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如何講好中國故事
上下五千年,縱橫九萬里,我們擁有講好中國故事的豐富資源。黨的十八大以來,全面深化改革風生水起,全面從嚴治黨激濁揚清,中國經濟發展亮點紛呈,中國與世界的互利合作不斷推進,億萬中國人民埋頭苦幹,為講好中國故事提供了更多更新的鮮活素材。主動講好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的故事、中國人民奮斗圓夢的故事、中國堅持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故事,加深世界對中國共產黨執政理念的了解,增強各國對當代中國改革發展的認識,生動展現一個和平發展、多姿多彩、文明進步的中國。
講好中國故事,既是責任擔當,也要遵循規律、改革創新。要積極創新宣傳理念、話語體系、運行機制,拓展傳播渠道、方式方法,提高專業化精準化水平,完善國際傳播工作格局,匯聚更多資源力量,把「我們想講的」變成「受眾想聽的」,把「受眾想聽的」融進「我們想講的」,讓外宣工作更具創造力、感召力、影響力。
Ⅱ 怎樣理解講好中國故事,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
理解,講好中國故事提高中國發展,相對來說這個也是特別不錯的。
Ⅲ 3.請談談作為社會主義接班人的中國大學生如何講好中國故事, 傳播好中國聲音
寫作思路: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好聲音,我們應深入生活,紮根人民。
正文:
新時代領路人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要「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正如費孝通先生所言:美美與共,天下大同。
多年來,中國以華夏之泱泱,一直堅守大國擔當,書瀉著精彩華章,力圖與世界各國交相輝映,共添天下風光。
首先,中華人民攜如掾巨筆,書萬卷華章,為故事的講述提供著素材話本、夯實著沃土根基。講好中國故事從來都不是空洞的,若沒有中國的人、物、事做支撐,缺乏實實在在、令人敬佩的事例,那麼,無論用多少華麗辭藻修飾,中國故事都是空洞乏味的,旁人甚至不屑聞之,又何談「講好」?
因而,講好中國故事的基礎,前提是寫好中國故事、演繹好中國佳話。「花香蝶自來」,講好一個個引起人類共鳴的故事,聽眾自然願意捧場。
如港珠澳大橋引來舉世盛譽,如中國「天眼」讓世界驚嘆,又如「嫦娥四號聚焦國際目....我們並未大張旗鼓、四處宣傳,但它們卻如長了翅膀般飛向世界各地,何也?因為這些故事真實而精彩。
當然,趣味盎然的故事只是基礎,而非全部。講好故事,心自然還應落在「講」上,以生動形象、高超的講述技巧,為中國故事再添一束光,再引一群人。
不同文化的交流就似一一個個漣漪的碰撞交匯,相互影響、不斷擴散而成就自我卻又保持各自特色。尊重其個性,以世界所喜聞樂見的方式傳播中國故事,是講好中國故事的關鍵所在生動准確的敘述要根據聽眾的特點來安排。
當《朗讀者》承載著中國價值、中國故事走出國門時,中德雙方各誦《寫給母親》打開了兩國人民的心門,中國故事傳得動人、傳得美妙。
同時,用「一帶一路」的悠悠駝鈴串聯世界各國的共同心聲,用『進博會』琳琅滿目的商品吸引更多的目光,將高鐵動車的名片撒向萬水千山....講好中國故事,大同之夢定能輝煌。新時代領路人也多次強調:「我們要營建世界人民的後花園。」
在萬物互聯的時代,獨善其身日益顯得不切實際,需要我們精心搭建,讓世界人民願意到此休憩玩樂、共謀發展。
要針對當下仍有一些人不明內里甚至誤解中國的情況,慎重思考如何將一個個精彩的中國故事講好,展現中國愛好和平、互融天下的形象。
新時代,要讓世界人民了解中國、理解中國,需要別人全面客觀地看,更需要我們生動准確地說。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你若盛開,粉蝶自來,講好中國故事,時光不語,靜待花開。
泱泱中華,盛世華章,盼與世界共享。
小短文的寫作技巧
一、注意審題
小短文的審題(即審讀材料)很重要,決定著文章的成敗。因為一個小作文的材料中,往往隱含了若干個寫作要求,如不細心審讀,抓不到這些隱含的要求,就很容易出現錯誤。
二、注意語言的簡潔
這一點體現在兩方面。其一,小作文字數一般是100~300字,受篇幅限制,語言要求簡潔明了。其二,如果是寫應用文,則語言也一定要簡潔,因為語言簡潔是應用文寫作的最基本要求。
三、力求結構完整
小作文是片段性作文,而非篇章,雖然如此,但不能一味忽略結構的完整性。一篇小作文如果能夠做到結構完整,則效果會更好。
四、注意表達方式的運用
受文體的制約,一篇文章總以某種表達方式為主,同時兼用其他表達方式為主。小作文也應注意這一點。無論選描寫、或議論,總得以一種表達方式為主。但如果能兼用其他表達方式,如兼用議論和抒情,表達自己對某種色彩的某種看法和喜愛之情,則能使短文大為增色。
五、注意直接入題,不必鋪陳
為表現中心,大作文可以大肆渲染、鋪陳,好比助跑跳遠,通過助跑可跳得更遠。而作為片段作文的小作文,則不必鋪陳。小作文好比立定跳遠,不能助跑,站定就跳,它的寫作必須圍繞中心按要求直接寫中心內容。
