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新中國農業稅制的發展和演變經歷了哪些階段
新中國成立以來,農業政策呈現明顯的階段性。農業政策的演變經歷了哪幾個階段?
農業哺育工業階段。20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末。
農業工業並行發展階段。20世紀80年代至2000年。
工業反哺農業階段。2000年至今。
Ⅱ 中國農業從改革至今有什麼變化
改革開放以來,農業和農村經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變化。農產量穩步增加,農村基礎設施明顯加強,生產條件大大改善,農村居民生活水平和質量實現了跨越式提高。農業和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不僅解決了13億中國人的吃飯問題,而且對世界農業也做出了積極貢獻,取得的輝煌成就舉世矚目。
一、農業生產快速發展,主要農產品供求呈現新格局
10月25日,河北省寧晉縣東旺村幾位農民正在將豐收的玉米碼垛。據國家統計局河北調查總隊介紹,2008年全省糧食播種面積達9237.17萬畝,糧食總產量預計將達到2903.15萬噸,比2007年增加61.60萬噸,增長2.17%。糧食生產將實現自2004年以來的連續第5年增產。新華社記者 楊世堯 攝
我國農村改革突破人民公社制度、實行家庭承包責任制後,生產力得到極大發展。進入新世紀新階段,黨中央、國務院堅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不斷加強支農惠農政策,在全國徹底取消農業稅和農業特產稅,終結了延續2600多年農民種田交稅的歷史,對種糧農民進行「四補貼」(直接補貼、良種補貼、農機具購置補貼和農業生產資料綜合補貼),對主要糧食品種實行保護價收購政策,農業生產持續穩步增長。
(一)糧食等主要農產品產量以及人均佔有量均大幅度增加
2007年我國糧食總產量達到50160萬噸(10032億斤),比1978年增加近20000萬噸(近4000億斤),增長65%;棉花產量達到762萬噸,增加了2.5倍;油料產量達到2569萬噸,增加了3.9倍;糖料產量達到12188萬噸,增加了4.1倍。肉類總產量達到6866萬噸,增加了6倍多;水產品產量達到4748萬噸,增加了9倍。主要農產品的人均佔有量也有較大幅度提高,2007年糧食人均佔有量381公斤,比1978年提高19.4%;棉花5.8公斤,增長1.5倍;油料19公斤,增長2.5倍;糖料93公斤,增長2.7倍;水果138公斤,增長19倍;肉類人均佔有量52公斤,增長4.3倍,水產品36公斤,增長6.3倍。糧、油、棉、水果和蔬菜等農產品全面穩定增長,為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提供了物質基礎。
(二)農產品品種優化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農業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結構調整更加註重發展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現代農業,更加註重發揮各地農業的比較優勢,更加註重農業的可持續發展。目前,我國主要農產品良種覆蓋率和優質化水平明顯提高。
Ⅲ 中國農業政策的演變
①秦國:廢井田,開阡陌;重農抑商,獎勵耕織。②秦朝:實行土地公有制;統一貨幣和度量衡;統一車軌,修馳道。(注重「國」與「朝」的區別,這在很多標題中都曾經出現!)(中間的朝代可以忽略,但是北魏需要復雜了解一下) ③唐朝:沿用均田制,實行租庸調制;武則天獎勵農業消費;中後期實行兩稅法。④北宋:王安石變法時推行青苗法、募役法、農田水利法、方田均稅法和市易法。⑤明朝:一條鞭法;引進和推廣高產作物。⑥清朝:獎勵拓荒;公布「更名田」;實行攤丁入畝。
Ⅳ 新中國不同時期農業政策
廢除地主階級封建剝削的土地制度,實行農民的土地所有制,解放農村生產力,發展農業生產,為新中國的工業化開辟道路。
原因: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嚴重阻礙生產力發展。
特點:採取經濟上保護富農、政治上中立富農的政策。
核心內容:變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為農民土地所有制。
結果:極大地提高了農民生產積極性,解放了農村生產力,為工業化開辟道路。
Ⅳ 我國農業的發展歷程分為哪幾個階段
一、創新型農業的准備期(1949~1977年)
新中國成立之處,農業的生產水平特別低下,生產效率也不高,農業基礎薄弱,處於自我封鎖的小農經濟模式。在這種模式下,農業生產力落後,農民生產積極性不高,為了解決這一問題,黨中央帶領廣大農民朋友變更了土地所有權,進行了著名的土改運動,緊接著,國家又在農業生產要素方面進行了改革,在這個基礎上還改進了農業生產技術,研製新式農具,大幅度推廣優良品種,在這些措施的積極推動下,農民的生產積極性空前高漲,勞動效率提高,創造了豐富的勞動成果,為之後的創新農業的建立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實行改革開放後,我國高度重視農業生產,致力於提高農業技術水平。為了實現農業科技創新,黨中央舉辦了全國科學大會,在會議中指出農業科技水平是發展新型農業的第一要素,為了早日實現農業科技水平的提高,我國應把發展農業科技作為首要任務,鼓勵農業科技人才自主研發。在政策的鼓勵下,我國農業科技水平迅速提升,標志著我國農業創新體系正式進入探索階段。
1978年3月我國召開了全國科學大會,大會的召開成為國家開始重視科技創新的標志,為農業科技的創新提供了新的機遇。會議中,鄧小平同志提出理論「科技人員也是工人階級的一部分」,極大地鼓舞了科研人員的研發積極性。同年我國舉行了十一屆三中全會,在會議中指出專業的科研機構對提高科研水平的積極作用。1979年6月,農牧漁業部頒布了一系列重要文件,在文件中指出當前農業科研的任務是找出工作中的重點,明白工作中的側重方面,突出各項科學項目的差異性,探索出適合中國國情的農業創新發展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創新型農業。建新型農業體系提供了物質條件。
Ⅵ 建國後我國在農業政策上有哪些變化
建國以來,我國農村生產關系經歷了四次變革或調整,這些變革或調整對農村生產力的發展狀況產生了不同影響,現歸納如下:
一.土地改革
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廢除地主階級封建剝削的土地制度,實行農民的土地所有制,解放農村生產力,發展農業生產,為新中國的工業化開辟道路.
原因: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嚴重阻礙生產力發展.
特點:採取經濟上保護富農、政治上中立富農的政策.
核心內容:變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為農民土地所有制.
結果:極大地提高了農民生產積極性,解放了農村生產力,為工業化開辟道路.
二.農業合作化
1953年,國家開始對農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選,從農業互助組、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到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由低級向高級發展.1955年,政府加快了農業合作化的步伐,全國掀起農業合作化高潮.到1956年底,我國基本完成了對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
原因:小農經濟難以滿足國民經濟發展的需要.
核心內容:將土地等生產資料私有制變為公有制,實行集體經營.
結果:進一步提高農村生產力.
三.人民公社化運動
1958年,黨輕率地發動了人民公社化運動,認為這是指導農民加速社會主義建設最好的組織形式.
原因:主觀認為農業合作化的規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越能促進經濟發展.核心內容:提高生產資料公有化程度,片面強調「一大二公」,超越了生產力發展水平.
結果:嚴重挫傷了生產者的積級性,給社會主義建設帶來嚴重困難.
四.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經濟體制改革首先在農村取得突破.全國農村開始實行家庭聯產承包為主要形式的責任制,廢除了「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舊體制.
原因:黨中央正確總結了合作化和人民公社化經驗教訓,作出了實行經濟體制改革的決策.
核心內容:在農村堅持土地公有制,改變經營管理方式,實行分戶經營,自負盈虧.
結果: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解放了農村生產力,推動了農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