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新中國的外交成就
①建國第一年就同蘇聯等17國建交。
②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③1954年參加日內瓦會議。
④1955年參加萬隆會議。都促成了會議成功。
⑤1971年,中國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得以恢復。
⑥1972年,中美關系開始走向正常化,中日邦交關系實現正常化。
⑦在新的國際形式下,中國加強了同周邊國家的睦鄰友好關系。
中國屬於第三世界國家,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從本國人民和世界人民的長遠利益和根本利益出發,把反對霸權主義、維護世界和平、發展各國友好合作和促進共同經濟繁榮,作為自己對外工作的根本目標。
在處理國與國關系時,中國一貫主張互不幹涉內政,以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為指導,而不以社會制度、意識形態和價值觀念的異同為標准。是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和一些國際性組織成員國。
2. 新中國成立以來取得的外交成就有哪些
1、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最先是周恩來總理於1953年12月底在會見來訪的印度代表團時提出的。1955年,於萬隆會議,中國同印度、緬甸共同倡導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五項原則內容是:相互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幹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
2、1955年萬隆會議上,周恩來提出求同存異方針。
3、1957年,毛澤東主席在莫斯科向全世界庄嚴宣告,中國堅決主張一切國家實行和平共處五項原則。1963年底至1964年初,周恩來總理出訪亞洲、非洲和歐洲14個國家時,提出了中國經濟援助的八項原則,把五項原則擴展到經濟領域。
4、1974年,鄧小平同志在聯大特別會議上再次強調國家之間的政治和經濟關系都應建立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基礎上。1988年,鄧小平同志又率先明確提出以五項原則為准則建立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的主張。
5、1971年10月,第26屆聯合國大會通過決議,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一切合法權利,並立即把國民黨集團的代表從聯合國及其所屬一切機構中驅逐出去。
3. 簡述新中國在外交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
1、新中國成立後,積極開展外交活動。建國第一里就有25年國家承認了新中國,並同其中的蘇聯等17個國家建立了正式外交關系。
2、周恩來提出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在國際上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成為解決國與國之間問題的基本原則。
3、1954年日內瓦國際會議,新中國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國地位參加,並發揮了積極作用。
4、1955年亞非國家在萬隆召開的國際會議上,周恩來提出了「求同存異」的方針,粉碎了帝國主義阻撓、破壞會議的陰謀,使亞非會議圓滿成功,中國加強了同亞非各國的聯系。會後,更多的亞非國家同中國建立了外交關系。
5、1971年,中國在聯合國的合法權利,包括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席位恢復,中國從此在國際事務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6、中美、中日關系開始正常化,在國際上形成了一個同中國建交的熱潮,打開了中國外交的新局面。
4. 近年來中國外交上的重大事件有哪些
腰上的重大事情很多,但是具體的還要應該由外交部門來進行解釋。
5. 新中國成立以來取得的外交成就有哪些
新中國成立以來的外交成就
新中國成立以來的外交成就
國慶到了,回想新中國成立57年來的外交成就,真的是令人矚目。歸納起來有以下幾點:
第一, 積極參與國際事務,進一步樹立主持正義和負責任的大國形象。
第二, 與周邊國家的睦鄰友好合作關系全面發展。
第三, 與廣大發展中國家的關系取得長足發展。
第四, 與西方發達國家關系呈現新的發展態勢。
第五, 始終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第六, 開展睦鄰外交打破西方制裁。
第七, 和平解決歷史遺留問題。
第八, 致力於發展新型大國關系。
第九, 穩定周邊,加強同第三世界的合作。
第十, 積極拓展多邊外交樹立大國形象。
經過幾十年的外交努力,我國已基本建立起全方位、多層次的對外工作格局。我們堅信,在黨和國家的正確領導下,我國的外交事業將會取得更偉大的成就!
