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國訊息 > 兩種中國之命運是什麼

兩種中國之命運是什麼

發布時間:2022-10-01 07:37:17

1. 當時中國有三種政治力量和建國方案為什麼又說是兩種選擇和兩個中國之命運

(1)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前,中國存在著三種主要的政治力量:

一是地主階級和買辦性的大資產階級(後官僚資產階級)

二是民族資產階級。他們是中間勢力,民主革命的力量之一

三是工人階級、農民階級和城市小資產階級。

(2)三種政治力量分別提出了三種不同的建國方案

第一是地主階級和買辦性的大資產階級的方案。

第二是民族資產階級民族資產階級的建國方案。

第三是工人階級和其他進步勢力的方案。

(3)中國共產黨的建國方案最終成為中國人民的共同選擇

第一,資產階級的共和國,外國有過的,中國不能有,因為中國是受帝國主義壓迫的國家,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是他們不能容忍的。

第二,民族資產階級的力量過於軟弱。他沒有勇氣和能力去領導人民進行徹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爭,從而為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掃清障礙。

只有中國共產黨提出的關於建立人民共和國的方案,逐步的獲得了工人、農民、城市小資產階級乃至民族資產階級一起政治代表的擁護,由此成了中國最廣大群眾的共同選擇。

(1)兩種中國之命運是什麼擴展閱讀

中國近代史上中國人民第一次大規模的反侵略武裝斗爭是三元里人民抗英斗爭。中國近代史上中國人民第一次反封建反侵略的武裝斗爭是太平天國農民起義。中國近代史上中國人民第一次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運動是五四運動。

近代以來中華民族反抗外敵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民族解放戰爭是抗日戰爭。 平型關大捷是全民族抗戰以來中國軍隊取得的第一次重大勝利,粉碎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台兒庄大捷是抗戰以來國民黨正面戰場取得的首次最重大的勝利。

特別注意:彭德懷說,歷史雄辯地證明:「西方侵略者幾百年來只要在東方一個海岸上架起幾尊大炮就可霸佔一個國家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了。」這場戰爭是抗美援朝,它打破了美國軍隊不可戰勝的神話。

抗美援朝戰爭是一場抗擊美國侵略者的正義戰爭,打出了新中國的國威和人民軍隊的軍威,創造了以弱勝強的範例。這場戰爭的勝利,不僅支援了朝鮮人民、保衛了中國的國家安全,而且為維護亞洲和世界的和平做出了重要貢獻。

這一勝利極大地增強了中國人民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全世界對新中國刮目相看,新中國的國際威望空前提高。從此,帝國主義不敢輕易做侵犯新中國的嘗試,我國的經濟建設和社會改革贏得了一個相對穩定的和平環境。

2. 如何理解和認識近代中國的三座大山和兩個中國之命運

在全國解放戰爭時期,中國社會存在著三種不同的建國方案的激烈較量,面臨著兩個中國之命運的最後決戰。這三種建國方案就是:以蔣介石國民黨為代表的地主買辦資產階級,要建立一個大地主大資產階級專政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國家;以一些民主黨派和無黨派民主人土中主張「第三條道路」的人士為代表的民族資產階級,要建立一個資產階級專政的資本主義國家;以中國共產黨為代表的工人階級、農民階級和城市小資產階級,要建立一個無產階級領導的人民大眾的新民主主義的國家,並且經過這個人民共和國,到達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社會。在抗日戰爭勝利後,由於起支配作用的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是以美國支持的蔣介石集團為代表的大資產階級大地主階級同以中國共產黨為代表的人民大眾之間的矛盾,由於中國民族資產階級自身的軟弱性和國際國內諸多條件的不允許,在兩大對立階級的激烈搏鬥中,資產階級共和國的幻想很快歸於破滅,中國兩種命運、兩個前途的決定勝負的斗爭,就構成全國解放戰爭時期歷史的基本內容。兩種命運反復激烈較量的結果,光明的新中國戰勝黑暗的舊中國,即大地主大資產階級專政的反動統治被推翻,人民民主專政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勝利誕生。這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

