性,很快就吸引了大批先進青年。中國知識青年自覺地把馬克思主義作為自己的世界觀,並用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理論來思考中國革命的前途。從此,大批先進青年聚合在馬克思主義的旗幟下,馬克思主義成為先進的中國人拯救國家的思想武器。
2.無產階級革命政黨的創建
1921年,中國建立無產階級革命政黨的條件逐漸成熟。①中國無產階級隊伍的壯大為黨的誕生奠定了階級基礎;②馬克思主義的廣泛傳播為黨的誕生奠定了思想基礎;③各地共產主義小組的建立為黨的誕生奠定了組織基礎;④蘇聯及共產國際的大力支持為黨的誕生提供了有力的外部支持。中國共產黨的誕生給災難深重的中國人民帶來了光明與希望。自從有了中國共產黨,中國革命的面貌就煥然一新了。
⑻ 對戊戌變法內容除舊布新的分析
1、光緒帝和幾個書生的全變和大變的急進變革得罪了整個上層階級,包括知識分子, 廢除科舉堵住了某些知識分子的陞官之路。 而日本則是穩健的改革 ;
2、戊戌變法和之後慈禧太後的新政都有洋人的破壞 .而日本的改革受到洋人的扶持 ;
3.維新派依靠無實權的皇帝,缺少中央地方的官員及民眾的支持,帝國主義與慈禧太後為首的頑固派封建勢力強大,代表民主資產階級維新派力量薄弱,無法與其抗衡,又加上資產階級的軟弱性和脫離群眾.
上面的兩個原因,以第一條為最主要,下面仔細說一下我的理由:
至於有人說失敗是因為「主觀方面,中國資產階級發展不徹底,具有軟弱性和妥協性 。客觀方面,中國封建反動勢力太強大,嚴重阻礙 。」這個是教科書的標准答案,但卻是不符合事實的。其實,這里的主客觀因素日本和清代都也有這個問題,日本的封建反動勢力的反抗甚至比中國還強大,比如日本改革之後,日本九州的封 建勢力就發起對新政權的武裝進攻。
1895年的甲午戰爭失敗後,1898年由光緒帝帝主持的戊戌變法維新應運而生。在教科書和主流媒體的影響下,人們基本上認為戊戌變法運動是慈禧太後鎮壓的,慈禧太後是阻礙中國進步的禍根。但真實情況並非如此。 甲午慘敗,老佛爺豈能無動於衷? 據費行簡《慈禧太後傳信錄》載,早在變法之初,慈禧太後即對光緒帝說:「變法乃素志,同治 初即納曾國藩議,派子弟出洋留學,造船制械,以圖富強也。」「苟可致富強者, 兒自為之,吾不內制也。」光緒帝帝素怕慈禧太後,待到慈禧太後太後太後坦露心跡,抑鬱頓釋,也就在 幾個書生的簇擁下放膽行動起來,恨不得把一千年的任務在一個禮拜之內便大功告成。欲速則不達,反而適得其反,得罪大批既得利益者。光緒帝和維新派全變、大變的急進變革主張,造成整個社會結構的強烈震盪,使許多與現存社會有利害關系 的社會集團和政治勢力覺得受到了威脅。百日維新期間,上諭達一百一十多件,令人目不暇接。各地方官員都怨聲載道。光緒帝嚴懲阻撓變法的官員,樹敵太多。至於廢除八股改革科舉制度,又在龐大士人群體中引起普遍恐慌。
幾個書生的所做所為就要導致清朝的崩潰了,慈禧太後不得不走出來穩定政局,吞下 「血腥政變」的惡果。 在處理戊戌變法上,慈禧太後有功無過。慈禧太後當時要是真的要像武則天那樣有野心,那她為什麼不稱帝呢?因為種種原因,慈禧太後已經被醜化的不能再醜化了。
慈禧太後是支持改革的,這個由她自己主導的新政證明了這一點,「前因中外積弊過深,不得不因時制宜,力加整頓。而宵小之徒,竊變法之說,為煽亂之謀。業經嚴拿懲治,以遏橫流。至一切政治有關國計民生者,無論新舊,均須次第推行,不得因噎廢食。」但處在那樣一個社會大變革的時代,她不具備有一個最高統治者應有的知 識素養。她沒有主動吸納新知識的渴求和行動,因而在不少問題上表現出驚人的無知,如認為修鐵路破壞風水,火車要用驢馬來牽引等等(但這也不能全怪她,那個 時代的知識背景就是如此)。她的無知影響到她所支持的洋務運動和同治中興的實 績。更為重要的是,因為受教育水平和時代的局限性,她對事態的嚴重性、改革的 進程和目標沒有足夠的心理准備和通盤考慮,在外力的刺激下被動地調整政策。 在 新政實行後,還是犯了光緒帝主持的戊戌變法維新的冒進的錯誤,日本的維新用了 20年完成,而慈禧太後用了8年。由於改革的步子太大太快,導致政局不穩定,導致權力下放,最明顯的例子就是保路運動。 這里強調一下,清朝的滅亡不是因為通常說 的什麼腐敗,而是自己的改革大躍進。這和當年蘇聯解體的原因相似,蘇聯解體不是因為腐敗,而是激進的改革。