6. 中國建國以來外交成就
一、20世紀40-年代末-50年代中期的外交
1、建國的第一年,與蘇聯、東歐等17個國家正式建立外交關系。
2、積極參與國際活動:
(1)1953年,在接見印度代表團時,周總理首次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作為處理國與國之間關系的原則。
(2)1954年,周恩來總理訪問印度、緬甸,三國總理積極倡導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3、1954年4-7月,參加日內瓦會議(瑞士)。作用:第一次以五大國之一的身份參加,大大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為打開新中國外交新局面發揮積極了作用。
4、1955年,參加萬隆會議(印度尼西亞)。影響:第一次沒有殖民主義國家參加的亞非首腦會議。中國提出「求同存異」的方針,促進了會議的圓滿成功,也促進了中國同亞非各國的團結與合作。形成「萬隆精神」。
二、20世紀70年代的外交
1、中美關系的改善
(1)1971年7月,基辛格秘密訪華,與周恩來總理會談。
(2)1972年2月,美國總統尼克松訪華,中美雙方在上海簽署《中美聯合公報》。
(3)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關系。意義:中美兩國對抗結束,兩國關系開始走向正常化。
2、中日邦交正常化: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榮訪華,兩國正式建立外交關系。
3、與許多國家建立外交關系,出現了與中國建交的熱潮。
4、1971年10月25日,參加第26屆聯合國大會。恢復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合法權利,恢復了中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席位。作用:進一步提高了中國國際地位。
三、改革開放以來的外交
1、1996年,中國、俄羅斯、哈薩克、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五國元首在上海簽署關於在邊境地區加強軍事領域信任的協定。
2、2001年,中、俄、哈、吉、塔和烏茲別克六國元首,在上海簽署了《「上海合作組織」成立宣言》。影響:上海合作組織是第一個以中國城市命名的國際組織,它進一步加強了我國與周邊國家的關系。
3、2001年,中國成功承辦了亞太經合組織會議。(上海APEC會議)會議主題:「新世紀、新挑戰:參與、合作,促進共同繁榮」。通過了《上海共識》。
4、2001年11月,在卡達多哈舉行的世界貿易組織第四次部長級會議上,審議通過了中國加入這個組織的決定。影響:中國終於成為世界上最重要的國際性貿易組織的成員。我國的對外開放事業進入一個新的階段。
7. 急!!!!!!!!!!!!!!!!!!!!!!!十六大以來我國的外交政策和外交成就
——十六大以來中國共產黨的對外交往
中聯部部長 王家瑞
十六大以來,黨的對外交往工作在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的正確領導和親自參與下,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開拓創新,銳意進取,為實現總體外交目標、全面推進黨的建設的偉大工程、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推動建設和諧世界做出了新的貢獻。目前,我黨與世界上16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400多個政黨、政治組織保持著不同形式的交往和聯系。一個全方位、多渠道、寬領域、深層次的中國特色政黨外交新格局日臻成熟,中國共產黨立黨為公、執政為民和民主、進步、開放、創新的良好國際形象正在確立。
積極探索新時期中國特色政黨外交新格局
新世紀以來,在統籌國際國內兩個大局、正確把握世界政黨政治發展大勢和自覺遵循新時期政黨交往規律基礎上,中國特色政黨外交繼續堅持黨際關系四項原則,在鞏固與社會主義國家執政黨關系的同時,超越意識形態差異,與左中右各類政黨廣泛交往;在保持政黨外交靈活性的同時,不斷提高黨際交流機制化程度;在積極促進國家關系發展的同時,更加註重為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提供智力支持,執政黨間關於治國理政的研討和交流頻繁而富有成效;在與各國各類政黨積極發展雙邊交流合作的同時,也積極與跨國、跨地區政黨組織進行多邊交流。