3. 如何理解近代中國的三種建國方案 兩個中國之命運為什麼中國共產黨的建國方案最終成為中國人民的共同選擇

三種政治力量。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前,中國存在著三種主要的政治力量:

一是地主階級和買辦性的大資產階級(後官僚資產階級)。他們是反動勢力、民主革命的對象。其政治代表現時北洋政府,以後主要是國民黨統治集團。

二是民族資產階級。他們是中間勢力,民主革命的力量之一。其政治代表是民主黨派的某些領導人物和若干無黨派民主人士。

三是工人階級、農民階級和城市小資產階級。他們是進步勢力,民主革命的主要力量。其政治代表是中國共產黨。


(3)兩種中國之命運是什麼擴展閱讀

國慶節的確立和儀式

1、確立時間

1949年12月2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第四次會議接受全國政協的建議,通過了《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慶日的決議》,決定每年10月1日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宣告成立的偉大日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慶日。

2、慶祝儀式

在新中國成立初期(1950─1959年),每年的國慶都舉行大型慶典活動,同時舉行閱兵。1960年9月,中共中央、國務院本著勤儉建國的方針,決定改革國慶制度。此後,自1960年至1970年,每年的國慶均在天安門前舉行盛大的集會和群眾遊行活動,但未舉行閱兵。

4. 如何理解近代中國的三種建國方案兩個中國之命運

(一)三種建國方案,兩個中國之命運 1.三種政治力量。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前,中國存在著三種主要的政治力量:一是地主階級和買辦性的大資產階級(後官僚資產階級)。他們是反動勢力、民主革命的對象。其政治代表現時北洋政府,以後主要是國民黨統治集團。二是民族資產階級。他們是中間勢力,民主革命的力量之一。其政治代表是民主黨派的某些領導人物和若干無黨派民主人士。三是工人階級、農民階級和城市小資產階級。他們是進步勢力,民主革命的主要力量。其政治代表是中國共產黨。 2.三種政治力量分別提出了三種不同的建國方案。第一是地主階級和買辦性的大資產階級的方案。主張繼續實行地主階級、買辦的大資產階級的軍事獨裁統治,使中國繼續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道路。第二是民族資產階級民族資產階級的建國方案。他們是要建立一個名副其實的資產階級共和國,以便是資本主義得到自由和充分的發展,使中國成為一個獨立的資本主義社會。第三是工人階級和其他進步勢力的方案。他們主張在工人階級及其政黨的領導下,首先進行一場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新式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即新民主主義革命,以便建立一個工人階級領導的人民共和國,即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並經過這個人民共和國,逐步達到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 (二)中國共產黨的建國方案最終成為中國人民的共同選擇 1.上述建國方案始終擺在中國人民的面前,由他們在自己的政治實踐中做出選擇,但是,從根本上說,由於資產階級共和國方案並不具備現實性,可供中國人民選擇的方案主要是兩個:或者是繼續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舊中國,或者是創建新民主主義的新中國。 2.資產階級共和國的方案之所以行不通,是由於當時中國所處的時代條件和國內階級關系的狀況所決定的。第一,資產階級的共和國,外國有過的,中國不能有,因為中國是受帝國主義壓迫的國家,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是他們不能容忍的。第二,民族資產階級的力量過於軟弱。他沒有勇氣和能力去領導人民進行徹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爭,從而為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掃清障礙。 3.地主階級與買辦性的大資產階級的方案由於違背中國人民的根本利益,遭到了廣大人民的唾棄,他們的反動統治也在根本上被推翻了。民族資產階級的方案由於脫離中國實際,也沒有得到中國廣大群眾的擁護,連提出這種方案的多數人最終也承認這個方案是行不通的。只有中國共產黨提出的關於建立人民共和國的方案,逐步的獲得了工人、農民、城市小資產階級乃至民族資產階級一起政治代表的擁護,由此成了中國最廣大群眾的共同選擇。