從國際環境上。日本明治維新發生在19世紀60年代末,當時世界還處於自由競爭資本主義時期,奪取殖民地的高潮也尚未開始。而西方列強在東亞侵略的主要目標是地大物博的中國,加上亞洲民族解放運動特別是中國太平天國運動對西方列強力量的牽制,都為日本明治維新提供了一個較為有利的國際環境。日本維新派本身也比較注意外交斗爭策略,盡量利用英法、英俄之間的矛盾。而清朝戊戌維新已經到了19世紀90年代末,世界資本主義已經向帝國主義階段過渡,列強通過爭奪殖民地的高潮已經基本上把世界瓜分完畢。中國成了列強在東方爭奪的「惟一富源」,出現了瓜分中國的狂潮。這時帝國主義列強絕不願意中國成為一個獨立強大的資本主義國家,國際環境對中國維新運動很不利。
因為中國土地大,人口多,發展起來對其他國家不利,而世界的資源是有限的。其他國家也是為了自己的利益,所以,無所謂好壞來評價他們的侵略行為。正是為了讓中國這個睡獅永遠也不醒來,西方對日本的改革維新大力扶持,而對清朝晚期的戊戌變法採取破壞行動。所以,從國家利益角度來說,西方抑制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發展,從東西方第一次碰撞就開始了,西方抑制中國的政策現在還在繼續,並在可預見的將來持續下去。西方對中國的抑制和中國姓封,姓資或者姓社無關的。而日本土地面積小,再怎麼發展也不會對西方構成嚴重的威脅,這也是為什麼西方自明治維新起就一直受到西方扶持的原因,用一個強大的日本控制中國的發展。
戊戌變法另一個失敗原因
戊戌變法中袁世凱的告密是關鍵情節,傳統的說法是:因袁世凱告密而導致慈禧政變。究竟袁世凱怎樣告密?至今眾說紛紜,留下重重疑團。變法運動,從戊戌年四月二十三日(即1898年6月11日,以下均用舊歷)光緒下《明定國是》詔諭開始。接著新政上諭,如雪片飛下,頻頻頒發,而守舊派推宕拖延,全力阻撓。新政無法實行,詔諭全成空文,兩黨形同水火,勢不兩立。七月三十日,光緒帝頒密詔給楊銳,囑維新派妥籌良策,推進變法。密詔中說:"朕位且不能保,何況其它?"光緒帝意識到將有變故,自己處在危險地位,流露出焦急心情,要維新派籌商對策。八月初二日又由林旭帶出第二次密詔,令康有為"汝可迅速出外,不可遲延。"康有為、梁啟超、林旭、譚嗣同等維新派的核心人物跪誦密詔,痛哭失聲,誓死搭救皇帝,不得已鋌而走險,決定實行兵變,包圍頤和園,迫使慈禧太後交權。八月初三日譚嗣同夜訪法華寺,會見袁世凱,說袁舉兵殺榮祿,圍頤和園,對慈禧太後則或囚或殺。此後事情的發展有不同說法,傳統說法是:袁世凱是個兩面派,一面假意和維新派周旋,騙得光緒帝封他為侍郎,另一面看到慈禧的勢力根深蒂固,決定投靠舊黨。他用假話哄走了譚嗣同。八月初五日向皇帝請訓,當天乘火車回天津,向榮祿告密,出賣光緒帝和維新派。當夜,榮祿趕回北京告變。八月初六日晨,慈禧臨朝訓政,囚禁光緒,捕拿維新派,殺六君子,百日維新遂告失敗。
⑼ 新中國成立後的變化都有哪些
一、國營鹽業單位佔領鹽業陣地:
自貢市是1949 年12 月5 日和平解放的。解放前夕自貢鹽場處於井停灶歇,運輸基本停滯。解放初人民政府對食鹽實行公私兼運、兼銷政策,由於原有運商對人民政府的政策懷疑、觀望,加之自貢周圍常有殘匪搶劫,特別是1950年初,土匪盤據富順龍觀山一帶,經常搶劫鹽船,槍殺船戶。1950年3月鄧瀘段土匪一次搶劫食鹽竟達2萬擔左右。面對這種情況,川康鹽局軍事總代表楊壽山同志,親赴滬州川南行署,請求派兵清剿。一面以公鹽帶頭,鹽警部隊實行武裝護運。對運鹽汽車和木船採取逐車逐船派鹽警部隊持槍護運到達銷地,藉以疏運場積,保證各地民食需要。不久土匪肅清,運道逐漸恢復正常。
