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為什麼中國人那麼勤勞但是整體還是那麼窮
1.觀念錯誤,勤勞≠致富
客觀上講,勤勞在很大程度上的確能幫助人改善生活,但是至於能不能致富,還得看其他各方面。很多時候,光用蠻力是遠遠不夠的。
比如從事體力的勞動者,如工廠里的工人,每天可能勤勤懇懇幹活十幾個小時,但是到頭來勞動收益卻低得可憐。
如種地的勞動生產者,每天可能在田地里干著超體力、超極限的勞動,但是卻走不出一個怪圈:始終富裕不起來,甚至越來越窮。
生活中,無數的例子告訴我們,勤勞和致富並不是正比關系的。
我們總以為,只要土地夠多,不斷開荒破土、毀林造田,擴大耕地面積,就能收獲豐厚的糧食。然而,殊不知,「只問耕耘,不問收獲」,一味勤勞努力,最終並不一定都有結果。
2.傳統保守,缺乏創新
中國人一直信奉著「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的道家處世原則。
老子說「萬物之始,大道至簡」,這是中華民族幾千年文化的精髓,也是中國人處世的人生境界。
受此傳統文化觀念影響,中國人骨子裡深藏著一種執拗的、封閉的思想傾向,且難以扭轉和改變。
所以,到了二十一世紀,一個科技創新的時代,傳統的農耕文明的弊端就日益凸顯。
關於這點,華裔經濟學家陳志武曾如此寫道:
「在我的老家湖南,農民每天早出晚歸,甚至把老少留在家鄉,自己常年在外打工,日復一日,一年到頭就是為了一份糊口的收入,沒有剩餘財富,在溫飽的上活著。」
是的,這可以說是整個中國農民圈的寫照。
當然,這種現象的出現,除了和「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的極簡人生處世原則有關,還與傳統落後的思想以及無法觸及的更高一層的知識層面有關。
3.分配不均,貧富差距
如今,改革開放已經過了幾十年,百姓也已經從那個一窮二白的貧窮困境中走出。
不過,雖然時代在發展,經濟在增長,但是並非人人都已富裕。
自古以來,財富的佔有和分配,一直是不均的,即便是當代,也依舊如此。
幾年前,一項數據統計表明,中國勞動者,每周工作的平均時間達51.3小時,將近70%以上的勞動者每月需要工作將近28天甚至以上(將近17%的人,周末不曾有過休息),而平均下來的人均年薪,不足3萬元。
雖然,時間過了好幾年,人們的薪資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是加班依舊沒有少,「996」工作制依舊是主流,其最終的結果也沒有改變:
即工作時長長、薪資低、漲薪慢、不富裕。
而這些數據調查,僅為普通的工薪階層,若放到農民工作者及底層農村人員上,更是不容樂觀。
而富人,則可以更好地利用各種優勢,實現資源的壟斷。最終,這樣的局勢,若沒有得到扭轉,其結果就是富的更富,窮的更窮。
數據表明,中國的富人已經排在全球前列。不過,處於金字塔頂端的人群,那畢竟僅是極少數中的少數代表。
從中足於看出,貧富差距在增大。
4.過剩的勞動力資源,造成的社會競爭
中國是一個人口大國,盡管市場已經很廣闊,但是在有限的資源環境里,要想爭奪一個好的工作,獲得一份好的收入,並非易事。
在這樣一個僧多粥少的激烈競爭環境下,大多數人只能默默接受現實,犧牲代價來換取低薄的回報。
比如那些工廠里的工人們,每天可能需要花掉一天中三分之二的時間,來為了掙取低薄的生活費。
B. 中國人為什麼勤勞卻不富裕
從經濟學的角度回答了「為什麼中國人勤勞而不富有」這個問題。因為中國的制度成本太高,人們每天勤勤懇懇的勞作,可能不但沒有結果,反而把努力用到了抵消別人的勞動成果上。所以,中國人勤勞而不富有。
C. 中國人勤勞勇敢智慧,為什麼還這么窮
因為沒有一個特別好的帶動,並且經濟發展沒有特別的好,所以才會變得很窮。生活中也會有很多農民。沒有讓很多人過上小康生活。
D. 為什麼中國人最勤勞卻最貧窮
據有關統計數據表明,越勤勞的國家,人均GDP反而越低.中國也屬於這種類型. 這是為什麼呢?
當一個國家的制度機制不利於於市場交易時,人們的相當一部分勤勞是為了對沖制度成本.這些國家的公民不僅必須更勤奮的工作,而且只能得到更低的收入.
想想有多少的金錢加上青春年華耗在飯局和沒完沒了的審批手續上了吧.這就是我們為什麼不分白天黑夜的工作的原因,這都是我們為制度成本付出的代價啊! 養費了的卻是那幫大腹便便的官員.
我們中國人比世界其他任何民族都勤勞,但我們還是那麼窮.道理就在這里.
的確大家都很勤勞,可惜勁都不往一處使。
有人勤勞地愛國,有人勤勞地賣國;
有人勤勞地奉獻,有人勤勞地貪污;
有人勤勞地創造,有人勤勞地假冒.......