六、注意時空的局限性,不能任意發揮和聯想
有些小作文受篇幅影響,寫作內容在時間和空間上受到很大限制。一般來說,只能寫材料要求所制約的某一特定的時間和空間內的人或事,不能超出這一時空范圍,不能不受時空限制而任意發揮和聯想。
Ⅳ 如何講好中國故事,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
①在堅持傳統中大膽創新,通過現代表達形式,是傳統文化顯示出強大的時代活力,講好中國故事 ②發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並以為此基礎發展文化產業是文化產業成為當代精神文化財富 ③大量創作技能反映中國獨特傳統文化又有鮮明時代特徵的作品,提高人民精神生活質量
Ⅳ 如何講好中國故事
既要「重邏輯」更要「有情感」,不斷提高中國故事的說服力。講好中國故事,離不開對中國故事深層邏輯的准確凝練與清晰表達。中國故事要「讓人聽得懂」。最起碼的要求,外語要足夠好。然後從別人容易理解的敘事方式和思維習慣入手。
清晰講述中國社會的發展歷程和中國故事的起承轉合,翻越「文化鴻溝」。中國故事要「讓人能動心」。唯有邏輯通達,故事才能動人心弦。注重對中國故事、中國發展道路本身所蘊涵的深刻邏輯,進行有效挖掘和准確表達。
以深刻哲理和內在邏輯,打破「文化壁壘」。中國故事要「讓人悟到理」。突顯中國人思考做事的基本經驗和思維方式,注重以理服人,深層講述中國人的生命、生存、生產、生活和生態的人生道理。要承認情感比邏輯更有說服力。
媒體面向大眾,不是面對一兩個哲學家。要創新對外話語表達方式,研究國外不同受眾的習慣和特點,採用融通中外的概念、范疇、表述,把我們想講的和國外受眾想聽的結合起來,把「陳情」和「說理」結合起來。
要繼承善於講故事的優良傳統,多講《紀念白求恩》《為人民服務》《愚公移山》以及坦贊鐵路等那樣的故事,講述有情感、有溫度的中國故事,拉近不同文化背景的國家人民之間的距離,增強情感認同。
Ⅵ 怎樣理解講好中國故事,提高文化軟實力
講好中國故事,提高文化軟實力,是指在知識文化方面全面提高國民的素質,讓全體公民多讀書,從而展示自己在知識獲得方面所積累的內容。
Ⅶ 怎樣理解講好中國故事,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
理解:
1、一是主動宣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充分展示新時代中國共產黨舉什麼旗、走什麼路。
要講清楚這一思想是在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中,在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中發展起來的,是從黨的十八大以來取得的歷史性成就、發生的歷史性變革中總結出來的,是植根中國大地、符合中國實際、具有中國氣派的科學理論,是順應時代要求、響應人民心聲、遵循執政規律的科學理論。
要講清楚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新思路、新目標、新舉措、新實踐。比如中央電視台製作了大型的政論紀錄片《將改革進行到底》《中國外交》《打鐵必須自身硬》《舌尖上的中國》等,給全世界及中國人民一個全方位的中國形象,充分展示了中國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
2、二是主動講好中國共產黨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故事。
要講清楚中國共產黨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初心使命,講清楚黨帶領人民過上美好幸福生活的堅定決心和責任擔當,講清楚我們堅持人民當家作主,不斷增進民生福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波瀾壯闊的奮斗歷程。
3、三是主動講好中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故事,展示中國為世界作出的貢獻。
要講清楚中國高舉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旗幟,推動建設相互尊重、公平正義、合作共贏的新型國際關系,講清楚中國始終做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全球發展的貢獻者、國際秩序的維護者的責任擔當,講清楚中國把為人類作出更大貢獻作為矢志追求,為解決人類問題提供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4、四是提煉展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文化精髓。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文化根脈,其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不僅是我們中國人思想和精神的內核,對解決人類問題也有重要價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的突出優勢。