1950年5月,川南鹽業公司成立,對自貢場存鹽斤和新產絕大部分仍由國營鹽業運銷部門自運出場,僅有少數運商如大昌裕等及貴州部分運商認運少量鹽斤到指定銷岸銷售。1953年起,由於食鹽是人民生活每日不可缺少的物資,人民政府實行食鹽統一公收,統一分配,有計劃調運的統購統銷政策,不能由私商自由買賣運輸,鹽的運輸全由國背鹽業運銷部門按計劃調運,從而佔領了整個食鹽運銷陣地。原鹽是關繫到國計民生的重要產品,為了便於統一安排生產,保證民食和工農業生產需要,由輕工部負責計劃收購與統一安排,就場放銷等工作。從1958 年一月一日起將原鹽訂為部管物資,以利統籌安排產銷,合理組織調運。在分配調運時,必須根據「統籌兼顧,適當安排」的方針,貫徹輕工部規定的:統一計劃,分區平衡,劃片定點,就地就近供應的辦法。直至現在,自貢鹽業分公司仍執行輕工部統一計劃,經省主管鹽局平衡下達調運計劃調運,原鹽的運輸由國營企業按輕工部統一平衡計劃、管理、調運,徹底改變了舊中國時而委託運商,時而官商兼運,時而招商認運的辦法,從而保證了人民生活及工農業生產的需要。
二、自貢益長途運輸路線和運具的改變.
自貢鹽運輸在舊中國是極為落後的,系以水運為主,僅靠自貢釜溪河運鹽。該河從火井沱至鄧關閘捻為60 公里,至鄧關李家灣為73 . 60 公里,攤險甚多,舊用石德或木捻十多道,蓄水放船,而上行船在枯水不能裝載,也要放水行船,並用多人拉纖。由自流井至鄧關,經過各灘必須搬灘過坳。川康鹽局為了增產趕運,1940 年開始修建船閘,在金子幽、沿灘、鄧關三處各建一座,於1942 年6 月全部竣工,用款380 萬元。船閘修好後,經過險灘,不再搬撥,每船運量增加百分之五十,閘修好後,每船往返並鄧七天,每年可達四十餘次。自貢解放初期仍以這條水運線為主,分四段運輸,即並鄧段、鄧消段、滬渝段、重慶以下。從自流井至鄧關是槽船,鄧關至廬州是撥船,滬州以下是長船,到達筍州以.後,除消納計鹽之外,其餘分道運行。
1 .永岸:由瀘經木船運敘永,邊鹽再由汽車運貴州的畢節、安順等地。
2 .仁岸:瀘州用撥船運合江,仁邊鹽再用船運貴州赤水、茅台等地。
3 .綦岸。由江津的江口船運某江,邊鹽再經東溪、石角,水、陸運貴州松次『洪水用汽車)經川黔公路入黔。
4 .渝岸:由長船運重慶,黔鹽再由海棠溪用汽車經川黔公路運貴州遵義,貴陽、安順、鎮遠等地。
5 .涪岸:長船或輪船運涪陵,保計鹽船運彭水,鹽船運貴州思南、沿河;陸運由江口運貴州的婆川、龔灘,德江等地
6 .渠岸 由嘉陵江用木船在渝接轉運合川等地。
7 .萬岸 由下遊船接轉運萬縣等地。
8 .湘楚岸:由輪船或木船在渝接轉至宜昌再轉湖北,湖南各地。
票鹽,即自貢本銷鹽規定就場放銷,一般採取陸運,以汽車、牛、馬馱運或人力挑運至富順、內江、隆昌,榮昌,資中、資陽、永川、壁山、榮縣、威遠、滬縣、南溪、自貢市郊等。以上根據1950 年統計,水運149 , 250 噸,汽牟2 , 400 噸,就場放銷30 , 020噸,水運占總運量的80 %以上。
鄧關至廬州段(沱江)全長105 公里,每年1 一4 月和12 月五個月時間均為枯水季節,水位低落、灘險很多,船支裝載量天減,一般減到六成左右,較大的船支更不正常。由於灘險過多,船支運效大大降低,平時能走四個航次,枯水也只能走三次以下,枯水期運鹽極端困難,沱江鄧滬段的撥船新中國成立後由富順縣組織起來,成立航運公司,歸富順航管站領導和管理,共有木船載遺量S , 000 噸左右。解放以後,自貢井鄧段槽船淘扶,由鄧滬撥船直運,從自流井至滬州,節省了提撥換裝費用,縮短了運輸時間。隨著工農業生產的發展,鄧關鹽廠於1959 年建成,年產量近式拾萬噸左右,其他物資的運輸也逐年增加,如糧食、甘蔗、沙石、磚瓦等,運力和運量發生矛盾,運力不足,物資積壓。省內河處,宜賓中心航管站等單位於王960 年從內江、資中、資陽、簡陽、消縣、長寧、敘永等外港調來船支,載重量3 , 000 噸以上,參加鄧消段運輸,以運鹽為主。
