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大,小篆如何區分
主要判別方式就是文字不同,這個就要對於大小篆文字稍有認識。其次就是書寫風格不大一樣,小篆趨於工穩,書寫整齊修長,呈上緊下松之勢;大篆蒼宏,書寫都追求蒼茫的氣勢,筆畫比較隨意。但是單從書寫還是不能一定斷定的,有寫書法大家寫大篆也會追求娥娜多姿,細美工整,如吳大徵、王福庵;有些寫小篆也有蒼茫之態,帥性之姿,如劉自櫝、傅山。
B. 甲骨文,金文,小篆各是怎麼回事
1.甲骨文
發現有大約15萬片甲骨,4500多個單字。這些甲骨文所記載的內容極為豐富,涉及到商代社會生活的諸多方面,不僅包括政治、軍事、文化、社會習俗等內容,而且涉及天文、歷法、醫葯等科學技術。
從甲骨文已識別的約1500個單字來看,它已具備了「象形、會意、形聲、指事、轉注、假借」的造字方法,展現了中國文字的獨特魅力。中國商代和西周早期(約公元前16~前10世紀)以龜甲、獸骨為載體的文獻。
2.金文
是中國古漢字一種書體的名稱。商、西周、春秋、戰國時期銅器上銘文字體的總稱。金文可略分為四種,即商朝金文(前1300年左右~前1046年左右)、西周金文(前1046年左右至前771年)、東周金文(前770年~前222年)和秦漢金文 (前221年~前219年)。
3.小篆
是在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前221年),推行「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的政策,由宰相李斯負責,在秦國原來使用的大篆籀文的基礎上,進行簡化,取消其他的六國文字,創制了統一文字的漢字書寫形式。一直在中國流行到西漢末年(約公元8年),才逐漸被隸書所取代。
但由於其字體優美,始終被書法家所青睞。又因為其筆畫復雜,形式奇古,而且可以隨意添加曲折,印章刻制上,尤其是需要防偽的官方印章,一直採用篆書,直到封建王朝復滅,近代新防偽技術出現。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割據, 各國的漢字出現了簡繁不一、一字多形的情況。
秦始皇滅六國後,下令以秦國的「小篆」作標准,統一全國文字。篆體,又稱為「篆書」,是小篆、大篆的合稱,因為習慣上把籀文稱為大篆,故後人常把「篆文」專指小篆。
(2)中國篆刻字典怎麼區分大小篆擴展閱讀:
甲骨文特點:
一、從甲骨上的文字看,它們已具備了中國書法的用筆、結字、章法三要素。其用筆線條嚴整瘦勁,曲直粗細均備,筆畫多方折,對後世篆刻的用筆用刀產生了影響。從結構字體上看,文字不僅有變化,雖大小不一,但比較均衡對稱,還顯示了穩定的格局。
因此從章法上看,雖受骨片大小和形狀的影響,仍表現了鐫刻的技巧和書寫的藝術特色。「甲骨書法」現今已在一些書法家和書法愛好者中流行,就證明了它的魅力。
二、從用筆上看,甲骨文因用刀契刻在堅硬的龜甲或獸骨上,所以,刻時多用直線,曲線也是由短的直線接刻而成。其筆畫粗細也多是均勻;由於起刀和收刀直落直起,故多數線條呈現出中間稍粗兩端略細的特徵,顯得瘦勁堅實,挺拔爽利,並且富有立體感。
三、就結字而言,甲骨文外形並且多以長方形為主間或少數方形,具備了對稱美或者一字多形的變化美。而且甲骨文在結字上還具有了方圓結合,開合輯讓的結構形式,有的字還具有或多或少的象形圖畫的痕跡,具有文字最初發展階段的稚拙和生動。