一是黨際交往中的高層交往日益密切。十六大以來,胡錦濤總書記等中央領導率黨代表團出訪多達50餘次,有近200個外國政黨的主要領導率團訪華。
二是黨際交往的工作面不斷拓寬,五年來我黨與30多個國家的近百個政黨新建立了黨際關系,南太島國、中東地區、中美加勒比地區都新增了我黨的朋友。
三是黨際交往的對象更加廣泛,與共產黨、工人黨、社會黨、工黨、保守黨等傳統政黨的關系續有發展,與綠黨等新興政黨關系取得突破,與歐洲議會主要黨團、政黨國際組織的關系也有新拓展。
四是黨際交往的內容不斷深化,既有參觀考察,也有理論研討;既有政治對話,也有經濟文化交流;既商談促進國家關系發展的新途徑,也探討加強黨建的新方法;既交流治國理政、興邦立國之策,也研討國際和地區問題的解決之道。
五是黨際交往的平台更加寬廣,不僅與各國主要政黨進行經常性往來,還積極參與外國政黨的黨代會、黨報節等多項活動。我黨於2004年主辦的第三屆亞洲政黨國際會議有多達80多個政黨參加。
努力服務於國際國內兩個大局
十六大以來,黨的對外交往工作配合國家總體外交布局,與周邊國家的政黨關系進一步鞏固;保持和發展了與發展中國家的政黨交流與合作,特別是與非洲、拉美地區政黨的關系得到新的充實和豐富;與發達國家主流政黨的聯系更加廣泛深入,擴大了共識,增進了了解;與未建交國政黨也保持經常性的友好交往。
黨的對外交往工作積極配合國家重大外交部署,為熱點問題的解決,發揮了與各政黨、政治組織廣泛接觸、坦誠交流、深入勸和促談的作用。
在雙邊關系發展的關鍵階段,黨的對外交往發揮「全天候交往」、「柔性外交」和「人脈聯絡」等獨特優勢,主動切入、積極跟進,為推動國家關系健康發展和相關問題的順利解決提供了另一條路徑。
政黨外交積極探索為國內改革發展服務的著力點,配合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中部地區崛起、支持東部沿海地區率先發展等戰略部署,為國內經濟建設服務、促進經貿合作的意識增強。地方省市黨的領導人出訪、國外政黨朋友來訪期間注重考察,探討務實合作。
主動為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提供智力支持
黨的對外交往始終把為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為我黨提高執政能力、鞏固執政地位、完成執政使命獻計獻策作為根本職責。
服務於黨中央提出的要進一步確立馬克思主義在我國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要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開拓馬克思主義理論新境界等要求,在黨的對外交往中積極開展對世界社會主義運動、流派和實踐的研究,主動參加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與建設工程。
鑒於各國各類政黨尤其是執政黨在黨建、治國理政方面面臨許多共同挑戰,黨的對外交往戰線更加重視研究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和共產黨執政規律,重視總結外國各類執政黨的執政理念和方式,努力借鑒一些外國政黨興衰成敗的經驗教訓。
圍繞黨中央提出的一系列理論創新成果和重大戰略部署,黨的對外交往戰線還積極開展對外國治國理政和社會建設的經驗教訓的研究。
致力於樹立黨的良好國際形象
新時期要進一步樹立我黨立黨為公、執政為民和民主、進步、開放、創新的良好國際形象,就必須增強國際社會特別是外國政黨政要對我發展道路、政黨制度、執政理念的了解和理解,黨的對外交往戰線是加強國家軟實力建設的一塊重要陣地。
用外國政黨政要聽得進、聽得懂的語言闡述、宣傳十六大以來黨中央領導集體提出的一系列理論創新成果,是五年來黨的對外交往工作的重要內容。在安排黨際交往過程中努力讓外國政黨政要了解一個全面、真實的中國也是黨的對外交往工作的重要目標。五年來應我黨邀請來訪的絕大部分外國政黨代表團都訪問了中西部,對中國國情和我黨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宗旨加深了理解。