自鄧關鹽廠1959 年投產後,自貢老廠鹽斤停止水運,因鄧消段枯水期間運鹽特別困難,水枯時,灘槽處水深僅2 市尺左右,船支必須減載。解放初,灘槽輪處,通過航管部門歷年整治,每年用於沱江養河費10萬余元,使部分灘槽發生了變化,有的灘槽淺變深了,有的槽窄變寬了,有的險灘不險了,有的灘槽彎曲變直了。至1966 年經富順航管部門與自貢鹽運站會合調查影響鹽運的還有35 處。
這些險灘至今仍在枯水季節影響鹽運,因此枯水期間不能充分利用運力,在經濟上增加費用。航運主管部門決定:在枯水期實行枯水補貼,根據每年枯水實際情況,協商決定補貼辦法。
1966 年富順縣人民政府決定枯水補貼標准:沱江鄧廬段不管船支大小,下水一律按實裝噸位的百分之四十運費補貼,每年從12 月l 日起到明年4 月30 日止。
1074 年省交通局規定:沱江鄧廬段從李家灣至滬州調為60 % ,自1974 年5 月1 日起執行。
為了解決鄧關鹽在枯水期多運,於1973 年3 月31 日省交通局,省鹽局在屏山召開水運片區會議,以沱江水急劇下降,水深1 . 3 至1 . 5 市尺,運費收入不夠船工工資,運輸企業嚴重虧損,於同年3 月27 日在富順縣航運公司座談協商,有省鹽務局,富順工交局,航運站等單位負責同志參加研究協商解決辦法如下.
1 .根據省屏山會議紀要.沱江在枯水位時期一般船隻裝載不足五成時按五成計算運費,其補貼加成按規定計算,時間從1973 年4 月1 日起執行。五成以上按規定計算。
2 .雙方配合,要求作到量水配載,凡水位在1 . 5 市尺時,一般船隻(載量2 峨噸)裝載要求達到三成,其餘載量船支,只按實際過水成數派載。
3 .如水位下降到船隻裝載兩成以下時,雙方進行協商採取必要措施,維持裝到兩成,力爭多運。
沱江,鄧滬段運輸困難,尤共是枯水季節,仍力爭水運,因鄧關鹽上運自貢裝火車的多了,加大火車運輸壓力,影響自貢老廠產鹽運輸,同時滬州各縣銷區及合江轉赤水、瀘州蘭田壩轉畢節,鎮雄、威信等地的鹽斤必須水運為合理。因此,為減少銷區對鄧關鹽水運增加的費用,從1963 年起在食鹽分配價內,每噸降低12 . 00 元,1965 年起又決定調整食鹽分配價,鄧關鹽每噸降低15 . 00 元,平衡運費差額。
瀘渝段運鹽,解放後以輪船運鹽為主,有時也有長船。重慶港務局在廬州成立辦事處,辦理該段運輸業務,並在九龍坡,蘭家沱建立港口及貨台,中轉沿長江水陸聯運重慶、長壽、豐都、涪陵,萬縣、巫山、宜昌、湖南、溯北等地鹽斤,經由重慶沿嘉陵江上運合川、武勝、南充,和沿長江至涪陵經烏江至彭水、龔灘、沿河,轉沿河沿線。由彭水至黔江,由龔灘沿公路至酉陽、秀山等地。
1951 年成渝鐵路通火車到內江,1952 年自貢老廠大、張、貢、郭四大鹽廠產鹽由自貢用汽車運至內江東站盤龍壩裝火車運往成渝沿線各地,由內江汽車公司駐自貢36 隊承運73 , 360 噸,自貢鹽的運輸流向和運具開始起著變化。
1956年12月內昆鐵路修到自貢,開始在自貢火車站裝車,用火車運鹽,自貢鹽業運輸得到根本改善,各種運具的比重起了巨大的變化。
據1957年統計:火車運鹽322 , 700噸,水運75 , 875 噸,汽車8 , 680 噸,就場放銷as , 316 噸,火車運量佔72 . 90 % ,水運降為16 . 80 % ,自貢、舒平兩個火車站裝火車鉛內昆線至宜賓、內江,主要干線運鹽基本流向如下:
l ,由內昆鐵路至內紅,沿成諭鐵路經銅罐驛、小南海至重慶,並銅罐驛沿襄渝鐵路至萬源,經小南海沿川黔鐵路至遵義、貴陽、至水城西,沿湘黔鐵路至貴定。
2 .由舒平沿內昆鐵路至宜賓,沿宜琪鐵路至珙縣。
3 .由舒平、自貢沿內昆鐵路,成渝鐵路至廣元,沿廣旺鐵路至加川。
4 .由自貢、舒平沿內昆鐵路,成渝鐵路至古家沱,通過專用線至蘭家沱,沿長江陸水聯運至長壽,涪陵、萬縣。
5 .由自貢、舒平沿內昆鐵路、成渝鐵路沿公路至溫江專區各縣,阿壩、甘孜兩州。
6 .由自貢、舒平沿內昆鐵路經成渝鐵路,沿寶成鐵路至廣元,由廣元沿公路至通江、南江、巴中、平昌,由廣元沿嘉陵江至蒼溪、間中、南部、南充.