我們要把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標識提煉出來、展示出來,把優秀傳統文化中具有當代價值、世界意義的文化精髓提煉出來、展示出來,不斷提升中華文化影響力。
(7)怎麼理解講好中國故事擴展閱讀:
中國文化軟實力面臨的困境:
中國的硬實力上來了,軟實力在國外影響還不是很大,中國軟實力不能僅僅是太極拳、中華美食、書法、孔子學院等等,更重要的是中國話語、政治價值觀、治理模式等等,而且這種軟實力,不僅對於解決中國的問題,而且對於解決世界的問題都要有一定的影響力。
過去埋頭發展經濟,悶聲發大財,因此忽視了軟實力的提高,以至於國際話語體系被西方話語權體系所主導。中國已經解決了「挨打」的問題,現在要解決「挨罵」的問題。
這種罵一方面是來自於西方,中國迅速崛起雖然引人關注,但中國崛起背後的理念沒有引起人們足夠的重視,不少人甚至認為中國雖然在經濟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中國並沒有產生大的理念,更有人認為中國還處在過渡階段,最終還是要全盤接受西方理念,融入西方文明。
但現在,西方對中國的「罵」,實際上,背後透露出的更多的是對中國軟實力崛起的擔心和疑慮,隨著中國的軟、硬實力的崛起,中國話語有可能成為終結西方話語霸權的重要力量。
另一方面是來自於我們國內,我們有一些知識界、媒體界的人還不自信,跟著西方話語後面天天罵自己的國家,罵自己的制度,表現得十分幼稚,總覺得有個無比美好的彼岸世界,也就是西方,特別指美國。當然這個群體和他們的影響力都在日益縮小,這是大勢所趨。
但是,國際輿論格局長期以來是西強我弱,西方主要媒體左右著世界輿論,我們往往有理說不出、或者說了傳不開,「中國威脅論」、「中國崩潰論」等論調不絕於耳,當代中國價值觀存在太多被扭曲的解釋、被屏蔽的真相、被顛倒的事實。
中國在世界上的形象很大程度上仍是「他塑」而非「自塑」,存在信息流進流出的「逆差」、中國真實形象和西方主觀印象的「反差」、軟實力和硬實力的「落差」。因此,一個國家的話語非常重要,話語的核心是理念。
Ⅷ 講好中國故事的理念
真正講好中國故事,必須把中國故事背後的東西提煉、抽象出來,講清楚,尤其要注重講好見解、講好方案、講好理念,讓世界了解中國的「世界觀」。
Ⅸ 怎樣講好中國故事
如何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
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必須建構與中國故事相聯系的話語體系,實現政治話語、學術話語和大眾話語的有機統一,把握當代中國實際,選取中國典型案例,增強傳播效果。
改革開放以來,當代中國發生了日新月異的變化,生產力水平不斷提高,綜合國力日益增強,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顯著提高,國際影響力持續擴大,這塊古老的東方大地正在創造出一個個精彩而神奇的中國故事。當代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國際社會也迫切需要了解東方巨龍的滄桑巨變。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如何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
建構與中國故事相聯系的話語體系。講好中國故事,首先需要建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話語體系。任何一種新的話語體系之所以能夠建構起來,是因為支撐這一話語體系的基本概念和范疇具有與眾不同的嶄新內涵。建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話語體系,就需要對中國道路、中國理論、中國制度的基本框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概念和范疇的內涵作出准確而規范的科學解讀。這是客觀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前提,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話語體系得以成功建構的基本要求。講好故事,需要講清楚故事背後的來龍去脈、前因後果。建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話語體系,完整地講好中國新故事,也需要先講清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前世今生和理論邏輯。唯有如此,才能樹立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全面而清晰認識,消除國際社會對中國故事的種種誤讀。