E. 中國農民為什麼勤勞而不富有
中國農民怎麼勤勞也無法富有的三個本質原因:金融保險類服務匱乏、基礎社會保障服務匱乏、商業服務匱乏。在這樣的匱乏之下,中國農民基本上處於靠天吃飯的狀態,擺脫不了小農經濟的弊端,只能掙點「小錢」。並且,一旦自然災害、商品價格等方面有點風吹草動,便前功盡棄。
經濟學家陳志武在《為什麼中國人勤勞而不富有》一書中談到,美國的市場活力更多是以一套相對完備的金融服務為基礎的。養老金保障、失業保障、醫療保險等為所有家庭構建了一個安全網,少了很多後顧之憂,而教育、住房、汽車等信貸與金融證券的完備,將一生中不同年齡段的收入進行了很好的配置,所以市場活力很強(監管不當引發危機是另一話題)。這是美國經濟繁榮背後隱形的力量。這樣對比出來的「短板」適合對中國整體狀況的描述,實際上更適合對中國農民狀況的描述。
其一,城市不好就業,很多農民工只好返鄉,但沒有小額貸款之類的「第一桶金」,返鄉農民除了蹲在門口曬太陽,又能靠什麼「與貧困抗爭」?其二,社會保障、醫療衛生福利和教育信貸的缺失,在農村尤其突出;其三,農民遭受市場惡意壓價的新聞屢見不鮮,不難看出,「市場無形之手」對於農業還缺乏足夠的善意,很多「服務三農」的商業模式,其實是在過度壓榨農業「油水」,讓農民苦不堪言。
這些年政府已經意識到農村基礎保障服務的羸弱,並有所動作。但在金融服務、農產品市場方面,用力仍然有所欠缺。而這種欠缺其實是在掏空著中國農民「勤勞」的成果。比如,據統計,近10年中每年都有兩億多農村人口受到旱、澇、蟲等自然災害影響,每年經濟損失都在1000億元以上,但與此同時,我們的災後保險賠付金額尚不足損失總額的1%。
因此,在鼓勵農民「勤勞致富」的時候,也需要清楚地認識到:唯有將農業放置於一個安全的基本網路上,為其搭建一些金融、保險、信貸等方面的「梯子」,為其搭建有充分善意指向的市場服務,中國農業才能煥發出強勁的造富能力。現代農業不能、也決不應該再「靠天吃飯」。
F. 絕大多數古人辛苦勤勞一生,怎麼還會一直那麼窮
我們一直都在說,中國人是勤勞勇敢的民族。
“勇敢”就不同說了,中國人自然是非常勇敢的。中國古代為什麼有那麼多農民起義?就是他們勇敢,敢於反抗壓迫。雖然中國古代的專制很厲害,但是,因為敢於反抗,只要統治者太殘暴,中國人必然反抗。也因此,“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成了讓統治者十分警醒的一句話。
除了反抗統治壓迫外,中國人還敢於反抗外敵入侵。中國是世界上的文明古國之一,也是唯一文明延續到今天,中間沒有斷的國家。其它的文明古國,為什麼文明在中間就斷了?主要的原因就是外族的入侵。那些文明古國的人,都抵擋不住外族的入侵,因而被就滅了。中國古代也曾經遭遇了外敵的強力打擊,但是最終都抵擋住了,而且在文化上,還對這些外敵進行了同化。這就是中國人特別勇敢的表現。
再說“勤勞”。中國古人創造了燦爛的文明,而且這些文明不像其它一些民族,通過掠奪獲得。中國的文明成果,大都是自生性的,而且是輸出性的。“四大發明”對人類歷史的貢獻,就是典型的例子。同時也是因為“四大發明”,不僅讓各種文明成果得以在世界上廣泛傳播,而且也直接催生了外國的大航海時代。
但是,雖然中國古人勤勞,創造了燦爛輝煌的文明,但是,他們卻一直生活在貧困線上,這是怎麼回事呢?
三、非常特殊的生活觀念。
中國古人不是為了自己活著的,是為了物品和孩子活著的。每個人結婚成家以後,都要努力生孩子,生養很多孩子。但是,由於古代的生活水平低,衛生條件差,醫療條件差,因此,所生的孩子,很多至少有一半養不活。這相當於是白養了,做了無用功。
養了孩子後,還得給孩子准備將來結婚的各種東西,包括給他修房子,給他准備彩禮等等。這其實又是一筆很大的開銷。
因為有這么多的開銷,因此,他們的生活質量肯定就沒辦法得到保證。
但是,就算這么養孩子,孩子將來對父母,卻未必真心贍養。而且,由於他們要顧著孩子,也沒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來贍養。因此,這個老人,就算是到了晚年,他們的生活也不會太好。
這樣一算起來,很多中國古人,似乎整個一生的生活,都是悲苦的。
G. 中國人如此勤勞,勇敢,智慧,為什麼還這么窮
. 因為人口基數太大,即使現在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GDP)同美國一樣多,中國的人均GDP也不到美國人均GDP的四分之一(中國人口是美國人口的四倍多),這就是「中國人如此勤勞,勇敢,智慧,為什麼還這么窮?」的根本原因。
如果中國的人均GDP達到美國人均GDP一樣的水平,那時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GDP)將是美國的國內生產總值(GDP)的四倍多。
H. 老祖宗說勤儉節約 為什麼農民勤勞了一輩子 節約了一輩子 可還是那麼窮
勤儉節約不等於成為富豪,你收入低自然不行,不節約那就更窮了。沒有能力提升自己,沒有能力賺更多的錢那就只能解決。這就是自己的問題了,人的能力有高低,社會是相對公平的,能力強賺的就多。
I. 為什麼中國人聰明勤勞,卻不富有
《為什麼中國人勤勞而不富有》是2008年10月1日,中信出版社出版發行的圖書,作者是陳志武,定價為36.00元。
書中指出:中國擁有世界上最多、也相對很廉價的勞動力,這種勞動力優勢在經濟增長初期可以彌補、對沖高制度成本對中國經濟的負面影響。怎樣讓每個人從增加的人力資本中感到「富有」呢?那就得通過金融體制創新來幫助老百姓把人力資本「兌現」、把他們未來的收入流進一步「證券化」。
J. 中國人勤勞勇敢智慧,為什麼還這么窮
千百年的奴隸生活影響的,大多數的人們還在過著類似於奴隸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