7.由萬源沿公路至城口。
鄧關鹽廠產鹽從白節子河運至李家灣沿沱江至長江,水運為主,適當以汽車運鄧關下鹽壩,裝拖輪運進鄧關繪埝閘(拖輪系自貢市交通局下屬木船隊所有,每支拖輪可拖帶木船或水泥船10支左右,曾有釜溪河上一條龍之稱),經釜溪河運至鴻鶴鎮鐵路專用線站台裝火車運往各地,按自貢老廠分配價結算。
因鄧關鹽廠產鹽雖以水運為主,但在枯水期運鹽的困難太大,同時鄧關鹽廠建在最高洪水位以下,每年洪水到來之前,必須運完倉存鹽斤。因1973年― 1974年1 號倉均己進水淹過,每年必須上運數萬噸鹽,以保鄧關鹽廠再生產的繼續進行,和保證鹽斤在洪水期的安全。
自貢鹽業運輸自成渝、成昆兩條鐵路通車後起的巨大變化,改變了自貢鹽以水運為主的面貌。火車運鹽節約費用,節省時間,減少中轉環節。現在自貢鹽運輸遍及全省,甚至全國。除雲南,貴州、湖北、湖南幾省外,還運過東北、陝西、江西、上海、江蘇、甘肅、廣西、廣東等省市及出口香港和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
1976- 1977年間,再制鹽還運過河南、河北等省.徹底改變了舊中國自貢鹽以水運為主的局限性。新中國成立後,自貢鹽運輸發生了巨大變化。
三、自貢鹽在市內短途集運的改進:
自貢鹽業運輸除(火車)陸運和水運所起的變化外,市內短途集運也是=個重要環節,由於自貢鹽場除張家壩化工廠和新建鄧關鹽廠(團庄壩) 比較集中以外,其餘三個老廠(大安、郭家坳、貢井)都是解放後接收私人資本家的井灶組織起來逐步發展的,地區分散、產量小、鹽包多,點多面廣,縱橫數十餘里。為滿足長途水,陸運輸裝車,裝船需要,必須把分散的鹽倉存鹽集運到車站、碼頭,做到以鹽等車、等船,根據長途運輸的要錄,確保不積壓長途車、船,使車、船隨到隨裝,加速周轉,又做到確保生產倉儲鹽斤及時調運,使生產能夠正常進行、解放初期陸運僅靠人力從倉灶抬至公路旁上板架車等短途攝運至車間、碼頭,人抬距離一般都是幾百公尺,甚至有遠達千公尺以上的鹽倉,』女日和興灶等,水運鹽斤妞用小木船翻灘過坳,駁運至火井沱裝船,市內短途集運十分困准,集運費用很高,每噸高達7 元以上,一平均每頓一也在5 元以上。如貢井地區的長土,艾葉灘及貢井沿河井灶的產鹽,有的經水運至貢井灘壩換板車運東興寺下河裝船,有的要經過六道灘(艾葉灘、貢井灘壩、中橋、五皇洞、雷公灘、老新橋)到火井沱裝船,每經一個灘,由人工抬鹽起船,過灘翻捻換船,每段固定一些小船分段轉運,自流井鹽廠、大安鹽廠也要用架車、人力轉移集中。不僅費用高,而勞動負荷大,遠距離的人工抬鹽也不是一般勞動力所能承受的,人抬最遠的達兩公里以上,板架車運鹽遠達10 公里以上,加之公路坡度大,如涼高山,光大街等,下坡很危險。由於市內短途運鹽十分困難和落後,跟不上鹽業生產發展的形勢,
1953 年10 月10 日,自貢市委開會研究,為發展鹽區交通,「市內公路的修建、鹽區公路的培修,從灶到倉,從倉到據點,只靠鹽的附加收入,本市收人其他沒有」,以上於同年12 月刊日向光生局長傳達省委同意公收差價內撥款維修鹽區公路,報西南鹽局批准,1954年9 月6 日西南鹽局同意在公收銷售費中每擔增加300 元(舊幣),於同年只月27 日一列入西南鹽局計劃。經由自貢市鹽局會同自貢市交通局進行調查研究決定如下:
1 .維修和改造鹽場運道,使各並灶產鹽倉庫至火車站,碼頭都有運鹽公路,將原有抬鹽小路及石板路改為單車道能通汽車。如和興路、光鳳路、張家山路等。改造坡度,將原有公路提高或降低,如龍井路,將原有公路加寬,如望竹灣路、東興寺路等。為了下雨天運鹽改造路面,將原有炭渣路面改為碎石路面或瀝青路面。並於195 了年投資幼余萬元修建貢舒公路爹使貢井鹽廠產鹽集運舒平裝運火車。這條公路修建以後,不但鹽運便利,對本市油氈廠和榮、威兩地進出物資的運輸,也起了很大的作用。至1956 年先後共維修、改造和新修運鹽道62 條84 . 00 公里,這些工程的施工組織由市交通局養護段和鹽業運銷單位配合,以養護段施工為主,資金核人原鹽分配價內,每噸O 。60 元,每年均在40 萬元左右。於1965 年鹽業托拉斯成立省業公司時,採取一次撥款名。萬元給市裡,以後鹽場運道維修由市交通局負責。從此改變市內短途集運的落後狀況,達到倉倉通汽車,減輕勞動負荷,節約集運費用,一平均每噸原鹽短途集運費由5 . 20 元降到每噸4 . 50 元。