5. 如何理解近代中國的三種建國方案,兩個中國之命運為什麼中國共產黨的建國方案最終成為中國人民的最終選

一是地主階級和買辦性的大資產階級(後官僚資產階級)。他們是反動勢力、民主革命的對象。其政治代表現時北洋政府,以後主要是國民黨統治集團。

二是民族資產階級。他們是中間勢力,民主革命的力量之一。其政治代表是民主黨派的某些領導人物和若干無黨派民主人士。

三是工人階級、農民階級和城市小資產階級。他們是進步勢力,民主革命的主要力量。其政治代表是中國共產黨。

國慶節的確立和儀式

1、確立時間

1949年12月2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第四次會議接受全國政協的建議,通過了《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慶日的決議》,決定每年10月1日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宣告成立的偉大日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慶日。

2、慶祝儀式

在新中國成立初期(1950─1959年),每年的國慶都舉行大型慶典活動,同時舉行閱兵。1960年9月,中共中央、國務院本著勤儉建國的方針,決定改革國慶制度。此後,自1960年至1970年,每年的國慶均在天安門前舉行盛大的集會和群眾遊行活動,但未舉行閱兵。

6. 如何理解近代中國的三種建國方案,兩個中國之命運為什麼中國共產黨的建國方案最終成為中國人民的共同選擇

要從歷史背景,和中國當時的具體國情來分析判斷!

1他所提出的政策符合中國國情,並且看到了中國的症狀之所在!
2他所代表的階級是全人類最先進的階級!
3其他階級在中國要麼是落後的階級,要麼是軟弱的階級,無法承擔中國之大任,所以急需一個革命性強的階級來領導中國革命!

謝謝

望採納!

7. 名詞解釋:中國之命運,減租減息,中國遠征軍和中國民主同盟。謝謝!!!!

蔣介石的《中國之命運》

1943年3月,蔣介石的《中國之命運》一書出版。

此書由蔣介石授意,陶希聖執筆。全文共分八章:(1)中華民族的成長與發達;(2)國恥的由來與革命的起源;(3)不平等條約的影響之深刻化;(4)由北伐到抗戰;(5)平等互惠新約的內容與今後建國工作之重點; (6)革命建國的根本問題; (7)中國革命建國的動脈及其命運決定的關頭; (8)中國的命運與世界的前途。全文的核心是宣傳只有國民黨救中國,只有三民主義救中國。

減租減息

減租減息是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戰爭時期處理土地問題的基本政策。1937年8月,中共中央在洛川會議上通過了《抗日救國十大綱領》,正式提出了以減租減息作為抗戰時期解決農民土地問題的基本政策。

這一政策兼顧農民和地主兩方面的利益,既有利於團結大多數地主抗日,又可以削弱封建剝削,改善農民的政治地位和生活條件,從而發動廣大農民抗日。因此,這就在民族戰爭條件下,把發展統一戰線和解決農民問題很好地結合起來。但是,直到1941年底,有的地區還只是把減租減息當作宣傳口號,並未認真執行,或者只在形式上減租減息,實際上明減暗不減,因而未能調動廣大農民群眾的積極性,對抗日根據地的鞏固極為不利。

針對這種情況,1942年1月28日,中共中央作出了《關於抗日根據地土地政策的決定》,2月4日又發出了《關於如何執行土地政策決定的指示》。這兩個文件在總結經驗的基礎上,對減租減息政策及執行辦法作了明確規定。主要內容是:(一)減租減息政策的目的是扶助農民,減輕地主的封建剝削,保證農民的政治經濟權利,藉以改善農民的生活,提高農民抗日和生產的積極性。(二)現階段土地政策是減輕封建剝削,而不是消滅封建剝削,因此實行減租減息後,又須實行交租交息,保障地主的地權、財權和人權,以聯合地主階級一致抗日。(三)承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是中國現時比較進步的生產方式,對於富農則削弱其封建部分,鼓勵其資本主義部分的發展。文件還指出,實行減租減息,必須放手發動和組織群眾,依靠貧農,團結中農,實行「三三制」的民主政治。在群眾發動起來以後,要注意糾正「左」的偏向,同時注意保護幹部和群眾的積極性。對頑固不化的地主,必須給予打擊,但不是一切打倒。在中共中央上述正確政策的指導下,各抗日根據地普遍掀起了減租減息的高潮。