四、從章法上看,卜辭全篇行款清晰,文字大小錯落有致。每行上下、左右、雖有疏密變化,但全篇能行氣貫串、大小相依、左右相應、前後呼應的活潑局面。並且,字數多者,全篇安排緊湊,給人以茂密之感,字數少者又顯得疏朗空靈,總之,都呈現出古樸而又爛漫的情趣。
金文的分類:
一、商朝金文
縱然商朝以前已有青銅器,金文之始,實在盤庚遷殷(今河南安陽西北)後。初時只有寥寥數字,及至周初,已達千二百餘字。商末鑄有金文之青銅器日多,然所述仍十分簡略,多為鑄者或其先祖之名諱。至商亡時,方有文章出現,然其時最長之文,仍僅有四十餘字。
二、西周金文
及至周代商起,金文漸興,天子之事,如昭王南巡,穆王西狩等,多有記述。
三、東周金文
自平王東遷以降,鐵器漸見,鍾等青銅樂亦漸多,且亦能鑄文於青銅器外側,故金文所錄,已非如當初般,只為王公大臣之事,戰功、音階等,皆有鑄錄。此時金文被廣泛使用,堪稱全盛時期。
四、秦漢金文
秦始皇一統天下後,詔令書同文,並於四方立碑,所用之文字皆為小篆,且不再刻銘文於鍾鼎之上,由是金文漸衰。及至漢代,民間多鑄銘文於鐵器之上,青銅之器,不復使用,金文自是不見於史。
小篆特點:
一、是長方形,以方楷一字半為度,一字為正體,半字為垂腳,大致比例為3:2左右。
二、是筆畫橫平豎直,圓勁均勻,粗細基本一致。所有橫畫和豎畫等距平行,所有筆畫以圓為主,圓起圓收,方中寓圓,圓中有方,使轉圓活,富有奇趣。
三、是平衡對稱,空間分割均衡與對稱是篆書的獨特魅力。對稱不僅存在於左右對稱,上下對稱,而且還存在於字的局部對稱,圓弧形筆畫左右傾斜度的對稱。
四、是上緊下松,小篆的大部分字主體部分在上大半部,下小半部是伸縮的垂腳。當然也有下無腳的字,主體筆畫在下部,上部的筆畫則可以聳起。
C. 篆文的分類
金文
金文舊稱「鍾鼎文」,是商周青銅器上刻鑄的款識文字。金文結體錯綜變化,筆畫圓勻厚重。明清以來不少篆刻家喜用金文入印,收到古樸生動的效果。金文資料可參閱《三代吉金文存》和《金文編》等書。
籀文
籀文在春秋時期就已在秦國流行了,此後「戰國時,秦用籀文,六國用古文」(見王國維《史籀篇疏證序》),籀文據傳是周宣文時太史籀所整理,所以稱為籀文。籀文和金文相比形狀與結構有些相同,籀文只是更趨於簡化和線條化,形體齊整穩定。籀文可從《石鼓文》等金石器物上得見,《古籀匯編》等書收有籀文資料。
古文
古文是戰國時期秦國之外的齊、楚、燕、韓、趙、魏六國使用的文字,也稱為「六國古文」。古文形體比籀文更為簡化,結構奇詭。古文中還有一種裝飾性很強的美術字,如字中帶有鳥蟲形狀、點飾、拖有長尾等特點,在六國的銅器、兵器、陶器、貨幣、簡冊、帛書和玉石盟書上都可見到這種文字。可參閱三國曹魏刻石《正始三體石經》、《中山王呂器文字編》、《侯馬盟書》等書。
古璽文字 古璽文與六國古文十分相近,是古文之一種。古璽文字形體富於變化,有些字頗難辨識。《古璽文編》專門收錄這種文字。
小篆
小篆是秦始皇統一中國後,由李斯等人整理的文字,這種文字「皆取史籀大篆,或頗省改,所謂小篆者也」(見《說文解字序》)。小篆字形呈縱勢,筆畫粗細劃一,勻圓齊整,排列齊整。用筆圓潤而略粗的叫做「玉箸篆」,用筆較細而圓勁挺直的叫做「鐵線篆」。參閱秦代的《泰山刻石》和漢代許慎編纂的《說文解字》一書。
摹印篆