2 .新修和改造河邊裝鹽碼頭十三處:
由於運鹽道路的修建和運輸工具的改變,新修和改造集中下河上船的運鹽碼頭13 處,如關外水涯居、鴻鶴鎮碼頭及鄧關下鹽壩碼頭。鄧關捻閘以上普門寺新貨場碼頭,主要解決鄧關鹽水運不出由團庄壩鹽廠用汽車運至新貨場繞過閘繪,露天包堆,待拖輪上運自貢鴻鶴鎮站合裝火車,以減少洪水期間鄧關倉存鹽斤發生損失,該處約可堆鹽800 噸左右。鄧關鹽廠團庄壩1 ? 6 號鹽倉下鹽碼頭及郭家坳牛屎山安裝纜車至上橋上船,張家沱碼頭等。
3 .新修火車站台15處:
內昆鐵路1956 年12 月修到自貢通車,當時還是臨管期間,工程尚未竣工,為了提前運鹽,鹽業運銷部門在羅灣火車站先後修建堆鹽貨台四處,即六道貨台,八道高貨台,東興寺鐵橋頭貨台(現輕工局背後鑽井隊五七廠》、客站左側黃沙貨台,可堆倉鹽6000 噸左右。現在裝火車用的堆鹽站台10 處,都是從1966 年以後逐步修建的,共計181 何105 個貨位,面積8,170 平方米,可堆包鹽7920噸.
4 .逐倉修建上鹽貨台,捆鹽蓬及拖車回車壩:
從1954年以後,逐步達到倉倉有公路,汽車可直達倉門口運.鹽,市內短途集運除水運直接下河外,從鹽倉到火車站均以汽車運盆為主,為了汽車到鹽倉裝鹽的速度趣快及安全,採取以下措施:
① 修築出倉上鹽土貨台。原來汽車到鹽倉裝鹽均以現捆鹽包築牆搭上跳板,後因跳板經常遺失,搭跳板和拆跳板都影響時間,搭過跳板的包鹽污染泥沙,影響包內鹽質,採取逐倉修築上鹽貨台後,解決了上汽車的問題。
② 逐倉搭蓋捆鹽擁。捆鹽原在倉內或倉門外,倉內扭鹽常因倉滿不能操作,倉門外捆鹽因場地窄小,露天操作,工人日曬雨淋,夏天太陽大了工人不願操作,雨大了鹽斤受損,工人也不願繼續操作,經常被迫停止捆運,浪費運力,完不成集運任務。
3) 逐倉擴建拖車回車壩。1958 年大躍進以後,當時自貢汽車運力不足,為了增加運量,運輸部門採取汽車帶上拖斗,增加運量,原修單車回車壩倒車困難,又不安全,因此逐倉擴大回車壩,使拖車運鹽方便
鐵路專用線的修建:
自貢鹽場鹽的短途運輸,依靠人力搬運,-除板架車和木船外,扛運占很大的比重,解放後雖然汽車運力有所增加,運鹽道路逐年改善,仍遠遠不能跟上鹽業生產發展的需要,1956 年,內昆鐵路提前修築,自貢張家壩和大安地區是當時鹽業生產較多的地區,也是其他工業生產的基地,市裡領導部門經過詳細調查研究,確定由內昆線自貢車站牽出線起,修一條經過大安直達張家壩化工廠的專用線鐵路,由自貢鹽局局長劉銘同志到北京參加全祝輕工部鹽務總局召開的全國鹽務會議機會面報,經鹽務總局同意投資300 萬元。
這條鐵路專線於1956年10月20日開工,到1958年8月18日竣工,實際投資283461 .00元。
此線全長:正線6726.31 米,自貢―大安3.8 公里,大安―張家壩3 . 7 公里,站線大安485.42米,張家壩4496米,共計981 . 42 米,牽出線180米,安全線82米。
這條自張專線的建成,大大節省了鹽的運輸費;以鹽和其他物資節約市內架車、汽車短途運費毛算,
張家壩至自貢火車站運距七公里一每噸汽車運價5 . 03 元,加裝卸汽車費每噸0.90元,減每噸鹽出倉距離費(平均以100 公尺計算)0 . 60 元等於每噸節約運費3 . 33 元,以1964 年張家壩進出物資106 , 950 噸計,節約運費356 , 143 . 50 元,