通過減租減息,根據地中各階級的土地佔有關系和經濟地位發生了很大變化。地主的戶數和佔有土地的比例有所減少。貧雇農的戶數有所減少,每戶平均佔有土地數量有所增加,經濟地位顯著上升,其中一部分上升為中農。中農的戶數和所佔有土地的比例也有顯著增長。同時,通過減租減息,地租率明顯下降,地租中超經濟的額外剝削和高利貸剝削消除了。佃戶的收入增加,生產積極性提高。他們購置土地,添置農具,喂養耕畜,增施肥料,精耕細作,促進了農業的發展。

減租減息政策的貫徹執行,適當地調節了根據地內的生產關系和階級關系,團結了各個階級、階層,這對於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鞏固和抗日民主根據地的發展,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

中國遠征軍是根據一九四一年成立的中英軍事民盟而組織的。當一九四○年歐洲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六月四日英法軍在敦克爾克棄甲丟盔大潰敗之後,英倫三島岌岌可危,英國希圖借中國人民長期抗戰的偉大力量,支援它在遠東殖民地特別是緬(緬甸)、印(印度)、馬(馬來亞)方面的軍事,挽救遠東大後方的危機。同時,在中國方面,為了要取得抗戰最後
的勝利,當時也必須確保滇緬路這條最後國際交通運輸線。因此,自一九四○年十月間起,英國首先開放封鎖已久的滇緬路,接著醞釀中英軍事民盟。一九四一年春,英國邀請「中國緬印馬軍事考察團」到緬甸、印度、馬來亞作軍事考察。以後幾經協商,才在同年十二月二十三日,簽訂「中英共同防禦滇緬路協定」,成立中英軍事同盟。

根據中國緬印馬軍事考察團的意見,中英軍事同盟本來早應成立,以便中國軍隊及早開入緬甸布防。可是英方遲遲不決,直到一九四二年二月間,中國軍隊才先後動員入緬;三月十二日,即仰光失守後第四日,才正式成立「中國遠征軍第一路司令長官司令部」(原定第二路在越南方面,以後情況變化未發表),指揮三軍在緬甸與英軍並肩作戰。這就是本文所稱的中國遠征軍。

中國遠征軍隨著當時情況的發展分為前後兩個階段和三種不同任務、不同作戰地區的組織。前一階段,自一九四一年十二月十一日中國軍隊動員入緬開始。屬於中國遠征軍第一路司令長官司令部指揮范圍。第一次入緬遠征失敗後退入印度的部分軍隊改稱為「中國駐印軍總指揮部」,簡稱「駐印軍」或「中國駐印軍」;另一部分軍隊退至本國境內怒江東岸,連同以後新增加的部隊到一九四三年春重新成立「中國遠征軍司令長官司令部」,此為後一階段。但因一般都稱「遠征軍」,以致歷史資料中,經常混淆不清。特別是這三種任務不同的部隊在三個戰區作戰,先後又統歸史迪威指揮,更易造成錯覺。

現在我把中國遠征軍前後兩個階段、三種情況的實際組織分述如次:第一階段:可以概括為自珍珠港事變、日寇侵緬、中國出兵遠征的時期。

時間:自一九四一年十二月十一日中國軍遠征軍開始入緬起,至一九四二年八月間。

地點:包括全境內同古(即東瓜)、葉帶西、斯瓦、仁安羌(即彥南陽)、喬克巴當、棠吉(即東枝)、臘戍、曼德勒(即瓦城)、惠通橋諸戰役及失敗後分頭撤退的地點。

部隊番號及指揮官:中國遠征軍第一路司令長官司令部司令長官衛立煌,未到任,由杜聿明代理,繼任羅卓英,副司令長官杜聿明;第五軍軍長杜聿明兼,第二百師師長戴安瀾、新二十二師師長廖耀湘、第九十六師師長余韶,游擊司令(即第五軍新兵訓練處)黃翔;第六軍軍長甘麗初,第四十九師師長彭璧生、第九十三師師長呂國銓、暫五十五師師長陳勉吾;第六十六軍軍長張軫,新三十八師師長孫立人、新二十八師師長劉伯龍、新二十九師師長馬維驥。