政治家是政黨政治的主要行為載體。五年來,我黨通過黨際交往與逾萬名政治人物進行了接觸,廣交新朋友、深交好朋友、不忘老朋友。他們當中既有執政黨領導,也有在野黨領袖;既有身負重任的當權派,也有即將走上領導崗位的青年政治家;既有建交國的政要,也有未建交國的領導人。很多對中國一度存有偏見的人士通過我們的工作改變了對中國的認識,增進了對我黨的了解和理解,並成為了我黨的朋友和對華友好的中堅力量。
以海納百川的心態對待一切人類文明成果,以虛懷若谷的心態借鑒學習「他山之石」,是新時期政黨外交的「中國特色」之一。這不僅表現在黨際交往的全方位格局和續有拓寬的工作面上,也體現在黨際交往的內涵里,最終鑄就的是我黨開放創新的國際形象。
新世紀新階段,黨的對外交往工作已站到了新的歷史起點上,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與挑戰。黨的十七大召開在即,黨的對外交往工作正在認真總結改革開放特別是十六大以來的新規律、新經驗和新特點,科學分析出現的新情況、新環境和新機遇,統籌規劃未來的發展藍圖。相信在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領導下,中國共產黨的對外交往將不斷取得新的成就。
8. 進入21世紀以來中國在外交方面有哪些成果
2001年北京申奧成功;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在多邊經濟領域取得顯著成就;2001年上海合作組織的成立,致力於促進地區的和平與穩定;2001年成功舉辦亞太經合組織領導人非正式會議,積極參與地區性國際組織的外交活動;2002年中國推動下決定建立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加強該地區的經濟合作與文化交流;截止到2001年已有168個國家與我國建立了外交關系。2006年第五輪六方會談順利的解決了朝核問題;2006年成功的舉行了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2016年G20峰會展開。希望我的回答能夠被你採納,謝謝。
9. 我國「一帶一路」取得哪些成果
一是政策和規劃對接不斷強化。中國已與88個國家和國際組織簽署了103份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合作文件。去年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一共形成了279項成果清單,目前已經有255項轉為常態化工作,有24項工作正在有序推進。
二是一批重大項目取得早期收獲。包括大家知道的雅萬高鐵、瓜達爾港、中俄原油管道復線等一批重大項目已經取得了早期收獲,21世紀數字絲綢之路建設有序推進。中歐班列累計開行已突破了8000列,通達了歐洲14個國家和42個城市。
三是貿易與產能投資合作不斷深化。我們與沿線國家貨物貿易累計超過了5萬億美元,對外直接投資超過了700億美元。在沿線國家建設75個境外經貿合作區,累計投資270多億美元,為當地創造了20多萬個就業崗位。
四是金融服務領域合作得到加強。絲路基金已簽約了19個項目,承諾投資70億美元,支持項目涉及總金額達到800億美元。開發銀行、進出口銀行、各商業銀行支持「一帶一路」建設的力度在不斷地加大。
五是人文交流逐步擴大。發起成立了「一帶一路」綠色發展國際聯盟倡議,同60多個國家簽訂了文化合作協定,「一帶一路」框架下,雙向旅遊交流的規模超過了2500萬人次。
「一帶一路」作為全方位對外開放戰略,正在以經濟走廊理論、經濟帶理論、21世紀的國際合作理論等創新經濟發展理論、區域合作理論、全球化理論。「一帶一路」強調共商、共建、共享原則,超越了馬歇爾計劃、對外援助以及走出去戰略,給21世紀的國際合作帶來新的理念。
比如,「經濟帶」概念就是對地區經濟合作模式的創新,其中經濟走廊——中俄蒙經濟走廊、新亞歐大陸橋、中國—中亞經濟走廊、孟中印緬經濟走廊、中國—中南半島經濟走廊等,以經濟增長極輻射周邊,超越了傳統發展經濟學理論。
「絲綢之路經濟帶」概念,不同於歷史上所出現的各類「經濟區」與「經濟聯盟」,同以上兩者相比,經濟帶具有靈活性高、適用性廣以及可操作性強的特點,各國都是平等的參與者,本著自願參與,協同推進的原則,發揚古絲綢之路兼容並包的精神。