大安至羅灣火車站3 公里,汽車每噸1 .動元,加裝卸費0.90元,減鹽的出倉上站每噸(以產量最大的10萬噸真空鹽倉計算)運費0.50元,等於每噸節約運費1、86元,再以1964年統計,大安專用線進出物資137200噸計算,共節約運費271 , 912 元,總計每年節約運費628,055.50元,預計五年即可收回自貢鐵路專用線的投資。這筆節約款體現在各物資單位,但以鹽的集運費為主。自張專用鐵路的建成,使自貢鹽場不僅是鹽運,其他物資豹運輸都起了巨大的變化,克服了市內短途運力不足的困難,改變一了自貢鹽運的落後面貌。
舒平鐵路專用線的建成;
1970年以後,舒平火車站隨著自貢地區工農業生產的發展,貨物進出量增大,舒乎火車站站台貨位有限,對原鹽和油氈進站待裝貨合發生困難,舒平站正線又無適當地點修建貨台,因此自貢鹽業運銷站經過與舒平火車站有關領導多次現場查看研究,在舒平火車站的支持下,取得成都鐵路局,重慶鐵路分局等單位的同意,與油氈廠共建舒平鐵路專用線,經由自貢鹽業運銷站報經省鹽業公司批准,在平衡差撥款數萬元作為投資,與油氈廠共同修建鐵路專用線,於1971年由自貢鹽業運銷站組織施工,自貢鐵路工務段進行技術指導,從貢井鹽廠舒平一車間前面與舒平鐵路牽出線接軌,全長0.2557 公里,資金原擬與自貢油氈廠共同負擔3 後因該廠當時投資有困難,最後掃尾工程款由油氈廣負擔壹萬元左右。該專用線靠鹽廠一方由運銷站堆鹽待運,對面由油氈廠修築貨台使用。以後油氈廠運輸需要加長專用線的工程。舒平專用線修成方便了原鹽和油氈的運翰,縮短了運線。原舒平1-2號鹽倉距舒平火車站站台640公尺,專線修成後1-2號鹽倉距專用線運距為161公尺,縮短479 公尺,節約裝卸費用。85年後油氈廠自建專用線。
技術革新工柞:
1 .大搞運鹽梭槽和軌道運鹽。
1958年大躍進中,自貢工農業生產發展,搬運工作需大批勞動力,有的鹽倉出鹽距離長,坡度大,搬運工人勞動力跟不上鹽業生產的發展,為了減輕搬運工人的勞功負荷及勞力不足的困難,由交通局所屬各運輸站與鹽運站在市內基層批發部配合,在大安天成井等用舊鋼絲繩搞架空索道運鹽,(即天線一處)又用楠竹成木料制梭槽29 處,其中大安4 處,最長梭槽是團結倉292公尺,及勞動倉、東槐倉、長發灶;張家壩2處,郭家坳11處,最長的是天龍井215公尺,鄧關12 處。後因梭槽速度太快,容易梭破鹽包,遂步淘汰。架空素道和梭槽雖有不足之處,但在當時趕運鹽斤起到一定作用,完成了它的歷史任務。
196l年以後,由於鴻鶴壩貨台大量起運鄧關拖輪來鹽,從河邊上站台坡度太大,由自井運輸站施工,在鴻鶴壩擴建貨台時,試搞機械化碼頭,鋪設鐵軌,用平板車裝設卷揚機帶動,效果較好,至今仍在使用。鹽業運銷站在鹽場運道維修費內支付37 , 000 元(包括擴建站台),郭家坳牛屎山照樣安裝一處,運大榮井一帶鹽斤從牛屎山下河,上橋裝拖輪到鴻鶴壩貨台裝火車。
2 .大搞技術革新使鹽運逐步實現機械化:
原鹽的計量,裝包,逢口和短途運輸及麻袋的洗曬都仍熱沒有改變,使用秤桿計量,用竹蔑創鹽裝包,人工用針縫口,洗麻袋靠人工洗、太陽曬的落後方法。不僅勞力用得多,勞動強度大,勞動條件差,更重要的是不適應鹽業生產的高度發展和食品衛生,為本世紀實現四個現代化的要求,必須進行徹底的改革。
省輕工局,省鹽業公司先後投資撥技革專款396,344.90元,投入改革。
在上級領導重視和有關單位的支持協助配合下,技術改革項目取得研製基本成功的有:原鹽計量包裝機,運輸堆碼工程、鹵袋洗烘設備等,解決了一些突出的矛盾,為實現鹽運的機械化邁出了可喜的一步。
四、爭取多運
自貢鹽運1952 年前以水運為主,1956 年內昆鐵路通到自貢以後,以陸運火車為主,結合水運。由於火車、木船、輪船分別為鐵路、航運、港務部門掌握,雖有年、季、月、旬計劃,但經常發生車流阻塞,船支周轉受阻的影響,不可能做到按旬、按日均衡運輸,根據這一特點,鐵路和航運部門批準的月、旬運輸計劃,做好短途的平衡銜接,以短途保長途,做到以鹽等車、船,但由於長途車船不正常,造成車站及碼頭阻塞,使短途運力積壓,影響原鹽生產倉庫周轉,有時又因短途不足影響長途車船裝載。自貢鹽業運銷部門一貫重視鹽的運輸,提出了以運保產,以運保儲,以儲保銷的方針,因此一旦出現矛盾,鹽業運銷部門的幹部和工人,特別是負責調運的人員,必須傲到勤跑、勤聯系,勤深人基層調查了解情況,發現問題,及時解決,重大問題研究後反映上級有關部門,千方百計處理短途與長途運輸的各種矛盾,爭取多運。在處理短途運輸緊張的矛盾方面,由市運輸指揮部專門召開會議,由工交部長親自主持,動員各有汽車單位和專業汽車部們,除白天完成本質任務外,加夜班運鹽,這樣基本緩和了短途運輸緊張矛盾.