第二階段:可以概括為准備反攻及打通中印公路(亦稱史迪威公路)時期。在這一階段中又分為兩個方面:印度方面:時間:自一九四二年八月間中國遠征軍第一路司令長官部及新二十二師、新三十八師等部隊退入印度至一九四五年日本投降止。

地點:包括中緬印邊境孟拱、密支那、八莫及畹町會師、打通中印公路諸戰役。

部隊番號及指揮官:中國駐印軍總指揮部總指揮史迪威兼,副總指揮鄭洞國(前為羅卓英);新一軍軍長鄭洞國,繼任孫立人;新三十師師長胡素,繼任唐守治;新三十八師師長孫立人,繼任李鴻;第五十師師長潘裕昆;新六軍軍長廖耀湘,新二十二師師長李濤,第十四師師長龍天武。

中國方面:

時間:自一九四三年四月前後至一九四五年三月前後。

地點:包括中緬邊境松山、騰沖、龍陵、畹町會師諸戰役。

部隊番號及指揮官;遠征軍司令長官司令部司令官陳誠,繼任衛立煌,副司令長官黃琪翔;第十一集團軍總司令宋希濂,第二軍軍長王凌雲、第六軍軍長黃傑,第七十一軍軍長鍾彬、第五軍第二百師師長高吉人;第二十集團軍總司令霍揆彰,第五十三軍軍長周福成、第五十四軍軍長闕漢騫;直屬部隊,第八軍軍長何紹周。本文所述,只是遠征軍第一階段一些慘痛的回憶。

中國民主同盟,簡稱「民盟」。是以文教界中上層知識分子為主的政黨。1939年秋,張瀾、沈鈞儒、黃炎培、梁漱溟等在重慶發起組織統一建國同志會,主張實行民主政治。1941年3月,統一建國同志會經過改組,由中國青年黨、國家社會黨、中華民族解放行動委員會、中華職業教育社、鄉村建設協會組成了「中國民主政團同盟」。1942年,沈鈞儒領導的全國各界救國聯合會加入該組織。這時民盟有「三黨三派」之稱。1944年9月,該組織改名為「中國民主同盟」,由團體會員制改為個人參加。爾後又將投靠國民黨反動派的青年黨與民主社會黨開除出民盟。1947年10月,國民黨當局宣布民盟為非法團體,民盟總部被迫解散,地方組織和廣大成員轉入地下堅持斗爭。1948年1月,民盟在香港召開一屆三中全會,成立臨時總部,公開宣布同中國共產黨攜手合作。目前,民盟在全國29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建立了地方組織。歷屆主席是黃炎培、張瀾、沈鈞儒、楊明軒、楚圖南、費孝通,現任主席為丁石孫