摹印篆是秦代用於璽印上的文字,是在小篆的基礎上稍加變化,如把小篆垂足很長的筆畫截短,圓轉的筆畫變為方折,把小篆的縱勢、變成方形。主要是為了適應璽印的形狀。在秦代和西漢初期的璽印上採用的就是摹印篆,應與秦代的權量詔版文字也很相近。這種摹印篆在《金石大字典》、《漢印文字征》等書中均有收錄。
繆篆
繆篆是漢代璽印使用的文字,一種為筆畫平正方直,字形庄嚴雄渾,結構或增或損,變化多端,顯然受到漢代隸書的影響,這種篆字多不合「六書」之旨,所以稱為繆篆,「繆」字含有謬誤之意。漢印中還有一種在篆書上加鳥、魚、蟲的形象,或筆畫屈曲回繞,這種文字生動靈巧,富有圖畫性,也有人認為這種書體才是繆篆,因為它更有綢繆之意。《繆篆分韻》《漢印分韻》和《漢印文字征》等書收有這種文字。
除上述幾種篆體之外,可供篆刻入印的金石文字還有很多,如陶文、貨幣文、鏡銘文、瓦當文、篆書碑額等。篆刻藝術由於內容、形式不斷地豐富和發展,隸書、楷書、行草書也有入印的。
D. 篆刻的分類
1、周璽印:
秦朝以前,不論官印或私印都不稱為印,統稱為「璽」。
這是中國印章的最早名稱。篆刻是大是小,幾英寸大幾美分小。銅和玉是印刷品。印章上印著印章和銘文。布局鬆散但不分散。它們伸展自如,精力充沛。小篆刻更漂亮。
2、秦漢官印: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對六國混亂的文字進行了改造,制定了統一的字體小篆。在當時的社會,小篆是一個標准字,所以它也是一個印在印章上的標准字。秦璽的形制與以往不同,其周圍使用的是田形架。密封件均勻地分布在盒子里。
3、唐宋以來的官私印:
唐代的印章仍以篆刻的形式存在,但與六朝以前的印章有很大的不同。秦漢時期的印章多用苗族印章和刻本白話文。唐代的官印都是用朱文印的,因為直接蓋在彩棉紙上。當時,也有人用官話印刷。
宋代的官印接近唐代的官印。但到了金代,它被印上了「九疊篆」。宋元私印變化很多,用途廣泛,質地除銅、玉外,又增用象牙、犀角之類。明代官印也沿用「九疊篆」,尺寸比宋代、元代更大。多數是闊邊粗朱文。
清代官印半邊用漢篆,半邊用滿文。常設正規官,官印是方形;臨時派遣的官,官印是長方形,叫做「關防」。
(4)中國篆刻字典怎麼區分大小篆擴展閱讀:
篆刻的刀法,有基本刀法和輔助刀法。基本刀法是沖刀法和切刀法,輔助刀法是幫助填補沖切刀法的不足而使用的刀法,種類、名目較多。
篆刻既強調中國書法的筆法、結構,也突出鐫刻中自由、酣暢的藝術表達,於方寸間施展技藝、抒發情感,深受中國文人及普通民眾的喜愛。篆刻藝術作品既可以獨立欣賞,又在書畫作品等領域廣泛應用。
E. 大篆和小篆有什麼區別
大篆和小篆的區別有:
1、時間不一樣:小篆是在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前221年),推行「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的政策,由丞相李斯負責,在秦國原來使用的大篆籀文的基礎上,進行簡化,取消其他的六國文字,創制了統一文字的漢字書寫形式。大篆是西周後期,漢字發展演變而成的。
2、特點不一樣:小篆的特點是長方形,以方楷一字半為度,一字為正體,半字為垂腳,大致比例為3:2左右。筆畫橫平豎直,圓勁均勻,粗細基本一致。平衡對稱,空間分割均衡與對稱是篆書的獨特魅力。大篆的特點則是線條化,早期粗細不勻的線條變得均勻柔和了,它們隨實物畫出的線條十分簡練生動,字形結構趨向整齊,逐漸離開了圖畫的原形,奠定了方塊字的基礎。