由於鐵路系統組織很嚴,一切服從調度命令,火車運輸分重點和一般,鹽運在鐵路運輸中不算重點,為了處理好這個矛盾,就要做到前面所說的以鹽等車,車皮一到馬上裝運。為把自貢原鹽運出去,運輸部門的支持和有關部門同志的努力下,自貢鹽的運輸基本得到了解決。
⑽ 新中國初期進行土地改革的原因開始和結束的時間、標志
新中國實施土地改革的根本原因是:封建土地制度嚴重阻礙了農村經濟和中國社會的發展。
土地改革開始於1950年到1952基本完成。
開始的標志是1950年6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頒布。
性質:土地改革是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徹底鏟除封建剝削制度的一場深刻的社會革命,是我國民主革命的一項基本任務。中國共產黨在民主革命時期,就提出了徹底的土地革命綱領,領導了解放區的土地改革。
新中國成立前,佔全國面積約三分之一的東北、華北等老解放區已基本完成土地改革,消滅了封建剝削制度。
第一次土地改革運動是指新中國建立初期在新解放區開展的土地制度改革斗爭。沒收封建地主階級的土地歸農民所有,是中國民主革命的一項基本任務。解放戰爭過程中,東北、華北等老解放區(約有1.6億人口)已經實行了土地改革,消滅了封建剝削制度。
新中國成立後,廣大新解放區則尚未實行土地改革。為了徹底實行土地改革,1950年1月24日,中共中央發出指示,開始在新解放區實行土改運動的准備工作。
(10)新中國到底是如何除舊革新的擴展閱讀
土地改革的基本內容,是沒收地主的土地分給無地少地的農民,把封建剝削的土地所有制改變為農民的土地所有制;同時,採取保護民族工商業的政策。
為了深入地發動群眾,各地政府都派出土改工作團深入農村,發動農民群眾,建立農會,組織農民向封建地主階級開展斗爭,建立了城鄉最廣泛的反封建統一戰線。
到1952年底,除西藏等少數地區外,土地改革在全國農村勝利完成。加上老解放區土地改革,全國大約有3億多無地和少地的農民分得了大約7億畝土地和其他一些生產資料。
土地改革的勝利,徹底消滅了封建土地所有制,解放了農業生產力,進一步鞏固了工農聯盟,為國民經濟的恢復和發展,為國家社會主義工業化和對農業社會主義改造創造了條件。
從「大鍋飯」到「大包干」,土地所有權歸集體,土地承包經營權歸農戶,這是所有權和使用權在土地上的第一次分離,也是農村人地關系的一次重大轉變,更是我國農村集體經濟經營體制的一次重要創新。這次變革,為深化農村改革積累了經驗。
1984年,我國基本完成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改革。自此,農村土地承包關系正式確立。但改革的步伐並未停止。農村土地承包制度在改革開放中不斷調整完善。
2002年,這一制度終於形成立法——《農村土地承包法》,明確「國家依法保護農村土地承包關系的長期穩定」。2008年,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提出「現有土地承包關系要保持穩定並長久不變」。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中國土地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