8. 如何理解近代中國的三種建國方案,兩個中國之命運

在毛澤東構建的新民主主義國家中,明確提出了民族獨立。他提出:「中國人民的生產力是應該發展的,中國應該發展成為近代化的國家、豐衣足食的國家、富強的國家。這就是要解放生產力,破壞帝國主義,正是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束縛了中國人民的生產力,不破壞它們,中國人民就不能發展和進步,中國就有滅亡的危險。……所以,首先就應該求得國家的獨立,其次是民主。」[3](P432)新民主主義國家的政治綱領中明確提出建立一個無產階級領導下一切反帝反封建的人們聯合專政的民主共和國。前文也提到過.民族壓力是現代化發展的阻礙,而歷屆政府都未能掃清這一障礙。在毛澤東新民主主義建國思想中不僅提出反帝的民族獨立的口號,而且自中國共產黨誕生之日起就為民族獨立不懈奮斗,始終堅持用實際行動來實現它。從這一層面上來說,它是符合現代化發展要求的。在強調民族獨立的同時也強調國內的統一及中央政府的權威,他說:「為著防止內戰,為著建設新中國必須將分裂的中國變為統一的中國,這是中國人民的任務」,[3](P1071)在統一的國家內,採取民主集中制,將權力集中於人民代表大會手中。「只有這個制度;才既能表現廣泛的民主,使各級人民代表大會有高度的權力,又能集中處理國事,使各級政府集中地處理各級人民代表大會所委託的一切事務,並保障人民的一切必需的民主活動。」
民主也是毛澤東構建的新民主主叉國家的一大特徵。新民主主義國家實行的是民主參政,政治綱領中所提出的一切反帝反封建的人們聯合專政,就包括工人、農民、知識分子、小資產階級、民族資產階級及一切反帝反封建的人們,滿足了各階級參政的要求。而且在中共領導的各抗日根據地政權建設中初步實踐了這種各階級民主參政的思想,在中共領導下的各根據地政權建設實行「三三制」:在人員分配上,規定共產黨員佔三分之一,非黨左派分子佔三分之一,不左不右的中間派佔三分之一,保證了各種政治力量參與政治事務。在建立「三三制」政權過程中,還實行了不分男女、信仰、財產、教育等差別的真民主選舉。並且在新民主主義國家,允許各政黨自由發展。毛澤東指出:「有些人懷疑共產黨得勢之後,是否會學俄國那樣,來一個無產階級專政和一黨制度。我們的答復是:幾個民主階級的聯盟的新國家和無產階級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是有原則上的不同的。……只要共產黨以外的其他任何政黨。任何集團或個人,對於共產黨是採取合作的而不是採取敵對的態度,我們是沒有理由不和他們合作。」[3](P1062)政治民主化本身就是政治現代化的標志,因此,新民主主義國家實行的這種民主建政的做法,也是符合現代化發展要求的。同時擴大人民民主,保證人民享有言論、出版、集會、結社、信仰的完全自由。
新民主主義建國方案兼顧了社會各階級的利益,得到了各階級、階層的擁護,亨廷頓曾指出:政府行為只有代表人民利益才具有最高權威。新民主主義建國方案的提出,使各階級逐漸向中國共產黨靠攏,形成了以中國共產黨為領導的現代化中堅力量。並最終使新民主主義國家的建國方案得以確立。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毛澤東構建的新民主主義國家,是一個民族獨立、具有高度主權的權威國家。在眾多建國方案中是最符合國情的建國方案,也是符合中國現代化發展要求的建國方案.因此,成為中國現代化發展的必然選擇。

9. 兩個中國之命運指的是什麼

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舊中國
新民主主義的新中國

閱讀全文

與兩種中國之命運是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巴基斯坦和中國的關系為什麼這么好 瀏覽:853
伊朗和美國為什麼有仇 瀏覽:165
為什麼印尼人喜歡噴香水 瀏覽:145
印度殲10怎麼樣 瀏覽:677
越南馬皮涼在越南哪個位置 瀏覽:833
伊朗女人戴什麼手錶 瀏覽:993
買越南媳婦多少人民幣 瀏覽:413
去伊朗旅遊帶多少錢 瀏覽:23
想陪你很久很久義大利語怎麼說 瀏覽:790
英國人怎麼評價約翰 瀏覽:912
印度訂不到酒店怎麼辦 瀏覽:932
傳說對決印尼服怎麼進 瀏覽:673
關於英國論文怎麼寫 瀏覽:406
義大利有哪些品牌的車 瀏覽:581
伊朗對西班牙怎麼樣 瀏覽:897
1元換多少越南盾合適 瀏覽:172
越南610是什麼金 瀏覽:277
印尼什麼時發生地震 瀏覽:35
印尼紅龍魚15公分怎麼看 瀏覽:567
中國公元前900年什麼時期 瀏覽: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