3、歷史意義不一樣:小篆的制定是中國第一次有系統的將文字的書體標准化的過程。大篆的歷史意義在於它是流傳至今最早的刻石文字。
F. 怎樣識別印章上的篆體字
買一本篆刻字典或古文字字典,先估計一下是什麼字,再從字典里驗證。或從偏旁里查等等,有繁體字的識讀基礎要好一些。
G. 怎樣識別印章上的篆體字
識別印章上的篆體字有很大的難度,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是篆字本身難識別,許多字的寫法並不固定,如果沒有一定的古文字基礎,不易分清;二是「篆體字」是一個很大的概念,包括金文大篆、小篆、繆篆等等,它們的差別很大;三是篆刻的作者在製作時不會死守「標准」,摻和了藝術變化,以彰顯作品的獨特性,進一步增加了識別的難度;四是有關篆書的字典都是由楷書查篆書的,不能由篆書查楷書,本來就不認識的篆字,無法查字典。
如果希望自己能識別印章上的篆體字,需要學習篆書知識。根據一般經驗之談,先學好獨體的象形字,因為它們通常是其他字的「偏旁」。然後再學不同結構的字,學起來相對容易。
例如「共」字,篆書寫作:
上面是「廿」,二十的意思,表示人多;下面是舉著的一雙手。二十人都舉著雙手錶示共同。
通過這樣的學習,還能提高自身的古文字修養。
H. 大篆和小篆都是中國文字,它們的區別僅僅在於一大一小嗎
區別不僅僅在字體一大一小。小篆相對於大篆來說,無論是從形體還是筆畫上都已經變得更加的簡潔了。小篆是在大篆的基礎上進行了修改而形成的。小篆書寫起來也更加的簡便,看起來也相較於大篆來說更加的美觀。
「大篆者若鸞鳳奮翼,虯龍掉尾,或花萼相承,或枯葉敷暢,勁直如矢,宛曲若弓,鉛利精微,同乎神化。小篆者或縷纖盤屈,或懸針狀貌,鱗羽參差而互進,珪璧錯落以爭明,其勢飛騰,其形端嚴。」張懷瓘這一說法完美的體現了大篆與小篆的區別。趙宦光在《論九體書》中也提出「大篆敦而圓,小篆柔而方」這樣的說法,在千年以前的古人也可以很好的觀察到大篆與小篆的區別。無論從哪方面來說,大篆與小篆的出現都推動了我國文字的發展。
I. 篆刻字體:古璽、漢印、漢簡、說文、小篆、摹印、簡文、璽文、金文、甲骨、大篆、繆篆可以分為幾類
你的概念有點模糊。
先分清時期概念:
古璽--古代皇帝及帝後印章的稱謂
漢印--專指漢代的印章,有其特有的風格面貌
漢簡--指漢代竹簡及竹簡上所書寫的文字面貌
說文--指漢代許慎所著的《說文解字》的略稱,此處意為書中所寫字體的面貌
小篆--秦統一後的文字俗稱
摹印--指臨摹印章
簡文--「漢簡文字」的略稱
璽文--專指印章所用的文字
金文--古代青銅器上的銘文
甲骨--指古代殷商時期刻畫在獸骨龜甲的文字
大篆--秦統一前的文字俗稱,包括石鼓文、金文
繆篆--同上,屬大篆類。
清楚了這些,就容易區別了。所謂「篆刻」首先應該以篆字入印,現在常以「篆、隸、楷」字入印。「甲骨文」因其字數不多,不能適應當前使用需要而不常使用,(如能符合個人需要,也能入印,但不能生搬硬套)。總之:「篆刻」要以一種字體風格面貌刻印,又要符合個人使用需求,還要顧及審美特點。
J. 篆字種類都有哪些