實現政治話語、學術話語和大眾話語的有機統一。構建對外話語體系,講好中國故事,需要實現政治話語、學術話語和大眾話語的充分結合和有機統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話語是對外話語體系的指南針和方向盤,要充分體現改革開放以來黨的幾代領導集體一以貫之的接力探索,尤其是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治國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像「中國夢」「一帶一路」「人類命運共同體」等概念,體現了黨和國家的政治話語創新,已經得到了國內外的廣泛關注和普遍認同。學術話語側重於從學理層面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行研究,解析相關概念的內涵與外延,為對外話語體系的建構提供堅實的學理支撐。學術研究要做到理論聯系實際,切忌生搬硬造、玩弄概念,對西方的學術成果也要給予批判的吸收和借鑒。大眾話語是廣大民眾的日常用語,蘊含了豐富的民間智慧,是中國作風和中國氣派的集中反映。採用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話語元素和表達方式,做到「聽得懂,記得住」,達到「隨風入夜」「潤物無聲」的積極效果。
科學把握當代中國實際。構建對外話語體系,要了解和研究中國具體國情,科學把握當代中國實際。一是要聯系改革開放的實踐經驗,講清楚當代中國發展變化的制度原因。在同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和前蘇聯、東歐國家比較研究的基礎上,剖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體系、制度、文化的優勢所在,著力對改革開放以來的實踐經驗進行總結、提煉和加工,將其上升至話語體系。二是要聯系中國歷史,講清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探索歷程。三是聯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講清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根基。
選取當代中國的典型案例,加強個案研究。講好中國故事的重點和難點在於,如何讓國外受眾能擺脫西方媒體長期以來的話語霸權和陷阱,聽懂中國人所講述的內容並產生興趣。以往對外傳播中的大而化之的工作總結或一般匯報式的宣傳手段,難免會增加國際社會對中國的困惑與誤解。實際上,國外社會在關注當代中國發展時,其興趣點是以問題意識為導向,從局部的微觀視角切入,逐步進行針對性的總體剖析。講好中國故事也要契合國外社會能夠接受的方式方法,力求小中見大、生動活潑,與國外話語實現有機對接,並藉助新媒體的包裝宣傳等多種形式,將令人信服的具體發展經驗和成果介紹給世界,呈現改革開放偉大歷史進程的真實面貌。
加強對外交流機制,切實加強「走出去」人才隊伍建設。中國綜合國力與國際影響力的不斷提升,為國內外學術交流與文化傳播「走出去」創造了難得的機遇,因而要抓住機遇,主動出擊,提高「走出去」的層次、深度與廣度,在鼓勵國外各界人士到中國實地見證改革開放成果的同時,也要走出去,積極廣泛地參與國際社會關於中國問題的討論。現狀是,具有較高專業素養的專家,外語能力遠遠達不到國際交流的要求;而外語水平較高的人才,對於不同領域的專業知識又知之甚少,因此在國際交流中難免出現國內有價值的觀點無法傳遞給世界、別國有益的研究成果不能被國內消化吸收,甚至出現有理說不清的狀況。這就要求培養大批既通曉中國實際、又了解世界大勢,同時還熟練掌握外語的專業人才隊伍,為其講好中國故事提供充分施展才能的舞台,使一系列具有當代中國風范的精髓性思想觀點產生較大的國際影響力,贏得世界各國對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體系、制度、文化的認同。
Ⅹ 怎麼理解講好中國故事,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
講好中國故事,傳承好中國故事。無論是春節還是端午節,亦或是中秋節,近幾年,過節的氛圍越來越淡,商業的氛圍卻越來越濃厚。甚至有人評論說,中國傳統節日只是存留於記憶里的節日,傳統的節日日漸成為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雞肋」。當承載中國故事的載體消失,又何談講好中國故事呢?弱化的不僅僅是傳統節日,更是傳統文化的當前面臨的現狀。因此,講好中國故事,必須保護好傳承好中國故事。一方面,加強教育,在義務教育階段融入傳統文化教育。另一方面,加強對傳統文化的收集、整理,並且融入民眾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