,「篆」字《說文解字》訓為「引書」,段玉裁註:「引書者,引筆而著於竹帛也」,可見「篆」字、含有「寫字」之意。篆書有大、小篆之分。廣義的大篆是指秦代以前的甲骨文、金文、籀文和春秋戰國時期通行於六國(齊、楚、燕、韓、趙、魏)的古文,小篆則指秦始皇「書同文字」後,在秦代通行的篆書。篆刻採用的字體除古代奎印上的古璽文、摹印篆、繆篆、小篆外,甲骨文、金文、籀文,六國古文和其它一些金石文字都可採用入印。
甲骨文 甲骨文是商周兩代使用的文字之一,清代未,在河南安陽小屯村的殷墟發現,文字寫、刻在龜甲獸骨上,故名甲骨文。因多為刀刻的緣故,也稱「契(刻的意思)文」,又因甲骨用於占卜,也稱「卜辭」文字。甲骨文筆畫銳利、瘦硬遒勁,甲骨文資料可參閱《甲骨文編》和《甲骨文字集釋》等書。
金文 金文舊稱「鍾鼎文」,是商周青銅器上刻鑄的款識文字。金文結體錯綜變化,筆畫圓勻厚重。明清以來不少篆刻家喜用金文入印,收到古樸生動的效果。金文資料可參閱《三代吉金文存》和《金文編》等書。
籀文 籀文在春秋時期就已在秦國流行了,此後「戰國時,秦用籀文,六國用古文」(見王國維《史籀篇疏證序》),籀文據傳是周宣文時太史籀所整理,所以稱為籀文。籀文和金文相比形狀與結構有些相同,籀文只是更趨於簡化和線條化,形體齊整穩定。籀文可從《石鼓文》等金石器物上得見,《古籀匯編》等書收有籀文資料。
古文 古文是戰國時期秦國之外的齊、楚、燕、韓、趙、魏六國使用的文字,也稱為「六國古文」。古文形體比籀文更為簡化,結構奇詭。古文中還有一種裝飾性很強的美術字,如字中帶有鳥蟲形狀、點飾、拖有長尾等特點,在六國的銅器、兵器、陶器、貨幣、簡冊、帛書和玉石盟書上都可見到這種文字。可參閱三國曹魏刻石《正始三體石經》、《中山
古璽文字 古璽文與六國古文十分相近,是古文之一種。古璽文字形體富於變化,有些字頗難辨識。《古璽文編》專門收錄這種文字。
小篆 小篆是秦始皇統一中國後,由李斯等人整理的文字,這種文字「皆取史籀大篆,或頗省改,所謂小篆者也」(見《說文解字序》)。小篆字形呈縱勢,筆畫粗細劃一,勻圓齊整,排列齊整。用筆圓潤而略粗的叫做「玉箸篆」,用筆較細而圓勁挺直的叫做「鐵線篆」。參閱秦代的《泰山刻石》和漢代許慎編纂的《說文解字》一書。
摹印篆 摹印篆是秦代用於璽印上的文字,是在小篆的基礎上稍加變化,如把小篆垂足很長的筆畫截短,圓轉的筆畫變為方折,把小篆的縱勢、變成方形。主要是為了適應璽印的形狀。在秦代和西漢初期的璽印上採用的就是摹印篆,應與秦代的權量詔版文字也很相近。這種摹印篆在《金石大字典》、《漢印文字征》等書中均有收錄。
繆篆 繆篆是漢代璽印使用的文字,一種為筆畫平正方直,字形庄嚴雄渾,結構或增或損,變化多端,顯然受到漢代隸書的影響,這種篆字多不合「六書」之旨,所以稱為繆篆,「繆」字含有謬誤之意。漢印中還有一種在篆書上加鳥、魚、蟲的形象,或筆畫屈曲回繞,這種文字生動靈巧,富有圖畫性,也有人認為這種書體才是繆篆,因為它更有綢繆之意。《繆篆分韻》《漢印分韻》和《漢印文字征》等書收有這種文字。
除上述幾種篆體之外,可供篆刻入印的金石文字還有很多,如陶文、貨幣文、鏡銘文、瓦當文、篆書碑額等。篆刻藝術由於內容、形式不斷地豐富和發展,隸書、楷書、行草書也有入印的。
篆法上最重要的是不能出現錯字,每個字都應有出處,最忌以楷書的結構來推想篆書結構,用拼湊偏旁部首的方法,生造出一些字。此外要注意的是在同一方印中,不要採用幾種不相同的字體,這樣會顯得雜亂無章,篆刻家陳師曾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